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54007)
作者简介:陆江宁(1972 -),女,教授,硕士研究生,课题名称:佳木斯地区生猪养殖过程中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14085
抗生素对于呵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细菌产生愈发强烈的抗药性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抗生素的使用一直受到严格控制。近年来,在养猪生产中抗生素使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要求减少动物生产过程中抗生素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1 使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①抗生素应用过多。过度依赖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品种过多,且滥用抗生素。由于一些养殖场主对抗生素使用的副作用认识不够,单纯追求猪群的成活率,经常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有的品种多达5种以上。倘若猪群或周围地区发生疫情时还要增加药物的投放,这样不仅增加了猪群机体的负担,引起药物残留或中毒,还造成了很大浪费。②用药时间过长,用药间歇短,甚至没有。有些猪场担心暴发疫情,常年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用药间歇短,甚至没有用药间歇。③用药剂量过大,形成药物依赖。有些猪场担心药物含量不足,使用时常常会增加药物使用量,预防时使用治疗量,而治疗时用药量又会达到2~3倍的治疗量。④只愿意使用新药,不使用常规药物。很多猪场在使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时过度追求使用新药,往往会放弃一些常规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⑤疾病诊断不准确,滥用抗生素。有些生猪养殖场、户在猪只发病时,不先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而是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果药物不对症,效果不佳,就加大药量,形成猪病越治越严重的怪相。⑥药物使用方法不当。有些生猪养殖场、户不认真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把应该饮水的药物添加到饲料中,把不溶于水的药物添加到饮水中,或者药物投水拌料不均匀,造成药物防治效果差,猪只用药不均。
一、以情阅文,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中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深入阅读这些教材,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让中职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养的劳动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深入挖掘这些教材的精神价值取向,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在阅读这些教材时,我们不但让中职学生学会怎样去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1.要做到娱目感人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文学精品来娱乐学生耳目,在阅读学习中,带领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作品所要描述的优美意境,体会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无限意蕴。比如,我们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那最感动人的就应是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时,母亲“笑”了。仅仅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回味无穷。
2.要做到以情感人
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去叩开学生的心房,在对情感人物的体验中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文学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丰富中职学生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3.要做到激励思考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和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出发,结合好文章精要之处,不断点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不断激发他们生疑、质疑,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人生的要义和真谛,以提高文学素养。
4.要做到励志进取
语文教师要做个育人的有心人,要注意发挥语文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通过对这些言行的记忆与思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激励他们树立高远理想,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5.要注意形象感受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采取课件、音乐、图片、影视剧等较直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从而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拓宽视野,努力开拓课外阅读园地
人们常常以为上了几年语文课,学了几篇课文,就能提高文学素养了,这样的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学习课文只是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脱离老师的“羽翼”,成为独立的阅读者。有了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去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过程中要是碰到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要敢于向老师提问,依靠老师的帮助去解开心中的疑惑。
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凭教材上的阅读量和课堂传授是不行的。大凡文学修养高的学生,都有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大部分中职学生对阅读的目的比较模糊,对阅读内容、篇目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对于学生所阅读的课外内容,语文老师要严格把关,不能放任自流,要给学生挑选内容健康、格调高雅、能鼓舞人心的作品。作品的种类和类型要做到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之后,老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召开一个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谈谈阅读收获,逐渐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文学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为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基础。
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阅读不是短期行为,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读书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是难以收到好的阅读效果的。由于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基础不好,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让学生养成每天不读书就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使读书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一件大事。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文学修养就会有所提高。
三、提高能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掌握好学习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参加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以便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
