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消费的概念

网络消费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消费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消费的概念

网络消费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购物 网络消费者 体验 心流体验

引言

随着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购物网站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对于购物网站而言,把握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特征非常重要。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体验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网络上,用户体验比其他任何产品都重要,因为网络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技术的体验者,这种体验会增加消费者的购物兴趣。体验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性事件。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于事件的亲身参与或是直接观察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消费者体验已经成为消费者行为的新的驱动力。学者们对线下情境的消费体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网络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体验机会,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日益被看成是商业网占成功的关键驱动力,但数字和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者体验,即在线消费者体验的相关研究成果还甚少。对在线消费者体验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基于“流”理论视角、消费体验理论视角和整体视角,其中“流”理论视角的心流体验被普遍认为是研究网络消费者购物体验质量的重要概念

Csikszentmihalyi(1975)提出心流(Flow)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该项活动或事(陈秀娟,2009)。这种暂时性、主观的体验,即心流体验。“Flow”在不同研究的中文译法也不同。魏婷 (2011)在研究游戏参与者行为是把Flow翻译为沉浸,与我国台湾许多研究的译法一致(王静慧,1998;张德仪,1998;卢正宗,2007;苏裔,2009)。陈秀娟(1998)翻译了Csikszentmihalyi的经典名著《Find Flow: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 Life》,书中以“心流”为flow的中文译名。此后的很多研究特别是消费者行为相关的研究,都采用这一译法(牛才华,2009;陈洁,2009;贺爱忠等,2010;赵颖,2011)。心流体验是人们愿意继续从事某种活动的真正动机(Webster,Trevino & Ryan,1993;Csikszentmihalyi,1990)。在随后的研究中Csikszentmihalyi更加细化了心流体验的研究(1988,1990,1993),并概括出心流体验的九个特征维度:明确的活动目标;直接的即时反馈;个人技能与任务挑战具有平衡性;行动与知觉相融合;专注于所做的事情;潜在的控制感;失去自我意识;时间感的变化;自身有目的的体验。以后的研究大都采用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体验概念,并借鉴心流体验的九个特征维度构建研究模型,这些特征在研究中被作为影响因素或是构成维度。

从1975年心流体验概念提出来,许多学者在对心流体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心流学领域关于心流体验自身属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心体验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心流体验已经从心理学领域发展成为用于解释人类计算机媒介中的各项活动,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中的个体体验。Chen、Wigand&Nilan, Hoffman&Novak以及Choi、Kim&Kim,将互联网环境中个体的心流体验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因、体验本身以及结果阶段,并构建了概念模型和实证研究模型。Hoffman & Novak认为三阶段的心流体验研究模型对于理解心流体验的营销含义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学者们在研究中,对心流体验的构成维度和促成心流体验的前置因素的争论一直不断。

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定义和构成维度

随着网络环境下个体心流体验研究的展开,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心流体验操作性定义和测量维度。

Hoffman&Novak(1996)首次构建了超媒体环境下,在线消费者的心流体验概念模型。在研究中,心流体验被定义为是消费者在网络导航行为过程中的一种认知体验状态,具备四个特征:人与机器互动的无缝隙的反应;真正的享受感;伴随着自我意识丧失;自我强化。Novak、Hoffman&Yung(2000)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调研的大样本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心流体验在内的13个模型变量和3个背景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消费者网络消费导航过程中的心流体验过程。在研究中他们把心流体验操作化为单维构念,联系着作为心流体验前因和结果的其他变量,并使用附有心流体验描述的三题项量表直接测量心流体验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后很多研究都借鉴了这种心流体验单维的测量方法(Krozaan,2003;Hus and Lu 2003;Choi et al,2007;赵彬等,2009)。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直接的单维度心流体验测量(Hoffman& Novak,2009)。

SKadberg&Kimme在研究消费者浏览旅游网站的心流体验模型中,也把心流体验作为单维构念。但测量方法与Novak等的不同,他们采用的是集合心流体验相关概念题项(忘记了时间和享受两个题项)的综合量表,这种方法被称为衍生的单维度心流体验测量(Hoffman & Novak,2009)。陈洁等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将心流体验看作包括条件因素、体验因素和结果因素的某一过程,使用时间过得快和享受在线购物过程这两个题项测量了在线消费者的心流体验。牛才华在研究心流体验对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中,心流体验也被定义为单维构念,测量题项包括全神贯注、时间感丧失和内在愉悦感。

