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第1篇

作为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出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家,舒新城身上有一种现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忧患意识,这激发了他反思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转变的历程。首先,体现在他对戊戌维新后中国近三十年中学教育改革的认识上。戊戌维新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形态从晚清封建帝国转变成为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历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也鲜明反映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程中。舒氏作为这一教育改革过程的实践者,对这一变化历程的整体认识尤为深刻。他把这三十年间中学教育改革历程划分为八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学启蒙期,第二期为建立学制统系期,第三期为清代教育积极进行期,第四期为文实分科期,第五期为民国教育革新期,第六期为添设二部注重职业教育期,第七期为三三制期,第八期为四二制期。”[1]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是运用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来认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结果。其次,舒新城对每个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作了概述。启蒙期(1896-1902年),虽传统书院仍占大多数,但这一时期由书院改办而成的中学也零星出现了,而且,“中学学制上的系统与学校中的地位并经确定了。”[2]这为以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建立学制统系期(1902-1903年),学制抄袭自日本,但系统的学制未曾实行过。清代教育积极发展时期(1903-1908年),主要表现在“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上。他说:“此时的中学不独在理论的学制系统上有确定之位置;因科举递减,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在实际上,中学亦定了不拔的基础。”[3]关于文实分科时期(1908-1911年),他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学改革的优缺点,“此期最重要的意义,在使中学教育倾重于适应个性———但实行者甚少。”[4]民国教育革新期(1911-1917年),他认为最主要的变化为把中学年限由5年改为4年,而且订立了女子中学规章,这树立了男女教育平等的观念。注重职业教育时期(1917-1921年),他总结了其中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即开始注重职业教育、分科选科、女子中学教育,实用主义色彩浓重。三三制期(1922-1925年)和四二制期(1925-1926年),他认为这主要是根据中学教育的年限划分的。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开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最初,初、高中各三年,即三三制;但后来变更为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即四二制。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舒新城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有几个特点:第一,他对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的认识是以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为依据的。这一方面当然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热情。第二,舒氏发现近代中学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最初的效法日本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型历程。在这一转型背后,蕴涵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在中国近现代,特别是后,中国的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对‘救亡’(经世、救国、救民)的关注,‘现实功利’压倒了对‘知识、学术、真理’本身的关注。”[5]舒氏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改革由最初的间接引进西方教育(以日本为中间媒介)到后来直接引进的转变,而且,在引进中更加注重实用和现实价值。

二、论中学学制和中学课程的改革

舒新城有着十几年的中学教育实践经验,这为他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感性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总结中学学制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关于中学学制改革

1921年7月,舒新城被聘为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主任。此后,他应邀到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南开学校中学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江苏省立一中等参观调研考察,在这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他写成了《中学学制问题》一文。此文开篇指出了现行中学学制(即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年限过短、第一年课程与高小第三年课程重复、课程规定机械化等。然而,他认为,“学校设立于社会之中,一切设施,均与社会需要有极密切关系”[6],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兼顾。”[7]他还指出,这种教育改革还可以从中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现实需要两方面来看,“儿童至青年期,个性之差别渐显,个人之需要渐异,有偏长于艺术者,有偏长于数理者,有偏长于其他各种科学者,有宜深造者,有宜浅就者。学生因个人家境之关系,有毕业后须升学者,有毕业后即须谋生者。”[8]针对以上问题,舒新城提出了具体的中学学制改革构想:第一,根据各个学科和教材的程度,划分为若干学分,每一学科划分为甲、乙、丙等十学程;第二,实行学级编制,即以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划分不同等级,以每一科相同学程学生为一组,学生学级升降标准,以对于某一科某学程之学分能否合格为主,不牵涉其他各科;第三,学生某种科目,应在某组受课,经教员考查学业成绩后加以审定。考察、审定办法是由教员组成委员会议定;第四,学生所修学科,分为必修科、选修科与分科。必修科学生均须修学,分科共分文、理、商、师范四系。每个学生修业期限定在五年,但允许修满四年并修满学分学生提前毕业。五年不能毕业者,也允许延长修业一年。

