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训教学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走进企业、科研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学习生产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企业选聘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兼职教师。为此,我分院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双师”工作室,由企业选派高级技师,学院选派骨干老师入驻“双师”工作室。技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新课程,完成授课任务,同时指导青年教师生产实践,以此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近年来,按照建设“教室即实训室,实训室即教室”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思路,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畜牧兽医专业实训设备、扩建包括畜禽解剖生理实训室、动物微生物检测实训室、畜禽繁育实训室在内的10个网络多媒体实训室,加强了实训室内涵建设,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院又与企业联合建设铁岭象山牧业养猪场、铁岭象山牧业养鸡场、铁岭象山牧业饲料厂、动物医院4个校内实训基地,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另外,本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4家,使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达到30个,年接纳实训学生总量达到300人次,满足学生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需求,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监控
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建立了学院、分院、专业三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教务处作为学院级管理机构,在主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对各分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分院对每个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各个专业主要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学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体验式”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轮岗实训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度中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实践教学行为。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首先,学院的教学督导部门,对实践课进行随机听课、打分,并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技能水平提出反馈意见;第二,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标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第三,专业教师间互评,评价指标为实践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文件的执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
四、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滨州职业学院按照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要求,以建设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为载体,探索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四共”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各方力量共建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场地、设施与科研力量,创建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校政共同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出台《滨州职业学院各级班子与一线教师联系企业暂行规定》等文件,将吸引企业投入纳入年度考核,学校全员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出台《滨州职业学院引进资金及实物奖励办法》《滨州职业学院校友和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管理办法》等文件,采取奖励、贴补、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董事企业、社会力量投入资金、技术、设备等,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产品生产功能的生产车间、加工企业、经济实体,实现校企融合,已有多家企业入驻。
建立共管机制,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效率。成立实习实训管理委员会和实习实训管理处等管理机构。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副主任,主要审定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审定各教学单位上报的实训室建设计划、实验实训制度建设等,协调实训教学、监督检查、人员调配、经费划拨、资产调度等工作。实习实训管理处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实训教学管理、资产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各教学单位负责实验实训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耗材计划、实训教学实施和监控等。围绕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打造区域社会服务基地的要求,出台《滨州职业学院实验实训管理暂行办法》《滨州职业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等7项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共同管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
建立共用机制,增强实训基地服务能力。实训基地积极面向社会,凸显共享功能,开展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打造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各专业结合实训中心的设备情况,围绕实训课的开出比例和开出要求,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在满足教学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审批同意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引企入校的实训室,特别是以产品生产为目的、实行独立投资的实训室,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优先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产品由企业独立营销。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科研力量,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研究所和创新工作室,为教学服务。利用实训场地,建设黄河三角洲民俗博物馆,发挥基地文化传承功能。
关键词: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4-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而且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哈尔滨金融学院,成为一所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设有10个教学系部,拥有涵盖经、管、文、法、工5个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学院升本以来,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不同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要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和维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培养应用型、多样性人才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应顺应时展规律,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哈尔滨金融学院作为刚刚升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立足服务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注重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编制了《哈尔滨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上上下下全员参与、分项落实,明确了学院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二、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需要系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财经类行业、专业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两大要素。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覆盖一定的“面”,使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后劲。一方面,构建基础教学平台,“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不忘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对学生分层施教,设计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捆绑的课内实训或实验的形式,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教学内容;可依托实验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实践等形式,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导向自主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甚至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开放实践中利用所学的技术实施创业项目。
(三)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其培养训练的模式相对灵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学科研究方面技能的训练,辅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可以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经历;还可以通过党课、团课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文明修身,还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各类文艺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设置时,应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要针对行业特点、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竞争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哈尔滨金融学院自2010年升本以来,各系部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及适应情况,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了各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了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对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学期、学时、学分、实验课学时等进行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哈尔滨金融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共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寻求政府支持、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将“征信知识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地该院。该院与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签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与银行业协会在前期培训、咨询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与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创办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惠民(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水木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尔滨)实训基地等单位签署了3+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为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北京中信金融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这些单位来我院选聘毕业生在500人左右。这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双赢。
