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的方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城镇化 高职教学 服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 概述
当前,全国正掀起新一轮城市化建设热潮,其中农村城镇化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农村城镇化进行的成败与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成败。早在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就选择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然而,作为农村城镇化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职业教育,即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至今还鲜被人们重视。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探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籍以促进职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重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福建省首批21个试点小城镇之一的永安市小陶镇,镇区内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然而,资料显示①:小陶镇2009年末城镇化水平为1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3 :68.7 :10.1,与全省的9.8∶48.7∶41.5(2011年)差距巨大,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第二产业总量偏小,第三产业比重严重不足,城镇化基础十分薄弱。为此,结合小陶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将小陶镇发展规划定位为“宜农、宜旅、宜居、宜创业的山水田园城”的区域次中心城镇。总体目标为:经济集约发展,社会关系融洽,生态环境良好。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对科技型、环保型产业的引进与培育,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商业服务等高层次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型的城郊型农业。
为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可能性,我们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永安市。永安市地处闽中偏西,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之一。其“十二五”规划目标为②:集“园林城、汽车城、物流城、智慧城、幸福城”为一体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转型升级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纺织、林竹、矿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建材、化工及化纤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省级“生态示范县(市)”、“海西山地绿色生态旅游带”、“ 海峡西岸绿色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依据区域发展目标,永安市内的职业院校要把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纺织、林竹、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作为专业发展重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规模。
2 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服务能力分析
职业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重新规划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及层次。现具体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永安市小陶镇为研究点,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已具备的能力与不足、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等,并为城镇化建设对福建省高职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提供借鉴。
永安市内现有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市第三技校、永安市技工学校、永安市职业中专学校(含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永安市农业学校)等中高职学校,它们在城镇化建设中所能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如表1所示(表中黑体字为地级市——三明市内的职业院校)。
通过上述分析,从表面上看永安市内现有中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基本满足“建设集‘园林城、汽车城、物流城、智慧城、幸福城’为一体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实际上存在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为:
(1)政策法规不完善,办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国家和地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都非常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政策倡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的配套完善不够,对企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约束,使得“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多数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落实,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厂中校”或“校中厂”) 难以建立,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高水平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2)办学规模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以永安市小陶镇为例,从2010年-2020年十年间,镇区人口要增加15000人,若按40%计算拟培养的初中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总量为6000人,年均需培训和引进600人(尚不包括原有非农人口的职业培训),但小陶镇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3)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现有永安市内中高职学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工程等专业无开设或开设规模小,办学能力弱;三次产业人才培养比例与市场需求不接轨,从全市范围来看,在第三产业的就职人数偏多,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数量严重不足,且中高级技术人才尤其短缺。
(4)职教方法缺乏创新,各类教学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目前,永安市内各种形式职业教育的办学方法还比较陈旧,各自为战,普高、中职、高职、本科相互间缺乏融合、渗透,教学体系脱节、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与国内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存在差距,这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
3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③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的需求规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通体系——先在永安市第二中学(位于小陶镇)部分班级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广;要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教高〔2012〕108号)精神,加强现有4所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口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
(2)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途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永安市的职业院校可发挥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吸收区域内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中化智胜化肥有限公司、福建海峡科化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永林集团股份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大型企业组成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实施、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等关键性教学活动,真正培养符合企业标准、“零距离”上岗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同时,职业学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员工、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开发各类科研项目,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应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优势,进行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改革试点。同时,积极引进区域著名院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成立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提升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为城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坚持多元办学方式。小陶镇现有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1所、小学8所、中学(永安市第二中学)1所,无职业院校。资料①显示,近期(至2010年)小陶镇域人口为30000人,镇区人口规模不足10000人;远期(至2020年)镇域人口为32000人,镇区人口规模将达到25000人,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且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建议近期永安市境内职业院校可在小陶镇设置教学点,远期可设立分校或独立的职业院校。此外,还应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短期与长期、订单式与定向培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元的职业办学方式,也是扩大职教规模的有效途径。
(3)加大专业设置和调整力度。高职院校应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国家、福建省及当地产业发展导向,调整和加大对人才紧缺专业的办学力度,永安市的职业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工程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例如:要以福建三明(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大对机械制造、模具、汽车维修、机电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美丽中国”建设的构想,分别于2011年、2012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新能源技术和水土保持专业,“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与本科院校联系,力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创新,生态建设领域有所成就。
(4)不断加大各职业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区内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依托学院设计所、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华远计算机公司、华大建筑装饰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技术实体,为区域乃至全省水利、建筑系统开展技术服务,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教师。
4 结语
课题组立足于福建省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立足于福建省高职教学发展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所能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已具备的能力与不足、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等分析,由点到面,提出福建省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教育观念、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应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内容。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建立适应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全国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高职办学体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项目组.永安市小陶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8.
