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营决策的概念

经营决策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决策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营决策的概念

经营决策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以会计原始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系统、全面、有效、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向有关利益方提供需要的财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旨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会计是大中型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给企业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财务报表、附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二、企业经营决策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具体阐述了“经营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等会计基本目标,明确说明了企业财务会计的报告目标为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对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也从简单的事后反映向事前事中事后发展。新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财务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性原则也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各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财务会计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使用价值,要看信息是否符合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助于企业评价和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会计信息就是有用的。

 

并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在核算经济业务不拘泥于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是着重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是否在会计意义上属于本企业,是否在会计意义上实现了收付,再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比如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视同企业自有资产进行会计折旧摊销处理。重要性原则则强调了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一切与决策有关的重要经济业务,而不能随意省略。报表中不能反映的重要信息应在附注中披露。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应低估负债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入,防止不符合实际的财务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的谨慎性要求。及时性原则则要求及时处理经济交易,及时准确地将会计信息传递给各方财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有助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经营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只有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遵守“决策有用”目标的非真实、有漏洞甚至作假的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发挥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良好作用,反而会对企业管理层造成误导,不能正确做出财务决策。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比如,财务会计建立了合理规范的财务处理控制制度和审批制度,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财务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给企业决策者提供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比如企业会计部门要定期向经理层提供费用成本收入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以利于总经理进行成本分析管理、成本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的预测分析。财务会计处理企业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使企业通过分析财务指标与行业的差异,从而分析财务任务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研究和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四、财务会计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

 

经营决策是企业运行发展的重要核心工作。在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与企业生存发展有重要的直接关系。经营决策强调企业对未来经营发展预期实现目标及这个过程的战略方针进行最优决策的过程。而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提高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帮助企业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

 

第一: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编制符合企业情况的年度预算,为良好的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会计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所需的各项资金,合理分配企业资源,最大限度的统筹各项工作。比如,对于企业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在短期战略或长期战略中根据预期商品营业收入的合计数进行合理估计,而在企业的年度预算中,则需要以商品的预算销售收入、不同合作方的应收账款周转期限的周转率来计算应收账款的数额。

 

第二: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管理。在财务会计核算经济业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因素替代法深入具体分析成本的构成,具体得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一系列指标。正确评价企业成本收入的比率,分析经济效益,正确地揭示各种因素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寻求有效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在财务会计中对产品成本的分析基础上,企业可以得出产品的前景预测做出是否加大对该产品的投入。成本分析必须结合企业的资产情况和可利用的资源,正确选定符合企业的成本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财务会计从会计角度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的最终成果,其包括四表一附注。比如企业在分析上年度的利润表时,可以通过利润表获得企业当年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非常利得,以及所发生的营业成本、费用、税金、非常损失这些财务会计形成的财务信息。通过分析得到企业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揭示企业收益增长的规模、速度和趋势,有助于企业经验管理者了解其经营现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经营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财务会计会计不仅能从静态角度分析其经营能力,还能从动态角度出发,分析和预测企业的发展能力。可促进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企业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运作,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帮助企业正确合理做出经营决策。

 

企业经营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具体实施的方案。通过良好的运用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自身经营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向更高的台阶发展。

 

总结:纵然财务会计在企业运行中处于重要地位,但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还应充分考虑诸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减税的政策、国际动向等,进行具体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做出良好的决策。

 

1.国家宏观政策。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近几年来经营情况波动较大,由于我国钢铁行业的生产过剩,钢铁企业利润由盈转亏,以基础钢铁生产的企业大都面临着经营不善破产的现状。在国家出台了发行大量债券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后,各地开始以修建地铁轻轨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钢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挽救了大多数钢铁企业走向破产的局面。因此企业对发展前景的预测,应不局限于自身的财务报表分析,应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出发分析对本行业的影响,制订应对策略,避免或减少由此引起的资金链断裂等严重财务失控。

 

2.行业信息。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必须密切关注行业信息,具有代表性的是麦克尔波特的竞争力模型。因此企业应不局限于自身简单的财务会计分析,应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企业自身与行业其他企业的差异,找准自己在该行业的定位,从而更好的参与行业竞争,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决策。

