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提升计划

培养提升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提升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提升计划

培养提升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桂花;幼胚;离体培养;萌发;生根

中图分类号:S685.130.4+.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007-04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其花期正值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花时香闻数里,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誉,在庭院绿化和香料生产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桂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品种和类型。大致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4个品种群,157个品种[1~2]。

桂花种子有后熟作用[7,8],采收后需要在湿润条件下保存到第2年才能萌发,在贮藏的过程中腐烂率高达50% 以上,成为桂花育种的限制因素之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促进桂花幼胚的提前萌发,但目前研究较少[6,10],萌发率相对较低。试验针对不同桂花品种的幼胚进行组织培养,促使幼胚提前萌发并提高萌发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无菌试管苗,为桂花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试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外植体处理

试验材料:取自武汉生长健壮的成年乔木桂花植株。桂花品种:大花金桂、籽银桂、籽丹桂。

2011年3月初取未完全成熟的桂花果实。去除肉质的外果皮、中果皮,用自来水冲洗1~2 h,在超净工作台上剥除内果皮,用75%乙醇浸泡30 s,无菌水漂洗3次,转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消毒时间分别为 3、5、6、8、10 min,无菌水漂洗3~5次,剥取幼胚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1.2 幼胚萌发培养

幼胚萌发培养基:MS及B5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及GA。每瓶接种幼胚5个,3瓶为1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观察幼胚萌发的动态变化,35天时统计萌发率,进行长势分析。

1.3 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离体幼胚萌发的影响

以B5作为基本培养基,配合不同浓度的6-BA和GA进行2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共12种组合(表1),筛选大花金桂、籽银桂、籽丹桂幼胚萌发的适宜培养基。分别在40天时统计萌发率并观察长势。

1.4 生根培养

待萌发的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进行生根诱导。

生根诱导培养基:1/2MS,设置不同浓度NAA。每个组合接种6瓶,每瓶3个材料。

1.5 培养条件 培养基pH=5.8,6 g/L琼脂,30 g/L蔗糖。培养温度25℃,光照14 h/d,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消毒时间对幼胚萌发的影响

预试验过程中,将幼胚接种在3 mg/L 6-BA的B5培养基上,设计了5个消毒时间梯度, 30天时统计幼胚萌发率、褐化率和污染率。结果(表2)表明,0.1%升汞消毒大于3 min,即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消毒时间过长(超过5 min),幼胚子叶容易褐化,间接导致材料死亡,从而降低幼胚的萌发率。综合考虑,升汞消毒时间在3~5 min为最佳。

2.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幼胚萌发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两种基本培养基均可诱导桂花幼胚萌发,当6-BA为1.5 mg/L、无GA添加时,在B5培养基上幼胚的萌发率可高达80%,35天时平均能长出6对真叶,而在MS培养基中,其萌发率仅为55.6%,且诱导苗生长缓慢。综合考虑萌发率及幼苗的生长势,诱导桂花幼胚萌发较好的基本培养基为B5。表3还表明,单独使用6-BA或者GA,均能诱导幼胚萌发,但幼胚培养的萌发率均未超过80%,且幼苗生长较缓慢,真叶较少,长势不够好。

2.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桂花幼胚萌发的影响

正交试验结果(图1、图2)表明,多种培养基配方均可诱导桂花幼胚萌发,但萌发率与生长势存在较大差异。在添加2 mg/L GA的培养基上,籽银桂的萌发率可达到100%,大花金桂和籽丹桂的萌发频率较低,均未超过80%(图1)。综合萌发率、真叶数量、长势、株高(图2)等情况,适合不同品种幼胚萌发的培养基为大花金桂:B5+6-BA(1 mg/L)+GA(3 mg/L);籽银桂:B5+6-BA(2 mg/L)+GA(2 mg/L);籽丹桂:B5+6-BA(1.5 mg/L)+GA(1 mg/L)。