对于一些好的课文,笔者有时会选择班上一个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由他负责将这篇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要求对此有兴趣的同学,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挑选一个与自己适合的角色。同学们一看要演话剧,积极性都会很高,写好剧本经过排练之后,让同学们进行演出。这样的活动不仅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讲故事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班上举办故事会,让学生行动起来,做到题材不限,让学生讲各种各样的哲理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比如我们在学习了《红楼梦》有关内容时,可以询问学生谁通读过《红楼梦》,让学生讲一下《红楼梦》中其他章节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在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断去阅读《红楼梦》,教师也可以为熟读的学生提供一些鉴赏文章,来提高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不一样,没有规定的课题作为参照目标,活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这些都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去完成,因此学生在完成活动时,肯定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走向成功的。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某次失败而批评他们,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职学生 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5-01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目的
高职数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工具课,是学生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基础,是学生职业发展一个再提高的“平台”。目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沿袭着“定义―定理―推论―例题”的模式进行,过分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状况,探索培养、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创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启诱,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与创新,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素质,为今后可持续自主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们国家这种教学理念目前主要实践在医学、市场营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领域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还很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并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以探讨问题教学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意义。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引人课堂,将一些关于股票、利润、物流运费或者关于当地的月平均气温、学校图书馆的月平均流量等等事例导入课堂。这样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拉近了数学学习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距离,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此外,高职数学教学特点决定了问题教学必须注重与专业的融合,从而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要求。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问题教学设置,把数学教学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突出数学教学职业性,使学生们意识到“学有所用”,进而“学以致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迫切性,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1]。教师还可以采用使学生产生困惑的图片资料或直观的多媒体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
2.讨论反馈问题
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巡视、个别辅导,搜索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地把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先在小组讨论,再选最具代表性的、最新颖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共同探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时间要根据所讨论的题目而定,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整节课。讨论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以致用,提高设问的价值度。此外,可采取答对奖励分、答错不扣分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可撞击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把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组织探究学习,合力攻关,破解疑难。这样一来,学生提问的劲头越来越大,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创造性。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反思深化问题
问题教学法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规律、定理等的内在联系等,应区别给予启发诱导或补充,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导之以“法”,引导学生“会学”。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比较
遵循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原则,笔者在同级同专业挑选会计1301班(51人)为问题教学法班(简称问题法班)和会计1302班(52人)为传统教学法班(简称传统法班)进行比较。2班均为同年高考生,入校时按分数相对均等的分班原则随机分班,成绩无明显差异,平时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也相近,具有可比性。两个班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授课,授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均相同。传统法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施教(即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章节内容依序进行讲授);问题法班采用问题教学法施教(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相应问题并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经过一学期两种不同的教学法教学,统一测试数学学习成绩,进行统计检验,从学习成绩变化的角度检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期考平均成绩问题法班为(83.26±7.98)分、传统法班为(75.63±8.54)分,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989,P
四、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在教师主导的思维活动中,学生既学会排除障碍的推理思路,又受到解决问题的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就在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索和训练中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建构起宽厚的知识基础,发展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而有了这些能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成为一名可持续自主发展人才和终身学习者,这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问题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探索、思考鉴别、逻辑推理、排误理正及训练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再思考,使学生在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掌握与应用的同时,养成多思善问、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良好学习态度。这种变教师传授为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的现代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系统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法的不足,让学生能够自主地从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习到知识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愿地汲取更多知识来充实自己和有效地解决面对问题的能力[2]。