 

3.国际形势变化。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近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既要关注经济收益,也充分关经营风险。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应当选择稳健的经营决策战略,不应贸然扩大再生产。此时应更多关注全球的金融危机,而不只着重于单纯的报表分析。

 

财务会计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应重视财务会计,发挥其帮助企业管理层的正确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也要认识到财务会计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局限性,企业只有从宏观微观、动态静态角度出发,才能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经营决策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科学本身的局限性

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能否独立成科并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学科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产生的系统性的理论应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对实践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管理科学他缺乏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以泰罗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不完整,及其本身的局限性严重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

2.管理与会计的结合存在脱节问题

管理会计并不是管理与会计的简单结合,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管理与会计的结合还涉及到会计环境的问题:

(1)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向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并协助当局进行正确的决策。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只知道经营,不懂得管理,不会分析理解会计资料,就不可能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难以普遍应用,。此外“长官意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实践也说明一个组织的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管理会计发展的前途。

(2)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价值观及其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管理科学、数学、统筹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当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这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再加上管理会计本身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就更高,这些因素均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法律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颁布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法律,如《公司法》、《反不>,!合同法》等,来规范我国的市场行为,但总体上我国的法律体系,尤其是经济法律还不健全,这些法治的不够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再加上执法上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3.大量数学概念的运用增加了其复杂性

由于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企业经济活动“量”的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管理会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都无不用到数学的概念、方法。而且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来看,管理会计越发展,所运用的数学概念就越来越深,但事实上,大量数学概念的使用,不仅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而且更增加了其复杂性和模糊性。

二、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管理会计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置疑的,本人认为主要应该解决如下问题。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推广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现阶段,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而中国的国情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被全盘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1)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

(2)中国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人们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教科书,但教科书的内容体系能否尽可能地规范化,则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推广和普及应用的程度。同时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储存、输出等也愈来愈依靠计算机来完成,而编制管理会计通用软件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会计的规范化。

(3)认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规律性。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应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特别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企业政企不分,责权不明,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使得管理会计的许多方法显得毫无意义。

3.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与会计人员相比,企业主要领导者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可能更重要。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要增强企业主要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今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它有关方面组织企业领导者培训时应该适当加强管理会计的内容,企业领导具有了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他们就会自然地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计划等方面的作用。(2)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甚至于以一种行政手段促进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经营决策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道德的管理者;伦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028-03

[作者简介] 王克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生,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 国际化经营、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北京 100029)

姚建文,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创新、中小企业管理。(云南 昆明 65009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他认为,决策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决策是管理的中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就是一系列的管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传统上人们在评价一项决策是否合理时,大都是从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等角度进行评价,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在评价一项决策是否合意时,融入伦理道德视角的考量就显得日益必要。因此,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决策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决策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

1.伦理道德的概念界定。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概念界定,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罗国杰等,1986)。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道德”与“伦理”都是一个意思。因此,道德现象又可叫做伦理现象,道德行为又可称为伦理行为,道德判断又可以叫做伦理判断,道德学又可称为伦理学(魏英敏等,1984)。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要厘清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和框架结构,故文中所论及的伦理、道德为同一概念。

道德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道德标准,现代管理学中所指的道德是指人们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所依赖和秉持的道德准则。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一种抉择的两难境地,而且这种两难境地有时贯穿于决策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称之为管理者的道德困境(moral hazard)。

企业管理决策的伦理性,同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社会伦理观念等方面紧密联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确认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倾听相关者意见、明确社会规范要求、宏观权衡的决策方法和实行符合伦理的领导等方面,其中对相关者权益的注重是决策伦理最根本的问题。决策作为管理工作的经常性内容,其伦理要求建立在管理的伦理标准之上。

2.管理决策的伦理道德准则

(1)三种伦理道德准则阐释。管理实践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是,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从泰勒用其“科学管理”理论猛烈冲击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工业体系,到今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一种伦理思考,因为管理究其实质是对人的管理,那么什么样的经营管理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具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才是符合道德的?以什么样的目标利益来促使员工努力工作?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都是管理学理论所不能回避的伦理问题。

