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饲养牛的养殖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 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又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强、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种生本文由收集整理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即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成龙,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由于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安全理念、技术理念、规模理念、产业理念和市场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畜牧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2]。
2 适度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养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畜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组装,才能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与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他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
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饲养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方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肉牛产业。我国肉牛养殖产业仍以母牛分散养殖和肉牛相对集中育肥方式为主体,农牧户分散饲养在活牛牛源和牛肉产品供给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农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精粗和青绿饲料,从而减少饲料浪费,解决目前养殖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机肥,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污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小规模养殖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整(半)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问题。
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特点是饲养成本低、规模化、小型化、饲料来源丰富,经营主体是农户。小规模家庭养殖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一般是户养牛10~20头。如杨浩珍等[3]对丰都县148户不同肉牛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头为宜,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徐恢仲等[4]综合户均年收入及投资收益率、劳动力资源、农户文化程度等各因素来考虑,建议在农村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下,肉牛养殖规模以5~6头为宜。
3 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现状调查
我国肉牛主要养殖模式是农牧户个体分散模式、农牧户个体集中模式和中小规模专业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专业化中小规模育肥模式占主导,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千家万户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饲料资源、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等,当然小规模养殖户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还有饲养管理不合理等[5]。
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联村、祁连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龙渠乡的墩源村、保安村、龙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个村进行调研,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走访农户进行访谈,用调查问卷交流方式调查;计走访100余户小规模肉牛养殖户,取得99份调查问卷,其中甘浚镇47份,龙渠乡52份。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饲养母牛,进行自繁自育有明显的盈亏正平衡,饲料资源是限制当地小规模养殖户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养殖户来自养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元,专业户高达3万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栏母牛3~4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也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使农民致富不离村,维持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稳定,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调查区内的小规模养殖均为舍饲饲养方式,劳动力资源为家庭劳力,粗饲料以自产的玉米秸秆为主,精料多是根据生长需要饲喂混合精料或购进原料粮后自行配制,疫病防治为公共服务方式,粪污以农家肥或沼气形式处理。小规模肉牛养殖有:一是一般养殖户,家庭养殖为养牛经济单位,有专门建造的养牛舍,以饲养母牛1~5头,带犊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头肉牛;二是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母牛8~12头,属于自繁自养自育,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饲草、资金情况,也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小规模养牛户的肉牛经营模式是“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复合经营模式,即养母牛并同时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带犊繁育的家庭舍饲模式为主,经营模式普遍为“母牛+犊牛+育肥牛”模式,养殖户除了将自己犊牛培养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还从外购入架子牛短期育肥。
