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空运输包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冷链运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要想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近两年,医药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医药冷链物流运输联盟,实现冷藏药品的共同配送。第三方冷链物流应该通过分析、测量、控制、记录以及认证等环节,才可以被使用。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在一线城市已经能够满足全程冷藏运输的要求,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冷藏运输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方面冷藏车辆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冷链保温箱的保温性能应更稳定和可靠。
保温性能试验方法及标准
冷链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测试主要涉及到的试验方法及标准包括:ASTM D3103《运输包装件保温性能标准测试方法》,ISTA 7D《运输包装温度测试》,ISTA 7E《包裹运输物流中运输包装的温度测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企业标准。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并建立适合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
在冷链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测试方面,我国也没有较为明确的具体试验方法和标准,2007版的ASTM D3103《运输包装件保温性能标准测试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测试方法,根据我国冷链包装箱现阶段的需求,是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国国标或行标的,能够提高我国冷链保温箱保温性能测试方法的标准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作为全球运输包装安全测试的著名组织,ISTA在2002年公布了ISTA 5B 《特殊控制(冷藏条件,冷链)环境性能测试》,目前已经被ISTA 7D《运输包装温度测试》和ISTA 7E《包裹运输物流中运输包装的温度测试》所代替,已经成为了有具体的运输环境温度条件和测试要求的方法标准,在美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中的温度条件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的物流条件。对于一些出口到美国的保温箱包装,根据采购商的要求需要通过这些测试。
我国目前主要的标准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6月颁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和《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以及一些企业自己的标准,如Q/ GYWL-01001-2013《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冷库、冷藏车、冷藏包装箱验证标准》。
新版GSP中要求实行不间断冷链控制管理。所谓不间断冷链控制,即在药品的储存、出库、运输、入库直至销售过程中,全程实施冷链控制,并且要有完整的记录。通常,药品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通过采用专用的冷链设施和流程来保证上述环节的冷链温度,常用的冷链设备包括冷库、保温箱、冷藏车、冰柜等。对于这些冷链设施的验证是确保冷链药品能够始终符合温度控制要求的基本前提。
新版GSP中对保温箱提出了3方面的重点要求:①第二条 冷藏箱、保温箱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冷藏箱具有自动调控温度的功能,保温箱配备蓄冷剂以及与药品隔离的装置。②第七条 冷藏、冷冻药品运输过程中,应当实时采集、记录、传送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运输过程中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应当实时发出报警指令,由相关人员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③第八条 使用冷藏箱、保温箱运送冷藏药品的,应当按照经过验证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品包装和装箱操作。
保温箱的保温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保温箱内的包装形式一般采用内部配备蓄冷剂,同时要求蓄冷剂与药品之间要有隔离装置。
保温箱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内部的温度数据应当进行实时采集、记录、传送,如果出现超出范围的情况,要求自动监控系统实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药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冷链保温箱监控信息系统,其主要包括实时监控仪(多功能监控仪、RFID和记录仪等)、温湿度显示、异常报警、保温箱在运输过程中的状态等信息。
用保温箱运输冷藏药品时,应当按照经过验证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品包装和装箱操作。也就是说,保温箱在进行实际冷链物流过程前,需要对其内部药品装箱时的操作规定进行严格的验证,并对装箱的环境条件和人员进行详细的研究,规定具体的条件和限制人员的相关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保证药品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安全。
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要求
在《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中,将药品冷链保温箱定义为:在冷藏药品运输中,用于装载冷藏药品并控制和监测其在物流过程中温度的蓄冷式箱的统称,主要由冷热媒(蓄冷剂)、保温箱本体和温度监测设备3部分组成。同时,对这3部分的性能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蓄冷剂性能
(1)耐压性能:冰袋、冰盒可承受外部压力,外包装无破损。
(2)抗变形性能:冻结后外包装体积增加小于12%,局部隆起小于15%。
(3)相变温度:冻结后外包装体积增加小于12%,局部隆起小于15%。
(4)重量要求:蓄冷剂最小单元的实际毛重、净重与蓄冷剂外包装标示的毛重、净重一致,偏差不大于±3%。
(5)环保要求:蓄冷剂材料应安全无毒;如采用航空运输方式,应符合航空运输有关要求。
2.保温箱本体性能
(1)尺寸:使用通过检定的测量工具对药品冷链保温箱的外部尺寸进行测量。
(2)抗冲击性能:按照GB/T4857.5-1992《包装 运输包装件 跌落试验方法》要求,箱体内装有最大载重量的货物,进行面跌落和棱跌落试验,跌落高度及次数见表1,抗冲击试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
(3)抗压性能:按照GB/T4857.4-2008《包装 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要求,箱体上方承受5000Pa的压强,试验时间为1小时,如图2所示。
(4)防尘防水性能:按照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的要求进行试验,如图3所示。
(5)载重性能:箱内装载最大载重量的货物(含蓄冷剂),从箱体提手或拉手处将箱体悬吊1小时,如图4所示。