高等职业教育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知行关系“模拟仿真教学”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地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信息技术、经济类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组织形式。“模拟仿真教学”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比较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一定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教学中学中做、做中学。其中学会做是重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学和做的关系,也即知和行的关系。是先知再行,还是先行再知,还是知行合一。知又知多少,才能行;行又怎样促进知?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两个命题。“知”的涵义为知道、知识、求知、认识等意思;“行”的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为、行动、践履、践行等意思,包含有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
(一)“行先知后”论和“知行并重”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孔子的“学思结合”“言行一致”的思想,对先秦时期各家的知行观做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也。”荀子的主要观点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耳目闻见,知来源于行,又指导行。
在1973年的《实践论》中也谈到:“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但是感性认识仅仅出于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而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将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透彻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不论是荀子还是,都意识到行先于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行,但要行之无过就要知指导行。因而,知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
(二)“知先行后”论和“重知轻行”的思想
孟子与荀子师同孔子,但与荀子的知行观恰恰相反,他提出人的知识、认识能力等都是先天固有的,不是从后天实践中获得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他提倡知识的先天性,排除了后天的实践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提出“知先行后”命题的是北宋的程灏、程颐。他们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是“吾心”固有的,人求知不必向外物求索,只须反求吾心之天理便无所不知了。他提出的“致知格物”就是“知先行后”,并且以知为本,行为末,表现为重知轻行的倾向。
明代的王阳明针对二程的“知先行后”论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认为知和行相互依赖、相互包含,不分先后,知即行,行即知。但是他却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我今个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知先行后、重知轻行的观点。
一直以来,中国受二程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影响较大,重知轻行的思想对人们影响较为深远。
二、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
现行“模拟教学法”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1.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强化相关技能的教学方法。
2.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讲授的具体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器官与操作器官并用掌握所学知识。
两种解释归结起来,就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它遵循的是“知——行——知”的路线。但从本质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是一切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仅仅出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从而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步感悟,掌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最终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去。也就是它遵循的实际上是“行——知——行——知——行”路线。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层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重实践性。因而是知行并重的一种教学模式。
知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能力;行是让学生学会技术和能力,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在“模拟仿真式教学法”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策划过程以及活动方案的写作。然后学生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活动方案策划。又如在教会学生处理危机公关这一技巧时,要教会学生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特征。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说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无从下手,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抓不住这项技能的本质要义。
但是单单让学生知还不行,还要让学生会“行”——也就是会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模拟仿真式教学法”创设情景的用意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激发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加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转化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有时候甚至会激发出创造性思维,使认识由量变产生质变。然后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实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目的。比如,在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依据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及策划过程来确定方案的目标、对象、主题、形式、内容、时间、地点、过程、经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策划方案的技能技巧,还通过团队协作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
三、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处理
模拟仿真式教学既然知行并重,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古人的经验理论有很多,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如果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则变为了本科教育;但理论教学过少,又变为了职业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理念。何为够用?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就是模拟实际场景,抛出在此情此景出现的问题,驱使学生去探索“这是什么?” “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比较好?”学生能够解决好这四大知识点,基本足矣。
作为实践性教学,“怎样做?”是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做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竞争能力:岗位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任务组织、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甚至是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对工作的反思、问题的解决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商务签约仪式礼仪的时候,首先要教授学生什么是签约、签约仪式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签约仪式的座次怎样安排、签字仪式的程序有哪些等知识点。对于教学难点,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点。比如签约仪式的座次安排为什么是客方主签人在右,主方主签人在左?因为这是遵循了国际惯例以右为尊的原则。以上这些都是属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进行这些理论的教学的话,学生就无从下手。理论教学之后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理论教学以精简为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真正去亲身体验。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占用的课时是理论教学课时的两倍时间。
在商务签约仪式的模拟仿真操作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筹备和执行。从会场的布置、人员的分工、材料的准备到整个仪式的执行,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以黑板为后幕,以课桌为签字台,以讲台为发言席,将教室布置得有模有样。每位同学都在胸前佩戴自己的标志牌。依照设计好的程序,每个人都参与到签约仪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准备充分,整个活动进行得还是很顺利,而且大问题没有出现,但是出现了很多小问题。学生经过模拟训练之后认为,实践操作与设想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实践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并发现很多细节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以后的工作就会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知和行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循环反复。而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一次,都会进化到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同时还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知行关系,就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首义.论行为导向教学法——“模拟与仿真教学”实效.职业技术,2008,97.