小规模肉牛养殖属于分散性饲养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总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资金、饲料、人力等),如调查结果表明,76.29%的农户都不打算扩大养牛的规模,而扩大规模最大的阻碍是草料(玉米秸秆)不足[6]。近年来精饲料价格上涨,农户不愿意花钱买饲料饲喂肉牛,还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顾费劳力等原因,他们不愿扩大养殖规模。
4 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
如笔者在甘州区的甘浚镇和龙渠乡调研表明,当地肉牛市场体系落后,缺乏较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贩子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活牛,使养牛户常因市场判断不准而蒙受损失,进而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当地一般的存栏母牛3~4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仅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农户仍选择养牛是当地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当地的制种吸纳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力,养牛则属于边际效益。
4.2 小规模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
养殖户饲养1头母牛,培育犊牛需要15个月[7],饲养成本在3 890~4 500元,几乎无净收益,当人工费、折旧费、粗饲料费不计算,才有边际效益。如农户养育肥牛,1年饲养出栏10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净收益在1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年也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4.3 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诸如肉牛品种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很难传播和推广,通过宣传培训、服务、示范等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4.4 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有“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养殖大户带动中小养殖户”、“村委会+协会+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很难真正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然是产业链脱节。如在调查发现,甘浚镇肉牛养殖数量较多的祁连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8],但这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仅是从养殖户手中购买犊牛、架子牛进行育肥,与村里的养殖户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4.5 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如笔者在甘浚镇调查,当地的肉牛群体以西杂牛为主体,当地称“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养殖上,没有发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层次的品牌[7],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力以品牌影响国内外市场。
5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小规模养殖仍是我国肉牛生产中的主力军,尤其是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更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养殖进行适度的补贴,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养殖户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甘浚镇肉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如以调查甘州区甘浚镇为例,对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养殖小区,政府出资为其修筑自来水管道、修路、通电、出资绿化,方便养殖户用水、用电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证了养殖农户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畜牧场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了农户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
5.2 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
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
