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扶贫一对一帮扶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9年上学期)
2019年上半年我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水平,夯实教育扶贫工作基础,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我乡扎扎实实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
一、勤汇报,讲协作。开展教育扶贫是一项创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多次向党委、政府做了汇报,与镇各部门沟通,与村支两委紧密联系,做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
二、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就读我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保证上级的贫困寄宿生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落实好“补齐两项国家政策‘天窗’”的政策。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落实好教科书“一科一辅”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
三、全面摸底,台账完善。
摸清了我乡所有在读学生家庭情况,并填写好先关表册,电子档和纸质档上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上报乡政府。完成湖南省一单式资助管理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信息录入工作。
工作开展情况
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以来,上街区人社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制定并根据《上街区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紧紧围绕“以就业促脱贫”这一主线,不断加大就业创业力度,真正实现“应就业、尽就业,应培训、尽培训”的工作目标。现将这几年来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7年-2020年就业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一)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共举办了扶贫专场招聘等活动4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约100人。并在人员密集地发放就业扶贫政策及宣传资料2000份,及时缓解了当地贫困劳动力求职难的问题。
依托定点培训机构,积极开展针对性强、订单式的就业技能培训。2017年我局对石咀村、冯沟村两个贫困村的147人参加了技能培训,涉及家政服务员、中式烹调师、民间工艺等专业。还为124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发放技能培训生活费补贴,涉及金额共计53820元。
(二)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针对峡窝镇石咀村、冯沟村两个贫困村的144人参加了技能培训,涉及中式烹调师和育婴员等专业。累计发放贫困劳动力生活费补贴63450元。同时并搜集市场用工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在培训班进行职业供求对接,尽快使培训后人员实现就业,切实提高培训就业率。
在两个贫困村组织开展“转移就业精准扶贫”专项招聘活动5次,通过现场招聘推动有就业意向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约150人。9月份,针对全区93名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就业工作,最终让有就业愿望和培训意向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及参加培训。此次我局通过各种就业途径为他们进行推荐安置工作;对有培训意向人员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涉及专业有中式烹调师、育婴师,培训后推荐其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并结合我区贫困村实际需求,合理开发政府购岗的种类和数量。优先安置贫困家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努力把6名大中专贫困劳动力毕业生推荐安置到农委、民政局等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0月24日,组织50多家用人单位到卢氏县木桐乡开展结对帮扶就业现场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涉及工种有普工、电焊工、钳工、销售等岗位,活动现场共发放宣传资料3500份。
(三)2019年就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年初在两个村主要街道和人流密集地发放《就业扶贫政策明白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扶贫政策,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意识,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结合“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招聘活动,常年不间断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涵盖电子商务、计算机、销售、物业管理、普工等20余个工种涉及岗位3000余个,并带领区属重点企业奥克斯智能电器公司前往卢氏县参加2019年春风行动暨郑卢结对帮扶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800余个,发放资料2000份,现场咨询200多人。
在“送政策、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四送活动中,累计组织石咀村和冯沟村有就业意愿且有培训意愿的41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就业培训,涉及专业有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培训后全部实现就业,并通过“就业扶贫回头看”活动,我局核查了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培训信息台账、落实补贴台账。并建立就业补助资金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政府补贴培训作用。全年累计为贫困劳动力发放生活费补贴15450元。
(四)2020年就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上半年以来,因为受疫情影响,我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作用,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就业援助活动,及时帮助我区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一是年初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进行摸底调查,对我区贫困劳动力进行逐一排摸,统计出29名有就业意愿人员并建立跟踪台账,采取“一对一帮扶”对其推荐工作,并让他们全部实现就业。二是把统计我区172家企业的5700余岗位信息开展“春风行动线上招聘”活动,搭建供需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中部就业网”、“郑上微生活”等网络平台岗位信息,引导贫困劳动力通过平台进行在线求职,截止目前有求职意向的贫困劳动力通过职业介绍全部已经实现就业。三是为进一步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上街区人社局结合城市书房建设、城市管理等工作需要,抓实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上街区人社局开发公益性岗位48个,聘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人,现已全部到岗实现就业。
