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区提升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才能同时将交错繁杂的成百上千个项目管理得更加科学高效,又能突破监察瓶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关注成都市成华区项目管理的初衷所在。事实上,不只是我们瞄准了成华,2013年8月12日,成都专门针对全市的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大会就特意在成华区召开。
成华区项目管理的“绝活”在于:自主创新研发并已正式运行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让政府服务功能动态前置,变“纸”上谈兵为“运筹帷幄”,化被动为主动;确保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协调或提供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顺利推进各个项目。该系统9月份已在成都全市推广,并将直接惠及项目较为集中的天府新区及“北改”区域。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信息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项目管理效率,不久前,成华区创新研发出专门针对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使全区项目进展形象化、统计分析动态化、效能监察常态化,在项目管理上真正实现“三化”同步。
该系统于7月18日开始正式运行以来,其行政效能和适用价值日益凸显,已得到成都市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认可,升级后今年9月份已在全市推广,并将深度服务于项目较为集中的天府新区及“北改”区域,强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实时跟踪项目信息尽在“掌”握
记者登陆成华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后看到,该系统呈现出的一张张电子地图,十分注重对项目的动态管理,全区今年共501个项目已尽收其中,且在地图上一目了然。相关部门和街道可实时跟踪项目,及时了解项目上报及审核、问题协调、项目进展、统计分析、效能监察等各情况。
项目立体呈现,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你看,地图上就能清楚地看到各个项目所处位置、进展情况等,并以不同颜色直观区分项目进度:绿框为进度正常,红框为进度滞后,黄字为需协调问题,黑字为争取开工和储备,白字为竣工达产和加快建设。”成华区发改局一位负责人指着屏幕介绍时,难掩一脸的兴奋。记者随机点击“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总部基地”项目,该项目的图片、投资额、项目规模、建设进度等详细数据便立即显现出来,十分快捷明了。为方便查找,系统还提供按组合条件进行搜索,比如可以按照所属辖区、责任单位、进度状态和是否需要协调问题等进行组合搜索,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有序,运行直观高效。据了解,成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今年共计501项,其进展情况目前已全部输入系统,每个项目都可作实时跟踪,相关信息一触即知。“我们管理的项目多而繁杂,但以前对项目进展情况等都是采取纸质上报的办法,既不直观具体,时效性也不强,监管也不够科学。而现在这个系统就犹如大树树干,将枝蔓般的项目分类、归总,将杂乱变有序,直接、有效地反映项目具体情况,便于更好地跟踪项目进程,强化管理,可明显加快项目的进展。”采访中,成华区政府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如此坦言。
突破监管瓶颈,不再“纸”上谈兵。为保证项目有效运行,该系统还特别融入了效能监察版块。该区纪委一位科室负责人对此表示:“我们要根本性解决以往项目管理的不足和顽疾,在项目监管过程中就不能再‘纸’上谈兵。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区纪委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督项目落实情况,比如通过系统显示的‘滞后项目’,可以查看项目的连续滞后月数,并可查看具体的项目位置和详细数据,同时可以发送预警短信给项目联系领导,促进项目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项目管理铸“利剑”
这个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专家们认为,该系统通过“三化”同步,强化项目动态管理,已显现出项目进展形象化、统计分析动态化、效能监察常态化等三大优势。
项目进展形象化。首先,通过系统可查看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名称、精确位置、是否滞后等。点击项目名称,可查看项目的更多重要信息,如建设内容及规模、年度计划投资、投资进度、当前形象、责任单位等。其次,所有项目可根据所属辖区、“四个一批”、需协调问题等进行分类显示,或根据条件筛选后显示。最后,项目进展情况可通过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统计分析动态化。系统具有统计分析功能,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需要统计分析的条件进行统计,如项目按行业分类完成投资占比、各大功能区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重点项目按“四个一批”投资占比情况、街道或部门完成投资进度排名情况、需协调解决问题督察督办统计情况、商业竣工面积统计情况等,统计分析结果以饼图或柱状图等图表形式显示,并列出具体项目清单,及时统计分析项目运行情况。
效能监察常态化。各目督办、监察及发改部门通过系统可及时督办进度滞后项目督查情况以及需协调问题项目督查情况,查看项目所有详细信息及项目滞后状态、滞后原因、预警次数、督办时间(最新)、需协调解决问题、已解决问题、未解决问题、督办通知次数等具体信息,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办理,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高效适用价值凸显
该系统在成华区的正式运行还不到三个月,但各部门和单位已普遍反映其项目管理的行政效能和价值十分显著。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施项目管理服务,不仅可减少、规范基层办事环节,提高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及管理服务反应速度,还能做到对重点项目的服务“又快又好”,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关键词:工业生态化;测评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04-02
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之中,该区域以占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又对新型工业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使新型工业化的内容、体系更为全面、系统和科学。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突出强调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立生态工业体系。生态优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大的优势,以经济生态化的理念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业,能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一、工业生态化的内涵及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成效至关重要。所谓工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中,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和重组工业经济结构,把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不仅要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而且要达到大生态系统中自然总供给能力和人类总需求水平的平衡,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1]。与传统工业化模式比较,工业生态化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基本标志,而纳入其工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工业发展的生态化[2]。