随着对心流体验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研究中心流体验的定义和测量维度逐步从单维构念发展成为多维构念。Ghani et al研究工作中员工计算机使用时的心流体验包括两个维度:精力集中和快乐。Webster、Trevino&Ryan提出心流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人机互动体验,具有游戏及探索的特质,在人机互动的期间,个人能主观地感知愉悦和涉入,而较高的游戏特质则可以得到较正面的情绪与满意,并引发个人进一步探索。他们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心流体验是由四个维度构成的多维构念,即控制感、专注、新奇感和内在兴趣。

Kourfaris认为心流体验是测量在线消费者体验非常有价值的尺度,在实证研究中从情绪和认知角度定义了在线消费者心流体验,把新奇感和享受合并为购物乐趣维度,并且和另外两个认知因子:控制感和专注共同构成心流体验的三个测量维度。

Jeffrey把心流体验分别作为反映型潜变量和综合型潜变量构建了两个概念模型。实证检验证明,对于预测心流体验对网络消费者行为,反映型构念模型优于综合型构念模型。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是一个反映型潜变量,挑战、控制、好奇和专心是它的四个低阶维度。

Zhou,Li and Liu在心流体验对社交网络使用者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验证了三个一阶因子感知控制、感知享受和集中注意力对二阶因子心流体验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心流体验是三维变量。

Steuer将远程感知定义为“沟通媒介辅助下的对某一环境的体验”。Draper et al提出远程感知可以解释为一种融入于计算机媒介环境的状态。Hoffman & Novak(1996)在心流体验概念模型中提出远程感知概念,但远程感知是心流体验的影响因素。后来有的研究者在研究中把远程感知作为心流体验的维度之一。Chen Hsiang认为远程感知和时间感丧失、专注以及失去知我意识一起构成了心流体验的维度。Pace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网络浏览时的心流体验,受访者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中,描述其心流体验状态时的感受说“他感到自己置身于计算机所制造的环境中”。因此Pace认为远程感知是心流体验的维度之一,其他维度分别是发现的愉悦感、对周围环境感知的减弱、时间感丧失、行为和直觉的融合、控制感。

当人处于心流状态时还会产生自我感知的丧失和时间感丧失Csikszentmihalyi(1990),一些研究把这两个认知因子也作为定义心流体验的两个维度(Pace,2004;Chen Hsiang,2006)。

李仪凡研究网络游戏玩家的Flow状态,改编了三套有代表性的心流体验测量量表,开发出心流体验的五维度量表,即对游戏的关注集中度、对游戏的控制感、进入游戏后对自身的关注度、玩游戏时的无意识性、对时间流逝的感知,量表通过了严格的效度和信度检验。该研究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心流体验测量方法,有利于在中国环境下对Flow的理解和应用(李仪凡,2009)。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心流体验的构成维度,且都论证了其构成要素及相关内容,但都只是各执一词。特别对于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构成要素未有全面系统地阐述,因此也缺少一致性的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测量量表。由于心流体验操作性概念和构成维度不明确,阻碍了其研究和应用的进一步的发展(Hoffman & Novak,2009)。

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前因

根据Csikszentmihaly的心流体验特征,研究者们构建了通道模型和因果模型研究心流体验相关构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心流体验的通道模型(Csikszentmihalyi,1990;Massimin,1988),个体所感知到的自身已有技能与外在活动挑战相符合是引发心流体验的关键点。以后大部分的研究也都证实了技能和挑战是心流体验的主要前因。

在网络环境研究中,因果模型是研究个体心流体验的主要方法。Ghani and Deshpande(1994)认为技能和挑战都能促使工作中计算机使用者产生心流体验,也就是说技能和挑战对心流体验的影响是独立,此外技能够通过影响个体感知控制间接影响心流体验。Webster&Trevino(1993)在研究员工与电子邮件交互中,只探讨了技能对心流体验的影响,而且证实了简单易用是技能和心流体验间调节变量。这两个研究对以后的研究者构建心流体验模型有重要意义。

Novak,Hoffman& Yung(2000)构建的一个结构方程模型,厘清消费者网络浏览时产生心流体验的影响因素:高水平的技能和控制;高水平的挑战和唤醒;集中注意力;远程感知和互动速度。

SKadberg&Kimmel(2004)研究旅游网站浏览者心流体验模型,证实了网站的特征(吸引力、速度和互动性)与浏览者的心流体验直接相关,但技能和挑战对心流体验的影响不明显。