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9],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5.4 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栏母牛8~10头的专业养殖户母牛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养殖户[7],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犊牛—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5.5 强化科技培训与科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9],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
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关键词: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肉牛养殖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河南省也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发展肉牛养殖潜力大。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肉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大力发展肉牛等草食节粮型畜牧业,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同时还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河南省适合发展肉牛产业
(一)地理及自然环境适宜。饲草饲料资源充足有利于肉牛业发展。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境内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均有分布。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200mm,平均气温12℃一15℃,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全年无霜期为180―230天。河南省天然草场总面积约6000万亩,草场主要类型有:平原草丛草场,低湿地草丛草场,山地丘陵灌木草丛草场等。人工草地面积约300万亩,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豫北山区、黄河故道及黄河滩区。河南还是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农作物秸秆数量多,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也大,据粗略估算,全省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4200万吨。
(二)肉牛品种资源丰富利于肉牛业发展。肉牛是河南农民饲养的主要畜种之一,地方优良品种有南阳牛、郏县红牛等。近些年先后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如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皮尔蒙特、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等。2007年历时二十余年培育的肉牛新品种一夏南牛在河南泌阳通过审定。这些优良品种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肉牛业是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约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牛肉尤其是高档次牛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内牛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断健全,牛肉出口的潜力较大。河南省是全国肉牛生产大省,全省肉牛存栏、出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全国肉牛及其产品调出大省,肉牛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发展肉牛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牛系草食动物,可充分利用牧草、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较高,若利用青贮秸秆4200万吨,可节约饲料约700万吨,相当于增种700万亩粮田,增收近百亿元。目前在饲料价格猛涨的条件下,养牛成本相对较低,牛肉价格稳中有升,养肉牛效益看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秸秆养羊,过腹还田,为农作物秸秆找到了出路,解决了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
(二)小规模肉牛养殖效益不高。如农户养育肥牛,1年饲养出栏10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净收益在l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年也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和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三)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四)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五)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
三、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