(二)关于中学课程改革

关于中学课程改革的建议构想,也是建立在他对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他利用当时引进的西方统计法和对比方法,综合考察了各个学校的中学课程的共性,1922年写出了《中学校课程的研究》这篇长文。他在对比各个学校中学课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时我国中学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课程设置上,中学分科必修科占比重低,普通科必修科占比重高;共同选修课占比重低,分科选修课比重高;师范必修科比重高,选修课比重低;第二,各科教授时数以英文为最多,中文次之。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为四点,即,课程是达教育目的之一种方法;课程是随着教育变迁而变迁的;课程的内容与适合现代生活之中要具有打破现实生活的精神;课程应具有达到教育目的的简捷性。[9]特殊原则为六点,即:中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兼顾普通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应当两方兼顾到;中学学生身心发育正盛,思想变迁甚速,课程科目应有选科以应其需要;中学学生活动力强,课程材料宜选择与日常生活切近者,使与环境多有接触;中学学生感情特盛,课程的科目宜多,方面宜广,以丰富其生活而使之社会化;中学教育非以研究纯粹科学为目的,课程材料的排列宜多心理的少论理的;中等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动,故授课时间每周最多不得过三十小时。[10]在上述中学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指导下,他设计了一套中学各级课程表,如初级中学普通课程表、幼稚师范课程表、高级中学师范课程表、文科预备课程表、理科预备课程表、农科预备课程表、商科预备课程表等。总之,从他对中学学制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特点,他主张把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都兼顾起来,但其重心还是在职业教育上。他之所以有这种重心偏向,正如有学者所说:“舒新城在中学教育中强调职业训练,一方面,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中学生失业问题的严重。”[11]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第2篇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建国以来,印度政府先后四个标志性的科技发展文件,即《科技政策决议》(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83年)、《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和《科学技术政策》(2004)。以此来支持和指导本国科技发展。为贯彻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或本部门的需要,在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相应“天文卫星计划”“无人月球探测计划”“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具体发展计划,配合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在印度则居于战略地位。《印度科学报告》指出: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为实现其科技强国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2.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全国科技调查》(2004)所提供的数据,印度根据教育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多达402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11.0%;根据从事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为268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3%。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组成,且各具特色:

2.1 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科技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是印度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印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年入学率达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培养学生计量和科学意识,印度要求小学生必须记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诀,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电脑课,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利用电脑收集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和基础软件制作。

2.2 高等教育:理工科为主导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现有国立大学250多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约为11%,属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表示,教育是印度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印度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盖率提高到30%,在校人数从1400万提高4000万人。

理工学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nT),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农学在校生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学科。

2.3 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之上

印度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职业化特点。1978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10+2”的职业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后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帮助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另一套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在印度,有6700所学校实施“10+2”职业教育方案。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印度政府围绕农业、商业、工程技术、健康与Para医疗服务、家政科学与人文等六大学科门类提供150多门优质课程。

印度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技术高中。工业训练学校主要培养熟练工人与手工艺人,多科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高中则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

2.4 继续教育体系:多措并举、灵活多样

为跟上技术进步步伐,印度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例如,印度针对国民文盲人数众多的现实,实施“黑板行动”、“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为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印度制定《学徒法》,在大中型企业实行学徒制;为培养高级技工,印度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为培养软件人才,印度鼓励软件产业公司独立办学或与高校联合办学,支持在印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立起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对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

3.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印度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排名世界第54位,虽远落后于中国(第19位),但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却富有特色。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3.1 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

印度将科技人力资源是视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予以重点开发。印度政府承诺,政府信守支持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建设的承诺;保证在大学和科技体系中加强科学基础设施;保证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科学前沿研究的资助;保证科研机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科技保障体系和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基于此,印度先后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划》、《学徒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规范国家办学行为。

3.2 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

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印度重点发展产业,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集中在这些等领域。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为印度战略性支柱产业赢得了发展潜力。同时,富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以软件业为例,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6万就业于美国,美国每年发放的H~B1签证中,印度占了44%>。

3.3 质量为重,强调工程应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国际社会称道,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享誉世界。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一流大学为印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使印度籍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在国际上职业评价良好。据麦肯锡报告,印度学生胜任外企工作的比率为25%,而我国仅为10%。

3.4 心态开放,国际化培养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印度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其次,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顶尖大学开放其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入印度,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升素质。第三,视海外人才为本国“智囊银行”既允许其科技人才对外移民,更鼓励其回国创业。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学,其科研人员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从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的。

