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政务理解

电子政务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政务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政务理解

电子政务理解范文第1篇

规划的管理

规划的一般原则即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必须坚持“审慎规划,小步快走”的原则。“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是国际上公认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战略原则。

想得要大:“想得要大”不是贪大求全,不是面面俱到,不是“跑马圈地”。“想得要大”是把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想清楚。根据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审慎地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电子政务长远的发展目标,或者说是绘制一个期望实现的“电子政务”的蓝图。规划的目标应该是产出明确的,而不是概念化的。规划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有洞察力。

起步要小:系统建设一定要以小的、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在实践中锻炼队伍,获得经验,汲取教训,也是为了“以小胜求大胜”,取得领导的信任和用户的支持。无论什么类型的系统,从原型开发入手十分重要。这样,既可以摸清问题的所在,又可以及早地与用户沟通,发现系统设计中的问题。起步小可以把风险降至最低。

扩展要快: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把原型试点的经验尽快加以推广到整个系统。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拿下这个系统所应有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需求的管理

需求分析是展开电子政务建设工程的第一步。

要研究电子政务的规划,首先要搞清楚:目前政府或政府部门在履行其职责时面临着哪些问题?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或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其次,是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中,哪些有可能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条件是什么?代价是什么?风险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电子政务的建设最好先不要起步。

准确定义需求很重要。电子政务工程的目标、规划或计划,是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或政府业务改造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来确定的,不是技术决定的。实事求是地、准确地定义需求,无论对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还是对一个具体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都是极为重要的。错误的需求评估将导致错误的目标设定、错误的系统设计和开发、错误的网络和软硬件配置,并因而导致资源浪费的严重后果。充分利用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少花钱多办事,是明智的需求战略。

预期的管理

首先要有正确的预期。对于电子政务工程可能产生的效益,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认真的分析;包括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经济、社会效益说不清楚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宁可先不上。对电子政务工程不能期望过高,必须实事求是地判定电子政务工程在政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只去追求那些肯定可以拿得到手的效益和好处。

同时要明确预期是有限的。不能夸大电子政务在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助,政府某些职能的转变或者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或者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领导者的政治意愿,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协助”而已。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工程的领导者或专家要合理地说明“预期”,不能“谎报军情”,不能为了项目审批过关而夸大其词。

电子政务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自然权利”论;《那先比丘经》;善;自然;智慧

B82-06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并且迫使它对人生和礼俗以及善恶之物进行研究的人。换句话说,他被认为是政治哲学的创立者。由苏格拉底创始,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派和基督教思想家们(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所发展的那种特定的自然权利论,可称之为古典自然权利论。它与17世纪出现的现代自然权利论判然有别。

《那先比丘经》大约为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它是部派佛教时期古典有部的代表作品。作为小乘佛教的古典作品,其宗教价值以及在佛教学术史上的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从其宗教价值来看,《那先比丘经》主要通过文学的对话形式,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那先比丘经》在印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可以探寻到希腊文化对早期佛教的影响。《那先比丘经》中的“万物皆不得自在”思想阐述了佛教有部对于人的自然权利的理解。

本文不揣浅陋,就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权利”论与古典佛教作品《那先比丘经》“万物皆不得自在”思想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讨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一、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权利”论

(一)回到常识世界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对人间事物的研究,就在于对那些事物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说,“勇气是什么”或者“城邦是什么?”但是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具体人间事物,比如各种品德提出“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还得提出人间事物本身是什么,或者说ratio rerum humanarum[有关人间事务的理论]是什么的问题。他以常识或对自然世界的自然理解为出发点来理解问题。在他看来,历史经验并不成其为一个恰当的立足点,历史经验本身即是派生的。于是,苏格拉底始终不懈地思考着“每一个存在物是什么”的问题,讨论那些与人类思想相生相伴的根本之谜的框架或根本问题。①P122

(二)善的生活是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

依古典自然权利论善的观点,善的事物本质上有别于使人快乐的事物,善的事物比使人快乐的事物更为根本。最为寻常的快乐是与欲望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先于快乐。首要的事实不是快乐或者对快乐的向往,而是欲望和争取满足它们的努力。正是欲望的多样性,才能解释快乐的多样性。欲望有着自然的顺序,不同种类的存在者寻求或享受不同的快乐:一只鱼儿的快乐不同于一个人的快乐。一个存在者的欲望顺序,反过来指明了该存在者的自然构成,正是这种构成决定了一个存在者的各种欲望或各种喜好的顺序或等级。特殊的构成对应着特殊的程式和运作。一个存在者如果在其份内运作良好,它就是善的,是有序的。例如人把份内的工作,把与人的天性相对应并为人的天性所要求的工作做好,他就是善的。因此,依照人的天性或者人的自然构成行事对于人而言就是善的。

