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概述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先后担任过多所工科院校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我国多条著名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长期的工程实践和教育中,茅以升先生发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4]、招生标准偏重理论、对于学生毕业的条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提出了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26年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为标志,提出了“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一些初步想法;第二个阶段是在读了的《实践论》后,茅以升觉得自己有关“习”与“学”关系的认识是符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自己的工程教育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了信心,于1950年4月到1951年1月间连续发表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和《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文章,形成了完整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而对其工程教育思想表述最为完整的是《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里,茅以升讲到一个比较初步而笼统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之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5],就强调工程人才必须是在工程实践上是有为的,到建国后茅以升又提出“工程教育,应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6],“新制的精神,是要训练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非造就‘精通理论’的万能通才。”[7]以及“新制造就出的人才是好的,因他们能结合理论与实际,而且他们的理论将是巩固的,他们的实际,将是深入的。”[8]将上面的论述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茅以升要造就的工程人才就是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们目前工程教育改革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背景是相适应的。
三、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计划
茅以升“习而学”的教学计划是从其1926~1951年的一系列文中阐发出来的,笔者将这些文中的原始材料,以时间为维度,对教学计划中的进程、实施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作用分别加以分析综合,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该教学计划为期4年共8个学期,按照先工程专业知识后基础科学知识、先生产实习再理论学习,亦即先习后学、习学交替的原则进行,由于这种教学计划对于通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因此,有必要对其要点做出说明:
(1)本教学计划以“习”为中心,先习后学、习学交替,即整个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
(2)“习而学”工程教学计划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9]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密切配合,则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破碎、割裂、偶然的具体现象,才能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解释、整合、联系为一体,而对科学理论的掌握,也因为有工程实践的具体经验而更加理解深刻和透彻,因而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也更强。
(3)“习”,即现场实习,应以校外工程现场实习为主,并在入学后第一学年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正如茅以升所说“学生在选系之初,如身临现场,亲眼看到将来一生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性质,对于所选之系是否相宜,便能确切决定,如不相宜,趁早转系,不致浪费时间。在现行制度里,第一、二两年课程,多是理论性质,学生须到三年级学到业务课时,方知所学是否合适,如欲改系已是太晚。”[10]因此,第二年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对本专业有极大兴趣的。
(4)教学计划中的“习”,是指在工程现场参加实习或直接进行生产实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但同时亦必须学习相关理论,“学”也如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必须学习相关技能,“习而学”是指主要任务而言,并非习时不学、学时不习。
(5)习与学应往复于工程现场与教室之间,具体情况应依照课程和专业的性质而定。但实际教学过程很难办到,所以上述教学计划只能大概规定一学年中工程现场与教室各占半年。为了弥补,应该在工程现场设教室,课堂学习期间也应设置实验室或校内工厂学习,以更好地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综上,茅以升“习而学”的工程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更好地结合,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种思路。
四、以工程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作为受过西方完整工程教育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教育经验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我国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在1926年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中,他就批评当时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将各种纯粹学科置于专门学科之前,而假定理论必先于实验是也”[11]“实有背于教育之原则”[12],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进行彻底的变革:“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13]。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以高等学校桥梁工程系为例,编制了一个很有操作性的课程设置方案[14],如表2所示。此课程设置方案与前述教学计划密切配合,都是按照先工程专业课程后科学理论课程,先工程实践后理论学习,先习后学,再习再学,习学交替的原则安排的。根据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的表述,笔者将此课程设置方案的要点阐述如下:
(1)本课程设置方案的指导方针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重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工程师的技术上的准备,如果是经过高等教育,他在读完每一学年的课程后,便应能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15],所有课程的讲授都是依照工程任务而定,课程学习的进度、内容完全依照工程任务的进度和难度来定。
(2)本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课程设计是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是来自于对工程实践的分析的(如图1所示)。图1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图
(3)本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能够做到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现代学校教学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强调先学习前人总结的间接抽象经验(即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在课程安排上都是先经工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学科学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随后再进行相关工程实践,如此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就会更加透彻、巩固,而又因为随时有工程实践作背景,就能够明确如何以科学理论来贯通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来应用科学理论。相配合的课程难度依据工作的展开顺序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涉及范围由局部到整体,学习时间越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自如,综合职业能力越强。[16]
(4)课程内容设计采取螺旋上升式。每门课程,根据与其相关的工程任务,“分为几个往复轮回的习、学阶段分配于若干学期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17](5)本课程设置方案只涉及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另外列出。理论课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在工程现场进行。每一学年的课程,必须和上下学年有纵向的连贯性,必须和同时期的课程有横向的联系性。不同学系相同名称的课程依据本学系的情况制定,不必相同。
五、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茅以升形成自己工程教育思想的时间,无论是在1926年还是在1950、1951年,都处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都不完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社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程人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茅以升思考一个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习而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在1950年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一文中说“一年完毕后,学生认为桥梁不相宜时,可改系;认为相宜时,可升学。无力续学时,可在实习处所任桥梁工程的工人或领班工人(因已有高中程度)。在此二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监工员或技师。在此三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助理工务员。在此四年级完毕时,学生即系毕业,可任正式的桥梁工务员,以后按级升任工程师。”[18]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茅以升强调工程教育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学生修完每一年的课程就能够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四年中,每年成一段落,学生可于每学年末决定升学或担任符合这一阶段学习程度的工程职务,或就业一段时期后,再回校进行深造。这样一来每一阶段输出的工程人才都能够将所学很好地运用在工程实践中,保持了人才分布结构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此,茅以升专门制订了一个工程任务分析表和一个具体的桥梁系学生可担任的任务分析表(见《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的表一和表二),以说明完成每一学年的课程后就可胜任的工程任务以及所达到的工程实践能力。此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每一学年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每一阶段后的课程后即具有了相对等的工程实践能力,就能够完成一定的工程任务,就能够担任对应的工程职务,这即是阶段性(如图2所示)。图2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注:此图根据骆永萍《“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启示》一文中图一改制而成。根据每一阶段工程任务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修的课程,无论是进度还是难度都与之充分配合,不多不少。工程任务随阶段上升趋于复杂,课程也应随学年上升趋于高深。每进行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现场工作、技术表现、管理能力、训练能力和研究能力都相应提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造塔一样,先造一座小塔,然后再把这座小塔逐渐扩大,每扩大一点便增加一点作用。”[19]因此,本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在分布结构上是多层次的(见图3)。这样一来,通过“习而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输出的工程人才就可以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和工程师四个层次,也就是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本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工程教育、高等专科和高等本科工程教育。而这样一种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分阶段达到各层次的工程职业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人才必定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
