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禽养殖管理

家禽养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禽养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禽养殖管理

家禽养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禽饲养 禽病 控制 家禽 生态养殖 环境保护 管理

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家禽在生态化养殖过程中保证动物健康的关键,在家禽养殖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家禽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因环境应激而引起疾病发生屡见不鲜。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噪音、饲料、饮水、微生物等。其应激反应表现为生产性能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条件性疾病暴发,免疫抗体下降等,对家禽养殖的危害性极大。

一、家禽生活环境与禽病的关系

1.温度:家禽没有汗腺,是通过呼吸和饮水来调节体温,调节采食量来控制产热量。既要把生理活动中产生的热量排掉,又必须保留足够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家禽周围的气温应低于其本身正常体温,以便吸走机体产生的热量,过低则不舒适。家禽的最佳舒适温度为18~31℃。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即使产热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多余的热量也难以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引起中暑,造成家禽死亡。温度过低时,家禽会互相拥挤在一起,常常诱发呼吸道疾病。温度超过39℃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2.湿度:温度舒适范围内最理想的相对湿度为60%~65%,最大范围为40%~72%,当环境湿度超越上限,排热量的增加是靠加强呼出湿气,此时环境湿度过高引起热应激而加剧中暑的发生。相反,在低温的环境条件下,家禽释放出来的部分热量被过多的湿气吸收,以致不能用来加热周围的空气,易引起冷应激。湿度低则会引起啄肛等现象。

3.光照: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反之亦然。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亦不可忽强忽弱,必须按规定进行,突然延长和突然停电等都会引起严重的应激。如:啄肛、生长发育迟缓或过快、产蛋率上不去等。

4.空气:空气对于鸡舍的小气候非常重要,禽舍内需要新鲜空气提供氧气,利用通风来排除废气、多余的热、湿气和微生物。鸡的消化道短,粪便中残余蛋白量高达20%~28%,在温暖季节极易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这两种废气对家禽非常有害,能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诱发腹水症、大肠杆菌、眼炎等。鸡舍在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通风性能。

5.噪音:当噪音在40分贝以下时,其生产性能良好。60分贝时生产性能为正常的80%,70分贝时仅为50%,80分贝时只有30%。突如其来的响声会引起严重的惊群而发生猝死综合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就应考虑远离公路、铁路以及嘈杂的场所。

6.饲料质量和饮水卫生:病从口入,饲料质量和饮水卫生指标要求非常严格。饲料和饮水是养禽的物质基础,饲料来源复杂,加工、运输和保存过程中饲料很容易被污染,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甚至霉变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发生。有条件的最好做饲料和水的卫生监测。如: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残留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养分的含量;新鲜度或变质程度;纯洁度及杂质种类、含量等各种主要营养成份含量。

7.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是危害养殖业最大的敌人。传染病的发生有3个环节,即病原-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当这3个环节都存在时,便发生传染病。注意与野禽、野兽进行隔离,各种动物不得混养,防止互相传染

二、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现状

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产品。特别是一些成本低、效率高的家禽养殖业在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这些家禽养殖行业中也存在着家禽食品安全和养殖污染的问题。家禽生态养殖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家禽养殖业中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及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取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发挥养殖业优势,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因此生态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养殖主要是指遵循生态学的主要原理,采用系统的养殖方式,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养殖项目规划、设计、组织和管理养殖生产的全过程。

1.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持养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既要实现养殖的经济价值,又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持整个生态平衡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禽生态养殖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的模式单一、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不到位、生态养殖的技术更新难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家禽养殖管理范文第2篇

我们1992年7月~2008年10月应用“甲氧氯普胺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眩晕症1231例,和同期未用“甲氧氯普胺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只用常规理疗+用“养血清脑颗粒”、“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中西医药治疗的1051例进行比较,前者在短期显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

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年龄、性别、临床分型等资料配对方面相对平衡。见表1。

方法:①对照组:对来诊患者只给予理疗以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晚,“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并配以基础病治疗;②治疗组:除给对照组相同治疗外,加用“甲氧氯普胺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具体用法是: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次,1~2次/日;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5~50mg/次,1~2次/日。两组患者均治疗2天,统计显效例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为显效)。

