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 教育督导 行为准则

教育督导行为准则是教育督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是进行教育督导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教育督导的方向性、全面性、客观性、民主性准则,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的效率和效能。

一、方向性准则:教育督导工作的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督导工作的全过程。教育督导工作首先应对被督导对象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调查情况、研究问题、评价工作绩效以及发表改进意见或建议时,在监督、评价、指导、帮助等各个环节上,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努力把地方政府部门的教育方向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引导到党和国家所要求的轨道上,以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2.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关系,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客观规律。各级政府教育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当地的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和推动当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明确督导工作的服务方向。双向服务是督导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工作方向,这就要求进行教育督导时,除了以其权威性的结果客观地影响督导对象的前进方向外,督导者还应主动地去指导督导对象,帮助他们把督导结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全面性准则:教育督导活动的客观要求

1.教育督导标准要全面反映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在制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督导评估对象的整体状态,使每一项具体指标都能够反映督导对象内在的层次与联系,使全部督导指标都能够反映督导对象整体的状况和本质。部分的遗漏就意味着这一部分范围内的工作失去了被督导的机会,就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忽视该项工作。

2.全面收集教育督导过程的各种信息。每项教育活动都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各项因素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只有全面收集信息,才能保证所获信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才能确保了解督导对象各方面的情况,使督导建立在全面的信息量基础之上,做出可靠、公正的评估结论。

3.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典型与一般等各种矛盾关系。在建立教育督导指标体系时,目标的分解要有理论依据,指标体系应具有“整体完备性”,应该包括学校主要工作的每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学校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足够的指标,就不能对一所学校的实际水平做出准确的、全面的判断。但全面性的指标体系还应符合“主要性”、“典型性”原则,既要“整体完备”又要避免繁琐。

三、客观性准则:教育督导活动的价值追求

要重视考察和分析被督导单位或部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

在对某一地区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督导时,首先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财政收支、人口增长、教育基础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教育工作的综合社会背景。从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出发,进而考察当地的教育体制与结构、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学校规模及其发展速度、师资力量、当地投入的教育经费和有关教育政策、办学条件的改善等,以便对该地区教育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与客观评价,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把学校办出一定的特色。

督导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讲求客观与尊重实际。面对被督导单位的特殊情况和特别问题,尤其是在出现了不直接适用上级文件的某些规定的问题时,要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并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法。

四、民主性准则:教育督导对象的基本权利

1.正确认识督导主体和督导对象之间的关系。贯彻民主性准则,督导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督导观念,摒弃钦差大臣式的指手画脚的做法。“督”与“被督”之间目标一致、情感相通,“督”的导向作用和“被督”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最优结合。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切忌浮光掠影、发号施令,更不能从个人恩怨出发感情用事。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范文第2篇

近日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几位老教授聊起解放初期青城小学的沿革发展,收获颇多。他们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回顾了60多年前呼和浩特地区小学教育的历程。这其中有曾在解放初任旧城杨家巷小学校长的王老先生,曾执教新城苏虎街小学的陈老先生,还有新城满族贵胄白老先生。从他们的讲述中,我基本理清了呼和浩特地区小学在解放初期的发展概况,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解放初期,归绥市仅有13所完全小学,以后逐渐增加到二十几所,用编号命名,如一完小即是现今的旧城恒昌店小学,四完小即是现今的新城苏虎街小学,十二完小即是现今的新城关帝庙小学,十三完小即是被撤销的旧城杨家巷小学等。

说起小学的命名,老先生们还讲了些趣闻轶事:如苏虎街小学原名归绥第四完小,1950年改名为绥远省干部子弟小学,1954年(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绥远省与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更名为内蒙古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学校,实行寄宿制,内蒙古政府拨款直接管理。1955年划归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统管,学校名称依旧。1955年秋季,呼和浩特市政府为强调小学生就近入学,决定以街巷名称命名小学校名。如旧城的太平街小学、县府街小学、梁山街小学,新城的东落凤小学、东街小学、关帝庙小学等。苏虎街小学也是这时取消“内蒙古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学校”称谓的。可是大部分学生家长和师生不愿意取消带有明显学生构成特色的校名。据当时在苏虎街小学任教的陈老先生回忆,一天下午,一位自治区领导曾去找校长,说不能改名的缘由:即苏虎街是以曾经居住于此的恶霸财主苏虎命名的,以这么个人物名字冠名小学校名不好。校长解释此人死去百年,此街道名称已是约定俗成的叫法了,早就没了苏虎的丝毫影子。后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内蒙古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学校按照呼和浩特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冠名为苏虎街小学,此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干群关系的和谐。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级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呼和浩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的小学教育更上了一个新台阶。例如曾经归属于“恶霸”街的苏虎街小学,从1960年起,着手进行学制改革和集中识字实验,在197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市、区三级重点小学,1984年改为实验小学,并系统进行学制、集中识字、阅读课单元序列教学、讲演课等项目的教改实验。在此期间,苏虎街小学努力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教育质量有了长足的提高,曾被赞为“呼市小教一枝花”。又如曾被命名为归绥市立第十三完全小学的关帝庙小学,由于学校扩大,原校舍简陋,教室不敷应用,于是利用旧庙院成立了分校,并在1954年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关帝庙街小学。关帝庙小学从1953年起进行了全面整顿,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1955年开展了普通话教学。在1964年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将满堂灌式教育改为启发式教育,同时减轻学生作业过重的负担,并组织了公益劳动小组、课外阅读小组。在1985年,时任音乐教师的张立中作曲的《草原恋》歌曲获自治区一等奖,并入选《广播歌选》,之后《草原恋》唱响国内外。

