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教育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现代家庭大多已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和纵容,助长了他们的骄奢自大、盲目攀比、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气。不少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对社会爱心人士的善举无动于衷,可以说他们的知恩感恩意识是普遍缺乏的。究其根源,他们缺乏感恩的教育,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感恩教育的方法需要多样化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作为教育者,我们切忌一味地灌输、责备和批评,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人文教育。

1.认知层面教育法

感恩的认知层面教育法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得以肯定。我们可通过故事讲述、唤起记忆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我们祖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训导。而我们懂吗?亲情之间,古有小黄香在严寒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席的事例;今有身居高位的蹲下身,亲手为母亲洗脚的事迹。这些极为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可我们今天为父母做过什么呢?人与人之间,有“结草衔环”报答恩人,“千斤一饭”韩信报答漂母等知恩图报的动人典故。这些故事能让我们想起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吗?学生在日常接受感恩教育时,聆听经典的感恩古训,回味古今名人的感恩故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知恩,是否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师长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对他们是否心存感恩。感恩的认知层面教育,让学生学会内省,理解家庭、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养育与教育,懂得知恩于心。

2.情感层面教育法

感恩的情感层面教育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让受教育者生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体验。这种体验可通过情境再现、换位思考等途径来实现。例如广东省惠东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一两次家长会,除进行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外,还进行让学生动手布置教室、给家长一封信、代表发言、带家长到饭堂进餐、带家长宿舍休息等一系列活动。借着家长会这个主题活动,营造温馨亲情的场景,让学生亲自迎接家长的到来,亲自为家长服务等活动,耳濡目染地受到启发,自发地发出知恩报恩之心。情感层面教育连接认知和实践层面教育,在感恩教育的成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实践层面教育法

感恩的实践层面教育法是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实践层面教育法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言传身教。教育者要精心设计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如我校组织学生阅读“感恩”题材的有关书籍,开展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全体同学知道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并落到实践行动中。通过类似的活动,许多学生能够意识到励志勤奋就是对父母、学校、祖国最实在的感恩的方法。感恩的实践层面教育法要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消除那种骄奢自大、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将感恩之行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潜移默化,养成习惯,形成美德。

三、感恩教育需要升华

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感恩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

现在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和缺乏爱心成了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家长参与较少

现有的教师以及学者应针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幼儿园孩子的实际学习需求,提升现有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实施的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品德教育主要渗透于各年龄段的主题活动,实施维度也是从教师到幼儿的单一渠道。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结合当前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探讨如何将园本课程与幼儿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现有幼儿自身的感恩情绪,提升幼儿自身的感恩思想。由此,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所在幼儿园从2014年开始开展以“在园教育”为主,联系家长积极配合,适当利用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感恩教育活动。

二、研究目的、路径、方法

(一)研究目的

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家长参与“感恩教育”的园本课程开发,探索形成家园合作“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途径与运行方式。

(二)研究路径

1.探索有效载体

比如,建立“亲子社团“”教育沙龙“”互动评价”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创造和挖掘家园包含的教育因素,积极探索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2.合作成果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尝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感恩成分,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

3.积累成功案例

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提供机会,让幼儿践行感恩,在实践中积累感恩教育的策略: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小案例、组织各项与感恩有关的活动,积累成功的案例与经验。

4.获得感恩教育实效

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实施的手段、形式的研究,家园合作,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整理法

收集比较全面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相关的国内外感恩教育的内容与价值体现。

2.调查问卷法

家园共同参与调查,对幼儿礼貌与尊重这种基本品格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3.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观察、分析家长和幼儿在参加感恩活动前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况,积累幼儿在感恩活动中的成功案例。

三“、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阐述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儿园感恩教育是家长参与式的“感恩教育”开发,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为依据,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选择幼儿力所能及的项目为感恩教育的内容。在我园,通过对幼儿园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开展的感恩教育中多以结合在五大领域中的感恩教育和随机的感恩教育为主,其占总数的68%。家园合作的感恩教育在该园中的比重占的比较少。这都说明了,我们并没能充分利用家园合作来开展感恩教育。

2.家长参与的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

(1)探索感恩教育实施要素幼儿园应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幼儿园单一的说服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烦现象,更会降低幼儿学习感恩的效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2)理顺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重点①理念同步跟进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文化的创设,让幼儿受到直观的、形象的感恩影响,而这些也会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人文环境来说,可以利用在捐赠爱心的活动中,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灾区人民的感恩思想,从而推动幼儿感恩思想的形成。从心理环境来说,家园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感恩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感恩的环境中,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学习感恩,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快幼儿感恩行为的形成。②日常生活贯穿感恩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贯穿到日常活动中去。

