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监区检务公开的特点
由于监所检察机关的管辖范围主要是监狱、劳教机关及看守所,因而其公开的特点会与其他检察机关不同。
1、公开对象的特殊性。它涵盖了包括服刑、劳教人员在内的一般监督主体,且多数为罪错人员及其亲属。
2、公开区域的特定性。主要是指监狱、劳教机关及看守所。
3、公开范围的侧重性。因公开将面向罪错人员,故而公开的范围要侧重在监所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特点,特别将贪污、贿赂、、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脱逃等案件查处情况进行公开,同时,公开检察人员的工作纪律、服刑人员的权利等,以便于在押犯人寻得权益保障。总之要贯彻既侧重又实用、既公开又不失密原则。
二、难点
1、人员分散,点多面广。派出院一般担负着多个监狱劳教所的检察任务,而监狱、劳教所又以大、中队为生产单位,因此,点多面广,人员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十分明显,给检务公开的全面展开带来较大困难。检察机关因根据这一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进行安排。
2、公开成效低。由于公开对象以有罪错史的服刑人员为主,一方面,其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漠,思想空虚且带有一定劣根性。另一方面,服刑、劳教人员是被监管人员,人身通讯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思想顾虑客观存在,使得公开的实效周期长、困难多,往往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3、思想波动大,导致公开成果的不稳定性。由于犯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婚姻家庭、外界形势、干警管理素质等因素影响极易造成其思想上的反复,这势必导致公开成果的不稳定性。因此检察机关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不能放松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在有些方面甚至要反复强调,多与犯人亲属联系,树立良好形象,秉公办案,不徇私枉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公开的成果,实现检务公开的最终目的。
三、几点设想
监所检察要在“三化”检察的同时,实行检务公开,使“三化”与“公开”有机结合,监所检察与监管改造齐头并进。
1、变上访为下访,建立检察长接待日。为方便服刑人员申诉、控告,变等上门接待为主动接待,检察长深入监所受理服刑人员的申诉控告、解疑释惑,进行面对面教育,这能有效地稳定犯人情绪,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监管秩序的稳定,同时,也为服刑人员提供了及时申诉、控告的机会。
2、变事后为事前,公开热点问题。对监狱(劳教)的减刑(减期)、假释(提前解教)、保(所)外就医等热点问题,监所检察机关应改变过去知情不足、反映迟缓的被动局面,做到提前介入,掌握情况,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推动监所的文明执法和依法办事。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调动区域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间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展示产业示范功能的基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面向社会开放设施先进、管理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利用区域职教集团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扩大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职教集团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也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 农村地区 设计 特点 构建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关注农村公路建设问题。要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和干线公路建设一样,首先要做好设计工作。但农村公路的建设条件、服务功能与干线公路有所不同,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笔者根据近年来参加农村公路调查和测设工作的体会,对农村公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的设计问题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农村公路的基本特点
农村公路一般为三级或三级以下公路标准,在资金落实并报请国家审核批准后,也可以建设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目前我国东部及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逐步消除等外公路为目标。路面结构一般要求铺筑高级或次高级路面。农村公路的铺筑除了有以上各种特点之外,其施工机械的配备还受到下述因素的影响。①资金问题是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与普通国道相较,除了国家给予一定补助外,其资金主要来源为地方自筹和社会及群众的捐助,或以工代赈。因此,其资金到位及数量均可能出现不稳定和不充足现象。②由于资金问题,在有些可以人工作业的工序大量采用人工完成,如路基填土施工、稳定土拌和、挡墙的砌筑等。③代用设备多。在很多可以用代用设备的工作场合,以多功能设备或代用设备完成,以节约购置专用设备的资金。如以普通推土机代替平地机作平整作业;以农用旋耕机代替灰土拌和机完成稳定土路基的拌和作业等。
二、农村公路设计的特点
(1)农村公路具有弯多、弯急、坡陡、坡长、路狭、高边坡、视距不良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影响农村公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对主体工程平、纵、横等要素及不良线形路段的分析非常重要,而且是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的重要阶段。
(2)农村公路不仅里程长、覆盖面广,而且交通参与者有行人、牲畜、农用机械、非机动车、摩托车、汽车等,相互干扰大。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除了更好提示、引导和规范各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并最大限度减少相互干扰。
(3)农村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内容一般不涉及监控、收费、通信、照明等交通工程设施,通常只设置部分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有标志、标线、护栏、界碑、百米牌、里程牌等设施,但受地形、线形制约明显,要求设计更为深入、细致。
(4)合理选择的路线。考虑到地方政府财政投资的困难,农村公路修建的不易,为避免重复投资,选择合理的路线非常重要,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县、乡、村建设规划要同当地景观相协调,发挥公路总体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旧路,减少占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便于施工,采用的施工工艺应满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5)合理设计安全设施。以人为本、使用功能优先,是当前工程设计的一大主题。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结合交通量的增长与技术状况,完善补充安全设施设计。如标志、出口分流三角端的防撞设施、结构物与高路堤等路段设置路侧护栏,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
三、对农村公路设计的建议
(1)根据路面的设计。要从实际客观的情况下出发,在满足公路工程设计的标准下,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公路资源,尽最大的努力贴近所要求的设计。尽量的减少路基的挖方,要节省大量的砂石材料,可以减少人力运力机械设备的不必要的浪费,适当的提高标准加以解决。
(2)路面窄的问题。对于国家的明确规定,要按照规定执行,如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路面宽度的设计可以设为4.0m和4.5m,这样的标准是最好的。错车道最好设置在有利的地点,是驾驶员能够看到错车道行驶的车辆,设置错车道的路段,路面的宽度不应小于5m,有效的长度不应小于20m左右,适当的加宽,以提高转弯的半径。
(3)科学合理的设置公路的交通设计标志。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公路的交通设计标志,最大限度的利用公路的资源,要改善通行的条件,要不断提高公路通行的能力。因而大力的提倡对公路标志的设计与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4)改善路线的设计。一条公路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将指标统一,尤其是山区的路线,就算是相同的指标,也要将相应的数据控制好,纵坡与填方的路段要设计好比例。这样才能使行车的司机有一个心理准备,对行车的安全性有很高的保障。对行驶中出现超速行驶的行为都要加强管理和教育,让每个司机都能够明白安全驾驶的重要性,让交通安全走进他们的心中。