4.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截止201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60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养改革的呼声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印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尚不及中国,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们学习。

4.1 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我国国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则长期失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3%左右(印度为6%,我国2012年达到4%),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负债运行。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4.2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质量和民族素质。这要求要通过实施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计划和协同创新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4.3 将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国现行教育重基础知识,重考试分数,重学术型,轻技能型,学生记忆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这使构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

4.4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应服务于国家主导产业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第3篇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迅猛

在全球软件开发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而且占据美国软件市场份额的60%。仅十年功夫,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欧洲抛到后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全球500强公司中有160家由印度供应软件。在全球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占据了29家,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作成了一个大品牌。就连比尔・盖茨访问印度后也预言:未来软件超级大国是印度。

印度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政府的成功引导

早在上世纪末,印度就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并认识到,一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兴衰,将决定她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格局,因此要优先发展软件业。

首先,国家投入巨资加强软件产业的基础建设,创造投资环境。先后建成了18个软件园区,有1300多个海内外公司在这些园区注册,国家用优惠价格向软件公司提供厂房和办公设施。如今,最早建成的班加罗尔园区不仅成为印度的软件之都,还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被誉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其次,是全力推动“电信港”计划。印度的电信港计划是其软件产业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所谓“电信港”就是由高宽带通讯设备、跨国通讯网、数字交换与传输设施、卫星地面站组成的网络系统。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计划,印度政府打破了几十年由国营电信企业垄断的体制,取消了电信设备的特许生产制度,除了向外资开放电信产业外,还逐步实施电信部门私有化的计划。据世界电信港协会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电信港在营运,而班加罗尔软件园区中的电信港设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电信港的标准和要求。

再次,是推出了财政金融配套政策。对符合要求的软件企业,2010年前免征所得税;对软件开发所必须进口的特定设备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关税减免;在软件园区内注册的企业享受进口设备零关税;免除国内地方税以及一定的软件产品内销比例等。此外,政府还从国际营销策略、质量体系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动了印度软件业的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

成功的人才战略

印度以教育为突破口,大力陪养IT人才,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库。十亿人口的印度有合格软件人才41万,而且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增长。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普及计算机教育从娃娃抓起。随着软件业逐渐成为印度的明星产业,印度把普及计算机启蒙教育看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有条件的儿童从5岁就开始参加有关软件训练。不久前印度政府还决定将IT教育引入全国教育大纲,要求小学生要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初中生要学习使用教育软件,能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人联系;高中生要熟练运用电脑搜集整理数据,并根据需要学会使用特定的技术服务软件。印度的电子部和教育部还联合推出一项“中学生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以期唤起中学生学习电脑的热情。

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大力培养出类拔萃的软件工程师。加强软件人才培养,已成为印度立国之本。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就依靠联合国及英、美等国援助,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集中力量兴办了5所国际一流的理工学院。近些年来,印度理工学院之所以能不断造就世界一流软件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请世界各地知名学者授课;二是每年从全印各地选拔最优秀学生;三是学院的软件教育与产业互动非常密切;四是学校充分利用业界的力量。例如,为了让学生对科技有充分的接触,学校有许多课程是由业界老师开设的,这些业界的老师所教的都是最新的软件技术。在学校和产业密切互动下,学生、学校和业界串起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业界提供丰富资源,学校搭桥运输养分,学生毕业后投身产业,把吸收的养分回馈产业。在软件技术方面,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质量可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相媲美。由于学生所学知识与创新技术不脱节,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

注重培养“复合型软件人才”。一方面,重视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软件工程师不仅懂得软件程序设计,而且深谙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另一方面,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印度软件工程师大多数能侃侃而谈,且言之有物,条理分明。

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软件人才。印度除了理工学院等大学积极培养软件人才外,还支持每个州都兴办一所信息技术学院培养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还鼓励私人和企业面向市场培养和培训软件人才。例如,以生产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著名软件公司――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20个国家设立了800个教育中心,每年培训15万软件人才;印度阿普特克计算机教育公司在30个国家设立了1500个教育中心。

以学员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印度的软件技术教学不是按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而是把顺序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再以学生遇到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学员一入学,便要做项目,培训中心把所承接的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让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培训中心的学员最后一年都在公司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此外培训中心十分重视课程开发,如NIT软件培训中心设有课程开发部,由专家负责课程开发。在培训管理方面,印度的许多培训中心引进了ISO9000标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规划;生命成长;能力提升

