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运维一体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设备 供电可靠性 状态检修 运行维护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M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70-01
状态检修就是通过设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决策等手段开展设备检修工作,达到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检修成本合理的一种检修策略,是一种针对性的主动维修方式,与定期检修相比,能降低检修成本、减少检修停电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状态检修是电力设备的“保健”工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离不开状态检修,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整合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增效的管理目标。
1 开展状态检修的意义和条件
1.1状态检修及其意义
状态检修是以设备当前的实际工作状况为依据,综合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重点检查、在线状态监测以及预防性试验等获得的状态量信息,通过先进的可靠性评价手段以及寿命预测手段,评价设备的状态,识别故障早期征兆,并进一步对故障部位及其严重程度、故障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并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或故障将要发生前进行检修。
开展状态检修,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满足提高可靠性的要求。之前的预防性检修试验工作是按照春检安排的,由于春季是用电高峰的开始以及试验设备量大,所以仅预防性检修工作就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很大,显然难以满足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二是设备的性能及健康状况比以往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如果完全按照当时的规程进行春检,不管设备的状态如何,只要到期就修,不仅加重了现场的劳动强度,而且对设备的健康、供电的可靠性和人身的安全未必有好处。只有根据设备状态进行检修才能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和效率,达到保证系统安全和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1.2 开展状态检修的条件
(1)由设备基本参数、日常运行维护记录、缺陷记录、检修记录、离线试验数据以及在线检测数据等组成的设备数据库,是开展状态检修的依据,数据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和正确性,否则失去数据支撑,就无法有效正确开展状态检修。
(2)通过设备个体的各种状态量数据录入,形成一个包含巨大信息量的数据库,对其进行纵、横向交叉比较,及跨专业的综合推理和分析,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得出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价及提出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建议。
2 运维一体化的意义
(1)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的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也就是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实施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业务的“双向渗透”,减少运行与检修交叉、重叠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2)在实行运维一体化之前,设备的巡视工作由运行人员进行,由于运行人员专业性深度不够,对相关设备的性能掌握不够,本应该及时能维护处理设备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随时、及时处理。而实施运维一体化后,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的“运维”人员,具有设备运维的专业知识,能更深入开展设备运维工作,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够随时对设备进行维护,出现问题也能及时的处理,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在实行运维一体化之前,设备档案及运行记录,设备履历、工况等相关资料都由设备运行单位管理;而检修维护、试验记录等则由检修维护单位管理。完整的设备档案及运行、检修数据、资料是状态检修工作的基础,但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同,资料不能共享,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需要检修单位和运行单位的配合,因此就需要重复的协调、安排,工作效率低下。在实行运维一体化后,设备的相关运行维护工作由一个单位、一个班组同时进行,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3 状态检修和运维一体化双向渗透和有效融合
(1)经过实际的运行,状态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的有效融合给管理提升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一是, 充分利用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经过对现有人员的重组,实现运行和维护人员相互补充,缓解了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运行、维护整合为一个专业,运行、维护工作同时开展,相关运行、维护资料统一管理,提取方便,保证了状态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自我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实现了运行、维护工作的有机融合,干运行的可以学习和从事状态检修工作,干检修维护的可以熟悉掌握运行工作技能,人才潜力得到最有效的充分发挥。
(2)状态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必须在以下关键点上下工夫。首先是以安全原则把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任何是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方针、理念,紧扣安全生产及风险防控主题,结合实际,从管理、技术、教育三方面入手,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管理模式。使运维一体化和状态检修工作始终保持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最大化效益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是以实践带动培训。鼓励培养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人员的技能素质,最终达到运维一体化和状态检修工作的有机融合。 (3)在实践过程中,将传统生产业务组织方式与运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从人员专业素质、工作协调、安全质量控制、人力资源效能、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对比,确定了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设备运维人员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组织方式、培训重点等,进而确定状态检修工作的推进方式。 一是汇总分析现有的检修业务,分阶段稳步推进维护类检修业务由检修人员向运维人员的移交;二是工作推进坚持先35千伏后110千伏、先简单后复杂、先一次后二次的原则,严控安全风险;三是明确工作推进中运维人员的安全职责,制定运维一体化和状态检修工作实施细则,力求各项管理制度、工作要求操作性强;四是划转部分检修人员到运维专业,同时明确检修班组对运维班组的指导职责,加快推进运维一体化的人员融合、专业融合和状态检修常态化。