(二)践行感恩教育的实践

1.挖掘感恩教育中的点滴行为

(1)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小朋友进行随机教育(2)引导小朋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幼儿的活动中(3)树立榜样作用(4)将重大节日融入对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2.梳理感恩教育中的节庆内容

一年多来,每逢与“感恩”有关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我们都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感恩的心。

3.提升感恩教育中的家园合力

(1)“家长沙龙共享”感恩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定期在幼儿园举办“家长沙龙”,互相交流自己的教育经验。不仅如此,老师和家长密切联系,主动沟通,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问题上,老师和家长共同为孩子提供正能量,让教育有了一致性。(2)“感恩节的故事”在“感恩节”里,我们请来了家长和幼儿一起来聆听质朴又温暖的感恩小故事,一同唱起了“感恩的心”,这份感恩之情传递出一份“特别的爱”,唱出了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心。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论

一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幼儿的测评,我发现他们的礼貌用语变多了,如“谢谢“”请你让一让。”行为规范有进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里更懂道理了。而这些进步是家园多种教育合力的结果和体现。

(二)研究反思

现有的园本课程在实施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幼儿自身的感恩之情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园本感恩教学的实效性不足。当下的园本感恩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有效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开展较少,造成了其实效性不足。

(三)建议

感恩教育在园本感恩教学中的应用,除了教师这个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外,还应拓展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成为进行感恩教育的教育主体,共同完成对幼儿的园本感恩教学。

1.进一步拓展家庭力量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

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的观念,与家长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诚合作。这样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2.拓展社会力量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

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恩;培育模式;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92-0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众所周知的古语,都体现了知恩图报的精神。曾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学习和传承“感恩图报”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而奖助学金受助学生又是感恩意识培育的重要对象。一方面,受助学生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比其他学生更易产生感恩的情绪,在这一学生群体中存在更多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经济上的资助仅能应对物质上的贫乏,而精神上的财富能成就一个更完整的人,高校理应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帮助学生自立自强,进而发光发热、回馈社会。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身上确实存在伪造困难学生身份、挥霍助学金、欠贷不还等恶劣现象,但这样的案例毕竟还是少数,那些普遍存在的麻木不仁或理所当然的心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易被忽视却影响甚广,更加值得关注[1]。面对困难学生群体,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到感恩意识产生的自然规律,以及来自个体、群体、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要能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使感恩教育“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因此,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以上海某985高校为例,对8个校资助工作先进集体(院系)、30个校资助工作先进个人(辅导员)的工作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尝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助学金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育模式。

一、构建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基础心理学中,一般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陶志琼(2004)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2]。从感恩意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感恩教育可以从三个层次入手:一是认知层次,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是指在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抒发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为学生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3]。

感恩的现实基础是外界对其产生的恩惠,感恩意识的产生无法脱离人与外界的交往。除了人本身的性格特点外,感恩意识也受到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媒、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从感恩意识的影响因素来看,感恩教育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设计个性化方案,对每位受助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二是营造感恩教育的微环境,即联合家庭、学校,在朋辈中挖掘榜样,创造良好氛围;三是拓展感恩教育的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社会文化等多方作用,打开学生的眼界。

综上,感恩教育的开展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对资助工作者而言,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影响感恩意识产生的主观、客观因素,组合使用教育手段,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知恩、谢恩、报恩,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目的[4]。

二、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实际做法

本研究对上海某985高校2011-2013年的8个校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和30个校资助先进个人的工作报告进行了内容检索,涵盖了文、理、医、书院四种院系类型,涉及院系资助工作负责人(所有负责人同时也负责带班)、专兼职辅导员、助学类社团指导老师多种角色。从38份报告材料中,共提取出118条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实际做法,其中有20条由实施者明确提出以“感恩教育”为目的,剩余98条信息则通过前述三个层次和三个维度对感恩意识的培育产生积极作用。