上述这两所小学建国后的发展史,其实代表着众多的青城小学的历史发展,它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教育的发展缩影之一。可以感受到,在历史中屹立近百年的小学,从解放初期仅有十三所的完全小学到如今过百所的小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青山脚下,在新时期成长的孩子们是幸福的。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 非主流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 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 、“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 、“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 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 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

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 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向小学体育教学。一些城市小学享有充分的体育教学资源,取得了令人心喜的体育教学成绩。但在一些乡镇小学,由于投入的不足,体育教学资源却十分地缺乏,严重影响着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乡镇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情况令人担忧。

一、当前,一些乡镇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投入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资金严重不足,未充分发挥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二)开展体育教学所必须的用品和器材缺乏,体育教学场地有限,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一些学校未建立起严格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管理制度,已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是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

(三)一些乡镇小学在教学中不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体育,随意修改规定的体育教学计划,肆意占用体育课时,基本的体育教学课时得不到有效保证。

(四)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充分,很多的体育教师由非专业体育教师兼任,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青年体育教师的引进困难,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师质量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过时,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不符合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有待加强;体育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小学青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要化解一些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遇到的困境,必须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体育教师三方面着手,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切实增强乡镇小学体育教学资源,为乡镇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优越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打开突破口。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度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完善小学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充实和丰富小学体育教学资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条件;加大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壮大青年体育教师队伍,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保障;努力改善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师教学成绩考核制度和体系,适当采取一些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体育教师培训和深造制度,促使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活力和动力。

(二)乡镇小学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购置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用品和器材,修建必要的体育教学场地,建立健全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认真执行规定的体育教学计划,不随便占有体育课时,开足开好体育课,千方百计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评优、评先等教学考核要充分考虑到体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尊重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成绩。

(三)乡镇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掌握乡镇小学体育设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利用学校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前应认真备好课,做到教学有计划、有目标,保证教学工作出成绩;体育教师应转变过时的体育教育观念,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的意识,提高教学成效;寓教于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体育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此外,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用最新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跟上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教师

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已经到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的大背景下,怎样重新赋予教师角色新的内涵,我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体会颇深。

一、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家长的代言人,是学校的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是学生的保护者和关怀者,是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在班级微型社会中,班主任扮演着“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在同年级教师群体中,班主任扮演着“协调本班各科教育工作”的协调者角色;在学校这个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则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得力助手”;在宏观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又担负着“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责任。

由于班主任角色的多元化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只有全面了解这个多元化的角色,只有充分认识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能带好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二、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一个良好班主任的基本特征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是以其良好的规范性,借助各种事务、活动等媒体,向外界显示出自身良好的形象。一个班主任在组建班集体方面的职能发挥状态,是良好班集体构成要素认识、把握、利用和调节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确处理好“领”和“导”、“管”和“理”的关系

领导者的职能,包括“领”与“导”两个方面。所谓“领”者,着重于一种行政性质和职能的确定――以上级对下级的关系,确定其行政长官的地位和职能;而“导”者,则着重于一种教育性质和职能的确定――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确定和发挥其教导、引导的作用和职能。

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班主任也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管”和“理”的关系。“管”,强调的是一种硬性的规范,以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形式施加一种具有规定性、约束性的影响;而“理”,强调的则是一种科学态度、科学理性以及对行为的合理性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管”看做是一种具体行为,而“理”则是一种思想理论。因此,“管”与“理”之间的关系,并不仅是互为补充,更需要“理”驭“管”,以“理”来提升“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班主任来说,如果只是放任“管”而忽视对“理”的追求,必然会出现过于依赖纪律杂文、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而将管理对象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扭曲了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丢失了班主任“教育、引导”的角色职能。

3.正确处理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班主任如何处理好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呢?在管理学生问题上,许多班主任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经验上,以为只要把班内几十个学生管好,班内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可以了,忽视了以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来指导班级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也就难免出现了一些违反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情况,结果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师生关系陷入了一种充满矛盾的困境之中。

三、善待后进生

我在课外时间着重研究丙类学生,也就是如何善待后进生的问题。

后进生可分为学习、品行和品学三个层次的后进。我们平时所谓的后进大都指的是学习差。其实,这种后进生的形成相当部分是我们做教师的态度所为。岂不知后进生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自尊,他们并不想受到同学的孤立、老师的鄙夷和家长的责骂。相反,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赞扬。

作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惯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后进生积极的兴趣,学会运用班级的力量,主动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转化。善待“后进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未来。我认为,如果后进生是一朵霜打虫咬的鲜花,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一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