4 结束语
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就离不开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综上所述,电力设备的状态化检修和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就是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只有深化、细化状态检修和“运维一体化”建设,将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和“运维一体化”体系深度渗透融合,提高工作质量,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提升巡视、运维、检修工作质量,提高设备安全系数,把设备安全基础夯实,供电可靠性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电力企业才能够健康地发展,获得长期的利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大检修;三集五大;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41-04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电网运行及检修专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2]。
2013年以来,湖北宜昌供电公司依托国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优化标准、加强培训、稳步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工作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设备管理、加强应急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探索辅业外包等方面,率先在省内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截至2013年末,公司已基本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中的近期目标,其中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达55项,占64项目标总数的85.93%,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部分设备C、D类检修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业务。
目前,公司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1年,优化了生产工作流程,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提升了设备健康水平及相关生产指标,应急处置响应更快,变电运维质量更高,日常管理更精,各类成本更低,变电设备缺陷消除及时率、设备可靠性等指标在省公司对标中名列前茅,在给公司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变电运维效率的提升,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可供直接操作的管理范本,在全国同类单位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运维一体化实施背景
1.宜昌电网的特点
湖北宜昌电网地处三峡、葛洲坝电力外送的起点,境内多山地和江河湖泊,电网结构复杂,管理设备较多,输电通道密集,检修覆盖半径大。现管辖18座220千伏变电站,66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变压器146台,总容量8333兆伏安。2013年变电站呈大幅度增长模式,而运维人员却远远不及变电站增长定员人数,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宜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变电站辐射管辖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检修行程达4000公里,最远变电站需5个小时以上的车程,特别是偏远、山区变电站道路老旧,对运行、维护类检修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2.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下,维护类检修工作由市检修公司检修试验工区人员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由不同班组负责。从变电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到检修人员消除缺陷,大致经历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3-4]。
据统计,维护类缺陷占发现缺陷总数的50%以上,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类缺陷的处理上,没有足够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工作,导致设备缺陷、故障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对厂家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增加了电网运营成本,结构性缺员矛盾日益增强。
随着地区电网快速发展和“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扩张的电网和有限的资源给宜昌电网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上每个地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电网结构、人员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范本。因此,探索符合宜昌电网实际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3.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首先,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维护类检修工作将由运维人员自行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均由运维人员负责,并通过巡视、维护等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巡视维护和缺陷的发现到消除流程将大大简化,时间大大缩短。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将从维护类检修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试验工作,对于提高检修质量,节约电网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
另外,实施“运维一体化”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释放劳动生产力,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需要,开展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培训,适当调整检修人员转岗,安排变电检修人员转岗至变电运维站(变电站),进一步加强变电运行、检修、试验、保护、自动化、直流专业间的融合,能够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再次,实施“运维一体化”能够培养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复合型“运检双能”人才,这是解决电网快速发展与人才结构性缺员矛盾的必要手段和提高效益效率的最佳途径,对满足电网精益生产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二、“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1.“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的范围