在院系层面,8个资助工作先进集体都制定了严格的奖助学金评审制度,确保奖助学金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辅以较为完整的资助工作制度规范,以此保障工作有序、严肃地开展。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上,所有院系都进一步对辅导员定期谈心等做了具体的要求。所有院系也都认识到了社会实践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作用,分别以提供校园服务岗位和拓展校外实习资源的方式,为受助学生提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实践机会。部分院系还会借感恩节、母情节、少数民族节日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组织校友座谈、表彰先进和一对一帮扶的形式为受助学生引荐学习对象,还会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幸福心理学的讲座培训提升受助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在资助工作者层面,所有30名先进个人获得者均非常重视受助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以谈心说服为主要方法,开展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资助育人工作。有12人(40.0%)提到了制度规范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学院的奖助学金评审制度;11人(36.7%)介绍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包括担任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参加公益类社团、参加支教等社会实践项目;9人(30.0%)组织学生开展过与感恩相关的学生活动,例如制作感恩明信片寄给家人、编排手语节目在感恩节演出等;9人(30.0%)意识到优秀榜样的作用并实际运用,包括与资助方座谈交流、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等。事实上,辅导员层面的感恩教育工作往往融入于其他日常工作中,无法分割,有些工作对感恩意识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却并未被清晰定义。在申请材料中直接提到“感恩教育”这一概念的辅导员仅有12人,占总数的40.0%,反映出部分辅导员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相对模糊。

综合分析118条信息,本研究对调查对象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即通过规范制度、说服教育、榜样引导、情景教育、课程培训、社会实践培育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此同时,感恩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是学校资助工作者,从具体案例来看,至少还涉及专业教师、家长、资助方、媒体四种角色。

三、完善奖助学金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育模式的建议

(一)在意识层面,增强辅导员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工作中看到,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已较为凸显,且已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但在辅导员层面,近三年只有40.0%的资助先进候选人直接提到了“感恩”这一概念,多数候选人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启发着学生的感恩情怀,说明部分辅导员对感恩教育在受助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直接参与奖助学金的方案制定、过程控制,在学生奖助学金评选方面提供导向并且具有灵活的操作,关心受助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对学生感恩意识培育工作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因此,应加强辅导员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辅导员形成一套感恩教育的好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上而下的推进、引导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分享优秀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来传播感恩教育理念,也可以深化已有工作的感恩内涵。辅导员需要首先思考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什么是感恩”“感恩的度在哪里”“是什么造成学生不感恩”“怎样处理学生不感恩的情况”等等,深入思考开展理论研究,从而增强个人的工作自信。

(二)在理论层面,强调培育模式应同时具有取向和层次

感恩意识培育的目标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即使学生知恩、报恩,符合社会对每个个体德行上的基本要求,并敦促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从这一目标出发,感恩教育应注重主体性体验,不同于学校教授科学知识,脱离现实情境的灌输很可能起到反效果。换言之,感恩意识的培育应注意开展的层次,即从认识、情感、实践这一发展路径入手,挖掘教育工作的着力点。首先,应了解影响感恩意识的各方因素,挖掘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共同创造感恩意识培育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加深学生对具体帮助行为的印象;在具体事件和情景中,注意烘托气氛,引导学生产生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最后,在学生希望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时,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在操作层面,应注重机会教育、拓展途径、循序渐进

总结该校各层面已有的工作机制,感恩意识培育大致有规范制度、说服教育、榜样引导、社会实践、情景教育等方法。规范制度可以增强受助学生对帮助行为的认同感,说服教育启发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榜样引导让学生见贤思齐,社会实践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在学校中,我们不乏开展感恩教育的良机:大到全校的奖学金颁奖典礼,小到每一笔奖助学金;既有公益类社团的长久经营,又有感恩节、母亲节这样的特殊节日。资助工作者们需要认真观察、发现并把握这些教育契机,尽量避免生硬地说教。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为感恩意识培育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4年该校统一部署的送温暖系列活动中,感恩主题教育创新提出了“线上活动”这一模块,鼓励受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送出感恩祝福,让美好的声音传得更远,其操作形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思政是大势所趋,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灵活运用网络手段结合传统方法,从而将感恩教育常态化,如春风化雨,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结语

开展感恩教育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回归,感恩意识培养的对象不应只局限于受助学生这一群体,感恩教育应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甚至对教育工作者本身也应提出同样的要求。事实上,感恩的思想基础就是交换,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常怀感恩之心,以身作则,以情育人,方能动人。

参考文献:

[1]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47-48.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

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73-01

感恩,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感恩的故事不言而喻;韩信千金酬一饭、晋文公定寒食节、岳飞精忠报国、缇萦救父等故事,比比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素养的方法之一,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尊重长辈、老师,关心社会和他人,真爱生命等。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感恩教育对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内容和契机。近年来,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思想政治课应该主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使命,让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并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细心体会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和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父母的白发体会父母的艰辛;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生活;通过帮助他人,学会团结;通过挫折和困难体会宽容和理解。