在管理伦理道德标准认识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道德观,其分别是功利观、权利观和公正观。①道德的功利观,即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成果或结果作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②权利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③公平观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一般来说,对某个具体的决策,秉持不同道德观的管理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抉择。

由于道德的功利观与效率、生产率和高利润等目标是相一致的,商界大多对伦理道德行为持功利态度。功利观准则要求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的幸福”,但其本身包含许多模糊性和相悖性。可见,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少数人的牺牲之间是无法平衡的。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管理领域和内容的不断变化演进,后两种道德观呈现出发展的新趋势。

道德的权利观旨在保护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体现出对人的权利的重视,但其在组织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它造成了一种过分墨守成规的工作气氛,削弱了组织成员之间的竞争,阻碍了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

道德的公正观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加强和贯彻原则。公平和公正可能意味着原则的一贯性,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那些利益可能被忽视的弱势、缺乏话语权的群体,但它也可能削弱群体中成员的创新和风险意识,导致平庸的组织,降低组织的竞争力。

(2)实证分析。在管理者的决策过程中,秉持不同的伦理道德准则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例如,就是否应该在教学楼的通道入口及教室内安装电子监控器的问题,持功利观的人认为安装后能为大多数人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宁静、文明的学习、工作环境,使张扬一族、浪漫一族的不文明行为有所收敛,也可对蓄谋或突然起意窃取他人财物的梁上君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故赞成应当安装监控器;但是,秉持权利观的人则可能反对安装监控器,认为应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特别是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张扬与浪漫虽有可能不文明,但亦应予以保护其行为主体可以“为之”的权利。

基于上述道德观的内在缺陷和经济人属性为企业第一性的认定,在欧美国家的实践中,多数管理者是赞成规则功利主义观念的。所谓规则功利主义,是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一种形式,即既定规范下的经济运行行为,其既不回避合理利益寻求的必然性,也不否定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论这是否会引起具体利益的暂时失去,而取决于规则之规定。综合社会契约理论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量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从规则功利主义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作为道德观,它既考虑了追求主体的合理利益,也考量了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它是上述价值观的折中和综合,至于其中每种价值观的权重如何分配,这取决于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组织的类型及决策时的特殊环境。

笔者亦赞同在决策时秉持规则功利主义道德观,审时度势,综合考量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那么其决策的社会合意性就会提高。这样,就要引入道德的管理者模型,我们建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契合我们所倡导的道德观的决策者基本范式,为评判企业及其经营者决策的社会合意性提供一种价值判断准则,也为培养、选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提供一种基本道德素质的架构模式。只有决策主体是道德的管理者,企业才可能作出社会适宜性较高的经营决策。

二、培养道德的管理者是企业做好伦理化经营决策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安德鲁斯在分析创建一个良好企业道德行为体系时指出,首先要有一个道德的领导者(Andrews,1989)。佩因认为,由组织领导首先示范很可能是建立和维持组织信誉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企业雇员会首先观察传达组织伦理标准的直接上级所做的示范。通常,拥有大量权利的个体行为对塑造公司的伦理姿态关系重大,因为他们的行为能够传递的信息比写在公司声明中的信息要明确得多(佩因,1999)。中外的实践都证明,作为组织中的领导者,其道德素质、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影响着广大被管理者的道德品质。当有些员工在某些时候不知道自己如何去做时,他们就会以管理者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其次,道德的管理者要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示对员工的关心,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成员。只要这样,员工才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1.道德的人――培养道德的管理者核心。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的品质和诚实本身,并不能成就什么事。而一旦这方面有缺陷,则事事出毛病。实践中,要成为一个道德的管理者,其实质性基础就是首先是一个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必须具备的特质包括诚信、值得信赖、正直。其中,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诚讲的是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就是讲信用、信任,就是恪守信义,履行合约;正直是一种包含其他特征(如诚信、值得信赖等)的个人特征;值得信赖则与信任、一贯性、可预见性相关。基于此,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坚持道德的价值观和原则,综合考量利润以及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其目标是客观公正。