2.4 不同生根培养基组合对桂花幼胚萌发苗生根的影响

当无菌苗长出2~3对真叶、株高3 cm时进行生根诱导。对幼苗进行3种处理:保留完整胚根、于根颈处切除胚根、于根颈以下3~4 mm处截断胚根,转入生根诱导培养基。结果(表4)显示,从胚根根颈处切除的材料发根能力远弱于具备完整胚根或具备部分胚根的材料。试验中发现具有完整胚根的桂花材料,其主根产生一定量的愈伤组织然后再萌发侧根(图3~6),完全去除胚根的材料其下部会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降低生根率(图3~4)。带有部分胚根的材料,NAA 浓度为2 mg/L时,生根率最高可达100%,且单株生根数也最多,根较粗壮(图3~5)。当NAA浓度高于3 mg/L时,根部愈伤化严重,且时间长容易褐化,发根能力下降。低于2 mg/L时发根率下降且根生长非常缓慢。因此,1/2MS +NAA (2 mg/L)适合桂花的生根培养。

生根的胚苗在三角瓶中进行炼苗处理,5天后移入腐殖土中,加强管理,成活率可高达70%。

3 讨论

3.1 基本培养基

MS与B5基本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用的基本培养基类型。MS培养基含有较高的钾盐和硝酸盐,B5培养基钾盐含量较高,但硝酸盐含量较低。梁茂厂等(2007)[9]认为MS培养基(MS+l~1.5 mg/L 6-BA)有利于桂花幼胚的萌发。近几年来在一些树种成功的离体培养中,多数选用MS培养基。袁王俊等[6]以籽银桂为材料,设置不同基本培养基进行幼胚萌发试验,认为B5培养基适合桂花幼胚萌发。本试验综合考虑幼胚的萌发率和长势,认为较好的基本培养基为B5,这个结果与袁王俊的试验一致。可能在幼胚萌发中对钾盐的需求量较大,在幼苗的生长过程中,过高的钾盐可能有抑制作用。

3.2 不同品种桂花幼胚萌发率及长势存在差异

图1、图2显示,3个桂花品种间的幼胚萌发率及长势整体平均差异较大,籽银桂的萌发率相对较高,大花金桂及籽丹桂的萌发率相对较低。袁王俊等[6]取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进行离体培养,发现成功率差异很大:球形期胚及鱼雷期的胚基本不能萌发,胚乳硬化后的萌发率达到最高点,认为桂花胚的离体培养应该在胚乳硬化到种子完全

1:2天幼胚; 2:10天变绿的幼胚; 3:30天萌发的幼苗;4~6:生根诱导

成熟前进行。在本试验过程中,发现虽然在同一时间内取材,但不同品种桂花幼胚的发育时期有着差异,籽丹桂中,幼胚胚乳多处于未硬化阶段,其萌发力很弱,容易褐化,幼胚的剥离也比较困难。3个品种的桂花在基因组水平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引起幼胚萌发及幼苗长势的差异。

3.3 6-BA及GA对幼胚萌发的作用

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GA,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试验中显示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6-BA和GA均可促使桂花幼胚提前萌发。

参 考 文 献:

[1] 向其柏, 刘玉莲, 臧德奎, 等.中国桂花品种图志[M].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臧德奎, 向其柏, 刘玉莲.木犀属品种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 2006, 42(5):17-21.

[3] 臧德奎, 向其柏, 刘玉莲.中国桂花品种分类研究[J].中国园林, 2004,11:40-49.

[4] 杨琴军, 黄燕文, 李和平.桂花胚和胚乳发育过程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22(2):175-178.

[5] 袁王俊.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组织培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6] 袁王俊, 董美芳, 尚富德.利用离体培养技术打破桂花种子休眠的试验[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增刊):91-93.

[7] 杨康民, 朱文江.桂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0.

[8] 尚富德,伊艳杰,张 彤.河南17个桂花品种的RAPD分析[J].园艺学报, 2004,31(5):685-687.

培养提升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管理;问题;沟通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083-02

黑龙江科技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经验,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以及社会的认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中外方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些实际管理困难,需要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者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推动发展,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质量。

一、中外方存在差异及管理困难

(一)中外方学生入学及毕业体制不同

中国高等学校的入学标准非常严格,学生入学时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严格的入学考试,通过考试之后才能够被录取,常常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学生想要考上大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毕业环节上,毕业率比较高,多数同学都能顺利毕业,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严进宽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招生原则跟中国有所不同,入学标准相对宽松,学生只要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向不同的大学递交入学申请,大多数学生都会被批准入学,高等教育入学率则非常高。但是,在上学期间的课程考核以及毕业环节考核则非常严格,学生淘汰率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二淘汰率,很多人称其为“宽进严出”。

由于这样的文化差异,导致该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考核标准上,中外方教师不能达成一致,外方教师严格按照本土的考核标准来考核中国学生,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致使外方课程有时会出现许多学生不及格的情况,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教师管理体制不同

