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护理培训

家庭护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护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护理培训

家庭护理培训范文第1篇

1802年法国的一家儿童医院和1855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首先把家长包括在护理过程中,家庭成员被委以照护者的角色。1987年,美国首席医师Koop提出“为需要特殊健康护理需求的儿童和家庭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协调的护理”,成为以“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理念的雏形。该理论早期主要强调在有特殊健康需求的儿童护理中应用。1920年,英国儿科医生JamesSpence认为母亲应陪在生病的婴儿身边。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概括进多个政策文件之中并肯定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作为儿童护理的标准程序。2003年11月在曼谷举行的首届亚洲儿科护理学术会和2004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第3届国际儿科护理学术会上,以家庭为中心均是重要的讨论议题。2010年2月,国内开始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旨在促进医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医院关系。

2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临床意义

DennisZ.Kuo研究显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应用与儿童健康的稳定性成正相关,在其研究的40723个家庭中,38915个家庭参与到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中,结果发现,38915个家庭的儿童包括吞咽困难、慢性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沟通障碍、抑郁等在内的机体功能障碍发生的频次减少。DennisZ.Kuo的研究还显示,在12个月中,参与到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中的患儿看急诊的次数减少,同时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家长需要为照护孩子而停止工作的时间也减少。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中,护士、家长及患儿是一个护理团队,可以有效锻炼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护理资源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家长在参与过程中,成为决策者之一,培养了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获得了护理的相关知识,为患儿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父母在参与对患儿的照护过程中,能继续承担父母角色并增加对患儿住院这一事件的应对能力;当住院时间延长或再次住院时,父母可以更多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也能让父母更好地掌握一些在患儿出院后仍然需要的照护项目如服药、雾化等知识。

3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3.1存在问题

3.1.1护士认识偏差和执行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护士认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就是授权更多的护理和决策行为给家长,而家长也只有参与决策和成为护理合作者的意愿而不是承担更多护理行为的责任;另外家长也不理解自己能够在护理行为上配合到什么程度。同时,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给沟通及对以家庭为中心的理解和实施造成障碍。另外一些护士认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执行时仍面临一定困难。3.1.2医院设施无法满足需要Coyne等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实施中,医院应增加更多的诊室、接待室、儿童游戏区域、哺乳区、家长休闲区还有更多的家庭自由空间,同时开放的医院探视制度也是加强以家庭为中心模式的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医院设施无法满足以上需要,从而影响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实施。

3.1.3护士无法完全满足提供指导的需要

DennisZKuo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家长没有经过足够的培训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只有在有护士在场的情况下才有信心进行相应的护理行为。对于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相关的临床专业指导,目前国内护理院校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授课和培训,毕业后的护士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或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满足。

3.2对策

3.2.1提供咨询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过程中,在患儿及家长需求前10项中,包含了咨询服务中的所有3项,分别是医院有患儿和家属的资源中心(提供书面、试听资料及上网途径),医院有咨询室供随时使用;医院提供进行精神支持、冥想和祷告的场所;派遣有资质的医护人员给予患儿家属提供相关疾病方面的知识解答。另外也可建立病友之家,定期组织让相关疾病的患儿及家属进行互动,在护理方法及问题上进行讨论。

3.2.2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更准确信息和支持调查显示

,96.7%的家长认为在患儿住院期间,需要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提供护理,家长与责任护士之间建立比较稳固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了解患儿的病情和家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支持。由于护士了解患儿及其家长情况,可针对每个住院患儿家庭量身定制护理措施,改变以往家长盲目遵从被动参与等弊端,使患儿家长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3.2.3加强护士教育和培训

护士通过向患儿讲授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调动家属积极参与护理活动,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制订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编写培训手册、编制考核试题、评估试题的性能来达到培训目的,课程内容包括: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定义、核心概念。

4小结

家庭护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艾滋病 一对一家庭 社区护理

艾滋病不仅病程长、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因此,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一对一护理工作模式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家庭、亲朋或社会自愿者做护理员,使之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使艾滋病患者获得尽可能满意的护理照顾及情感支持。我县1998年发现第1例HIV感染以来,至今累计发现HIV感染/AIDS患者106例,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42.13岁。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57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收治艾滋病患者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护理,其中男47例,女13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文化31例,初中21例,高中以上4例。随机抽样分成两组,即一对一护理组(试点组)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

