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第1篇

一、分析学生差异,确立学习目标

教师研究的学生个体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差异。主要研究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是不同的。对英语越感兴趣的学生,英语学习就越起劲,而且学习信心越足,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学习兴趣也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有了兴趣就能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则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英语对他们说无异于一种苦役,学习没有信心,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至于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喜欢早上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开夜车;有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把一切预备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上课严守纪律,专心听讲,主动积极,大胆开口,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有的学生则松松垮垮,不紧不慢,无精打采。故此,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各方面的特征,确立必要的分类学习目标,努力做到学习目标和学生差异相结合,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提高英语水平。

二是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差异。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学生记忆力的差异直接带来英语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二、研究学生差异,确定教学进程

同一个班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理解能力差。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尽量吃的饱,吃得好;让中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向好的看齐;让较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不是老当听众、配角,否则好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会因为学习难度太大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下去,学习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就会对英语失去信心,导致放弃英语学习。因此,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差异性教学和指导,通过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作出不同的要求,使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地学习。

三、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检验学习效果

英语教学,除了各种英语教学活动外,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每个班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人数多就意味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多种多样,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差异也较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发展的、个性的。新课程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这种差异,认真地研究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应采用不同难度的内容和不同的检查方法。当然,学生的分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变化,随着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波动,检验效果的内容和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尤其是英语练习的设计更应灵活多样。练习是检验和训练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习题难度整齐划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题量太多,又会使部分学生畏而不前;题量太少,会让优秀学生“吃不饱”而兴趣大减。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检测,使所有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检测,以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练习和测试习题的设定也要有对应的层次。第一层以基础练习为主,旨在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可以降低难度。第二层以综合练习为主,要求把所学过的知识适当进行整合,原则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增加少量自学知识。第三层以提高练习为主,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与综合,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讲精练;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50-02

小学的语文课时数是最多的,但是,语文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到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预期目标。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教学效率意识。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就必须注意精讲精练。

一、精讲――摆正师生角色定位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的论述,阐明了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角色定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不能泛讲又不能不讲。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之所以遭到新课程的摒弃,就因为它违背了学生主体性原则。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和纠正。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有的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显然,学生的认识,曲解了课文原意,脱离了文本价值。尽管学生的见解是独特的,教师还是要指出他认识的偏差,使他认识到,狐狸的行为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将变为自由性,将导致价值观的错位。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泛讲又不能不讲,所以只能选择精讲。精讲是由师生角色定位决定的。

二、精讲――显现教师专业技能

“精讲”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精选。高明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懂得如何取舍,精选教学内容。例如,华东师大教授郑桂华执教《少年闰土》,显现出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引导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时,学生归纳出闰土的许多特点――害羞、见多识广、重友情……郑老师并没有满足学生的回答,而是相机进行引导:“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的地方,如果只是细枝末节提到的就不是主要的,如‘害羞’就不是闰土的性格。‘见多识广、重友情、勇敢’,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这就是闰土的性格。判断人物性格一定要看整体内容,整体把握。”郑老师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懂得了闰土的性格,还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取得一举反三的效果。

“精讲”还表现在教学语言方面。一位优秀的教师,上课后用不了多少话,就能吸引住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三言两语就使学生顿开茅塞。整堂课,教师上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扎扎实实,真正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境界。反之,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二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

三、精练――体现教学针对性

教师设计练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盲目练习、题海战术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教师设计练习,首先要根据教材特点确定练习的内容与形式,特别要注意课后的练习题。袁微子先生曾说过,课后的练习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但是,限于教材的篇幅,再完美的课后练习也无法满足各班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补充设计一些练习。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这个教学设计,看似“突然想到”,实则是教师精心安排的。它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进行了写具体的练习,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指导学生把一段话写具体。

四、精练――兼顾学生层次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布置练习,尤其是课外练习,往往采取“一刀切”方式。无论学生基础怎样,都要完成相同的作业。其结果,优秀生觉得练习索然无味,学困生则对练习望而生畏。优秀教师则不然,他们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设计课外练习。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D等组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练习,有余力的可以做些难度较大的练习。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创造了语文教育的奇迹。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又长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负担。然而,魏书生却应付自如,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魏书生老师可谓讲求教学效率的典范。他在设计练习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但是,并非放手不管。他与学生讨论决定,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作业――每人每天必须写够500字。至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这样的练习,使习题的知识功能、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并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第3篇