在鄱阳湖区域,虽然从“九五”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单位GDP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较大程度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严重。为彻底扭转这一现状,鄱阳湖区域工业生态化的目标应是建成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工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工业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循环,即在组织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充分利用上一部门的废弃物、副产品和产出。另一方面要建立工业企业之间生产过程循环,也就是在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生态链的网络关系[3],在网络内的各企业相互利用各自的废物、副产品和产出,以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
二、鄱阳湖区域工业生态化测评体系的构建原则
1.生态性原则。鄱阳湖区域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生态优势是该区域的最大优势,用生态优势谋求生态产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大空间。从经济学角度看工业生态化的实质就是如何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投人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资源环境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也包括无形的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包括反映自然资源使用价值变化的指标,也要包括反映生态环境使用价值变化的指标。
2.区域性原则。鄱阳湖区域工业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落后产能存量小,走工业生态化道路有利于改变鄱阳湖区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利于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由于鄱阳湖承担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水环境的保护是鄱阳湖区域经济发展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反映工业生态化的一般评估要求,更要合理选择可以度量区域水环境在工业发展中质量变化的指标。
3.实用性原则。在尽可能选用权威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指标体系的构成应尽可能简单。为有利于纵向对比,要尽可能选用历史数据比较丰富的具体指标,对于少数确实重要,但又缺乏实际的历史性数据的指标,可以采用回归、内插等方法,以现有的实际数据为基础进行估算。为有利于横向对比,各项指标所涉及的原始数据要尽可能获取方便,避免部分数据在有些区域出现缺失的状况出现,以最大限度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一个由目标层(A)、系统层(B)、变量层(W)和指标层(X)构成的四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其中目标层由系统层反映,系统层由具体的变量层和相应的指标反映,目标层是对系统层、变量层和指标层的概括。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评估体系
指标层的具体内涵包括:
1.经济发展指标: 重点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包括三个方面。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城市化率;X3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2.产业结构指标: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四个方面。X4高新技术产业比重;X5信息产业比重;X6装备制造业比重;X7服务业比重。
3.综合效益指标:评价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包括三个方面。X8工业增加值率;X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X10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4.资源利用指标:评价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状况,包括五个方面。X1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X1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X13万元产值土地资源消耗。X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X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5.绿色制造指标:评价工业化进程中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状况,包括四方面。X16区域ISO14000/ISO18000/ISO8000认证企业数。X17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X18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X19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6.技术进步指标:评价工业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包括四个方面。X20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X21研发投入比重;X22专利授权比重;X23品牌商标影响力。
7.人力资源利用指标:评价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发挥状况,包括三个方面。X2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X2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增长率;X26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为衡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各县域工业生态化水平,采用工业生态化水平指数进行计算:
A=BjWkCiXi (1)
在公式(1)中,A为工业生态化水平指数,Bj为经济效益、资源效益、技术效益在工业生态化水平指数中所占的权重。Wk是各变量层的权重。Xi为变量层中具体指标的权重,Ci为Xi的赋值。
在计算过程中,首先把X1―X26等26项指标分成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对于定性指标,利用调查资料按重要或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并对不同级别进行赋值,具体赋值按程度不同分别取值为1、3、5、7、9等;对于定量指标,按具体数值的大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用间距量表的方法进行分级,并对每一级别进行指标赋值,具体赋值也按程度不同分别取值为1、3、5、7、9等,最后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各县域工业生态化水平的各影响因素的单项指标值。结合实测数据,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水平指数。
四、结论与讨论
结合上述评估指标框架,根据实际采集的数据,可以分别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各县域的工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或者根据历史数据计算某一县域工业生态化水平的年度系列数据,进行单一区域的纵向比较,为提升当地工业生态化水平提供依据。
本文在区域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选择和具体数据采集与计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数据方便采集,部分生态指向指标没有完全纳入,不能完全客观而准确地描述工业生态化发展的状况,不同层面、不同指标的权重赋值也可能导致计算结果存在系统误差,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对测评体系和计算过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劲.论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工业生态化建设[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5).
