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第1篇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意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2001年4月)

    全文为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和理顺企业劳动关系,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劳动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应予以纠正。用人单位与新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含临时用工和农民工)必须在录用、接收后即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用人单位不得先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能同时与两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实际录用了尚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即办理劳动关系变更手续。

    (二)原用人单位分立或合并、重组后,由分立和合并、重组的用人单位与职工重新协商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派到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单位工作的职工,可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与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由原用人单位与现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务(输入或输出)合同。

    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用人单位,租赁人和承包人为该用人单位招用职工,由该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入股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或者以入股取代劳动合同关系。不得以职工不入股为由解除职工劳动合同、安排下岗或者对劳动权利作限制。

    (四)用人单位应确定劳动合同的具体管理部门,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期满前30日与职工协商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或终止手续。

    (五)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后,用人单位应在15日内报送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鉴证实施办法》的规定审查鉴证劳动合同,对所鉴证的劳动合同应进行登记、整理、保存、归档。对到期的劳动合同及时督促用人单位办理续订或者解除手续。

    二、关于理顺和规范劳动关系

    (六)用人单位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到期时未及时续订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应在本意见下发后30日内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包括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时间。

    (七)用人单位今后不得再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在本意见下发之前已办理的停薪留职协议期限超过2001年底的,应于2001年底终止。用人单位应立即通知其限期返回,由用人单位安排工作岗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岗位安排的,或劳动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解除劳动关系。

    (八)对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而长期病休的职工,由用人单位报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4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被鉴定为5-10级的,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岗位,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可解除劳动关系。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在医疗期内到期的,劳动合同期限顺延到医疗期满。

    三、附则

    (九)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将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和理顺劳动关系纳入日常工作范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受理并及时处理此类劳动争议。

    (十)本意见中通知劳动者的形式,应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30日后,即视为送达。

    (十一)本意见适用于我省境内各类用人单位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第2篇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就与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会建设的重点位置,进一步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百姓的衣食之源。要贯彻实施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满足劳动就业人口的就业需求,特别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注重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的质量,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收入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和保障。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由政府主导、旨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事业总体上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未得到充分保障,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单一和提供方式较为简单、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促进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办好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民生的安全网。要适应当前我国就业方式多元化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整合和衔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建立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的问题,努力做到住有所居。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新特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第3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关于民生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民生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握规律、科学谋划,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民生工作,坚持真抓实干解决民生问题,以经济大发展推动民生大改善,使龙江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同时为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思想准备。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做好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民生工作,是宗旨的体现、神圣的使命。只有执政为民、恪尽职守,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尽力办好民生实事,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龙江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做好民生工作,是和谐的基础、发展的目的。只有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才能使经济实力更强、群众收入更多。做好民生工作,是小康的重点、时代的责任。只有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不断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确保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好民生工作,是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盼。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投入真情把民生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十项重点民生工作。一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按照“两个同步”要求,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二要着力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促进就业资金使用监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筹做好农民工、退伍军人、残疾人就业工作。三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探索推进城乡医保“三保合一”,加快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加强基层社会保险服务平台建设,精心织好民生保障“安全网”。四要着力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强化社会救助管理,建立与经济增长同步的“两低”群体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统筹做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工作,形成运行高效顺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公平公正的社会救助新格局。五要着力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大力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六要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扎实推进龙江特色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七要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从事关群众健康的餐饮、就医、环保、健身入手,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科学配置全省医疗卫生资源,保障群众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升龙江人民的健康水平。八要着力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以及“三供三治”建设,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宜居、特色、生态、美丽龙江。九要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完善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要着力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强化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职工岗位责任,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非煤矿山、建筑工地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和森林防火,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民生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组织保障,做到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均衡发展、整体提高。要紧紧依靠发展。坚持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推动龙江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绿色食品大省、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切实打牢坚实物质基础,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注重把握规律。科学谋划,着力保障最基本民生,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生存需求;不断扩大普惠性民生,重点满足已解决温饱、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群体发展需求;积极发展高水平民生,重点关注物质十分丰富、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系统推进,运用系统理论来研究,保障民生各项重点工作循序渐进、协调实施。均衡发展,统筹兼顾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优化民生资源配置,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整体提高,做到民生政策措施全部覆盖、制度规范不留空白,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各项权益。要切实加大投入。继续做好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争取工作,把民生资金预算要留足、专项要用好,各市县也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同时激发市场活力、拓宽资金渠道,形成政府放权、企业赚钱、百姓受益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真抓实干。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分工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的民生绩效评估体系,把民生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不但要考核看得见的民生“显绩”,更要考核不易见的民生“潜绩”,促进领导干部以高度负责精神抓好民生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定下来的事要一抓到底,说出去的话要务必兑现,确保民生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第4篇

