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入学教育 现状 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点,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优质的完成学业。民办高校要抓住学生的群体特点(高考成绩低,学习能力差;行为散漫、纪律意识不强;对民办学校缺乏心理认同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实现入学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一、入学教育的概念

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国内对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学者季宜敬认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组织协助大学新生成功地融入大学氛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制定学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教育活动。这主要从新生适应性出发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学者刘天浩认为,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依据教学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从入学教育的内容对入学教育进行界定。

借鉴己有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入学教育是指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特点,现实需求,组织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生活适应、学习指导等适应性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

二、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中学教育在很多地方是欠缺的、不完善的,很多学生经过了中学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更有很多学生以为高考结束就和书本再见,轻视了大学的学习教育。这就要求新生入学教育要引导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方式、养成大学学习习惯、形成大学思维模式,让大学功能最大化,实现学生和学校的价值,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早已迈进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在选择学校上有着越来越大的自。虽然近些年我国民办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评价还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尾端。能否吸引生源、抢占生源、留住生源将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设计好入学教育,认真做好入学前、入学中、入学后教育,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降低新生退学率,对民办高校十分重要。

(三)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大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的因为生活不适应而退学,有是因为心里过度焦虑而影响学业,有的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要清楚的看到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过程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焦虑、生活不适、学习迷茫等现象并予以重视。学校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个关键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度过“水土不服”的阶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

三、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一)入学教育顶层设计不合理

各民办高校对入学教育不够重视,在顶层设计上存在着盲目、缺乏针对性等情况。很多民办高校忽略了学校入学教育的人员配置、参与部门、新生群体特点等情况直接照搬其他公办院校的入学教育大纲。也有一些民办高校甚至没有顶层设计,直接将入学教育推给各系部甚至甩给辅导员。对于入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情况更是不询问、不检查、不评价,入学教育成了“形式主义”。

(二)入学教育指导目标模糊

科学的入学教育的指导目标是要兼顾共性和个性的,既要注意共性的问题,又要解决个性的问题。而当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指导目标仅仅解决了共性问题而忽略了个性问题。没有根据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能力不足来设计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没有根据学生对民办高校缺乏心理认同来设计如何让学生尽快从高考失利中走出来,主动适应学校等等。导致入学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削弱。

(三)入学教育形式单一

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往往集中在开学一两周内,大多与军训同步,入学教育的对象简单定义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基本由辅导员单独完成,入学教育的方式即为简单的班会、座谈会、讲座。时间短、对象单一、人员严重不足、形式枯燥乏味,入学教育成了“过家家”、“走过场”。

(四)缺乏评价机制

很多民办高校对入学教育采取不评价制。既没有把入学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进行听课考核,也没有对入学教育的实施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提出工作要求,更没有对入学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入学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四、入学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及相关理论建设

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学校内部实践和研讨总结,形成学术论文的目前还没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结果为“4”篇。国家要重视对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在科研立项上有意识向其倾斜,形成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研究的新热点。要提供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促进相关学术成果的产生、转化。民办高校要积极利用自身入学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特点,尽快形成系统化有指导性的理论。

(二)明确入学教育的指导目标

入学教育的指导目标切不可整体一刀切,要分类设立。如生活适应指导目标、学业指导目标、心理健康指导目标、行为督导指导目标、思想教育指导目标、职业引导指导目标等。具体的类别划分要结合各学校参加入学教育的组织人员、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况来设定。同时,指导目标的设定还要结合学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如民办高校学生的普遍学习成绩低、学习能力不高,生活自理能力弱、生活适应能力差、对学校缺乏认同感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

(三)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民办高校的指导目标合理的设计入学教育的内容。既要包括基本的生活篇、学业篇、心理教育篇、行为督导篇、思想教导篇、职业引导篇等等。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学校特点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如现在网络诈骗横行,要充实网络安全教育篇;大学生校园贷肆虐,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个关口,做好防止校园贷的教育。总之入学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切不可一层不变。

(四)创新入学教育的模式

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入学教育模式,形成新模式。扩大入学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家长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把入学教育的相关信息及学生入校后的表现告知家长,强化学校和家长的联动,形成学生教育的合力。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民办高校要积极做好入学前教育,通过学生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部门的合作,在招生前就要做好入学教育的相关工作,入学中要做好设计,入学后要做好衔接,形成各部门联动参与的局面,提高入学教育的效果。要创造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形式。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作用,着力推行学生体验模式。

(五)建立入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要重视入学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很多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多了,民办高校面临着严重的生源问题,没有生源就没有生存和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入学后都会有退学的现象产生,通过笔者的调查,这种趋势正在加大。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促使高质量的入学教育,使得学生受益,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学校不必要的生源流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宜敬,何学军,杨琪,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及方式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0,(4).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组工作;高校新生;适应;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新生在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面的适应情况