(二)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三)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四)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一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一犊牛一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五)强化科技培训与科学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殖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六)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七)打造区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品牌牛肉产品的意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屠宰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处理办法,开展深层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种,全力实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胡涛,肉牛、肉羊发展情况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12 ,(6) : 28 -29 ;
养殖业的创建和生产经营,完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需根据行业特点来摸索与完善。为此养殖业会计一定要将市场经济与现代会计制度、将行业经营特点与会计科目设计、投资主体结构与记账方法选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兴的、灵活的、可操作性强的会计核算办法。
一、受市场经济的抑制,养殖业会计核算趋于灵活性
当前,绝大部分猪场、鸡场、奶牛场为私人开办,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可遵循。所以,会计核算趋于灵活性。
(一)核算基础两者并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养殖业不确定因素很多,生产周期较短,现金收支比重大,经营管理随意性强,没有主管单位。这样仅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不够的,应同时以现收现付制作为核算基础,形成二者并存的局面。
(二)购销价格随行就市。受猪(鸡、牛)源、疫情、供求关系、季节性等因素影响,购销价格完全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升降。所以,养殖场的各种财物除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外,猪场的仔猪和育肥猪的购销、自产仔猪转为育肥猪、自产仔猪或育肥猪转为种猪、年终存栏猪盘存,均按市场价计算;养鸡场亦然,种蛋、雏鸡、育肥鸡、成龄产蛋鸡、商品蛋、淘汰鸡等计价也完全按市场价计算;养牛场也不例外,幼牛购销,牛奶销售等也完全按市场价格计算。
(三)结算方式以现金为主。养殖人、原料供货人、产品收购人绝大多数为个人或是国营食品部门的租赁者、承包者,现金管理制度名存实亡,交易方式一般为一手交钱,一手提贷。
(四)年终清库计入收益。由于猪场的存栏猪、鸡场的育肥鸡和笼鸡、奶牛场的育肥畜不同于一般库存材料物资,日日喂养,时时增殖。因此,与投入成本配比,应将年终盘存数与账面库存数差额作为当年收益处理。以存栏猪为例,为了接近实际,盘点的存栏猪应按不同估计毛重划分等级,再按市场价算出猪价,进行入账处理。一方面作为存栏猪调整账目,将其作为下年度售猪成本;另一方面以库存溢价(或损失)计入当年收益。
(五)年度划分以农历日期为准。养殖业实属农牧业生产,又是个体经营,且没有主管部门向其索要报表,新年前后又是最为繁忙的一段时期,养殖户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以公历作为会计年度的期间划分,只有到过春节,他们才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对全年的经营成果作出判断。所以,目前养殖场一般以春节为决算年度。
二、根据行业经营特点,形成独特的科目设置
养殖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应最大限度地凸显它的行业特征。同样是养殖业,养猪、养鸡、养牛之间既有相似的特点,又有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不同性。
(一)资产类科目中应分设“存栏猪”,“笼鸡”等结存性科目。存栏猪是猪场活的、主要的、不断变化的生产资料。为了随时掌握存栏猪的数量和估价,需从“库存实物(材料)”性质的科目中把这部分核算对象剥离出来,分设一个“存栏猪”科目。养鸡场的产成品主要是商品蛋和淘汰的产蛋鸡。产蛋鸡一般在鸡笼内圈养。这些笼鸡既是生产商品蛋的“材料”,又是生产商品蛋的“机器”,从单位价值与使用年限来看,均不够固定资产条件。为了及时掌握这部分流动资产的增减变化,同样需把这部分核算对象从“库存实物(材料)”性质的科目中剥离出来,分设一个“笼鸡”科目。养牛场则不同,无论成龄奶牛还是育肥阶段的幼牛,均符合固定资产的条件,应分别归在“固定资产”和成本类科目中核算。
(二)负债类科目中应泛设“贷款”科目。养殖场从金融机构所能取得的贷款一般只限于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贷款)。但只要按期结付利息,也能用于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普遍情况是,从银行、信用社取得的贷款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民间借贷。所以养殖场的借入资金没有必要分“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为此泛设一个“贷款”科目,既核算从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又核算从民间借贷取得的计付利息资金,以直观地反映养殖场的各项贷入款项。
(三)损益类科目应改设收支科目。工商企业的损益类科目中一般设“产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为了突出各种养殖业的特点,将类似这些科目的名称分别改设为“养猪收入”、“养鸡收入”、“养牛收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养猪支出”、“养鸡支出”、“养牛支出”。其明细科目可根据各种养殖业的成本项目设置。以养猪场为例,“养猪收入”可设:⑴育肥猪销售收入;⑵仔猪销售收入;⑶公猪配种收入;⑷猪粪销售收入。“养殖支出”可有取舍地设置明细科目:⑴饲料;⑵玉米;⑶麸皮;⑷工资;⑸猪成本;⑹防治费;⑺水电暖费;⑻固定资产维修费;⑼配种费;⑽挑骟费;⑾利息支出;⑿折旧费;⒀摊销费(开办费、租赁费、承包费、待摊费用摊销);⒁管理费;⒂其它费用。
(四)成本类科目中应新设“雏鸡及育肥鸡”、“幼牛及育肥牛”科目。不论是自己孵化育成的还是买进种蛋孵化的产蛋鸡,还是直接购入雏鸡,在育成产蛋前会发生一系列饲养成本。为了专门反映雏鸡孵化及幼鸡培育阶段的饲养成本,应新设一个“雏鸡及育肥鸡”成本科目。其明细科目可按“批次”或“棚次”设置。育肥鸡成龄产蛋时,将其饲养成本转入“笼鸡”科目。
养牛与养鸡有类似之处。购进或自产的幼牛要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育为成龄奶牛。这期间的一切饲养支出应新设一个“幼牛及育肥牛”成本科目,以核算成龄奶牛的全部成本。其明细科目可按编号设置。育成产奶牛后,将其成本转入“固定资产―xx号奶牛”科目,产乳奶牛按固定资产管理。