五、结语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问题中去,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依赖课堂、教师的惰性减弱;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与教师思想交流和理论观点的碰撞中获得真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为高职生今后的可持续自主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在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吴翠兰.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探索[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综合),2012,33(3)
——制度内政策设计分化,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化。这几年养老保险政策调整没有按照原定的制度设计目标进行,政策的调整更多地依附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被动地接受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养老保险政策的推动,致使养老保险政策陷入企业化的困境。个性的、企业化的养老保险政策不断增加,政策差别不断扩大。
1、相同企业,由于性质不一样,养老保险费筹资比例不一样,企业养老保险负担不均衡。以赣府发[*]14号文件为“分水岭”,*年以后,我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由统一逐步走向分散,*年低费率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剧了养老保险政策的分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垦企业等以行业或企业为特色的养老保险政策纷纷“出炉”,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养老保险政策开始出现差异,养老保险政策行业或企业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分所有制、分企业类型、分从业人员的身份,开始实行不同的筹资比例。不同企业类型相同工资的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不一样。养老保险负担不平衡的问题开始凸现。同一商品的生产企业,由于养老保险费的筹资比例不同,企业产品成本费用出现差异,这种政策人为地给企业带来一个不公平竞争的环境。本来养老保险改革解决了“企业保险”中由于不同企业退休人员人数不一样产生的退休费用畸轻畸重的矛盾,在养老保险政策不断趋向行业化或企业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养老保险费的筹资比例不同,又产生了缴费负担畸轻畸重的新矛盾,背离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初衷。这种政策既破坏养老保险统筹调剂的机理,又有失市场公平,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法则。表1对我省现行不同企业类型相同工资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进行了比较,假设非公有制企业按低比例缴费,以*年我省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公有制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比非公有制企业每人每月要多缴45.64元,若一个国有企业有一万名参保职工,那么一年要比非公有制企业多承担547.68万元的养老保险费,这无形中增加了公有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公有制企业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
2、相同缴费基数、相同缴费年限的从业人员,由于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工作,养老保险待遇不一样。我省现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从结构上看,所有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的计发办法都是一样的,即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但是不同企业类型,每一部分养老金的计发政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养老金,政策设计的目标是体现公平,计发的比例都是20%,计发的基数考虑了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按所在设区市上年度的职工平均工资计发。但现行政策并没有按照制度设计的目标进行实施,原行业统筹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打破了区域限制,不管其在什么地方工作,全部按省会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在启动农垦企业养老保险过程中,对农垦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又作了特殊的规定,农垦企业中农业企业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按所在市县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非农业企业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按所在市县农垦企业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等。实行低比例缴费的单位和个人,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比例降到了16%。个人帐户养老金按正常缴费比例和低缴费比例两种缴费方式,对应实行了不同的记帐比例,即分别按11%和8%记帐。过渡性养老金,分行业设计了不同的计发系数,如原行业统筹企业设计为1.3%、地方一般企业设计为1.2%、农垦企业设计为1.0%,造成不同企业职工过渡性养老金的差距较大。表2以对不同企业类型相同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的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进行了对照测算,在相同条件下,原行业统筹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比一般企业每月要高152.32元,比低比例缴费的企业要高249.31元,比农垦非农业企业要高346.29元,比农垦农业企业要高446.13元。这种不合理政策造成的养老金待遇差,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容易使职工产生攀比心理,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容易引发上访等群众性事件。例如,由于原行业统筹企业的养老金待遇普遍高于地方养老金待遇,原行业统筹企业职工流动到地方企业就业后,职工不愿意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地方,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2、假设缴费年限为30年,其中有15年视同缴费年限。
3、原行业统筹企业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是省会城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由于省会城市的历年职工平均工资大体为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1.3倍。为了计算方便,本表省会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取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1.3倍。
4、农垦企业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分农业企业和非农业企业,非农业企业的计发基数为所在市县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农业企业的计发基数为所在市县农垦企业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了计算方便,本表非农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取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0.6,农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取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0.35。
——制度外政策执行分化,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地方化。在我省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不到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政策的实际操作与制度设计目标不仅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不同地方政策的实际到位程度相差也很大。