Kourfaris(2002)整合技术可接受模型(TAM)和心流体验理论,研究网络消费者行为,发现技能和挑战对于在线消费者进入心流状态有正向影响,但影响效果非常小;而产品涉入度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附加价值搜索功能,所以他认为在当今社会,技能和挑战已经不是引发消费者心流体验的主要因素。卢正宗(2009)以Kourfaris(2002)的心流体验模型为基础,研究网络消费者非计划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发现产品涉入度、附加价值搜索功能还有互动性都将正向引发消费者心流体验,同时也证实了TAM的两个感知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以及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与心流体验也正向相关。

Hsiang Chen(2006)使用数字化的ESM和因子分析,提炼出网络使用者产生心流体验的四个条件因素:清晰的目标、潜在的控制感、及时回馈、行动与直觉的融合。这与Csikszentmihalyi(1990)的观点比较一致。胡文渝(2012)构建了与消费者决策过程相结合的心流体验影响购买意愿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目标清晰度和网站反馈对心流体验有正向影响,其中目标清晰度对精神集中度和感知控制有正向影响,而网站反馈对购物愉悦精神、集中度和感知控制均有正向影响。

李仪凡(2009)把促成网络游戏玩家心流体验的前置因素分为网站的功能性属性和网站的社会性属性两类,通过实验证实了二者共同对参与者心流体验(Flow)产生正向影响。

陈洁等(2009)认为在线消费者心流体验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远程感知,其次还有消费者技能水平、挑战水平和感知控制力。而感知易用性通过远程感知间接影响了心流体验产生,感知实用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不影响心流体验。

Tao Zhou et al(2012)研究成果表明社交网络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交网络的信任是引发心流体验的重要因素。

Csikszentmihalyi(1988)强调个体获得心流体验还跟他们当下的生活态度以及个性有关。Teng(2012)研究个人气质和性格特征对心流体验影响发现,拥有好奇心、耐力和自我超越特质的人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综上所述,已有的关于心流体验的前置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网络特征和消费者自身特征两个方面上,学者们对促成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因素争论一直不断。而且随着网络进入Web2.0时代,虚拟产品、网络社区等新技术出现以及网络营销研究的不断发展,这些都为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需要重新整合相关影响因素,更加深入研究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形成机制。

由于心流体验构成维度缺乏统一的认知,学者们对促成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影响因素还存在的很多争论,例如远程感知在不同的研究中,有的被定义为心流体验的构成维度,有的则作为心流体验的重要前因。

网上零售业正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零售渠道,购物网站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倚重的购物场所,而网络作为销售终端的特征对消费者体验特别是心流体验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不多(SKadberg & Kimmel,2004;Mollen et al. 2010)。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Web2.0时代的到来,虚拟产品、网络社区等新技术出现,都为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需要重新整合相关影响因素,更加深入研究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形成机制。

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营销结果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Hoffman & Novak(1996,2000)的心流体验概念模型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关注心流体验对在线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尽管在一些研究中心流体验的前因和结果出现了重叠现象,但大量的研究还是一致证实了心流体验对消费者的态度、行为意图以及消费行为都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Korzaan(2003)研究证实心流体验不但直接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态度,而且通过态度间接地影响个人的购买意图。Mathwich & Ridon(2004)发现心流体验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Senecal,et al 认为消费者享乐主义倾向影响其网络购物的态度,心流体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享乐感受间接地影响了消费者态度。值得注意的是,Luna,Peracchio& Juan提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认为消费者对购物网站的态度影响了其心流体验,虽然在研究中没有进行实证论证,但也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心流体验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图和行为,Luna,Peracchio& Juan(2003)认为消费者网络浏览产生心流体验,直接影响消费者从该网站购买产品的意图和再次访问、使用该网站意图。陈洁等(2009)研究表明通过增强消费者的心流体验,从而导致消费者增加无计划购买数量以及增强重复购买的意愿。这个结论与Koufaris(2002)和卢正宗(2007)的一致。

赵彬等(2009)将心流体验与消费者品牌忠诚行为进行匹配,提出了“心流体验-品牌忠诚”模型,认为在线消费者的心流体验将影响其品牌忠诚行为。Tao Zhou(2012)等也验证了心流体验使社交网络使用者忠诚。Lee & chen(2010)以心流体验的维度为前因变量,发现专注和远程感知都积极影响了消费对网络购买的态度。

Chang & zhu(2012)认为心流体验是解释在线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有用构念,心流体验的感觉能积极影响在线消费者的满意度。

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心流体验对消费者态度、行为意图和非计划购买行为的影响。

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心流体验理论已被消费者行为和营销学者引入网络购物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但本文认为有两个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在逻辑上是连贯的,在研究层次上是逐步递进的。

