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幸福指数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Subject Well-being Research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ZHANG Fa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Subject well-being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quality life of a person,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been deepened in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people's happiness, provided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enhance a sense of well-being of citizens.

Key words subject well-being; happiness index; psychology

党的十提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民幸福,这也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幸福是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对幸福的研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许多先哲都曾对幸福做过探讨。主观幸福感为幸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实现公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内涵、评价及相关理论

1.1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内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源自1958年“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概念的提出。生活质量的本质是一种主观体验,它包括个人对于一生境遇的满意程度、内在的知足感,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体验。这一概念提出后,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并逐步分化为两种取向,即对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和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其中,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侧重于对人的态度、期望、感受、欲望、价值等方面的考察,着眼于人们的幸福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1967年,威尔逊(Wanner Wilson)出版了《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书,标志着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的公开发表40多年以来,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推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并得到了深入推进,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更加受到重视。幸福的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从个体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感,即主观幸福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存在多种观点。多数研究者较为认同爱德·迪纳(Ed Diener)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人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状况作出的总体性评价,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心对生活质量状况认知的综合性指标。由于一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状况的认知和评价与其对自己生活质量期望程度的高低有关,因此,主观幸福感是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导因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状态。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两个部分组成。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质量状况的综合性判断,它不同于情感评价,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认知因素和有效评价指标。

1.2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几个显著特征:①一是主观性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个体依据自己确定的标准而不是用他人的标准进行的;二是稳定性特征。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的衡量是长期的,这种评价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综合性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包括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认知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评价。主观幸福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评价的特殊性。从近年来学界研究的情况看,对主观幸福感的量度有多项指标,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性评价。主要是对个体的生活质量情况的整体性评价,也就是生活满意度。二是情感评价。主要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方面的情感体验。②已有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评价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性指标,与其他评价指标相比是更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标准,是测度主观幸福感的最优指标。③

1.3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相关理论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因素来看,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可用来描述人们生活环境和幸福的更综合且更有意义的指标,成为评价主观幸福感的关键要素,对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强的理论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在这些理论中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较高的主要有:一是期望值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基于某一特定的标准,这个特定的标准即是个体的期望目标,通过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反映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高低。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不能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寄予过高期望,否则会对个体带来负面影响。④二是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发展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社会比较理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倘若对比的结果比其他人好,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反之,倘若比较的结果比别人差,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把自己当下的状况与从前相比较,倘若自己的情况比过去好,那么就认为自己幸福,倘若自己的情况比过去差,那么就认为自己不幸福。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有一个因素特别重要,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乐观的人常常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因为这种优越感而感受到比较高的幸福感,悲观者则完全搞相反,由于对比的挫折感而得不到幸福感。从个体收入的角度来看,生活满意度的高低与个体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三是评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受多种判断标准的影响,这些标准与幸福感相关性的强弱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个人的个性、文化和价值观。近年来,文化层面对幸福感的影响成为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2 主观幸福感研究对提升公民幸福感的启示

主观幸福感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幸福的传统认识,为公民幸福感的评价与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政府进行政策设计、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其一,既要强调主观幸福感也要重视客观幸福度,以推动经济发展奠定主观幸福感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民众幸福的直观指标数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幸福指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前者反映人民群众需要的客观满足程度,后者体现人民群众对目前生存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必须辩证看待客观幸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的主观感觉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当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分注重GDP,但也不能不要GDP,需要探索用新的衡量指标来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为主观幸福感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其二,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以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平等弥合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比较差距。美国学者伊斯特林的研究指出,中国30多年的发展尽管所有群体的收入都上升了,但是中国转型期更明显的特征是收入不平等的恶化。在转型过程中,平均主义遭到否定,对于那些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阶层来说,其生活满意度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但对于那些高收入、高教育水平阶层则是另一种景象,处于收入分配最上层三分之一的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在增加。中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传统,分配不均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较强,是当前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正视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积极采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更加重视公平,调整、优化政策组合,推进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其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减少幸福感负相关因素的影响。就业与社会保障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普通百姓不得不自行应对自己的生老病死,这种担忧直接降低了人们的幸福程度。入学难,看病难、房价高等社会问题都是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不幸福的具体表象。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应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关注的方向,这就要求把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推进政府职能有实质性的转变,让政府更好地承担和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更好地改善公共服务。通过改革使国力更强、发展更好,百姓的生活有实实在在的改善,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化解,不断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