1、政策本身设计不周全,地方政策执行权较大。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经济、社会的足够调查和研究,政策的设计考虑不周全既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主要存在两类现象:一是政策“真空”现象。在养老保险政策中,一些政策只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甚至无法操作,各地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不得不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或者解释性的政策,以保障本地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政策“真空”的出现,为各地执行养老保险政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制度上给予了各地执行养老保险政策的权力。例如: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对新参保的企业,政策规定要补缴,但是如何补缴,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地方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的那一年即20世纪80年代起补缴,有的地方从建立统筹结合制度时开始补缴等。而且补缴费用范围的确定也不一样,有的只补个人帐户部分,有的只补养老保险费本金,有的本息都要补,个别地方还要求罚缴滞纳金。由于补缴政策各地差别很大,企业补缴的养老保险费也因此差别很大,少则相差几万、几十万,大则相差几百上千万。二是政策“二义性”的现象。由于政策制定者对情况欠全面考虑,出台的统一政策并不统一,二义性或多义性的政策较多。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对政策的理解去执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政策差异,造成事实上的政策不统一,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大相径庭。如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工龄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满周年才能计算一年的工龄,有的地方理解6个月以上就可以计算一年的工龄,由于这种理解差异,对退休人员来说每个月的养老金就要相差几元到十几元。
2、政策落实机制不健全,地方执行政策的弹性化的因素较多。当前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过程可看作是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企业的互动过程。在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往往策略性地采取一些与政策规定不一致的行为方式,而基层经办机构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的执行策略,这一过程使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实施呈现出弹性化的现象。例如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弹性化的因素就比较大,按照政策规定,职工的所有收入,包括奖金、加班费、甚至发放的实物都要作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基数,但在实际核定基数的过程中,将奖金、加班费、甚至发放的实物纳入缴费基数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就是企业发放的货币工资,也不是所有的都纳入了缴费基数,很多企业为了减少缴费,设立几本帐,采取一切办法逃避一部分养老保险缴费。由于各地执行政策的弹性化,少报、漏报缴费基数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强有力的政策落实机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经办机构对企业的控制弱化造成的,这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弹性化的体制性和机制性原因。
3、政策权威性不强,地方违规执行政策的现象较多。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规范,政策的权威性在基层的执行过程中很难得以体现,因此在养老保险的微观执行主体上或承受主体上出现政令不畅、政令不通就成为必然。不仅没能保证政策很好地贯彻落实,有的地方还蓄意对政策进行曲解,改变政策的精神实质,使制度设计的政策面目全非。如很多县市对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保护政策,以不参加养老保险为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这与上级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政策背道而驰,但由于养老保险政策缺乏权威性,上级部门也只能听之任之;有的市县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为了减轻企业改革的成本,违规办理提前退休;有的县市为了减轻财政和企业的负担,在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过程中,擅自增加养老保险统筹项目,把不属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项目纳入养老保险统筹支付,变相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正因为没有或者说不能对这些违反政策的现象进行纠正,也没有或者不能给予处罚,只能是任其发展,这使得养老保险政策的权威性进一步受到了损害。
——体制内机制缺位,多极养老保险责任单极化。目前我省落实养老保险政策的机制缺位,影响了政策的贯彻落实,本应由多方承担的养老保险责任演变成由某一方承担。
1、扩面征缴机制缺位,扩面征缴的责任主要落在各级经办机构身上。由于现行制度下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对于企业来说,当前的缴费率相当于增加了一个20%的增值税,参加养老保险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无疑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采取许多方法来逃避缴费或少缴费也就不足为怪。扩面征缴工作本应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和职工有责任有义务缴费,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强制企业和职工缴费,社会各界有责任监督企业和职工缴费。但我省很多地方,无论在企业和职工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都没有形成正常的扩面征缴责任机制。在扩面征缴工作过程中,企业和职工逃避缴费,政府不仅不帮助强制征缴,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征缴进行干预,对部分企业实行保护。这样,扩面征缴的主要责任实际上落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身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不要说当前我省企业的情况复杂,大部分社保经办机构经费不足,开展扩面征缴工作异常艰难。就是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准了的按照政策规定必须纳入养老保险的企业,由于诸多原因,也只能“望企兴叹”,无法要求他们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2、省级统筹机制缺位,养老保险调剂的责任全部落在省级政府上。由于省级统筹机制缺位,省级统筹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剂能力不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基金基本上不能相互调剂。在全国范围内,市县之间的基金结余和基金不足并存,基金结构性缺口较大。一些困难市县确保发放的缺口只能依靠省级调剂和中央财政补助解决。以*年为例,当年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与支出的缺口为10亿多元,但由于省级统筹调剂能力弱,基金调剂力度小,基金的结构性缺口达13亿多元。省级统筹无法实行县区之间的余缺调剂,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隶属于同级政府管理,按照现行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转必须经过同级政府批准,本来可以直接、快速进行的资金调拨变成了政府之间复杂的利益协调。由于市县政府不批准,不少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连政策规定应上交的调剂金都无法上交,更不要说直接对市县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严重制约了省级统筹的发展。因此,当市县养老保险出现缺口时,调剂的责任就全部落到省级和中央政府上。本来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实行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政策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但现在由于机制的缺位,省级统筹和中央财政补助反而成了离心因素,大家都不愿意上交调剂金,却都想吃省级统筹和中央财政补助这块“唐僧肉”。