关键词:景观;符号;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46
近几年,景观设计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市场追捧的热点,风景园林专业也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个学科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础,而景观设计一直以来被设计者视作鸡肋,景观设计师在触碰建筑设计时捉襟见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目光短浅,所以景观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附属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以求得自身发展的一门独立学科。
1 景观的符号化
在对城镇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的调查中发现,对文化符号的滥用是让景观变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镇的景观几乎“千园一面”,往往都是进行跟风式的设计,地产景观“玩”的是流行趋势,近年来流行东南亚的热带景观,于是很多地区都模仿东南亚热带景观,并且是劣质的景观设计,因为真正的高品质景观是不能够大量产生的,而景观的营造也就被市场消费,棕榈树小喷泉就是东南亚景观,土黄色的铺装在城市各处蔓延开来,这就是地产景观建设浮躁的表现。城镇公园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布局进行设计,亭台楼阁榭的设计完全照搬江南的东西,江南园林的手法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文人的风雅在城市景观中丧失殆尽,只模仿其形未见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设,亭台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飞檐翘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这些行为都和“公园就该那样”有关,设计中无论怎样都要建造一个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块像水池的水池,这些元素和符号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园,将让我们慢慢丧失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错误的符号和空间感知。
缺乏地域性的设计一定是失败的,但地域性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地把符号放到设计中来,例如随处可见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标枪、头戴头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机杼的妇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现人们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在景观设计中一种典型的直白表达,却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达,换汤不换药而已。
2 景观的去符号化
2.1生态化设计
国外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有人研究生态设计,其中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业时代负面性;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引入生态学概念将设计与生态真正结合起来,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手段对设计过程形成影响,小气候的影响通过系统的分析,给出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其中对乡土化的研究是生态化设计中的一个重点,“适地适树”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手段,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生态化设计应该塑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环境和时间的推动形成新陈代谢式的设计,通过对自然系统和组织的调动进行指导设计,才是真正的生态化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2.2行为学设计
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将行为学的指导作用引申到公园设计中,阿尔伯特・拉特里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就是一部真正关注人在公园中使用的著作,将人的行为习惯视为设计者对公园设计后使用的预判标准。只有将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作为环境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并根据行为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制定一套新的针对设计的观察和调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设计程序将关注点对准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为人类服务。
2.3“风雅”的设计
我国的文人园林在明清以后再无人能企及更莫谈超越,原因是当时社会对文人的不重视,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自然将“风雅”的文人放到一边,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谈何容易,精而小的园林景观对城镇的影响是积极的,既没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让住房成本上升,又让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现,街头的小游园一定要成为“文人园林”的主要战场,结合自然环境营造一定的精神氛围,用低廉的造价还原精神性的空间,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轻盈的木构架,精神性的塑造应通过一定的空间变化来隐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画、浮雕、文化柱来表达。文化符号用于点题是十分恰当的,通过空间的体验来塑造空间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质,空间穿插,高差变化,颜色变化,假山奇石等手段来实现。不应拘泥于江南园林的构成手法而放弃本土化的表现。当然,赋予空间精神内涵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摸索前行。
3 结语
对景观被符号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设情况的表达,景观符号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应一味地怪罪于设计师的手法或是人们审美趣味不高,应该从社会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符号化的解决必须用恰当的手段来疏导,去符号化也不是纯粹的消除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场所精神,即“体验”来代替直抒胸臆的表达,即“看”,这种由“看”到“体验”的设计转变,也正是景观设计由劣质到精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J].科技导报,2008,26(18).