(三)智慧优先于同意

对于正义的理解古典自然权利论归纳出了两种,互相冲突的观点:第一,正义就是善;第二,正义就在于给予每个人他应得之物。一个人的应得之物是由城邦的法律所规定的。但城邦的法律有可能是不完善的,因此,给予每个人他所应得之物的正义可能并不正当。如果正义要保持善,就必须把它视作本质上独立于法律。这样,就要把正义定义为:给予每个人依据自然他应得之物,进而,城邦的正义就在于依据各行其事、各尽其能、按绩分配的原则行事。一个社会只有在其生活的原则是“机会平等”,亦即从属于它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贡献,并取得他理所应得之物时,这个社会才是公正的。

智慧对于自然而言具有统治地位,以任何形式的管制来阻碍智慧的自由发抒都是不合理的。如果要使得明智者的统治依赖于不明智者的选举同意,那就违背了自然。可是,从平等主义的自然权利论来看,同意优先于智慧,而从古典自然权利论的观点来看,智慧优先于同意。①P245

(四)绝对自由的行动或恣意妄为是不存在的

古典自然权利论认为,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存在。他是这样构成的,除了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他就无法活下去或活得好。在每一项社会行动中,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与其他人相关联。人的社会性不是从对快乐的盘算中得来的,反而是从联合中得来。正是人自然的社会性构成为自然权利的基础。由于人天生就是社会性的,他完满的天性就包括了最卓越的社会品德――正义;正义和权利是自然的。属于同一种族的所有成员彼此都有亲缘关系。就人作为其彻底的社会性结果而言,这种自然的亲缘关系就进一步深化和改观了。对人来说,个人对于生育的关切是他对于种族保存的关切的一部分。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其中人可以随心所欲、绝对自由地行动或恣意妄为是不存在的。

如果限制对人而言就像自由一样自然,限制在许多情形下就不是违背自然的。

二、佛教有部“万物皆不得自在”思想

(一)“因缘和合”思想

《那先比丘经》中有一段那先与弥兰王论何者为“那先”的对白:

王那先:“那先者?”王言:“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耳鼻口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肩臂手足那先耶?”“不那先。”王言:“髀脚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色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苦那先耶?”“不那先。”王言:“善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身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肝肺心脾胃那先耶?”“不那先。”王言:“色那先耶?”“不那先。”“苦善身心合,是事那先耶?”言:“不那先。”王言:“有苦有色有善有身心,是五事。那先耶?”那先言:“不那先。”王言:“喘息那先耶?”言:“不那先。” ①P750

王问那先,“谁为那先者”,正如人一样,头、耳、鼻、口、颈项、手足、髀脚、颜色、苦乐、善恶、身、肝、肺、心、脾、胃都不是那先,甚至苦乐、善恶、身心,共同合起也不是那先。反过来,没有苦乐,没有颜面容貌,没有善恶,没有身心,没有这五种物事,也不是那先。一方面,“那先”既不是身体器官等也不是它们简单相加的组合物;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排除苦乐、容颜、面貌、善恶、身心,这些能够经验到的事物,同样不是“那先”。这充分肯定了“那先”本身受到众多事物的共同规定,而有它自身的性质。同样,要认识到“那先”这一事物的全部,必须经由现象中能够把握到的经验事物。

(二)以中道作为行为准则

当王问及学佛道者为何出家作沙门,及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时,野和罗答曰以中道作为行为准则:

王野和:“卿用何等故家捐妻子,剃披袈裟作沙。卿所求何等道?”野和言:“我曹佛道行中正。”①P751

行中道的具体准则,那先言:

“诚信正法、孝顺慈悲、不断地努力向上、以善为念、

使心思专一、具有智慧等等为善事。”①P751

远离五恶,必能心得清净。不远离五恶,心意就不得安定;同样,人若能退却诸恶,诚信清净,人心就会像明月之珠一般,清明光耀;四种善事:一者自观其身中外内,二者知意苦乐,三者知心善恶,四者知正法。①P753