结 果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统计学处理结果上均P<0.01,说明甲氧氯普胺联合盐酸异丙嗪在短期显效率方面有显著效果。见表2。

讨 论

眩晕症是一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是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常可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颈椎病、内耳疾病以及晕车引起。主要病理表现是: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节受刺激导致血压波动、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小脑、延脑功能紊乱,催吐中枢兴奋,平衡觉、位置觉功能障碍。也可由耳源性疾病致前庭功能受损而引起,或可由多种病理因素复合引起[1]。

甲氧氯普胺具有强大的中枢镇吐作用,其镇吐作用可能与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敏感区的多巴胺受体有关,对延脑功能紊乱所致的恶心呕吐有强大的抑制作用[2]。盐酸异丙嗪的结构既为氯丙嗪的同系物,又有H1受体阻断剂的基本结构,故它既有对H1受体的竞争阻断作用,又有氯丙嗪的安定、镇吐作用,可防治晕动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3]。

甲氧氯普胺联合盐酸异丙嗪,在控制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时,作用有叠加效应,异丙嗪的氯丙嗪安定效应,对平衡觉及位置觉障碍有抑制作用,故二者联用能在短时期内对眩晕症起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2003,5:2427-2428.

家禽养殖管理范文第3篇

一、家禽企业逆向质量管理的困境与实施绩效

“公司+农户”模式下家禽企业向上游养殖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技术支持是企业控制上游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实施绩效对企业逆向质量管理决策有很大影响。

(一)家禽企业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困境根据预调查中开放式问卷所列家禽企业向其上游养殖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技术支持所面临的5个困难,在正式调查中请受访者就困难程度(1-5分)打分,经排序后得表1。从表1可以看出,养殖户质量安全意识差依旧是样本家禽企业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首要困难,同时,养殖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更加重了企业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难度。此外,政府对企业支持不够、企业资金缺乏、企业人员素质低、标准体系不健全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负担,并影响企业逆向质量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

(二)家禽企业逆向质量管理的实施绩效在谈及“实施逆向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时,在所有55家向其上游养殖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技术支持的家禽企业中,有10.9%的企业认为其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有65.5%的企业认为有提高,有23.6%的企业认为有提高但不明显。总体而言,家禽企业的逆向质量管理确能有助于最终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家禽企业逆向质量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委托理论,作为方的养殖户和作为委托方的家禽企业之间由于家禽产品质量经验品和信任品属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极有可能引发养殖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只有通过家禽企业对其上游养殖户的逆向质量管理才能有效予以消除。然而,在“公司+农户”模式下,作为委托方的家禽企业在与其下游零售商乃至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中又会以方的身份出现。在这一多级委托关系中,禽产品供应链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兼有委托方和方双重身份的家禽企业对养殖户实施进行逆向质量管理,以及管理的努力程度分别会受到家禽企业与其下游环节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上游养殖户的垂直协作程度,逆向质量管理成本,以及家禽企业面临的市场与监管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模型的因变量为家禽企业是否向其上游养殖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技术支持(是否实施逆向质量管理)。在自变量中,本文采用企业是否拥有产品品牌来表示家禽企业与下游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质量经验品属性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为由经验品属性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交易双方的重复博弈和声誉机制予以治理(周德翼,吕志轩,2008),而在禽产品市场上,重复博弈的依托和声誉激励的载体就是企业的产品品牌。同时,以企业是否获得产品认证,以及产品认证的水平来表示家禽企业与下游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质量信任品属性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为,消除交易双方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第三方质量见证(质量认证和标签等)将其转换为经验品才能有助于识别(周洁红等,2007)。此外,以是否与养殖户签订合同来反映家禽企业与养殖户的垂直协作程度;以企业规模和逆向质量控制带来的收益能否弥补成本来衡量家禽企业逆向质量管理成本的相对高低;以主要目标市场、政府监管力度、是否建立召回制度等来说明企业面临的市场与监管环境。各变量含义,取值以及预期方向如表2。

三、回归估计结果与分析

从Logistic回归估计的结果看(表3):

