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1篇

4月3日至30日,“丝路起点美丽西安”大型图片展在韩国庆州艺术殿堂隆重举办,中韩共同庆祝西安、庆州缔结友城20周年,两市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图片展原定展期为4月3日至10日,由于其特色鲜明、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每天都会吸引大量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驻足观赏、热烈交流,从而刮起一股强劲的“美丽西安风”,应庆州市政府之邀,展期延至4月底。

西安与庆州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自1994年结好以来,在政治、经济、教育、体育、文化、城建、文物保护等领域都有多层面交流,在庆州举办的“西安文化周”“中韩书画摄影艺术交流展”,在西安举办的“韩国电影周”“中韩文化周”“2013首届西安韩国周”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丝路起点美丽西安”大型图片展展现了古城西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醉人的风光、淳朴的民俗、和谐的发展,这些无不给庆州市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本次活动既宣传了古老的西安,又宣传了现代的西安,我们旨在以图片这种直观的展示,来引发庆州以及韩国、各国游客对西安的向往,这对于向国际推介西安的旅游也是个很好的平台。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我们最终还是旨在加深今后双城的友谊。”西安市政府代表团成员、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立君说。

西安这座城有着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今天的西安又充满了现代的灵动,如何才能全方位展示西安的独特魅力呢?“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受众和媒体,所以要重点突出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而考虑到西安这几年的发展,既要有古,还要顾今。”西安市政府代表团团长惠英吉谈起参展图片的甄选时表示。因此,此次参展的200余幅图片从“世界名都”“旅游天堂”“山水之城”“现代都市”“双城友谊”五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再现了现代西安和谐的城市发展轨迹,使更多庆州市民近距离感受西安,走近西安。秦统一六国群雕、明城墙、汉长安城遗址、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引领韩国观众穿越历史,感受这座中国古城历史的辉煌与沧桑。而秦始皇陵兵马俑、碑林、华清池、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分布在西安城市中的名寺古刹等,又让观众沉醉在“旅游天堂”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包容厚重的城市内涵中。尤其令观众唏嘘赞叹、流连忘返的是“山水之城”部分,秦岭风光、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及一系列山光水色的图片,围绕“八水润西安”的蓝图铺展开来,向观众传达了西安打造城市“绿色肺叶”,崇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几年前和父母一起到西安旅游过,那里的民风民俗醇厚多彩,名胜古迹美不胜收,而独具特色的小吃更令我回味无穷。观看图片展,让我又一次回味了那趟难忘的西安之旅!”一位来自瑞典的游客兴奋地说。

如同漫步于历史发展的长廊,“现代都市”部分记录了西安街市纵横、地铁穿梭、商贸繁荣,时尚与历史和谐交融的情景。“大家请看,这些是2013年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召开的情景,这幅是高新区掠影,这幅是市民在环城公园健身……西安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展览现场,从西安来韩国旅游的张先生自愿当起讲解员,他激动地说,“没想到出来旅游还能有机会给别的国家游客讲解西安”,看到一幅幅图片让外国友人感受到西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相互依托,他觉得无比自豪。在“双城友谊”部分,我们集中展示了中韩建交后,双方领导多次会见、韩国科技项目落户西安高新区、2013年庆州市代表团参加西安国际城墙马拉松比赛等情景。“一幅幅图片记录着两市20年来的交流活动。现在双边关系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西安与韩国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图片就是西安与庆州友谊的见证。”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城市品牌;品牌定位

所谓城市品牌,是指城市管理者利用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要素秉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别化品牌要素,向目标受众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特别承诺,以提高受众对城市的反应效用,增强城市的聚积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城市品牌定位是城市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准确的城市品牌定位是打造城市品牌的前提。