3、确保机制缺位,养老保险“兜底”的责任完全落在省级和中央政府身上。1998年实行“两个确保”以后,确保的责任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了实现“两个确保”,不断增加养老保险的财政补助,这使得“两个确保”的责任自然地落到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身上。虽然,政策上规定,“两个确保”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但养老保险责任正逐步被扭曲为下级过度依赖上级,上级的责任无限地扩大,下级的责任不断地上移,事实上的责任已经完全落到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身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已经从“两个确保”的有限责任变为无限责任。随着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不断加大,如何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是实现“两个确保”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制外管理缺位,统一的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多元化。我省目前养老保险管理比较落后,不仅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也十分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政策的贯彻落实。蛯
1、现行养老保险管理方式落后,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个人参保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养老保险面对的参保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参保对象正在实现从“参保单位”为主向以“参保个人”为主转变。由于以个人形式参保的人员,其劳动关系大都处于不稳定或无雇佣单位的状态,养老保险登记、管理、接续、转移都与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现行以单位为主体的经办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个人参保的需要。
2、现行养老保险业务操作不规范,同一种业务经办流程差异较大。由于养老保险工作比较复杂,业务操作环节较多,从登记、到基金征缴、个人帐户管理,直至待遇的发放,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多个工作部门、多个工作岗位、多级工作权限。由于全省没有强制推行一个统一的业务操作规范,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操作环节的划分、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工作权限的管理上都不一样,就是同一种养老保险业务处理,各地经办流程差异也很大。例如养老金待遇的审核,有的由业务人员审核,有的由社会化服务人员审核,有的由财务人员审核。在流程上,有的经过一个审核环节就可以了,有的要经过两个或者更多的审核环节。各地业务操作的差异,给参保职工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带来非常不便,既影响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又损害了社会保险机构在参保职工中的形象。
3、现行养老保险信息化程度低,养老保险经办误差较高。我省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不少地方仍然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下。虽然有些地方已采用了计算机管理,但由于基础工作较差,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和发放计划无法通过计算机生成,养老金待遇计算无法通过计算机产生,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无法进行异地协查。养老保险数据不准确、重复参保、冒领养老金等问题时有发生。就是同一种养老保险业务,由于业务经办人员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经办结果。例如养老金待遇计算,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计算一个人的养老金待遇至少要涉及到几百项数据,还要涉及包括月积数法在内的几个很复杂的计算公式,如果没有计算机管理,不说原始数据可能不全,也不说不同的经办人员对计算办法的理解可能出现的差错,就是说让他对这几百个数据作普通的加减乘除,也可能会出错。实际上,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对我们来说是工作上的误差,但对参保人员来说,就是对他们合法权益的侵害。
鉴于我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上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因此,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出发,以政策的操作性和实现性为基础,以统一、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决策。
——“盘点”现行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我省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对现行政策进行“盘点”,第二步进行规范,第三步进行立法。
1、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政策进行“盘点”。首先应该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分门别类地对各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清理,查找哪些政策已经过时或淘汰,哪些政策还存在缺陷和问题,哪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然后作出计划,该废止的政策进行废止,现在可以调整和完善的政策,应该立即研究,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还不具备条件调整和完善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政策清理的同时,要对现行不明确的存在二义性的养老保险政策予以明确;对政策的“真空”尽快加以研究并予以解决;对部分没有必要出现的政策差异予以统一;对确实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短时间内还难以统一的政策,也应统筹考虑,从现存的各种办法中提炼出几种政策模式,供各地选择,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政策混乱,给今后统一和规范养老保险政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从全局出发,统一和规范全省养老保险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适应的环境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适时适当地规范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养老保险政策而言,当前最主要任务是统一和规范。一是要以职工就业与否为标志,统一单位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适应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不分所有制、不分单位性质、不分职工身份,统一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对于“农转居”人员、失地农民,由于其没有就业,从养老保险就业关联的理论来说,不应把他们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笔者建议,应为他们建立生活保障制度,当他们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一定的标准,比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为他们发放生活费。二是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要求,调整缴费基数核定的依据,扩大缴费基数的浮动区间,解决不同缴费能力从业人员的缴费问题。改变以省、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核定缴费基数的办法,把县、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作为本地核定缴费基数的依据;调整缴费基数浮动区间,由于经济发展和行业的差异,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是一种普遍事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推行和年薪制的实施,已经突破了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下限突破了60%(最低工资标准大体相当于职工平均工资的35%),上限突破了100%。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应与工资制度相适应,并以此为依据对缴费基数区间作适应调整,建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下限,缴费基数的上限也可适当提高。三是统一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最主要的是要统一个人帐户记帐比例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系数。在缴费比例统一后,个人帐户的记帐比例要全部统一到8%,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要统一为1.2%,同时调整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统一以市县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础养老金的基数。
