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社区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GIS;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Mizhi County District
Abstract: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for space research provides a powerful data-processing tools and information analysis tools, which facilitate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raws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omestic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search work,focuses o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mizhi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work during the design and planning,carried out some technical practic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Keywords:GIS;Construction land;Land Suitability.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更利于城市形成合理的空间格局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趋势[1]。基于GIS的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具备一般MIS系统的报表和统计功能,而且还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对城市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专题。直观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情况[2]。本文所研究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问题也就有了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而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3S”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GIS技术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流[3]。为突破手工操作的局限、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土地适宜性评价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应运而生[4]。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土地评价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大多为区域性的单项土地评价[5]。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尝试将GIS应用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6]。
3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利用GIS对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存储、变换、空间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不仅关系到土地利用规划能否使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条件综合效益达到最佳,而且对于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1 基于GIS的生态评价因子选择
将决定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子条理化,以便于在GIS系统中实现。影响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评价因子主要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水文地质,风向等。
3.2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因子加权评价法。各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相差很明显时,就应采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先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再对各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一般以分数越高表示越适宜。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7]
式中:i=地块(网格)编号,j=土地利用方式编号,k=影响j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因子总和,n=影响j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因子总数,=土地利用方式为j的第i个地块的等k个生态因子适宜度评价值(单因子评价值),=土地利用方式为j的等i个地块的综合评价值(j种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度),为因子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权值。
4 米脂县新区用地适宜性分析
研究区域基地位于米至县城东南,西临210国道、无定河。城市盐化厂与基地隔河相望,西北面是城市用地。基地南边韩家山沟(老树沟)谷南岸布置有城市工业,(老树沟)将规划区域与工业区隔开,另有一条东西向平行老树沟的道路(基地南边)。
4.1 现状分析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地表信息,根据地形等高线的高程数据获取DEM模型数据,并进行高程、坡度、坡向、水文等一系列基础分析;利用三维分析功能进行三维地形模拟分析,对现状地形深入分析。
4.1.1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
根据DEM地形图在GIS系统中可利用高程分析工具,根据现状高程点,按高程范围可对地形进行填充,生成现状高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坡度和坡向是分析地面经受日照、风吹、雨水冲刷影响的重要因素。如图2现状坡度分析图所示,地形坡度表现地面的陡峻程度,颜色越浅表示地形的坡度值越小,地形越平坦;颜色越重表示坡度值越大,地形越陡峭。如图3现状坡向分析图所示,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坡向,图中可分为平面、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不同的级别。
图1 现状高程分析图 图2 现状坡度分析图 图3 现状坡向分析图
4.1.2场地填挖方分析
为了使研究区场地能够满足建设项目的使用要求,就必须对场地进行场地平整,按照要求对自然地形作出相应改造。米脂新区的土方计算路线和流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确定设计等高线线形及标高;2)利用GIS系统中的地形转栅格工具,将设计后的地形生成DEM模型;3)填挖方计算,利用GIS系统中3D分析工具的填挖方工具对设计后的地形模型进行填挖方计算。4)填挖程度计算。可得设计地形DEM模型(图4所示)以及三维模型(图5所示)。
图4设计地形DEM模型 图5 设计地形三维模型
填挖方计算是利用GIS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填挖方分析工具对原始地形、设计地形模型进行计算,如图6所示。通过计算可知,挖方体积为1300.68万方,面积为118.79万平,填方体积为336.14万方,面积为54.81万平。
图7所示为填挖方深度示意图,利用以颜色区分数值,可以非常直观的显示土方量的变化情况,为竖向设计的调整、建筑布置和土方调配提供依据。
图6填挖方生成结果图7 填挖方深度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课程设置;三维设计软件;产品展示设计
0.绪言
