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第1篇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心里的宝,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没有经过任何的摔打,所以很多胆子非常小。多年的幼儿教学经历,发现很多的幼儿一开始被送进幼儿园时哭的都和泪人一样,总是偎依在妈妈的身边,很多家长只能在幼儿园陪读。有的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和小朋友们融为一体,能够和谐相处,也有不少的幼儿总是难以克服恐惧的心理,最后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领回家。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就成了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

一、幼儿恐惧心理的根本原因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在医学上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第一,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人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第二,它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第三,这种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心理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就儿童来说,有的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有的儿童怕见陌生者,有的儿童怕影子等等。

那么,引起儿童恐惧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儿童对事物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儿童的恐惧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没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例如,许多儿童都坚信妖魔鬼怪是存在的,而且有魔法,力大无穷,无所不能。

其次,由此及彼而产生的恐惧感,比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兔子,发展成怕羽毛、棉花、羊毛等凡是和毛有关的东西。

再次,缺乏应对新环境的能力。当陌生人出现,或进入新的环境,又或熟悉的情境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时,儿童之前掌握的应对方法不再奏效,而新的应对方式还未习得,恐惧感就随之而来。例如,转入新的幼儿园或学校,课上老师突然提问等,儿童不知如何应对而心生恐惧。

第四,受到有关恐惧的影响。一般而言,处于儿童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儿童可以获得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会习得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孩子本身并不猫,但妈妈每次看到猫都会失态惊叫,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也习得了对狗的恐惧。

二、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的的方法。

一般说来,个体通常所惧怕的最终并未对自身造成影响或伤害,而恐惧心理本身却限制了个体的动机行为,阻碍个体的成长与进步。所以,儿童的恐惧心理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依据对儿童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以及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经历,总结出了以下克服儿童恐惧心理的方法。

1、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事物。儿童因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大人应该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才能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例如,比如,五岁女孩对狗恐惧感,老师就要告诉她,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果你不去伤害它,它是不会对着你叫的。或者有的女孩害怕蜜蜂,就给她讲蜜蜂的知识,人类不去招惹蜜蜂,蜜蜂是不会攻击人的。

2、让儿童慢慢接近所害怕的事物。当儿童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老师可以引导他逐步接近所怕事物,分步骤、分阶段消除对特定对象的恐惧。有的儿童害怕兔子,就可以采用心理学家琼斯的办法:每当小孩吃饭时,关着小白兔的笼子就被带进房间里来,最初放到离饭桌最远的地方,以后一天天靠近桌子,最后可以把小白兔放出来在屋内跑。到治疗结束时,小孩一点也不怕兔子了。

3、锻炼儿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首先,老师应该告诉孩子,面对新情境时不光是小孩,大人也会因为陌生而担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另外,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学习一些具体的生活技能来处理新问题。比如:到了新幼儿园或学校要学习主动结识新朋友、同学,与他人搞好关系,妈妈病了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这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应对困难的办法,孩子自信心增强了,恐惧心理往往就消除了。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96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800米跑是中学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项目。它能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平时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特别是多数女学生对此项目表现出畏惧,不愿跑,成绩差现象,并且有随着年级的增高此项目成绩下降趋势,如何让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800米跑成绩就成为广大中学体育老师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帮助女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800米跑成绩呢?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的正确认识,体育理论知识匮乏。很多女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热情,加之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较少,对800米跑的效果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对800米跑不感兴趣,认为该项目练起来单调、枯燥。又不能正确对待800米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学生往往是被迫参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承受不起较大运动负荷,导致成绩下降,甚至有半途告退的事情发生。

2、运动项目特点和女学生身体素质与需要之间的矛盾。800米跑属于中长跑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对人体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代谢能力要求较高,而女学生由于骨骼发育和心肺功能不及男生,在练习800米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甚至头晕无力、腹痛、恶心等现象,即生理学上的“极点”,尽管教师加以解释,但大多数女学生还是更愿意参加健美操、游戏等活动,这种心理需求和实践差异之间的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女生800米成绩下降,对800米跑产生抵触、反感、焦虑、烦躁、低落、厌烦、畏惧等不良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

