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社区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社区发展范文第1篇

一、社区建设的核心是管理和服务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因此,社区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伴随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区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桃源居社区以一体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带动,构建社区共同体,社区居民在同一个社区公约下,共享社区发展的福利。

作为一个拥有5万居民的社区,桃源居的功能定位准确、规划平衡、开发有序、管理自治。桃源居就像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服务。首先,桃源居开发了18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解决了12%的本社区居民就业;其次,已入驻的业主,有30%是重复置业,即一次置业为居住,二次置业为投资,拥有稳定的收入;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既享受到与家人共住的天伦之乐,又能得到社区专门为老人设置的养老设施和服务,让老人真正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幸福生活;第四,社区20-45岁的妇女,可免费享有在社区女子大学一书多证的成人教育权益;第五,社区实现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三对接体系,即孩子可在清华学校学知识,在社区儿童中心学特长,在社区儿童泛会所接受情感教育,独生女子可以在群聚的玩乐中健康成长;第六,社区虽无低保和失业者,但对一些尚未达到低保条件的特困户,社区则给予一定的救助和再就业培训。

桃源居社区良好的公共服务源于有一个自治的社区服务体系。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必须以社区的自治为基础。有效的社区管理,良好的社区服务和完善的社区功能,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区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桃源居之所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区,既借鉴了西方国际人居社区的理念,又结合中国社区管理的国情,并充分利用位于深圳这个现代化城市的区位优势。在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期,社区从3万多名业主选出7名代表,与开发商一起,到澳洲学习考察社区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澳洲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民主自治、民间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给我们很多启发。在此基础上,根据桃源居社区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升化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管理体系。

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桃源居成立了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对社区服务组织实行了紧密型的管理。即由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来管理和协调若干个社区民间组织,共同为社区提供公益性和福利。桃源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社区理事会,理事会由社区各方举荐的代表组成。该中心收入的1/3作为社区发展经费;1/3用于社区救助和奖励;1/3存入社区发展慈善基金。为使社区组织得到更有效的管理,社区成立了监事会,监事会由政府主管部门、基金会、基金信托人、业委会等代表组成,对理事会发展行使全方位监督。桃源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开创了中国社区服务组织的先河,将社区服务与社区福利有效地融为一体。

三、理顺“三长”关系是社区发展的保障

这里讲的“三长”是指政府市长、企业董事长和社区社长。我们所说的关系是指代表政府的市长依法行政,为董事长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董事长则依法经营,在实现企业预期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企业的公民责任。作为一个社区的地产商,它的责任不仅仅是盖好房子,还要帮助政府管好社区,协助百姓过上好生活。只有市长、董事长、社长三长联手,目标一致,才能造福今后入驻社区的万千“家长”。

人因血缘而结亲,人因地缘而结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居文化是三代同堂、四世同乐,因此桃源居的人居环境是,五万人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要以社区为骄,个个都要为社区争荣。爱与责任的文化,已凝聚成万千家长共建家园的社区精神。

桃源居社区倡导的是,企业借政府之势发展,政府借企业之水行舟,开发要为管理打基础,管理为发展助力。2008年,桃源居社区将结束开发,那时候,不能把问题留给社区,而要把社区培育的社区资产及人力资源留给社区,使社区长久的平安与和谐打下基础。

