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土壤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焕发活力;途径
正如目前教育学者所普遍认可的那样,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促动下,各学科的教学工作逐渐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转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沟通交流格局。在此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积极寻求改良策略,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枯燥气氛,让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如今,语文学科正在呼唤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试图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出语文的双向性能,真正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毋庸置疑,语文学科使一门博大精神的知识体系,其中不仅包含有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品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成为学生们接触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口”,还要营造出一份浓郁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接受多元化文化气氛的熏陶。可以说,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契合语文科学的特性,难以促成完全意义上的教学实效。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小学语文需要焕发起课堂教学的活力,用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开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唯有如此,学生方能渐渐深入到语文学习之中,领悟到语文知识的内涵与真谛,并最终激发起自身的学习热情。本文以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范例,结合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尝试着提出了三点教学途径,以期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设计开放性的提问环节,打开学生的思维视野
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提问环节,教师可以提炼出本堂课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走向。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教师可以明确他们的学习进度,以及是否存在疑惑与误区。可以说,提问环节是串联起语文课程的一条“引线”。一方面,教师的发问可以简明清晰地阐发出教学要点,带领学生们继续深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另一方面,提问促发师生之间的观点、意见得以交融,达成一次有效的“传递——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便契合学生的接收心理。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科学设计提问环节,多在提问环节中融入一些新鲜的、多元化的因素。鉴于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答案,所以提问环节应当致力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纵深化。
开放性的提问设计应当是层层深入、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的,也就是说,发问中既有围绕课本内容所提出的基础性问题,也包含延伸性、发散性的问题。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集中识字”、“课文”等几部分内容是相互勾连的关系。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穿插起这几部分内容,而提问正是串联起这些内容的必备手段。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提问中融入拼音知识、汉字规律、结合实际的延伸思考等内容,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
二、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易感知的意象世界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力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由于语文学科中含有较多的抽象性内容,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影像等载体,营造出一份易于感知的意象世界,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走向具体。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资料,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所以说,多媒体是实现情景教学的必备器材,教师应当充分开掘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潜能,将之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说,在学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可以先放映几张与诗中意境相符的图片,展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等景象,从而让诗中的抽象化场景演变为具体可感的图片资料。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较为轻松地接近古诗中的意境氛围,从而了解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以及表达张力。多媒体技术是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一种新途径,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促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组织小组讨论,促成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