护理措施

加强能力建设,掌握护理技能:①初期: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得到系统培训,2005年本人有幸被选派到武汉中南医院进修艾滋病护理,回单位后在县卫生局组织下举办了全县医疗单位艾滋病护理培训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胜任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选拔培训家庭护理员:在艾滋病家庭中挑选1名较精明细心的家人或邻居自愿者、亲朋,对他(她)们进行面对面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作为家庭护理员。并为他们发放一定的劳务补助。③培训内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艾滋病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知识以及艾滋病患者情感心理支持技巧。

疾控护师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考核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利用每季度艾滋病患者体检之机,对家庭护理员进行培训指导,乡镇卫生院指派专人负责本乡镇患者护理管理、联络等,能尽快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一护理责任包保,为艾滋病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减轻患者身心痛苦、防治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是惟一的手段,试点组的每1例艾滋病患者配有1名责任护理人,有的是家人,有的是亲戚或朋友有的是邻居自愿者,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生病后的照顾、关心、问候和心理帮助,这样家庭和社会共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对其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艾滋病是一个病程长而致死率及高的疾病,几乎所有HIV感染/AIDS患者都面临因病致贫、面对死亡、社会歧视、病痛折磨等难以抗拒的问题,常常会表现愤怒、抑郁和绝望,护理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做到:关爱体贴、热情奉献、耐心细致、尊重,不评判、不歧视,消除焦虑和悲观的情绪,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地生活方式。

饮食护理:1天3餐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根据个人经济状况,蔬菜水果多样化,豆浆、牛奶常饮,禽、肉、蛋类及时摄取,原则上以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皮肤护理:①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衣;②皮肤搔痒时不要抓伤皮肤,可轻轻按压或拍打;③若暴露的伤口不要包扎,感染的伤口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理;④皮肤过于干燥时可涂抹润肤霜。

药物依从性帮助:①监督服药,给药到手,看服到肚;②闹钟、电话、短信到点提醒。有一患者的妻子因有事要外出1周,临走前她把患者吃的空药瓶吊在卧室和厨房门顶能碰着头的位子,患者每天必须经过好几次,瓶一碰头就想起服药的事,这样妻子外出1周1次也没漏服。还有一位邻居自愿者老王,他负责护理的是一个单身男子李某,30岁出头,家里很穷,当他接到HIV阳性确认报告时,开始否认、愤怒后天天酗酒闹事,邻居老杨一家非常害怕,一见他就关门躲避。但有1次小李生病3天没起床,老杨就试着去帮助他,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主动上门指导老杨一些有关艾滋病护理常识,之后老杨就成了小李的护理员,小李开始正常生活有时还帮老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关照,过着正常的农家生活。事实证明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对艾滋病患者是多么的重要。

结 果

一对一家庭护理组的30例艾滋病患者无论从治疗效果、服药依从性还是身体状况、精神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的30例患者有很大差异,具有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的意义。见表1。

家庭护理培训范文第3篇

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趋于缩小,以及子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存在着差异,高龄老人多数伴有失能,子女难以照顾老年人,诸多因素使得家庭养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养老遇到了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目前养老护理员护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专业训练,未建立与执行职业准入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养老事业的需求,不能让家庭放心、老人省心、养老机构安心。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强,形像气质好,精力充沛,将大学生培养成养老护理员队伍,一方面为解决养老护理员队伍短缺提出了方案,同时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从业人员学历偏低

制约养老服务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未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研究者在2008年对杭州市17家老城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情况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学历:294名护理人员中有22人为护理中专学历,272人为非护理专业,其中15人为大专学历,从事管理工作,257人为中学及以下学历(81.7 %接受过老年护理方面的培训);街道敬老院及民办敬老院护理人员中没有护理学历。正是由于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在护理员队伍中有临床医学、护理或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培训经历的护理员寥寥无几,只经过民政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也不多,大多数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2008 年民政部王振耀司长曾讲到: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规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现阶段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满足率只有15.9%,其中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仅3.16%。全国的数据显示有32 万的为老服务人员中具有职业资格证的只有2 万人,比例为6%左右。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开展的关键。