(5)要提高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要加强农村公路设计阶段的前期工作确保设计资料的准确性,降低工程管理部门前期的工作强度,不断提高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6)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设计过程的控制。在施工图纸完成设计之后,要进行详细的审查,并将提到的意见反馈给设计的单位,尽量的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
四、结语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性措施,也是交通行业兴农、富农、惠农、爱农的重要实践。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就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坚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设计工作,并从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抓起,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万淑梅.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J].新西部,2007(4): 229-237.
[3]李庆华.浅析农村公路设计的特点和要点[J].交通科技,2009(11): 154-156.
[4]王维斌.浅谈农村公路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06(6):25-26.
[5]郭南华.农村水泥混凝土路基路面设计的探讨[J].散装水泥,2007(4): 45-4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营造林
1 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
1.1 喀斯特地貌的具体含义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可溶侵蚀能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后所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降水比较充沛,气候湿润而且流水作用显著的西南地区。
1.2 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点
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功能系统,它的特点是稳定性比较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低、生态敏感度高以及生产力低等。如果该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就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和涝灾的发生也会十分频繁。
2 喀斯特地区营业林建设的重要性
营造林建设在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中,具有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森林系统可以解决水源涵养问题,能够防止土地进一步的退化。因为森林植被相对于其它植被,其结构更加复杂,生物层次也更为的丰富,涵蓄和对于水分的保持、抵挡能力都要优于很多其它的植被。国内的很多实践都证明,营造林是防止喀斯特地区生态退化和进行重建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也充分说明了营造林建设对于喀斯特地区的重要性。
3 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的可行性
下面将分析几组表格数据来充分说明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的可行性。以下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物种类分布:
如此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重建和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又例如,贵州省普定县,之前喀斯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进行营造林建设之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75% 以上,森林覆盖率不足10%。从1983年起,进行了营造林计划,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到近2年为止,森林覆盖率恢复到将近35%,水土流失面积也缩减到近60%,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改善。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区的营造林建设还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
4 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的主要措施
4.1 规范相关的法律政策,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
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严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现有的天然林资源。对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且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防止这样的行为发生。
4.2 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喀斯特这样经济一般比较落后的地区,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质量,发挥生态效益。进行封山育林,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阻止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行为。
4.3 加快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污染、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所经营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它是以维护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防御自然灾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在喀斯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的工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满足森林植被的多功能需求,使得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4.4 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退耕还林的工作
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一定要按照严格的比例,根据当地的时间情况进行分配,坡度比较大的耕地一般都需要退耕还林。因为坡度大的耕地比较容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而且不易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对于退耕的土地,也要发挥其最好的生态效益。
4.5 要建立一种生态补偿制度
经济补偿制度对于如此庞大的营造林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喀斯特的生态环境关系重大,国家和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要按照林业分类管理和经营的理念,向喀斯特地区生产行业受益者收取一定比例的生态补偿费用,来缓解国家和政府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可维持整个管理经营费用。
另外,可以用生物科学技术来攻克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中所遇到的疑难点,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质量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游涛.浅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
2 王智慧.浅谈贵州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学术,2005
关键词:彩色沥青 混凝土路面 作用
一、前言