依托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是主题月活动。每年依次设计“奉献春天”、“青春足迹”、“对话青春”、“冲刺明天”、“挥汗乡村”、“起航”、“歌唱祖国”、“感恩的心”等十个活动主题。二是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四个一”活动机制,即每一个社团配一名指导教师,每一个社团在一个学期中举办一次大型社团活动,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星级社团评选,每一学年举办一次社团文化节。三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院系两级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
依托传统文化与道德讲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传统文化学院,建立“明伦堂、齐鲁轩、书画斋”三个工作室,研究国学经典和区域特色文化,开展传统书画的鉴赏和创作。学校还开设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等丰富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覆盖全校学生。
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文化渗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学校搭建“科技普及、技能竞赛、项目研究”3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组织管理队伍”3支队伍,采取“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及科技创新奖学金、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多元评级机制”3项措施,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成果展等为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并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训课程中,同时在班级考核中建立企业竞争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实施企业员工考核制,并以“7S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高校;实验教学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国家工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动高等教育实施“双一流”建设,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而我国94%的高校都开设了工科专业,所以提升工科专业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质量,将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高校工程教育质量,成为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
下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当前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之间未达到无缝对接,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要求重合度不高。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若干突出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上未能遵循“实践—认知—实践”知识理解掌握的辩证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实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没有实验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大打折扣;二是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老化,不能及时反映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训练形式;三是实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过程管理控制,考核监督缺位,评价不科学,没有持续改进的机制。因此,作为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思路的更新针对当前专业实验体系中教学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为主,缺乏对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实验体现,实验项目设置偏重理论课程中知识点的演示与验证而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实验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教学评价未形成准确、客观的考核考评办法等问题,必须打破传统,将实验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地位来建设的思路,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设计、实验仪器配置、实验教学方式/手段等各个环节全面入手,对专业实验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实现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的有效融合与响应。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实验条件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专业实验室条件建设中仪器配置仍以单一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实验教学授课手段与支撑条件形式单调、缺乏综合实训实验平台等问题,以专业技术发展趋势为目标,指导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建设;以专业现有各功能实验室及平台为基础,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以课程知识内容掌握与能力实现为目标,对功能实验室的仪器配置与组合、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及其配套组合等实验条件进行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师生互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形式的改革;以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提升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占比。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实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及反馈机制的构建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静态、封闭,缺乏对实验过程的管理,考核监督缺位,教学评价不尽科学等问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以企业、单位等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构建“校内-校外”与“课内-课外”实验教学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综合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内涵要求与教学改进效果,进一步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结合2017年始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与核心理念内涵,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明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内涵,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功能,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通过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为体现通识教育、数理并重以及数字化特征的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与保障,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同时兼具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计划”的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探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选修课教改探讨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学生遴选与管理的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医生计划的文检课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3]刘武成,王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9~ll2
[4]张飞涟.试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1~12.
[5]秦曼,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11(5):104~107
[6]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85
[7]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关键词:工程师体系 首课引导 学习兴趣 教学多元化
Abstract: the overall education system in France engineer in universities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in recent years. French as this system the foundation course, in both teaching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professional double French, therefore how effective organization teaching first class guide and especi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ngineer of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cher in the first class method in teach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how to determine the French first class teaching goal, the smooth development course for research.