“运维一体化”是以运维站为单位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实现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和维护性检修由同一组人员负责实施的电网生产组织模式。运维站除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辅助设施维护等变电运行业务外,还负责变电设备的维护性检修业务。
维护性检修指《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中所列无需使用的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7]。
2.“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目标
在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维护性检修业务重新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8-9]。规范一体化运作各级运维岗位的业务标准,明确变电站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内容,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阶段逐步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实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所辖运维站64项运行维护业务高度融合。
公司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实际特点,将其划分为巡视、维护,操作、检修,应急处理三个部分,积极推进。一是维护围绕巡视转,巡视准确维护精,开展的设备运维项目有48项;二是操作围绕检修转,操作高效“腾”时间,需停电进行的维护性检修项目有9项;三是应急围绕服务转,响应突出快、准、优,应急抢修类的项目有7项。
3.“运维一体化”工作实施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逐步推进。实施运维一体化要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
坚持培训先行,素质提升。运维一体化建设有赖于多技能人才、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培训工作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安全责任加大。必须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激励政策上,应对现有的岗位薪金制度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岗位薪金梯度,促进多技能业务的融合。
坚持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体系
深入开展制度建设、流程再造,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设备类别和作业项目,分电压等级明确运维一体化和检修专业化分界面;对开展实施的运维项目进行研究,在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所列运维项目优化后共64项中,确定了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近、中、远期可开展的运维项目。
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明确哪些项目采用标准化作业卡,哪些作业需要开工作票。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流程,以PMS为平台,固化项目作业流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
公司共新编26个管理制度、20个岗位职责、26个标准作业流程,涵盖了设备C、D类检修和日常维护、应急抢修、设备巡视等运维一体化典型工作流程及保护装置告警、SF6气压降低、直流接地等典型缺陷处理流程和典型工作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标准体系突出专业融合,强调工作界面清晰、监督到位,确保作业现场流程不乱、工序不减、监护不断、验收不松。
2.强化培训,着力培养“运检双能”人才队伍
宜昌供电公司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大力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岗位培训系统工程,先后开展六批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覆盖率达98%以上,组织运维人员针对维护性检修项目进行培训,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综合技能水平。安排运行人员到检修班组轮岗,学习变电设备检修、试验技能;安排转岗检修人员学习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公司以亭变电站为变电运维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能手,采用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明显。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后,运维人员均已具备运行操作及开展运维项目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技能。
同时,公司还组织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教材》《运维人员能力规范》和《运维人员成长规划》,作为运维工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性文本。
3.完善装备管理,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设备充足
根据运维业务开展需要,公司采用“购买+租赁”的方法,分阶段逐步配置相应的仪器仪表、试验设备、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确保装备充足,管理高效,维护及时。典型维护性检修初期目标需配仪器,立即采购并配备到各运维班组,每个运维班应配置运维车1台,检修试验车1台,操作应急车2台。
4.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安全
在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分阶段开展的运维业务项目由公司运检部、安质部共同审定,并在推进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分析和控制管理,杜绝因运维一体化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针对现场安全管控、倒闸操作、工作票管理、标准化作业等业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认真梳理完善,保证作业安全,确保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针对农网110千伏变电站上划后维护工作量大,在短期内造成应急抢修效率和优质服务水平下降的问题,对部分有富余检修力量的县公司建立由地(县)调控中心统一指挥、市公司与县公司协同抢修、检修试验工区协助配合的应急抢修工作机制,进一步理清了“大检修”体系下的应急抢修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
5.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为推动运维人员快速岗位成才,公司率先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变电运维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的增加及提升情况,重新测算岗级,设立1至5级运维工,对取得维护类项目资质的人员薪酬待遇提升1至2个岗级。同时优化绩效考核,将员工薪酬工资按照运行工作40%、维护工作20%、检修工作10%、岗位技能20%、综合评定10%纳入运维一体化绩效分配范围,并相应调整运维人员薪酬水平,对倒闸操作、C/D类检修项目单独进行绩效核算,拉开分配差距。
围绕“劳有所得、苦有所得、学有所得、和有所得”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细化安全指标、作业违章、系统台帐等刚性指标分值,完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贡献的“三考核”,明晰员工上升通道。
