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真情流露
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做到“真情流露”。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1)记录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真情流露”打基础。生活就如写作的源泉。教学中,我常常指导学生走入生活,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参与家里的家务劳动;热心走进街道社区,组织大家参加学校、自然、家庭、社会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丰富的生活题材也为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积累了素材。另外,力求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了解生活,可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丰富素材。
(2)用心感受生活,及时记录材料。从生活中寻找题材,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身应手,游刃有余。每次参加活动,我都要求学生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记下来。参与活动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教会学生感受活动过程的方法。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双手去感知,用心去体验。还要求学生注重活动的场面、气氛,注意重要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甚至透过这些细节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适当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2.引导学生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
(1)明确留心生活的目的。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真实事,学生的目光自然就会转向生活。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会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强调观察的方法。生活中,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手把手地引导学生选取观察对象,用一双发现的眼睛留心周围的一切,让他们变得耳聪目明,观察有序。观察人、景、物有一定的顺序,由上至下、由左向右、由外及内、由整体到局部,反之亦然。观察时还要伴随联想与比较,观察既要注意全面,更要突出重点。
3.注重“真情流露”作品的正面导向作用
在班上形成一种 “写真实事、说真话、表达真情”的氛围。为此,还特设了这样一些机制。①班级美文张贴。张贴作文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特别是针对那些不愿写作的学生,更要积极引导。高质量的作文打印出来,订成书本,供全班阅读,或者往优秀作文网站投稿,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功与快乐。②奖惩分明。对于学生抄袭的作文,写得再好,也要以零分计,对于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描写,即使不够出彩,也要予以表扬。因此,每一个人都在其他同学对自己习作的“品头论足”中受到鼓舞、鞭策,从而更好提高。
4.语文课堂中,加强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真情
(1)注重课堂内的情感体验。作者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为学生体验生活提供第一手材料。
(2)加强课后积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阅读是积累的主要途径,从阅读中感受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美,并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获取写作灵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悟,从而逐渐掌握写作特点,领悟写作方法。平时抄录优美词句也是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5.教会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真情”的诀窍
(1)选材注意去粗取精。随着时间的推移,脑中的事越来越多,在写作前,选取最打动人的事来表达中心,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读者。
(2)讲究描述事件的方法。如恰当的场面描写,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细致的动作描写,抓住人物的经典动作,突出人物的性格与形象;逼真的语言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既有个性化,又能符合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的内心。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作做到“真情流露”,既能让学生乐于写作,热爱生活,又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表达,这才是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意义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情感 学生 教师 写作
近年来,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的呼声愈来愈高,许多大家也多次要求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人文性写作。笔者认为,生活环境是学生陶冶情操,迸发思想火花的丰富宝藏,也是情感深化之源。抒发真情实感无疑会给习作带来一股赏心悦目之感,能起到突出主题、升华思想的作用。
1.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由于情绪具有感染性特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导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难,诱发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
2.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作文课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参观访问,实验游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3.蓄情待发,让作文中的情感受留有必要空间余地
大凡记叙文,都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是奠定情感的铺设;事情的经过又可分为开端、发展、等,这些事情发生的经过叙述也是给感情的迸发创造了一个蓄留环境。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情感的深化便越来越明显,达到非抒不可的地步。
学生在习作时,首先可由开端的环境、背景等要素来衬托渲染,特别是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联的素材选择;再者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诸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来描述事情的发展经过,做到放情于外;最后通过结尾意义的升华来做蓄情迸发,以此来达到“豹尾”的艺术功效。
学生作文时也可选择典型的事件与人物活动来凸现主题,让事情与人物活动互相交流,显现出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让读者理出内部的逻辑思路,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4.运用“迁移”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小语教材所选课文,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文章不仅内容真实具体,而且有真情实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利用“迁移”的心理规律,使
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5.留情文章,让作文中的情感充分融合,做到文里余情
作文时除了写清事情的经历发展外,还可通过必要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辅助描述,增强文章的情感与势态。特别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利于增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容量,还可对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的作有益补充,让人物的精神风貌得以充分的流露体现。
同时,作文还应注意推敲关键的字词语句,特别是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一定要做到精确、生动。如“瞅”和“看”、“瞥”和“瞧”等虽同为动词且都有“看见”之意,但用在不同的环境场合,意义也就不一样,对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也不一样,这对分析探讨人物的内心主流精神内涵也有一定作用。