(6)保温性能:保温试验操作步骤如下:将冷藏药品或模拟物和测试对象(冷链保温箱)预冷到产品要求的储存温度;在产品要求的储存温度环境下把预冷的冷藏药品或模拟物放于预冷过的测试对象(冷链保温箱)内;将5个温度记录仪分别放置于产品替代物包装内的中心、上下两面、两相邻侧面位置;把预冻好的蓄冷剂放置于箱内产品的四周以及顶部、底部位置,蓄冷剂通过隔温装置与产品替代物及温度记录仪隔离,如图5和图6所示。
盖上冷链保温箱盖,将箱体移至放有温度记录仪的测试环境空间内,并设置测试时间。停止测试后,拿出冷链保温箱内温度记录仪和测试空间内的温度记录仪。读取温度数据,查看环境温度和产品内温度是否符合验证指标。
3.保温箱监测技术要求
在《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中,仅对温度监测设备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有更高的监测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药品在冷藏运输时,必须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系统应自动生成温湿度监测记录,温度、湿度、时间、测点位置等系统各测点终端采集的数据要真实、完整、准确、有效、不可更改。
(2)保温箱应当至少配置一个测点终端,温湿度偏差如表2所示。
(3)系统应不间断监测和记录药品储存运输中的温湿度环境,记录的时间间隔要求如表3所示。
【摘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物流统计发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统计体系现状,构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设置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物流作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组织方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现代物流培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迅速成为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纷纷启动,但物流统计发展相对相慢.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4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试行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物流统计制度的正式出台。但现行物流统计制度中侧重于宏观统计,对于微观企业统计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统计涉及内容很少,无法满足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急需物流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物流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执行完善的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因而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物流统计,构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一、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特点分析
从国际物流统计现状来看,各国普遍重视物流业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其中有些国家如美国将第三方物流作用独立的产业来统计。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并根据比例预测进行未来产业规模预测,还有一些国家使用全社会物流费用总开支指标,但对物流产业增加值这类的价值统计指标涉及较少。
(二)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核算体系的特点分析
目前反映我国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4年起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的试算统计数据。前者由于并未将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核算,因此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转量统计,缺乏反映现代物流内涵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物流总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也缺乏反映物流组成要素和物流产业价值的指标,如:运输包装、配送等要素包含在有关工业统计指标或零售业统计指标中,无法剥离这些数据,更没有对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核算。
正在试算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从物流业的规模、结构、成本、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为物流产业建立了较完整的统计体系,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物流产业经济宏观运行状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尚未将物流产业定义与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衔接,可能造成对物流产业的划分界定不清,各地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字可信度低尤其是企业物流方面。其二,关于物流产业的一些重要指标仍未设立专项统计。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统计,在数量、业务量、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方面均有待开发。
二、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构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外物流统计体系的特点及中国现行物流产业统计体系的特点,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第一,以现行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制度为指导,把握物流业宏观发展状况。第二,须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以增加值指标为核心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具有国际可比性,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对物流产业核算的要求。第三,强化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统计,充分反映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核心,第三方物流比重和发达程度,代表物流产业发达程度,因此,通过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能有代表性地反映物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二)物流产业范畴和行业划分