一、吉林市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吉林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吉林省乃至东北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据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距今16万到23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吉林地区活动,以桦甸榆木桥子镇寿山仙人洞和蛟河拉法新乡砖厂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典型代表。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吉林市区就有人类活动,以七家子西山为代表。约商周至秦汉之际,是吉林市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以考古学上所命名的“西团山文化”为代表。西汉初期至北魏太和年间,我国古代东北的第一个奴隶制民族政权夫余王国的前期都城就建于市区内的龙潭山、东团山、帽儿山一带。从北魏太和年间至公元668年,吉林市成为高句丽民族政权的北疆重镇,代表遗存为龙潭山山城。公元698年至公元926年为渤海王国直辖要区涑州的辖地。在辽、金、元时期,这里又先后成为辽东京道,金上京路和元开元路的辖地。明朝时受辖于奴儿干都司,并在今阿什哈达一带设厂造船,成为明朝在东北的造船基地和经略东北的水陆中枢。清朝入主中原后,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又成为清王朝统治东北的重镇,设厂造船,组建内河水师,修建吉林城,置将军,设省会(从康熙十五年至1954年的二百多年间吉林市一直是吉林省的省会所在地)。敕建小白山望祭殿,康熙、乾隆皇帝曾亲巡于此。在、、、、等近、现代历史的风云中,吉林市也同样为祖国的历史谱写了重要篇章。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据统计,全市有各类文化遗存1,075处,其中有古遗址297处、古城址61处、古界壕3处、古烽燧2处、古窑藏31处、古窑址1处、古墓葬79处、古碑刻333处、古建筑147处、历史文物遗址8处、革命战迹地和纪念建筑113处。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还有一大批未列级历史文化遗存。根据城市品牌消费者的类型,将城市品牌分为4种类型———人居型、旅游型、资本聚积型和产品(服务)市场型品牌。而吉林市由于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应以树立旅游型品牌为主要城市品牌定位,即以吸引旅游者(包括商务旅游)为品牌目标,获取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会展业、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

二、吉林市城市品牌定位存在的问题

1994年初,国务院批准吉林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吉林市品牌定位的良好依托。但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品牌定位的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滞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吉林市城市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融合、互补不足,客观造成吉林市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损毁或萎缩,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缺乏专业权威的论证,一些遗存失去或缺失了一些原本的文化内涵。比如吉林市开发吉林呜喇大型实景山水灯光秀,虽然在展示历史文化方面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选址不当,客观上给东团山的历史文化遗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针对性地开发东团山文化带来一定擎肘。明代摩崖石刻因当地开设采石项目,周边已经被蚕食,石刻已经岌岌可危。

(二)文化旅游市场上缺乏本地特点。作为旅游城市,吉林市的文化旅游市场打造还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本地特色。作为东北仅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的旅游市场长期停留在二线、三线,到吉林市的游客基本上倾向于吉林市的自然景观,而吉林市在打造旅游市场方面也是重自然景观,轻人文历史,这是吉林市在打造推介旅游市场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反映吉林市城市形象的文化设施缺乏,宣传吉林市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阵地不多,吉林市现在尚无博物馆、大型体育文化演出场馆等。

三、基于历史文化底蕴的吉林市城市品牌定位建议

品牌定位的关键在于应具有某种持续的竞争优势,或称为“独特的卖点”。历史文化资源是吉林市具有的独特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应该成为吉林市品牌定位的主要方向。因此,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全面塑造文化品牌,对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打造和推介。近年来,在吉林市拍摄的电视剧有很多部,但都以展示现代的乡土或城市风光、文化为主,尚无一部影视作品对吉林市的历史文化进行过展示。文化部门可针对吉林市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事件筹拍“船厂牛家”、“韩边外”、“乌拉古国”、“吉林三杰”、“吴大澂筹边”等高质量大部头的影视作品,展示吉林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知道吉林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已经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此类影视作品播出后,吉林市可相应推出船厂牛宅、韩边外故居、吉林乌拉古街、三杰寻踪等旅游项目,塑造吉林市人文符号,打造吉林市历史品牌。这些举措,在对宣传吉林市,提升吉林市文化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链接”工作。可针对吉林市现存和即将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城市轻轨项目。轻轨可南起丰满松花湖,经“万人坑”遗址、摩崖石刻,过北山,延松江路顺“小外滩”达文庙、东局子(东北第一座近现代化军火工厂)、吉林呜喇、东团山、龙潭山,最后抵乌拉街。经过链接整合,吉林市历史文化资源将发挥叠加效益和集团效应,成为展示吉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风景线,也将成为吉林市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将起到极大拉动效应。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镇;可持续;生态;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91-01