为了调动起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尝试小组讨论式的合作教学途径,力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课程讨论的行列中来,充分地发掘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收获语文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是一名旁观者,更是一名引导者。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发扬思考,而不拘泥于既定的思维范畴;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小组讨论走向无序状态,教师也需要适时地点拨学生们的思维走向,保证小组讨论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课程当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学习《我爱你,中国汉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你对中国汉字的理解”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开展一次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含汉字的历史、现状、个人看法等内容,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点评。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将极大地活跃小学语文的教学氛围,引领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跃上一个更高层次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素华.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6)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地处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温暖的气候,充足的雨水和光照,是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更是植物生长的好天堂。其植物种类丰富多彩,适合园林绿化的植物多不胜数,植物一年四季交替开花不断,冬季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互相照应,景色变化多端、四季不同。为保证这种景色的常在,而“三分种,七分养”,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必须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进行。其主要内容有浇水与排水、施肥、中耕除草、整形与修剪、防寒、病虫害防治等。
一、水分管理
1.灌溉。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满足树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都应采取灌溉措施,以满足树木的需要。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阳光直射、天气炎热的中午最好不要浇水及叶面灌水。
浇水注意事项,夏季中午及气温较高时不宜浇水,温差较大造成植物死亡。在天气干燥、苗木缺少水分的情况下,需要对苗木进行补水。补水分两种:在苗木缺水比较轻微的时候,只需对树干、树冠喷洒即可;在苗木缺水比较严重、树塘内土壤板结的时候,需要先将树塘内的土壤松土,然后再补水,补水的量要适当多一点。在夏季补水时要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判断苗木是否需要补水的方法:一是树塘内表面土壤板结,二是树叶没有精神,下垂,打卷。/
2.排水。在雨量较大较集中的季节,地形排水不能满足需要时,或者低洼地,需要进行排水工作。排水方法:一是可以利用自然坡度排水,另一种是开沟排水。
二、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园林植物进行定时的松土和除草工作。在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中,还要把施肥联系到一起。土壤管理措施主要有:
1. 深翻。土壤深翻,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及含水量,使土壤水分和空气条件得到改善,微生物活动加强,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2.培土。有的地方绿化树木受环境和地理位置限制不能翻土,则需要培土。培土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
3.中耕除草。中耕是指采用人工方法促进土壤表层松劲,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湿,促进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根系生长,最好中耕次数:花灌木一年内至少l一2次,小乔木一年至少一次,大乔木至少隔年一次。夏季中耕同时结合除草一举两得,宜浅些,秋后中耕适宜深些,且结合施肥进行。杂草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影响园林植物生长.同时传播各种病虫害,故对园林绿地内的杂草要经常灭除,除草要本着“除、除小、除了”的原则。/
三、施肥
施肥有利于恢复长生势,苗木栽植初期,根系吸肥能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制成浓度为0.5%—1%的肥液,选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施,遇雨天应重喷一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以防伤根。施肥方法:
1.环状沟施肥法:秋冬季本文由收集整理树木休眠期,依树冠投影地面的外缘,挖30~40cm的环状沟,深20~50cm(可根据树木大小而定),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填土平沟。
2.放射状开沟施肥法:以根际为中心,向外缘顺水平根系生长方向开沟,由浅至深,每株树开5~6条分布均匀的放射沟,施入肥料后填平。
3.穴施法:以根际为中心,挖一圆形树盘,施入肥料后填土。也有在整个圆盘内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大树盘挖5~6个,施入肥料后填平。
4.全面施肥法:即整个绿地秋后翻地普遍施肥。
四、修剪整形
整形与修剪是园林植物栽培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很有情趣的养护管理措施。整形修剪的目的除了可以调节和控制园林动植物生长与开花结果,生长与衰老更新之间的矛盾外,重要的在于满足观赏的要求,达到美的效果。整形修剪分为休眠期修剪即冬剪和生长期修剪。休眠期修剪可增强树木顶端优势,减少分枝,促进营养生长;生长期修剪则对生殖生长有促进作用。修剪整形的形式根据不同树种、不同分枝习性而有所不同: 作文 /zuowen/
1.整形修剪的方式主要有人工式、自然式及混合式等类型。
2.整形修剪的时期: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常年可进行,但大规模整形修剪在休眠期进行为好.以免伤流过多,影响树势。