[2]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创作,2005(02):5.
[4]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02).
[5]俞孔裕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J].华中建筑,2005,(04).
关键词 区域文化;文化基因;大学生;综合素养;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47-05
高校是培养人的综合素养的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经典正在被遗忘,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海丝文化重新提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闽南文化也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笔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和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探析现阶段闽南文化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寻找其发挥作用的路径与方法。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与大学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相辅相承的,但又有其特殊性。就业创业素养不仅代表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掌握,而且包含了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水平,是素质教育的整体表现。随着95后、00后大学生不断进入大学校园,原有的素质养成教育慢慢变得不适应,并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一)视野狭窄且单一,价值观混乱
得益于高校教育软硬件的提升,以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大学生的学术及技能素质得到较快提升。但是,过分专业化的教育趋向和经济化的职业导向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实用和单一,造成了知识视野的狭窄。狭窄的视野“专注”于时髦的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风口创业等,使自己成为孤独的“类精英”,进而又带来了人际交互缺乏、生涯规划缺失、思维模式呆板等问题。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的,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设定上,表现出自我化、短视化、功利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理想抱负缺失等。这些表征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在多元混杂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以金钱为唯一的目标,以庸俗的标准来衡量自我,从而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二)文化归属淡,人文底蕴薄
传统人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区域文化传承的没落与失声,传统阅读、汉语写作能力的整体下降,西方节庆文化和日韩娱乐文化的渗透,不断割裂大学生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联。这些现象深度影响了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成长,具体表现为文化归属淡,人文底蕴薄。一部分大学生对人生中的真善美缺乏鉴赏,没有基本的人生修养和高雅的文化情趣,将对个体的这种影响放到高校中来看,就出现了“宅”亚文化的兴起、沉迷游戏群体的扩大、素质养成类社团的降温等现象,同时又表现出对高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了解不足,认同度不高。
(三)就业创业心态的茫然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影响到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心态,一部分学生趋于安逸、守成,一部分学生则略显过激。两极化的心态互相影响,在大学生圈内进行反复交锋与传播,使大学生群体中多数缺乏立场的人很茫然。这种普遍化的茫然心态,导致了学习目的性的缺失、工作中的随性、未来规划的无序等。
当然,上述在价值观念、知识视野、文化归属、文化底蕴、心态意识等方面出现的不足,深刻影响到了高校人才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高校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培养人才,但是现实中却是人才大量外流,未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需求的扩张。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改变,要将区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对其就业创业工作进行熏陶和引导。而在此之前,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剖析,进一步去探求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区域文化弱化带来的文化根基缺失
中国大陆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优质土壤正在消失。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递载体或素材遗失,原本出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经典、出现在区域生活中的文化遗产等在慢慢消失,而新文化未及时承继传统文化造成的空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优良品质,正在被现实的功利化、短视化等局限思维“驱逐”,西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并行输入冲击了日益薄弱的传统文化阵地,原有文化载体被弱化并开始消亡。三是快速发展的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阵地,而文化类、素养类的学习阵地显得相对单调,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有效地驱动大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
(二)机制保护失效带来的高校文化缺失
学校作为相对于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活动空间,其内是学术、知识,其外是经济、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加上校企合作、厂校融合等多元教育模式的参与,高校对大学生的保护层正在不断地消失。“保护失效”的过程中,高校面对着校园内经济意识的突显、政治意识的淡泊、学术氛围变淡的现状,未进行有效的氛围营造,大学生直接暴露在社会的宏观氛围中,导致了校园氛围变得急躁、不安、功利。高校文化缺失影响到了校风与学风,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养成。