一、国内古镇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旅游业开发为主的商业活动,在各个古镇红火开展。文化气息较为完整的古镇并不多,现存古迹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古镇旅游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国内大多数古镇随地方经济水平、文化需求、生活特点、习俗文化的不同而逐渐发展变化。包含有古建筑群落、历史景观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更有包括空间环境艺术、民族文化艺术及节事文化活动艺术等。原有历史所遗留的独特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往来、文化区域性融合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失去了不同族落、不同历史年代以及不同文化派系所继承下来的原有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

二、国外古镇现状

在对国外古镇研究中发现,国外对古镇的管理与保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颁布有相关明确的法规和条例。在法制规范下注重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继承和发展,采取周边景点联合开发,区域资源整合利用的方式。比如法国贝弗龙古镇,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很好地继承和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特色,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古镇的发展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生态坏境,二是经济利益,三是文化价值。

三、古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古镇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古镇的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类的商业开发活动逐渐频繁,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冲击,“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很多古镇对古居民建筑群、古街区进行了改造利用,有的增添了瓷砖、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有的更换了涂料,加装了广告灯箱;甚至有些古镇大拆大建,对古镇进行颠覆性改造,严重破坏了古镇的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失去了原真性和文化性。经济开发要以保护古镇生态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无视生态建设。古镇没有文化特色,就失去了旅游吸引力,没有了旅游吸引力就失去了市场,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了经济利益。所以任何建设,都要注重修旧如旧,保护生态,实现古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古镇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古镇的开发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就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两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古镇的未来和一个族群或年代文化的存亡。通过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利用,来实现一时的经济效益,正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表现出来,比如拆除原有建筑,改建一些所谓的“更加宏伟、颜色鲜艳夺目、形式创新”的一些仿古建筑,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有特色,人为造成了一些文化形式的流失。国家注重保护古镇,初衷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古镇所承载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那是我们先祖的文化结晶,是名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各地在开发利用古镇和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多样性的继承和发扬,在文化继承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促进文化发展,在解决经济与文化对立面和加强经济与文化发展联系上下功夫,在不断摸索中找寻契合点,实现古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古镇文化价值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镇传承至今,都一定程度上留存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自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风味和历史传承。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市场吸引力,有市场潜力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宣扬,但是一些形式较为独特,内涵深刻的文化样式,不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或接受,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占,面临失去传承的威胁。

古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无数文人墨客在这儿留下了他们的笔记和传承。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古镇,都有着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或著名历史人物,或深入人心的千年故事。这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镇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成为现代人慕名而至的观光胜地。那些厚重历史人文精神是古镇文化的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动力的源泉。

六、结语

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逐渐向前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古镇文化对旅游群体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保留历史古镇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们在坚持古镇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遵循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彭军.江南古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

[2]赵迎新.古国魅力古镇[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8.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辽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17-02

一、 前言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辽宁饮食以满汉为龙头、鹿鸣为创新、辽宁地方风味小吃为基础,吸取了全国各大菜系的精华,结合本地区传统口味特点,磨砺研精,推陈出新,突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旅游饮食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辽宁的地域风味特色,以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奇、求特、求优等心理需要,让每个来到辽宁的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设计配套不同档次的旅游饮食产品。

2.注重辽宁传统旅游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辽宁的传统小吃很多,如马家烧卖、老边饺子等已经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突出和强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一些小吃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注意保护,有一天就会从我们身边丢失。

3.饮食产品的开发要有全局观、整体观、产品应有辽宁地域特色。饮食产品要成系列,即与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综合考虑旅游景观的特点、设施、氛围等旅游因素的特点。如沈阳故宫与满清皇家饮食的结合开发、张氏帅府与四绝菜等。