3.各种用途树木的整形修剪。园林绿地中栽植着各种用途的树木,即使是同一种树木,由于园林用途的不同,其修剪整形的要求也不同的。包括行道树的整形修剪,灌木类的整形修剪,藤本类的整形修剪,绿篱整形修剪,桩景树的整形修剪。
五、病虫害防治
除草、施肥以及改善树体卫生环境条件,清除枯枝落叶,修剪枝叶,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均有利于病虫害防治。
1.生物防治。应保护和利用天敌,创造有利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微生物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螨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虫等。
2.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饵料诱杀、灯光诱杀、潜所诱杀、热处理、截止上树、人工捕捉、挖蛹或虫、采摘卵块虫包、刷除虫或卵、刺杀蛀干害虫、摘除病叶病梢、刮除病斑、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等。
3.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无污染、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用药时,对不同的防治对象,应抓住时机,对症下药、安全用药,不得随意加大浓度。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同时,尽量采取兼治,减少喷药次数。//zuowen/
六、自然灾害
除了这些植物常见的养护管理工作外,还要注重植物的自然灾害,粤西地区主要是台风,所以时常关注天气预报,在每年台风未到来的时候,提前通过加固木桩、截顶、修枝等方法来减少台风的损害。
关键词:柑橘;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6 文献标识码:A
1 柑橘栽培的土壤管理
柑橘对种植土质的要求较高,一般宜生长在土质深厚、排水好、透气好、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对于低洼地段或者排水不良的地段,不适宜种植。在江河两岸或者水稻田建设柑橘园时,要特别注意排水。种植柑橘对周围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要特别注意周围水体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要减少柑橘的病虫害,必须充分了解周边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等。要注意做好深翻扩穴熟化土壤的工作,通过壕沟式、环沟式和井式等方式进行深翻扩穴,一般在秋梢停长后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要剪平沟穴内的根系,分层回填压埋绿肥、人畜粪、豆饼肥、堆肥等,回填时表土放中层,心上放上层。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土壤干燥,要在第一时间灌透水。同时,要注意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每年1~2次,可以有效的提高低温,改善柑橘果实的品质。但在大雨时要严禁松土,防止引起严重水土流失。
2 柑橘栽培的水肥管理
柑橘脱水后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果实的水分流向橘叶,从而引起柑橘果实的萎缩。所以,在天气干旱的月份,柑橘必须要进行灌溉,尤其是气温在十几度以上的干旱冬季。目前,大多采用滴灌或者树冠下的微喷灌技术,灌溉时呈带状,使部分的土表保持干燥。在种植柑橘钱,要对土壤施以部分磷肥和钾肥,确保土质的营养。在柑橘的幼树种植大约1个月后,要施以部分稀粪水,以确保新根的生长。需要注意的是,施肥不可过浓、过多,以免损伤新长的树根。柑橘的新枝生长时,要施以部分速效肥料,力争取得1a抽梢3~5次的效果。柑橘种植后的第2年,要对施肥量逐步加大,以有机肥料为主,适量增加磷肥、钾肥,为下一步的持续生长打好基础。在施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柑橘强树和弱树的差别,对弱树的抽梢时期,要进行适当补肥,确保树梢健壮。
3 柑橘栽培的修剪管理
柑橘树的修剪要以轻减为主,要通过修剪部分过密的树枝,来调整柑橘骨干树枝的生长方向,使柑橘的树形更加科学、合理。对已经结果的柑橘树,要在春芽萌动前进行修剪,对结果后的枝组进行剪短,对衰退的枝组和过密的枝组进行删除,确保营养的集中供应。对不易成花的旺长树,待秋梢停止生长后进行扭枝或环割,促进花芽分化。 有些柑橘在栽植后由于受到这样那样的原因,树干会倾斜,这时要在倾斜的树干旁边立1支木条,用绳子把树干固定。对柑橘幼树阶段长出砧木的枝叶,要及时进行抹除。在冬季修剪柑橘树时,要适当加大修剪量,采用疏、短、缩的修前方法对树冠进行调整。对衰老的树体,要按照每年回缩1/3侧枝的标准,在3a内完成柑橘树冠的更新。
4 柑橘栽培的病害管理
4.1 炭疽病
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温雨季,柑橘的叶、花、果、梢均可得病。对于炭疽病,要注意加强柑橘的树势,同时配以50%的多菌灵800倍液或者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进行喷布。
4.2 流胶病
这种病害是天牛等害虫对柑橘造成伤口后发生的,主要发生在柑橘的主干和枝梢,在密植的柑橘果园内更为严重。对于流胶病,要及时减低柑橘园内的湿度,对柑橘树干的裂口处,涂以90%乙磷铝100倍液或者25%甲霜安l00倍液,防止天牛等害虫的进一步损害。
4.3 脚腐病
这种病害主要发生于柑橘树的根茎部,甜橙、柠檬等种类更易发生。对于脚腐病,一般以甲霜安或者乙磷铝为主,采用类似流胶病的方法进行防治。
4.4 疮痂病
这种病害一般发生在霉雨期,主要发生于柑橘树的嫩叶、花瓣、幼果等。对于疮痂病,主要采用喷药的方式进行防治。在柑橘树第1次春芽萌动时,可以喷0.8%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来保护春梢。等花谢后,喷50%多菌灵800倍液或者50%托布津500倍液,起到保护幼果的作用。
4.5 黑斑病
这种病害多发生于柑橘树的叶片和果实,一般因管理粗放引起,以柠檬、沙田抽老树最为普遍。对于黑斑病,主要采取喷药的方式进行防治,一般在落花后45d内,喷3次50%甲基托布津500倍或者50%多菌灵1000倍,对柑橘果实进行保护。
对柑橘树病害的防治要讲究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病害预测预报机制。因为如果只是进行盲目的喷药,会在很大程度上杀死天敌,这不利于持续性柑橘园的建立。所以,对于柑橘的病害要进行综合治理,要充分了解和把握病害发生的规律,综合运用物理、化学防治措施,确保经济便捷、安全有效的预防病害。
总而言之,柑橘的栽培和管理技术直接影响着产量,影响着柑橘种植户的收益。笔者相信,广大种植户只有真正了解、把握柑橘的生长规律,对柑橘栽培的土壤管理、水肥管理、修剪管理、病害管理做到科学有效操作,就一定能够生产出优质、高产、无公害的柑橘产品,从根本上提高种植柑橘的收益,尽快实现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 张建文,黄立权.柑橘高产稳产果园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09(7).
[2] 黄丽容.柑橘幼树栽培管理技术[J].吉林农业,2011(6).
