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资考试制度

教资考试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资考试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资考试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资格证书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40-03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

一、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有三个突出矛盾。一是教育上育人目标的单纯化模式和人们对自身发展多样化需求间的矛盾;二是教学上培养目标的确定性与学生自身状态性之间的矛盾;三是社会进步对劳动者智能素质不断高移化要求的终身教育与现行教育制度上的阶段终结性之间的矛盾。解决以上矛盾,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突破,有效、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实现毕业后适应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企业,适应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和专业化岗位需求服务。

从现实看,高职学生就业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近几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的一系列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在校学生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使在校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再获取不同职业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受到在校大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既要体现学历层次,又要体现职业特点,都是学生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一生中需要更换多个岗位,这就需要终身学习。学历证书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资格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基础,对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十分重要。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为学生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服务。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技能的综合体现和证明,学历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奠定了基础;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是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志,为就业走上职业岗位创造了条件。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通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控制高职教育的质量,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大举措,要求高职教育要将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根据专业教育的需要和不同行业技术发展状况与职业变化,寻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关系。

二、高职教育职业资格

制度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职业分类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为8个大类、66个种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我国的职业总数已达到2000多个。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290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800多万人。但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5%,其中,技师和高级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较低。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相对薄弱,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与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从高职院校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说很多院校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甚至是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但做得仍然很不够。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尚在探索之中,实行“双证书”制度尚不深入,尚未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双证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脱节。二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资格认证的层次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接受职业资格培训和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虽有很大提高,但获得中、高级的比例较低。三是学校缺少职业资格鉴定权,满足不了对学生全面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的需要,也与高职学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相称。四是师资队伍中“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也没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从社会和企业环境看,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并没有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人制度,使部分学生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提出一个硬性的政策规定,对学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完整的规范要求,虽然教育部的评估标准、国家示范院校预审标准、骨干院校建设标准以及其他文件中对双证书做出了规定,但证书的鉴定和适用却属其他部门管理,因此这些规定显得苍白无力。二是虽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颁发的《职业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明确规定技术工种须持证上岗,但至今相关配套的具体措施迟迟没有出台,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广受阻。三是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需求处于不成熟阶段,企业更多是看到眼前利益,在招聘技术人员时不考虑招用人员实际技能是否与岗位所需技能相匹配,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招用人员只要可以干活就行,用人单位对技术人员的招用和管理很不科学。四是法规的威慑作用不突出,劳动部规定,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但由于劳动监督监察工作不到位,致使无证人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参培办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起到法规的威慑作用和惩戒作用。

三、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推进职业资格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

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推动才能见到成效,尽快将职业资格制度纳入立法程序,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使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1.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有效地调整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关系,明确职业资格认证的主体,改变各部门、协会(学会)、企业、事业单位证出多门的现象;二是从法律角度,强化

准入职业资格的法律地位,明确职业准入控制手段,建立职业资格市场运行的规则;三是明确职业资格标准的基本程式,制定职业资格登记、注册、执法等程序,定期向公众职业标准;四是强调企事业单位在准人性职业和关键性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职业资格人员的法律责任。

2.加强对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管理,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政府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评选表彰制度,形成有利于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和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一是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企业生产实际、院校教育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与之相应的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切实保证技能人才评价的质量。二是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各相关部门及社会机构要全力配合,从事技术工种而不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在岗人员,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培训,使其达到本工种的职业技能要求。四是强化执法监察的力度,推进职业培训、就业准人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广,离不开行政执法监督,要通过惩罚违规者,告诫从业者,保证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行。五是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机制,实现双证互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得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劳动执法部门、职业培训部门的全力合作,才能全面、有效地展开。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统筹与协调作用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院校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协调,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与协调作用。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要有一个有效、公正和权威的中介组织来发挥传递、联系、统筹、管理的功能,以适应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转化和弱化的问题。我国应积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职业标准、严格就业准入、普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岗位培训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要有效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充分利用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校内资源和相关校外资源,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1.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的研究

高职教育要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去改革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合理划分高职教育的专业类型,制定并实施能充分反映行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一是要考虑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动态性,确保职业标准能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及时更新。二是深入社会、市场调查,开展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与研究,了解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密切学校与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联系,收集整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资料、信息,了解有关规定。三是聘请有关专家为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出谋划策,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鉴定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制定相关保障措施,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岗位需求和学校具体实际组织实施。