产品的造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形象能够得到统一识别,具体指的是以产品的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性的形象设计,它可以塑造和传播企业统一的形象,显示出企业的个性,打造专属于企业的品牌,然后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盈利,而产品形象的系统评价则是在产品具体的内在形象和外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对产品造型设计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而为产品的造型设计提供一定的专业性的理论指导。产品造型的设计在当今涉及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过程,实现了产品设计的自动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生产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的周期。从当下来看,增强产品的竞争优越性,也不断地推动着产品造型的设计逐渐的向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发展。
1.国内外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走向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图形设计和处理的设计软件,其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变化影响到产品造型设计领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去,使产品设计造型变的更加优秀,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这个领域与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由于产品造型设计的相关特性,我们应该根据计算机图形设计相关的经验来详细的探讨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如何有效的设置计算机课程。
事实上,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在产品造型专业领域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通过对比和研究我们也不难发现,国外产品造型设计的计算机课程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很好的适应新世纪的信息技术,不仅要培养出具备计算机硬件知识能力和设计技能的造型设计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工业造型设计的创新型人才,它很好的将课程的设置和产品造型设计的学科互相的融合起来,而这一方向的主要课程则包括工业设计理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设计、传播学理论、视觉传达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当然,还有一些计算机的动画和图形处理制作技术、计算机造型设计的二次开发语言教程等。
在产品造型工业设计领域,我国从国外引入了大量的设计软件,譬如说如UG、CATIA等,但是最终的设计成果,无论是在外观上、产品的功能抑或是设计的周期上,都和国外的产品造型设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产品造型设计师的创意和艺术修养有直接的关系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主要就是,我们没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作为设计的基础,同样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为设计服务,甚至没有真正的用好从国外高价引进的计算机绘图用的软件,更没有以培养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工业产品造型的设计人才为目的,而设置相关的计算机课程,绝大多数国内的产品造型计算机设计人员,仅仅只是具备了简单的计算机绘图技术,而并没有更为深层次的技术和能力,这些都在不同的方面揭示着国内造型设计师计算机能力的欠缺。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开设旨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课程,推动国内产品造型设计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
2.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专业趋势分析
我国教育部曾经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机总上机时数做了具体的规定,由此可见,鉴于计算机课程在工业造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也开始对此重视起来,而我们在产品造型设计领域不断显现出来的问题,更加说明了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合理的设置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是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也应该欣喜的看到,随着产品造型设计在国内外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产品造型设计领域的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同样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媒体也将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同时,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也相应的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专业领域之中。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必须依据这个专业的特性再做出合理的判断,相关人员也逐渐认识到,相对于产品造型设计来讲,它主要希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工能,来提升产品造型设计的效率和品质,甚至在更深层次上实现这种设计过程的程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设计产品,实现交流的信息化。因此,我国产品造型慢慢的开始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技能。[1]事实上,在计算机二维、三维设计软件不断的发展的时代,关于产品造型的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远远并非一两门课就能够解决的,因此不断地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的相关的辅助设计功能,来培养学生进行工业产品设计的相关设计潜力。需要注意的一点则是,大量的计算机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应该了解到,产品造型的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其培养重点并不应该一样。
2.2注重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事实上,仅仅具备了理论知识的学生,并不可能从根本上具备实际的产品设计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不能轻易地画上等号。[2]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从根本上说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我们同时也设置了一些具备实践性的课程来加强和完善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例如,家具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产品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课程,而我们主要是通过这样的课程来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效果图制作的能力。他们不仅拥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论知识,同样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巩固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3课程的设置具备了一定的产品设计特性