1.体现家禽企业与其下游零售商及消费者双方产品质量经验品属性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品牌”这一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通过品牌信誉这一市场化手段能够起到促进家禽企业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作用。在调查走访中,作者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许多家禽企业都设法以某一特有优质家禽品种为载体实施品牌经营,并通过向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支持等途径强化对养殖户的逆向质量管理管理,以此来控制产品质量。2011年6月,作者走访了扬州市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1年2月由4名放弃办公室工作的农科专业大学生组建,主要经营鹅的养殖、加工和销售。当问起成立公司的原因时,负责人介绍说,扬州有着养鹅、吃鹅的悠久历史,但由于品种、设施、草粮、管理及疫病防治等综合技术的滞后,许多养殖户在好年景也得不到好的收益。为此,他们提出了“品牌+标准+规模”的鹅产业发展模式。在吸纳了近600万的民间资本入股后,与省内科研院所合作,引入“瑞农1号”肉鹅新品系,并以此为基础,主推“扬州贡鹅”这一品牌。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在扬州某镇租用土地100亩,建起了养殖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养殖户集中养殖,并以此推进“七个统一”(统一环境规划和监测、统一优质鹅苗供应、统一组织生物防疫、统一提供绿色饲料、统一饲养管理程序、统一产品生产标准和统一品牌销售)。截止到调查之日,鹅养殖基地的养殖规模已接近5000只。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准备进军餐饮业,成立鹅产品饮食文化馆,做全从田头到餐桌的鹅产业链。回归结果对体现交易双方产品质量信任品属性的“产品认证”和“认证水平”两个变量没有给予显著性支持。这说明产品认证与认证水平高低还未能有效激励家禽企业对其上游养殖户实施逆向质量管理。调查中发现,相关部门对认证产品的跟踪监测、检查及后续管理并不严格,许多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产品认证,并以此作为营销手段,而对是否能持续达到认证的质量要求却并不关心。对认证产品后续管理上的松懈造成了“产品认证”和“认证水平”两个变量未通过检验或许是最符合逻辑的解释。

2.反映家禽企业与其上游养殖户垂直协作程度对企业逆向质量管理行为影响的“垂直协作形式”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意料之外。但从变量显著性检验的p值看(p=0.110),可能存在误判风险。这也许是因为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小,影响了变量的显著性;此外,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中也发现,有90%的样本企业都与养殖户签订了收购合同,样本分布的不均衡也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垂直协作形式”的影响究竟如何还需要在随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3.反映逆向质量管理相对成本对家禽企业逆向质量管理行为影响的“企业规模”和“成本收益”这两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预期相符。说明逆向质量管理的成本是影响企业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4.一般而言,不同目标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同要求(周洁红等,2009)也会影响家禽企业的逆向质量安全管理决策。目标市场的质量安全要求依照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传统市场)超市、专卖店、快餐店(新兴市场)出口市场的顺序依次提高。回归分析中,“主要目标市场”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也许与企业对目标市场的选择较为灵活有关。走访中发现,许多企业虽有自己的主要目标市场,但经常会根据产量,市场竞争状况,以及质量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流通渠道。2011年8月,作者走访了苏北某市一家新投产的集肉鸡孵化、养殖、宰杀和加工于一体家禽企业,该企业投资额已到1亿元,年产可达2500万羽肉鸡。为保证屠宰流水线的满负荷生产,公司除自建两个肉鸡养殖基地外,还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周围1000余养殖户,其中,年饲养量超10万羽的大户就有19户。当谈及企业成品肉鸡的流通渠道时,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以超市为主要的产品销售地,但由于周围方圆200里的超市数量有限,即便周围所有超市所售肉鸡都由公司配送,销量也不到公司产量的1/3,而且,由于其他厂家的竞争,这些销量还不能完全保证。其余的肉鸡只能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乃至中间商来消化。当谈及不同渠道的质检要求和企业的对策时,负责人说,超市的质量要求最高,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次之,而中间商关心最多的是价格。当然,企业也会根据不同渠道的要求组织生产。