第一,探讨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维度,开发测量量表。基于文献回顾,并结合中国消费者访谈的结果,界定中国背景下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概念和构成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测量量表,经过统计分析以及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最终得出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多维度测量量表。

第二,厘清促进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的驱动因素。在界定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内在构成维度的基础上,厘清促进心流体验的驱动因素。在研究中,要借鉴影响消费者网络体验的其他影响因素,构建网络消费者心流体验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模型,并选择购物网站的消费者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

参考文献:

1.卢泰宏等.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贺和平,刘雁妮,周志民.体验营销研究前沿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8)

3.陈秀娟译.生命的心流.中信出版社,2009

4.Steuer, J., 1992.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 (4)

5.Draper, J.V., Kaber, D.B., Usher, H.M., 1998. Telepresence. Human Factors 40 (3)

6.Pace, Steven (2004), "A Grounded Theory of the Flow Experiences of Web Us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60

7.李仪凡.互联网用户体验结构模型—以Flow理论挖掘网站功能!社会属性作用机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8.卢正宗.影响网络消费者非计划性购买行为与再访意愿之相关因素探讨.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博士论文,2009

9.Ching-I Teng(2011),who are likely to experience flow? Impact of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on flo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50,863-868

10.Senecal, Sylvain, Jamel-Edine Gharbi, and Jacques Nantel (2002), "The Influence of Flow on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hopping Values," Advances in Consumer Behavior, 29, 483-4.

11.魏婷.教育游戏参与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12.Koufaris, Marios,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13 (June)

13.Tao Zhou, Hongxiu Li and Yong LiuThe effect of flow experience on mobile SNS users’ loyalty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 2010 .6, 930-946

14.Hsiang Chen(2006) Flow on the net–detecting Web users_positive affects and their flow stat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 221-233

网络消费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传统营销营销组合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式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都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且都需要通过组合运用来发挥功能。两者都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但网络营销也有其特点:市场全球化;产品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服务大众化;沟通双向化。

一、网络营销的特征

1、节省开支,便于控制营销预算。这是网络营销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之一。在电子化情况下,有关产品的特征、规格、性能以及公司情况等信息都被存储在网络中,顾客可随时查看。这样就省下了打印、包装、存储及运输费用,所有营销材料都可直接在线更新,无需送回印刷厂修改,更无需专门人员邮寄。另外,网络一旦建起来,它就归企业所有。与利用传统媒介的高额费用相比,企业通过网站进行营销的费用大大降低。

2、即时传送和反馈。网络营销的第二个特征是即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发送营销信息的即时性;获取顾客反馈的即时性。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利用传统媒介不可避免地要支付一定的时间成本,因为从媒介谈判到发送时间排定直至顾客接受必然有一个时间跨度。但企业如果利用网络营销则可以节约这部分时间成本,获得即时性优势。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所有权属于企业,可以随时利用网络的BBS等方式向外发送信息,实现营销信息的即时更新。从获取顾客反馈方面来看,企业利用传统媒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通过企业内部营销管理机构或社会咨询机构收集顾客反馈信息。而在网络营销中,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以及企业网络内置聊天室等方式获得顾客对于企业营销措施的直接反馈。

3、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在传统营销中企业是主动方,而消费者是被动方,企业通过各种媒介向消费者主动发送信息,如果媒介覆盖面足够大,消费者只要接触一种媒介就可能接受企业营销信息。但是在网络营销中,如果消费者寻找信息的动机低落,或是根本不知道企业网站,网络营销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力。因此,消费者能否主动点击进入企业网站查询信息成为企业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网络营销的有效运作是以企业能够引导消费者进入企业网站为前提的,而这一工作不可避免地要由传统营销来完成。因此,网络营销还不能取代传统营销,只有将其与传统营销有效整合,才能使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获得最大的成功。

二、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模式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实质上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传统营销为网络营销创造前提条件,而网络营销则依靠其廉价、即时、互动的特征成为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主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整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1、作为“引路石”的传统营销。企业利用传统营销主要是为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奠定基础。在运用传统营销手法时,企业的营销对象主要有两个:企业网站本身和企业品牌。

(1)营销企业网络:利用传统营销手法营销企业网络是引导消费者主动登陆企业网站最直接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利用传统营销手法营销网站时不能使企业网站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在传统媒体上,必须与企业产品、企业形象或企业促销活动信息组合出现,这样才能保证接受这一营销信息的是对企业产品具有需求倾向的顾客群。

(2)营销品牌:由于网络营销需要消费者主动搜索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在消费者选购或搜寻信息前就建立品牌形象,这样才有机会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借助传统媒介建立品牌形象,是企业利用传统营销手法引导消费者登陆企业网站的一个较好方式。当品牌形象树立之后,消费者愿意登陆企业网站了解其产品特色时,网络营销便可利用其低廉的价格提供即时详尽的资料,充分发挥营销功能。