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人居环境。不同社区功能,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旅游社区、综合社区与纯居住区,对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经济功能较强的社区,往往对人居环境有负面影响,如噪音、污染、交通与能源消耗等。而单一的居住区又称城市的卧城,常常因为缺少公共服务、邻里关系淡漠,生活、学习、娱乐、就业不便,不仅又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还负面影响着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孤独症大多与居住环境有关。如何在改善提高人居环境的同时,又能促进城市的不断更新与经济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时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桃源居,一个社区、两大市民广场、三大社区公园、四大功能分区、五个会所,社区的公共服务自成一体。18万平方米的社区商业,可带动12%居民就业,30%居民已重复置业,社区年年是深圳的纳税大户,而社区的公共服务成本只相当中国同类城市社区的1/3。在社区结束开发后,社区税源仍然可保持不断发展。让社区充满活力的源泉,在于社区在规划开发建设期,就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社区的政府公共服务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服务互补,既解决社区闲散劳动力,又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尤其是社区民间组织的创建,使社区资产增值,并催生出社区福利体系,直接改善了人居环境。社区商业与社区企业的税源,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社区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其起居的主要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能提供居住的场所,而且能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希望建立生态社区和寻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介绍我国生态城市社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态城市社区的设计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是一个以居民全面发展为主体,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保障,以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生产充分满足社区人口所需要的社会产品为目标,实现社区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社区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更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其对象是当地居民和他们的意愿;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舒适、健康、文明、高效益、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型社区。这里的生态社区的“生态”不是简单的生态学含义而是广义的概念,包含“环境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社区是“具有适当的地域范围与人口规模,具备共同的生态文化意识,是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和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研究现状

进人21世纪,我国的人类居住地与生态社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和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及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目前,对于生态社区建设,国家主管当局已提出“应把注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住宅的质量放到(社区)规划的首位”的要求,表明了对社区生态质量的重视。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注重生态社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生态社区的功能、建设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也相应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生态社区的建设。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持

西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而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补充以至改变着生态社区的理论,可归结如下:

(1)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社区最表相的基础,为生态社区建设提出最为基本的外在要求。

(2)人类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是生态社区的核心,前者为生态社区的发展进行定位,后者则为之提供建设方法和准则。

(3)生态伦理学从本质上阐明了“生态”的内涵,从人的道德层面上明确了生态社区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以至当生态与经济发生冲突时,成为衡量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尺度和扬弃标准。

以上生态学的各分支学科,成为支持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它要求不能把生态社区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美观社区建设”或“绿化社区建设”等。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建立系统而全面、合理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使社区的建设在各方面充分体现其基本内涵以及优越性。

三、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

(一)绿地系统的设计

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绿化的功能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对社区绿地系统的建设往往偏重于景观上的美化,而忽略了绿地系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社区布局的生态作用。同时在绿地系统建设中只满足于追求绿化覆盖率,绿化质量不高,采用的植被往往过于单一。研究表明复合的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效益远高于一个单一的草坪。一个生态稳定的绿地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部形式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生态社区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二)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对于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要求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管道安装与给水系统配套,同时做好防雷与防雨处理;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技术等要与地区电网并网;将地热用于户室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生态城市社区要求水环境系统中使用节水器具,全部污水处理率和排放率达标,建立中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禁止使用破坏臭氧层产品,室内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换气设备;室内的声环境小于35~40dB。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公共照明采用绿色照明,使用发光指示牌和立体照明设备;室内采用自然采光和节能光源;采用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生态城市社区室外绿地采用具有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实现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综合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理按照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分类处理。

(三)节约能源的设计

节能设计已开始普遍应用,尽管节能设计和节能设施可能是要多花钱,增加投资,但从长效来看,还是比较可取的。绿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采用能源及资源的分户计量收费体制,减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

(四)废物处理设计

生态社区应具备内部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基本处理措施,或是能够将废物在就近进行处理,以达到废物在社区内部或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例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加强污水处理,就地回用。

参考文献:

[1]高吉喜、田美荣,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J],中国发展,2007,12.

[2]谢守红,杨红霞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2004,04.

[3]王新军、郑晓兴,生态杜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上海建设科技[J],2005,5期.