由于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和传统的计算机设计具有很大的区别,它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而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设计水平。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的过程中,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该专业的个性与特色,而这对于工业产品造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时所开设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立体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和计算机辅助环境设计都具备了一定的产品造型设计的特色,而也存在一些学校,它们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一些极为简单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或者语言设计课,根本上不能够适应现时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要求,在教学上也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理论和语言性的课程设置的过多,分不清主次,学生的计算机设计能力很强,但是却缺乏一定的产品造型设计能力,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加强注意。[3]
【参考文献】
[1]苏建宁.浅析工业设计教育[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10,(8).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统筹兼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跨越式发展”,共有11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大城市撤县设区的经济绩效、城市管理数据化的内容体系、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未来都市圈发展的布局设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路径、建设兼具文化魅力的山水城市等角度,论证了城市管理过程中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重要意义,并提供了助推未来城市管理如何提质增效的跨越式路径。
摘要:我国各地具有明显的行政经济区特征,市场化进程不断推动这种刚性制度发生调整,地方政府多顺应这一趋势,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调节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撤县设区近年来成为最频繁的调整形式之一。使用合成控制方法,利用杭州湾附近13个县级行政单位1993~2012年的经济数据,对余杭和萧山进行撤县设区政策效果的识别和量化,并呈现出政策影响明显的异质性,为政策分析评估打下基础。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的角度考察异质性的来源,有助于讨论以区市两级角色分工的视角审视撤县设区政策的潜在影响,为加深理解撤县设区政策提供一些补充和借鉴。
一、引言
在我国行政经济区特征比较明显的现实背景下,行政区划调整经常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有形之手。[1]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掀起了几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热潮,不同时期的调整形式重点也有差异。[2-4]进入二十一世纪,各个大中城市发展矛盾突出,城市地方政府将调整下辖的区县行政区划,作为应对城市发展问题、追求城市经济增长、整合城市资源、提高城市集聚功能和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手段。[5]
区县行政区划调整,对自身和所在城市整体都可能带来不同的影响,[6-8]对涉及主体的经济绩效影响也仍有需要厘清的地方,对区县层级经济绩效影响进行补充研究,可能会发现政策影响的更多细节,有利于加深完善对这种重要行政区划调整的认识,为后续的政策运用提供一些更清晰的借鉴。
撤县设区调整在区县层面上经济绩效影响仍然存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分离和量化政策影响,影响的异质性更难衡量,也就无法准确地对政策提供效果评估,不利于政策的推进或者调整。本文采用国际上拟实验分析中常用的合成控制技术,分离和量化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县的经济绩效影响。从内容上看,关注政策的异质性影响,相较传统计量研究所揭示的平均处理效应,可以发现更多政策影响的细节。现实意义上说,撤县设区调整能否实现区市两级单位的双赢,还是对区县层级带来非理想的结果,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产生影响,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本文以萧山和余杭撤县设区后的经济绩效为考察内容,以人均GDP等变量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合成控制手段,定量分析撤县设区调整对萧山和余杭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文件、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和区市两级角色分工的视角,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作出解释。本文旨在对萧山和余杭撤县设区后的经济绩效得到具体定量的分析和结论,并检验结论的稳健性,通过定性、定量手段对经济绩效表现提供实证支持的明确解释,尝试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合成控制方法
本文采用合成控制方法分离政策效果,利用与研究对象比较相近的一组区县作为余杭和萧山的控制对象组,拟合撤县设区之前的余杭和萧山,在撤县设区之后,利用合成余杭和合成萧山与真实的余杭和萧山对比,之间的差距可以认为是撤县设区之后余杭和萧山对原有发展路径的偏离,这个偏离就是政策所造成的影响。
(二)研究数据介绍
1.控制对象组的选择
本文以地处杭州湾与研究对象相似的县市组成控制对象组。这些控制对象与研究对象同属一个经济区域,尽量排除不同区域经济带来的巨大差异;相似的行政和政策环境,尽量减少本文研究变量以外的因素带来干扰;各个对象的变量取值范围尽量涵盖研究对象的变量取值,保证合成可以实现。具体选取的县和县级市是:杭州下辖的桐庐县、富阳区、建德市、临安市;绍兴下辖的上虞区、柯桥区;宁波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嘉兴下辖的桐乡市、海宁市、平湖市。
2.时间区间
研究时间区间的选择应尽可能长,以便进行事前拟合和为政策识别留出足够时间。结合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的事前起始时间为1993年;事后时期截至到2012年,因为上虞、柯桥在2013年,富阳在2014年都发生撤县设区,这几个控制对象在合成中可能会占据较大权重,从而对合成的“反事实”研究对象产生严重扭曲。综上,研究区间为1993~2012年。
3.预测变量
被解释变量和预测变量的线性程度越高、预测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越强,最终被解释变量的拟合程度越高。本文被解释变量是人均产出,参考余静文、王贤斌的结论,[9,10]同时结合数据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以下变量作为合成的解释变量:(1)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3)第二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4)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与GDP的比值;(6)事前某些年份的人均产出。
4.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地年鉴、各地统计年鉴,三个数据来源以各地的统计局数据为本源,数据一致性较好,对于部分数据缺失,使用了《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进行了补充,并验证了数据的一致性,部分资料参考了各地政府网站和公开资料。
为了缓解各个对象绝对规模差异和存量调整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各经济变量的比值和人均水平作为预测变量,利用各年的现价统计数据直接得到比值数据;利用各个对象每年可比价格增速或者生产总值指数,以1993年为基准对人均产出进行了价格调整。
在分析两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构建了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评价指标
长株潭城市群自2007 年底被批准为国家“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简称“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以来, 就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广泛响应, 纷纷开展了对如何实现“两型社会”这一课题的探讨。但到目前为止, 对“两型社会”到底如何建设, 仍然没有形成共识。鉴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两型社会试验示范区,在示范区范围内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进展很快,开局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开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对于示范区建设乃至该地区“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两型社会的内涵