作文时,学生还应充分把握语言描写,由人物的语言来展示自身的内心世界活动,而此时的情感自然便充当了“言外之意”的作用,也是人物情感自然流露。通过语言对话交流,告诉读者人物内心世界所隐含的真情实感。这也是情感融合的不可缺少部分。
6.倾情于景,让景物在不知不觉中流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作文时,我们还可通过一些景物的描写烘托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在火热的天气下拼命地拉车的一段景物描写,就将一个苦难而又十分坚强的人力车夫跃然纸上。景物往往是人物活动背景或条件,通过此背景的折射也可清晰地显出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不妨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进一步地加以描绘。譬如“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写活了景物,也赋予景物以人格力量,还可通过景物来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如《老山界》课文,在第24段“半夜星空”场面描写中作者就是通过比喻将星星比作宝石,将山峰比作巨人。由视觉感受,将不可捉摸的声响写成了“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进一步凸显了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寓情于景时,还需要进一步地找出情景相通之处,特别是景物所反映出的人物的内心情思。悲情时,应选用一些严肃低沉的景物;高兴时,应选择一些轻快明朗的景物,还可以通过一些颜色基调、天气的变化等来反映主要人物的内心情调。
7.尾中余情,让文章的主题随情而升,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收尾一般应讲求如“豹尾”,指收缩有力,主题提升到至高,此时若在结尾处再增加一些作者的情思,相信会进一步深化主题,尾中余情,余情袅袅。
关键词: 作文评价 真实情感 创意 自主合作式
语文教育的第一位追求是语文的和谐发展,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责任,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智力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任,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终端环节,既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检查,又对学生如何作文发挥着导向作用,趋向意义重大。面对承载着学生人格性灵、智力、热情和思想觉悟的精神产物――作文教学中的评价趋向应从认可和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探讨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作文评价等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倾注人文关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视角、思考方式、表达习惯抒写健康、自由而有新意的人生,从而促进语文和谐发展。
一、善于认可和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对学生真实情感流露的认可和激发,意义重大,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新课改对作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写作提出的评价建议是:“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这强调了关怀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性,反映了现代社会需要人具有求真务实、崇尚自然美、关爱生命和生活、关爱他人和社会、追求美好理想、乐观豁达而积极进取等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品质的要求。
作文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老师在评改作文时不应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强烈的富有情感冲击的评价文字直接告诉学生,因为出自真情的文字很美,能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老师的评语除了要用真情去感染学生外,还需把他们带进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直接体验,自己感悟,并引导他们理性地思考:如何从细微末节的事情中去发现真情;又怎样把真情演绎成美好的文字;还要学做人,用真情、真诚对待他人。这实际上是在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习写作文,学做具有真情实感的人。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二、积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美国教育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作文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持续地处于兴奋状态,为创造乐此不疲,也才能使学生因成功而产生愉悦,体验创新的无穷乐趣。
坡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展开想象和联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要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无一不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注重创新能力,要求我们在作文评价中有新的思维观,鼓励学生从封闭规束趋向多元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评价中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所想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写出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写出独到的新意,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局面。
只有准确到位地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创新内容进行肯定,作文指导才能准确到位,学生“不具体”的通病才能被克服。只有师生共同对习作多从智力水平的角度加以确认和评估,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写好作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这其实是人文关怀的本源。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作文评价
评价贵在自主参与,给人人机会是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评价不仅是老师单方面地对学生作出评定,给予赏识激励,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学会点亮心中的明灯,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当然,这需要老师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人人参与评价、学会评价。
如我从2000年以来,坚持为学生自主参与提供机会,每次作文完成后,先由学生自评,即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与评价;小组(4人一组)交流互评;然后推荐优秀的文章或片段全班交流,大家点评。全班交流、点评时重点要挖掘出文章中的闪光点,并适当指出不足之处,主要是起指导性作用。在全班点评后,学生再自改。最后交换作文本,每个学生都要当老师给同学批改作文,写出评语。这样做好处很多:同学之间互相评改,增加文章的读者。文章写出来是为了给别人看,如果是老师批改,只有一个读者,同学间交流互评就有许多读者。而且批改同学的作文,增加了自己的阅读量,提高了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因为互评作文增加了同层次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另外,学生当老师评改同学作文能激发写作兴趣,从而乐于写作。
总之,作文评价要重赏识激励,让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最渴望、最幸福的事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老师对他们的真诚评价。
当然,作文评价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激发想象,提高写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让人文关怀走向作文评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始终不变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学生真实的情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文品”与“人品”联系起来。这样,人文关怀就能渗透到学生的作文创作中去,语文和谐发展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