配套薪酬激励措施和机制,营造以绩效管理为手段的“比学赶帮超”工作氛围,促进员工转变观念,稳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工区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6.探索辅业外包机制,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按照《国网公司生产业务外包管理规定》,公司将变电站的辅助设施维护、保洁、环境整治等辅工作纳入物业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运行人员与物业公司维护分工界面,运行人员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安全工器具管理等工作,物业公司负责变电站的保洁、变电站辅助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此举减轻了运行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方便其精心从事倒闸操作、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工作。公司目前已外包项目12项,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7.依托公司与高校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公司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获批湖北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术上加大专业应用性合作,科研上采取联合申报项目、合作攻关、共同申报成果、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形式,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先后开展了《变电站防误闭锁方案研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研究。同时,借助三峡大学师资力量,整合变电、检修、运行专业资源,组建运维专家智囊团,定期举办“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评估会”等专题会议,开展管理诊断、效能评估、督促执行、指导纠偏。
四、实施效果
1.人力资源效率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运维人员不足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公司在国网定员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开展情况及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充分挖掘了现有人员的潜力。原有运行人员228人,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定员标准,运行和检修人员折算仅163人,劳动效率提高30%。
2.减少了停电次数,缩短了停电时间,增加了对用户的供电量
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实施以来,各类生产指标明显提升,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维护类检修处理的缺陷均可在运维班内部完成全部流程的流转,部分缺陷可以实现当天发现、当天消除,大大缩短消缺周期。同时减轻了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协调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设备停送电时间,提高了设备可用率,增加了供电量。
以220千伏某变电站为例:
4个22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2个小时(4000千瓦*2小时*4个=3.2万千瓦时)
6个1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5个小时(1200千瓦*1.5小时*6个=1.08万千瓦时)
8个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个小时(30千瓦*1小时*8个=240千瓦时)
每站增供电量:3.2万千瓦时+1.08万千瓦时+240千瓦时=4.304万千瓦时。公司所辖84座变电站(含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66座),总计增供电量18座*4.304万千瓦时+66座*1.104万千瓦时= 150.336万千瓦时,创效150.336万千瓦时*5988.5元/万千瓦时=900287元。
3.应急处置响应更快
变电站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实施应急抢修“属地化”,确保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缩短客户停电时间。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场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倒闸操作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的速度,现场设备缺陷处置时间由以往的平均3小时以上提高到现在的1个半小时,时效提高近50%。
4.运维质量更高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由于专业化巡视持续开展及运维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变电站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共巡视6511次,包括正常巡视4586次,特殊巡视1925次,维护性工作数量6116次,发现缺陷183处,缺陷消除及时率达到99%(见图7),相关生产指标位于省公司前列。
5.设备健康水平更高
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开展的每周专业化巡视、每月设备问题专题分析,深入落实设备“运行检修”双主人制度,变电运维一体化班组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彻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更为全面、准确、及时,为变电站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6.节约了设备维修、人工、车辆等运营成本
运行人员不必重复往返各检修现场,节约了人工、车辆、器具使用费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行运检一体化管理,使变电设备维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设备完好率、可用率达100%,安全管理成效显著,生产成本明显下降,通过合理安排任务,减少了重复检修,有效降低了油料费、旅差费、材料人工费和生产维护费用。
效益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模式下,运行维护人员配置、车辆、司机数量、往返路程、油费均有所降低。其中每个运维班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60000元-48000元=12000元,每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总计12000元*10个运维班=120000元。
五、总结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传统运维模式不再适应电力生产的需要。“大检修”运营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实现电网检修维护人、财、物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宜昌供电公司对“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3):144-145.
[2]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12-13.
[3]李庆梅.“大检修”下的标准化成本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8):267.
[4]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50-53.
[5]张龙,董勤伟.变电生产管理新型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力安全技术,2005,(1):5-7.
