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引言
一直以来,“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其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同时并列为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总体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1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1.1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会计内部孕育、积累、分化和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运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办法,即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预算分析,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来执行的。
1.2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预测经济前景,进行投资决策,建立责任中心,完善经济责任制,并对其进行核算、调控、分析、考核和评价等管理手段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人们把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为诸如成本习性与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产品生产决策的专门方法,投资决策与分析的专门方法,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这些实际工作经验予以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它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2.1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趋于一致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本身是有管理职能的,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也必须同时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这样一来,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便趋于一致,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将显得更为突出,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强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好地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推动会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会计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财务会计工作最终是编制出对外的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的任务则是要帮助改进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创新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而智力资本的主要价值几乎都在会计报表之外。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提供信息。
现代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财务会计为各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法人所有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研究对象与目的、特征以及反映的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具有会计总目标一致,原始资料同源,会计信息同质的特点,因此,它们也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基础。虽然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两者的融合,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财务,会计,区别,分设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dependent property status has determined,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independent statu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esponsibilities not clear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more and more obvious, so that the modern enterpri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accounting body and the commissioners of becomes a necessary tendency.
Keywords: financial, accounting, difference, set up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济决定财务和会计,现代企业所具有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四个特征,无一不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落到实处,新的财务与会计的管理模式必须紧密配合,其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内容都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产权界区的明晰化,财权地位的确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已日渐凸显。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的分设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财会机构分设的理论基石: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现代企业财会机构的合并或分设,从根本上受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从理论上看,财务与会计具有不同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主体,是并列的两个不同范畴,这为财会机构的分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具体地说,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财务本质与会计本质的区别
会计本质问题是会计理论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是贯穿会计理论的主线。受托责任是贯穿会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灵魂,一种观念,一种学说,“受托责任”突出了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的高度耦合,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认定和解除这种“受托责任”。
对财务本质的讨论,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几种观念,它们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但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伍中信教授在充分吸取了以上观点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指出“财权流”是现代财务的本质。他指出: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伍中信,1999)。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砝码”,因此说“财权流”是对财务本质的重大推进,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描述。