二、2017年-2020年帮扶政策落实情况
我局共抽调
30名工作人员对分包的石咀村二组48户进行结对帮扶,本着联系村情,立足村情,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状,2017年为石咀村二组48户共计198人落实享受帮扶政策180项。2018年为石咀村二组48户共计199人落实享受帮扶政策145项。2019年为石咀村二组48户共计204人落实享受帮扶政策133项。2020年为石咀村二组48户共计202人落实享受帮扶政策86项。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驻村工作队继续加强帮扶力度,必须按照工作要求,与民众心连心,通过入户谈心,走访慰问,实际解决他们的问题,不折不扣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二)就业扶贫工作继续构建“一对一”就业帮扶、政策导向等机制。
每隔一段时间就对有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开展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摸底,通过就业扶贫实现百分之百安置就业和百分之百开展培训,努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实现新突破。
(三)创新工作机制,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等特殊群众开展就业援助服务,根据他们的就业、培训意向,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就业培训,按要求积极落实各类扶贫补贴政策,真正通过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在脱贫攻坚收关之年提前将就业扶贫工作做的更扎实、更全面。
附件1:2017年-2020年区人社局结对帮扶享受政策情况表
附件2:2020年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花名册
大家好!
今天,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暨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对我们双甸镇来说,启发大,促动大,鼓舞大,我们深感任务就是责任,责任就是使命,使命催人奋进。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双甸镇就如何迎难而上,奋力冲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作表态发言。
2012年以来,我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摆在突出工作位置,不断地抓组织,抓发动,抓推进。通过两年来深入细致的工作,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经过省核准确认,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实现脱贫率达73.7%。虽然跟上了序时进度,但对照今天会议的要求,我们深知差距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下一步,我镇将切实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措施,来进一步把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一抓组织领导。我们将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组织力度,全面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挥。同时成立帮扶工作指导小组,由镇班子成员带队,进村入户,靠前指导。镇机关及各单位、各村(居)所有参与帮扶挂钩人员都将制定出脱贫攻坚推进计划,由镇纪检监察室负责逐人督查推进,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不留死角。
二抓宣传发动。我们将继续树好“宇迪”扶贫济困、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这个典型,不断挖掘新的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来引导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去带动周边的人。同时,我们将开动一切宣传工具,广泛宣传造势,发出政府的最强音,不断营造强烈的社会氛围,让帮扶济困,助人为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三抓项目开发。不断加大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和项目农业的开发深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加强农民合作社组建的力度,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府牵手,有组织地融入到各个项目、各个服务组织中去。
四抓政策落实。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逐户对照,逐户落实,做到五保户和低保户应保的尽保,应落实的尽快落实。同时我们将加大国家涉农政策、惠农政策研究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项目,有序推进村级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
五抓帮扶挂钩。这次会议结束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帮扶挂钩的力度,坚持“一对一帮扶”措施,重点帮扶对象采取“二对一”帮扶,对特别困难户,将进一步落实相关挂钩单位的责任,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六抓技术培训。我们不仅注重从外部帮助贫困户创造环境走上脱贫道路,我们还将更加注重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将组织各种义务小分队送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免费举办各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力争让每一个有劳力的贫困户都能学会一至两项实用新技术。
七抓长效管理。帮扶脱贫是我们基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我们将通过脱贫致富工程的实施,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脱贫长效管理机制,让已经脱贫的农户永远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严防死守脱贫再“返贫”的现象发生。
山村孩子跳起劲爆街舞
从晨曦微露到日照三竿,5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马兰小学时,会场布置得整洁有序,同学们早已搬了椅子整齐划一地在操场上坐开了。