2、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用美的视觉发现社会的可爱之处,从而学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学会理解和宽容,努力学习。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出尊老爱幼、爱家爱国、无私奉献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感恩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品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将来在社会立足,学有所用,去报答父母,感恩社会,让学生明白“知恩不报非君子”,懂得感恩父母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加强初中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策略

1、注重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要增加和渗透感恩教育新内容,注重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经济社会的道德要求。培初中生的感恩意识,要求在课堂上宣讲我国优秀传统感恩文化,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把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以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正当的施助心态为主要内容的感恩观,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良好的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运用直观的感悟教育。直观感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用一些有代表性、具有深刻道德教育寓意的影像资料,像《感动中国》、《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复兴之路》等。爱国与美德,伟大与平凡,瞬间与永恒,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以此为契机营造氛围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最终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感恩教育要联系生活实践。感恩教育要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化问题入手,把感恩变成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悟、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老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良的消费观,如不顾家庭生活实际而盲目消费;抽烟、喝酒、沉迷上网;用手机等高档消费品;赶时髦、爱与同学攀比、开生日晚会到酒楼请宴等。我们趁热打铁,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自己不应该花的钱有多少”、“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体悟到父母无私的爱,从而能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期望,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消费行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思想政治感恩教育的建议与反思

感恩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法,在感恩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一个带头作用,以自身为典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然后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中的感恩内容,结合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运用感恩;另外,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用感恩唤醒感恩,用爱来教育爱。除此之外,感恩教育还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做好感恩教育的重要策略,要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信息,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种感恩的家校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感恩教育的方法多样,但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分支,开发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提倡感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论文将从实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这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感恩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感恩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丰富多样,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笔者根据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将其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筛选

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材中文章的特点筛选出可供利用的感恩教育信息。主体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住课文的语文因素和德育因素等,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与方法,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做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完美统一。

教师要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感恩教育价值的信息。具体说来,首先在体裁上,感恩自然类的文章在体裁上多是诗歌、写景散文和说明文;感恩父母、祖国、社会类的文章在体裁上多是叙事散文、小说。其次,从角度上,有的文章直接讴歌自然如《春》、《敬畏自然》等;有的文章侧重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如《再别康桥》、《荷塘月色》等。此外,也要注重课文之间在某一感恩主题上的联系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间在感恩教育上的联系等。总之,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具体地语文教学中,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 情感体验

这一步骤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恩。具体策略如下:

1. 在阅读与想象中体验

(1)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体会诗歌与散文(写景题材)的语言美,感知恩情。“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全诗七节除首尾两节外其余每节都有一个中心意象,优美语句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平仄压韵回环往复,具有一种音韵之美;诗行排列整齐,符合诗人提倡的“建筑美”的创作原则。仔细阅读,在欣赏主体的脑海中便想象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康河夕照景,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自然创造的美景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感恩自然。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的描写可谓生动形象,请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读来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回归到了童年时代,跟随着当年的作者一同在百草园中探秘寻宝。

(2)品味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致的语段,把握其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比如表现母爱的散文《我与地坛》,作者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时候并未通过太多的对话描写,而是借助形象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于无声处感受母亲心中的万语千言。读者似乎看到了那个送儿子出门久久呆立在原地孤独无助的母亲的背影,深刻体验着母爱的苦难与伟大,感同身受,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感激、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2. 在思考与回味中体验

在整体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前后课文,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索与回味中体验感恩。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作者那种面对厄运不屈不挠的心路历程深深感染着学生,教师可以联系同册课文中《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及《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与生命的真谛。海子是天才诗人,少负盛名;川端康成学贯中西,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海子和川端康成才气名气皆有,无身体疾病却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史铁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且遭受车祸致残却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这样,通过作者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懂得精神上的空虚软弱远远甚于身体上的病痛,使学生懂得不怕挫折笑对人生,懂得感恩生命,珍爱生命。

3.身体力行

教师筛选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报恩上来,知恩的目的是图报。感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报恩,感恩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突破口联系生活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转化为外在行动。

总之,感恩教育大有可为,提倡感恩教育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开发和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既是语文学科所具人文性特质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感恩教育能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本论文关于感恩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只是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其中的理论观点仍有待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注释:

1. 刘淼 李樱,纵观英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3.3

2. 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5年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4. 潘文富,《传统礼仪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4上半月

5. 施红燕, 《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品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7上半月

6.闵智亭,《热爱自然 尊重生命》 新华网专题报道,

7. 林姗姗,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小草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