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护理的意义

家庭护理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护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护理的意义

家庭护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老年痴呆;精神护理;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85-01

老年痴呆是临床常见病,其属于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其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认知能力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等。如果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患者会因生活不能自理,营养缺乏加上疾病而失去生命。研究发现,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为了深入探讨去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我院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痴呆患者,根据护理的差异,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71-89岁,平均(76.5±6.2)岁;干预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73-87岁,平均(75.2±4.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研究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临床表现: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表情呆滞、语言混乱、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等[2]。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定时嘱咐患者服药,并做好日常清洁工作。

1.3.2 干预组给予精神护理和家庭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精神护理:由于老年痴呆属于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此精神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首先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通过言语走进其精神世界,了解患者的具体想法及其需要。由于部分患者智力衰退严重,不能够很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对此,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用简单的言语和患者反复沟通。期间,态度要温和,并保持微笑,让患者接受认可自己,配合后续护理工作。另外,可指导患者一些简单的言语和动作,提高患者的言语能力和反应能力[3]。

家庭护理:①生活护理:患者出院前,可指导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如排泄物护理、床单及衣物的清洁等,保证患者的干净整洁。对于患者居住环境,要定时通风,保证空气的质量,还要保持室内的安静,便于患者休息。另外,为了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可定期帮助患者按摩,促进血液流通。②饮食护理:由于老年患者记忆衰退,时常忘记吃饭或不能合理的饮食,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为此,应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每天定时定量,让患者形成一定的进食规律。此外,为了帮助患者实现营养均衡,应给患者提供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辅以适量的粗纤维,加强肠道蠕动,防止发生便秘。③安全护理:由于患者认知具有障碍,不能够分清危险物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将刀具、绳索等物品放在老人找不到的地方,防止发生意外事件。为了防止老人走丢,可在其口袋内放入写有老人子女联系方式的卡片,方便老人走丢后找回。④对于有极易障碍的患者,需帮助其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强化其记忆。期间,可与患者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可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提高肢体活动能力。⑤播放音乐:研究发现,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可以改善其大脑皮层,对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具有存进作用[4]。

1.4 评价方法:采用”老年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和评价标准”和抑郁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5]。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3 讨论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如果不进行悉心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对于患者的生存也具有重大影响。临床发现,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素质。由表1可见,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精神护理和家庭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状态,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淑莲.精神病院痴呆患者的管理现状分析[J].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3.

[2] 赵淑云.综合护理干预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13):143.144.

[3]李凝.护理老年痴呆患者34例的感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5):488.

家庭护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护理 脑血管病 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14-02

脑血管病已成为继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即使患者的生命抢救成功,但这些病人往往会留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带着残疾回家的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康复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为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后遗症进行恢复。我科自2008年起对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出院后延续的家庭护理,效果显著,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选择对象

自2008年起,从出院的脑血管病 患者中选出62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试验组3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3-79岁,平均65岁。诊断脑血栓16例,脑出血11例,脑栓塞5例,均经CT确诊。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6~75岁。诊断脑血栓18例,脑出血8例,脑栓塞4例。两组患者出院时的评估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2 方法

2.1 评估 实施过程进行3次评估 ⑴ 填首次评估资料表,包括患者床号、姓名、入院时间、诊断、日常生活能力(ADL)、出院时带管情况、出院时间等。⑵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数评定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

2..2 评估指标 ⑴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1]。

评定内容包括: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饰、用厕、吃饭、床椅转移、平地移动、穿衣、上楼梯、洗澡共10项,每项得分0―15分不等,根据需要帮助的程度分为3个等级,<40分为差,40―60分为中,>60分为良。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⑵记录出院6个月和12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家庭护理内容 针对单个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当前的护理方案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详细的护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饮食调理、服药注意事项、压疮预防护理、导尿管护理、鼻饲管护理和鼻饲方法、肢体康复锻练方法、心理护理等。

2.4 家庭护理方法 确定2名住院期间为该患者护理的责任护士为家庭护理随访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培训,并交代随访的时间、联系电话。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上门随访1次,每周电话随访1次,第2个月2周上门随访1次、每周电话随访1次,然后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电话随访2次。 其他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和康复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电话和上门随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试验组出院后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家庭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宣教,定期门诊随访。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收集相应资料,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2.5 资料收集 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收集评估资料,由随访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生活能力给予评定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计数分析得出结果录入量表。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ADL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出院6个月和12个月ADL评定比较见表。