从这一点看,流通渠道的多元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禽产品的产销矛盾,但不同流通渠道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差异也会影响上游主体的质量管理努力程度。“政府监管力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预期方向一致。说明政府部门对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力监管要求确实能通过禽产品产业链逆向传递至养殖环节。“召回制度”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预期不符。这可能与家禽企业面临的市场与监管压力不大有关,或压力还未能转换为企业加强对其上游养殖户实施逆向质量管理的动力。对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在所有建立召回制度的企业中,从来没有发生召回事件的企业占到60.9%,虽有39.1%的企业发生过产品召回事件,但损失都不大。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家禽养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63

1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概况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指: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人类和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人和家禽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现阶段,已经有人因为感染此病导致死亡。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每1个季节的发生机率都很大,但是,因为此项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因此,在温度相对较低、以及潮湿的环境下,是禽流感发生机率较高的时间段,例如春季和秋季。此种传染病的传染源比较多,例如,鸡、鸭、鹅等,如果养殖户接触带有病毒的器具,非常容易造成感染[1]。

2 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误区

2.1 养殖户的预防意识淡薄

现阶段,在养殖家禽的过程中,散养户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其不能随时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化,导致养殖户的预防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对自身以及家禽的危害,不能够定期注射传染疫苗,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防疫人员开展防疫工作,进而无法确保防治疫病的顺利开展。

2.2 养殖方式相对落后

在养殖家禽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随意堆放粪便、排放污水,对于病死的家禽,养殖人员私自进行处理,随意丢弃,进而导致环境污染。此外,对于饲料的管理非常落后,在夏季,养殖人员不能定期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进而使饲料受到严重的污染,这不利于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2]。

3 如何综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

3.1 生物安全

现阶段,要想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蔓延,养殖人员应当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对策,养殖人员应当及时更新生物安全设施,确保生物设施能够平稳的运行。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增加全新的生物安全设备,进而为养殖人员预防此项疾病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3.2 加大力度监管养殖人员与车辆

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养殖人员在养殖场内吃饭和住宿,当养殖人员休假后再次回到养殖场时,应当洗澡并且换取已经消毒的工作服,才能够进入畜禽舍,并且不允许养殖人员在外购买禽肉。在工作的过程中,养殖人员不能随意进入其它栋舍,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如果必须进入养殖场,必须更换已经消毒过的衣服,对于出入生产区的养殖人员,应当严格实行登记制度。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车辆管理,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养殖场,对于养殖场内部的车辆,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消毒措施[3]。

3.3 做好清洁环节

要想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清洁环节至关重要,消毒剂对防控病毒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养殖人员在做好环境消毒的过程中,也应对家禽进行消毒,在家禽出栏过后,还应做好栏舍的消毒。消毒方式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气雾、熏蒸、以及消毒液清洗等,在消毒的过程中,应当依据消毒的具体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消毒方式。在选择消毒剂的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当选择3种以及3种以上的消毒剂,并且定期进行交替使用,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消毒剂的优势,以确保获得良好的消毒效果。

3.4 定期消灭老鼠、苍蝇以及蚊子

在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当确保禽舍周边没有其它杂物,并且在禽舍的周边撒入消毒剂,进而消灭各种昆虫。在老鼠洞的周边,放入毒鼠药以消灭老鼠。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免鸟类进入禽舍,使鸟类污染到畜禽饲料以及畜禽的饮水。

3.5 做好免疫抗体的检测环节

在对所有畜禽进行免疫环节过后,应当检查鸡群的免疫抗体,对于部分抗体较低的鸡,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的检测,以免病毒入侵,增强鸡的免疫力。此外,当地政府应当推行强制的免疫制度,依据当地家禽饲养的实际状况,制定强制性的免疫对策,明确防疫人员的具体职责,严格依据免疫的操作程序。在每1a的春季和秋季,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高发阶段,因此,在此阶段,要求防疫人员应当做好免疫检查环节,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疫病的传播速度。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如何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能够看出,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其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这就要求在养殖家禽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此项疾病的危害性,并且做好预防环节,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以确保养殖场的清洁,积极主动的配合防疫人员做好防疫工作。此外,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做好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对外来人员严格实行登记制度,并且对车辆和人员应当做好消毒,以免带来病毒。

参考文献

[1] 姜新,李晓红,刘莉莉.浅析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重点与防控对策[J].现代畜牧兽医,2010,18(03):259-261.