养猪业则不同,从仔猪到育肥的商品猪随时可以作为产品出售,设“养猪支出”科目核算其全部成本即可。
三、按照投资主体结构的不同,记账方法呈现多样性
养殖业的投资主体目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独家投资办场;一种是合伙投资办场。其记账方法可采用单式记账法,也可采用各种复式记账法。
对于独家投资的养殖场,应了“肉烂了在锅里”的俗话,一般不要求严格核算,甚至不配备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多为经营者自己粗略计算。因不采用复式记账法,就是单式记账也不规范,所以不可能做到单据合规、账簿齐全、记录完整;更做不到“日清月结”,只能在年终通过盘点有个大体结算。正如他们所言,一年到头的经营成果是“母猪养儿,在的算数”。其计算大项有三项:
一是货币资金(现金、存款)有多少;二是实物资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多少;三是往来资金(债权、债务)有多少。将上述三项内容加总起来,算出的总数与上年(新办场者与全部投资额)比较,得出盈亏情况。
如果经营规模较大、经营者有经济头脑、有严格核算要求、能单独设立财会部门或聘用兼职会计人员,就一定要采用复式记账法。
关健词:黄牛;养殖效益;技术措施
1普及科学知识
1.1改早配为适龄配
前些年早配现象严重,母牛不足岁,甚至10月龄就配种,1岁多产犊,既影响母牛正常生长发育,又不利于犊牛成长。经过传授母牛生长发育规律知识,在母牛1.5周岁配种,母牛产后个体大,犊牛生长快[1]。
1.2改母牛一般喂给为妊后期补料
母牛怀孕5个月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营养多,应及时增喂玉米等,以使母牛产后膘情好,乳汁多,产后提早配种,犊牛生长好。
1.3改早出栏为适期出栏
犊牛由出生到1.5岁,此阶段生长快,以后生长减慢,6月龄过早出栏不经济,岁半出栏效益最佳。
1.4改犊牛随便采食料草为早期补料
改以往带犊养育方式为早期断奶,以利于犊牛早期生长发育,当犊牛产后2周开始训练采食干草,生后3周训练料,以后逐渐吃青料到拌草喂,至断奶犊牛完全适应以拌草料为主的饲喂方式,以促使犊牛均衡生长[2,3]。
2开展黄牛改良
蒙山县把牛品改列入“三文明”目标责任制,作为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资金支持牛品改工作。各乡镇都有2~3个配种点和配种员,利用夏洛来、西门塔尔冻精粒改良黄牛,2007年以来改良黄牛1350头,取得明显效果。为提高配种率,有如下做法:一是解决良种不足的问题。目前用于本交的优良公牛严重不足,用于生产冻精的种公牛品质不高,要加强选种选育。二是解决人工配种受胎率低的问题。把现有的配种站点建成“托牛配种站点”,让拟配种母牛留下,便于配种员观察适时配种时间进行配种。重点免费培训农民掌握人工授精方法。三是实行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户)配送给种公牛或免费培训授精员。四是注意做好产科疾病防治工作。产后或配种前阴道和子宫要进行冲洗消炎以防治疾病。
3广开饲草资源
养牛每天需要大量饲草,尤其在冬季,饲草短缺较为突出。为此,养牛场要广开饲草资源,以解决饲草短制问题,一是自己种牧草。各牛场都种栽桂牧一号,由于牧草灌溉沼液、沼渣,肥水足,每天产牧草量大[4]。全县种植桂牧一号逾133万hm2。二是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全县各木薯加工厂、酒精厂、糖厂等每天提供大量廉价的下脚料,还有周围农户大量的玉米秆、甘蔗叶、甘蔗尾。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养牛,采取经国家、地方、农户三配的办法,用于建青贮、氨化两用水泥池300个,新购切草机10台,广泛组织发动,部门密切配合、送技术上门、严把质量关,2009年全县青贮饲料6万t,秸秆氨化在一部分乡镇推广,不但节省了大量精料,解决了饲草不足问题,而且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改善了牛的膘情。
4拓展黄牛养殖思路
一是培育“养殖+加工+流通”产业体系,适度规模养殖和杂交改良双推进,实现量和质的飞跃。根据牛源分布、饮料资源、群众养牛习惯、生产加工基础等条件,扶持牛产业区域发展。二是产业布局。蒙山县交通较发达,饲草料充足的地方,都可发展黄牛养殖。三是肉牛发展模式。倡导“整村推进分户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每户根据年可收集的饲草、秸秆量和农副产品量测算,一般养殖基础母牛以5~10头为宜。资金和饲草充足可适当增加养殖量。受饲草料供应制约,不提倡规模化养殖模式。
5加强疫病防治
2007年以来各乡镇都有零散突发病,蒙山县畜牧兽医站及时派专员会同乡镇技干进行调查、写专题报告,并采集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化验,同时对现有牛提出隔离、控制买卖流动,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基本控制了疫病蔓延。平时加强常发、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减少疫病发生。
尽管蒙山县牛栏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高度。特别是全县养牛呈滑坡趋势,表现在牛数量减少,产肉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养牛利润不高,农民养牛积极性不高;二是养牛横向比价低,尤其是部分农民有商品意识,善算经济帐,养牛不如经营其他。针对上述问题,彻底扭转牛只下降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户养牛收入,调动农户养牛的主动性,全方位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不断提高母牛“三率”和育肥牛的生长速度,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对养牛生产的投入,以效益推动养牛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磨考诗,李秀良,吴亮,等.抓好牛品改促奶业发展[J].广西畜牧兽医,2009,26(2):78.
[2]龙家桨.推广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动物的可行性调研[J].广西畜牧兽医,2008,24(6):333-335.
[关键词] 牛疫病 养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82-02