目前,我国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并未将物流产业设为独立的产业。为了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参考国际的有关资料,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确定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和行业分类。现代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商、零售商,甚至到最终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串联起来,提供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我们认为,物流产业主要包括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构成的产业。在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物流产业的生产成果分布在国家规定的各行业中,如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及邮电部门、商业和服务业部门。在进行物流统计时,要对现有行业统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即对各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进行专业调查,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将其生产经营成果,按照物流产业的界定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以避免产生重复,引起指标体系的混乱。
(三)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七个统计指标子体系构成。
1.供需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供需统计指标是指从量的方面对反映物流宏观层面和总体物流活动方面的供需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指标。这方面指标主要侧重于物流市场规模、结构方面的统计,涵盖了运输与配送、仓储和保管、装卸、包装、物流加工、物流信息等活动环节的内容,从宏观层面对物流市场供应状况和需求状况等进行统计,以反映出物流业的总体规模、物流服务水平。
2.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子体系。高度发达的物流设施是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对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物流生产设施统计,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改善物流状况,促进现代化大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物流设施统计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分为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来的物流生产设施统计指标群。以运输设施统计指标为群例,它分为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公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水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航空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和管道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五部分。每部分下又设有若干统计指标组,如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主要由线路、机车车辆、信号设备和车站四部分统计指标组组成。各统计组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
3.罔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子体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物流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物流企业和社会认识物流、管理物流、监督物流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建设项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新增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等统计指标群。
4.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子体系。人力资源统计子体系是对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的统计,包括从业人数统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统计、物流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统计等指标群。指标群下又包括多个指标组,以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群为例,它包括劳动生产率、分物流活动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一系列指标。
5.物流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重点反映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效益。其中物流总成本是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统计和通常将物流总成本分成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物流管理费用三大类。库存费用是指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保险费用及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计人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速度才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运输费用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及货主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送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其它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货代费用、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物流管理费用是指相关的物流行政管理费用。通常该项费用是由库存费用与运输费用总和乘以比例系数计算而来,该系数是按照专家判断法确定的比例。
6.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可以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物流业增加值是货物经过物流活动前后的价值之差,在扣除物流成本后就是物流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的构成涉及到物流统计的各行业的增加值,其核算涉及到多个指标。
7.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为衡量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状况,特设立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它主要包括信息、运输、配送、仓库、流通加工、包装等质量指标群。各指标群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如仓库质量指标组包括仓库吞吐能力实现率、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等统计指标。
【关键词】花卉物流;发展现状;不足
1.前言