“生涯发展教育”1971年由美国联邦政府提出,并以此向全美中学推广,并由各州自行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生涯发展教育”一词曾广为流行,它不再是以过去的职业辅导为主,而是开始以生涯发展辅导为主流。

作为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生涯启蒙教育的较早探索者,成都市高新新科学校从2009年建校伊始,就以“生涯启蒙教育”为载体,以夯实学生学业生涯和奠基学生职业生涯为主线,通过生涯启蒙课程,持续开展生涯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生涯教育的探索和起步

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和模式,只要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成长中找到自信,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应该说就有了良教的发展趋势。要实现“学有良教”的梦想,就是要研究学生发展、成长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新科人选择了“生涯教育”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因为我们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人生发展的教育,能根据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辅助个体更好适应当时的环境和角色,更好地为人生下一个目标做好准备。

美国的生涯教育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起始于职业辅导,主要用于解决人才技能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化和知识化的经济。而目前国内的生涯教育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全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学有所涉猎。在当今“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下,有关研究表明:将生涯发展教育累积于高等教育阶段,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造成当今部分大学生、中学生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方向、发展无目标、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我们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通过对在校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只占积极生源15%左右的本地失地农民子女,还是占85%的周边企业员工子女或进城务工劳动者子女,都有接受生涯教育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新科学校自建校伊始,就积极引进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持续地进行了校本化的工作。新科人把帮助孩子搭建成长的阶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作为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试冈探索与学校所在的高新科技产业同区社区状况、家长和学生本人生命发展愿望相适应的、具有前瞻性和个性化的教育。

2012年5月12日,在新科学校举办的“2012生涯教育传统、现代、后现代国际论坛”上,来自国际后现代心理治疗领军人物贺琳·安德森博士和当地教育人士,观摩了一堂“生涯教育”课。研讨会上,安德森博士介绍,在美国,生涯教育要到高中才纳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在新科学校看到的是广义的生涯教育,是基于社区、学生、家长需求更大范围的生涯教育”。

新科学校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探索与进路选择”三个方面展开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自我觉察主要通过生涯阅读、心理测评、学业评价等方式,让学生知晓、改善习惯与态度,觉察和发现自己的长处,直面和改变自己的短处。生涯觉察是学生通过团体活动、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途径,学习合作和人际互动技巧,观察、了解、体验不同职业的内容和价值,激发对工作世界的内驱力量。生涯探索与进路选择,则是学生通过规划假期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妥善利用时间和正确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生涯教育的理论和内涵

怎样奠基学生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这是基础教育诉求的核心问题。然而活生生的事实是,一些学生大学毕业之日就是失业之时,这往往是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实践、忽视生命潜能开发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落下的病根。

教育的要义是唤起生命的成长觉醒。这就需要从小学起就以生命成长的全程视野,对接生活实践和社会需求奠基生命的素质发展,激活生命的发展潜能。但由于短视、狭隘、功利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作祟,学校教育对生命成长涌现的优势潜能与个性活力,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扭曲、压抑、扼杀。我们选择开展生涯教育创新实践,就是要扭转这种背离生命成长本质的教育价值和行为偏向。我们深知,教育不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而是一个和风细雨的熏陶实践,因此。三层次的实践是必然的要求。

第一层次:最广泛影响面的知识普及与氛围营建。这一层次,让所有师生认识到“生涯”的内涵,开始思考“生涯”与自己的教学、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推动内在的觉醒。这个氛围的建构,可以通过全方位的师生接触面来进行。比如横幅、宣传栏、标语、自助手册、生涯/生活/学习小贴士、定期的文化相关活动等。

第二层次: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应对学生阶段性发展需求的主题活动。比如,对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生涯体验活动的开展:对有独特爱好与特长的学生举行才艺展示的主题活动。

第三层次:针对具有独特问题、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与支持。

要更好地实践这三层次,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有发展的眼光与开阔的视野。当然首先是需要有关于生涯教育的理念共识。生涯教育即生命教育——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觉醒,以强化生活的充实感、意义感。生涯教育不是“器”化教育。子日:“君子不器”,真正教育的使命不是培养一个个工具,而是培养具有自主、自觉追求与使命感的谦谦君子。