1 我市牛养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对于牲畜的养殖也有较强烈的需求。牲畜的总量与肉类的产量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对于牛的养殖规模更是不断地加大。这是因为牛属于草食性的哺乳动物,体型较为粗壮,牛肉和牛乳都可以使用,它的皮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和衣料,去生产其他更为贵重的物品。此外,由于牛肉的营养价值和目前市场的强烈需求,造成了牛的养殖在我市养殖业中占据很高的地位。但是,牛疫病的防治问题一直是影响养殖规模的重要原因,因为牛疫病有非常强大的传染性,一旦有其中一头牛感染疫病,便极易造成整个牛群的批量死亡,我们便由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只有在饲养的过程中对牛疫病的防治问题加强重视,并结合科学的防治方案,便会大大减少疫病的发生,从而对养殖户的收益有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牛疫病的防治若能治理良好,则可促进我市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市开辟一条新的养殖大道。
2 现阶段牛疫病的发病特点
2.1 严峻的传染病流行形势
在牛的养殖业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核病、牛流行热、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在它们当中,危害最大的当属口蹄疫疾病和结核病;其次当属巴氏杆菌病以及布氏杆菌病。牛的口蹄疫属于一类影响较大的牛疫病,它的特点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影响的范围广,发病急。
2.2 产科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牛的冰冻人工配种技术在我国已经进行全面推广,尤其是牛养殖户的人工配种水平都比较低,他们的消毒意识非常淡薄,从而导致了牛的生殖道损伤和污染的情况发生,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由于没有科学的用药指导,或者有的养殖户根本不愿意去医治,甚至滥用药物等不科学不合理的手段,导致牛的产科并发病率越来越多。
2.3 寄生虫的影响
因为牛养殖的规模逐渐增大,牛寄生虫病是养牛业的威胁元素之一,并且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其中,吸虫和线虫是严重对牛的生命造成威胁的寄生虫,除此之外还有十几种寄生虫类。对于防治寄生虫的影响,牛养殖户没有进行合理的驱虫程序,甚至有时用一些失效的驱虫药,这种做法导致了牛的生产性能大大降低,严重对养牛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更甚者会引起牛的细菌感染,导致牛的直接死亡。
2.4 普通病数量逐年增加
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饲料的更换和放牧方式不当等原因都会导致使牛群的感冒、中毒以及营养代谢性的相关疾病,同时造成牛机体的抵抗力不足,从而引发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对养牛业的养殖带来巨大损失。
3 如何防治牛疫病
3.1 建立良好的卫生防疫体系
使用隔离建筑将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离开来,例如围墙、篱笆等。将消毒室建在牛场生产区的门口,同时室内还要具备紫外线消毒的功能,在消毒池内也要存放足量的消毒液。消毒液要用合格的消毒液,不能过期或失效,还要定期检查其浓度。牛场的环境卫生还要求时刻都保持干净卫生。牛舍和其运动的区域都要进行完全彻底的清理,包含粪便等垃圾。在夏季,还需要对牛进行防暑降温的工作,为其消灭苍蝇、蚊子等细菌较多的虫子;在冬季,要做好牛群的防寒工作,预防其生病。
3.2 制定标准的消毒程序
首先需要对场地进行完全消毒。在一般情况下,清扫即可保持场地的环境卫生,并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水泥地则应使用含带消毒药水的清水进行彻底冲洗,为其消毒。然后需要处理的是牛舍的消毒问题。由于牛的很多因素都有不确定性,例如:成长阶段、成长季节和饲养环境的差异,对牛舍的消毒方法、消毒次数和消毒药物的剂量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来说每半个月一次便可。当疫病发生在牛舍时,细菌会把场地污染,这时应该先用消毒液对场地进行彻底喷洒,然后再挖出一层表土,并将干漂白粉撒在地上,使其与泥土完全混合,这时再将这层表土深埋。若牛染上传染病,则需选用有效的消毒液对其粪便、饲槽等地进行彻底的消毒,然后再进行清扫工作。
3.3 重视牛场的常规检疫工作
在春季时间段内应该为牛群注射炭疽芽孢疫苗,在春季和秋季的时间段内为其注射口蹄疫和流行热疫苗。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为牛群进行常规体检,若发现有可疑疫情,则需再进行一次检疫,检出阳性牛,则必须按照卫生法进行淘汰处理,不对其进行治疗。还要严格控制牛进场,每调入一次牛,则必须具有兽医法定单位的检疫证书,同时进行疫病的检疫,在确认其安全之前,禁止入场。
3.4 坚持定期驱虫
需要与我市的情况相联系考虑,进行驱虫药物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对牛群进行全部的消毒。常用的驱虫药物为:丙硫咪、贝尼尔、碘胺二甲嘧啶等药,严格按照它们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
3.5 抗生素的使用要求
医学的进程被抗生素的出现推进一大步。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也表明了它有很大的副作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使用抗生素,这样才可能避免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其对牛无效的状况发生。当牛出现病症并须抗生素协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它的使用要求去使用,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这样会对牛的身体带来损伤。
总结
我市养殖业的规模化不但为养殖人员增加了收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大发展。因此,为使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为更好的发展养殖业,首先要进行的便是对其疫病的防治。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对牛疫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良好的归纳总结。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相信在未来牛疫病存在的问题将不会阻碍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宁玺.牛场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