一课程意识的教育诉求

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鲜有完整的课程意识,多以教材意识或教学大纲意识为主,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对分离的个体,前者是教材、教育目标的文本性表达,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教材转化与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两者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线性关系,而教师则成为了此种制度性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则成为课程要求下的知识存储者。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就提出了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提出教育目标与手段、教材与方法的内在连续性与统一性,促使课程与教学二者的整合。“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实施的过程应看成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1]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既作为静态存在下的预期目标、教材、学科,也是动态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所遭遇的一切经验,“教”与“学”的过程也是课程生成的过程,两者在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具有相互依存的转换与同一性。

二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解析与构成

“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2]教师课程意识既是一种具有“事实性”特征的学理辨析和“信念性”特征的价值判断,也是能够不断对教师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指导原则与行动路径。就本体论而言,课程意识强调了高校教师对课程本质问题的探寻,如课程目的、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等,是教师课程观或“课程哲学”的反映;课程意识的认识论强调了高校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取向、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课程教学行为自觉性与合理性的关注或反思;方法论层面则强调了课程意识对高校教师进行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的指导与实践。

(一)课程的批判意识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批判意识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课程批判意识,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中就课程现象、课程的价值理念、课程运作方式等做出判断,并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

目前,高校教师的课程批判意识主要有三个维度的指向:一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认知维度。教育主体性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后者是前者教学意义实现的重要对象,有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其价值目标;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维度。完善的教学应体现“理智培育”、“技术培训”、“情感培养”三者的统一,不应只重视局部的知性价值取向,应确保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三是课程教学行为的优化维度。课程的教学行为不应仅仅追求行为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即“多教总比少教好”,更应该关注行为功能实现的合理性与最优化,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行为。

(二)课程的生成意识

高校课程作为一种隐秘的制度性规范存在,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在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分类与综合,作为一种预设性的表达,它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但课程的预设性却随着教师动态性教学实践的开展发生着转变,使其由预设走向了生成。

课程实践的当下性与情境性,使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依据社会发展、专业需求、学生特点等对预设的课程进行着自我解读,具体可以表现为对课程目标的动态设定,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删与拓展,对课程设计的更新等。教师不再扮演一个完全游离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或阐述人角色,教师要拥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和理解权利,以实现课程的“再生产”。高校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不仅体现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更要关注学生对于课程的不断建构,特别是学生秉持着自身的成长经验、生活状态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课程文本的积极主动地建构新意义和创生新意义的过程,这其中探究式、讨论式、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课程生成意识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的反思意识

课程的反思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缺陷的理性分析与审视,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与完善措施,它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察觉与反省,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的重新认知、思考、探索与创新。相较于“形而上”的批判意识,课程反思意识具有操作性,更多地关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程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教学设计的反思,体现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预期,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各个范畴构思、规划和设计安排;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作为一种调控性反思,它要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反思层面集中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等。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把握教学的节奏,履行教学设计的步骤,合理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启发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与实现;课程教学后的反思是一种追溯型的反思,它是通过最终课程教学的效果呈现对整个教学过程全面、完整、系统的反思,是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活动有意识的察觉与反省,如是否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计划和策略是否需要调整等。反思既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回顾,也是下一个次程教学的开始,教师在不断实践与反思的循环中获得课程意识的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培植机制

(一)教师的赋权增能

传统的课程体制遮蔽了高校教师在课程领域的主体意识,处于课程权力最底层的教师只被赋予了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惯于被动接受与消极适应。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最终的实施者应具有课程决策权。教师课程决策权体现在学校课程决策层面上,指的是教师作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主体,有权参与课程决策的相关事务,如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用、课程实施的教学顺序、课程评价等。另外,教师同样具有课程的开发权,教师既可以通过多种资源的运用对规定下的课程文本进行更新与修改,也可以依据本校学生的需求,结合地方与社区的发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制,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拓展课程与选修课程。赋权增能使教师真正从权力边缘走向了中心,从被控制走向了自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实施中的能动性与主体性。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达到个体与团队共同进步的目的。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教师通过个体的自主学习与教育研究,在使得自身教育知识结构完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经由团队学习下的交流与共享,使个体的经验与知识提升到了团队集体层面,有助于团队整体课程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加深了教师间的合作,为团队发展下教师个体课程意识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教师间对教材、教案、教学法等教学工作的交流提升了教师课程教学的研究能力,教师间讲课的观摩及听课制则成为经验交流与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课程环境的优化