秉承这样的理念与设计,我们通过生涯教育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从300多学生的薄弱起点一路走来,如今,学校已然脱胎换骨、生机勃发。

三、生涯教育的实践和操作

教育是经营幸福生活的根,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命的质量。作为一种人生发展教育,生涯教育就是培育自我生涯设计的理念,并在不断学习生涯认知、生涯规划和生涯调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涯的腾飞。

学校以生涯教育为载体,让学生立足现在看将来,引导学生从一生的角度来看待现在,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深化素质教育。围绕学生“九个100%课程”为总体架构,通过学科渗透、人文欣赏课程、生涯专题辅导课、各种社团选修课等形式,以“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当下与未来相互贯通,课堂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办学策略,大胆探索师生生涯发展的实践,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

在今年4月一年一度的“生涯体验周”活动中,各班精心组织了22个不同生涯体验项目,内容丰富,有趣更有意义。“爱心牙科”、“育婴室”、“午后阳光西餐厅”、“理发店”、“裁缝店”、“驾考中心”、“百草园警署”等项目吸引了同学和教师们的注意,部分家长也受邀来到学校的活动现场。学校希望借“生涯体验周”活动,将职业教育、安全教育及感恩教育等渗透到孩子们的心巾。

学校积极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模式,经常与社区、企业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起了家长学校,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各班家长委员会,吸纳社会、家长等资源参与协助学校管理,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相关专家举办专题电视讲座,开展家庭教育辅导;邀请企业员工宣讲企业文化,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拓展学生社会视野,启迪学生生涯意识;开设“生活小技能课”,邀请家长来做志愿者,有效辅导学生生活的技能技巧。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联动育人。

别开生面的首届“生涯节”,以“穿越时空,放飞梦想”为题,孩子们模拟的未来社会生活情境,至今仍浮现在新科人的记忆里:未来法庭上,学生扮演的法官、联合国工作人员、各国环境部长、市民代表、陪审团成员等各就各位,按国际审批程序对马尔代夫事件展开法庭调查与审判,双方唇枪舌战。类似这种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体验能力为核心的生涯节,学校已连续举办了四次。

此外,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架起沟通生活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实地观察、采访、探究某个职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新科人把这种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叫做“职业小当家”。学校按学生年级特征设立“快递公司”、“健身中心”、“中医药博物馆”等职业体验课程,开展“职业小当家对对碰”等体验活动,学生交流、展示探究体验成果,同时邀请社区人士、职业顾问、企业代表等点评、指导。

四、开展生涯教育的收获和喜悦

融合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现代和未来时空,让学生在生涯体验中认识自我、觉察生命、发展素质、开启潜能,近年来新科学校展开了生涯教育的全新尝试。开展生涯辅导课题研究,按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编写“生涯路径指南”,建立学生生涯启蒙档案:开发实施生涯教育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生涯启蒙教育课,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生活态度,三至六年级侧重培养兴趣和能力,七至九年级侧重兴趣、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培养,广泛开展各种生涯体验活动:尝试“多彩学生”和“爬梯子考级”生涯教育评价……生涯教育的全新探索及其释放的生命意义,受到师生、家长普遍欢迎,引起专家、媒体热情关注和充分肯定。

以国家级重点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基础性生涯辅导的实践研究”统领,形成了生涯教育课题群。“金苹果教师成长计划”实践研究、生涯体验“新科城”等近20项国家省市获奖成果的课题研究,有效培养了教师生涯教育实践研究能力。近年来,学校涌现出研究生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质量先进个人4人,8名教师获全市学科赛课一、二等奖。

依托高新科技园区创新气息和充满活力的优质环境,构建生涯教育校园文化、课程体系、联动系统,新科学校赢得了难能可贵的核心发展力量,形成了生涯教育、同学教育、书法教育、科创教育、排舞教育等特色教育群。学生在国际和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全国校园文化成果大赛中多次获得团体金奖和一等奖:学校先后成为“国际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实验基地”、“全国啦啦操推广示范学校”、“全国排舞推广示范单位”、“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学校”。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塔、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先后跟踪报导了学校生涯教育的实践创新轨迹。