2.道德的管理者=道德的人+角色模型+分享价值观+报酬制度。管理者自身具备道德素质,并不能保证组织中的成员具有同样的道德素质,除非管理者将这种道德的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成员,使组织成员的注意力从利润目标转向道德的价值观念。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把他们在管理时遇到的道德困境和其解决方式清晰地传达给组织成员。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可能在组织成员面临的道德问题上持中立态度。研究表明,道德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多方式突出企业的道德价值观念,包括角色模型、分享价值观、报酬制度,惟其如此,才可称一个具备道德的人的基本特质的管理者为道德的管理者(如下图所示)。

方式一:角色模型。角色模型类似于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但角色模型更强调通过“可视”以及道德的管理者获得持久的声誉。企业管理者的一些个人行为可能完全没有被注意到,而另一些行为却受到广泛关注。管理者要通过吸引企业成员的注意力来强化一些积极的行为,或者发出消极的信号,避免员工继续做出类似行为。

方式二:分享价值观。组织中的成员可能并不知道管理者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同样,许多人并不知道别人怎样看待、评价自己。还有,许多人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比其同事高。而正确评价自己的唯一方法是,从他人的坦率回答中获得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即分享价值观。管理者的价值观在组织中具有导向和风向标的作用,通过价值观分享,使管理者由道德的人角色转化为道德的管理者角色。

方式三:报酬制度。组织采用一种与其伦理价值观相一致的报酬制度,使组织成员一贯地坚持这些道德标准。使用正强化或负强化对希望发生的行为或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明确的信号。如果员工达到了组织目标,并且与组织所期望的价值观一致,就要对该员工进行奖励。同样,不管哪一级成员犯了错误,都要进行惩罚,这种强化和惩罚的作用就在于进一步巩固组织的道德标准和原则。

三、基于道德的管理者语境下企业决策的伦理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在管理者个体层面上,组织应大力培养、选拔道德的管理者,以期通过决策主体伦理价值观的提升而使组织的伦理化经营决策成为可能。同样,在组织层面上,企业也应努力通过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其伦理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组织及其成员形成共识:企业经营之卓越并不仅仅在于优异的财务成果,而且还在于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品性,这种高尚的道德品性就在于企业坚持一定的伦理价值观,从而使企业成为一个道德的经营者。在这样的语境下,管理者在决策时应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1.先思伦理,再行决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的伦理化日趋明显,“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企业决策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新内涵是:关心与己方利益相关的人群,将人类发展和文明作为己任,而不再把单个的人或企业内部人作为决策中心。

伦理化经营决策中的“伦理”包括三个层次:守法经营的底线;互惠经营(包括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履行责任)的中线;奉献经营的高线。

企业要进行伦理化经营决策必须以遵守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经营作为前提。这不仅有利于维持整个经营秩序,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守法经营要求企业必须做到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守经营法规。企业管理部门也必须认真、依法办事。但企业经营处于守法阶段仍然是“他律”阶段,所以它只是伦理的底线。

互利互惠是企业进行伦理化经营决策的中线。商品经济天生是一种互利经济,建立在互利经济基础上的伦理原则只能是互利互惠。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追求和维护自己本位利益和企业成员的利益时,必须充分考虑和维护其他企业的利益,考虑和维护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企业要开展互惠经营,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履行责任三大法则。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肯定。

奉献是企业进行伦理化经营决策的高线。越是在利益面前,就越是要提倡和弘扬奉献的经营方式,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也才能保证企业正当的本位利益的实现。奉献的具体要求包括济世利民、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完善人生。只有以此为经营准则的企业,才有可能在企业之林中处于卓越的地位。我们提倡企业经营在遵守底线和中线的基础上,向高线攀升。

2.置伦理价值观于决策全过程。企业中道德的管理者在企业决策的三个阶段,即识别问题、针对问题确定决策标准并提出对策、评估和选择决策方案中要坚持以社会的伦理规范来指导和评价各阶段的决策工作。

首先是识别问题。决策总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要实现伦理化决策,就必须将管理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扩展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问题,如怎样使消费者正当地使用自己的产品、如何改善雇员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如何参与一种与生态兼容的循环经济等。

其次是确定决策标准并提出对策。在这一阶段,应转变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会破坏对利润的追求这一错误观念,尊重法律并超越法律服从,以高度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认同感指导决策行为。

最后,在评估和选择决策中,也应注重伦理价值观,将不道德的决策从选择范围内删除。成功的决策是建立在社会伦理规范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这些伦理规范不是约束企业行为,而是用以指导企业行为的价值观念。因此,一方面要将决策权与承担风险相联系,要求决策者不仅是具有适宜的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人、道德的人,而且应当是道德的管理者;另一方面要使企业所有成员形成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认同感,并将企业的伦理价值体系贯彻到各项管理决策中去。

参考文献:

[1] Andrews K.R. Ethics in Practi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9-10,1989,P99-104.