Keywords: engineers first class guide system interest in learning teaching d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引进优秀海外人才,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我国高校引智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程师教育体制,为法国工业百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保持世界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强大支撑。法国工程师教育的成功正是我国政府引进、实践这个模式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和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把原汁原味的法国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中国,前3年的预科教育强化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之后3年为工程师强化教育,全部由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教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担任授课。6年学习结束时,颁发法国工程师学位委员会(CTI)授权的工程师文凭和本校硕士学位及硕士毕业证书。
由于是与法国合作,因此法语教学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就至关重要,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为例,在预科教育阶段法语基础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法语专业授课又区别于二外法语,教学目标、教学主体以及课程安排都有所不同。工程师体系下的法语教学目标明确,针对大一新生,安排法语强化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法国教师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用母语教授的数学和物理课程,法语仅仅是其在今后学习数理或工科时的一种工具,使其能更好的理解理工课程和查阅原版资料。学院选拔的学生全部为理科生,课程由中法双方教师共同完成,安排每周20课时的法语强化教学。中法双方教师各担任10课时,通过一年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A2的水平,之后逐步减少法语的课时量,这种中法合作办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基础、系统、广博专业知识和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针对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和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们更好的适应新体制下的学习生活,已成为教学中的关键。
- 对学生的分析:
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教学的主体―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工程师学院选拔出的学生与其他法语学习者不同,他们并不是出于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此门语言,且均为理科生,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如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使其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 中法教师的对比:
针对中法双方在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往届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首课教学问卷”集中反映出中法双方教师各自的教学特点,可以明显看出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在教学初期中方的优势更为明显,课程更易于被接受。而外教在平时授课时的优势并为完全体现出来,他们的热情,直接反而加大了学生们的听课压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部分中国学生比较腼腆,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比较胆怯,加之英语口语能力差,使得在与外教的沟通上的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导致某些学生在课上不知所措,产生厌恶抵触心理,用学生的话讲,一节课下来像坐过山车,收获甚微,从而选择放弃。在与外教进行课程交接时我们也明显感受到课时量与学生的收益并非成正比,有时甚至还需要中方教师再进行重复教学。我们并不否认全法文授课的优势,然而对于首课教学而言还为时过早,前期放慢脚步,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要刚开始学习就使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与负担。从而泯灭学习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规避自己的不足,尽可能的吸取外教在教学中的长处,虽然我们无法给学生们更加直观的冲击力,但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享受法语学习的时光。
- 法语首课教学的开展:
我们一直在讨论法语首课教学,究竟何为首课,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1课时45分钟,而要根据不同的培养计划以及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leçon 0。万事开头难,切忌毫无过度,直入主题,尽管受到课时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适度的引导以及铺垫会为今后的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多少法语单词,学会多少表达方式,而是要使学生对这门新事物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能够区别与英语,并产生兴趣。认识到法语的美感以及学习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到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法语并不难的信念。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初学阶段的学习需求。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课下交流与调查,分析如下,学生希望尽快了解的内容兼具所有法语学习者的共性,又有工程师体系下法语学习者的特性:1.何为法语,它的难易程度与英语相比如何2.航空工程师人才为何还要学习法语,这对他们的未来有何用途3.作为理科生对语言的学习并不擅长,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最后,也就是组织教学阶段,我们应规避调差问卷中方教师的不足,改进原有的教学形态,使课程更生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如果教师不能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就给予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带来疲劳。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以一首在中国脍炙人口的法语流行歌曲例如:,或是音乐剧《roméo et juliette》的片段,作为课程的开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步入法语环境中。音乐无国界且可使人放松,面对全新的环境,崭新的课程,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心理,以音乐的形式开始既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又可以使其对于这门语言得到一个最初的认识,继而解开学生们的首个疑惑,究竟何为法语。
作为开场白,教师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目的是让学生更近距离的聆听这门语言,然后走向同学(为了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建议U字形摆放座椅,教师站在中央),与其分别握手并引导学生讲出第一个法语单词bonjour,这种外教常用的互动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师生距离,更可以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增强自信与兴趣,应适当借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早的纠正发音,学生们对于法语均为0起点,由于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因此在学习法语语音语调的过程中,除了受地方音,本族语音的干扰外,还会受英语语音的干扰。不要过早的使学生产生阴影而不敢发音。
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通过法国文化的讨论来消除学生对法语课程的距离感。例如法国的香水,红酒,汽车,服装及空客等,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原来法语、法国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近而产生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适度渗透给学生学习这门语言,无论是对将来的职业发展还是日常应用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对比英语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发言,介绍他们在语言学习上的经验,这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更有说服力,更易于接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出适当的建议或修正。形式上的多元化,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法语与法国的魅力,适应新体制下的学习并自主思考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首课的开展在整个法语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教学主体中教师和学生的分析,学生对新课程的困惑与需求,从而有效地安排组织课程,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了解新的教学体系,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课程中。工程师教育在法国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使我国的工程师教育更加完善与成熟,还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法语作为这一项目的桥梁,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更值得我们深思!
主要参考文献:
Introduction à la didactique du français langue étrangère, Henri Royer, Michère Rivera,Clé International 1979
王惠德 曹德明 《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