其四,更加关注个人价值与公共决策的联系,以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推动实现劳动创造幸福。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与主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19世纪德国无产阶级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指出,满足是一种出于自然的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和谐感。“一个人只有感到满足才能感到幸福,而一个人只要别人所具有的他也能具有,就能感到满足。因此愈是使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其每个他人所有的一切,这个社会也就愈是满足,并从而也就愈是幸福”。⑤这就提出了个体能力与实现幸福感的关系问题。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个体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同样,幸福又会进一步提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013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指出,幸福感具有良性边际效应,幸福的人们更长寿、更富生产力、赚钱更多,公民职责也履行得更好。个人能力与幸福感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昭示,政府在政策设计上要重视消除造成能力不平等的各种因素,个体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上,通过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注释

①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②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心理学动态,1996(1).

③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死亡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9-02

在“中国梦”提出的当下,对老年人的关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2012年,随着中央电视台进行“你幸福吗”的随机采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关于死亡态度,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张淑美(1996)认为死亡态度包括一般人对死亡与濒死的各种情绪倾向与评价,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死亡与濒死态度的反应。王申(2009)认为死亡态度是指人们对死亡这种现象的评价、“不同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包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否认、逃避、害怕、威胁、关切、好奇、接受等各种态度。

一、方法

(一)被试

取样地为广西临桂县,属于旅游旺地桂林市城市郊区,地处城乡结合地带,混合生活着城镇与农村的居民。从临桂县的山枣、侯寨两个村收集所有配合调查的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据63份,以及临桂县郊区年满55岁的老年人数据44份。其中男性62人,女性45人。

(二)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简易测量问卷。沈烈荣、刘华山(2007)编制了主观幸福感简易测量问卷,由四个单项目构成,6点记分,总分作为总体幸福感指标,分数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经测试,α信度系数为0.72,四个单项目及总体幸福感重测信度分别为0.71、0.72、0.68、0.77和0.84。

2.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AP-R),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5个维度共计3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按5点计分(1=极不同意,5=非常同意)。维度的得分以平均分表示,平均分值越高则表明被试对该维度的认同度越高。重测信度分别为0.86、0.88、0.65、0.97、0.84。

3.施测程序。采用一对一施测,按照主观幸福感简易测量问卷与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临桂县内部分年满55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地访问,记录并汇总数据。

4.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变量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分别以性别、、政治面貌、家庭人均年收入等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和死亡态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死亡态度在性别、、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家庭人均年收入也在主观幸福感和死亡态度中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F=5.325,p

(二)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由表2可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多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负面情绪与死亡恐惧呈显著正相关,健康感受与死亡逃避、自然接受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也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死亡态度在性别、、政治面貌及家庭人均年收入上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性别上男性的健康感受高于女性,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性别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方面,有的老年人在死亡恐惧以及趋近接受上都显著高于没有的老人。在政治面貌上,党员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总分都显著高于普通群众。在家庭人均年收入差异上,家庭收入高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总分以及自然接受上都显著高于家庭收入低的老年人。而在死亡恐惧上收入低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收入高的老年人。

2.不同居住地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此次研究显示,城镇居民在健康感受上显著高于农村居民。这可能是因为城市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比较能够客观地分析和面对一些社会和家庭问题,社会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强。

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从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死亡态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越能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老年人,越感觉到幸福。这一结果与孙梦霞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

第一,不同性别、、政治面貌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的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死亡态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第二,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第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死亡态度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3):160-162.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范文第3篇

有两则报道引人注目。一则是江苏省江阴市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提出“幸福江阴”构想,这一构想的核心就是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另一则是江苏省泰州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这两则报道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关注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数字来标示民众的幸福感。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众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不丹20多年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民众感受到生活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近据报道,国家统计局也在研究制定国民幸福指数等统计指标,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国民幸福指数,希望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等每个百分点的变化,反映出国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享程度。

幸福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程度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百姓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因此,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人为本”的新阶段时,建立并关注百姓幸福指数,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又必要。据报道,2005年江阴市人均GDP超过6800美元,成为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首批达标县(市)。实现全面小康的江阴坚持以人为本,在关注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就业、创业、置业、保障多条富民途径,致力百姓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全面建设“幸福江阴”。泰州市则致力于建设和谐泰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和维护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让普通百姓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从和谐泰州建设中提高了具有多重性的幸福感。

关注百姓幸福指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现实的作用。民生好坏、民心向背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的试金石,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百姓幸福指数与民生好坏、民心向背有着密切的关联度。透过百姓幸福指数的变化,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从而折射出民心的向背。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百姓幸福指数,不仅是一个人文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问题。

