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入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就业易移民
选择到国外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对于留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十分可观。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对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上升,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正好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加容易就业。专家表示,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的脚步临近,技能类的专业留学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翻译、护理、汽车修理、空调技师、西餐师、设计等。服务与技能性的留学人才未来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就业前景很可观。
选择到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就读能够成为留学生获得移民资格的有利“跳板”。经过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后符合实用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学生未来工作概率大,更加容易获得移民资格。专家说,如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澳大利亚的最新移民政策,学生毕业后需要找到相关工作才有机会申请移民。所以,准备出国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需慎重。此外,对当地而言职业教育属于紧缺专业,所以颇受有移民意愿学生的欢迎。
国外职业教育:对于“三校生”是新选择
国外职业教育对于高考落榜生、中专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最适宜。业内人士说,由于留学国外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各个国家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语言成绩较之其他类别学校申请要求不高。另外,国外职业学校对学生录取标准宽松。
据相关专家介绍,对于高中、中专以及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选择国外职业学校就读是出国留学的新选择。由于,国外职业学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尤其对申请者的语言要求不高,如加拿大职业学校施行“双录取”制度,一方面学生有能力通过雅思6.5分考试方可录取,另一方面没有语言成绩也可以被录取,学生将获得预录取通知书。学生可以在申请学校或是学校指定的语言培训机构学习达到所申请专业的语言成绩。
此外,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录取标准是:只要申请人拥有中国政府所承认的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证书即可,如中专毕业证书、职高毕业证书。
国外职业教育:入学门槛低成为有利优势
由于国外一些企业的重要岗位对实用技能人才需求很大,职业学校成为社会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要求对接的有利桥梁。同时,对于学生最有利的优势在于国外职业教育入学门槛低,便于学生踏入国外职业教育的大门,掌握一技之长在未来拥有更大的发展以及上升空间。
专家特别介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课程较为突出,以此为例总结职业教育课程有几大优势利于学生。首先,国外职业教育学习费用较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费用只相当于普通大学学费的一半左右,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实惠。
[关键词]通识教育 问题分析 开设形式 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李莹(1980-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计;杨凤梅(1964- ),女,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媒介素养、信息化教育应用;李岩(1981-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18-03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普通教育” “一般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进行联系,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高校将通识教育作为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摆脱专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必要对我国高校目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当前通识课程的开设进行实践探索,以获取高校通识课程开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课程的开设都应以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本质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任何课程开设的高效性也无不以学生自身的积极认同为前提。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正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师生认同问题。
(一)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21世纪是师生信息对称的世纪,学生作为信息的受传者,其地位由原来的被动地位逐渐上升到主动地位,他们有条件主动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信息也是如此。调查显示,学生希望通识教育课程能满足自身各个方面的需要,突出实用性。学生存在这一想法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在现阶段,大学生求职压力普遍较大,较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持很强的功利态度,他们的关注点更显得实际,很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认为投入通识教育确实不如投入实际课程或者考个资格证来得实在,认为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去做那些能够最直接地给自己增添筹码的事情。如果将投入和成本精心计算,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好像也在情理之中。但事实上,“使学生抛却一些功利主义的想法,踏实做事”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这本身就有助于克服目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视角认识世界,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思路,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久学习所必需的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岗位和职业转变的要求。
(二)教师参与度不高
我国高校现有教师大多是在专业高度分化的教育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往往缺乏通识教育意识、实践经验和综合素养。很多高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门就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及方式组织专家进行宣传和研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凡被批准立项建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校将给予优厚的经费支持。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课程也没能得到所有教师的理解和认同,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教师简单地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而没有理解到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面向大众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公民意识的熏陶。笔者就曾听到一位具有领导职位的副教授抱怨说“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学好专业课就不错了,根本不具备通识的能力”。由此看来,促进教师意识的改变是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说教不能改变教师的认识,欲改变教师意识问题,必须排除抑制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一切因素,切实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实际地位。同时,学校必须从通识课程的改革入手,建立适合本校师生的通识课程体系,让师生真正感受到通识课程的开设为他们带来的收获。
三、提高通识课程有效性的探索
要提高通识课程有效性,必须从改变师生认识、提高师生积极性入手。而要提高师生积极性,学校应从课程改革入手,帮助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理解通识教育对于学生走进社会、理解人生的重要作用。对教师来说,在完成自身理念的转变之后,需要配合学校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通识课程开设的实践。为了探寻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从开设形式与考核方式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进行探索。
(一)关于开设形式的探索
1.主观上忽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未能在主观意识上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忽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这是制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管理者、教师忽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容易造成学校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得很少,种类单一。由于上层的效应,在学生的层面首先会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只能达到一知半解的了解程度,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由于课程单一,种类单一,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忽视了艺术教育。
2.忽视教辅工具的使用。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公共艺术课堂上基本没有使用过教材,教师没有使用相关辅助器材,使用的基本都是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等。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一编著的教材,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缺乏总体设计,适应性设计和目标性不强。不仅如此,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当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其编写的目标存在着单一性,再加上政府人力财力保障不足,从而造成了不少高教教师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只是找些素材,放弃了教材的使用。这样,学生无法进行预习和复习的活动,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很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放弃了教材,更不能使用相应的教辅工具,例如多媒体播放、乐器演奏和美术作品展示等,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造成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轻视态度。
3.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的矛盾。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生的艺术基础极其不对称,与我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很多高校由于在师资队伍和资金上的过少投入,导致了教师队伍不足以及教学设施差的因素制约,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教学课程开展的类别很少,根本无法满足素质教的要求,忽视参考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和专业设置课程的价值,设置导致高校不具备专业艺术教育的能力,没有专业艺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甚至某些课程比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都相差很大的距离。