[6]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
2013,(13):70-71.
[7]张海涛,刘方方.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的分析[J].河南科技,2013,(5):103,231.
[关键词]风电场运维一体化 探索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66-01
大唐山东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管理风电场5座,其中3座为自主运维,2座为委托运维。随着风电场数量的增加,运维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显现,且风电场运维人员不具备检修能力,给日后设备出质保期后的检修管理造成了困难。为了改变现状,有必要在公司所属风电场进行运行维护、常规检修一体化的模式探索。
一、风电场现有运维模式
目前公司所属风电场的运营模式为单运行模式,为所有人员参与运行和巡检工作,未配备检修人员的倒班模式,造成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已经不能适应烟台公司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风电场与火电厂的差别,风电场在运行值班时工作量较少,现有工作模式中实行三班倒,维持风电场运行值班最少需要7-9人,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将来若配备检修人员,检修人员不参与设备操作,对现场的设备运行情况了解不清,容易出现误入带电间隔的事故。
运行人员巡视后,把巡视结果反馈给检修人员,由检修人员安排缺陷处理,这样不但延误了缺陷的处理时间,而且造成了工作任务的重复,对人员、车辆的使用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运行和检修只对各自的工作负责,互相没有交叉,长此以往会对设备、管理形成“误区”,不利于员工熟悉不同的设备、工种,也限制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含义
所谓“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即运行人员在做好本职的运行岗位值班工作的同时,同时进行一些风电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紧急缺陷消除工作;春、秋检和大修工作时,配合检修专业人员进行。
三、“运维一体化”实施的难点
首先,运行和检修工作由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短期内难以培养出符合要求的运维人员。虽然运行、检修工作面向的对象均为电力设备,但运行工作要求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检修工作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检修工作又分为一次、二次、高压试验、风机检修等,同时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也要提高。若施行运维一体化,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运维人员掌握业务技术的难度更大,培训合格的运维人员的周期将更长。
其次,现场作业中安全控制环节易出现缺位。施行运维一体化后,原来由运行人员布置安全措施,通过运行人员许可把关,作业完成后双方验收的过程管控将由一方执行,期间的许可、验收环节容易出现缺位。
第三,单一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增加。施行运维一体化后,原来的运行、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将由一人承担,势必造成了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的增加,这就要求相应的激励机制必须增加,否则一线作业人员对开展运维一体化将出现抵触情绪。
四、“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
1、实施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在实施运维一体化时,原来的运行、检修安全职责必须落实到位,依旧坚持许可制度。
(2)“培训先行”原则:运维一体化的实施,寄托于运维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将培训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激励保障”原则:实施运维一体化后,人员的劳动强度将大幅提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岗位薪酬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薪酬层级,激发员工投身“运维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
(4)“效益优先”原则: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施“运维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要以“价值思维,效益导向”为出发点,精简人员,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2、实施方案
要改变现有的由运行人员进行监视、设备巡检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方式,形成将所有工作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实现运维一体化管理。
(1)近期目标:运行人员进行监盘、站内设备巡检、操作、日常维护和消缺工作,检修人员进行站外设备巡检、操作、维护、日常消缺,以及站内外设备大小修工作。
针对设备的检修等级,将风电场一二次设备的定期工作按照难易程度分为C级、D级、E级,E级工作由运行人员负责,C级、D级检修由检修人员负责,运行人员配合。C级检修工作列入长期目标,在实现以前交由专业检修队伍进行,由运行、检修人员配合,在实践中对人员进行培训。
这样,运行人员结合设备巡视,承担一定的维护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中期目标:原运行人员转至检修,风电场的运行监视职能改为运行值班,通过后台监控的声光报警提醒值班人员,使值班人员脱离始终监盘的情况。检修人员负责所有设备的巡检、操作、维护、日常消缺和C、D级检修工作。针对检修专业分类多的情况,可以将专业分工到个人,使单一运维人员在掌握所有运行技能的同时,有侧重点的掌握部分检修专业。通过员工技能培训、考核,具备既懂运行,又掌握某方面检修技能,初步出现运维一体化工种,并在单一工作中同时承担运行、检修职责。
(3)远期目标:在实现中期目标的基础上,所有人员逐步掌握所有检修专业,在检修人员现场工作时,由检修人员完成设备操作、安全设施布置、工作完工验收的所有流程。必要时从各风电场抽调人员组成检修队伍,自主进行风电场的大小修工作。由“运维一体化”向“运维检一体化”转变。
3、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将风电场定期工作分为C、D、E三级,由不同的人员进行时,必然会造成同一设备由不同的部门维护,容易造成设备主人的确实,同一设备的检修计划需要进行细化。
(2)运维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现场作业过程的安全掌控方法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必须保证原安全过程管控的许可流程不能进行缩减。
(3)运维一体化的建设需要有员工的素质做支撑,员工的培训要有总体的规划,使员工的素质能够跟随每个阶段的实施而逐步提高。
(4)在员工的调动和聘任时,要考虑新员工对运维一体化的适应问题,必须保证新员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达到运维一体化的标准。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电场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人员集约化管理等显著特征,可以节省设备检修时间,解决了检修和运行的配合问题,提高了内部收益率。同时,也减少了风电场人员重复往返检修现场的次数,节约了人力、物力,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设备可利用率,间接的提高了风电场的发电量。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
[2] 马建军,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探.