(三)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带来文化传承路径的混乱
W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各种文化、各种社会意识直接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素质养成。大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无数的信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所占比重不断变小,有效无效的信息混淆在一起。快节奏、娱乐化的方式挤占了原有的传承路径与培养阵地,知识更迭、文化变迁对高校教师的冲击,以及信息在大学生之间快速传递、互动频繁,造成了文化传承路径与阵地建设的混乱。
如何有效地应对上述变化,笔者认为,挖掘区域文化中有益的文化基因,并将之导入具体培养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以闽南地区的漳州文化为例,可以看到区域文化基因具有其明显的特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具有极大的养成作用。
三、闽南文化基因及其对区域大学生就创业素质的提升作用
(一)文化基因的概念界定与特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这种片段具有可传承性,并且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全方位表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基因内涵丰富,“凡是直接接受文化因子影响的基因,如语言基因、笑的基因、饮食基因和的基因等,都属于文化基因的范畴,或都可谓之‘文化基因’。”[1]文化基因根植于同个区域、同个民族的文化血液里,影响到了区域内人群的价值取向、思考方式、生存方法、生活内容等。
文化基因藏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等硬件;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这些文化遗产通常由师徒之间,采用口传心授的的方式进行,从而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是“活”的文化。”[2]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由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而来,并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基因就藏于其中,而闽南文化亦是如此。
(二)闽南文化基因的特性及表现
1. 闽南文化基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从此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经汉晋、晋唐、宋元,越来越多的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并扎根其上,使闽南文化日渐成型,并得以发展。“闽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越文化、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3]从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根植于本土的生产实践之中,并吸收了多元的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如农耕文化的内敛、海洋文化的外放、山丘文化的淡泊、平原文化的朴素,等等,闽南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历史与经济的变迁之中,文化基因日渐形成,形成了山海兼济、农商并重、冒险开拓、团结拼搏、重教崇文、兼收并蓄,并深化成为务实、开放、平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闽南物质文化正在日益消失,过去时代中藏着的文化基因也正在日益消散。相比较而言,文化基因在非物质文化中保存得更好――得益于心口相传,文化基因在依托技能、作品等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加入了传承者的再创作,从而在传承中得到更大的活力。以漳州为例,截至2016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了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到129项,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体育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在政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被纳入保护,并得到相应传承和推广。其中传播的不仅是文化的表征,更是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
(三)闽南文化基因具有的“五力模型”
对闽南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可以看到闽南文化形成五种对就创业素质具有推动作用的能力,并彼此作用。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道德力。所谓的道德力并非专指道德而言,而是包括了各种优良的品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近大海的地理区域、出海捕捞的生产方式等造就了闽南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庙堂文化,也造就了世代传承的朴实、厚道、义气、豪爽、团结、敢拼与奋进等优良的品格。这些优良品格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与闽南文化基因的交融,成为教化历代闽南人的道德之力。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技能力。闽南文化本身就是生产生活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生产的技能等结合在一起,成就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如闽南石雕、木雕、建筑艺术、服饰文化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包括了相应的技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体现于其中的文化基因,以及人际交互、语言沟通等生存技能,这些技能是生存的需求,也是职场发展、创业成功的基石。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学习力。中华传统文化与闽南区域中的海洋文化、吴越文化的融合过程,使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具独特性;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自身生活体验的再创作;这一过程也不是功利的,而是从整体精神上传递的非功利。