两组患者ADL比较

3.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6个月时,试验组1例发生跌倒,1例因心肌梗塞死亡。对照组3,例发生压疮,1例发生肺部感染。12个月时试验组31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2例发生跌倒,2例发生压疮,1例因抑郁症住院治疗。

4 讨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而出院后实施的家庭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是依照护理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整体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在患者住院期间利用治疗、护理和查房时间有目的的引导家属学习基本护理常识和技能、康复训练方法、注意事项,出院后又根据单个患者的需要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患者对护理内容更有依从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有护理人员的随访和指导,患者得到的家庭康复训练也更为有效,护士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实施家庭护理作为对脑血管病患者护理工作的延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有着非常实用的意义,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家庭护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1.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在良好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和一个从小生活在恶劣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养成的习惯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离异家庭子女在经历父母离婚的过程后,不仅饱受失去父母之爱的痛苦,而且耳闻目睹许多欺骗、被欺骗的现象,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造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尽可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我们应不露声色地让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给予他们帮助、关心、支持、信任,和他们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逐渐淡化父母离异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密切联系他们的家长,让新的家庭成员也能在情绪情感上与孩子协调一致,心理相容,形成相互满意、喜爱的融洽关系,让孩子们在融洽的人际关系里学习,为培养他们的良好情绪情感创设条件。

2.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离异家庭子女易自卑,他们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愤恨。因此,我们要运用情感的力量,积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先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使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和体验到家庭般的集体温暖,使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激励起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起积极的心理效应,让情绪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曾有一个叫杨涵的孩子,其父母都是医院的医生,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心情开朗、充满朝气。可惜的是在孩子读四年级时,父亲有了外遇,然后与母亲离婚了。跟随母亲的孩子从此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情绪极其低落,心情郁闷,不想与任何人交往,陷入了自己孤独的世界里。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他谈话,他要么不开口,要么就直接拒绝我。无奈之下,我分头找了他们的父母亲,同样焦急的家长很配合,表示一定努力让孩子摆脱困境。我在班里不着痕迹地让同学们多走近他,安排班长与他更深入地交朋友,在有意无意中让他知道:父母离异既已成事实,就要正视它,并设法让自己和离异后的母亲都生活得更好些。多管齐下的教育,使孩子慢慢走出了父母离异的阴影,重新做起了阳光少年。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性格

有调查报告显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危机问题最突出的是不良情绪和性格。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

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被模仿者的精神价值、思想倾向、态度、品格,容易被孩子领会和接受,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孩子常把在心理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他们最接近的人,以及他们崇拜的人作为仿效榜样。父母是他们第一个榜样,同样,教师的榜样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特别亲近,信任老师胜过自己的父母,认为老师所说的绝对正确,他们把老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处处效仿。当父母离异使孩子的第一榜样轰然倒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

记得有一位一年级的男孩陈扬,父母在他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因某种原因分开了,小孩跟随奶奶生活。或许是心里没有了安全感,上了小学的他受不了与奶奶分开一天,导致每天上学来到校门口就哭着、闹着扯住奶奶的衣角不肯放手;好不容易带进学校,走进教室,却不敢接受老师的提问,更不敢接受班级的任何工作。这怯懦的性格让大家很头疼,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就像母亲般地安抚他,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来教育他。经过一学期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的影响,孩子明显地改变了,之后,老师有意无意地推荐英雄书籍给孩子阅读,跟他互谈感受……一年的不懈努力,陈扬的性格缺陷终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变得通情达理多了。

三、种植宽容和爱心,扶植健康的心理

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父母离异的孩子一般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长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对他们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对父母的离异,孩子的想法总是单一的,他们有时会钻进死胡同,想法偏激,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在心理疏导中,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尽力让他们明白:如果父母双方长期无力解决他们的冲突,或者结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双方及时分手或许是修正错误的最佳选择。如果父母不离婚,凑合着生活,他们经受无休止的感情痛苦不说,伤害最深的还是做儿女的。再则,离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所以,做儿女应该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改变。

2.关心帮助,树立信心

离异家庭子女因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在学习上,甚至在生活上都有困难。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利用课余时间多辅导,给他们“开小灶”;上课时多关注提问,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在点滴的关心中感受到温暖,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针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对他们出现的偏差行为及时地予以修正,引导他们在文明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抚平其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文汇报》.2008年10月7日.