3、不少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因此在800米跑的过程中,常以自己体质弱为借口,不敢迎难而上,并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对800米跑产生恐惧心理,这在女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4、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人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女生受个性差异的心理影响较男生更敏感,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造成部分女学生对800米跑的练习和考核感到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

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学习,让学生知道800米跑的重要性

(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800米跑的特点。练习800米跑有利于加强人体心脏收缩能力,提高供血能力,促进心脏、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好方法。因此,在学生第一次进行800米跑练习之前,教者要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清楚地了解800米跑的特点,把“极点”现象说明清楚。强调当“极点”出现时应该采取的对策:调整呼吸,保持呼吸和步伐的一致。因为800米跑时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有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来维持运动中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当供氧量不能满足需要时,组织内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过程进行得缓慢,使能量供应不能满足跑的需要,因而使跑步的速度下降、步长缩短、步频减慢。可见呼吸对发挥正确的跑的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真正认识800米跑的几个特点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就能主动去体验800米跑的过程的生理感受,而当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过800米跑的过程生理反应的感受之后,就能克服对800米跑的恐惧心理,提高自信心,培养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2)运用兴趣小组活动,体育墙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800米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800米跑的锻炼价值是其它项目不可替代的,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指导学生把所学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锻炼效果。

2、增加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正确思想认识,用表扬、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地加强思想和身体素质锻炼,促进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不畏难险、勇敢顽强、勇于战胜困难等优良品质的形成,提高800米跑的积极性,提高800米跑的成绩。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800米跑属于中长跑项目,需要长时间保持一定的运动速度。在800米跑练习时,教师要尽量用精练而富有感染力、艺术性和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指导、关心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感情变化。努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跑时可以加一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青春无畏,顽强拼搏”等口号,使学生更加兴奋,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可以说“坚持,胜利就在眼前。”如测验或比赛时,对意志力差的同学如果剩下几圈时,说:“只有几圈了,”而不能说“还有几圈”,这样使学生的心理上感觉到马上就完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和鼓励,从而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地完成练习任务。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在800米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为学生树立一两名身边可学的榜样,让学生的心目中有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不断地加强锻炼,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800米跑的成绩不断提高。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要根据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灵活地组织教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体育教学变成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教育活动。如根据学校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800米跑练习,或者在操场上画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跑等多样形式的练习来分散学生跑的注意力,这样学生不感觉到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学生对集体项目的兴趣将足球比赛、美式橄榄球改编成速度耐力游戏在小足球场上练习,就是不喜爱活动的女生都能参加进来。运动负荷也较大,锻炼效果很好。

4、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女生因生理或其它原因而造成运动成绩较差产生自卑心理或信心不足等情况,教师应加以区别对待,教学中采用“爱心教学”、“激励教学”、“弹性教学”和“认同教学”等方法,帮助女学生克服800米跑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教学中经常采用能力分组的教学形式,按能力高低分成不同小组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综合评估和横向跟综评估相结合,技术评估和能力评估(成绩)相结合的评估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女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树立对800米跑的自信心。减轻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800米跑的恐惧,提高了800跑成绩。

三、结语

总之,学生只有在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才能保持愉悦身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意排除影响学生800米跑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潜能与练习热情,让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投入到800米跑的练习中去,增强体质,提高女学生800米跑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王玉根,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第3篇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及对策

1.自卑型

这些学生多数为体质较弱者。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什么活动都不想参加。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面对自卑型学生,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激情,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吸引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很容易就能完成规定的动作要求,获得成功的。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2.抑郁型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不合群,反映慢,动作迟缓。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男生安排篮球、排球、足球和乒乓球等,让他们参与活动,动起来;女生安排韵律操,让她们随优美的音乐动起来。运动强度大小交叉,运动速度快慢结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让他们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运动的乐趣,使心境豁然开朗,逐渐喜欢体育,乐于参与运动。