2.深化双证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能否与就业对接,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能否涵盖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将那些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有实际意义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一是按照能力本位原则、职业能力系统化原则、行业技术标准指导原则建立双证课程,优化双证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开发,实现双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嫁接与置换;二是进行双证教学模式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使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学生;三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相衔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要纳入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和鉴定的质量,使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认证实施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队伍建设。一是教师要树立职业能力本位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职业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要求教师学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等级有关规定、标准,研究专业课教材与技术等级考核的衔接,以及教学如何适应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等。三是做好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开展骨干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必须取得相应证书,持证上岗,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4.加强培训鉴定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的基地,这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性条件。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建设集学生实训、职业培训,资格鉴定与一体的实训基地体系。二是积极与校外有关单位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训、培训和鉴定场所。三是在校内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培训点,将职业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

5.加强技能鉴定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资考试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导游资格考试;素质教育

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开始于1989年,制度的实行为我国选拔了大量的导游人员,对于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加入了法律,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导游的就业准入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的确立,为导游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确立了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标准也在逐渐提高,从而提升了我国导游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导游考试是导游人才培养和导游职业之间的媒介,它的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选拔到导游队伍中。

导游资格考试制度确实对于我国旅游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正因如此,学校过于关注资格考试的标准,考证率成为了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技能的训练就忽略了,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 现代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对于旅游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导游资格考试制度是对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一种方式,但是只能反映人才的一部分素质,而不是全部。如果单纯地追求考试的通过率,学生将会被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会给旅游职业教育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1.对于考证的过度重视会导致旅游职业教育的急功近利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就业,而就业需要职业准入资格,准入资格可以通过考证获得,因此考证成为了就业的必然需求,也成了学校和学生最为看重的东西。这容易使职业教育陷入考证成风的怪圈,因为把考证当成第一需要,其他跟考证无关或者是关系不大的科目就容易被忽略掉,轻视素质教育,无形之中形成了其他科目为考证科目让道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学生以后在导游工作上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考证的过度重视会导致综合性素质人才的缺失

导游只是旅游业的其中一个部分,过度追求导游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必然会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失。事实上许多旅行社的管理部门都表示在招聘的过程中并不是过度关注是否有导游证,而是注重应聘者有没有特长,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3.对于考证的过度重视会忽略人才的诚信教育

导游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关注焦点,国家也强调要加强旅游职业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在应试性的教育模式中诚信教育往往被忽略掉,而且作为合格导游核心素质的诚信品质,在导游资格考试中也是无法评测出来的。

因此,改革现行的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势在必行,要将制度与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需求相融汇,从而培养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二、构建科学的导游资格准入制度

针对目前导游资格考试制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准入制度。

1.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

首先,要严格考试纪律,从考试的各个环节入手,最大程度地减少考试的疏漏。其次,要做到科学测评。作为导游职业入门门槛的导游资格准入制度,其出的考题必须要能够测试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导游作为需要长期与游客交流的职业,对于临场发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不仅要设置笔试,还应设置面试环节,并且对于笔试和面试的比例要进行科学设定。再次,考试要公开透明,要做到公布考试大纲、考试成绩,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最后,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要适当地与资格考试挂钩,因为考试的试题毕竟有限,所测试的学生素质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够通过单一的考试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导游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可以尝试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作为奖励分加入资格考试的成绩,确保高素质人才选拔不会出现遗漏。

2.建立导游准入制度和旅游市场的联动机制

导游考试的组织者应该定期对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完善更新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拔人才,满足市场需要,人才进入市场后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又为考试设立了新的标准,两者之间就能形成良性互动。

3.实现导游准入制度和旅游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学校应当准确把握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生在学习时夯实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

导游资格考试中需要加大综合素质的测评,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游资格考试制度要发挥好对于旅游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

三、对导游资格考试制度的建议

要定期开展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和旅游职业教育的研讨会,对于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且研究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和旅游职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定位,不断发展。进一步完善导游资格考试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是要适度增加考试次数,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导游数量的需求,还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毕业生的考证率;第二是采取证书分类,制定不同学历的导游证书,满足旅游业对于提高导游学历的期望;第三是采取分期过关模式,防止重复考试,有助于减少考试资源的浪费。

社会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只有在这种变化中不断调整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和旅游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培养出真正能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教资考试制度范文第3篇

我们就来玩玩简单的转向思考游戏吧——转头一想,人生的喜恕哀乐也可以因为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问题一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

解答: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啊?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另一半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道在一起没什么太好的结局,恨已经比爱还多,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和他搅和下去,分不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不甘,为了习惯,这不也和光临餐厅一样?