这种变化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文化表面入手去把握内在基因,从一时一地的文化入手去把握区域整体精神,从物质文化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卓越。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推动学习力的提升,使身处闽南的人,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地把握其中的文化基因。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协作力。文化基因能够培养人的合作能力,建构在同一文化背景环境下的一群人,会具有更多的沟通可能与协作可能。“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是人类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进化出‘合作模块’的结果。这种‘合作模块’常被生物学家称为‘互惠的利他主义’。”[4]在闽南先民的生产中,无论是农忙收割,还是海渔,都需要多人合作;而这种品质也是大学生需要被强调、被加强的素养。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创造力。文化的沉淀过程记录了先民对于自然的发现与思考。发展至今,闽南文化要与时代的传播载体、教育机制等相适应,这就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提升思维层次。“思维层次是文化基因中‘创造力’密码的关键信息,理解层次越高,其对于不同文化的认同水平就越高,获得的文化营养就越丰富。”敢拼会赢、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等精神的存在,成就了闽南文化本身的创造力,表现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对不同时代变迁的及时转化性,也表现在创新、实干、诚信的行为准则以及人格修养。
上述五个培养角度,推动着文化基因不断影响着被教育者的素养,并使之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共融共荣的心理特质、行为基准等。这些基因彼此作用,有效地拓展个人的视野,推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并形成吸收各种文化的优良因素而融入自身所属文化的优势,使自身的就创业素质得到不断优化。
四、以闽南文化基因推动大学生就创业素质提升的“五力模型”建设路径
(一)“五力模型”中内在驱动机制的建立
闽南文化基因中包含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是区域高校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体现我国传统的平和、中正、崇文等理念的同时,继承了闽南文化中的开放、拼搏、务实的个性;既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精神内核的传承,又有对时代观念的重视、民族责任的承担;要把这些闽南文化的优点融入到高校文化之中,并形成内在驱动机制。内在驱动机制要把理念构建、榜样驱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闽南文化基因成为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内在动力。
所谓的理念构建,就是要通过“闽南文化”或者“漳州文化”、“泉州文化”等具体内涵的强化,为大学生植入闽南文化的观念,树立起区域文化的精神理念――爱拼敢赢、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等,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道德约束的标尺,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石。所谓的榜样驱动,就是要通过对区域文化中的先进人物与事迹的研究与呈现,如陈元光、黄道周、蔡新、郑成功、陈嘉庚、李叔同、林巧稚等,挖掘出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正向榜样和内在力量,从而成为大学生就创业过程中的指导。
(二)“五力模型”中行为规范机制的建立
信息社会的快节奏,让大学生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传统文化,对古老文化的看法也在潮流的冲击下转变了,地方礼俗、传统习俗也被一切从简的形式取代,而西方节日、日韩文化的侵入之势日趋变强。一些传统被遗忘,一些传统被取代,一些传统则正在慢慢消失,随着这些包含着闽南文化基因的文化行为、文化载体的变迁,造成了文化行为上的不足。因此,要加强对区域内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需要从行为规范上入手,通过文化传承,将闽南文化基因转化为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并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推崇的生活、学习、工作方法,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进行有效的塑造。具体可以包括行为约束、行为感染和行为协同三个方面:所谓的行为约束,就是将传统文化中一些需要被遵守准则性的内容,包括那些不能做的事情,通过悬挂上墙、张贴宣传等,入心入脑,从而推动大学生的遵守与执行。所谓的行为感染,则是以“润物细o声”的方式,在校园建设中以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如以历史文化名人来命名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言,设计、放置名人雕像等。所谓的行为协同,就是要将区域文化基因注入大学生的班团建设、社团建设之中,注入到师生的成长之中,进而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不懈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为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健康“基因”。
(三)“五力模型”中体验培养基地的建立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创建体验及培养基地。这一基地具备了呈现文化、体验文化、接受文化的功能。其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具体的场地建设。如非遗文化展馆、区域书画名家展览、校内外文化角等,是开展五力体验与培养的具体场所。在创建基地之后,要发挥基地在闽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引导推动师生到基地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培养实际五力的具体协会或机构的建立,如提升道德力与学习力的文化研究会、提升技能力的剪纸艺术协会、提升协作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保护志愿组织等。三是开展闽南文化培育工作的闽南文化教学等。在实际教学中,把闽南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文学研究、艺术鉴赏、技能创新等课程中。如公共必修课“艺术鉴赏”中加入具有区域特色的戏曲欣赏和书画欣赏等,或开展“闽南文化”、“闽南名人”等相关讲座,以闽南文化的生动性、现实性在充实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文化、提升素养。基地的活动应达成三个要求:一是针对性,即要有针对性五力的体验与培养;二是趣味性,即要能够有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三是驱动性,不只让大学生知道闽南文化的表现及内涵,还要有驱动大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动力。