结对子见面仪式现场,被马兰村村民和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邓老师”的邓小岚女士作为马兰村扶贫助教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自然成为了“嘉宾中的嘉宾”。
北京电台席伟航台长作为“一揽子”帮扶计划自始至终的指导者,一直深入追踪并关注着马兰小学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在见面仪式上,他动情地说:“同学们,邓小岚老师多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们的老师同学,也感动了我们电台的每一位同事。我们对邓老师的事迹深表敬意,我们也希望继续为邓老师的教育事业、为马兰小学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北京电台会把帮扶行动持续地开展下去,让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吃得更饱,穿得更暖,接受更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马兰小乐队为来宾现场弹奏了《两只老虎》,合唱了他们自己的歌曲——《美丽的家园》,表演了劲爆的街舞。邓小岚作为马兰小乐队的创建者,在台下一边看着小乐队的表演一边现场指挥,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
接力帮扶,孩子们长大了
仪式结束后,帮扶对子的小同学忙着被新认识的电台“大伙伴们”嘘寒问暖,沟通感情。此次回访的电台主持人很多已经不是第一次“带孩子”了,像麦麦、曹宇、丹青等主持人都非常有经验,他们首批帮扶的“娃娃们”大多已升入县城初中。因此,本次结对子仪式上有很多新加入的一年级小同学,他们稚嫩面孔上常常露出羞涩的笑容,不过当他们咬着手指、躲闪着你的眼神时,千万不要怀疑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和喜悦。
午饭过后,电台主持人和员工又走访了学生家庭,切身了解结对子学生的生活情况。
笔者跟随主持人麦麦走访了胡雅雯同学的家。
在家中,胡雅雯的父亲在谈到北京电台捐助的爱心食堂时说:“孩子们(对爱心食堂)挺满意,每天都有新鲜菜。原来我、雅雯哥哥上学时都是中午拿馒头,现在不一样了,营养配餐了,这是挺好的事儿。”主持人麦麦也表示:“我们这项公益事业会一直持续下去,将爱心一直传递下去。接下来,我们会对小雅雯有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希望她能够像我之前的小朋友梁一一样,取得好成绩。我们也希望通过行动号召社会上更多的朋友关注爱心事业,用行动把爱心永远传递下去。”
两年的帮扶活动,使得马兰小学的同学及其家长与北京电台的员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家访过后,很多家庭将早已剥好的栗子、花生、大枣与装瓶的蜂蜜硬塞到帮扶对子的主持人手中,主持人无论如何也推脱不掉。
榜样领路,马兰山路被踏平
今年是“美丽马兰 歌声嘹亮”北京电台帮扶革命老区马兰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公益行动走过的第三个年头。对于马兰小学的同学们来说,今年同样是非常热闹和愉快的一年,从北京电台持续扩大开展帮扶对子活动,到改造暖气和设立教育基金,无一不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切身的温暖。另外,今年8月24日在邓小岚女士的号召下举办的“马兰森林音乐会”也成为了马兰村有史以来最大的盛会。
即将离开马兰村的时候,同学们依依不舍。麦麦突发奇想,站上讲台,带领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人心齐,泰山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旺。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北京到马兰村的路,要绕行太行山,漫长而颠簸,驶进阜平县后的环山路更是紧靠崖壁,落石不断,十分险峻。然而就是这条路,邓小岚走,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走,北京电台等各路媒体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走,这条路10年来被走来走去,也竟然越加平坦和规整了。这条路今后还要不要走?席伟航台长表示:“还要走,并且要倡导更多人一起走。”
背景介绍
北京电台“一揽子”帮扶计划
追溯马兰村的扶贫助教历程,不得不提到“一人”和“一刊”。一人是革命家之女邓小岚,马兰村村民和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邓老师”。2004年起,邓小岚自掏腰包协助修缮了校舍,组建了马兰小乐队,从那时起,大山中就不断地传出着孩子们悠扬的歌声和质朴的笑声,音符触动着孩子们尚未开化的内心,充盈着他们童年的梦乡。邓小岚渴望看到孩子们明亮的双眼和绽放的笑颜,她默默奉献着,直到2008年被北京电台97.4《音乐周刊》首次关注并连续报道。本刊的报道在社会上引发了震动,社会各界对马兰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的关注不断升温。
2011年,北京电台特别以此作为报道蓝本,全方位地向公众讲述了马兰村的孩子们与邓小岚老师的感人故事,同时制定了一整套“圆马兰孩子音乐梦,为老区人民办实事”的一揽子帮扶计划,并由席伟航台长(时任北京电台总编辑)亲自抓实施落实。
电台主持人、工作人员与马兰小学同学们的“一对一”帮扶对子活动就是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结对子的主持人及电台员工要求身体力行,深入探访了解同学们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体验马兰村的教育现状,在帮助同学们完成学业的同时尽力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对于北京电台的帮扶计划,邓小岚表示:“虽然我喜欢孩子,但是我哪儿帮得了那么多孩子啊。所以我觉得电台与他们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是最好最好的事儿了。我爱人都说咱们电台对孩子们的帮助是最实在的,最持久的。这也说明电台对孩子们的心是最真诚的。”
“一揽子”帮扶计划时间轴
2011年6月,北京电台为马兰小乐队举办“寻梦北京七一行”。安排马兰小乐队参加北京电台“红歌嘹亮”大型演唱会和北京电视台“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晚会”等系列活动。
2011年8月初,75名马兰小学的同学们受邀来京参加“结对子”仪式。
2011年9月,时任北京电台总编辑的席伟航带领30位主持人代表到马兰小学参加北京电台捐建“爱心食堂”开餐仪式,并另捐赠了10台电脑电视一体机,随后到同学家家访。
2011年底,北京电台在马兰村建立“新闻工作者寻根教育体验基地”,培养电台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农村 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因而“留守学生”的数量也比较多,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常常以逃学来逃避学习,行事方法偏激。他们时常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拒绝老师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对教育事业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化解矛盾,解除烦恼,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让他们树立绿色理念、阳光心态、乐观精神,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只有健全的学校教育,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健全的社会教育,才能让“留守学生”融于集体,服务社会,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确定对象,建立帮扶机制,让“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上教学日程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校近两年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提上了教学工作日程。