(三)智慧比于王权的优先地位

经文一开始述说过那先与弥兰王前世在修道时就曾共居于山中,而他们俩之中有一人心想:“我若不能断绝世间忧苦、衰老、疾病,死後必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之中。因为这个缘故,我要剃掉头发,身披袈裟,追求进入罗汉涅的境界。”另一个人心想:“我宁愿求作一国之王,获得自由自在,并且使天下人民都要听随我的教化命令”。其中想要做国王的人,出生在海边,成为国王的太子,名字叫做弥兰:其中生前想剃发做沙门、寻求罗汉涅之道的人,出生在天竺(印度)国,父母称其子为那先。之后经文中出现了一段那先与王的问答:

王言:“我欲有所。”那先言:“王便。”王言:“我已。”那先言:“我已答。”王言:“答我何等?”那先言:“王我何等?”王言:“我所。”那先言:“我亦所答。”王即知那先大明慧。①P752

在王与那先对话的场景中,王处于权威的地位,王言“我欲有所问”,接下来却言“我已问”,实是向那先发难。但依那先的处境而言,他不能违背“王”的权威。

可以看出,那先以自己的智慧应对了王的发难,既没有逾越礼节,也没有让王占得上风。

(四)“万物皆不得自在”思想

那先阐述经意道:

世物皆去有常,所作皆勤苦,物皆不得自在。①P750

世间万事万物都必然会流逝灭亡的,没有一事是常住不变的。各种所作所为都很辛勤劳苦,万物都不能自由自在。

人从小时候,再至少儿时期到长大之时,都是延续原来的身躯罢了。长大以后与小的时候是同一个身躯,这一生命体是由小而逐渐成长的。人的神识辗转相绩,就像灯火一样。前面的逝去,後面的紧跟而来。从神识而获得生命,直到衰老死亡之後,神识又趋向另一处而获得生命。

总之:凡人金致有所成立,皆由地成。①P750

三、“自然权利”论与“万物皆不得自在”思想的共同旨归

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权利论与佛教有部代表作品《那先比丘经》在以下四个方面,互相融通:

(一)认识事物本性不执著于“常识”或“殊相”

苏格拉底对人间事物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凭借我们对自然世界的前科学或前哲学的理解。要寻回这种理解,必定采取的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研究,即不能受到习俗主义的影响。敞开了对常识世界或自然世界的理解的可能性,也就敞开了哲学的可能性。于是,对于前哲学理解的非历史主义的研究,实际上是一门永恒问题和抉择的分类学。由意见出发,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关于“事物本身”这一“理念”的认识。那先通过阐明 “何为那先”,否定了一物本身是作为在现象中能够经验到的各个部分,从而说明万物乃是“众因缘和合而成”的道理,教导人们不要偏激地执著於某一殊相。显然,这两种思想都是要教导人们最终要获得关于事物本身的真理性的认识。

(二)善的生活是遵循自然戒律的生活

古典自然权利论以人的目的或完善为宗旨。它看待人们如何生活,由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来着眼。因此比之权利而言,古典自然权利论更关注义务。关于人的自然目的或完善,是由欲望的自然等级来理出线索的。按照自然等级,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的完善、智慧或对智慧的寻求至高无上。因此,以正义为目标的生活最佳。被理解为以正义为目标的生活之准则的自然权利,就是限定了节制之士的生活和由节制之士所培育和统治着的政制的准则。人生来如此,他除了遵从自然的法则外就无从达到人性的完满。佛教基本的教旨及其修行方法,首先都是要戒除世俗欲望, 坚守其意,唯独“一心”。 只要使心念专一,所有的善行都将随之而来。求人生至道,首先学习经文戒律,种下善因,知道世间的辛勤痛苦本质,抛弃各种尘世的恩求,才能圆满成就。遵从戒律,使心灵清澈明亮,是这两种思想共同的旨归。

(三)智慧的崇高地位

在柏拉图对话作品中,苏格拉底与政治家们多次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后都是以苏格拉底绝对的胜利而告终。苏格拉底通过预先设定自己无知的立场,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并逐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哲人真正的虔敬便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了,他们“爱智慧”,并始终在探讨“什么才是正当的生活方式”,而纯然正当的生活方式被证明是哲学生活。最终,哲人以“自知无知”来总结人的自我认识。在佛教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同样如此,对智慧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那先比丘经》中“那先”与“弥兰王”这两个人物形象伴随关键情节的始终,两人对于生活方式和智慧的不同理解也不断地显明,而那先的智慧也始终处于比之王权的优先地位。在追求智慧还是追求政治生活的成就这个问题上,这两种思想的见解也是一致的。