城市社区发展范文第3篇

摘 要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社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体育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体育形式,通过举行和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拓宽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进一步拓宽全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对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社区体育 多元 和谐发展

一、前言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和谐发展愈来愈突出和重要。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顺畅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因此,社区发展对社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体育除了一般体育功能外,对社区建设和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

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规范要求,这些规则、规范又与社会道德规范保持一致性,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强化文化修养有重要作用。例如,贵阳市西湖路办事处“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增加了群众对社区的亲和力、认同感和归宿感,激发了群众‘我是社区一分子,共建社区美好家园’的活力,为推动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生活方式

社区体育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充实余暇活动,形成良好生活方式有积极的意义,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贵阳市黔东办事处“积极发挥社区体育资源优势,提供门类多样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体育健身、增强体质的需求,以提高群众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初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三)加强居民人际交往,维护社区安定团结

通过社区体育组织和体育团体的工作,对加强人际交往起积极作用。人际关系的改善对社区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遵义市北京路办事处“社区各居委会组织原人员和吸毒人员参加体育健身起到了良好的帮教效果。又如, 贵阳市中北办事处“由于较好地组织开展了群众性文体健身活动,牢牢占领和利用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出现了广大群众行动起来,同作斗争的局面。”

三、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建交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在现有的街道办事处职责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还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因而社区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要处理好将组织管理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各类人群的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民委员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晚练活动站尚未健全。

(二)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不足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且不能适应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的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又有城建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的原因,虽然近几年我省各城市都加大了对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但总体来说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不高,社区各种体育活动组织经费十分短缺,这种状况也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开展。

(三)城市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滞后

我省关于社区体育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跟随不上社区发展的需要。社区体育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在我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更短,群众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这种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需求的现状,已明显影响到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和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且而对于提高人们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社区体育的管水平和科学化水平都非常不利,这与社区体育应有的地位也是很不相称的。因而,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更要重视社区体育的理论研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社区体育实践。

四、结论

由于社会和社区体育之间在场地设施、资金、指导员、参与者等多方面存在“同缺、互补”的关系,所以社会与城市社区体育双向互动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社区体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相结合,可以充分发二者的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服务功能,两者互动发展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应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能为双方带来利益。

基金项目:课题资金来源,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居委会;产权;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FC93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85-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格局逐渐由以单位为基本元素的体制向以社区为基本元素的体制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农民进社区,工业进园区”的模式在各地农村广泛推行。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层要素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居委会是社区各项事务的管理与服务组织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一个社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科学确立社区居委会的角色定位,协调好各方权益关系,对优化社区管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藤尼斯首次提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其外部表现为城市街道和行政建制镇的分区。随着社区发展日益成熟,社区一词的涵义也不断演变。如今其更应表述为: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直接体现为人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持久共同生活。

社区居委会是为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而建立的一种民间性质的管理组织,是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

二、对扬州市广陵区社区居委会的调研

2007年,笔者对扬州市广陵区的若干社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此次调查将广陵区的47个社区分为老城型、小区型、城郊型、集镇型四类,从中抽取琼花观、茱萸湾等12个样本社区,再从这些社区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00户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9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8%。此外,通过与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座谈和深入访谈,从不同利益主体全面了解了广陵区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相关情况。

调查发现,目前困扰社区居委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居委会定位不明确,名义上的组织关系及社会地位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

社区居委会原本是为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而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管理组织。但在我国,市区规划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都由政府一手推动,社区居委会要开展社区工作也必然要与政府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居委会是非营利性的民间服务组织,这种性质决定其不隶属于政府行政编制,居委会主任原则上也应由民众选举产生。但在现实运行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均由政府提供,工作业绩的考核也要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评价挂钩,居委会主任也是由街道级政府指派;正是因为依赖了政府的行政和财务支持,使得居委会不时要为政府代言,为政府办事,并未能真正实践代表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管理的工作原则。更重要的是,政府向社区提供的工作经费往往是不足的,使得居委会不得不自筹资金,向社区单位“化缘”。这无疑在其自治属性上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市场化色彩。这样的运行机制导致社区居民对居委会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能产生误解。调查显示,有45.70%的居民认为社区有招商引资的责任,认为没有招商引资责任的只占29.68%,而剩余24.62%的居民则对此“不太清楚”;当问及“认为社区干部是否是国家干部”时,居然有32.72%的居民回答“是”,还有20.74%的居民干脆表示“不知道”。