2、作为企业营销主力的网络营销。在利用传统营销手法为网络营销创造了较高的点击率之后,企业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营销来实现企业的营销战略目标了。一个成功有效的网络营销应具备以下“三化”。

(1)高附加值化:顾客登陆企业网站时不仅可以获得产品、公司简介等信息,还可以获得与产品相关的各种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例如,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咨询网上,不仅提供关于待销房产的价格、位置及与待售房产有关的信息,还提供有关房地产的知识与新闻,如房屋百科、售点新闻等。高附加值化是企业网站吸引顾客并保证顾客再登陆的一个关键因素。

(2)个人化:将传统“一点对多点”的大众媒体传播方式变为“一点对一点”的个人式传播方式。例如,《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版由于事先设定好了个人喜爱的新闻题材、企业、基金种类,消费者每天打开电脑即可读到一份专为其设计的报纸。网络营销的即时性为企业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变化提供了条件,使企业可以随时根据消费者需求发送个性化信息,从而实现“一点对一点”的个人传播。企业网站的个人化是吸引消费者和维持消费者忠诚度的又一关键因素。

(3)相关化:企业通过其网站所做的网络广告应具有互动性。从营销传播的观点来看,网络上的互动式广告有两个特点:应个人需求提供讯息;允许广告受众选择广告内容。互动式广告不再是让所有消费者观看单一形式的讯息,而是允许消费者选择不同的广告讯息来满足个人需要。企业在运用网络广告时,应从宣传企业商品的优点改为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由批评竞争者商品的缺点改为满足消费者的求知欲,并帮助消费者作出明智的购物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方法不再是上对下的单向式,而是平行的对话式。这种以顾客为尊的网络广告方式,将有助于增加网络广告讯息与受众的相关性并提高广告效果。

三、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的内容

1、网络营销中顾客概念的整合。传统市场营销学中的顾客是指与产品购买和消费直接有关的个人或组织。在网络营销中这种顾客仍是企业最重要的顾客。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所面对的顾客并没有太大区别。虽然网民具有地域性和年龄性的特点,同时我国的网民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较低,但这都将随着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网络资费的进一步降低而改变。因此,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应进行全方位、战略性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

网络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信息的“爆炸性”。每一个网上消费者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浏览少数站点,而搜索引擎可以大大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自第一批搜索引擎投入商业运行以来,网络用户急剧增多。面对这种趋势,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顾客概念,将搜索引擎当作企业的特殊顾客。因为搜索引擎不是网上直接消费者,却是网上信息最直接的受众,它的选择结果直接决定了网上顾客接受的范围,以网络为媒体的商品信息只有在被搜索引擎选中的情况下才可能传递给顾客。企业在设计广告或信息时,不仅要研究网上顾客及其行为规律,也要研究计算机行为,掌握各类引擎的规律。

2、网络营销中产品概念的整合。市场营销学中将产品解释为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并认为完整的产品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构成,即整体的产品概念。网络营销一方面继承了上述整体产品的概念,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和依赖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因而将产品的定义扩大了,即产品是提供到市场上引起注意、需要和消费的东西。

网络营销主张以更加周全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因此其在扩大产品定义的同时,还进一步细化了整体产品的构成。它用五个层次来描述整体产品的构成:核心产品,一般产品,期望产品,扩大产品和潜在产品。其中,核心产品与原来的意义相同。扩大产品与原来的附加产品相同,但还包括区别于其他竞争产品的附加利益和服务。一般产品和期望产品由原来的形式产品细化而来:一般产品指同种产品通常具备的具体形式和特征;期望产品是指符合目标顾客一定期望和偏好的某些特征和属性。潜在产品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可能享受到的超乎顾客现有期望、具有崭新价值的利益或服务,但在购买后的使用过程中顾客会发现这些利益和服务中总会有一些内容有较大吸引力,从而有选择地享受其中的利益或服务。可见,潜在产品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服务创新。

3、网络营销中营销组合概念的整合。营销组合概念因产品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知识产品,企业直接在网上完成其经营销售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组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传统营销组合4P中的产品、渠道和促销由于摆脱了对传统物质载体的依赖,已经完全电子化和非物质化了。因此就知识产品而言,网络营销中的产品、渠道和促销本身就是电子化的信息,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已相当模糊。其次,价格不再以生产成本为基础,而是以顾客意识到的产品价值来计算。第三,顾客对产品的选择和对价值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受网上促销的影响,网上促销的作用倍受重视。第四,由于网上顾客普遍具有高素质、高收入等特点,因此网上促销的信息含量大大提高。