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汤光伟(1976-),男,湖北孝感人,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职业教育研究部教研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是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的实践探索研究”(编号:QJJ125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50-06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正处于从外延发展转移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全社会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迫切希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中职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引导学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中职学校下一阶段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一、为什么要在中职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2009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是专门从事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已有多年,这是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改革。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当代青年“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相处”。

然而,目前“应试”的指挥棒依然存在并对中小学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部分初中学校,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少数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部分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冷落、被遗忘,因而自暴自弃,而这部分学生正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主体。

从生源来看,学习成绩较好的初中学生一般都选择上普通高中,准备升大学。剩下的升高中无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毕业生,才被中职学校以各种方式“请”了进来。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知识技能底子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技能不够熟练,语言不够文明,写作能力差,字迹不够工整等。二是为人处事不够成熟。中职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心态不够积极,缺乏宽容、豁达与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好等。

总体而言,近年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与前几年相比有降低的趋势,学生的求学精神、态度、热情也不如以前,整体综合素质不是很好。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长、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是单亲家庭等。有的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欠妥,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等。 有的学生家长们本身不懂教育的规律,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其子女自身的条件,去为其子女们设计成才计划。

(2)社会环境因素。每一各社会成员的成长过程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部分行业的管理难免存在疏忽和漏洞。各中小学周围开设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和街头小贩出售的口袋小说、卡通图书等,或多或少会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层面

(1)招生秩序混乱无序。近年来, 由于大学不断扩招,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学校生源不足、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的局面。中职学校为了争夺生源,往往降低门槛,对报考的学生不管分数高低、素质好坏,一概来者不拒。招生秩序混乱无序,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职学校的声誉,也给部分初中学生发出了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错误信息。

(2)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但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却存在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作风,实效性不强,一是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有时对于德育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时习惯于用一系列的数字、报表、图示、评比等来代替德育的实效性。二是德育内容严重滞后,脱离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逐渐丰富多彩,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德育工作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

(3)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中职教育仍然未能从传统的普通中小学学生管理的窠臼中解脱,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学科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现象。目前,中高职衔接还不通畅,中职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混日子”现象比较普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理所当然的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1.政策层面:中职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职升高职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出现招生生源不足的情况,少数院校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浪费了有限的学习资源,也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生育高峰的回调,高考适龄考生已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加上本科院校的进一步扩招,高职院校生源问题将会凸显。而目前中职毕业生缺乏直接升高职的途径,也成为影响中职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长远来看,优秀中职毕业生直接升高职是高职院校招生发展的必然趋势。此举一方面可拓宽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道路,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提供较充足的优质生源。

在中职毕业生直接升高职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原有的评价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我们要改革中职学校现有评价制度,对中职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其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中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3)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突出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引导中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身体健康、基础扎实、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

与此同时,要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国家级、省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并在招生名额中划出一定比例(20%—50%)定向留给中职毕业生,由各中职学校按比例推荐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优良的毕业生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

2.社会层面: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了快速发展,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人们轻视职业教育的意识也还没有完全消除,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协助中职学校做好宣传工作,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集体讲座、行业代表座谈会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教育法》等法规政策的宣传活动,鼓励企业和个人支持中职教育发展。二是定期举办中职教育成果展,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成果,树立正面形象,提高学校声誉,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3.学校层面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够做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特点,学校需要建立与学生家长增强联系的机制,使学校能够与家长共同努力,协同配合,把学生领上正道,使他们能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一般比同层次的普高学生要差,中职学校如果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就业就会更困难,学校的招生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深化校企合作,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4.教师层面

(1)博爱待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待教育教学,以博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并辅以更细致、更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其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朋友。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不同地方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异,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取使每

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3)科学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中职学生成长、就业、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学校要从各个环节,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去关心爱护学生,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从中考失败的阴影中抬起头来。要建设好班级体,使学生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为了推动中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参照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各地方可结合实际自行制定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内容全面、方法科学、程序规范、结果客观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实施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既关注全体发展又关注个体差异,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发展性原则。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民主性原则。加强学生之间、教师、家长与企业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及企业评价,及时反馈,增进理解与沟

通,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4.多样化原则。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以职业道德和职业

能力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过程简便、直观、易操作,逐步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

化。

6.客观性原则。建立、健全评价管理和监督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方法,确保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客观、具体、实事求是,增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效性。