(二)缺乏专业培训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认为只要能吃苦就能做好养老护理工作,对培训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受当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等限制,培训起来难度大,较难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专业培训机构也较少,大多数培训都以短期的观摩或个别帮传教式的指导,不能解决整个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问题。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康复保健、老年心理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实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现有养护人员普遍存在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差的问题,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知识,缺乏医学、心理学知识,无法对老人,特别是半自理、不自理老人进行有效的专业护理。养老护理员的人力来源大多是周围农村或进城的农民工。

(三)社会需求与现实服务水平矛盾突出

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同时80年代又施行了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比例也不断增大,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需要社会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以非专业人员为主,服务水平、态度等方面很难符合高要求,很难提供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养老服务。

(四)数量缺口较大

我国有家庭养老的传统美德。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和20世纪末人口老龄化的急剧转变,传统的集中型大家庭向分散型核心家庭或小家庭转化,甚至出现老人单身家庭,人口金字塔倒置,严重削弱了传统家庭的家庭养护功能,迫切需要发展机构老年护理。目前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缺口非常大,出现用工短缺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有些养老机构在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专业护理人员情况下,不得不临时招聘农民工顶替。这样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护理工作责任和压力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养老机构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不再仅限于简单的保障基本生活,还需要能提供一定的医疗、娱乐等服务。

(二)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上存在着养老护理员工作不需要什么文化,只需要农村妇女就能从事。养老护理员低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800~10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除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没有为护理员购买社会保险。护理员大多是临时工,执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一旦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就跳槽,变换工作很频繁。低待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收费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在缺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通过精简员工、降低待遇来维持。其次,在政府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不排除少数经营者有克扣员工工资待遇的行为。

目前收入水平较低,工作也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工作队伍还不够专业化,另外受传统观念、收入水平、社会定位等多方面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地位偏低。

(三)缺乏相应激励政策

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念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三、机制建立原则

(一)以激励为导向的原则

养老服务虽说是朝阳产业,但属于微利行业。不管是公办还是民营养老机构,都存在成本核算,有报道称,许多的社区托老所因经费缺乏停止运营。目前一些养老院、托老所能维持运营,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但是随着新劳动法的全面实施,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而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来确定的,要保证一般老年人能住得起养老院,同时要能留得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为老人服务,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所有的这一切,在养老机构自身努力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各个政府扶持的方法方案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力支持是对养老事业最大的支持。制定大学生加入养老护理队伍的相应激励制度,鼓励受过专业训练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养老护理队伍。为大学生护理员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消除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差别,使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有保障、归属感、成就感,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二)重培训

对在校大学生引入专业护理、康复保健、老年心理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相关课程教学,并在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专业训练,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分批组织学生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培训,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加强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服务技能。

(三)可操作原则

一方面要考虑当前大学生的从业意向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意义,掌握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前景。另一方面,摸清当前已有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培训课程,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合理组织培训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预算,从政府、相关机构、高校等多方面努力获取经济上的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四、机制的建立

(一)深入研究需求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机构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年龄、专业、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调研进入养老服务机构或期待进入养老服务机构老人期望的护理人员特点,并认真分析其内在原因。对当前护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找出现状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内老人需要之间的差异,并寻求解决办法。

(二)科学设定培训体系

当前护理员对护理行为规范、心理知识、一般护理知识、营养与饮食、老年病护理、沟通技巧等知识掌握不深,不能全方位应对各种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无从谈起。基于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理常识、心理学、沟通技巧、基础医学等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科学培训知识体系,建立讲课、观摩、实习、总结、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养老护理技能比赛,激发大学生提高护理技能、技巧的热情,促进大学生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养老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相应制度

为了激励大学生加入养老护理机构,需要建立就业奖励、从业人员规范、养老护理员资格认证、养老护理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从制度上清除障碍,使大学生进入养老护理队伍切实可行。

(四)加强高校与养老院、社区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主要负责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招生及日常教学管理,负责养老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社区为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提供见习与实习机会,并积极向学生及高校反馈,建立培训联系。养老院为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提供专职或兼职机会,为高校提出培训建议,建立日常交流沟通机制。

(五)建立绩效监督诊断、反馈机制

家庭护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产妇;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知识