突出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两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效益提升。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发挥财政担保机构的融资作用,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加强财政收入调度,坚持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并重,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实反映到财政收入的增长上来。

深化两大改革。即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在市直20个单位试点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全面启动市直预算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改革,以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和使用合法、合规、安全。

强化三项监督。重点是加强政府投资工程、民生工程,公共资源交易三个方面的监督。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的监督,确保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及惠农等方面民生保障资金专款专用。提高惠农资金“一卡通”资发放率和项目发放率。认真执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使财政奖补政策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的财政监督,国有资产处置及达到规定限额的政府采购必须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规范操作,公平交易,以增强交易的公开透明度。

落实四个保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重点保障机构运转,保障人员工资及第三步规范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政策的落实,保障维稳资金落实,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善民生所需资金的落实。

增强五种能力。一是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财政干部的培训,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二是增强科学理财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为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实施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三是增强预算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开支。进一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阳光财政。四是增强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能力。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信息对我市财政收入影响的分析预测,及时为市政府发展经济提供决策参考。五是增强财政服务能力。加强财政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廉洁奉公的财政形象。继续践行财政向社会公开作出的“八项服务承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积极高效的财政服务。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品牌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愈加迫切。可以说,品牌战略实施,不仅可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实力,也是提升民生层次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最佳选择。品牌战略实施和提升民生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

[关键词]品牌战略;民生保障;民生质量;手段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93 ―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对经济发展的牵动力越来越强。现实表明,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一个名牌可以带动一方产业,一个品牌可以牵动一方经济。城市品牌,也是如此。现如今,推进品牌战略研究是提升民生层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方面,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要求、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观社会发展大趋势,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为重点的品牌战略实施,已然成为各地方竞相研究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品牌建设也都在加快进行。多年来,各地都把创新和提升产品知名度提到一定的高度,把它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品牌建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大。可以说,实现品牌战略研究跨越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加快社会生态与民生保障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宏观战略。

一、齐齐哈尔品牌战略实施的优势

(一)装备工业基地

一个城市或地区若要创立品牌,实施品牌战,就要看它的资源禀赋。齐齐哈尔有着厚重的资源禀赋,这里的资源是多样的,比如,自然资源、要素资源、历史积淀、地域资源等。就齐齐哈尔市而言,基础雄厚的装备工业基地是一张重要名片。齐齐哈尔市是我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素有“钢铁机械城”之称,是中国装备工业基地之一,现已形成了以机械、冶金、机床、化工、食品为主体,以轻工、电力、医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城市称谓是齐齐哈尔的重要属性,然而,“一五”、“二五”时期的重工业品牌优势已不显现。在我国,齐齐哈尔创造了多个领先生产的产品,创造洗衣机、电视机、无线电、摩托车等轻工机械品牌的先河,可谓是众多轻工产品的先行者,但如今品牌优势早已荡然无存,当然这里的客观因素是主要的。