1运维一体化模式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1.1检修人员要熟悉电网运行管理
现阶段,检修人员仅对输变电设备的维护与运营较为熟悉,但是对电网的整体的运行规律以及负荷功率的具体分配情况却了解不多。运维一体化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而没有单独设置负责倒闸操作的人员,因此检修人员必须对电网运行的整体规律进行学习与掌握,以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工作人员应当对电网的运行状态有最基本的判断,根据目前的运行状态制定较为详细的操作方案。设备的停运都要符合安全规程的标准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应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运行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出准确的决策。
1.2工作人员应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电网的安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自动装置以及继电保护装置。这两种装置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对电网的整体运行情况予以全面的监控,同时可以辅助对电力运行的调度,一旦设备在运行中发生了故障,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故障设备切断,并对故障位置予以基础的检测,而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稳定。这对检修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人员应当了解这些装置的运行原理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如果有故障发生,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找到故障位置所对应的装置,并熟练的完成设备切断与设备转换等操作。例如,当变压器因故障而停运时,检修人员要立刻解除主变保护跳母联的功能,并将功能切换到后备跳母联。另外,工作人员应当将知识结构细化,对设备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并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掌握解决方法。在设备配备不齐全等条件下,检修人员应当具备亲自动手将故障清除的能力。
1.3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规程
除了最为基本的检修工作外,工作人员应当对电力运行与调度的各项规程进行熟练的掌握,这对电网运行安全与稳定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技术娴熟只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却无法保证工作的规范。电力对社会生产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旦发生危险很容易造成人员与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与管理。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在交接班以及部门间的任务交接时,要按照标准填写各种必要的手续,并妥善留存。运维一体化这一模式下,检修运维班组原有的外部监督模式转化为了自我监督,这就要求检修人员要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只有熟练地掌握规程并加以运用,才能够为自身与他人的安全负责。
1.4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作为复合型人才,工作人员要完成多种角色之间的转换,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工作人员的身心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到较为艰苦的野外环境进行作业,这对其体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运维一体化使其工作的内容增加,工作人员需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检修人员必须冷静应对。如果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就很容易导致操作上的失误,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加强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做好应对一切困难的准备。
2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人才培养策略
2.1规范整体建设以及作业流程
为了将运维一体化这一模式进行落实,应当首先从整体上对电网建设进行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建设,保证其作业流程符合发展要求。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复杂的工作得以简化,为运维一体化的实现提供前提与保障。一方面,电网建设应当向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方向逐步发展,使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实现运营与管理的自动化。另一方面,电网的建设要标准化,变电站的功能配置、端子排布置、接口规范、回路设计以及格式输出等都要有各自的标准,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变电站建设的统一性能够将运维工作的难度与强度降低;而回路设计的统一性,则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的建设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2.2加强并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
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标准与规范。运维一体化的提出为电网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电网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运维一体化的关注度,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规范。一体化模式下,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自我监督与约束,这种监督与约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程,而规程就是从制度中提炼出来的。应当制定细致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等,使每项工作都有据可依,使操作流程规范,进而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电网检修与运维工作的安全与稳定。
2.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从人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来说,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对人才进行培训与考核。运维一体化下人才需要对电网的运行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其身份除了设备的使用者外,还是设备的检修者、维护者以及分析者。因此,工作人员要对设备运行的规律、运行的原理以及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人员培训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开展集体形式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使人才满足综合性的发展需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操作的熟练性,在实践中促使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3结束语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分析;培训;实践;发展
作者简介:罗艳娟(1972-),女,云南大理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副教授;周宏宇(198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2-02
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多年来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发、输、变、配、调五大专业。而变电专业又发展为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变电运行是供电企业主要的生产运行单位之一,担负着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1]而变电检修[2]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最基本的保证。所谓变电运行人员主要指的是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巡视、倒闸操作与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而变电检修人员是指从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的专业人员。对应着变电运行与检修两个专业,各地有着相应的劳动组织构进行管理,并按照以上两个专业分别从安全工作规程、运行规程、检修规程、调度规程等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为保障快速发展的电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在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3]所谓运维一体化,[4]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有效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成功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5]
一、国内外变电运行与检修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电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澳大利亚越网公司、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新加坡新能源电网公司等国际先进的电网公司调研发现,这些公司普遍建立了扁平化的设备运维组织体系,电网运行实行集中监控,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合一,设备专项检修工作实现社会化,电网企业生产核心业务精简而高效。