2.财务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差异
随着“财权”概念的引入、财务主体与会计主体区别就明显起来。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财权(产权),进行独立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而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的空间范围。财务主体必须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财务主体。没有独立财权或不具备经济性的会计主体不是财务主体。财务主体显然是在会计主体界定空间范围的基础之上,对该主体是否拥有独立财权和经济属性的再确定。
3.财务与会计在基本职能上的区别
对财务职能的表述,一般认为财务具有筹资、调节、投资、分配和监督等几大具体职能,而前四个职能可以统一归结为资源配置职能,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源配置职能与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进行着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过程中进行着资源配置职能,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基本职能。众所周知,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但财务的核心内容侧重于资源配置,会计则着重于核算,这是两者区别于对方的两个特殊领域。
二、传统体制下财会机构合一的原因探析
从理论上分析,通过以上财务会计的比较,我们知道财务与会计各有侧重,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表明,财务与会计具有不同的性质目标、职能和工作侧重点,它们是两个并列的范畴,不能相互代替,这就从理论上为财务与会计的分设提供了依据。但在传统体制下为什么长期存在财会合一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权的独立程度与产权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囊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是国家的一个“车间”,企业财务服从于国家财政,会计也是国家驻厂的“核算员”,财务与会计都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企业没有自,更没有财权,没有财权的企业实际上就不能成为财务主体,而只是会计主体,这样,企业财务工作由会计包办也就顺理成章。同时,在当时的计划体制下,企业外界投资主体少,产权关系单一,这就使得企业所要面临和处理的财务关系也十分简单,财务风险也无从谈起,因而真正的财务管理的手段和工具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在实践中财务工作埋没于会计工作中,理论上也就产生了“大会计观”、“财会合一”等问题。
2.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必然在内部分权管理上要求严格和细致,内部机构设置也就因此而细化,财务与会计机构就可能分别设置。显然管理水平低的传统企业就没有必要如此设置。并且,长期以来在传统企业中,由于内部管理的弱化,导致对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需求的不足,在机构数量上便表现为粗犷,不具体。
3.国家政策职能与投资者职能合一的影响
国家政府对于会计工作必须体现其管理职能,而无须对财务工作提出要求。财务工作的管理权限除了经营者以外,就是投资者。由于传统企业的投资者是国家政府,国家政府对传统企业的这两种职能混合在一起,必然造成理性上应该施行会计管理体制来设计财务管理体制。这样,财务必然隶属与会计,而导致财会合一。
三、财会机构分设的现实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产权关系也日趋复杂。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分立,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1.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内部财会机构的设置是与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现代企业不再象传统企业那样没有独立的财权,而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自主筹划自身的财务活动,自主承担财务风险,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对资本市场,其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日趋复杂,因此,单纯的会计再也不能尽善尽美的履行财务的职能,只有对企业的财会机构分设,才能切实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
2.从作用来看,财务、会计机构的分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财会机构分设有利于突出财务管理作用。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专业优势,审时度势,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其次财会机构分设有利于企业责、权、利以及激励和约束的对称,通过不同性质的定岗,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再次,财会机构分设,有利于财务与会计人员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服务。
随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出和确立,企业财权也日益得到加强,财务主体地位也日益巩固,与此相适应,企业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要求企业及时处理好与各方的产权关系和财务关系,而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使企业采取不同的财务预测、分析、控制和决策方法,去规避这些风险,面临这一形势,传统的财会合一的机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财会机构分设势在必行。
四、我国财会机构分设体系的构建
在西方企业界,特别是大型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都是分别设置的,一般是在财务副总理下分设财务处和会计处,分别由财务长和主计长担任主管人员,其下再根据工作内容设置若干专业科。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我们认为,现代企业财会组织机构设置可用下图表示:
在财务副总经理的统一领导下设置两个平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相互协调。
(1)财务处。财务处的职能主要是筹集资金、编制预算、投资经济决策、信用和保险、财务分析与评价以及利润分配等。其下各科室主要职责分别为:①资金科。具体负责现金银行存款的出纳与结算,流动资金需要另核定,筹集资金以及控制资金结构和资金成本;②预算科。具体负责全企业各种预算的制定;③投资科。具体负责联系投资者,对各个投资方案的现金进行估计,并对投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④信用科。具体负责信用政策的制定和贷款的回收,可兼管有关保险事务;⑤分析和资本运营科。具体负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寻求改善财务状况和扩大经营成果的途径,以及监督日常资本运营状况。