构建科学全面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既有重点又有整体的准确理解“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两型”社会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通过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推动,有效节约资源、切实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统计与测度该区域示范区建设进展状况,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还要根据影响该区域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因素来确定。具体来讲,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结果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一方面要求该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并基于现代统计理论、层次结构清晰,充分体现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处理来源准确,处理方法科学,并尽可能使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2)系统性原则
示范区建设内容复杂,且相互影响,衡量其发展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应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应能综合反映各个方面的建设进度,即从多方面统计与测度该地区示范区建设,以确保评价内容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3)代表性原则
指标体系涉及到示范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可选取的指标也非常多,然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全面性,还应考虑其代表性。信息量大、代表性强的指标不仅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示范区建设的进度,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4)可操作性
系统、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固然重要,但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时也应考虑其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其数据的可获得性,否则评价就无法开展;另一方面,要求计算方法科学、简单易行,指标内涵明确,避免指标间含义的重复。
(5)可比性原则
为了分析并找出示范区建设中的问题,要求将其评价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因此要求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即要求各评价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与统计口径要符合通用标准,以便于比较、指导、监督与促进示范区建设的发展。
(6)动态性原则
示范区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求其指标权重具有动态性,还要求所选择的指标能随着社会、经济与法制的发展变化而进行适当地调整,即指标选择的动态性。
(7)稳定性原则
示范区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因此,指标选取不仅要考虑其动态性,还应考虑其稳定性,以反映示范区建设的现状。
2.2 指标选取与说明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选自《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具体如表1所示。分析各指标,我们可以将人均GDP、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归为经济社会指标,将万元GDP能耗降低(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单位面积产出和单位GDP取水量归为资源节约指标,将区域森林覆盖率、人均城市公共绿地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归为环境友好指标。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主要是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表2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指标说明
3 结束语
“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才刚刚开始,在总体上还处于一种理念引导和模式探讨阶段。本文在分析两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示范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均有待深入,示范区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张运(1982—),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
本文系2012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BZZ79)资助。
参考文献
[1]柳肃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中心示范区概念规划纲要[ R] .长沙: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2009.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顾客满意度指数(CSI);PLS(偏最小二乘回归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的不断增多,其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顾客满意度是一种从消费者角度客观进行评价的一种手段,国内医院已广泛采用作为其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但目前的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一是缺乏从整体行业角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是测量社区卫生服务顾客满意度的量表基本上是经验设计,缺乏逻辑性与系统性。故本文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在构建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基础上来探讨上述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CSI模型和指标设计
1.1社区卫生服务CSI模型
在分析文献和医疗消费行为特殊性的基础上,本文参考国内刘桂英,王韬[1]朱航宇[2]梁燕[3]所构建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以ACSI基本架构为模板,建立了如下医疗CSI模型:
本模型共选择了7个结构变量,其中顾客满意的起因包括信息、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的效果包括顾客抱怨、顾客忠诚和顾客满意度;而信息是外生变量,其余结构变量均为内生变量。该模型与ACSI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加入了信息这一结构变量,基于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考虑。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Arrow,1963)[4]在论述医疗市场的特征时指出,医疗市场中医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从而使购买医疗服务出现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另外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导医员,没有问询处,该机构的服务流程、服务项目和科室分布等应在显著位置明示或发放传单给社区居民,以保证信息的公开、充分性,这一点势必对满意度水平有显著影响;在查阅了一些国外社区诊所、药房的满意度相关文献后,机构的利用度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被看作是顾客收集到的信息,原因在于其利用程度直接意味着该机构的知晓度、美誉度等的高低,进而影响满意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顾客满意度调查中加入信息因素对CSI的测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指标设计