家庭护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家庭延续护理干预;哮喘;疗效;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174-03

Influence of family continu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BAN Q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Neuroendocrinology, Huaxiang Campus of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ontinu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s 90 cases of asthma in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amily continue nursing. Curative effect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and the times of attack, the times of admission, and hospitalization days in the 1 year followed up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77.78%)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93.3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71.11%)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88.8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 times of attack, admission and hospitalization days in the 1 year followed up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The family continue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parents satisfaction,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rognosis.

[Key words] Family continue nursing intervention; Asthma; Curative effect; Satisfaction

支夤芟喘简称为哮喘,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以反复性喘息、呼吸困难及咳嗽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患儿的预后因人而异,有专家学者认为,不同的预后与患儿能否遵循医嘱持续给予干预具有密切的关系[1-2]。以往临床上采取的常规护理仅能对患儿的康复给予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并改善预后,我院将家庭延续护理干预应用于哮喘患儿的治疗全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90例哮喘患儿,均为急性发病,在我院经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检查、X线胸片检查后确诊,排除了合并心血管疾病患儿、严重肺部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9岁,平均(6.2±1.9)岁,发病时间2~8 d,平均(4.52±1.34)d,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3~10岁,平均(6.6±1.8)岁,发病时间3~10 d,平均(4.78±1.23)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儿童哮喘防治知识》中的有关内容,向其介绍治疗哮喘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3]。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家庭延续护理干预,方法:(1)健康教育干预。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配合图片、手册等方式向患儿及其家长全面讲解哮喘的发病原理、诱发因素以及药物的作用机理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医疗计划。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解吸入哮喘药物的操作技术方法以及吸入器械的保洁。(2)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针对患儿不同心理情况给予评估,同时给予针对性的行为训练以及心理指导,指导患儿家长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即可准确快速的处理,告知其坚持长期治疗的重要性,面对提问给予耐心解答,培养并增强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信心,定期来院复查等[4]。(3)离院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为其建立个体档案,记录好患儿的性别、年龄、地址等相关信息。待患儿离院后,指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定期的随访,随访时间点分别为离院后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1年。护理人员通过电话询问家长患儿是否定期服用药物、如何常见诱发因素、定期来院复查等。另外,护理人员保持与患儿家长之间的联系,指导家长可随时来电话咨询,并根据患儿康复情况对护理干预方法适当的修改。(4)饮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与家长共同制定饮食方案,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日常多饮水,少进食易产气的甜食以及油腻的食物,少食多餐[5]。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疗效、家长对家庭延续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以及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住院次数、住院天数。(1)疗效评价标准如下[6]:将患儿连续治疗7 d后,包括呼吸困难、气喘、咳嗽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心率正常,肺部音基本消失,行X线检查接近正常评为显效;将患儿经过治疗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好转,检查结果有好转迹象评为有效;将患儿经过治疗后上述症状及以体征未好转甚至加重,未达到上述检查标准评为无效;以显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2)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家长对家庭延续护理干预的满意度,量表中的项目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水平、关爱患儿等,满分为100分,得分在80分以上评为非常满意,得分在60~80分之间评为满意,得分在60分以下评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及满意之和作为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家庭延续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度为71.11%,观察组满意度为88.89%,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减少,住院天数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哮喘作为临床上一类因气道变应性以及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出现急性发作后,为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7]。由于患儿年龄较低,对哮喘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较差,无法正确的使用治疗哮喘的药物,表现为临床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治疗依从性均较差,最后导致临床疗效一般[8]。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护理仅可满足患儿治疗及康复的基本需求,但未能使得患儿家长满意,因此,我院开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家庭延续护理干预,此种护理方法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议,将患儿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仍作为治疗的重点[9-11]。