(2)会计处。会计处的职能主要是进行日常经济业务核算,根据财务处制定的各种预算,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利用账面核算资料保护资产,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等。其下各科室的主要职责分别为:①核算科。具体负责日常会计记账提供会计报表等;②成本科。具体负责成本的计算,内部成本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管理工作;③资产科。具体负责材料、固定资产、产成品、低值易耗品等资产的核算与利用账面资料进行控制和管理;④税务科。具体负责研究税法,申报纳税数额并控制对纳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业务,使企业的长期总税负降低到最低程度;⑤审计科。具体负责对内部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执行财会规定的情况、经济数据的可靠性等实施有效的审计与监督。值得强调的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审计科的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审计科将成为与会计处平行的职能部门,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范围作了一个大致的划分。财务机构和会计机构分别设置,分别规定职责范围,才能明确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各自的主攻方向,各司其职,保证责、权、利以及激烈与约束的对称。财务与会计还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地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而发挥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中信:《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2.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用与社会资本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字: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与会计;职贵分离
【分类号】:F233
0引言
目前,财务与会计工作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严重的财经违纪。对财务与会计中存在的顽症,我们设计了很多办法,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现状依然如故。
究其原因,可能把会归咎与计监督不力,即信息虚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实际上,这也不是准确的。会计信息虚假,是会计监督方面的间题,而违反财经纪律则是财务监督方面的问题。把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混为一谈,抹杀这两项职能之间的差别,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因此, 将财务的职责与会计的职责分离是势在必行的。
《会计法》还赋予会计职责,即:单位负责人应组织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
会计核算;实行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与实物款项以及有关资料不相符而无权处理的报告,应当及时作出查处决定等。《会计法》在“会计监督”和“法律责任”等章节中,对会计不轨行为的会计监督,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1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企业财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财务与会计职责不分,实行“一元制”的财会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为:
(1)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不同。企业财务是在有效控制资金运动的基础上,处理企业与其内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等管理职能。而会计则主要是借助货币量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与监督,其目的在于提供及时、准确、充分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关系人的信息需求。
(2)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和方法不同。财务对象侧重资金运动的质,具体包括安排资金的日常收支、组织资金的筹集与调配、编制财务预算计划、进行财务决策、实施财务监督,因此,财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会计对象侧重资金运动的量,即主要用货币金额对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会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专业性。
2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现实中的财务与会计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我们的会计人员很忙碌,他(她)自己也无法讲清楚自己所干的这些工作中,哪些是会计,哪些是财务。财务与会计混岗作业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财会不分家,那么,或者说只是为学校教学方便,而对总体财会理论所作的一种“划小核算单位”。
现在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及其财务与会计将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企业会计国际化,不只表现在信息结构、质量、内容特征上,而且还表现在财会组织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上。财务与会计分设机构,使之互相制约。已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企业,似乎也是一种国际惯例,它代表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会组织机构设置的一种趋势。
从我国企业的现实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监督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财务监督对财务收支的遵纪守法负责。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现实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实现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因为: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最终所在权(股东持股权或投资者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即企业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三权分离,相互制衡。会计不仅对经理班子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董事会负责,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一方面对经营管理进行反映和监督,对经营管理权起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又提供会计信息,供董事会进行经营决策及评价经理班子的经营业绩,行使企业法人所有权。
(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企业推向大市场,企业要经得起国内外竞争激烈多变市场的
考验。在要求企业灵活运作资金的大环境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已不再是简单的货币收支,而是包括复杂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内容。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现了以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新的组织形式。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各方面包括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混越高,这就要求强化会计的核算与监督。