(二)蓬勃兴起的中国绿色食品之都

齐齐哈尔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绿色食品产业闻名全国。2002年8月,齐齐哈尔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 绿都建设也经历了宣传探索、实施起步、快速发展的阶段。绿色食品之都品牌叫响,也充分展示了齐齐哈尔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地缘优势,现已形成东北亚地区乃至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之都。加快绿色食品生产,打造和保护“绿色食品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就是保护绿色食品基地,其品牌效益不可估量。绿色食品之都品牌效应,充分展示了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成果,展现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大省的优势和形象,有力地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鹤城“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的展示。齐齐哈尔城市品牌众多,如装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共和国60年最具投资城市、中国创建生态文明典型城市等等,这些众多的城市名片,构成了齐齐哈尔形象,也展示出齐齐哈尔的综合竞争实力。生态就是财富、生态就是民生的生态理念;规划先行、生态先行、防建并重的生态保护;挖掘生态价值、发展绿色经济生态产业发展,展示出生态文明为“美丽鹤城”注入了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全市上下坚持把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人居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体系,让生态建设爆发出强劲活力,展示出“生态良好、天蓝水碧”的独特环境优势。

(四)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如今,齐齐哈尔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分量很重。齐齐哈尔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鹤文化是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中的主题文化,是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昂昂溪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了嫩江文明。独特文化资源整合,尽显地域文化风采。如蒲峪路、金长城遗址、黑龙江将军府、黑龙江督军署、明月岛、龙沙公园等。齐齐哈尔宗教文化别具特色,萨满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并存。再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靓丽纷呈;英雄文化品牌众多,寿山、马占山、马识途、马恒昌等英雄人物辈出,齐齐哈尔英雄城市的品牌当之无愧。此外,湿地文化、冰雪文化、边疆民族文化、流人文化文化、黑土文化交相辉映。

(五)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

齐齐哈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齐齐哈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旅游特色,荟萃了风姿独特、古朴自然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2003年12日,齐齐哈尔被列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四季缤纷,天蓝水碧,境内“一江九河”清澈见底,自然风光巧运天成。湿地观鹤已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年一度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暨冰雪游览会,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冰雪旅游节庆活动之一。齐齐哈尔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底蕴、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发掘并弘扬以鹤文化为重点的冰雪、湿地、宗教、流人、边疆等文化形态,开发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旅游、文化古迹游、宗教特色游、都市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等九大系列旅游产品。

现实表明,对于用发展战略眼光看待齐齐哈尔市品牌战略发展状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齐齐哈尔市品牌战略与创新的发展远景,用创新的研究方式方法思考对策方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需要对品牌战略力量的巨大有新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提升民生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正确认识品牌建设与民生保障、民生质量提升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生态与民生保障研究的现实意义

社会生态建设与民生保障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伴随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社会生态建设力量和民生保障作用日渐庞大,已经成为政府、事业部门、企业及其全社会关注的重要方面。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党的十把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把民生保障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对社会和谐建设与发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社会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宏观战略。

基于当今社会大环境,对于用发展战略眼光看待齐齐哈尔市社会生态与民生保障发展状况、社会生态与民生保障的发展远景,用创新的研究方式方法思考对策方略,意义重大。我们需要对社会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力量的巨大有新认识,要在促进齐齐哈尔市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政府在社会生态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方面的决定作用,提防有些社会生态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负面影响,加以科学引导和管理,使齐齐哈尔市社会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促蓬勃、健康、向上发展。

在国外,对社会生态或社会民生保障建设的研究比较早。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多使用“福利”来体现民生状况。有很多有影响的理论研究著作,其作用和力量是十分巨大的。一些国家的相关组织可以左右政府,管控经济等重大决策。当今,其中许多研究成果被我们所借鉴,在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作用日渐显现。在我国,古代就有社会生态和民生保障的诸多研究,古人早已认识到民生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在国内,关于社会生态研究及相关组织建立和发展与国外比发展相对较晚,力度与作用也相对较弱。但对于民生研究则相对较多,在推动我国社会生态与民生保障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正确处理实施品牌战略与提高民生质量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品牌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愈加迫切。可以说,品牌战略实施,不及可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实力,也是提升民生层次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最佳选择。品牌战略实施和提升民生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品牌生产与品牌战略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民生质量,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社会生态良性化,反过来,民生质量提高了,可以极大地助推品牌战略的实施。因此,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