(四)人世间不存在绝对的自由

人诞生伊始,就与生俱来受到很多限制。绝对的自由只会倒向“虚无主义”,最终也会使道德上的空虚走向无以复加的地步。先圣们的做法是,遵循人性固有的规定和限制,从而抓住这条线索一以贯之,最终真正地获得自由。如果限制对人而言就像自由一样自然,而且为了具有效力,限制在许多情形下必须是可以施加的限制,这就不是习俗性的或违背自然的。在这一点上,不论西方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权利”论还是东方古典佛教“万物皆不得自在”思想未有分歧。人的自由伴随着一种神圣的敬畏之心:并非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因此,节制就如同自由一样自然,一样源远流长。

四、结语

追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源流,可以发现其各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要理顺其中的线索实属不易。但是,从“世界国度”这个角度来看,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东方与西方的思想起初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分歧。从古典作品出发,进行细致对比,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并探寻下去,进而认识到两种文明思想中的深刻关联,意义重大。因为,对于彼此都认可的观点,乃是真理性的,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对于现代人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注释:

①那先比丘经(卷上),中华大藏经:第51册。

②《自然权利与历史》。

参考文献:

[1]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2] 列奥・施特劳斯.柏拉图的论辩与情节[M].程志敏,方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电子政务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现如今,电子政务的真正含义被相当一部分人扭曲,其根本理解均是把电子政务看做一种简单的网站系统。但真正的电子政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1 电子政务现状的分析

(1)电子政务管理模式不统一。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逐渐广泛,随之需求也逐步增加。电子政务在技术分析层次上和管理模式上已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政府各部门的发展存在差异,现如今的电子政务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那么怎样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这是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2)电子政务思维模式单一。由于电子政务繁琐复杂,因此在建立过程中必须经过谨慎的思考,创建明确方案并完善实施,方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在一种为了突显政绩的心理状态下去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不但得不到定期应用和管理,也失去了政府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电子政务的存在是为了供应社会需求,建立信息内容完善、操作简单快捷的电子政府。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源头,应从多方面完善政府部门的保密工作,防止黑客的入侵或因工作人员的失误所造成的信息内容丢失、被不法分子盗用等情况的发生。因此,为预防类似情况的出现,要做好完善的准备,比如通过将各部门资料进行备份,设置问题密码等方式起到预防作用。

(4)电子政务知识普及问题。虽然电子政务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完善,但对于一些政府部门的中老年人群而言,他们熟悉自己部门的专业技能,对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偏少,政府部门应根据这一特点,制定相应方案、开展相关信息技术培训、明确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呼吁大家积极学习。

2 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合作层次方面。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之间的配合极为重要。然而,在我国,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颇多,例如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预算低、投资力度不大,和各单位之间互不了解,相互孤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使得电子政务的应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2)电子政务自身层次不够完善。电子政务在发展中并不平稳,在中央的电子政务发展与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相互对比时,可以明显分辨出发展趋势的差异。就我国目前而言,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人认为电子政务是上级的指令,完全忽略了行政工作的不同特点,使电子政务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有一些人甚至排斥电子政务,认为电子政务只是传统管理的一个补充,是非主流业务。

(3)电子政务中存在市场发展阻碍性。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对其他先进国家的经验借鉴,对于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地总结分析、对其自身的管理制度没有相关规范、与政府部门间配合不够完善等等,从而影响了信息共享、一站式服务的提供,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缓慢。

(4)复合型人才短缺。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高科技工程,无论是最初的决策还是日常管理,都需要充分尊重和依靠专业人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也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系统的信息人才培养机制,久而久之,造成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和信息人才的不足。这成为最初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3 解决方案

(1)改变现状。如上所述,要想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电子政务的先进经验,这样一方面促进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实行一体化标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向前发展。

(2)应用模式。在信息化发展日益进步的今天,电子政务随着市场的发展需求,掀起了一股改革潮流,通过满足大众以及对政府部门管理模式的新型要求,以此确保提升操作方便的大众化统一结构、突出电子政务特点、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3)加强安全管理。对于电子政务而言,在不断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要确保信息的安全性,提高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能力。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侵入,二是内部损坏。相比于外部侵入而言,内部侵入的预防措施更为复杂,为了防止内部问题的出现,政府部门需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提高反黑客水平,将危险隔绝在萌芽状态中,绝不因此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