本文运用层次化结构设定测评指标。由于信息、顾客期望、感知质量等结构变量实际上都是不可直接测度的,因此需要对这些隐变量进行逐级展开,直到形成一系列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下面为上述模型的结构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隐变量:信息、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顾客抱怨
次级隐变量:1)信息的充分性2)对质量的总体预期对可靠性的预期3)所感知的产品质量所感知的服务质量
观测变量:1)服务流程、信息须知、机构的利用度2)实际感知质量同预期的差距环境卫生及舒适度同预期的差距3)①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施水平、就医方便性②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就医记录4)医疗费用(含药品、检验等支出) 时间成本 5)总体满意度实际感知同理想的差距6)重复选择的可能性向他人推荐的可能性7)投诉的频率 批评的频率
变量名称:1)X11、X12、X132)X21X223)①X31、X32、X33② X34、X35、X364)X41 X425)Y11Y126)Y21 Y227)Y31 Y32
2实证研究和研究结果
2.1数据来源和样本概况
调查问卷采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5级服务顾客满意度量表设计,让社区居民就其最近一次社区卫生服务对19个题项进行评价,分别设置A~E五个选项、A~C三个选项和A、B两个选项,分值分别为5~1分;3~1分;2~1分。
共调查了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位于某城市的三个区,选择这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前往就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方法采用拦截式,故不能完全保证样本的随机性;由于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居民数量较少、年龄分布不均的客观原因,样本量较小、回收率低、有效率低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2.2模型拟合情况
本文采用PLS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PLS(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与一般多元回归方法相比,PLS以类似于主成分回归的方式克服共线性问题,并能有效解决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另外,它还适用于样本容量小的情况。[5]
下面,运用SPSS17.0软件中的PLS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由多元线性回归我们知道,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需要测定R方值,公式为: ,其中 为因变量Y的估计值,因此利用SPSS软件的模型拟合过程:
模型:Y11-模型_1、Y12-模型_2、Y21-模型_3、Y22-模型_4、Y31-模型_5、Y32-模型_6
预测变量数:1、6、4、2、0、1
平稳的 R 方:.268、.683、.455、.532、8.142E-16、.111
统计量:31.842、15.414、17.082、13.041、.714、15.747
DF:18、18、18、18、18、18
Sig.:.023、.633、.518、.789、1.000、.610
离群值数:0、0、0、0、0、0
可以看出变量Y31即结构变量“顾客抱怨”相对应的观测指标“投诉的频率”拟合度不好,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问卷所提供的选项设置不合理,没有给顾客充分的选择余地或思考空间;二是对于投诉这一敏感话题大多数人不愿意提起或承认其有过类似行为,心里负担较大。国内许多学者在设计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之初就刨除了“顾客抱怨”这一结构变量,认为国内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投诉行为等受到传统思想束缚而不会选择正式的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利益,故变量特征不明显,这在上述表格中也有所体现;然而普遍认同的事实是顾客体会了不满意的医疗消费经历后,会向周围的亲戚、朋友等采取非正式抱怨行为,另外,近年来国内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顾客通过正式抱怨的形式调解不满意消费经历后的心理紧张状态也日益被国内消费者接受并习惯。[5]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顾客选择正式抱怨的途径不会显著,故剔除“投诉”变量,保留“批评”变量即非正式抱怨变量。
2.3变量结果分析
将各个变量的评价分值换算成百分制,通过PLS计算,13个观测指标所对应的结构变量的评价分值及其对满意度的影响大小如下:
结构变量:信息满意度、顾客期望满意度、感知质量满意度、感知价值满意度、顾客满意
结构变量评价分值:65.1、63.8、79.8、64.4、67.2
观测变量:1)X11、X12、X132)X21、X223)X31、X32、X33、X34、X35、X364)X41、X425)Y11、Y12
观测变量评价分值:1)63.6、74.0、57.62)64.4、63.23)75.2、79.2、82.8、87.6、78.4、75.64)66.0、62.8 5)76.058.4
对满意度的影响大小:0.358、0.351、0.439、0.354、-
以上显示,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为0.439。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医务人员只有充分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顾客感到满意。其次为信息对满意度的影响,影响系数是0.358。说明相关信息的获知对社区卫生消费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对医疗素质要求的提高。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正向解释能力,但较感知质量不强。原因可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的大多为基本药物,药价本身并不高;另外医疗检查收费也比大医院要低得多。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虽然对价格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更注重与强调该机构的内在质量。顾客期望对顾客满意度影响最小,说明可能存在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消费观念不清晰,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等。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模型中各结构变量的系数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消费者在评价不同卫生服务中心时采用的标准近乎相同,也就是说社区居民在消费时表现出较强的需求同质性。其次,“顾客抱怨”的模型拟合度在本次调查中反映不高,在分析文献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这一结构变量仍需保留。第三,几个原因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感知质量,信息,感知价值和顾客期望。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费用低、方便,使得消费者对这些方面的诉求程度不高,但提高就医环境和医疗设施水平以及提供更完备的信息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
本文是结构方程模型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行业中深入研究应用的尝试,对于揭示其顾客满意度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样本采集量小使得本研究缺乏全面性。
针对以上局限,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调查数量和范围,甚至将一些城镇、农村纳入研究,对比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顾客满意度模型结构的异同点,从而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与实用性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桂英,王韬.医疗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理论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
[2]朱航宇.城市居民医疗顾客满意度指数评价体系构建[D].南京:中国药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