3.恐惧型

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担风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怕老师瞧不起,怕同学笑话。上课前会找借口逃避上课,担心自己完不成动作出洋相,想方设法躲避考核,以免结果让他们难堪。这种心理在技能要求较高的体育考核中出现的最多。此类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对这类学生,教师要通过幽默的语言让他们放松心情,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做示范动作给他们看,或向他们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锻炼他们敢说的勇气。做练习时,尽量让他们先做,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教师要用微笑、鼓励的眼神鼓励他们。也可让他们多学一些单双杠、支撑跳跃(跳马、跳箱、跳山羊)、跨栏等项目的动作,以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同时,要因人而异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比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激烈的比赛活动,逐渐克服怕出丑、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

以上三种心理障碍均可产生焦虑型心理,导致学生性格急躁,缺乏耐性,做事没头绪,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应及时教给他们心理调控的方法。如冷静思考法: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反复思考,总结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转移法:碰到不顺心的事时,调整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的事。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磨练,增强了自我调控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心理弱点得到控制。

4.执拗型

这类学生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在体育课上,教师不可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这样做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对这类学生,平时应与他们多接触、沟通,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可以安排他们到实力较强的小组,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短处;也可让他们到最弱的小组去指导同学,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遇事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

5.追捧型

这类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盲目追捧,跟在成绩好的同学后面摇旗呐喊,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给他们送水、拿衣服,投其所好,狂热追随。对这类学生应诱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多示范、多联系,帮助他们逐渐提高技能,尽快拉近与成绩优异者的距离,不盲目追从。

与追捧型相反的是嫉妒型,这些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忌、贬低别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容易紧张,心理常处于压抑状态。教育这种学生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积极超越。让学生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分析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长处。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优势,发现适宜他们的体育项目,让他们发挥潜能,逐步得到同学的好评与尊重。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使其心胸开阔,学会体谅、理解别人。

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第4篇

某高职院校去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有一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作弊被老师发现,他发应异常激烈,居然把老师捅成重伤,经鉴定该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波动。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

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适应能力差

(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了他们的无奈选择。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改变,大学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书呆子不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如果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对学业的不适应。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3)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容易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个与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影响到学生,高职院校处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是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在人才培育上强调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他们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生理心理发生较大变化。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治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三、解决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专门机构,专项管理学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2.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强化辅导员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建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3.调动党团各级组织的主导带头作用,把心理辅导做为党团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进行学生综合考评、解决学生入党入团问题时,要加入对自身心理问题处理能力的测评,使学生具备健康心理,阳光心态。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业;心理障碍;态度;动机;兴趣

做作业是检查盲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的良好手段,也是盲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步骤。按时完成所学课程的作业,是盲生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盲生在做作业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准确率低,经常少题、丢题,字、词书写错误多,有抄袭现象等。

为什么有的盲生在做作业时会发生以上现象呢?通过调查,盲生有的说忘做了,有的说字板没带,或者笔丢了,有的说不知道做什么,有的说作业太多,做不完,有的说不会做,等等。关于作业方面的问题已有诸多的论述,本文仅尝试从盲生在做作业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入手,分析原因,寻找策略。

一、盲生做作业时存在的心理障碍

1.恐惧心理

有部分盲生自身有学好知识的愿望,家长和老师对盲生的期望值也较高,督促很严格,经常叮嘱他们勤温功课,希望他们能学好知识获得一技之长,从而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愿望本身是很好的,但同时也给盲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做作业是对盲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直接测验。盲生往往未做作业时就有紧张焦虑感,一旦在做作业中碰到了自己不会做的题目,这种焦虑会更严重,长此以往,心生厌倦、恐惧,见到作业就心烦意乱,或勉强应付,或找个借口干脆不做。总之,盲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或者老师、家长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反而会欲速则不达,让盲生作茧自缚。

2.自卑心理

也有部分盲生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学龄前教育,盲生进了学校后,这些家长就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只要盲生的人身安全有保障就行了,至于他们的学习状况则很少问津。甚至有的家长还在盲生面前说:你是残疾人,眼睛又看不见,能有什么出息,能不能找到工作还是个未知数,将来还不是个甩不掉的累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上因自身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上造成的诸多不便,使盲生对自己的前途往往比较悲观。