该校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细致,任课教师不仅要符合教师资质,在上课的过程中,还需要准备授课日志、教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需要定期参加教学大会、研讨会等会议,统一进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对于课程的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还需要将试卷,论文等材料存档备查。这样操作起来,管理非常规范,对教学管理有很多好处。而外方合作院校对于任课教师给予了极大的自由,日常教学管理也非常的宽松,任课教师不需要提供教学文件,只要任课教师符合教师资质,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授课形式。授课教师很少参加会议,对于课程的考核,往往一门课程的考核,分成好多次考试来完成,考试由外方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考试试卷外方学校也不要求他们的教师存档。

由于这种管理体制的不同,导致该校对外籍教师的教学方面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如果硬性要求外籍教师按照该校对教师的管理规定,提供教学文件,或者参加我校的教师会议,以及统一按照该校考试标准来安排考试,外籍教师则会出现一定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给项目的日常教学管理增加难度。

(三)学生选课体制不同

该校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是由学校统一制定培养方案,学生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上课,自选课程比例很少,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即可毕业。如果培养方案内的课程没有通过,可以通过随后安排的补考、清科考试等考试进行课程补考。学生经过补考之后如果挂科数量仍旧达到规定数量,将进行降级处理。外方院校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安排,则由学生自己选修课程进行上课,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但是,学生如果课程没有及格,没有补考机会,只能重新选择课程重新学习。

这种课程安排的差异,体现在外籍教师讲授的课程上,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外籍教师按照外方课程管理标准,拒绝给学生安排补考,他们对于该校的补考制度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再为学生安排课程补考,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不及格的课程始终不及格,增加了学生降级的概率。

(四)学生管理体制不同

该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上早操,按时上课,参加晚自习等。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效果良好,受到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而国外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则比较宽松,学生主要是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并不要求学生上早操、晚自习等事情,对学生是否上课也并不太严格要求,只要能通过考试即可。

这种中外学生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外籍教师非常的不理解我校学生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学生既然已经成年,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不应该要求学生做事情。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上,他们会表露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学生没有必要上早操、晚自习等,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该校的学生管理体制相矛盾,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二、解决困难和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中方和外方因文化差异所导致出现的一些管理困难和矛盾,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经常沟通,密切合作

积极与外方授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招生政策和课程考核标准,跟他们说明学生学习英文原版课程的困难,争取他们更多的理解,使外籍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形势,采用更加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在课程考核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学习外文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考核标准,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考核标准。

(二)科学管理,提高质量

在教师管理方面,外籍教师毕竟和中国教师有所不同,对于外籍教师的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该校的教师管理制度来要求他们。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随意发挥。通过经常召开外籍教师会议,对他们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统一要求,在要求时,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要求的过多,否则就失去了外教课堂的特色。使外籍教师的课堂既保留了外方课程的“原汁原味”,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中国的实际情况。外籍教师授课的课程考核,可以不像该校教师授课的课程那样统一安排考试,试卷统一存档,但必须要求外籍教师自己要对考试规范组织,考试试卷、论文等材料自行做好存档工作,形成更加系统化、正规化的管理。

(三)相互理解,注重效果

在课程管理方面,对于外方授课课程缺少补考机会的情况,要与外方合作办学管理者积极沟通,争取他们对该校课程管理体制和中国国情的理解,能够为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考虑增加补考机会,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外方课程的通过率,保证项目的培养效果。

(四),防止教条

学生管理方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色,该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外方院校的管理模式肯定有所不同,通过座谈、研讨、私下交流、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使外教充分理解该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并尊重该校的学生管理模式,避免出现外籍教师作出反对或抵触该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评论等情况。

由于中外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都需要我们中外合作办学管理者和执行者深入思考,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改进质量,不断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庄 莉,房 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10).

[2] 陈 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培养提升计划范文第3篇

一、新课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讲课应少而精,讲到“点子”上(重点、难点、知识点、疑点、考点等),多用启发的方法,把精力用到引导学生会学上,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经常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方式,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例如,在讲氯气与水反应和氯气与碱反应一节时,指出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不仅能跟金属、非金属等单质化合,还能跟水、碱发生反应。

实验1:取一瓶干燥的氯气,向其中放入用笔沾水写好文字的红纸条,观察瓶内所发生的现象。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字显现。由此可以推知漂白并不是氯气跟色素直接反应的结果,而是氯气跟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的作用。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使红纸褪色的是盐酸还是次氯酸呢?