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这些均可能对新生儿的成长产生影响。临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强初产妇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纠正错误的认知,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管理及对新生儿的自我护理能力[2]。本组研究中,通过给予初产妇加强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8±8.9)岁;产妇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5例,大专67例,中专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农民5例,工人81例,个体工商业人员57例,干部技术人员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对全部孕妇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相关培训,培训参与人员包括产妇、新生儿父亲、新生儿家庭照护者等,每次培训1~2h,培训形式采用集中讲座、小组讨论、示范演练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培训人员由富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在培训中,注意观察孕妇的理解能力,结合其教育水平等情况,给予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注意给予示范操作及图片讲解,加深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组讨论及演练提高产妇的应用能力;每次培训后给予相关问题解答,设立形式多样的咨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台、咨询室、咨询热线等,加强对产妇疑问的解答,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针对产妇的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培训结束后向参加培训者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光盘等,指导产妇进行自我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

1.3判定标准

[3]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在产妇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基础护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分析,母乳喂养的方法,疫苗接种方法等,每项内容20分,满分100分,对比观察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4]

应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71.4%,培训后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67例,有效率为95.4%。通过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分析,本组在进行为期2周,共计4时的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后,产妇相关知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婴儿时期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时期[5],婴儿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婴儿的健康成长,多取决于婴儿母亲及其对婴儿的喂养、护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6-7]。初产妇由于生育及新生儿相关知识,这对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极为不利。在一组调查中指出[8-9],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缺乏包括以下几点:

(1)多数产妇不清楚新生儿特殊生理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变化;

(2)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多来自父母或网络等途径,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学习;

(3)产妇对母乳喂养方法仅限于理论知识,甚至有的产妇不认可母乳喂养;而调查指出[10],多数产妇对新生儿出生的护理知识都存在较大的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尤其是近几年育龄女性中,独生女占据绝大多数,其缺乏新生儿家庭护理氛围,自理能力差,对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强烈。本研究中,对175例初产妇于孕中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经培训后,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护理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论上,更提高了产妇的自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认知分析能力。总之,通过给予初产妇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相关认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这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思琦.初产妇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临床实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2):150.

[2]辛燕.开展家长育婴指导对提高新生儿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杨彦香.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与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60-1861.

[4]吴雨桐.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74-2375.

[5]王转琴.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28):60-61.

[6]黄秀永,陆柳雪,陆青梅,等.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影响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58-259.

[7]招凤彩.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对新生儿智力发育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7-98.

[8]陆柳雪,陆小妮,陈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对桂西地区农村初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9]郑丽阳,郑本端,符丹.危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心理特点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109.

家庭护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护理指导;家庭照顾者;家庭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90-02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以上[1],其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卒中的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2],康复护理指导其家庭照顾者参与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科康复组15例,神内科常规组15例,患者均经本院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康复组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同时培训患者家属进行现场康复辅导,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岁-82岁;脑梗塞11例,脑出血4例;右侧偏瘫8例,左侧偏瘫7例;有语言功能障碍2例。常规组以常规家庭照顾为主,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岁-85岁;脑梗塞8例,脑出血7例;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有语言功能障碍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变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未经康复护理指导下自主护理患者。

1.2.2 康复组 康复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教育和宣传,发放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健康宣教手册,由护理组、康复治疗师及医生共同制订康复护理措施,通过一般健康教育、家居安全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示范。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整个康复计划和训练过程,对家庭照顾者进行规范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同时注重饮食护理、运动指导、药物的指导,培训心理治疗、个人卫生、环境条件、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按摩治疗等必要的护理知识。要求其定期复查和康复评定。

1.2.3 疗效评定 康复组和常规组在坚持治疗半年后由同一位康复医师分别进行康复评定,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生活质量评定参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2 结 果

家属学到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生活方式的康复指导效果极佳。其中,对生活方式康复指导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23%上升到施教后的100%,对康复训练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12%上升到施教后的90%,生活质量评定存在较大差别,数据符合χ2、t检验,两组比较*P

3 讨 论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和社会相关因素的参与,都对其功能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3]。脑卒中最常见的残疾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长期住院。我国目前大部分病人到康复期不久,就出院回到家中进行后期家庭“康复训练”,在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指导非常重要,使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前期治疗和回到家庭后期康复得到一体化、规范化,从而保证治疗康复的持续性,对帮助脑卒中偏瘫病人最大限度回归社会有重大意义。是既有效地降低了住院率及医疗费用,又节约了医疗资源,也降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倪朝民,脑卒中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