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他们在由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生任务及目标的不确定,导致一些新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较差,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这种不适应情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上的不适应。很多新生在入学以前都是优秀的,倍受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和父母的呵护,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足够的承受力,特别是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自身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各种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出现经常想家、怀旧、失落、焦虑、自责等症状。

(二)生活上的不适应。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日常生活几乎全都由父母来料理,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导致许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在离开父母的情况下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是很低的,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洗衣服,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遇事不知道如何处理,还有一部分外地的同学出现了饮食、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生疏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并且许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完成,要与学校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交往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并且由于大学生们在生活习惯、性格、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成熟经验,相互的人际适应困难就更为突出,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自我封闭,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心理矛盾。还有一部分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很自我,很少考虑周围的朋友,还有一些大学生害怕与别人交往。另一方面,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较多的课余时间,许多新生希望参加这些活动,能够投身其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放松一下高考前绷紧的神经,但这与他们在学习上的不适应、社交上的障碍、环境上的生疏发生了冲突,一些新生则表现出了苦恼、焦虑、烦躁和无所适从的现象。为使新生改变这种普遍的不适应状况,使他们在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人生转变,必须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适应教育。为此,我们学院开展“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小组工作在促进新生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适应方面的作用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多年来一直对大一新生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旨在帮助新生们成功地转换角色,提高新生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2012年9月社会工作专业对文法学院全体大一新生开展了小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分为6个小组,分别由两名大四和一名大三社工系学生担任小组领导者,活动时间约为90分钟,活动总目标是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活动结束后,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小组活动对象进行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实际有效问卷163份。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89.1%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是基本适应的,但是仍是在多方面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困扰的,这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习、情绪与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调查表明,通过此次小组活动帮助新生提高适应能力是有效的。

1、情绪与心理方面。调查发现,大一新生有情绪与心理困扰的人数最多,比例高达45%,大多数新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以前熟知的朋友,身边没有熟悉的面孔,这就造成了心理落差;再者,许多新生高中时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师捧着、同学追着,进入了大学,身边都是人才,自身的优越感受挫,因而易出现失落、低迷、迷茫等情绪反应。小组活动有一系列工作方法使新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变化,对新生进行心理评估报告,通过小组内的互动以及工作者的帮助,可以提高新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调节心理。

2、人际关系方面。在此次调查中,有33.7%的新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以及生疏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无所适从的心理。同时,一些新生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性格内向、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等,都使他们在大学这一新环境面临许多交流障碍。小组活动注重分享和交流,组员通过小组活动加深了相互认识、增进了彼此了解,学会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他人、发现他人优点,学会信任,懂得尊重、接纳、平等等价值观。

3、生活方面。当代大学生是在父母、长辈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他们面临许多障碍,如生活不规律、遇事手脚慌乱、容易上当受骗等。通过此次对文法学院全体大一新生的调查表明,小组活动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是有丰富指导意义的,通过参与活动可以明白许多生活中的原则和道理,懂得既要合作也要独立。

三、在新生适应与成长活动中的介入方法和理论架构

(一)介入方法研究

根据以往实践经验,成长小组的介入对于大一新生是十分恰当的。成长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从思想、感情和行为等多方面觉醒并深刻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最终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2]广义地说,凡通过小组形式,在小组工作者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与彼此成长的活动,都可称为成长小组。但相对于一般的小组活动而言,成长小组更侧重于人生阶段的改变,其成长主要是个人内在能力与人格的改变。成长小组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小组,强调组员在小组中完全自主,通过各种热身游戏,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剧模拟等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在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并且了解其他组员,在参与主持人组织的活动中逐渐适应大学新生会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南昌航空大学社工专业的“成长小组”已经在2012年本校文法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全面开展。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别由4位社工专业优秀学生担任小组工作者。每次活动持续时间为1.5小时。小组总的目标是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以往的成长小组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一些创新的介入方法,例如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选择草坪、图书馆等场地开展活动;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前工作者走入大一新生寝室,聊聊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发放祝福书签为首次小组活动奠定轻松、温馨的基调。很多组员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非常有意义。

这样的实践正是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技巧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新生建立自信心,适应新环境,挖掘潜能,提升自身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试图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即一个小组工作者辅导7~8名同学,不但可以有效节约实践成本,还可以让新生通过相互学习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省人力物力。[3]

四、在新生适应与成长活动过程中介入步骤和模式的研究

通过以上阐述,了解到小组工作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作为小组的工作员应怎么做?应该采取怎样的模式开展工作?又应怎样严密过程化?以下六步是高校新生入学适应的小组工作模式。