对于有形产品和某些服务虽然不能以电子化方式传递,但企业在营销时可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流和商流。此时传统的营销组合没有发生变化,价格则由生产成本和顾客的感受价值共同决定(包括对竞争对手的比较)。促销及渠道中的信息流和商流则是由可控制的网上信息代替,渠道中的物流则可实现速度、流程和成本最优化。网上简便、迅速的信息流和商流将使中间商不断减少。

4、网络营销对企业组织的整合。网络营销带动了企业理念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企业内外部沟通与经营管理均以网络为主要渠道和信息源的局面。销售部门人员的减少,销售组织层级的减少和扁平化,经销与门市店数量的减少,渠道的缩短,虚拟经销商、虚拟门市及虚拟部门等内外组织的盛行,都导致企业对于组织进行再造工程的迫切需要。

网络消费的概念范文第3篇

1.消费是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消费者并不仅仅是为了购买,而是为了享受消费的过程,把整个挑选、试货等过程看做是一种享受,不愿意把这个过程简单化,传统营销中的这一优点是网络营销无法取代的。

2.消费者购物往往有“眼见为实”的心理。在商品的挑选上,传统营销比网络营销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信息,但网络营销方式的商场是虚拟的。

3.网络营销还要面对许多营销方式无法体会的问题。网络给人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烦恼。尽管电子商务日趋普及及完善,但网络依然存在着其安全的脆弱性。

二、网络营销对于传统营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由于网络的开放互联性质、时间连续性加强,空间距离缩短使经济活动越来越摆脱国界的限制,从而使市场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市场,为网络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营销渠道、定价策略、品牌管理、产品策略、广告五个方面。

1.对传统产品策略的影响。网络营销对传统的大批量生产的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产品创意的市场调研。网络营销产品将面临物质到理念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大多是一种物理上的概念。而信息化社会中的产品概念是从物质演变成一个综合服务和满足需求的概念。

2.对传统品牌策略的影响。品牌对企业经营成败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使产品在消费者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信任,使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传统营销中,品牌的树立主要是制造商通过电视、报纸和杂志等方式大力宣传,而且通常采用同一个品牌,品牌的管理也较为容易。对于开展网络营销的公司而言,其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对自己的全球品牌和共同的名称或标志识别进行管理。

3.对传统定价策略的影响。如果某种产品的价格标准不统一或经常改变,客户将会通过互联网认识到这种价格差异,并可能因此导致客户的不满。而网络营销借助互联网的先进的网络浏览和服务,会使变化不定的且存在差异的价格水平趋于一致,这对分销商分布在海外并在各地采取不同价格销售的公司产生巨大影响。另外,通过互联网搜索特定产品的商也将认识到这种价格差,从而加剧了价格歧视的不利影响。互联网将导致国际间的价格水平标准化或至少缩小国别间和地区间之间的价格差异。

4.对传统营销渠道的影响。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分销渠道策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面向中间商到直接与消费者联系。网络营销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品或服务信息以提供消费者信息沟通、资金转移和产品转移。网络营销彻底改变了分销渠道,使得中间商即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分销渠道变得更短、更窄,提高了营销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成本下降。

5.对广告的影响。网络营销消除传统广告的障碍,网络广告空间巨大。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由于空间具有无限扩展性,企业在做广告宣传的时候不用考虑篇幅的限制和成本问题,企业可以尽量将企业的产品罗列到网上,让消费者对企业有详细的了解。互联网络的出现,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企业名声,提高了广告的效率这对于传统营销广告来说绝对是无法想象的。

三、结论

网络消费的概念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通过回顾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概念与分类方面的文献,总结出信任的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络的信任、对网上商店的信任、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以及影响信任的三个前因变量: IBT机制、互动性、经验。提出一个关于信任维度及其前因变量的概念模型,认为IBT机制、互动性、经验对C2C模式下信任的三个维度具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信任 信任的维度 经验 IBT机制 互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使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而网络购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信任问题(尤其是C2C交易环境下的信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电子商务市场关注的焦点。由于对网上卖家行为不确定性或者害怕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盗的知觉风险,消费者常常对网上交易产生犹豫。因此,深入分析C2C模式下信任的构成及其前因变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有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研究大多使用信任的整体概念,很少涉及信任维度与前因变量间关系的细化研究,此外,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B2C模式,对C2C模式下的信任问题研究较少。不过,有学者指出,在C2C环境下,网购经验、IBT机制、互动性对信任具有影响,国外学者认为,消费者网购经验与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制度的信任正相关,他们在研究中提出,IBT 机制对消费者的信任意图具有正向影响;国内学者通过对C2C网站ebay,雅虎奇摩的实证调查发现,消费者与购物网站间的整体互动性,将正向影响对网站的信任程度。但是,现有关于信任前因变量与信任维度之间联系的研究仍不多见,尤其是C2C模式下两者的关系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信任的三个维度;提出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信任的三个前因变量;建立信任前因变量与信任维度间的关系模型。