[2]郭超.儒效·传世名著百部之第21卷.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3].实践论.人民网,2000-12-29.
关键词:仿真实训 实操实训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43-02
1 汽车专业仿真软件的出现开辟了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新时代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一决定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说明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训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体现标志着这所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训教学可分为师生在实训车间进行的对实际设备操作的硬实训――实操实训,和在计算机房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训环境进行实训的软实训――仿真实训。汽车专业仿真软件的出现和进一步完善,为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软实训奠定了软件基础。软件的作者通过计算机建模,将汽车各系统零部件、整车、实训车间及汽车维修检测工具根据需要以二维或者三维图形显示出来,并通过编程对汽车动态运行数据进行仿真,在虚拟实训场景中,实现工具、零件等的实时互动。汽车专业仿真软件可以模拟汽车各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其工作状态,用户使用仿真软件可以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各类仿真实训。例如,汽车零件部件拆装实训、汽车各系统工作原理学习实训、各系统维护与检测实训、各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等。汽车仿真软件对汽车专业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的高度仿真,给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辟了实训教学的新时代。
2 汽车专业仿真软件介绍
汽车专业仿真软件不仅能真实展现汽车各零部件的内外部结构、汽车各系统的工作过程,而且可使学生通过手中的鼠标完成汽车各零部件的拆装及汽车各系统故障诊断操作的全过程,让学生清晰的掌握汽车拆装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技术要领,大大缩短学生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距离。在汽车专业仿真软件的产品框架中一般应包含有:实训场景、实训项目、常用工具、检测仪器、维修资料、工艺规范等。优秀的汽车专业仿真软件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2.1 能够展示汽车各零部件的三维视图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操作,从各个方向观察零部件的结构,一款优秀的仿真软件还提供主要零部件的透视图,用户通过操作可以清楚地掌握这些零部件的结构,与采用解剖零件观察内部结构相比,利用仿真软件更方便、快捷而且无盲区。
2.2 可以进行汽车各系统零部件的模拟拆装
汽车专业仿真软件提供标准的零部件拆装规范和主流完整的汽车维修工具。维修工具包含各种型号的套筒、扳手、钳子及专用工具等。用户可以在场景中使用正确的工具对相应零部件进行拆装。拆卸后的零部件可以放置于零件车中指定位置,也可以从零件车中取出零件进行安装操作。
2.3 可以模拟汽车各系统的工作过程
仿真软件可根据需要提供二维或三维虚拟场景,模拟汽车各系统的工作。一般机械系统工作提供三维透视场景,电气系统提供二维场景。用户可以反复观看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掌握其工作原理,这项功能是任何硬件实训不能代替的。
2.4 真实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场景
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场景采用二维或三维技术,用户能够通过操作鼠标,打开相应的车门,进入驾驶室,打开引擎盖,打开发动机舱,以及使用虚拟的举升机将车辆举起到规定位置,完成相应的作业。虚拟实训车间包含待测车辆、举升机、工具车、零件车、丰富的维修资料和汽车故障诊断检测仪器。软件提供各种汽车维修资料,包含各种零部件结构与原理、教学教案、维修手册等,同时用户可以自己添加维修资料及教案。汽车诊断检测仪器包括:汽车专用万用表、示波器、原厂专用诊断仪、通用诊断仪、尾气分析仪、燃油压力表、气缸压力表、真空表等多种检测设备。在故障诊断实训场景中,用户利用维修资料和各种仪器设备,可以完成车辆常见的故障诊断实训项目。仿真软件的汽车动态数据模拟引擎,能够对实车动态运行数据进行高度仿真,实现在虚拟场景中的实时互动,甚至能够模拟很多在实车或台架上无法设置的故障。网络版仿真实训软件能够满足多人同时进行实训,保证每个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也大大提高了汽车故障诊断实训效率。
2.5 详细的故障诊断实训报告
在实训场景中,用户能够按照维修手册的标准故障诊断流程进行操作。操作过程能够自动记录或选择记录,对于违规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形成详细的故障诊断实训报告。故障诊断实训报告能够显示故障诊断实训整个过程,包含前期准备、安全检查、仪器连接、读取故障码、读取动态数据流、目视检查、确认故障症状、元件检测及安装状态检查、电路检查、故障点确认和排除、文明安全作业等项目。这样,可以实现仿真实训考核智能化,用户可以通过反复进行仿真实训,发现实训过程中的错误,逐步改正,直至完全达标。
2.6 后台管理功能
仿真实训软件具有后台管理功能,包含学生信息管理、实训作业布置、实训记录管理和维修资料管理,实现管理智能化,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实训的情况。
3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仿真实训的有效性作用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他们排斥理论学习,喜欢实践操作,并且他们熟悉计算机软件的各种交互方式,对软件的使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利用汽车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做法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理论教学与仿真实训一体化
目前,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教师主要靠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受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制约,他们制作的课件具备演示功能,不具备操作功能。这样,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做不到“做中学,做中教”,师生互动还是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汽车专业仿真实训软件交互功能强大,如果仿真实训走入理论课教学课堂,在教师授课的恰当时间安排相关项目的仿真实训操作,并且回收实训效果,这样教师就能更好的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训项目进行仿真操作训练,及时掌握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个人成就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讲授《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中起动机结构时,讲到起动机的零部件结构,穿插起动机结构认识仿真实训,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利用鼠标360°旋转零件,观察起动机每个零部件的三维视图,牢固掌握每个零部件的结构。全部结构讲完,及时进行起动机拆装仿真实训,熟悉掌握起动机的拆装工艺。由于仿真实训容易实现恰当的人机比例,而且损耗少,操作方便,单位时间内操作次数比实物操作增加很多,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又由于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操作兴趣浓厚,仿真实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回收学生的操作成绩,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共性问题统一解答,个性问题单独指导,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大大提高。