关键词: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全员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21-02
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土壤生态过程和格局等。土壤生态学课程出现在大学本科生态学教学体系中,在生科类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素质教育作用。土壤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野外实习调查的作用,强调通过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实验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野外实习加强对土壤生态过程和格局的理解,掌握土壤生态学学科基本内容,培养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一、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壤取样,对土壤生物和环境指标监测。在野外实习中,学生们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中取样,在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进行物种调查和观测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从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紧密联系。土壤取样是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步骤,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认识,结合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查,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把植被―土壤―大气各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联系起来考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如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循环和氮循环等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生科类本科学生通过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能够把实验室室内实验与野外调查取样结合起来,从而树立生态系统整体认识观念,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逐渐成为大学本科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内容与方法
土壤生态学是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土壤生态学这一学科特点出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土壤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与生产力、土壤生物与生物防治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强调应用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方法论,重视土壤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思路,通过野外实习观测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探索从根本上改善与维持土壤生产力的方法。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土壤生物的调查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监测。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类群,利用磷脂脂肪酸检测、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生物量熏蒸测定等不同方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土壤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土壤中肉眼看不见的原生动物和线虫等进行分类鉴定。野外实习样本的观测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本科学生对土壤生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知。同时,实验室室内实验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监测,包括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氮、土壤总磷、土壤速效磷等指标,做到较全面地观测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环境指标。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室内实验的结合使学生从生态系统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在野外试验和室内操作过程中培养了生态感。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也关注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会影响到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相互作用,改变土壤生物主导的生态过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引导学生观察人为干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探索适宜的土壤管理方法以利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学生有机会观测到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的驱动因子和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生态功能。野外实习把土壤生态过程与土壤生态系统格局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理解生态过程和格局之间的关系。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开展生科类本科学生的野外实习工作。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是许多物种分布的南北分界。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本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当地生态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生态学基本知识,强化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实习把多学科交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生的身体力行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土壤生态学研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土壤生态学科学研究的进展,使得人们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认识进入到更深入的层次。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等现代文明病的解决提出了更多的技术方案。野外实习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生态环境实际问题,指导学生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土壤管理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作为生态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生态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土壤生态学揭示的土壤生态过程和格局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威胁到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土壤生态学对土壤环境和土壤生态过程调控机制的深入观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内容。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廓清了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对土壤退化和恢复的复杂性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强调联系土壤生态学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深化理解土壤生态功能。土壤生态学的产生以土壤成土因素学说的形成为标志,生态学知识仍强调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组分、作为植物的营养基质所起的作用,但往往忽略土壤的其他功能。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通过实地考察强调了扩展土壤生态学知识范畴的重要性,突出了土壤生态学交叉学科的特色。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把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共存的自然存在物即土壤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揭示了土壤生物和周围环境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很多情况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对土壤生态过程观察的失效往往是因为缺乏对土壤生态过程发生影响的人类活动的理解。土壤占据着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中心地位,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对土壤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土壤退化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系列生态过程,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使学生对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机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野外实习调查中强调了土壤对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养分的功能,认识到土壤食物网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野外实习使得学生认识到土壤生态系统和地上生态系统一样,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存在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着生物之间不同类型的种间关系。