问题二

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块找回来吗?

解答:这又是一个超级蠢问题。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问题,却死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藉口,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话,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已,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只为报复,不也一样无聊?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是那么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还要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只是损失更多。

问题三

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解答:当然不会,这叫因噎废食。然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看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外遇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问题四

你想信成功是很没头脑的,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功立业吗?

解答:过分乐观是一种愚行。但据观察,有人总是在听完成功人士绞尽脑汁的建议(比如说,多读书,多练习)之后,问了另一个问题?那不是很难?我们都想在3分钟内学好英文,在5分钟内解决所有难题,难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吗?改变当然是难的。成功只因不怕困难,所以才能出类拔萃。

有一次坐在计程车上,听见计程车司机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档车,兀自感叹:“唉,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我的钱这么难赚”我心血来潮,问他:“你认为世上有什么钱是好赚的?”他笑了笑,答不出来,过了半晌才说:“好像都是别人的钱比较好赚。”深究起来,成功者没有人没费过工夫。我们实在不该抱怨困难。

问题五

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

解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我看过对穿着没有任何口味、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从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就想在电子股上赚钱,结果道听途说,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问题六

相似但不相同的问题:你是否认为,篮球教练不上篮球场,闭着眼睛也可以主导一场完美的胜利?

解答:当然也不可能。可是却有不少朋友,完全没时间管,却也努力投资开咖啡馆,开餐厅,开自己根本不懂的公司,急着把闲钱花掉,当合伙人。亏的总比赚的多,却也觉得自己只是运气不好,不是想法不对。

问题七

你宁可后悔,也不愿意试一试自己是否能扭转危机?

解答:恐怕没有人会说:“对,我就是这样的孬种”吧。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不该打退堂鼓时拼命打退堂鼓,为了恐惧失败而不敢尝试成功。以华裔花样滑冰高手关颖珊在赢得2000年世界花样滑冰冠军时的精彩表现为例:她一心想赢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只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选曲项目上,她选择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错。在4分钟的长曲中,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了两次。她可能败得很难看,但是她成功了。她的名言是:“因为我不想等到失败,才后悔自己有潜力没发挥。”就因为这样的韧性,在2001年里,她又打破记者们说她“单数年不会赢”的预言,再次赢得冠军杯。

问题八

你有无限时间,长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应该无限延期?

教资考试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教自考;制度创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政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性、最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的教育形式。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1984年实施以来,迄今为止全省高教自考累计培养毕业生近20万余人,在籍考生近60万余人。已成为江西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要途径,也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力量。

1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自学考试发展的现状

高教自考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责无旁贷,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高教自考有着诸多迫切的需求,但目前区域内高教自考的现状却不能很好满足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实现的需要。

1.1 高教自学考试在区域内城乡发展不平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主要囊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高教自考在区域内城市范围基本上已是妇孺皆知,但是占区域面积和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相当一部分渴望求知进步的农村青年,对高教自考这项惠民的高等教育制度知之甚少,少部分有知道的也缺乏进一步详细了解的渠道。极少数有机会报名参加过高教自考的农村青年,对高教自考的评价考核方式、专业课程体系、学习培养模式等情况也是一知半解。高教自考在农村的报名、学习、应试等方面都缺乏便利的途径,这些都严重地打击了农村考生参加高教自考的积极性。致使高教自考在区域内农村没有得到普遍欢迎和认同[1]。

1.2 高教自考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期规划建设目标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所以区域内当前需要大量的生态、环保、低碳产业方面的人才智力支持,但目前高教自考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数不能适应区域内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生产实际,与区域内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生态、环保、低碳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屈指可数,没有真正体现以区域生态发展为主要考量。

1.3 重考试轻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没有发生改变

统一命题考试是目前高教自考学习评价方式普遍采用的手段,课程考核的模式多数以终结性考试为主,以分数衡量教与学的优劣。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存在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弊端。也难以动态对教与学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价,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传统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得终结性考试的理论化导向过强,增加了学生考试的压力与困难。特别是对于区域内广大企事业单位在职考生,更应从实际从发,更加关注其实践学习过程,从而公平恰当的确定其评价考核成绩。所以一套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多元化的综合性评价的高教自考考核评价改革方案亟待出炉。