(二)居委会权利义务结构不合理,资源供给不足

在国家开展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社分开的新型管理机制的进程中,社区自治与政府的过度管制日渐凸显为一对尖锐矛盾。在矛盾双方的博弈中,政府明显占据上风,其所倡导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在现实中仅仅表现为政府单方面将工作重心下移,各职能部门纷纷向居委会下派繁杂的任务,却没有提供相应的充足资源保障。社区居委会在“无钱无权”的情况下,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有时为完成一项社区任务不得已由个人买单。这极大地削弱了居委会的工作热情,导致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下降,居民困难得不到良好的解决。

(三)居委会激励不足,人力资源严重匮乏

在广陵区,社区居委会主任月薪只有1 000元,扣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后仅剩850元,普通工作人员扣除保险后收入仅为650元。这些微薄的收入仅能满足居委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他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却是不断履行上级下派的任务,不停处理辖区居民反映的大小问题,时刻保持对困难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几乎很少有个人的闲暇时间。在这样的岗位激励下,个人成本与收益极不对等,居委会很难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年轻人才。

此外,社区居委会的人力资源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严重匮乏。调查发现,社区通常仅配备7-9名工作人员,且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特点更契合社区工作繁杂琐碎的性质,同时她们在多年的工作中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威望和声誉,在主观上也有维系荣誉的强烈愿望。更重要的是由于受年龄、学历、性别、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市场中难以谋求到更好的职业,留守社区也是无奈之举。

三、社区居委会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分析

“一切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都可以被放置在产权(或‘权利’)分析的框架里加以分析”。导致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主要从产权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其根本在于社区居委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

就社区服务与管理而言,政府与居民作为博弈的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不可能比民众自身更了解社区的状况,其所能掌握到的社区信息是有限的。如果政府想要直接在社区中开展具体工作,那么各职能部门需要对社区情况进行实地了解,或者通过彼此间信息的多次交换实现资源共享。经过如此庞杂的调查和信息的反复传递,信息很可能会失真,也使居民的心声很难准确、及时的反馈到政府,而且这一过程将导致社区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管理成本的激增。

居委会的成立则较好地化解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就来自本社区,对社区环境较为熟悉,而且长期的基层工作,使他们与民众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所以,居委会逐渐积累起关于本社区方方面面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衔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纽带。由此来看,如果政府将其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即让居委会承担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责,就能有效利用居委会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规避其直接插手社区事务所产生的昂贵的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去利用社区居委会的资源,而且这种利用会使居委会的境况每况愈下。

首先,根据巴泽尔的观点:“人们对资产的权利(包括他们自己和他人的)不是永久不变的,他们是他们自己直接努力加以保护、他人企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程度的函数”,由于现行的产权制度并没有在各利益主体权利分离的情况下,对权利所有者行为加以适当的限制,产权没有法律制度的充分保护,所以,居委会并未能真正享有社区资源的产权,自然也无法凭借该产权充分占有交易价值。

其次,巴泽尔指出,当产权界定不完全的时候,权利“不完全的分离使得一些属性成为公共财产,进入公共领域”,而“攫取财富的机会等价于在公共领域中寻找财产;在每庄交换中,有一些财富溢出,进入公共领域,个人就花费资源去攫取它。由于人们总是期望从交易中获得好处,所以他们也总是会为攫取财富花费资源。”正是因为制度对居委会产权界定不明,使居委会自身拥有的资源的部分属性进入了公共领域,从而吸引了各方利益主体试图进入这一公共领域为自己牟利。政府把越来越多的任务推给社区,民众越来越习惯有困难找社区,就连企业也越来越希望借助居委会掌握的居民信息来挖掘商机。而最糟糕的是,社区信息的使用和服务的提供几乎成为了无偿的任务和必须的命令,政府、市场、居民等各利益主体纷纷从社区那里攫取到了收益却把应该支付的成本强制性的转移给了居委会。