实验2:在一块红纸上,滴上一滴盐酸,观察红纸是否褪色。实验证明,盐酸并不能使红纸褪色,进一步推知,能使红纸褪色具有漂白作用的,只能是次氯酸。讲解:次氯酸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素分子氧化而变成无色物质。次氯酸的氧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讨论氯气能跟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说明了氯水中有盐酸和次氯酸存在。那么氯水究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实验3:取一瓶新制氯水和一瓶蒸馏水,比较它们的颜色和气味。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已知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地、积极主动地思维,并做出解释:从氯水呈淡黄绿色,并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可以知道氯水中存在着氯分子,说明氯气并没有完全跟水反应。故得出结论:氯水中同时存在着单质氯、水、盐酸和次氯酸四种成分。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但不能作漂白粉,为什么?

实验4:将盛有氯水的烧瓶倒置在盛氯水的容器里,让日光直接照射,有气泡逸出。实验证明:次氯酸不稳定,容易分解。而氯气与碱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比较稳定的次氯酸盐。讨论:试从氯气与水反应来推断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氯气的这个性质,可以用碱性物质来吸收有毒氯气,也可用来生产比较稳定的次氯酸盐,工业上用氯气和消石灰做原料来制造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次氯酸钙在酸性溶液中,可以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有漂白、杀菌作用。

上述新课设计的教学中,起点放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教学目标是高层次的,如:在练习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为93%,因此设计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氯气化学性质知识及其规律,而且还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触角,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还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想: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成小球?闪亮的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直至小球消失?反应后滴入酚酞指示剂,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红色?通过不断地引导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现象的本质。

钠与水反应是钠原子和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反应。实验2-1把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我们清楚地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有沉淀析出。

三、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从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可看出: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习题课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地渗透创新教育。

一是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创新的、简捷的思路解题,并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势,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价值,逐渐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的思维能力。二是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材料,包括前人的评价,然后要求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上述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以他们最熟悉的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的知识建立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模型,再用溶解度的大小去分析各种物质中阴、阳离子同异及变化,得出在水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经过训练,学生对溶液中更为复杂的问题,都能作出完满的解答。

培养提升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 综合素质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8-02

一、改革探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及企业和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和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核心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强化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理应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二、实施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架构设计

1.把综合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起“两纵六横”的培养格局。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计了两条培养主线六大培养领域,采取课上教学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为主,课下业余时间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培养策略,将课下业余时间的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两条纵线六大横向培养领域”的架构格局。

2.第一课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开辟在第一课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对适应项目化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造。改革考试模式,实行过程考核、产品考核、期末关键知识考核三结合的考试形式,全过程、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实施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及意义

1.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用人的需求。当前社会用人除了重视专业技能之外,还尤为重视学生的自我行为管理、社会活动能力等,实施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将自我行为管理、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计划的培养策略强化学生自我行为管理,提升社会活动能力。

2.通过开辟综合素质培养主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将“人管”和“制度管理”逐渐转变为“自我行为管理”,采取积极的学分奖励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行为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项目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我素质提升上来。

3.通过“自我行为管理”培养,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项目活动和专业素质拔高提升培养,逐渐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文化育人占领主阵地。

四、改革探索的实施效果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自实施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在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中,一方面通过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使得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好,很好的解决了“教”和“学”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考试模式改革,把过程考核、产品考核和期末关键知识考核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很好的解决了“产品检验”的问题。在综合素质培养主线中,提高了素质教育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通过举办和开展各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对大学生活及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

培养提升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专业 折装技能 一体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43-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技改中去,这对学生的管路和设备的选用、安装与维护,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路和设备的拆装技能。因此提高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十分必要。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训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上更多的停留在单纯的使用工具拆装成套管路上,没有与其他课程衔接。学生容易陷入为了拆装而拆装,没有思考的机械作业中,看起来教学很“热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学生的技能提高不多。

技能即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开始“会做”某件事,而远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只有经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反复练习,让行为动作产生记忆性,让行为动作形成一种本能,才能提升到技巧性技能阶段。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具备某种技能,核心是训练,而训练必须要有目的性和组织性;这就要求在训练时要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训练,通过训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掌握技能。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时下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可以极大改变学生理论实践脱节,技能学习慢的状况。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通过一体化方案设计,可以将管路拆装涉及到的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学习和应用知识。同时在化工管路拆装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将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和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一个体系,而不是单门课程的要求,改变过去学生学完一门课不知道该门课用途的状况。