所谓家庭延续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与哮喘知识相关教育,不仅在院内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待患儿出院后对其进行定期的家庭干预,目的是为了患儿及家长的自我护理及管理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2-13]。另外,由于哮喘的病程较长,给予规范的用药治疗同样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正确的指导,同样需要患儿及家长的积极配合,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给予快速的准确,用药期间坚持正确用药以及规范用药[14-15]。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收治的90例哮喘患儿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满意度为71.11%,观察组满意度为88.89%,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家庭延续护理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可辅助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让患儿及家属一起主动的参与到控制与治疗疾病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临床护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16-18]。另外,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随访1年内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减少,住院天数较短,提示家庭延续护理干预帮助患儿及家长对哮喘相关知识更加正确且全面的了解,维持了患儿出院后的遵医行为,避免不良预后的出现[19-20]。

综上所述,家庭延续护理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可显著提高疗效,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促进改善预后。由于本次试验研究样本量较少,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可通过进一步研究以获得精确的结论,从而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促进预后。

[参考文献]

[1] 邢西永.布地奈德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58例临床研究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82-183.

[2] 李磊,白科,袁程远,等.多索茶碱治疗75例学龄儿童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J]. 重庆医学,2011,40(22): 2216-2219.

[3] 张浩,胡承志,邹尔斌,等.多索茶碱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J]. 临床肺科杂志,2011, 16(8):1174-1175.

[4] 白雪,毛洪玲,刘春艳,等.影响儿童哮喘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及对策 [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5):34-35.

[5] 罗玉霞,石菊萍.健康干预对哮喘患者吸人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115-116.

[6] 马向红.舒适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 [J]. 临床合理用药,2013,6(9):124-125.

[7] 蓉,李灿,覃军,等.普米克令舒联合万托林治疗哮喘患儿疗效观察 [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62-163.

[8] 鞠家珍.舒适护理对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远程现代教育,2012,10(3):65-66.

[9] 陈志华,沈华浩.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的新视点 [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2):96-97.

[10] 蒋红宇,邱根祥,宋海萍.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103-105.

[11] 姚毅,邓春辉,谭静.孟鲁司特钠配伍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13, 22(15):90-91.

[12] 周爱萍.孟鲁司特钠与舒利迭联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J]. 中国药业,2013,22(1):89-90.

[13] 张英,陈青寿.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雾化吸入的影响 [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1588-1589.

[14] 吴丽娜.雾化吸入喘乐宁与爱喘乐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150-6151.

[15] 陆卫民,赵雪频,孙海英.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 [J]. 中国基层医药,2013, 20(1):143-144.

[16] 李滨.孟鲁司特钠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23-124.

[17] Kolcaba K.Holistic comfort: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act as a nursesentive outcome [J]. Advanted Nursing Science,2012,15(1):5670-5671.

[18] 陈燕琼,张彩英.舒适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41-42.

[19] 李甫前.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相关因子失衡与哮喘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4):90-91.

家庭护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u价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的产后抑郁的影响,制定新的产科护理模式。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7月,整群选取该院产科分娩的54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27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各个时间段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抑郁水平,统计产后3个月后攻击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后第1日、出院前、产后第42日EPDS评分分别为(8.8±1.4)分、(9.8±1.3)分、(10.1±1.4)分低于对照组(10.1±2.1)分、(11.1±2.5)分、(12.2±1.7)分,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前EPDS评分高于产后第1日,对照组产后第42日高于出院前,两组产后3个月分别为(8.7±2.1)分、(9.0±1.3)分低于产后第42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初产妇;抑郁;产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12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entered obstetric nursing model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establish a new obstetric nursing model.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from February 2014 to July 2016, 542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in our hospital obstetric delive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random number expression method,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7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mode of the united family centered, with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 Each time the evaluation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aggressive behavior occurrence statistics after 3 months postpartum.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first days, before discharge, forty-second days postpartum EPDS scores were (8.8 ± 1.4)points, (9.8 ±1.3)points,(10.1 ± 1.4)point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0.1± 2.1)points, (11.1± 2.5)points, (12.2 ±1.7)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discharge EPDS score higher than 1 days postpartum in contrast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ostpartum forty-second day before discharg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respectively (8.7 ± 2.1)points,(9 ± 1.3)points below forty-second days postpartum,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first the day before discharge, forty-second days postpartum depression rate were 0.0%, 1.1%, 1.8%, 2.2%,5.2%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6%, observation of the incidence rate was 0.0% lower than 3.3% in the control group 3 months postpartum group attack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The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imipara, reduce maternal aggression, to help protect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health and safet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ach family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