[2][美]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经营决策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 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现状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及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也随之加大,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管理理论由此而产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说相继建立。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作为其组成部分及具体管理方法体系的“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体系”、“标准差异分析”等,相继引入到会计中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雏形。其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也由早期的应用工具,逐步发展为参与决策,最终上升为战略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学科理论。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大体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经营决策的概念范文第5篇

1管理会计的内涵

1.1管理会计是预测的基础

对于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按照企业的总目标及发展方针,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及经济规律的约束,选择合理模型,对企业的资金、销售、利润、成本等指标进行全面综合的预测,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管理者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管理会计的预测结果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及总体目标,给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1.2管理会计是公司决策的关键

企业决策的目标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提升经营管理效益及效率建立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向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项会计信息数据。因此,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最重要的目标是向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协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

1.3管理会计是控制的保障

管理者制定经营目标及经营决策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用来监督目标及决策的执行。管理会计在控制方面的作用,则通过对各项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监督及分析,以保证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效地进行。管理会计的控制主要是对成本的控制,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学习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经验和方法、建立企业成本管理保障措施、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组织及体系的建立等成本控制方法,是运用管理会计建立适合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的有力保障。

2管理会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1管理会计在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发展,在现代企业中,需要对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从这些信息的分析中,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信息不仅含有财务信息,还有非财务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控制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管理会计同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运用多种技术分析方法,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利润以及资金的变动进行科学的预测,正确预测指标变动所面临的风险,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2管理会计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全面把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这是我们企业应该做的,而对风险进行把控,首先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分析,分析资产的构成情况,并建立资产清查机制,当资产发生变动时,需要及时登记,始终保持对风险的详细把控。同时,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规范相关操作,明确划分责任。要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公司的账目和实际一致,防范操作风险。在企业的费用申报时,相关人员必须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查,满足企业的会计要求。在财务报销方面,需要建立完整的报销体系,保证企业的每一分资金支出都经过严格的审核。

2.3管理会计在风险预警和改进机制中的应用

在进行企业的风险防范时,企业员工对于风险防范制度必须特别了解,才能对风险防范有一定的敏感度,可以第一时间察觉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及时对发生的风险做出反应,使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后期还需要对企业进行追踪反馈,实时监控反馈回来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把这些分析结果和企业的指标相结合,分析差异,改进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企业风险的预知,提前解决危机。

2.4管理会计在考核体系建立中的应用

在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员工所责任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成各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将责任分配到各部门,根据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各责任部门的经营活动,评价其经营成果,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3企业严格落实管理会计

3.1制定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及监督、考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正常地进行,还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制定相关制度之前,一定要确保这些制度的可行性。对于管理会计来说,主要倡导的是简政放权,每一位员工都需要拥有其相应的权利,使其获得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但同时也需要每一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能够认真履行,共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3.2构建健全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完整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企业每一位员工之间的沟通可以顺畅进行,企业中的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和单位内外之间都需要很好的沟通。在一个企业里面,一项业务不会由独自一人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更不会由某一个人来完成,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企业的业务可以顺畅地完成,也可以保证企业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3执行奖评惩罚制度

企业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这样员工才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完善的奖惩制度。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严格重视奖罚制度的完善,并且保证这项制度能够客观、公正地落实执行,使员工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做到让员工心服口服,保证企业目标更好地实现。

4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很好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市场考验,我们的企业如果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必须加强自身的各项制度的管理,拥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发挥好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风险预测、防范及预警体系,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管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中强.管理会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86-87.

[2]刘翰林,陈希琴.借鉴管理会计国际惯例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15(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