珠三角在城市化迅速推进,人口和产业急剧上升和集中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9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文简称“住建厅”)与省委政研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广泛调研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议》,提出在珠三角率先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珠三角绿道网。
而随着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景观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显然,色彩单一、表面质感别无二致的黑色沥青路面和灰白水泥混凝土路面绝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宝安区城市和社区绿道的建设同样面临着游径路面选材问题。在种类繁多的铺装材料和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中,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特有的景观效果成为我们的首选。
二、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概述
1、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定义
所谓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是指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混合拌和,配制成各种色彩的沥青混合料,再经过摊铺、碾压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2、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性能特点
(1)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在不同的温度和外部环境作用下,其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坏性及耐久性均非常好,且不出现变形、沥青膜剥落等现象,与基层粘结性良好。
(2)具有色泽鲜艳持久、不褪色、耐77℃的高温和-23℃的低温,维护方便。
(3)具有较强的吸音功能,汽车轮胎在马路上高速滚动时,不会因空气压缩产生强大的噪音,同时还能吸收来自外界的其他噪音。
(4)具有良好弹性和柔性,“脚感”好,最适合老年人散步,且冬天还能防滑,再加上色彩主要来自石料自身颜色,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危害。
三、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优点
1、划分不同性质的交通区间
城市道路的可辨识性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以通过色彩变化划分不同性质的交通区间,这对交通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2、警示作用
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作用的实质是希望能让驾驶人员或行人很快发现,正确地辨认之后进入准确行驶,从而达到交通安全地目的。因此,交通标志的设计必须鲜明突出,具有足够的注目性和良好的视认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快速行驶的特点,弥补现有交通标志在快速行驶状态中的功能缺陷,根据驾驶人员的视觉特性,尤其是行驶过程中对路面的注视性和对色彩的敏感性,日、美、欧洲等一些国家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路面标示的研究中。在道路急弯陡坡处、分流合流处、隧道入口、行人过街斑马线、桥面、收费站、加油站等特殊路段或场所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或铺装,用来形成与普通沥青路面或铺装的对比,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充分发挥高速交通的机能,保证车辆和行人交通安全,适应城市高速道路发展的要求。
3、缓解疲劳
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长的直线公路,不但容易使驾驶人员造成思想麻痹和错觉,而且会产生视景与操作的单调乏味,使驾驶疲劳提前到来,这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尽管我们可以从线性上改善驾驶条件,但驾驶人员在行驶过程中注视最多的还是路面本身,单调的黑色和灰白色路面对人的神经系统有镇静,会减弱驾驶人员的注意力。这是,如果我们在路面上做文章,适当改变路面色彩可以有效吸引驾驶人员的注意力,使其保持清醒头脑。这样,即使直线段长一些也不会影响安全效果,从而减少工程造价,减少运行时间。
4、提高亮度
由于人的视力与亮度有关,亮度加大可以增强视力,反之则视力明显下降,因此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率要远高于白天。而使用反光率较高的亮色骨料与无色沥青结合料形成亮色沥青铺装可以有效增加路面亮度,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5、美化街路及城市环境
长久以来,街道路面的发展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车辆和行人在通行,毫无美学色彩可言,黑色地沥青铺装和灰白色的水泥混凝土铺装占据着几乎所有的城市道路,这黑与白的条块使得做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平面单调乏味,毫无生气。
在公园、风景区等突出自然色调的道路铺装与环境协调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以有效美化街路空间环境,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她可以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街路空间更具人情味与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使街路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
在城市和社区绿道上的广泛使用,可以美化城市、改善道路环境,展示城市风格效果,更加体现城市的人性化和宜居效果。
四、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国外已有较多的应用与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等国家便开始研究,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20世纪8O年代初,中国某些市政部门也进行过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探讨,但收效甚微,且在道路上应用尚少。近几年,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才作为一种新型的铺面技术,营造着21世纪交通的时代气息,在公路、道路或广场上等场所使用的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被全球工程界视为“新型绿色建材”。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之所以在国外发达国家获得广泛的推广,不仅在于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对于我们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为了美化环境,展现城市的风貌,提高市民生活品味,体现城市现代化的步伐,都设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让城市环境“绿起来”、城市道路“亮起来”、城市交通“快起来”。而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又是城市现代化步伐中的一个标志,他对美化公共社区,点缀城市建筑、园林建筑,警示道路交通安全等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目前我国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已经成功地在厦门、广州、宁波、桂林、烟台、北京等20多个城市进行了铺设,效果颇佳,深受世人的好评。在国内应用最典型的有:厦门市府大道约4km两侧非机动车道和环岛路旅游观景道;北京市长安街延线、路新大成彩色篮球场和石景山游乐场;沈阳植物园彩色游览路、植物园彩色游览路(二期)、华星中学彩色操场和沈阳市北京街、北陵大街彩色景观路:上海市肇嘉浜路和太原路的慢车道、成都市数百米长的提督街、武汉的江滩将建起8m宽的机动车道、烟台市滨海中路彩色观景路、广州黄埔大道与车陂路口到广园东快速干线宝蓝色的立交人行道、辽宁大厦彩色广场和南京升州路人行道等等。
目前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游径上已经在广泛使用,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城市和社区绿道也已开始普遍推广使用。宝安区城市和社区绿道共长约330km,其中约130km里游径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游径,对改善宝安区的慢型交通系统有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