土壤食物网中复杂的土壤生物种间和种内关系是野外实习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野外实习中设计实验认识土壤的清洁功能,验证土壤具有的限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抗菌作用,了解土壤生物降解土壤表面有机质的过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全球各种类型土壤的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土壤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乃至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初步认识土壤形成和岩石圈表面部分矿物质的关系、水循环过程和土壤对古老生命形式的保藏。虽然这些知识只是在野外实习中简单应用,但对学生以后独立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管理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管理强调全员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参与野外实习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实习的管理过程中。本着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目标,野外实习从野外采样到实验室室内实验,同一批教师和学生同时参加同一批的各项工作。从联系实习基地到学习落实实习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实习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每天按时填写野外工作日志,落实实习基地常规管理措施,组织当天实习计划和具体安排。野外实习过程中,实行学生选择科研题目进行实习的方式,落实野外实习科研化,野外考核常规化的奖惩制度。野外实习中实施分组合作,保证土壤生态学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野外实习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必要学时,结合学校三学期制落实野外实习的课时安排。按照野外实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组织实习研讨课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引领学生进入土壤生态学科学研究的殿堂,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俊华,夏江宝.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2):148-150.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权重;隶属度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80-02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1]。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化验、肥料效应试验、肥料校正试验、施肥示范等具体工作,其最后一步便是对耕地进行地力评价。耕地地力评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通过拉萨市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1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全国指标共包括气候、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耕层养分状况、障碍因素、土壤管理等7个大项。其中,气候包括≥0 ℃积温、≥10 ℃积温、年降水量、全年日照时数、光能幅射总量、无霜期、干燥度;立地条件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坡度、坡向、成土母质、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程度、林地覆盖率、地面破碎情况、地表岩石露头状况、地表砾石度、田面坡度;障碍因素包括障碍层类型、障碍层出现位置、障碍层厚度、耕层含盐量、1 m土层含盐量、盐化类型、地下水矿化度;耕层养分状况(各营养物质含量)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水溶态硼、有效钼、有效铜、有效硅、有效锰、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土壤管理包括灌溉保证率、灌溉模数、抗旱能力、排涝能力、排涝模数、轮作制度、梯田化水平、设施类型(蔬菜地用);耕层理化性状包括耕层质地、容重、pH值、CEC;剖面性状包括剖面构型、质地构型、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腐殖层厚度、田间持水量、旱季地下水位、潜水埋深、水型。
2 拉萨市地评价因子的确定
根据上述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选取拉萨市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因子应对耕地地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
拉萨市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目标层为耕地地力;准则层包括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养分、土壤管理;指标层包括海拔、剖面构型、耕层质地、pH值、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灌溉指数、抗旱能力。
2.1 立地条件
立地条件是影响耕地地力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是由许多环境因子组合而成的。一是海拔。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拉萨市是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农业区域位于藏南中部稍偏东南,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部及其支流拉萨河流域,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农业种植区域海拔在3 600~4 200 m[2-3],海拔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种植品种及作物产量,耕地地力等级差别较大。二是剖面构型。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体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不同的剖面构型表现出较大的耕地地力差异。如良好土体构型土层深厚,无障碍层,为高产稳产土壤的土体构型;而极差的土体构型土层浅,漏水漏肥,作物产量很低。
2.2 理化性状
一是耕层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的贮备和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肥料的效应。一般而言,土壤质地越黏重,土壤养分贮量越大,但供应强度却相对较低[4]。如对磷肥,土壤质地越黏重,磷有效性越低,应适当增施磷肥;土壤越黏重,有效钾含量越高,应适当减少钾肥投入。二是pH值。pH值实际上是水溶液中酸碱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应用范围在0~14,当pH值=7时,呈中性;pH值<7时,呈酸性,pH值愈小,酸性愈大;当pH值>7时,水呈碱性,pH值愈大,碱性愈大。pH值的大小直接影响作物种类、品种以及产业布局。
2.3 土壤养分
一是全氮。影响土壤全氮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和人类生产活动。气温最高、降水少的地方,其全氮含量较低;农户耕作较为精细,其全氮含量较高。二是速效钾。土壤速效钾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钾素,其含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季作物产量。农作物由低产向高产品种发展,高产品种面积不断扩大,耗钾素量不仅每年都有,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土壤速效钾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三是有效磷。从作物营养和施肥的角度来看,土壤有效磷含量能比较全面地说明土壤磷素肥力的供应状况。土壤有效磷含量受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四是有机质。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人为生产活动对耕地土壤强烈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会产生较大差异。
2.4 土壤管理
一是灌溉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由于各年降雨量、蒸发量、气温、湿度等气象和水文条件的不同,水源供水量和灌溉用水量都有差异。全市保灌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左右,比例并不大,因此这也是耕地地力评价的1个重要因子。二是抗旱能力。全市年平均气温7.8 ℃,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41.7 mm,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季风温凉半干旱气候区[3],且雨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这对于基本上属一年一熟制的作物正常生长影响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可能会愈加频繁,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
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例如:确定土壤养分是耕地地力的基础,设其权重为1;再根据理化性状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可以确定理化性状权重为0.8;立地条件中,海拔高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其影响较土壤养分要大,可以考虑设权重为3;最后考虑到土壤管理比立地条件对耕地地力的影响稍弱,设其权重为1.5。对各因子的最后权重的确定,是通过对准则层和指标层2级分析来计算各指标在评价对象中的权重,具体层次分析结果见表1。而具体某个值产生的最终结果,还要由该值的隶属函数模型确定。
4 确定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耕地地力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见表2。
5 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建立耕地地力评价因子以及确定权重、隶属度,可以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或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5万)、土壤图(比例尺为1∶5万)、农田水利分区图、行政区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可以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图,根据地力等级图可以划分并确定中低产田类型、面积和主要分布区域,从而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资料。
6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1-7,73-84.
[2] 华南农业大学.地质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