3、加快地方立法,实现养老保险法制化。由于没有养老保险法,我省养老保险至今仍然没有摆脱依靠阶段性政策规定开展工作的被动局面。由于没有养老保险法律作为制度保障,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养老保险法律关系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广泛的认同,甚至没有受到养老保险利益合法享有者的自我尊重。不同时期的养老保险政策指向留下了不同的政策台阶,人为地增大了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不同属性矛盾的难度。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发展由于无养老保险法律导航面临着偏离制度目标的风险。养老保险立法拖延的时间越长,今后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各地政策调控范围和管理领域的难度就越大,历史遗留问题就会越多,政策台阶落差就会越乱,社会负面影响就会越大。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进行养老保险立法,将养老保险政策法律化,并按法制化程序进行操作。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养老保险政策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养老保险运行的三个主要环节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和支付。健全养老保险运行机制,必须抓住这三个主要环节。
1、建立扩面征缴机制,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扩面和征缴,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推动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扩面征缴的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从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调动征缴者的积极性,约束缴费者的行为。一是要建立扩面征缴的经济激励机制。通过财政部门拿钱按养老保险基金征收总额或增收总额的一定比例建立激励经费,将扩面和基金征缴的任务与征缴者的利益切实挂起钩来,并对激励机制进行量化,确保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建立各部门扩面征缴联动机制,形成扩面征缴的合力。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规范扩面征缴程序,落实各方面,包括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扩面征缴责任,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不到位的情况下,劳动保障监察必须立即进行行政执法,行政执法仍到不了位,应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是落实扩面征缴强制机制。认真执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依法扩面征缴。对欠缴企业除收取利息外,要加收滞纳金;对拒不参保或长期欠费的企业,要对企业法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经济的、行政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完善省级统筹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省级统筹的作用。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行省级统筹涉及到各级政府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调整,省级统筹的实施难度很大。只有建立健全省级统筹运行机制,才能保障省级统筹的正常运转。首先要改变基金管理主体,实现基金管理主体由市县管理到省级管理的转变。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全省统一管理的机制,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其次要建立与基金统一管理相适应的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参照工商和质量监督部门的做法,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省以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从基金管理体制和经办机构行政管理体制上支持和保障省级统筹的正常运行。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政策、机制和体制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政策要促进机制和体制的建立,机制、体制要为政策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保障政策的良好运转。
3、强化责任机制,促进养老保险的长效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从侧重经济政策转为侧重社会政策,从热衷于投资性领域转为投资公共领域,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后,各项建设性资金已经采用社会化的办法筹措,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笔者认为,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应按照国发[*]42号文件的精神,通过固化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财政预算安排来解决,地方财政用于养老保险的支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一定的比例。由于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笔者认为地方财政安排的养老保险预算应由省级财政统一掌握的和控制,并在省级统筹的框架内使用。
——严格执行政策,树立养老保险政策权威。严格执行政策,树立养老保险政策的权威,是维持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保障政策的严格执行,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政策制定权。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关系到每一位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权,包括解释权,应该由国家和省级政府统一制定。特别是我省养老保险已经实行省级统筹,政策的制定权更应该上移,市县政府只能在国家和省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框架内执行政策。明确政策制定权,是保障政策严格执行,树立政策权威性的前提和条件。
2、保持政令畅通。对政策执行立场不坚定,或者出于地方或部门利益,上令下不达,政令不畅通,要坚决按照有关法律进行处理;对政策立场不坚定的执行人员或经办人员,为了获取某种私利,而置国家政策为不顾,要给予严肃处理。只有保持政令畅通,才能保障政策的严格执行。
3、严控特殊政策。近年来,政府在处理养老保险问题的上访、闹事等问题上出台了不少特殊政策,这些特殊政策在短期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缓解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矛盾。但也正是特殊政策的出台,出现了不少超政策范围办事的问题,诱发了同类问题的其它企业和职工攀比,结果特殊政策花了钱,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不少新的矛盾,扰乱了养老保险的正常秩序。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养老保险个案问题上,要从大局出发,坚持政策,维护养老保险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尽量减少“特事特办”,随意出台特殊政策、特别是出台行业特殊政策的现象发生。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改革要在既定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进行改革,养老保险政策不能因为某个或某类企业改革而调整。
——加强管理,为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养老保险管理是我省养老保险工作当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亟待加强。
1、以人为本,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职能。以人为本,在养老保险工作中,就是要调整养老保险工作模式,实行养老保险管理到单位向管理到参保人员的转变。一方面,从参保这个环节就要面对个人,包括参保记录管到人,个人帐户记到人,养老待遇发到人。另一方面,还要为参保人员提供全面的、周到的服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从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企业改革的高度出发,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为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多种服务,当前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可以直接接待和受理个人参保的“社会保险服务窗口”或“社会保险服务大厅”,尽可能为个体劳动者参保提供方便。在服务窗口上,要提供责任制和一对一的服务。通过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职能,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树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形象。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生猪养殖技术
2.1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