(一)初步了解情况

工作员在进行小组以前,一定要对小组的情况(包括小组的性质、目的、规模)及组员的情况(年龄、性别比例、民族等)有全面、足够的了解,包括小组工作员所拥有的资源、小组组员潜在的共通问题,特别要注意高校新生这一特殊对象普遍存在的自身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有足够的经费可进行问卷调查,若资金短缺可由工作员进行访谈初步了解情况。

(二)预估与订立计划

这一阶段主要是把新生的适应情况及问题进行综合、整理。了解新生有哪些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并进行分类汇总。针对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寻找小组介入的契合点。同时工作员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通过分析相关问题来设计小组计划方案或是来调整前期的计划。

(三)整合资源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结合小组计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包括协调小组进行的时间、场地、所需道具等等。尤其是在工作员的选择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这一阶段为小组工作的主要阶段,前期的一切准备和活动都为此阶段服务。在小组工作的介入方案制定时,需要注意小组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小组计划一定要有备用方案,以便应对突况,也使小组介入不过于呆板,具有灵活性。

(五)小组评估及撰写小组工作报告

评估是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组员的意见只是评估的参考之一。工作员在小组结束后要回顾小组过程撰写工作报告。将小组过程、成果及费用上报团体,包括小组计划书、小组单元活动报告、工作者表现分析评估、小组评估报告、财务报告等。

(六)信息反馈

通过信息的反馈,工作员可以组织商讨今后开展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案和开展中的注意事项,以使小组工作的功能最大化。

总之,通过小组工作专业方法,通过六步模式,从特定人群中去发现问题、分析其原因、借助大学群体的乐群性、以游戏开展为轴线一一击破高校新生中的适应问题。同时,把小组工作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五、小组工作模式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的推广价值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新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大一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各种的入学教育,有思想教育、爱校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与成长教育等。其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有80%的学生对于入学以来扎堆的讲座表示印象不深,或不喜欢。笔者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的入学教育活动发现:新生对于“适应与成长”小组普遍感到满意,有76%的新生表示愿意继续参加“适应与成长”的小组活动,并有68%的新生认为有必要在全校新生中推广“适应与成长”的小组活动。

人际交往方面。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对个体而言,人际交往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成长小组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学会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为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提供归属感。当小组成员感到自己被成长小组里的其他成员接纳时,彼此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应运而生,并成为其生命中的一种本质。在小组中,工作者的一些价值观如尊重、接纳、平等、理解等也会在整个小组过程中体现,组员无形中会受到这些的影响,如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倾听别人、学会发现他人优点,学会信任等等,这些技巧通过在小组中实践并带到日常生活中去,自然会提升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认识方面。前面已经论述到,大学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失落心理而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不能接受现实所产生的。通过小组互动和交流,组员对自己的评价,相关的小组活动,可以帮助组员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很多学生表示通过自画像等活动环节对自己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学会一些处理情绪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自成,陈英.浅析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应用[J].传承,2010(02).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新生工作 对策

经过高考的洗礼,广大学子抱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与渴望,来到这期盼已久而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校园,让很多第一次离开亲人的新生们感到茫然。如何让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我们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基础。

一、大一刚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再加上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还有边远山区的;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样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环境。

2.自理能力差,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数逐年增加,他们有的在家里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高中时期,虽然部分学生也寄宿在学校,但是家长们会经常性的去学校问寒问暖,学生也经常回家享受“皇帝”或“公主”般的待遇。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做,自己去想办法,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和反差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导致他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3.学习方法不适应。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虽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相对比较自由,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的讲授也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课后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熟练的基本技能。习惯了“灌输式”教学的学生,面对这一教学方式转变,部分大一新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前不知如何下手,课后无所适从,毫无头绪。这一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导致了部分高中时优秀的学生,期末考试好几门不及格。

4.突然间没有了目标和方向。“金榜题名”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秉烛夜读、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拨开了“象牙塔”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往往有一种大学生活不过如此的感觉,有些同学就此止步不前。根据我们对大一新生的调查,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方向,学习缺乏动力。有些同学感觉十年寒窗苦读太辛苦了,现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他们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就像断了弦的发条无论如何也绷紧不起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突然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上述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二、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1.充分做好迎新前的准备工作。我把迎新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放在了阅读新生的档案。阅读学生的档档一定要认真、仔细,最好是把他们的特点特长都记录下来,把他们的家乡、家人等情况也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分班,便于分配宿舍,也便于今后对学生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迎接新生,要做到“三个第一”。(1)要见好“第一”面。报道的第一天,应该是学生最难忘的一天,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第一个人,遇到的第一件事,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辅导员的第一印象,更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学生第一面,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特别注意,要争取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报到当天,辅导员第一面就能叫出部分学生的名字,并能关切地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这样的交流不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辅导员就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的唯一亲人。总之,辅导员与新生的第一次见面,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2)要“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报道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住宿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并和他们亲切的交谈,嘱咐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结交新朋友。并告知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人、财、物的安全。这样的走访会让学生感到很温暖,有家的感觉,同事也让学生对辅导员更加信任。(3)要开好“第一次”级队会。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二天,辅导员集全体新生召开第一次级队会。这是辅导员和学生最正式的第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级队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不要一味的说教,这样会让学生反感,要做到既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