(四)“五力模型”中传输分享平台的建立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类的信息与资料。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也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平台,包括媒体平台、分享平台、竞赛平台。
一是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根据“五力”的培养要求,挖掘闽南文化,形成有益的五力内容,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活动时间等,应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当然,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广播、宣传栏、校报、海报等媒介进行推广;还可以创办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刊物,将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传播平台。
二是分享平台。主要集中在校内外互动的活动上,如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的闽南文化周,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民间的闽南文化采风活动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动大学生与民间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沟通交流,走访艺术家工作室、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结合口述与采访、资料整理与搜集等工作,努力把民间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来。通过活动的执行,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闽南文化,使之进入自己的脑海与行为,并外化成分享,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分享平台的策划、执行及持续都是闽南文化基因的传播与再造,都是让大学生吸收五力提升就业创业素质的过程。
三是竞赛平台。95后、00后的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以及对个体成才的需求,追求快速、新鲜的事物。因此要让他们接受闽南文化中的有益内容,就要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主动参与五力的训练和学习之中,这就需要采用竞赛机制。可以设定与学生相关的综合类赛项,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通过赛前赛中赛后的多元训练及总结,导入讲座、互动式培训等方式――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专业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全面学习五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闽南文化基因能够适应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发展,其表现为道德力、技能力、学习力、协作力、创新力五个方面,通过构建出“五力模型”的内在驱动、行为规约、体验培养、传输分享的不同模块平台,能够使闽南文化基因通过精神、物质、行为上的多种渠道,作用于大学生“三观”的塑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然而,具体的问题仍然需要一项一项完成,并结合区域内不同文化的表现,形成具体的工作推进方案,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参 考 文 献
[1]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文化[J].东岳论丛,2010(2):5-11.
[2]潘勤.“非遗”:渗透血脉的文化基因[J].江淮法治,2014(18):6-7.
【摘要】
目的寻找在超声条件下从棉花根、茎、叶中提取黄酮的优化条件,并测定与比较植株不同部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提取采用正交设计法,以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及固液比为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超声温度25℃,固液比1∶10,提取3次。黄酮含量分别为:叶0.494%,茎0.398%,主根0.268%,侧根0.257%,叶柄0.289%。结论棉花植株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茎,主根,侧根,叶柄。
【关键词】 棉花 黄酮类化合物 超声提取
Abstract:ObjectiveTo ascertain optimum ultrasonic extraction technology condition for flavonoids from the root,stem and leaf of cotton , and determine and compare the concent of flavonoids of different parts of cotton.MethodsOrthogonal desig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four factors (ethanol concentration,extraction times, extraction temperature, material and solvent ratio)at three levels respectively,and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by ultroviolet spectrophotometry.Results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60% ethanol extracting with material and solvent ratio 1∶10 for 25℃ ultrasonic extraction for 3 times.The content of flavonoid were leaf 0.494%,stem 0.398%,taproot 0.268%,lateral root 0.257%,petiole 0.289%.ConclusionThe order of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of different parts of cotton is leaf﹥stem﹥taproot﹥lateral root﹥petiole.