(4)企业的发展受到经营者自身素质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以企业经营者为中心的制度,在现代企业组织中经营者将全权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因而,企业的成败受到经营者自身素质的影响。
(5)财务管理行为应受到会计、内部审计等部门的监控,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要求在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4财务与会计职资分离的模式设计
会计是适应社会各界及企业管理对货币性经济信息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最终目标是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支持。财务是适应两权分离后所有者对企业实行产权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规划、控制企业财务收支,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者权益不受侵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财务与会计的分设,可遵循以下原则:
(1)凡涉及货币收支方面的业务,由财务部门负责,使财务部门切实负起财务收支的把关守口责任,凡涉及信息处理、指标核算、分析、考核、审计等方面的业务,由会计部门负责,使其切实保证会计对外报告的质量及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样,财务与会计将起到有效的互相制约作用,从而提高各自的工作质量。
(2)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除服从会计原则要求外.还应取得财务(代表所有者)的同意。由此,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收支上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就可以大大减少。
当然,财务与会计分离后真正地履行起各自的监督职能,并取得好的效果,还取决于其他一些配套措施。
结束语:
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两者分离后,为了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应建立行之有效的互通信息的渠道。财务管理应以会计部门提供的必要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并取得企业内部其他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及活动过程与结果也应及时向其他部门通报,以满足有关部门的管理需要,接受其监督。两个机构应相互平行,相互配合,共同隶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履行其职责,以保证财务与会计各自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 会计 价值创造 财务公平 互补关系
一、财务与会计关系研究回顾
学术界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研究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提出而发生的。这次讨论基本上围绕谁包括谁而展开的,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一是“大会计论”,认为“会计包括财务”,财务是会计的一部分,主要学者有杨纪琬教授、阎达五教授等;二是“大财务论”,认为“财务包括会计”,会计仅仅是财务的一个环节,即“财务核算环节”,完整的财务职能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财务考核、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代表人物有郭复初教授、王庆成教授等。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财务与会计关系持“平行论”、“等同论”、“交叉论”等观点。之后,一些学者尝试将财务与会计分离开,形成了“物质信息分离论”、“管理职能分离论”、“质量分离论”、“货币职能分离论”等观点。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学习邯钢“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经验,学术界形成了财务与会计关系的第二次讨论热潮。这次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与会计谁的地位更加重要。虽然难以达成共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讨论推动了会计与管理、财务与管理关系的认识。会计算账是为了管理,“算为管用”,明确了“算”的目的性;财务帮助企业进行价值创造,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作为财务的两个分支均需要加强管理。1998年以后,我国开始认识到加强管理对企业效益提高的重要性,大学也新增了管理学学位,新设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等成为管理学下的专业。
近年来,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很少有学者感兴趣。实际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作为企业连续、系统、综合的会计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研发管理等重要性愈发体现出来,甚至于对公司治理安排、财权配置等也有参考意义。笔者认为,结合互联网时代的需要,结合企业竞争、顾客偏好、技术创新的需要,重新认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与时俱进地加强研究很有必要。
二、财务“算账”的范围
(一)算“收付实现制”账
众所周知,核算有两种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强调根据权利、责任的发生与否来记账,而不是根据现金的收到、支出与否来记账。会计秉承权责发生制来记账、算账,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可操控性大。学术界一直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缺陷性,也一直主张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报表。从早期编制基础多元化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到现在各方普遍接受的现金流量表,体现的是收付实现制的重要性。如果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属于会计的报表,那现金流量表则属于财务的报表。作为惟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报表,其算的账对于管理的意义在于:
1. 揭示企业现金流动的总体状况。生产经营活动是收大于支还是支大于收,企业生存是否有困难?投资活动能否产生预期的股利分配、债息等现金流入,不能产生效益的对外投资能否无折价回收?筹资活动以债务为主还是依赖股权筹资,预期现金流入是否能够顺利流入?等等。
2. 揭示企业偿还债务有无违约可能性。企业即将到期的短期债务(比如3个月内的到期债务)其还款的主要来源是当前的货币资金存量加上短期内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如果有缺口,有无备用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注重营运资本管理的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通常编制“现金预算表”来事先规划现金收支之间的平衡关系。
3. 揭示企业收益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企业账面上虽有利润,却支付不了员工工薪、分不了现金红利、付不出银行贷款利息。从现金流转情况来分析企业利润的“实现度”,已成为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一般认为,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每股收益,其结果在0.7以上表示收益质量较高,企业的利润有很好的现金支撑。如果值在0.3以下,则表示收益质量低,甚至可能为虚构。以银广夏为例,这家上市公司1998年至2000年期间三年净利润数额分别是0.67亿元、1.27亿元和4.18亿元,但收益质量很差,分别是-23.3%、-4.4%和29.2%,这种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产生重大偏差给财务分析者非常重要的启示。通过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所算账的直接对比,判断企业收益质量甚至经营质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思路。比如,有的企业为了追求会计业绩账“好看”,大量进行风险很大的赊销活动,虽然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增长了,但收现率下降了、回款时间延长了、坏账率提高了,这些收付实现制指标是财务管理十分关注的“账”。收付实现制的账与权责发生制的账互相补充,有利于全面评价企业的业绩。