信任及其维度

信任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信任主体的一种期望或信念,包括能力、善良、诚实三个方面。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体的信任是指对网站系统处理能力、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信念。学者们曾从不同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概念及其维度。有学者将信任分为两个维度: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倾向的信任。也有学者将信任分为三类:对互联网络的信任、对网上商店的信任、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虽然关于网络购物的信任问题有很多不同观点,但以上分类还是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认同。本研究采用上述第二种分类。

(一)对互联网络的信任

互联网络是电子商务存在的基础,良好的互联网络应用环境将增加网购者对网络的信任。传统信任主要着重于对交易伙伴的信任,而网络购物的信任包括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信任,以及对处理交易诚信、可靠性的信任。具有足够信息量的、以购物者为导向的网站可以帮助减少网购者对网络的歧义,减少风险,促进购买行为。作为网络购物的场所,互联网络上的网站质量、网站特征对网络购物信任具有影响。

(二)对网上商店的信任

网上商店是网络购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与网购者互动时间最长的一环,网上商店信任将影响交易中风险的接受程度,网络商店信任的缺失将减少网购者的网络购物行为。所以,网络商店必须通过建立信任来减少网购者的不确定性――不论来自网店自身还是相关的网络环境。

(三)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

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是指对提供保障诚信、能力等方面证书的机构或其他第三方保障者的信任。在网络购物中,此类机构大多与处理隐私性议题有关,如“支付宝”、BBB online等。在网络购物中,由于黑客、病毒的存在,第三方机构是必要的,而对其的信任也是保障交易过程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对网络结构特征的认知,如安全性或隐私性的认知,将会影响网购者在网络商店的购物意图,第三方提供的相关证书能够平衡供需双方的实力并且为双方相互信任提供必要保证。

研究命题与概念模型

网购信任问题受许多因素影响。现有学者主要从口碑、信任的倾向、背景因素等方面对信任的前因变量进行研究。然而,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来说,网络购物信任的前因变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此,本文提出三种影响网购信任的前因变量:IBT机制、网购互动性、网购经验。

(一)研究命题:IBT机制

IBT机制是一种组织情境,有助于提高组织(如电子商务组织)成功的可能性。现有学者将IBT机制大体分为以下几类:资讯中介商所提供的担保、信用卡保障机制、评价回馈机制、第三方保障机制、第三方认证标章。 IBT机制会导致网购者安心在电子商务网站上从事交易行为,减少对隐私性与资料完整性等交易安全问题的知觉风险,进一步提升对网站或交易过程的控制感。由此,提出如下命题:命题1:网络购物下的制度信任机制(IBT)与信任正相关。

人类对自动化系统或计算机系统产生的信任主要来自对系统特征的理解掌握从而对其进行控制,这需要消费者对网络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安全性、隐私性是建立网购者对网站控制感的主因,保障安全性的第三方标章将加强网购者对网络的认知。IBT机制可以降低消费者的知觉风险,进一步提升对网站或交易过程的控制感。由此,提出命题1a:制度信任机制(IBT)越规范,网购者对互联网络的信任程度越高。

影响消费者对网上商家信任的因素可分为信息质量、网站界面设计和商家声誉三方面,而商家声誉包括采用品牌建设和第三方认证,研究发现, IBT机制下的第三方认证对网络商店具有正向影响。消费者之所以相信网络商店,是因为他们会在商店和资讯中介商间产生知觉联想,对商店形成信任。在网购过程中,IBT会导致消费者安心从事网络交易,消费者将信任提供认证标章的第三方团体,进而将信任转移到对其认证的网络商店中。由此,提出命题1b:制度信任机制(IBT)越规范,网购者对网络商店的信任程度越高。