2010年12月23日,在北京市顺义区国际鲜花港举行的北京花卉市场物流产业规划研讨会上,专家给出了这样的数字:“我国鲜花在采摘后的流通过程中,损耗率通常为30%以上,在远途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为40%以上”,如此高的损耗率,再加上花卉产品的高运费,这无疑是花卉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的一道巨大屏障,而花卉的年消费量平均增幅在20%以上,要使花卉业适应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就要大力发展现代花卉物流,规范和优化花卉物流运作。
2.花卉物流的界定
对于花卉物流,目前各国没有给其明确统一的定义。综合各家所述,花卉物流是一种包含花卉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体和信息流动过程的控制花卉生产、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的行业物流。
3.花卉物流活动的基本构成要件
3.1 花卉种植基地
在源头这里,花卉完成它的生长过程后,最终转变为商品进行流通、交易。从最初的花卉种苗到生长过程中所用到的肥料,以及对其的整个管理过程,都会对最终的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2 花卉批发商
花卉通过批发商进行收集,然后再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当然这里的批发商可以是合作社,也可以是批发市场,或者直接是零售商的采购部门。在这里,花卉完成第一次的交易和转移。
3.3 物流环节
花卉最终要到达销售场所,离不开物流环节,其中会涉及到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多种形式。而物流过程占用绝大部分时间,对产品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涉及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的名贵花卉品种,因此物流环节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
3.4 销售环节
花卉最重要的是通过销售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而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任也主要取决于其所购买的零售商。花卉在销售环节中的停留时间,对其进行的管理过程也会影响到花卉的质量。
4.花卉物流的特点
4.1 时效性要求较高
花卉产品属于鲜活产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若花卉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则价值也就越低,损失也就越高。
4.2 运费成本高
花卉生产的区域限制和消费地的广泛性,使得花卉的运输成本占有很高的比重。过高的成本将遏制花卉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影响销售量。
4.3 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很高
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花卉物流过程中还可能存在“负增值”,不当的物流操作可能导致花卉的损毁,作为非必需品,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损毁变质,不但不会创造价值,反而会变得一文不值。为保证花卉的价值,这就对花卉物流过程中的包装、运输、储存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以便实现花卉的经济效益。
5.我国花卉物流发展现状与不足
在我国花卉的生产、销售及货易中,花卉的主要应用类型分别为鲜切花、盆花、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的花卉、草坪、种子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种球用花卉、干燥花。以鲜切花为例,其品质50%取决于采后处理和运输过程的冷藏保鲜。花卉从生产结束到销售的每一步骤都是在花卉物流的范围内,每一次的落实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花卉的品质。因此,花卉物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花卉的发展水平。
(1)储运方面
鲜花的包装标准货运箱为50×50cm规格的纸箱,每箱放45~50扎,每扎20支,一般要求储存在华氏30度左右的冷藏集装箱内。而我国花农的通常做法是将鲜花采摘后只做简单的溶液浸泡,然后进行规格整理、包装,等待运输。目前小型的、分散的生产者通常只是用简易的塑料布、泡沫板、装着冰的可乐瓶子进行包装,包装过于拥挤和简易,加速了花卉运输途中的腐烂或损坏。
我国花卉的运输方式主要是航空和汽车运输。航空运输主要以客运飞机腹舱为主,专业的货运飞机很少,没有专用的花卉温控设备。花卉到达机场后,再换用卡车运送到当地花卉物流中心,然后用小货车进行城市配送。而大多数花卉种植者和批发商只重视运价,很少考虑花卉的保鲜和保值问题。
(2)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
从物流信息技术方面讲,我国已经具备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的大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城市和乡镇,并且联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从而使EDI、GPS、GIS、POS等先进技术可以运用于花卉物流中,促进信息交流和管理,为花卉物流的信息化提供基础。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国内的主要花卉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花卉信息网,主要用来花卉供求信息,介绍花卉基础知识等。
(3)物流网络利用方面
花卉物流对花卉价值增值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花卉企业和地方政府所认识。在国内重要的花卉生产地——云南,已经建有具备花卉采后处理、包装、冷藏、货运和配送功能的花卉物流中心;在鲜切花消费大城市,例如北京、南京,纷纷将传统的花卉市场改建成具有花卉交易、展览、信息、配送功能的花卉物流中心。可以说我国花卉产销地之间的物流网络已初具雏形。
花卉市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变动和价格波动范围较大,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信息不全面,一方面是没有有效的利用物流网络,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花卉物流层层中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互联网给花卉提供了销售平台,但是物流和交易相关数据库并没有形成,花卉的相关环节的各个部门的电子数据信息互不相联。
(4)专业从事主体方面
各类企业深化并重组,使行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底,全国拥有A级物流企业1061家,专业服务能力增强,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从2011年6月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得知,2010年我国花卉企业达55838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0844个,占总数的19.4%,比2009年增长2.4%。花卉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成长将带动我国花卉物流总体水平的提高。
由于花卉物流前期投入相对较大,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市场支持都将会由于资金问题产生较大压力。现有的花卉企业大多规模小,只能关注自身发展,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发展花卉物流这个利益长远的项目。
(5)物流渠道方面