3.2 在实操实训之前进行仿真实训
笔者在对我省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调研中发现,该专业实操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实操实训初期,学生对工具、设备、实训车间环境及实训项目生疏,操作不当,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果损坏价格昂贵的设备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操作举升机升降车辆时,举升机未锁止前学生不能站立于车辆的底盘下面,对其进行操作,防止车辆降落伤人。汽车检测设备如解码器、示波器等价格比较昂贵,如果在通电的状态下插拔其电源线和数据线等,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带来经济损失。
(2)实训设备数量不足。由于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设备价格比较高,体积大,所以在设备采购及布置时受经济条件和实训车间空间的制约,不能实现一人一台设备,这样就不能保证实训期间每一位同学都能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每位学生实操次数,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实训操作技能。
(3)实操实训在教师进行教学示范时,可视范围小。
如果教师在实训车间授课,只有距离指导教师较近的几名同学能较好地看到教师的示范操作,为了提高学生实操的效率,大部分学校采取给一个教学班配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实训课程,但由于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师生比例不能达到最佳,大大降低了实训效率。
(4)实操实训设备使用及维护费用高,经济性不好。
仿真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它的维护费用低,仿真实训时零部件的拆装、车辆各系统的检修均不会造成硬件的损耗,经济性好。基于资源共享的原则,中职院校学生在仿真实训室容易达到一人一机,这样,在仿真实训期间,每位学生都可进行实训操作,缓解了实训设备数量的不足。在实操实训之前,实训教师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设备工具的使用和实操实训项目的教授及训练,既避免了学生实操训练时发生安全事故,也解决了实操实训教学示范可视范围小的问题,大大减轻教师在实操实训时的授课压力。而且在实操实训之前进行足够的仿真实训,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实操项目的正确操作过程,可以减少实操训练时的操作失误,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东宵.汽车维修实训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规格定位 培养模式反思 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蓬勃于90年代末期。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高职在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就高等职业教育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是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和专业人员针对当前的高职研究直接为办学实践服务。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廓清认识,把握实质,及时加以调整和改革,常常会遇到许多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必须用创新思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找有效途径,为了期待推动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要探索分析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际问题。
1 人才质量规格的层级区别与高职思路
高职与中职中技相比,其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到底“高”在哪里并如何兑现,这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关键的实践问题。如果在专业技能方面,高职毕业生与中职、中技毕业生一样只获得初级或中级技术等级能力与资格,那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没有优势的;如果高职院校毕业生只掌握专业技能,而不拥有专业核心理论知识,那他就等同于中职中技生,在职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如果高职院校毕业生只重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他就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比不过本科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比不过中职中技生,从而在就业市场上陷入被动。
因此,高职院校要以行业岗位完成工作职责为依据,首先解决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定位问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坚持“核心技能、核心知识”中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努力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既区别于中职中技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又区别于本科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要做到有所创新。
2 人才市场现实引发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探索和建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反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透过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的表层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一方面,用人单位高呼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不易;一方面“不想对所录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支付很高的适应期成本,是用人单位反复强调的理念,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认为自己在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这一矛盾现象表明,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并没有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承认,当前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目标指导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行业岗位业务适应能力。