(二)算“面向未来”的管理账
目前会计所算的账,是基于过去、业已发生的、有凭证的账。理论上讲,会计所算的账有三类:交易、事项和情况。“交易”是指企业与其他利益主体所进行的物资购买、产品销售、资金借贷、机器租赁、债权债务发生与解除等业务而给企业造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流出。“事项”通常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导致经济利益发生流动的记账项目,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应收账款减值等。“情况”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需要发生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记账事项,比如债务人破产导致企业部分或全部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债权人灭失导致企业无法支付到期的应付账款等。企业会计核算的“账”主要用途是为了解除管理层的“经管责任”,而财务所算的账是为管理层提高效益水平服务管理的“账”,主要体现在:
其一,为决策而算的账。这种账是面向未来的,是针对尚未发生的长期投资决策而算的账。为了使未来流入的现金与投资所付出的现金具有可比性,需要使用贴现技术。长期投资决策所使用的方法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
其二,为控制而算的账。财务管理要算成本控制账、内部控制账、风险控制账。会计上的成本主要指产品成本,而财务上的成本范围广泛,包括:以产品成本为基础而分解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资本成本;成本;环境成本等。内部控制账主要是设计内部控制流程,降低发生错账、舞弊账的可能性。风险控制账,主要是将总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下,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行业属性、资产结构等合理搭配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妥善处理与竞争对手、价值链上下游的经济利益关系,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利润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国际经济、政治、金融变化趋势,关心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应对,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其三,为预算而算的账。预算是一种事前管理。为了使各部门、各下属单位的预算合理,与业务量挂钩的弹性预算十分必要。在社会经济变化日渐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推行滚动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力、约束力十分必要。进一步来说,为了促进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预算与考核奖励要挂钩,不能搞“鞭打快牛”,不能搞“预算松弛”。
(三)算财务关系“公平”账
学术界一般认为,企业财务包括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两个方面。企业财务活动是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动,讲究效率;而企业财务关系是企业与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在价值分配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应该讲究公平。企业财务目标应该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是财务效率性与财务公平性的矛盾统一体。会计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税费、工资薪金、利息债息、优先股息等计入有关费用、资产及对应账户进行核算,但税费是否过高、工薪是否不合理、利息率债息率是否难以承受、优先股息率是否高得离谱等涉及财务关系妥善处理的问题会计是不回答的,这些问题交由财务来回答。
财务关系这本账算得是否公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增值表”及相应的财务比率来分析。1975年,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建议在公司报告中编制增值表,随后荷兰、原西德、丹麦等国家纷纷效仿。增值表系反映企业的增值额的形成与各利益相关者从企业分得的利益,增值额口径上大于利润总额(具体包括净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工薪费用),是企业创造的价值总数,也是待分配的总数。参与企业增值额这块“蛋糕”的利益主体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债权人、政府、普通员工、高管。由于国家参与分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增值额所凭借的权力事实上存在差异性,人们一般将企业的初次分配分成企业与国家的分配、企业内部各方的分配两类。对企业来说,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所收取的税费,微观主体是无力改变现状的,但税费高低确实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所得,国家从顶层设计上需要关注企业的再生产能力维护和微观经济活力。
员工在企业增值额中分配是否公平呢?一些学者对此开发了一些判别指标。拉克尔(R.W. Rucker)在分析了美国50年的有关统计资料之后,发现工资总额与增值额是两个极为关键的经济变量,最终开发了“拉克尔法则”,即:拉克尔系数=工人工资总额/增值额,其中:增值额=企业销售收入-外购商品及劳务-折旧。他发现劳资关系比较协调的企业,其拉克尔系数平均值为0.39395,这对分析劳动所得在增值额分配中是否公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在不同国别,差异性比较大。在西欧、北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偏向保护员工利益,拉克尔系数较高,而美国比较强调职业经理人、资本对增值额的贡献度,拉克尔系数较低,同时资本总回报、职业经理人薪酬较高。我国企业在算财务关系这本账时,应该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值得研究。从上市公司这一群体来看,笔者认为,政府所得偏高,建议进行结构性减税,降低税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建议取消个人投资者红利税,避免重复征税,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回报股东,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对劳动者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逐年下滑这一现象,建议强化工会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权责,对拉克尔系数过低的企业进行窗口指导、约请谈话、行政处罚等,进行财务监督。对当前银行贷款利率过高侵蚀实体经济利润情况,建议大力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资信挂钩。
(四)算“隐性”账
会计核算的是显性的“账”,包括实际增加的存货、固定资产、费用开支等,财务所算的往往是看不见的机会成本账。比如,企业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微薄的利息收入,但这些资金会产生大量的机会成本,即因未进行投资丧失的机会收益;又比如,企业赊销也会产生因他人占用资金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成本,必须权衡增加的毛利与增加的机会成本、增加的收账费用及坏账损失等之间的边际收益。