3.应付心理

在盲校中,学生的年龄层次不一,往往在一个班内盲生之间的年龄相差五、六岁,甚至更多。有的盲生年龄小,很贪玩,缺乏必要的自制能力,觉得完成作业是件很乏味的事。有的盲生年龄偏大,觉得这些知识很简单,往往不重视作业。但他们都可能迫于老师或家长的压力,不得不被动应付,因而作业往往做得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免不了丢题、少题和错误连篇。

4.依赖心理

有些盲生碰到问题时便会去问同学,而询问往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原因、过程,不注重细节,本来需要通过思考后解决的问题就轻易地跳过去了。这样,一方面盲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使盲生不思进取,产生依赖心理,这样发展下去,就只知道抄袭作业了。

5.反抗心理

盲生大多生活在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和严格的氛围使他们心理上备受压抑,从而更渴望从书海中解脱出来。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心存反感,以不会做或身体不适等直接的方式回避做作业。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恐惧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与期望值和自身所遇挫折这两者相关联;应付心理是盲生缺少学习主动性造成的,依赖心理是缺少思考、钻研的精神造成的,反抗心理则是对自身所处特殊环境的逆反,因而,应付心理、依赖心理、反抗心理,这三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相联系。

二、帮助盲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采取宽容的态度

(1)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对盲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宽容的态度才能让盲生袒露深层的东西。盲生的心理比正常人更脆弱和敏感,其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不要太计较现状或以前的错误,只要他们取得一点很小的进步就可以用语言表达鼓励。要允许他们犯错,只要他们能虚心接受批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即可。

(2)鼓励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盲生与正常学生一样有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可以让他们参与各类游戏,有足够的娱乐时间,接受他们真实的一面。

(3)正确对待各个盲生的不同个性特质,对各个盲生的情况要具体分析,不用教条来对待学生。总之,宽容的态度是帮助盲生克服心理障碍时应持的基本态度。

2.培养盲生的耐挫折能力

由于盲生特殊的生理条件、相对单纯的经历和不完善的思想修养等原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被心理障碍所困扰呢?

(1)让盲生正确认识自己,保持适当的期望值,让他们对学习、未来既怀有期望和要求,又不流于幻想,更不要让他们轻易否定自己而灰心自卑、不思进取,而应该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目标,避免不必要的内心冲突和挫折。

(2)对家长们不正确的心态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更有效地减少对盲生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压力。

(3)从生活经验方面对盲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挫折让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磨炼、一种考验、一种促进。

培养盲生的耐挫折能力是克服盲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基本目标。

3.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

(1)让盲生明白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超越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比较现实的事例做正面的引导。

(2)引导盲生注意学习方法、学习安排,从学习策略的角度来说明成绩的变化,化被动应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让他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的核心。

4.建立自我监控体制

自我监控是根据自我所定目标,对自己学习进行监察调节的过程。

(1)根据盲生本人的状况,可由老师帮助确立各个时期内完成作业的层次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对照实施。

(2)让盲生重视思考过程、思考方法,体会思考的乐趣,从而提升自我监控的能力,可让盲生每隔一段时间写出自己的作业情况和心得。

(3)建立信息反馈表,通过单个学科或多个学科作业完成情况的信息跟踪,分析盲生状况,加以单独辅导或集体辅导,促进盲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自我监控是培养盲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5.提高盲生做作业的兴趣

(1)运用电脑。因为学生对电脑有兴趣,因此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盲生作业书写中,让盲生运用电脑自主寻找资料、组织材料、完成作业。

(2)结合生活。让学生到社会中进行调查,作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避免枯糙乏味、僵硬教条,让盲生在作业中领会到真正鲜活的知识。

(3)精心布置。作业的数量、质量与教学重点、难点相结合。

(4)自我选题。让学生适当地自主选择作业题目。

丰富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多样性是提高盲生作业兴趣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