再次,社区居委会是非营利性组织,无法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收益。所以,政府是其物质支持的主要供给者,而物质支持是要以制度为保证的,当政府试图强化居委会应承担社区工作成本的义务时,却在不断削弱其对社区资源的控制权利。在这种制度下,居委会的产权被不断弱化,社区实质上已经失去了维系其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随之而来便是我们见到的硬件老化,设施落伍,人员激励严重匮乏等问题。

四、明晰居委会产权界定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产权界定着重于通过权利的分离而使参与方的行动受到更加合理的限制。具体到对社区产权的界定,关键是要明确政府各部门对社区可利用资源的控制干预权利的界定,以及明确对社区居委会承担成本与获取收益权利的界定。

在居委会问题上,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应当成为改革的重心。虽然政府和社区分处两个体系,没有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但政府却通过向居委会下派任务降低了自身治理社区的成本并获得了收益,所以政府就应该被视为与居委会相关联的利益主体之一。改变利益主体行为必须通过改变基本的产权归属来实现。在不变革基本产权制度的前提下,单纯上层管理机制的变化在利益驱使面前将显得苍白无力,所谓“权跟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也失去了意义。

虽然现行制度不允许政府攫取社区居委会的“财富”,但产权的不完全分离、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并没有对此形成足够的限制。政府有动机继续这种失灵行为,从而继续给居委会带来负的外部性。

改变这种产权界定状态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两个:

第一种选择是走市场化道路。社区居委会与政府应尽可能的分离,向市场化和民间化方向转变。除辖区民众之外,一切政府部门和市场组织对居委会资源的利用都必须通过合同的方式实现。这多少具备了一些市场中介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资源原本就是通过长期的工作和付出成本而获得的,让居委会重新掌握自有资源的收益索取权才能更具效率。正如巴泽尔的观点:“交易者影响交易某一方面的结果的能力增强,该交易者应当承担相关变化性的更多责任,也就是说,他或她将趋向于承担其所能影响的属性的收入的更大份额,从而成为这部分收入的更大的剩余索取者。”与此同时,居委会通过向市场提供一些有关社区信息的有偿服务来获取一定的收益,自动形成控制外部组织进入的“准入机制”;自身有了收益,工作成本的支付和硬件的更新就得到了稳定的来源,使居委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这种模式还需要许多辅助制度加以配合,首先,政府依然保留对居委会的财务审核权,以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其次,强化社区居民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选举、监督和罢免权利,让真正得到民众信任的人选从事社区的管理工作,形成足够强大的约束力量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并且随时可以启动罢免程序;再次,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依据工作性质调整工资水平,逐步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以便从市场中汲取更加优秀的人才。

第二种选择是走行政化的道路。如果民间组织的性质无法有效界定产权,以使居委会更具效率,那么不妨将居委会完全归于政府。“随着监督公共部门属性的成本或收益增加,可以预期,它们的利用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政府的最大化力量与私人部门的相同。”居委会纳入政府编制,其拥有的信息等资源就完全的界定给了政府。原先政府向社区转嫁的成本也就被完全内部化,其工作付出将影响资源收益的大小,因而政府就应该拥有资源的使用权和价值索取权。通过这种界定,政府依靠组织的方式调配资源的利用,依然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同样,行政化道路模式也需要辅助制度予以支持。首先,政府要明晰社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强化领导部门对居委会的管理责任,防止资源的滥用。其次,社区行政化扩大了政府组织的规模,为降低组织成本,实现管理结构扁平化,街道这一层级完全可以取消。在调查中发现,区级政府经常跳过街道办,对社区居委会直接下达任务并实施管理,而街道办的很多具体工作也逐步的向社区转移,随着功能弱化,作用减小,街道办已经失去了必须存在的理由。再次,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民众的非物质激励。“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是个人的非集体物品。社会制裁和社会奖励是‘选择性激励’;即它们属于可以动员一个潜在集团的激励。”虽然居委会列入政府编制,不再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但工作中仍然需要民众的参与和配合。政府给予的声誉、褒奖和承认,对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工作的热情无疑起着巨大作用。

总之,市场化和行政化都是居委会产权界定的方式,都能达到给定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只有遵循“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更大”的总原则,居委会产权的界定才能更加充分、明晰。

参考文献:

[1][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羽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J].管理世界,2003,(6).