(4)强化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对电子政务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只有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才能真正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走向正规化,制定明确的培训流程,为自身的电子政务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5)充分应用新技术。告别了传统社会将报纸作为消息传递的唯一渠道,在电子政务信息化技术的虚拟世界里,人们的视觉感官渐渐对网络形成依赖。大多数人更加偏爱有趣的视频解说来解决问题。通过激发人们的触觉欲望,采用图片、声音、趣味等方式表达前因后果,或者运用相关电影电视的资讯,通过配音手法对事情动态进行细节描述。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进步的主要工具,是政府实行信息化管理时代的重要改革。相比传统政府办公形式的老旧,电子政务更具有公开性、广泛性、便捷性等特点,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虽然其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但是通过不断认识自身问题并吸取多方经验,制定目标的同时,合理规划,明确方案,并努力完成,电子政务必将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田浩,段丽君.语义互操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6(05).

电子政务理解范文第4篇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电子政务理解范文第5篇

四项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与法院业务的深度融合,更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着力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以强大的运维技术团队为支撑,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具有表现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为业务部门和人员量身定制电子政务工具、展示或传播业务信息、提高业务效果和工作效率,让业务人员切身感受到应用电子政务给业务工作带来的便捷和效率的提高。

2.建立电子政务培训机制

建立电子政务培训机制,加速信息与业务融合过程的技能培训,对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和个性化的引导,提高业务人员对电子政务应用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业务人员更有效地驾驭信息系统,变被动使用为主动应用,对促进信息与业务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构建电子政务考核体系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管理机制,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为电子政务与业务融合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考核电子政务信息数据录入不真实、不准确的问题,促进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考核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提高和加强信息安全意识。

4.形成螺旋上升发展态势

通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贴身服务机制,运维工程师与业务人员密切接触,深入了解业务实际工作流程,并将其整理转化为新的业务需求,为下一阶段的规模性开发建设积累经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用管理破难题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北京高院)在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探索提供贴身服务方面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实践中也暴露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难题

作为促进业务深度融合而发展出的贴身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即时处理业务部门提出的电子政务需求,但法院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在什么样的规模下通过运维外包的贴身化信息服务模式予以满足?什么规模下作为独立项目开发申报?如果都通过贴身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予以满足,势必混淆运维工作与开发工作的专业性界限,同时也会给传统运维工作造成极大压力。因此,在运维外包模式下发展以贴身服务为引导的业务深度融合机制,需要制定专门的策略,科学、有效、合理地控制贴身服务项目的规模和范围。

2.经费保障难题

目前,虽然北京高院运维服务全外包模式得到推广,成为我国电子政务运行最佳实践,但财政批准的运维经费,仍然是以一般运维工作结合运维资产为基础的核算方法。虽然在运维项目招标中通过“交办工作”的费用项目进行核算,但其费用额度和比例是尝试性的、是不高的,无法真正满足深度融合需要的支出。随着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即时性、阶段性的需求也必然越来越多,需要提供的贴身服务也会越来越多,投入的非一般性运维工作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在财政未设置该类别费用科目的前提下,仅凭借“交办工作”中有限的运维资金,很难使贴身服务工作得到充分满足。如果资金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可能造成业务部门提出的即时性需求难以满足,业务深度融合的效果和受惠面必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也可能造成运维人员投入的不足和提供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运维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效。因此,要通过运维服务全外包模式,实现电子政务运维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需要财政部门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3.人员配置难题

在实践中,业务部门提出的即时性需求的种类很多,需要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如果全部通过驻场运维队伍解决,需要配置的专业种类和人员级别也很多。而根据运维管理的通常规范,我们要求运维服务机构提供的工程师是针对一般运维工作的,职能相对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做出不同级别和专业的多名人员的配置方案。如果单纯依靠驻场运维机构解决全部业务即时性需求也会存在相当困难。灵活多样的运维人员配置方案,是运维与业务融合策略重点考虑的问题。

北京高院在运维实践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已经取得的成果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以创新电子政务管理工作来对应法院业务工作的日常变化,也许正是解开“深度融合”难题的钥匙。这一关键难题的破解,不仅为运维工作开创了新的领域,也将为电子政务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链接

北京高院IT“贴身服务”显成效

面对越来越多的即时性业务需求,两年前,北京高院在电子政务运维项目招标时,就尝试性地将贴身服务工作机制以“交办任务”的方式纳入运维工作任务范围,虽然每年仅规定了250人日工作量,用于完成“交办任务”工作项目,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