类似地,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经济增加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央企国资委考核评价中,经济增加值的权重不断提升。经济增加值这一评价方法是由思腾思特(Stern & Steward Co.)公司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在企业所赚取的利润基础上扣除占用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只有经济增加值大于零,才表示为股东创造了额外价值。在财务管理中,所有进入企业的资金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债务要付出利息、债息,股东投入的资本绝不是“免费午餐”,也要付出取得成本和占用成本的。又比如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既有有利的一面,即税盾效应,也有隐性的弊端,即破产成本与财务拮据成本。只有权衡考虑了这两方面的“账”,才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算隐形之账,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减少自由现金流量,也有利于充分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优化财务决策,提供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低效或无效投资。
(五)算“企业价值”账
目前会计学界有一种热潮,过高评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些学者甚至将公允价值看成“高大上”的计量属性,比非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高级。笔者认为,会计所算的账是有限的,只限于对各会计要素,即使所有会计要素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也无法算出企业的整体价值这笔账。因为,每个企业事实上都存在一些无法入账的账外资产,比如人力资产、顾客资源、自创商誉等。即使已经入账的资产,资产之间的协调效应也无法算出;企业持有的特殊的专用性资产,比如泸州老窖的窖池,传统的会计算账方法也难以算出其价值。正如美国会计学者罗伯特・安东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反思:审视其是否有助于提供合理财务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书中所言,“由于一部分资产项目以公允价值列报,另外一部分的资产项目以成本(或以成本为基础的数字)列报,所以将这些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是无意义的”。“单独的每一项目是有用的,但是它们的合计数却没有任何意义。”笔者认为,企业整体价值“账”由财务来算,会计使用公允价值也无法算出企业价值。按照财务理论,企业价值有几种“算法”:
1. 基于企业带来的“盈余”或现金流量。从资产负债表右边看,企业价值等于债务市场价值加上权益市场价值,前者一般用账面价值,而后者等于税后利润除以权益资本成本。根据Modigliani和Miller两位教授的 MM定理,企业价值等于息税前利润除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要算好企业价值这个账,企业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法来提升企业价值:其一,通过做大分子的办法,即“做饼”方法,尽可能提高息税前利润来提高每股净利。重点是降低产品成本,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加快销售收入增长。饼做大的条件是: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击败竞争对手增加市场份额的能力;品牌等无形资产可带来可观的额外利润;降低产品成本的潜力;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充分;新的利润增长点。一般在企业创立期、成长期采用“做饼”的方法。其二,通过做小分母的办法,即“分饼”方法。在保持息税前利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资本结构来提高每股净利。重点是降低资本成本,在控制企业债务风险前提下,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多利用相对便宜的债务资本和无息负债,尽力节约利息费用。一般在成熟期采取分饼方法。当然,从理论上讲还可以同时做分子分母,比如并购、剥离、回购股票等方式来提升企业价值。除“盈余”之外,经济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等都有财务学者用来算企业价值的“账”,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贴现现金流量法(DCF)更为众人所熟知。
2. 基于账面价值修正。从资产负债表的左边看,企业整体价值与资产价值关联度高,但不是各资产单个价值的简单加总,需要在账面价值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企业整体价值与资产合计数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作为企业整体价值构成部分的一部分资产,是游离于会计系统之外的,无法进入账簿,比如人力资产、自创商誉、政治关系、顾客忠诚度等。因此,在计算企业价值时必须将这些账外资产适当予以定价。其二,入账资产体现的大多是“成本”(或者如马克思所言的“成本价格”),而不是价值。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认为,会计的基本问题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成本计量是从“入”的角度,而价值更多是从“出”的角度。会计考虑的是持续经营,通常不会考虑企业处于清算状态或转让股权。入账成本一般不会调整,对重资产比较多的企业而言,即使提取了折旧、减值,其入账成本随时间推移与当前购买或销售价格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其三,对于存续期间长的企业,员工之间积累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在组织中沉淀,会形成无形资产但难以定价;一些企业拥有的专用性过强的资产,比如茅台公司的窖池,系非卖品,难以定价;轻资产多的企业其品牌价值、研发能力价值、网络营销能力价值都难以估算。这些难题,正是财务算账的用武之地。
3. 基于市场定价。基于市场的定价,主要是根据同行业、同规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市净率等参数结合企业的管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资本市场声誉、投资者保护水平、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等给予折价或溢价。
三、 财务与会计在算账中的互补关系
由上分析可见,财务算账与会计算账呈互补关系,不是重复算账。会计算账是连续性的,定期提供完整的会计报表;财务算账是非连续性的,系针对管理服务的。会计算账是针对会计要素的,财务要服务于股东市值管理的需要或并购需要,进行企业整体价值估算;会计用“观念”的货币算经济效益的账,财务算财务关系公平的账;会计算显性的账,财务算隐性的账;会计算面向过去的账,财务算面向未来的账。总之,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和谐发展。财务在算账时经常会借助于会计基础数据,主要用于内部管理,而会计算账主要用于解除管理层经管责任,主要用于外部信息披露。也许有学者会质疑,本文的观点将管理会计的内容纳入了财务的“势力范围”。笔者认为,从1922年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出版开始,人们就卷入了管理会计学科属性的争论。北京工商大学王斌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紧紧围绕组织的经营活动而展开”,财务管理则在于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这一见解很有见地。本文则从算账中的互补关系来区划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期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傅建设.财务管理中心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郭复初.试论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关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83,(3).