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与优化需要建立良好的课程文化环境与氛围,营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环境与条件。对多年来习惯化的教学制度、教学常规、课程教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课程文化;规范教师课程权力使用的空间,淡化行政命令,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体系,为教师提供支持性的课改环境;尊重教师主体价值的存在,坚持多元化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创造性研究与探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师能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意识的建构与创新。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办学机制 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拓展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创新办学机制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改善我校软硬件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是适应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1)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合作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必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强化规范管理,不断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质是企业资本与学校知本的结合,以及学校资本与企业知本的融合,校企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扩大学校资本规模和提高学校知本质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和职业培训的需要,努力构建富裕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就业的快速通道,进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是改善我校软硬件建设的重要途径

(1)学校的规模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促使学校寻找新的资源,提高办学能力。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是由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办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我们学校基础能力还很薄弱,实训基地及各种装备也很落后,培养的学生滞后于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完善以及更新换代我们的实验实训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更新办学机制。

(2)校企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社会化的质量,缩短学生社会化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教师培训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深层次合作,可形成产学一体化,建立校企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行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问题,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双师”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在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的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办学机制,与时俱进,努力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1)发挥企业资本优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优势增强硬件实力,根据我镇产业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建设搞好电气、数控、机电专业,根据我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搞好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专业、计算机专业,力争三两年创建一批市级示范专业,五年创建一批省级重点专业。全面提高学校价值,确保国有资产增值。

(2)发挥资本优势,不断拓宽教师培养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拓宽教师培养途径,确保部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转型。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持续进步,学校应搭建起名师成长的阶梯,建立起教师逐步提升的制度,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发挥企业知本优势,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努力增强学校凝聚力。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学校,打造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管理严格,人本管理的教职工团队,不断增强学校软实力。

(4)发挥企业知本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要针对职业中学的特点,不断增强与行业的联系,借鉴行业标准,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实现学生思想与行业要求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5)发挥企业知本优势,不断更新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和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不断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有机衔接,学校要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会用、实用、够用为度的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到企业培训的力度,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第5篇

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说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家校合作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那么如何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呢?

我校通过组建家长义工组织,探索家校合作的新途径,历时4年的实践,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家长义工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家长义工组织”是指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由关注教育、关心孩子、拥有爱心的家长代表组成的特殊志愿者团体。他们主动深入学校、家庭和社区,参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全过程,同时把科学的教育方法传递给其他家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对接。其主要特征为“主动性、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以大爱之心行大善之举。

二、家长义工组织的职责与使命

学校文化的传播者 家长义工是广大家长非常信赖的代表,同时,他们又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对学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家长义工对学校文化的评价与宣传很容易得到认可,他们无疑是学校文化传播的最佳人选。

学校管理的参与者 家长义工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可以让广大家长真切地把握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学校制订出既适合学生发展,又能满足家长愿望的学生成长计划,促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教育教学的促进者 家长义工组织可以实现“五赢”局面:家长义工直面学校教育教学复杂性,对教师产生敬重之情;教师因受关注而心生自豪感,更加珍爱教学事业;学生因家长义工走进课堂,深感学业受关注;家长义工在参与中找到了自我奉献的价值;家长义工把学校科学的教育方法带入社区和家庭,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第二课堂的协助者 家长义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较好地补充了学校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也适当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他们以“家长义工艺术团”为主要组织,以“和乐星期五”为舞台,在音乐、曲艺、绘画、书法、体育、设计、摄影、心理等方面协助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

师生关系的疏导者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现代学校民主、公平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现代学校教育价值的追求。家长义工具有家长和教育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参与可以有效疏导师生关系。

家校合作的代言者 家长义工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是家校合作的最好协调者,是两者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与桥梁。

三、家长义工组织的意义与启示

丰富了现代管理制度 家长义工组织是实现学校自主管理、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健全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活力。

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家长义工组织从表层的参与和支持,到深层的管理与合作,全方位地融入学校、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尤其是把学校教育方法带入家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完成了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