(二)实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树立饮食文化资源观。民以食为天,数千年来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甚而散发着艺术的美感。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旅游餐饮不要只着眼于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饮食需要,而应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2.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包括明确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某些烹饪原料可能产生环境破坏)、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

3.加强旅游餐饮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杜绝旅游餐饮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辽宁旅游业的形象。

4.开展饮食文化产品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

三、辽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一)转变观念,把辽宁饮食文化打造成宣传辽宁形象的窗口

就目前情况看,辽宁的餐饮业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但还处在一种“单兵作战”的状况,还缺乏组织。“协同作战”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来承担。外地人来辽宁吃饭,第一印象就是辽宁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辽宁饮食文化的内涵,提升辽宁饮食文化的品味,使之成为外地人了解辽宁的窗口。如吃到“马家烧卖”就会感受沈阳的悠久历史文化,吃到“驴打滚”的小吃也同样感到阜新非同一般,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了解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辽宁的形象魅力。

为了帮助辽宁饮食文化走出本地的小圈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同仁做了积极的工作,如建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 建有十七个功能展区,向世人展示了丰富而又珍稀的饮食器具和文化,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辽宁的形象。辽宁省烹饪协会举办的“辽宁饮食文化节”不仅让家乡的人了解了辽宁的饮食文化,品尝到辽宁的特色餐饮,同时也是对外极大的宣传了辽宁。但是目前看还是有些不足,因此笔者建议今后要积极开展辽宁饮食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可以编写《辽宁饮食文化》系列专著,系统清理我省饮食文化家底;举办 “辽宁饮食文化”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展示历史文化底蕴,激活历史文化资产,带动文化资产运营,促进市场发育;还可以拍摄“辽宁饮食文化”电视系列专题片,提高辽宁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增强辽宁人民对本地饮食文化口头的和多种媒体的宣传意识,促进辽宁酒类、食品、餐饮等行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增强相关企业的CI意识;提高辽宁餐饮品牌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感召力。而像“辽宁饮食文化节”这样的活动不仅仅要成为扩大辽宁餐饮产品知名度的一个新媒体,更要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加强旅游饮食文化商品的开发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辽宁辽宁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民族美食资源、土特产资源,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餐饮名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有许多名牌淹没消亡了,有的正在走向没落,辽宁的名小吃很多,诸如马家烧卖、沟帮子烧鸡、那家白肉血肠、锦州小菜等均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是外地来辽(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的客人首选的饮食,但可惜有的己面目全非,不仅没有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抓紧时间抢救这些名牌,已是刻不容缓的事。还有一些民间小吃,都是民间艺人千锤百炼的精品,如果能够挖掘整理出来,肯定会为辽宁的餐饮增色不少。辽宁餐饮业还要搞大,既包括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的提高。要破除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大胆推陈出新,增加辽宁菜系的品种。以东北地区盛行的锅包肉为例,似乎就是个大众菜,但是在辽宁却经历了三次创新,民国初年我们辽宁的做法和东北其他省份差别不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番茄汁,再到近年来的菜、汁分开,这种在技法上的不断创新,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辽宁锅包肉菜品的特色。我们应善于将其和旅游活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成为名牌旅游商品。

(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餐饮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旅游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辽宁饮食文化的开发,要求从业人员素质高,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懂得餐饮理论和技巧,还要懂美学、艺术、历史、民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大力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同时加强与餐饮界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辽宁的饮食文化经久不衰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 结束语

总之,辽宁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开发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以促进旅游、文化发展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开发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促进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5篇

安阳市地处山西、河北、河南的三省交汇处。面积7413平方千米,人口542万,下辖有5县4区。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先后有商朝、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城市史长达3300多年,古都史长达370多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是安阳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内涵,其中最具影响的三个代表。

一是殷商文化: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郭沫若先生到访安阳时留下的诗句。安阳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在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被称为镇国之宝。2006年7月,安阳殷墟申遗成功,使安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是甲骨文化:安阳拥有“甲骨文故乡”的美誉,在小屯村附近发现的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这里出土的甲骨文多达15万片。2009年,全球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也是安阳唯一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丝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文学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疆地方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