由于我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温差显著,因而形成了花卉区域化生产的格局,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但花卉的生产者大多数为农户,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只有联系中间商才能使花卉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面向消费市场。另外,主消费地很少建立直接与产地相连的批发市场,花卉采收后大多经过产地市场才能进入销地市场。
目前,我国的花卉物流渠道主要为以下五种形式:
①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自产自卖,小本经营,自负盈亏,灵活性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容易被排挤。
②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只需将产品销售给零售商,就可获得本次交易产品的所有收入,风险减小,利益也得到保障。相应的,零售商承担了本应由生产者承担的风险,但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
③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④生产者商零售商消费者。
⑤生产者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花卉从田间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过两道以上的环节,主要包括收购、产地批发、集散地批发、销地批发、零售等,有的还要经过第二或第三的集散地批发,流通环节增多,费用增加,加剧了市场价格的竞争,而且仅限于简单自由式的传统交易方式,产品的包装、保鲜、运输等配套手段以自发为主,存在严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且花卉流通市场大多为原生性产品,进入市场的鲜活花卉产品基本上仍以零散原产品为主,无品牌,无等级,产品品质监督检查没有得到保障,流通无序且不畅,透明度差,效益低下,不同等级产品的市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6)发展机遇方面
随着我国花卉品质的不断提升和物流的发展,今后我国对外出口的鲜花量将加大;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气候正好与处于北半球的我国云南相反,开拓澳洲市场可以缓解夏季云南花卉低迷的局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东欧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市场,对花卉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伴随着内陆港口的逐步开放以及物流运输的多样化,我国花卉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6.促进我国花卉物流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放眼国际花卉物流标准的实施,以及绿色物流的倡导与发展,花卉物流活动将变得更加顺畅、有序,这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1)依托批发市场,建立专业化花卉物流公司
批发市场是我国花卉流通的主渠道。从花卉经花农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这一物流链条上承载着80%的花卉物流量,而且这种状态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鉴于此,提高物流效率的要点应放在批发市场上。
(2)创新花卉组织程度,建立企业联盟运作模式
首先,提高花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一,扩大各类花卉市场中介组织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花户加入到各类组织中去。以便加强对花农的宣传和培训,特别是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花农走上组织化道路。第二,将花农的利益与各类组织紧密联系起来,让花农切实得到更多的实惠。
其次,是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花农和企业要通过联盟运作模式来提高竞争优势。
(3)优化花卉物流流通环节
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与配套。扩大铁路和水路干线运输比重,发挥公路集疏运与城市配送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根据花卉中转、配送与生产的需要,合理布局物流配送中心,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能,以便减少运输时间,降低花卉运输成本。
(4)强化花卉标准化建设
从地头开始,提高物流的可控性。第一,制定花卉生产标准,并有相应的质量检测、认证与监督措施相配套,保证地头收购时花卉附带有完整的生产质量信息;第二,制定不同花卉分级分类标准,在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花卉外品种、品质等物理特征进行分级分类,确保花卉物流伊始能够根据细分市场制定分级配送计划,降低无效物流发生的几率;第三,制定不同花卉品种储运标准,在包装、标签、温控等方面方便实现物流全过程的无缝对接,减少花卉的耗损。按标准生产是提高花卉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花卉迈向国际市场的基础。
(5)加强花卉物流信息化建设
花卉物流的顺畅依赖于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要随着花卉物流的发展而变化,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对接、订单跟踪、在线管理、查询、退货功能,能具备快速响应、盘点、越库操作等能力,能够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多客户的需要。建立一个灵活畅通的信息网络,为花卉生产、经营、科研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便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内容,在坚持特色花卉苗木生产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新品种,更新品种;捕捉市场信息,全方位瞄准市场。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建立网络数据库,将花卉从生产开始后各个环节的相关数据和情况载网的花卉数据系统,经过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将花农、批发商、销售商,市场、运输和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注重信息的反馈,有利于缩短产销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提高花卉物流效率。
7.结论
花卉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更是对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花卉物流需求的体现和对物流成本、速度与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体现。另外,只有在了解我国花卉物流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花卉物流更加完善,更加高效,更加专业,才能与国际花卉物流同步发展,应对国际花卉物流发展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好的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颜清.花卉物流难题如何解决[J].中国花卉园艺,2011(17):9.
[2]田明华,李澍奇,程思瑶,田昊炜.花卉物流体系亟待完善[J].中国花卉园艺,2011(17):32-33.
[3]王长琼,嵇芸芸.中国花卉物流[J].中国物流年鉴,274-278.
[4]陈绮.我国花卉物流现状及发展研究[Z].现代企业教育,2010,2(下期):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