“幸福指数”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指标体系,决不仅仅是反映物质生活方面的情况,而是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需要将感性的民众生活与严谨科学的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尽管建立百姓幸福指数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有一些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国家统计局尚在研究之中,考量方法还没有出炉,但传递给人们的消息无疑是令人高兴的。关注百姓幸福指数,要求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自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关注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从而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这一比较抽象的指标,与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切身感受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由此推动幸福指数与GDP的同步上升。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范文第4篇

2004年二本上线460人增至2014年1185人,一本上线人数自200人增至661人。这些成绩离不开当雄厚的教师资源。为了更客观、全面的了解该地区人民对教师资源满意度的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当地教师、学校领导、教育局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和群众等多层面进行了解,从而保证了数据资料的科学互补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其中教师占被调查人员比例7%,问卷有效率达到100%;学生占38%,问卷有效率为96.5%;被调查的群众及学生家长所占比例为48.3%,问卷有效率为98.6%。

2教师资源满意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规模增长迅速,教师数量不足基本上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说不同地区教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教师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等。[1]

2.1满意度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具体分析,教师对当地教师资源多数处于基本满意状态,没有教师对当地教师资源表示不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学生家长及群众对教师资源多数基本满意,但仍有10.66%的学生和19.31%的学生家长及群众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这说明当地教师资源仍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2.2该地区当前教师教育资源现状与分析

我们对问卷中有关当前教师教育层面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统计: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群众对当地教育存在如上述诸多问题的反应,经分析讨论,当地教师资源存在如下问题:2.2.1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等现在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有待提高。有学者对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区)具备推行信息教育条件的8所中小学校的三百余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教师“多媒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方面能力较差,仅有21%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包括Win-dows、Word、WPS、Excel、PowerPoint),有29%的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2]2.2.2教师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障碍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个别案例甚至由于学生心里问题出现违法犯罪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保证,而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动态,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师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是身为教师的首要能力,是关乎学生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因素之一。2.2.3教师教学方法、形式固定,教学内容陈旧,专业针对性不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比较敷衍,主要表现在教师不善于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对教学内容缺乏专业前瞻性。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是我国未来在各个领域是否创新的关键。实验证明,如果教师的创新能力强,教学模式不呆板,那么他所带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会差。2.2.4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导致部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认可度低。我们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指数做了以下统计,有4.76%、9.52%、42.86%、19.05%、23.81%的教师幸福感指数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和5分(满分为5分)。由于城乡间消息闭塞,个别教师并不了解国家近年来在教师教育方面出台的政策,其中有41%的群众及教师认为国家对教师资源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综上述诸多原因,导致多数教师对教师事业的认可度仅为基本满意。2.2.5利用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爱子心切”的心理,部分地区存在教育腐败。“再穷不能穷孩子”,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大力投资是家长的普遍心理,因此便会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自己所持有的教育资源来谋取利益。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学校不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强迫”自己的学生加入自己在校外的补习班,教育领域的腐败陆续出现。

3关于教师资源的若干建议

3.1相关部门方面

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当地教育局、学校等相关部门应多举办增强教师能力方面的学习培训等活动,并督促教师学以致用,真正将所学技能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使教师向“教师实践”方向发展;②学校可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普及,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更贴近学生的内心;③学习日本、美国等师资配置中合理做法,建立“教育特殊津贴”制度,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老师给予津贴上的帮助和鼓励,当不满足领取津贴要求时,自然撤销此项福利;[3]④改变现有教师身份,即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身份确定为国家公务员,不影响和冲击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也不额外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从根本上有利于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稳定与提升。[4]通过本手段,激发教师从业热情。⑤宏观调控,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通过相互之间的评价改善师生关系。

3.2教师方面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不断学习让教学方法更加新颖,增强自身学识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素养;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等多方面理念,实现真正的创新,开创新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方法与信息化、国际化接轨;[5]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尽自己所能让课堂生动风趣,富有激情,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④爱岗敬业,因材施教。减少“填鸭式”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优生、差生、贫困生、有钱生一视同仁,拒绝教育腐败。⑤与学生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先成人,后成才”,不唯成绩论;