(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要求

根据人的大脑形成记忆的原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最淡,难以形成记忆,就更谈不上形成能力了。大脑最快形成记忆,并且印象深刻的方式是行动经历、立体空间体验和直观图形,而一体化教学以学生行动训练为主,辅以实物接触和训练,因此可以极快地让学生接受,提升课堂效果。

(三)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积极性高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点,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小组的对比竞争,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较高的成就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化工管路拆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高职学生培养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对化工、石油专业的学生,化工管路拆装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能力,管路拆装能力,阅读管道布置图和设备布置图的能力,安全防护能力。针对这些能力,课程融合了管路的设计、安装、拆装训练及读图制图方面的内容,将化工管路拆装与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和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紧密结合。结合本校情况,将化工管路拆装课程以管路拆装训练为核心,辅以“6S”安全管理、管路布置图和设备布置图的读识的内容,设计一体化方案。

(一)建立企业岗位模拟环境

主要围绕企业生产现场的“6S”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符合“6S”体系的一体化教室,各种规章制度与企业要求一致,务求通过职业岗位场景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进而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素养,自觉创造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在学习中进行职业氛围的熏陶。进入化工管路拆装一体化教室的首要要求是准时、整洁、整齐,首次进入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的意识。安全教育采用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管路拆装的安全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归纳,强调安全注意重点,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二)学做结合,反复练习,形成技能

每组在开始进行拆装训练时,都领到任务单,主要有管道布置图,要求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集体分析管道布置图,然后列出完成该管道布置所要申领的材料清单,根据材料清单到领料架领取相应的零件、管件和工具。然后在拆装场地将布置图的管路安装出来。此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管道布置图及重现管道布置的能力及工具的选择能力。在安装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工具使用情况和安全情况,记录并进行必要的评价。在安装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管道验收标准,让学生设计管路验收方案,并进行管路系统的验收。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各组的优点,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本组工作点评,组与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管路拆装的动作要领、工具选择和使用情况、安装技巧、团队合作等经验和教训。最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纠正和补充,最终让学生对管路拆装的技术要求、动作要领、拆装技巧、工具正确选用和使用等相关要求形成系统认识。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和进行必要的引导。在此任务中,将读识化工管路布置图的知识、管路安装标准的知识、管路拆装的要求、工具使用的相关知识等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实施任务的行动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根据任务要求和碰到的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也就是要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就实现了学做一体化。

最后,根据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形成的规律,要让学生最终形成拆装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反复多次地重复训练。这种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必须是螺旋式的提升,每次拆装练习都必须进行总结点评,巩固优点,改进不足,让学生逐步提高,让按拆装的各项要求去拆装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习惯,最终形成拆装技能。

(三)采用过程考核,让评价更符合学生能力实际

公平公正的考核及获得与自身能力相符的评价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基础。在训练过程中主要依据“6S”管理体系给出学生的素质得分,每天都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0%;技能训练得分主要通过个人表现、行动能力、操作能力和水平、团队合作意识进行评定,占总成绩60%;最后进行拆装考核,成绩占30%。

三、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

对比以前讲练的模式,学生进行训练的积极性提高了,基本杜绝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了,经常出现学生团体讨论的场景,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学生在训练中能主动地去想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学生真正形成了技能

经过一体化教学后,学生初步形成了管路拆装的技能,个别同学可以在家自行修理水管。大多数学生在结课一年以后还能清楚地说出拆装的各项要求和动作要领,可见学生真正学会了管路拆装技能。

(三)提升了自身素养

通过一体化教室的“6S”管理,及一体化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和考核,学生普遍养成了遵守纪律、态度认真的良好习惯,提升了自身的素养。

四、注意事项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对实训场地要求较高,实训场地必须保证必要的硬件,否则一体化教学将流于形式。

二是必须配备2名以上教师,做到考核准确,指导及时,这样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高效完成。

三是学生要合理分组,充分考虑性格、能力互补,这样有利于团队工作开展,能实现先进带领后进,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我追求和提高的空间,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哲智.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4]周玲.浅析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职业,2010(6)

[5]卢俊.“6S”管理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1(6)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