1.4 学习支持体系还不能满足区域内广大学习者需求

自学考试以国家考试为主导,是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结合的教育形式。社会助学支持体系在促进个人自学、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自学考试科学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区域目前实际情况看,参加助学支持体系的人数与区域内高教自学考试的报名总人数相比比重较低,虽然国家允许并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助学机构,但高等院校主办的助学机构规模还是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由于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或地级市市区,助学形式也主要是脱产、业余两种形式,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通了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对于排除在上述范围的其他区域考生,大多没有助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机制保证,致使部分考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参加高教自考的积极性。因此,目前的助学规模、助学点分布、助学形式、助学机构、助学专业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高教自考助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亟待进一步加强。

2 高教自考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制度创新的路径

高教自考要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求,现行的政策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真正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度创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为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2.1 创新专业设置与报考渠道制度

高教自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灵活设置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拥有较大开放自。高教自考主管部门应该全面深入区域内城乡进行需求调查分析,把专业与具体经济建设任务结合起来,使专业更贴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定位主要围绕打造建设九个基地展开,即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上述这些行业企业未来将是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地方,也是未来继续教育的主体,高教自考应最大程度覆盖区域产业岗位需求,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专业设计理念,突出以“能力本位”的理念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亟需的应用型新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需要、学业发展需要、生源发展需要。

2.2 创新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制度

前述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中大多数行业,属于新兴边沿交叉学科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应与传统高教自考理论化教学导向区别开来,在教学体系制度改革创新上把传统以知识型、学科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造成应用型、职业型的教学体系,建设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2]突破传统政策屏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学科型、理论型为主向岗位型、职业型为转型,从理论形态的知识传授为主向就业能力培养为转型,力求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贯通、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贯通、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贯通,经过课程的重组、整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与广播电视、成人函授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立体、庞大、互补的教育网络,以便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真正体现自学考试该种终身教育形式的开放性、普及性和民主性,为更多的人带来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机会。在考试制度创新方面, 将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式与多次性、过程性评价方式相结合,加强对考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可以尝试占到该门课成绩的40%到50%,实践性较强的甚至可以占该门课成绩的100%。大力推广网络考核方式,逐步使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目进行网上考试,提升自学考试吸引力和竞争力。

2.3 创新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制度

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以考促学是自学考试的基本运行机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满足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要充分发挥各类助学机构的助学积极性,采取面授、函授、网络、课件、辅导材料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学活动。大力发展网络助学,建设网络学习平台。[3]今后要把基于互联网的自学考试助学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社会化助学网络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际交往的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改变了人类对知识、能力和技术的传统认识。自学考试的学习网络应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以交际、学习、服务组织为载体,在加大自主资源投入的同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构建涵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科学文化、技艺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功能强大、便捷通畅、有亲和力、形式多种、相互融合的学习网络。在实施网络助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普通高校的积极性,共同构建覆盖面宽、助学范围广、纵横交错的网络助学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招考资讯网站、呼叫中心等现代化传播工具,大力宣传自学考试的政策、信息;考试计划、大纲等;增加网上学堂的课程;继续扩大网上服务的功能,建立网上教材发行平台;逐步实现考生通过网络基本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需要高教自考智力支持,高教自考可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中得到更大发展空间,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教自考改革的抓手。我们相信,只要全面科学进行发展创新探索与实践,高教自考一定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实现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 李林,邵晓枫.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1(10):66-67.

[2] 靳希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4-55.

教资考试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举制度 文官制度

公元587 年,隋文帝开始设科取士的制度始称科举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制度不断变化,不断完善,贯穿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其陈旧的考试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结于上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举行于1904年。

抛开科举制度过时的形式和时代的局限性,用辩证的眼光对科举制度做个前面的观察和剖析,会发现它所蕴含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理念也是绚丽多彩的。她的任人唯贤,知识分子担当政府重任,官职不能世袭,统一的标准择优选拔人才,注重考察官员全面素养等科举理念。科举考试合理的理念,使它的得精神传遍全世界。[1]