我国电力系统形成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的模式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主要是历史上我国电网基础薄弱,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运行倒闸操作频繁,生产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技能人员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电网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14倍。总装机容量达到9.66亿千瓦,是1980年的14.6倍。改革开放以来变电容量的飞速发展带给变电专业的深刻影响令人关注,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电力系统运维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专业面临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变电站数量大量增加。据初步估算,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35千伏变电站数量达到了25000座以上。二是变电站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35千伏及以上具备无人值班条件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比率超过80%,而且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提升。三是变电设备的制造运行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变电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从过去的不足10年提升到20~30年,变电设备可用系数也达到99.9%以上。四是变电人员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技能水平仍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近年来新进电力系统的变电人员原始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大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但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内容与模式难以适应电力系统对工作技能的需求。五是变电运行人员数量普遍紧张。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变电站人均运行人员数量不足3人,一些企业反馈变电运行人员严重不足的比例高达78%以上。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我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电网企业现有的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电力运维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员工的人数与业务素质等方面均不能满足需要,但基本的文化程度是具备各类技能提升的基础,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借助社会化力量,缓解人力资源矛盾。
三、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有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用电需求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研究表明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0亿千瓦、14亿千瓦、19亿千瓦,分别相当于2010年的1.5倍、2.1倍、3倍,期间变电容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因此变电专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对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用2~3年时间逐步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80%的运维单位由变电运维班(站)统一负责实施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带电检测、维护性检修业务,以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并确立了“确保安全,稳步推进;培训先行,素质提升;合理引导,激励保障”的工作原则。以上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无疑是积极主动的,将有利于国家电网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创造先进的变电运维管理模式,大大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劳动生产效率,值得相关电力企业借鉴。
四、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研究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有人值班和无人值班模式。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无人值班的比例将高达90%以上。变电运行的模式大部分也已由有人值班变化为一个维操队负责多个无人值班变电站区域集中运维管理模式。实施运维一体化变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调整专业管理模式,在现有区域维操队的基础上调整充实现有的检修人员,形成运维一体化的运维班组,按照能力的发展逐步实施运行与维护一体化各项生产任务。而现有的模式是一项生产任务,首先是运行人员完成倒闸操作,然后交由检修人员实施检修工作。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原有的运行人员开展变电检修技能培训,对原有的检修人员开展变电运行技能的培训。需要指出的,受制于变电运维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主要精力限制,所谓变电检修技能的培训主要指维护性检修技能的培训。所谓维护性检修指无需使用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传统意义上的小修)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而专业化的检修(大修改造类)则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完成,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源于电力系统内部专业化的综合检修机构及社会化的各大设备类型厂商。通过以上的变革形成了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维一体化、检修专业化的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的专业化与精益化管理水平,满足我国电力系统特别是电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五、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实践经验
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思路、目标、原则及任务的提出确定了变电运维一体培训的主体内容。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主动适应运维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开始,多年前就开展了无人值班改造、变电运维一体的劳动组织模式创新与主要内容的理论与实训等实质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良好效益,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适应湖南主电网的快速发展。总结运维一体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带电检测部分,主要掌握红外测试、主变铁芯接地电流测试、SF6电气设备气体检漏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一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及辅助设备、漏电保安器等一次设备检测与维护知识与技能。三是二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各类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修改、保护装置程序升级与更新、故障录波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二次专业化特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三是变电运行部分,主要掌握倒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异常及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变电运维一体的推广过程中培训工作所获得的主要经验如下:一是运维一体化的开展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运维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确定运维一体的主要任务与核心工作内容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进行运检双能的培训。把过去检修专业人员培训成为运维一体化专业人员的难度要比预想得要低。运行人员经过培训也能迅速掌握维护性检修技能。四是经过运检双能培训后将原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按适当比例编在同一运维班组工作,通过结对子、互帮互学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五是确定运维人员技能等级。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新定义岗位工种,综合原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继电保护专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立一至六级“运维工”工种,确定能力规范和岗位岗级。六是运维一体化培训的难点是熟悉各类运行与检修的制度要求,并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七是在一些快速发展地区,因基建投产或设备改造导致倒闸操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受人员精力影响,继续维持运行与检修专业独立设置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各地区因按照差异化原则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
六、变电运维一体化发展展望
要迅速建立运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需要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电网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展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发展,须着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快速提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智能水平,提高调度远方操作能力,大力运用计算机程序化操作、一键式操作等技术手段把运行人员从繁重的倒闸操作任务与高风险的防误操作中解放出来,为快速推进运维一体化提供技术保障;二是要建立运维一体化专业发展规划,确立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逐步要将简单的维护检修能力发展为具备有较高级的设备状态诊断与检修消缺能力;三是开展运维一体的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运维一体的多层次技能等级标准,并建立起技能等级标准与不同复杂程度的运维一体任务之间的关系,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向更高技术层面发展;四是修改完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管理规程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支持和规范运维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五是开展针对性的运维一体化模块化培训,满足现有转岗人员与新进人员的培训需求,并支撑运维技能等级标准的发展与完善。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源将进一步紧张。变电运维作为电力系统核心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要求广、工作作风要求严,其承担的任务将更加重要,必将成为保障我国电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宏,张怡.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专业培训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2]马野.浅谈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1,(8).
[3]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