(三)以实训改革为契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有理论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跨跃。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和创新,哈尔滨金融学院一直继承优势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在本科教育中实行“五能三好”即打字、点钞、识别假钞、书写、口才、服务礼仪职业能力等金融行业基本功训练。把银行等业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入职条件及新行员技能培训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同时,金融系的模拟银行已建成投入使用;管理系自主研发的跨系跨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已连续两年投入运行,还推广到了金融、商务英语等四个系部进行认知实习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模拟金融综合实训中心、会计审计综合业务能力实训平台也已经开始筹建。学院还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实习指导,将学生分组安排到金融机构、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四)以质量为生命线,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尔滨金融学院制定《二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学术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陆续出台并实施了20多项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分和课程认定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教学经费核定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不断推进学风、教风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学院陆续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观摩、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奖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方式对于修正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与社会需要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院从2011年开始陆续对全体本科生实行了英语、高等数学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经过试点和推广,发现分级教学在学生成绩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逐步推进小班授课,实行学业导师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检测 实践教学 改革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相关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膳食营养、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岗位等现代食品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行业品质优、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高,协作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一套与就业岗位一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即建立由食品企业、行业、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负责校企合作具体事宜。校企探索建立实施依托产业办专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利益驱动机制;探索建立实施校企双向兼职、双向培训、弹性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等互惠共赢机制;探索建立实施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的融合共建机制等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以为食品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为途径,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要求,联手国内一流食品企业,共同设计“体验认知→训练强化→顶岗熟练”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
推行“双证书”制度,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双证融通,开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开发《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食品检测技术》等5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将4门核心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将4门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建设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建设包含学习资料、试题库、动画模拟、视频资料、课件等多个模块,开发食品生产过程品质控制虚拟流程、食品配餐等虚拟工艺等资源系统,建设集学习、考核、评价、服务、共享多功能于一身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进行中高职教育系统培养制度和模式等研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搭建中高职学习立交桥,聘请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全程参与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的要求、各自教学重点、其他教学条件的延续等,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探索中职升高职自主招生制度和优秀中职毕业生注册招生制度,实现中高职教育学习立交桥的搭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3.优化实践育人模式
引企入校,推校入企,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师资,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校内实训创造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推校入企,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负责软件建设,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技术,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完成相关专业课的授课和实训指导任务,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扩建食品分析等实训室,建设食品检测中心、食品检测模拟实训室和数字传输教室等,使其具备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具备对企业开展食品检测技术培训的条件,具备为省内其他职业院校培训相关教师的功能。建设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增加5个,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提高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氛围,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引入企业文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相关专业课授课任务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参与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验收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考核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科研功能。
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训方案和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与订单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办法》、《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等文件,确保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训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模块和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必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斌.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N].人民日报,1999-02-27.
[2]赵瑛.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1).
[3]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4]王庆华.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学院高教论苑,1998(1).
[5]周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
一、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学校依托政府、行业和企业多方力量,按照“1+1+1伙伴”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设一个与通信产业契合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强,集生产、教学、项目研发、培训于一体,涵盖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督导,具有教学载体产品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人员工作化、教学管理企业化和考核模式多维化特征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如图 1 所示。
(一)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及学校的责任、权利、利益关系。学校采取成立专门机构、设定专职人员、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等方式,搭建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实现双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校企人才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及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的目标[2]。
二是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立项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项目的目标任务、合作条件、执行机构、效益评价等。学校对确实能满足育人需求,运作良好的校企合作项目,采取租金让利、设备投入等方式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规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建设原则及建设条件、共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组织与管理等,推行对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形成了“1+1+1伙伴”实训基地运作模式[3]。
四是制定校企合作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重点,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目标。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一是设立产学研合作贡献奖励基金,加大用于合作企业项目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用于鼓励系部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挂牌运行;另一方面用于奖励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和企业员工,以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津贴制度,凡受聘于基地的专兼职教师,均可根据津贴发放的基本条件、额度标准及育人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享受学校的基本工作量津贴。同时,学校还将开展“星级”教师评定活动,“星级”教师除享受学校的基本津贴外,还可享受学校的奖励津贴。三是通过建设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和设立学生服务企业技革技改专项基金等,搭建师生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桥梁,使校企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校企相互联通的双师培养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通过重新修订学校《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专业带头人聘用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为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制定校企人员互聘、岗位轮换管理制度,通过推行专业带头人“兼职企业顾问”制、骨干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制和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制,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实践制度。同时,积极推进兼职教师的选拔和聘用,以锻造专兼职双师教学团队[4]。
二、实行“共育、共担、共享”的基地运作模式
(一)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生产性课程体系
学校与浙江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校企合作成立通信工程设计室,共同开发通信技术专业生产性课程体系,把集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为一体的企业作为教学的主体单位,如图2所示。
(二)以行业人才标准为依据,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成立“通信工程服务中心”,采用“工学结合、合作共赢”的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心在为通信企业提供[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工程设计、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的同时,为学生生产性实训提供平台。生产性实训流程如图3所示。
三、依托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学校2011年与中国移动台州分公司等联合成立“光网改造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采用虚实结合、校企人员共同参的方式组建,设基地办公室,下辖项目开发组、项目实施组和项目支撑组等职能部门,具体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基地管理层由学院和企业相关领导兼职担任,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根据具体分工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兼职或专任。
基地依托生产性实训项目“FTTH光缆工程设计”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2011年起,学校台州生产性训练基地的专业教师和电信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教学团队,指导通信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台州电信主干光缆的规划与设计、FTTH接入设计、基站接入设计、电缆技改项目设计等,累计完成设计文本800多个,文本设计总额达到7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