(三)内容标准

中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对学生学科学习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和职业性发展目标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1.学科学习目标。学科学习目标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各学科的修习情况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目标执行。

2.基础性发展目标。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评价维度,各维度主要表现如下: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有学习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

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3.职业性发展目标。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性发展目标评价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业绩等三个评价维度。

(1)职业道德:学生在平时实训时期和顶岗实习阶段表现出来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守工作制度,勤奋工作等。

(2)职业技能:学生具备本专业岗位要求的基本的技能和动手能力,能完成实训和实习工作任务,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职业业绩: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训和实习工作任务;如能在工作岗位获得突出业绩或获得较高等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可以加分。

在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赋分比例中,学科学习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和职业性发展目标三方面的完成情况分别占20%,30%和50%的比重,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四)方法程序

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末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性发展目标,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定。职业性发展目标以实训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为主导。毕业前,依据三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规定时间内由班主任组织评价小组对毕业生进行一次总体评价,评价结果由学校统一逐级上报。

1.各维度的评定方法

学生自评:学生按照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的六项内容,在班级展示成长记录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提供自评等级的依据,使用自评表逐项进行等级评定。

同学互评:使用互评表,全班所有学生对班上的每位同学,按照六项内容逐项进行等级评定。

教师评价:班主任牵头召集教师评价小组成员,使用教师评价表,各成员按照六项内容逐项为每个学生进行等级评定。评价小组成员应参加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考察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主动了解被评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某一基础性发展目标判定为D(待发展)时应慎重把握,判定为A(优秀)时要严格对照评价标准。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的评定结果均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发展)四个等级呈现。凡是评价维度中评定为A或D的,必须提供充分的实证性材料。

职业性发展目标由职业性发展目标评价小组组织进行,该小组由学校就业部门人员,班主任,实训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业绩作出评价。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如能在工作中取得重大业绩或获得较高等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可以加分。

2.评价结果的告知公示。在学年末和毕业前,学校应将评价结果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各评价内容得A等第的学生要在校园内公示7日以上,接受师生监督。

3.评价结果的呈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模块(专题)修习学分、维度等级和写实性评语。维度等级分别呈现九个维度的等级,写实性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由班主任老师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有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综合素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学生毕业前,应整合中职三年各学年的评价结果,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次总体评价,由校长签字认可,并形成电子表格,供高校调阅。

(五)结果运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中职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招生选拔的主要依据。

(六)组织实施

1.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省级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导各地实施评价。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市、县(区)普通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监督、咨询、投诉、复议等事宜。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中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学校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和教师评价小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的制定、组织实施、监督、结果认定和上报。校长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责任人。班级教师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实训教师代表和科任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及班级教师评价小组的成员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应收集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业绩等九个方面突出表现的材料。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了解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重要资料。

3.全省统一建立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同时是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成长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学年评价表和毕业生综合素质总评表。

学生综合素质学年评价表是对学生一学年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表现情况的全面反映,含学分获得情况、基础性和职业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第和写实性评语等内容。毕业生综合素质总评表是对学生三年表现情况评价的汇总,含三年在校期间学分获得情况、基础性和职业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第和写实性评语等内容。

4.要发挥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平时的观察,及时评价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要引导学生收集个体发展中有代表性的资料,在互评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和分析,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要重视发挥企业在对学生职业性发展目标评价中的作用。

5.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方式。中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试行期间,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

(七)保障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培训制度、申诉复议制度、监督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工作公平、公正。

1.公示制度。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内容、方法、程序及评定结果的使用,均要提前向社会公示;评定结果

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对评定结果为优秀的学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诚信制度。逐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机制。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对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违反诚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培训制度。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4.申诉复议制度。学生、家长如对综合素质评定结果有异议,可直接向学校提出申诉。学校必须认真调查,要根据原始记录、原始实证材料给予耐心、透彻的答复,实事求是地做出恰当处理,并及时向申诉人反馈,维护学生权益。对学生不服学校处理意见而提出的复议要求,由教育行政部门做出裁定。

5.监督评估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督查与评估,并及时改进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弄虚作假、和其他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凡提供虚假材料或不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和校长的责任;对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涉嫌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查实,取消其综合素质评价相应等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

[4]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赣教基字〔200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