家禽养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疫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1.3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12-1

1 家禽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禽肉、禽蛋也逐渐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但是近年来,禽类疫病在养殖场时有发生和流行,给家禽养殖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冲击。一是“老病未去,新病又起”,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规模化养殖在我国推广以来,新城疫、传支等已在我国流行的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流行了传染性法氏囊炎、肿头综合征、传染性禽脑脊髓炎、大肝大脾病、白冠病、禽流感等。二是传统病原血清型及耐药菌株增多,其防控越来越困难,如果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株血清型不符,常导致免疫失败。三是病原出现亚型株且变异速度明显变快,而且由于病原的抗原性、致病性及组织嗜性的变异,很多疫病的发生在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化变化,出现新的特征,导致临诊症状变得更加复杂,准确诊断难度加大。

2 禽类疫病流行的原因

2.1 饲养设施简陋

养殖场防寒保暖、通风降温能力差,没有隔离设施,消毒制度不严格,不同批次或不同种类家禽混养,饲养密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增加了疫病暴发流行的风险。

2.2 病死家禽处理不当

一些养殖场未将病死家禽深埋,使病原到处扩散,甚至倒卖病死禽肉,这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3 家禽感染后处置不当

家禽感染后由于处置不当,造成继发感染,出现多病多病联发或并发的情况,并造成接种单种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2.4 免疫方法不当

很多养殖户为了避免禽类产生应激反应,影响生产力,不按程序进行免疫,或使用的剂量、稀释比例不当,或者该喷雾、滴鼻的都用饮水方法。还有的养殖户免疫注射前不按要求对家禽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免疫史等,致使被注射的家禽由于本身处于病态、瘦弱、或产蛋期等不宜立即注射而注射,引起免疫反应。

2.5 疫苗质量问题

疫苗本身质量不合格,或是运输、保管方式不当造成疫苗失效。

2.6 家禽产生免疫抑制

由于感染、营养等原因造成家禽产生免疫抑制,使疫苗接种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特征是免疫后抗体应答低于正常水平或对相应疾病的保护率过低;其次还能导致家禽对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特征是其它病原的并发或继发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从而引起鸡群的生产能力下降,甚至死亡。

3 疫病防控要点

为了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增强家禽抵御疫病的能力,养殖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合理进行程序性免疫

应根据本地禽病疫情制定免疫程序,对本地尚未证实发生的疾病,必须证明确实已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计划接种,对强毒型的疫苗更应非常慎重,尽量不引进使用,避免疫苗免疫时带来新的病毒毒株,对本地或本场其他未免疫同类疫苗的鸡群构成威胁。严格按照免疫剂量和免疫途径的要求进行疫苗接种,避免两种或多种活苗同时使用,稀释好的疫苗液体的存放时间越短对免疫效果越好,疫苗宜于4℃保存,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2 加强饲养管理

一方面保持禽舍良好的通风透气,注意饲养密度,搞好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禽舍门应设消毒池,进出禽舍的人员要更衣并进行鞋底消毒。另一方面加强饲料均衡营养。营养因素的不均衡和缺乏会造成动物免疫系统抗原活化性降低而影响免疫效果。例如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粘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因此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3 正确处理病禽和弱禽,消除隐患

对病死家禽要严格遵守“不准食用、不准运输、不准销售、不准随意丢弃”的四不准原则,死禽及剖检后的禽尸体要深埋或焚烧。深埋时,应选择比较偏僻、远离人居的地方进行,确保不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不影响周围群众生活,同时,坑中要用石灰粉抛洒,进行消毒处理后掩埋。

当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疫苗管理法规的宣传和对非法生产、经营疫苗的查处力度,净化疫苗市场;严格执行疫苗经营许可制度,完善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制度,确保消费者能用上放心的疫苗;加强对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加大对基层防疫单位的投入,促进防疫工作有序展开,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李响,刘计顺.当前禽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J].现代畜牧兽医,2010,01:51-52.

[2] 崔海霞.构建家禽坚强免疫体系的解决方案[J].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02(5):1-2.

[3] 赵晓刚,杨少福.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J].兽医卫生,2009,(11):26.

[4] 关韫明.禽场制定免疫程序应考虑的因素[J].养殖技术顾问,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