Key words:Cotton; Flavonoids; Ultrasonic extraction; Content determination
在生态系统中,农业环境日益恶化是一个严峻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是一个涉及面极为广泛的问题,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杀虫剂而产生了“农药公害”。
植物源杀虫剂具有对害虫高效、无残毒,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对非靶标生物无明显影响等特点。棉花的根、茎、叶中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有着重要的抗病虫害作用。在我国的棉花抗虫(病)性基础研究中,棉花黄酮一直是备受注目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具有对有害生物抗生性、阻食性、抗孢子和酶抑制性的作用[1],是一类具有很大潜力的抗虫(病)物质。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50万吨左右,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3,棉杆、叶资源每年达600~750万吨[2]。为了充分利用新疆这一宝贵资源,笔者对棉花根、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含量测定,以便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Spectrumlab5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HF-2.5B超声循环提取机(北京弘祥降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TDL-5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仪器厂)。
1.2 试剂和材料乙醇、甲醇、氢氧化钠、浓硫酸、苯酚(5%)、盐酸、氢氧化钾(10%)、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棉花根、茎、叶等。(取自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场)。
2 方法
2.1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本研究以芦丁为标准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黄酮含量。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120℃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适量,加水溶解,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每毫升含芦丁0.2 mg),精密吸取此溶液0.0、1.0、2.0、3.0、4.0、5.0、6.0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各加60%乙醇至10 ml,分别加入5%NaNO2溶液0.3 ml,放置6 min,然后加入10%Al(NO3) 3溶液0.3ml,混匀,再放置6 min,加入4%NaOH溶液4 ml,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放置15 min,在分光光度计上扫描波长从400~600 nm之间的吸收度, 在51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值,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做标准曲线,数据经回归处理,计算得回归方程:y=12.384x-0.0004,r=0.999。
2.2 单因素实验
2.2.1 乙醇浓度取棉花茎4 g,50 ml 30% 乙醇为溶剂, 25℃下超声提取两次,30 min/次。再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以40%,50%,60%,70%,80%,90%乙醇为溶剂提取。过滤,滤液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2.2.2 超声温度取棉花茎4 g,30% 乙醇50 ml,分别在25,35,45℃下超声提取。过滤,滤液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出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2.2.3 超声次数超声次数不同提取效果不同。实验发现超声次数太多,浪费溶剂,提高成本;超声次数太少,不能充分提取出有效成分。根据实验具体情况,选定超声次数为1,2,3次进行正交实验。
2.2.4 固液比固液比不同提取效果不同。实验发现固液比太小,影响超声提取器的循环和搅拌;固液比太大,浪费溶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选定固液比为1∶8,1∶10和1∶12进行正交实验。
转贴于
2.3 正交实验在对以上单因子因素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影响棉花黄酮提取效果的乙醇浓度、超声温度、固液比、提取次数等4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见表3),用L9(34)进行正交实验设计。
2.4 棉花叶﹑侧根﹑主根﹑叶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取棉花叶﹑侧根﹑主根﹑叶柄各4g,在相同条件下提取。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计算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3 结果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1.1 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60%的乙醇做溶剂时提取效果最好,因此选择乙醇浓度为60%左右时进行正交实验。
表1 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略)
3.1.2 超声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超声温度为35℃时黄酮的含量最高,35℃后开始降低,因此选择35℃左右进行正交实验。
表2 超声温度与含量的关系(略)
3.2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见表3。
表3 L9(34)正交设计及结果(略)
实验结果表明,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A2B2C2D3,即乙醇浓度 60%,超声温度35℃,固液比1∶10,提取次数3次。根据极差分析结果,影响黄酮提取效果的因素大小为:浓度>次数>温度>固液比。该提取工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乙醇浓度,最小的是固液比。
3.3 验证实验结果取棉花茎4 g,60%乙醇溶剂40 ml。根据筛选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平行提取3次。分别测定棉花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4。
表4 验证实验结果(略)
验证实验证实,根据最佳提取条件提取的黄酮含量均大于正交设计中的含量,所得的结果正确。
3.4 棉花叶﹑侧根﹑主根﹑叶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5。
表5 棉花其他部分的黄酮含量(略)
4 结论
棉花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超声温度35℃,固液比1∶10,提取次数3次。
棉花植株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茎,主根,侧根,叶柄。以芦丁为标准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得其含量是叶0.494%,茎0.398%,主根0.268%,侧根0.257%,叶柄0.289%。
超声辅助法提取棉花植株中的黄酮,不仅操作过程简单,提取时间短,而且提取效果好,对成分破坏性小,是一种高效的提取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