普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存在缺陷,诸如:师资素质、实操实训、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等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并不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根本改观,在生源上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与中国庞大的追求受教育的人口群体之间的供求关系所致。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对这一层次人才需求的反映,是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近年的就业统计数据,而不是人才的质量,所以导致了这一问题,随着国家人口生育轨迹的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必将面临社会生源的选择,面临竞争与淘汰,以及由此引发的受教育群体与教育资源之间比例关系的改变。
3 全面理解和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应该是一句套话和空话,在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对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一方面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职业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其本质,而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职业教育院校涉及人才培养的其他工作,如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内容和管理服务态度、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机构设置、学生管理方式等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否能帮助学生“配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各种素质,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就业本领。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今天,用人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的考察,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培养,还要包括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精神要素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环节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重点是根本,就是要求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各项素质水平。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院校的院、校长要从战略的高度,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一方面要在操作措施上有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认识、理解上有深度。需要理解、接受和执行这一办学方针,要有符合这一办学方针要求的专业设备和生产运作配套等,院校内外的专业实操、实训、实习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管理机制要保障这一办学方针的贯彻落实。
4 坚持“能力为本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知识培养还未到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还未找到真正的出路,是“企业关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人才培养,重在德育”的原则,这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教育过程的原则要求,强调的是人才品德的关键性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任何教育阶段也不可能单一完成这一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要求由某一教育阶段完成。
第三,当今世界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要以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要求每个个体成员,都要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对于教育来说,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只能是阶段性任务。
第四,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是新形势下社会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反映,包括失信、频繁跳槽、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等问题,设想在教育的某一阶段予以彻底解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这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培养能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只有重视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以就业为导向,最终圆满完成我们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章生平.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景[J].成人教育,2005(10).
[2]李红.浅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竞争力[A].科教导刊.2012.10.
[3]张桂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A].理论前沿,2008(10).
[4]李红.浅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3(08).
[5]李红.玉树地震房屋震害的几点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6]孙作林.多元主体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3).
[7]孙作林.投融资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讨[J].价值工程,2012(35).
[8]张国祥,程宏辉.基体表面激光离散强韧化对镀铬层界面损伤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2(09).
[9]王波,张国祥.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独立院校转型的启示[J]. 价值工程,2012(30).
[10]张国祥.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性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2(27).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