[4]杨伟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管理与自治[J].管理世界,2004,(6).

城市社区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岭南地区;城市住宅;住宅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用建筑也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逐渐壮大,近年来,城市民用住宅从结构到形式上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住宅套内布局组合方式逐渐趋于完善,不论从使用功能还是从地域气候适应性等各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一种良好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建筑领域设计水平和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设计逐渐从简单复制转化为以人性化宜居理念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适用性

住宅适用性是指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关系紧凑、空间利用充分,合理设置各功能空间的开间、进深尺寸和面积大小,做到适得其所。户型平面布局主要依据公私分区、内外分区、动静分区和洁污分区等四大基本诉求,此外还要求户内交通组织畅顺,不穿行起居室、卧室,套内纯交通面积≤使用面积的1/20。

二、舒适性

在生活质量和现代生活方式逐步提升的今天,人们对住宅的关注点也逐渐从适用性向舒适性转移。舒适性除了体现在空间尺寸的宽余与比例的细致推敲以外,还体现在对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的满足上。例如在面积较为宽松的中大户型住宅中,考虑入户花园、玄关前厅、多功能房间、中式封闭厨房和西式开放厨房并用等设计手法,住宅设计已不仅仅满足于为居住者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更进一步地追求打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所倡导的宜居生活模式。

三、健康性

住宅设计健康性主要包括自然通风、采光、视野和日照等要求,例如起居室、卧室有自然通风和采光,无明显视线干扰和采光遮挡,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7;起居室、主要卧室的采光窗不朝向凹口和天井;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当有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其中有2个或2个以上居住空间获得日照。

四、私密性

在个性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社会氛围下,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日趋提升,对居所的私密性要求自然随之提高,这里说的不但指户与户(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还指户内房间与房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私密性问题。要求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和开门、开窗位置,避免各居住空间的相互干扰,以及邻里住户间的对视现象,保证各自的私密性。

五、经济性

前些年主要以“节地”标准为主评价住宅建筑选型的经济性,包括容积率、住宅单元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户均面宽与户均面积比值等评价指标。近年来,“低碳、节能、减排”等热门话题相继涌现,全国各地政府对建筑性能的评定从原先单一的“节地”要求发展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要求,“绿色建筑”一词应运而生,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因地制宜,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节选自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与经济性关系密切的住宅标准化、工业化设计课题受到广泛关注,以万科为首的部分发展商正不遗余力地研究、试验和推广,如万科第一个推向市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预制装配式住宅项目——万科新里程20、21号实验楼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图1

图2

图1是岭南地区某住宅小区的标准层平面图,6套住宅围绕核心筒呈变体蝶式紧凑布局,通过局部扭转增加了标准层平面周长,满足了各主要居住空间均享有直接对外开窗的条件,保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同时避免了常规矩形凹口存在的户与户之间开窗对视严重的弊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核心筒公共走道稍显过长,但由于设计合理布置紧凑,标准层实用率并不低,而且公共走道设置了两处开口可直接对外通风采光,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和心理感受。住宅户型基本采用模数化标准设计,方便装配件的大批量生产和采购,节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性。

图2是标准层拼接平面,通过变体蝶式标准层的灵活拼接,可以极好地适应各种不规则形状场地,达到“节地”的经济性目的。而且C型板楼具有明显的向心形态,有利于创造凝聚力强、亲切友好的住区氛围,避免了常规矩形板式拼接的一字型、L型或T型布局带来的呆板形象。

结语

宜居环境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住宅建设需求必然不断增加,希望开发商和广大建筑师同行在建设事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时展大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带领住宅设计与建设事业走向舒适美观、经济健康、精细高效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