3.做好军训期间的安抚工作。军训是大学的第一课,通过军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磨炼他们意志。但是对于这些娇生惯养的“90后”来说,军训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军训中退缩者不在少数,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让他们坚持军训。

4.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直接关系到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工作。班委会的成功与否在于班干部的选拔,辅导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部分任命与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重要班干部如班长和团支书可以根据辅导员所掌握的情况进行任命,其余班委成员可以通过班级民主选举产生。

5.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1)做好贫困生的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则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告诉他们贫困不是自己的累赘,不是低人一等的条件,相反要让他们摆脱这种阴影,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我就曾经对他们说过一句话,没有生活费了来找我,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我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努力上进。(2)做好单亲家庭、性格孤僻等学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学生中摸底,掌握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等学生思想动态。如发现问题,及时找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及时的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

总之,新生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全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一思想方面

1、组织大一新生参加了我院的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等,从而在思想上促使同学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这也对安抚新生的某些入学情绪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现在我系的新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2、我系各班先后开展了以共建和谐通川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让全系同学树立了正确的和谐发展观,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日常工作方面

1、我系的学生会干部改选工作在我系同学的积极参与和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调整了学生会及其各部的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会各部并顺利完成了新老干部的交接和招聘新干事的各项工作、

2、学生会组织了劳生部,宿管部,女工部等部门以及大一各班主要学生干部走访参观了我系各个学生寝室,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讲解了怎样建设寝室文化,为同学们排忧解难、此次行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我系学生会体育部组织我系各班的体育健儿,在我系领导,老师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学生会各部的大力支持配合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下,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我系学生会文娱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系迎新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为全院师生奉献一场高质量的文艺节目、

5、我系学生会女工部也在搞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为全院同学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护肤与化妆技巧,受到全院绝大多数同学的好评、

三,其它方面

1、传达组织好校系的各种活动,如我系唐阳昭教授的二战后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中的茁壮成长讲座等活动、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方法、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专业成长成才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近些年来,学校在全校层面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但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初步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环境科学专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等教学方向。多年来,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一直沿袭聘请各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做报告和专业实验室参观的模式。从现有课程教学现状看,存在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1.1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

环境科学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缺少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存在与新生认知能力脱节的问题。由于新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地认识。但是,单纯的学术带头人作报告的授课形式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没有起到专业教育的效果。而且讲座形式单一,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1.2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专业认知教育的基本目标一方面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为此,系统地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单一,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1.3导向不明确,应以就业为导向

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是以专业介绍为导向的,缺乏实践与深入了解。随着现在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的专业认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新生关注就业并做好准备。因此,如何使今天的新生在将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专业认知教育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认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让新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紧迫感,进行职业的规划。

2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的潜在危害

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导致了很多潜在的危害。具体总结如下:

2.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尽管经历了专业认知教育,但是对于专业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在对大一、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环境科学学生调查中发现:不仅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认知模糊和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模糊不清的专业理解以及对未来从事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2.2受到错误信息的指引,导致对专业的错误理解

当获取正确的专业认知途径受到阻碍时,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是从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认知规律,错误的信息势必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

2.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近几年,转专业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转换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人转专业存在着盲目性。这些非理性源于没有准确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正是无法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中不容忽视。

3改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现状的措施

针对环境科学认知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构建形式灵活和富有成效地专业认知课程体系:

3.1以完善的课程体系牢固新生的专业观

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增加导论性课程内容,聘请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以及著名学者针对大一新生的认知特点做前瞻性讲座;实现和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以毕业生的切身经历引导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实验室内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研究生和大一新生的互动接触,从而实现个性引导。形式多样专业认知形式,体现出课程的互动性,使专业认知教育更有效。

3.2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为了避免专家讲座过于单调和专业化而导致的讲座信息和学生理解之间出现真空地带。在收集丰富的专业素材,并整合优秀课程资源后,依据新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建设影音文件。影音文件是基于新生认知规律的再整理,并且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呈现方式更具吸引力等特点,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并加以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