第三方团体是保证网购者的交易完整性、交易目的得以顺利实施的机构。而IBT机制下的信息供应商、第三方认证标章的担保能够有效保证网购的顺利交易。以C2C网站淘宝网为例,其开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由于其规范性而受到网购者的认同,截至2009年5月,支付宝用户数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2.5%,每10个网民中就有6个支付宝用户。其强大的市场份额也再一次论证了网络购物下的制度信任机制(IBT)越规范,消费者对第三方团体的信任程度越高。由此,提出命题1c:制度信任机制(IBT)越规范,网购者对第三方团体的信任程度越高。

(二)研究命题:网购互动性

电子商务互动性对于C2C网站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网购者与网上商店的互动性越高,其购物的知觉乐趣与控制感将会越高。与此同时,网上商家与消费者的交互水平将会影响消费者对其的信任。网购者通过与门户网站、网上商店、第三方的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对网购对象的了解,在互动的过程中,网购者可以不断获得相关信息,增进相互间的联系,产生对彼此的信任。由此,提出如下命题:命题2:网络购物的互动性与信任正相关。

互动性是引发消费者沉浸于网络的影响因素之一,个体与网站的互动性越高,网购者的网页处理需求与资讯的效率越佳。通过互动,网购者更加愿意使用该网站的功能,通过与该网站的良好互动,产生符合个体期望、偏好的信心程度。网页的互动本质使得消费者从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使网购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搜寻信息并在购买商品时具有一定的主控性。由此,提出命题2a:网购者与互联网络的互动性越高,对互联网络信任程度越高。

不同于普通的人际交往,由于网购者在网络购物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与商家的人际互动才能了解到商家的相关信息。互动性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情感,通过与网络商店间不断的反应与回馈,使得网购者沉浸于该商店。以网购者在淘宝网的购物过程为例,其在购买商品前大多会通过QQ、阿里旺旺等方式与商家互动,通过互动,消费者感知的交互水平越高,容易产生对该商家的信任。由此,提出命题2b:网购者与网络商店的互动性越高,对网络商店的信任程度越高。

有学者提出,信任由过去的经验、购物者间相同的特征和相关机构所给出的信息产生,由此可知,网购者通过与第三方团体的互动,不断了解第三方团体的相关信息和保障措施,以此对其进行选择。网购者基于与第三方的互动以及他人对其的评价从而对第三方产生信任。由此,提出命题2c:网购者与第三方团体的互动性越高,对第三方团体的信任程度越高。

(三)研究命题:网购经验

当网络购物中的双方初次在网络碰面时,由于他们缺少对相互的了解和第一手资料,他们可能通过分享双方的购物经验从而产生购买行为,当网购者重复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会更加喜欢上该购物行为,并认为自己对该行为的掌控性越来越强。随着电子商务从新兴的可搜寻的产品向经验产品的转变,信任将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认为,网购经验是影响网上购物信任的前因变量。命题3:网购者网络购物的经验与信任正相关。

对网络商店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购者的购物行为,对网络商店的信任大多来自于网购者过去积累的交易经验,如果网购者对网上商店仅拥有一些经验或者完全没有经验,网上商店的信誉会加强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如果网购者获得了对网上商店的经验,该经验将会成为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命题3a:网购者对网上商店的经验与对网络商店的信任正相关。

互联网络的使用经验是消费者尝试网络购物的先决条件。网购者对于互联网络的经验将让其觉得自己处理的网络是适当的、安全的,经常上网的人对网络会更加自信,因此他们会更加喜欢网络购物。在现有的网站中,如EBAY,它提供网购者和网上商家评价各自交易经验的平台,可见,网络经验对互联网站、网上商店具有影响。由此,提出命题3b:网购者对互联网络的经验与对互联网络的信任正相关。

消费者通过与其他成员机构的互动和评估对其产生信任,而这些成员间的信任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经验的积累,通过可信赖程度、使用的便利性等控制因素对第三方团体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对其的信任。由此,提出命题3c:网购者对第三方团体的经验与对第三方团体的信任正相关。

综上所述,C2C模式下信任的前因变量与信任维度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结论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C2C模式下信任的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络的信任、对网上商店的信任、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以及影响信任的三个前因变量:IBT机制、互动性、经验,提出若干研究假设,并建立了关于信任的维度与信任的前因变量两者关系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显示,对互联网络的信任、对网上商店的信任以及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均对消费者网上购物有正向影响,而IBT机制、互动性、经验又对信任的三个维度具有正向影响。本文不仅探讨了C2C模式下信任的维度,还针对影响信任的前因变量进行研究,并研究了两者间的关系,补充和丰富了C2C模式下关于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本文提出的研究命题及概念模型还有待实证研究进行验证。此外,其它影响信任的前因变量如口碑、信誉度、信息、相关群体对信任以及其维度的影响也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

网络消费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