4结语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范文第5篇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都在追求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幸福,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幸福,提高居民幸福感呢?在了解了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策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减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环境,让居民安居乐业;转变执政理念,建立服务性政府;加强教育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五项措施。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收入;幸福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26-02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追求幸福的过程,21世纪更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因此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民众的幸福感。那么怎么才能够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呢?这要在正确把握幸福感含义,笔者认为,幸福是个体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个体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和评价。基于这一界定,幸福感测量和生活质量调查密切相关。所以本文关于幸福感的测量都是从生活满意度角度出发。通过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分析,对症下药,才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根据调研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可知,收入和收入分配、环境、社会治安、政府执政水平等都会对居民幸福感造成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条措施中来提高居民幸福感。

1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减少收入差距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居民收入是比较高的,但是这部分居民并不觉得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分居民通过和身边的其他人的收入相比,他们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对收入分配不满意。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可知收入分配不均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呈负面影响,如果要提高居民幸福感,就需要减少居民收入差距。那么,怎么才能在坚持做好“蛋糕”的同时,体现智慧能力,分好“蛋糕”,体现公平正义呢?这就需要政府较好地处理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着眼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基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联动机制。二是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三是在初次分配中,要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四是要强化收入分配中的政府调控力度,要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公共支出、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扶持措施减少贫富差距。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建立完善收入和财产管理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提高征税起点,实行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征收遗产税。充分发挥税收对高收益和低收益的调节能力。五是铲除腐败,健全制度,维护社会公平。

2 提高居民收入

通过调研可知在居民收入比较低时,收入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是比较大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就比较微弱。也就是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是有拐点存在的。那么在居民收入达到拐点之前,提高居民收入对提高居民幸福感是有很大帮助的,提高居民收入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物质基础。那么怎么提高居民收入呢?一是可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提高居民幸福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工业化模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经济效益低、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企业转变,退低进高,寻找新的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全力扶持发展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比如南通地区结合自己地区特色,近些年发展的物流产业、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二就是对传统产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的更新经营模式,比如南通地区的纺织业是传统产业,近些年就结合电子商务平台,产生了新的销售模式,通过网络交易,既节省了成本,也扩展了销售区域,为纺织品的发展带来新的商机。三就是政府可以联合高校对需要技能培训的居民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居民的技术水平为居民找到更好的工作增加了机会。

3 改善环境,让居民安居乐业

近几年,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了越来越多的不便,也给国家带了很大的损失,比如高素质人才流失,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改善居民所处环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居,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环境污染经常会带来外部性,对于外部性,市场经常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把外部性转化为内部性。一是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措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的费用的一套管理制度。它是“污染者负担原则(PPP)”的具体体现。二是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督促污染类型的企业安装排污设备,并且要政府监督企业使用排污设备,不能仅仅是做做样子。三是加大排污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法,不要出现在环境治理方面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四是限制汽车数量,发展公共交通,对汽车使用者排污不合格者限制汽车使用或者征收费用。政府要发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除此之外,也要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争取早日获得“碧水蓝天绿地”。

4 转变执政理念,建立服务性政府

政府由“审批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加市场效率。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要做到服务型政府需从下面几点改进:一要改革审批过多过滥。坚决取缔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及实际难以发挥作用的行政审批;坚持民主评定与群众公认相结合审批制度。二要强化政府的组织保证作用。取缔原来的唯“GDP”的考核制度,要把居民幸福工作、环境治理等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三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建立阳光政府。政务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办事程序公开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四实行集中办公制度,所有审批都集中在一起,实现一条龙的服务制度。比如南通的政务中心,就是这样的存在,即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

5 加强教育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价值观会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正确的价值观会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错误的价值观会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呢?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从小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不要唯物质论,物质只是我们幸福的基础,不是唯一的条件。人生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享受。要引导人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很重要,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能够认真完成,而且还在做的过程中整个心情会愉悦,会觉得幸福。三是提高幸福能力,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人生就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历程,更是一个感知幸福的历程。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到:常怀感恩之心,保持乐观心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乐善好施,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不要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要多看生活的美好面,就一定能感到幸福。幸福总是相对的,正确认识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除此之外,自有住房的居民比租房的居民幸福感要强,这就需要政府采用各种措施使没房居民能买得起房,比如建设限价房、采取措施降低房价等。不同性别的居民的幸福感也不同,男性的幸福感明显低于女性,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减轻男人的压力,多些宽容。

总的来说,幸福不是单靠政府或者居民单方面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幸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我们坚定追求幸福的目标不放,我们总会一步一步的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

[2]乐正,钭哲园.对深圳推出幸福指数的理论思考[DE/OL].南方网,2006-10-09.

[3]管皓.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J].南开经济研究,2010,(50).

[4]王华强.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