一、贴近学生身心特点,激发习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贴近小学生心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习作兴趣,是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取得作文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呢?教师只有贴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引发他们真情流露的情境,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和欲望,才能使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从而将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付诸笔端,写出自己的“心情作文”、“生活作文”。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自由表达,率性而为,体会作文的自然亲切,不再畏惧作文,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汲取源头活水
1.让学生身心融入生活。只有学生生活充实,他们的语言表达才会鲜活有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因此,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融进广阔的大自然,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使写作成为学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需求,成为学生展示内心真情的手段。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一举一动及神态,学生在写《我家的小花猫》一文时就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小花猫的动作举止;通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百花盛开的情景,学生在写《美丽的家乡》时,就能自然流畅的尽情表达,写出来的内容也才会生动形象。总之,将学生引入大自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让他们将自己在观察中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在不断的练笔中便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技巧,让习作言之有物。
2.让学生学会表现生活。小学生思维简单,知识结构浅显,往往将生活积累与习作表达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能根据习作教学的目标,利用学生内在的生活宝藏,滋润自己的习作,让他们善于运用生活元素装点习作,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活力。如在进行三年级语文有关“秋景”的指导时,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就写,而是开展了“回忆秋天”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说说秋天有哪些特征,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的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的说秋天树叶都落了,让人感觉萧条,有的喜欢古诗的同学还收集了有关描写秋景的古诗。通过这样的课前渲染,学生的习作中自然飘逸着生活的芬芳,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3.倡导描写生活本真。描写生活本真,引发真情流露,是习作教学的精髓。那种矫揉造作,无病的习作只会让人产生如鲠在喉之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如一位同学在《我的爸爸妈妈》中写到:“我天天感觉不舒服,上课也变得无精打采,做作业时像掉了魂一样,主要是因为我被父母吵架的事烦透了。爸爸‘筑长城’像着了魔似的,经常夜不归宿;一向勤劳的妈妈也迷上了打牌,而且几乎天天和爸爸吵架……”学生流露了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异彩纷呈,让人读来自然亲切。
三、注重积累,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1.在阅读中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手段。对于课本内容,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在朗诵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同时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表演、比赛、朗诵等形式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积累优美的词句,丰富学生的习作基础。此外,更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丰富词汇,在积累中发现、创新。如指导其认真阅读《七彩语文》、《智慧背囊》等优秀篇章,摘抄美词佳句,背诵一些名家名篇。既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更是丰富享受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一、变游戏迎合的心态为内需主动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只是长久以来,习作已被成人扭曲为一种外加的劳作,一种受制于他人的活动。作文是应命而作,不是自己想说、想写的;作文要定时、按时而作,不是想写就写。作文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其本真意义。学生写的作文是虚拟的,这样的虚拟作文脱离了学生生活,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学生的习作心态是游戏式的迎合,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枯燥的、缺乏生命力的。
因此,习作教学要紧紧地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想都写出来,叙述自己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优美多变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美。农村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如钓青蛙、养鸭子、挖红薯……在这里,习作不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源于生活的交流,满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课堂中的学生处于一种真正的生活状态,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反映农村生活的同时,也展现着他们内心的酸甜苦辣。这样的作文又回复了它本来的生活意义,于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课堂上涌动着的生命活力。
二、变封闭课堂为体验实践
作文教学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课堂之中,学生写作的兴趣日趋减弱,写作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与发展。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小学生活泼好动,应让其在做、玩、乐中学。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增长,而这正是个性创意表达的开始。教师应把活动引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这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而且学生亲历体验,用心思考,有利于把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全员参与,体验真切,素材鲜活,表达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就是让童心自由驰骋,让童言自由挥洒,让童趣跃然纸上。
老舍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应从当地农村经济、自然、文化特色和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精心开发设计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带着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干农活”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体验农活艰辛,言谈劳动苦甜”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辟学校的“班级菜园我来种”,让学生尝试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等农活,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弊病。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将封闭的课堂打开,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收集写作的素材,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作文所必需的真实感受与情感体验。
三、变应试习作为即兴训练
由于学生家长、社会及学生本人的评价系统决定了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只能是应试,为应试而教,也为应试而学,这实际成了当今各学科教学的主旋律,作文教学也跳不出这个怪圈。作文教学与作文考试的主次关系常常被颠倒。即兴训练即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捕捉小事,抓住瞬间,抒发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