我们有针对性地筛选研究对象,认真确立研究个案。学校确立5名教师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从初中部选取了20名重点研究个体,每个教师负责帮扶4名“留守学生”。缺乏关爱是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许多“留守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老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使他们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二.拟定方案,对症干预,让“留守学生”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得以解决
我们通过培训教师,印发资料,组织学生传递爱心活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一种关心“留守学生”的环境氛围,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在各种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锻炼。为此,我们建立了“留守学生”的档案,每位帮扶老师对各自的帮扶对象进行跟踪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和教育,促其矫正偏离的航向,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我们还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共同协作,使“留守学生”在校期间守纪律,讲文明,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并逐步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不断前进。
三.通过走访调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问题
“留守学生”与父母难得见面,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为此,我们开通了“亲情热线”,定时让部分“留守学生”与远在千里之遥打工的父母通话交流,感受情亲的温暖。同时,我们优先解决了“留守学生”的住宿问题,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学生”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帮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给予他们生活的帮助,解决了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质量。留守学生,完全可以和非留守学生一样,在生理、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促进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解决“留守学生”学习滞后的问题
“留守学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较其他学生严重,大多数“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课堂学习活动,生活无聊而空虚。对学习失去信心,往往会沉迷于网络之中。为了让“留守学生”有一技之长,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画室、音乐厅,足球队等逐步建成,让一部分“留守学生”发挥特长,展示个人风采,使之热爱集体、热爱学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学校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学习用品等方式进行扶助,确保每一个“留守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学业。另外,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容易使“留守学生”冰冷的心得到融化,老师除了长期跟踪关注帮扶之外,好药调动全班学生不要歧视“留守学生”,要一对一或多对一地帮助他们,与他们加强心灵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目标才有动力。我们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留守学生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意识和学习动力。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激发留守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从信任出发,用爱心、细心去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以赞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上M心。让留守学生在正当、公平的竞争中良性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树立其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
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形成合力去解决,为此,我们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动力,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我们除了不断创造有利于“留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环境,还通过榜样的力量让“留守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扶“留守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他们融入集体,逐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提高学习成绩,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此,我们通过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我们还鼓励“留守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对“留守学生”的帮扶教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通过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我们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留守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树立自信、锻炼意志,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此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留守学生”的教育方法,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