一、科举制在西方的传播

由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于1570 年的《中国情况详介专著》,是西方人最早见到的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著述。在这本专著中,克鲁兹谈到了中国的职官制度与科举制度。门多萨的《大史》中介绍了科举制度。16 世纪中国研究之集大成者的《大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拉丁文、以及葡萄牙文等多种文字。再后来,随着耶稣会士在寄回欧洲的书信中对科举制度的不断提及,使西方人对于科举制度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利玛窦为了向欧洲统治阶层推荐这一制度,在写给友人Passionei 神父的一封信中,就表明了他这一意图:“考试在中国确实是件大事。过去我曾谈到过一些,但都不完全,现在我就开始介绍中国科举,也希望您把这种制度介绍给目前服务的公侯,要他们知道这在中国和意大利各邦所推行的有多大区别。” 如他所愿,科举制度很快引起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以伏尔泰、魁奈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纷纷撰写文章,来支持科举制度。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任何人“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者检定才能获得在自治村落或在自由都市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或权利”,他为推行自己国家的科举制度不遗余力。欧美的主要英文媒体《纽约时报》、《伦敦杂志》、《双周评论》、《北美评论》、《每月杂志》等,纷纷刊载文章报道。科举制度在欧洲的传播情况,就如1847年一位作者谈及的那样:“对于一中国原则为基础的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有教养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因此,如果认为那些论述中国问题的作者(从上溯到150年齐纳的耶稣会传教士,到今天的汉学家)认识不到这一制度的影响,那简直是难以置信的。” [2]

英国作为西方文官制度起源的国家,他的文官制度的 “中国烙印”也最为明显。1835 年7月,一位居住于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写文章,大篇幅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讲到英国东印度公司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还预言:“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革。”

美国的文官制度脱胎于英国。1866 年、1868 年被称为“美国文官改革之父的”众议员托马斯・艾伦・詹克斯在向国会提交的文官改革议案中,坦诚布公的谈到他的方案借鉴了中国的一些实践经验,针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做了全面的介绍,引起了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广泛关注。1883 年《彭德尔顿文官制度法》出台。[3]

二、西方国家对科举制的优化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考试制度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在科举制度中添加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元素,使之发展成为通行世界的文官制度。

1.考试内容灵活多样。西方的文官制度不象明清科举考试那样,考试内容单一,以八股文为主,忽视自然科学,可谓“偏科严重”。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考试一般分为几轮,第一轮笔试, 第二轮复试。笔试主要采取传统的论文形式。复试形式繁多,有测验、 起草文件、讨论、口试、考生互评等等。

2.考试制度与人事制度相结合。中国的科举制度仅作为一项选官制度,而与其紧密相连的人事制度则是相对独立。而西方文官制度的变革与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是同步进行的。功绩制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文官制度的重要内容。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政党分肥”的种种弊端。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3.职前培训。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很多官员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工作能力严重不足,甚至无法胜任工作,导致幕僚和师爷普遍存在。而西方国家,为了使官员能够切实胜任职务,完成角色转换,建立了“再教育”体系。英国在1968 年文官制度改革后,与1970年建立了一所文官培训学院,依据不同职位的不同需求,对官员进行培训。美国,1958年《在职文官培训法》和1970年《政府间人员法》的出台,是公务员培训制度化。[4]

三、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承袭科举制度公开考试原则。中国科举公开考试的原则使得所有阶层中凡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士,通过考试可以实现抱负,没有人被排斥在机会之外。在西方文官制度中这一原则得以承袭,所有希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都受到公开、平等考试的欢迎。无论是被居于千里之外的妇女还是移民都可以加入到公开考试的队伍中,通过努力,实现价值。

2.借鉴择优录取原则。西方文官考试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应试人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考察。这种制度设计,大大地增强了文官考试的科学性,不仅能实现择优录取,而且能把实用性人员安排到更好的位置上去。

3.采取终身任职制。中国古代的科考官员只要没有严重错误或辞官,可以终身任职。西方国家的文官一经录用,无过错、不辞职便可终身认职。西方文官待遇优厚,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相应提高,确保官员的实际收入不会因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而下降。

4.承袭多层次多科目考试。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确立了3年1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西方文官制度也采取多层次多科目的考试,考试由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第一轮一般采用笔试,复试按职位和类别的不同,录取方式相对灵活。

西方国家吸收科举制度之精华,并在此基础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选拔社会精英的近代文官制度,最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对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

[2]杨百揆:《西方文官系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载《学术交流》,2007 (5) 。

[4]庞廉:《美国政府高层公务员选拔管理机制考察》,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