3.罗伯特・安东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反思:审视其是否有助于提供合理财务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斌等.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
一、财务与会计分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财务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会计、经济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的。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企业里各自负责不同的重要领域,财务管理在企业里的作用主要是负责管理一些财务方面的资产和一些实物资产,并且为这些资产进行融资。而会计核算则是作为了一个财务信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工作者们会按照一定的工作准则来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确定、区分、统计和记录,并且根据情况来编制财务报告,可以直接帮助到管理层面的工作者去对企业过去的业绩进行评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确立方向。所以会计工作者在企业里承担着明确公司各类责任的“记分员”一职。
在近现代,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机构的合并和分别设置是因为在根本上就被?烧咧?间的关系影响到了,在理论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有着明显不同的本质区别,其职能和本体是并列且不同的含义,这一点就为财务和会计的分离提供了在理论层面的支持。而这一点可分为以下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几个重要区别:
(一)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的差异
若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来看,两者是具有明显的不同点的。会计核算是从人类社会活动之初就开始出现了的,它也随着人类的社会的进步逐渐具体化,如: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会通过一些计量方法来记下当天的狩猎情况,如最明显的“绳结计数”和“画一计数”,这些都可以归算到会计核算的范畴中来。而财务管理则是在经济货币的流通交易出现后才出现的一个大型经济范围,商品在市面上的流通和交易是财务管理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过程是在公有财产的争斗之时与经济资源出现了少缺之时,所以财务出现的过程是和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相伴的,也可以称为私产制的表现。
(二)两者在本质上的基本区别
会计核算的本质取决于会计本身的理论依据和核心问题,而基于这些理论和核心问题产生了一个能表达出会计本质和目标的灵魂学说“受托责任”。这是一种观念,一种学说,一个灵魂,这也是一条概况了会计理论的主线。因此说“受托责任”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意义,而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要确认和解除这种“受托责任”。
财务的本质则是由不同的观念和理论来组成的,比如: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这几种重要的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和观念在不同层面映射出了财务的本质特性,但每一个理论都不能反映出完全的财务本质。伍中信教授根据以上的不同理论和观念结合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设定“财权流”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财权流”一词的出现,明确了现代化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开展财务部门的依据,也是用于区分财务和会计的重要标准,所以说“财权流”是对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描述。
(三)两者在主体上的差异
伴随着财务本质“财权流”的出现,不仅区分了财务与会计的本质,也让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区别变得更加明显。财务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是反应在独立产权上的独立核算,是在已有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使其达到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会计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则是在会计信息中所反映出的某些特定的单位和组织,这便规范了会计的空间范围。二者在联系上可表现为包含关系,即财务的主体肯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财务的主体。但是对于那些并没有财权或是没有经济性的会计主体,就不能成为财务主体。财务的主体反应的是会计主体更大的职能,这样就可以将财务的两大职能划分出来,即:资源配置职能和财务监管职能。可以并行资源配置职能和财务监管职能是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而在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职能。对于会计来说,核算职能和监管职能是其两个基本职能,但是会计和财务的各自侧重点不同,会计侧重于核算职能,而财务则是侧重于资源配置职能,这就是两者在主体上的明显差异。[1]
二、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本质职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中必须要分清财务和会计这两个概念,并且明确设立财务和会计各自的职责。比如在进行记账时,就必须区分会计机构和被机构各自的责任,并且要明确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现在正在广泛实行的以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其必要的要求就是单位的理财自主权不能变更。会计核算在单位里实行后就会从单位里单独的独立出来,从核算中心变更为会计核算的工作。但是财务管理并不会单独的独立出来,其仍归于单位,单位里资金的统筹,分配和使用的管理权都是没有变的,但是单位中的一切开支还是需要经过单位同意,才能被会计核算处理。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在单位中的责任主体依旧是单位本身,而核算中心只是记账,也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的规定来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