4.艺术教育没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好地结合。我国的高校在分布在各地,但是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未能与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意见,高校要根据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教育的要求开设特色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忽视了这部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生活、学习四年的地方文化一无所知,不仅是与艺术修养培养的缺失,更主要的是,高校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措施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在高校现有师资能力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方向,探索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培养方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入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艺术基础、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地域文化意识,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全面人才。基本要求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基本的学分学时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体系,增强学生重视的主观能动性。在现有条件下,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课程,并对课程设置和学分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管理者提供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填补高校公共艺术培养方案空白。
2.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意见,高校要根据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教育的要求开设特色课程。特色地域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民族艺术博大精深、资源丰富。首先,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培养方案中增加民族文化艺术的科目,进入选修课程,特别是要将最具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引入选修课程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其次,高校要针对教师的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水平、授课能力组织培训。例如,教师应较好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风格和技能技巧以及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等。再次,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开创新的思路,要在教学大纲中对地域文化按照区域性及种类进行划分,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最后,高校要运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考查。
3.普及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要做到普及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广大公共艺术教师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优秀的艺术成果,并通过多媒体借鉴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鉴赏,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方式、思想活动方式。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程的意义是,通过艺术教育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状况。使学生了解到,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以及欣赏美,充分地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全面提高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真正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能够树立积极的、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教材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教材的使用应该进行规范化,教材的内容应该和中小学以及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区分开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应该属于艺术通识教材。公共艺术教育课教材需要知识面广、内容难易程度要把握准确以及要符合大学生能力的基础训练。教材要有新意,符合时代性,要结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的实际。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知识面的广度和一定的知识深度,适合大学生的求知要求。教材选用还需注意,要避免过于关注艺术学科实时内容,缺乏多元文化、现代科技对艺术教育影响的教材。这类教材容易造成明显的知识倾向,并且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对任课教师进行严格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使用教学器材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与主动学习愿望。
三、总结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引言
在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充斥着社会各个领域,对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教育体系中已经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新方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也采用了教学新方法,利用“微课”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入活力,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微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种动态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未来规划做引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就业需求等进行指导和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和微课应用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通常是在第一学年,主要教育对象为刚入学的新生,秉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中教师会通过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向新生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然而这门课只是作为公共课而存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重视和审慎,不了解学校开设该课程存在的意义,因此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因为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单纯通过教材讲解和简单的示例讲解构筑课程内容,这样也使得学生缺乏好奇心,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昏昏欲睡,无法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但是因为教学手段仍然缺乏吸引力,同样遭到了学生的漠视,甚至有人会在课堂上走神,或者玩手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降低,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亟待开创新颖的“微课”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设计,吸引高职院校学生注意力。
(二)微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借助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激发了许多新的教育手段,其中“微课”以其精悍、简短的特色受到了教育行业的青睐。我国胡铁生教授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微课”概念,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看重,认为其可以代替许多教学方法,综合众多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新颖和刺激的感官享受。从此,国内教育行业中的认识开始了探索微课的旅程,并且逐渐对微课应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取得不俗成果。
高职院校发展已经向前看,在改革之中强调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自从微课模式取得成功效果后,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启了探索微课之路。其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微课进行了理论探讨。当然,由于微课模式τ诟咧霸盒@此瞪星也皇煜ぃ引入时间较短,很多研究都没有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继续加强理论探讨,并且逐渐在教学中投入使用,观察应用效果,为日后创建微课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意义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微课引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表现。微课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微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借助这些工具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细致分解,将收集到的典型资料,进行组合和剪辑,制作成简短、精彩的视频或者图集,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学生们在看到心理学知识点不同的一面后,会获得更深感悟,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兴趣,激发大家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二)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就是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强制性约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比较困难。而引入“微课”模式后,教师能够通过微课展示课程内容的重点,并且利用微课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到自信心部分时,教师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小男孩在病床上跳小苹果的视频资源进行剪辑,通过“微视频”播放给学生,并且提问大家觉不觉得小男孩很勇敢,非常自信。此时高职院校学生看到小男孩如此坚强、自信、乐观的表现后,会受到感染,大声回答教师:“是”。微课模式引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利用采集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坚持与学生互动,培养师生感情,这样当有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会敢于向教师倾诉,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心理。以往网络技术还不发达时,学生们都是通过教师传授和课本自学获得学习资源,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公平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点详细剖析并放到网络平台上共享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接收健康教育资源。学生们利用微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关键点,就会主动去了解,去学习。
四、高职院校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一)设计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众多内容,被文以其中的一课《大学恋爱心理》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大学恋爱心理》包括许多知识点,选取其中爱情的定义、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失恋后心理调适方法三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主要微课设计内容。
(二)设计方法
设计内容确认后,教师需要根据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剖析,并且优化配置每节课十分钟“微视频”内容,再根据不同的计划进行资料的搜集、处理,制作微课。
1.爱情的定义。针对第一个知识点“爱情的定义”,因为这个知识点属于感性、抽象的问题,如果使用语言进行概括,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此选择制作成问答类微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引导,利用简短的故事作为导语进行微课设计,搜集资料时可以选择古今中外著名的“爱情”典范,例如悲剧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王思聪与他的网红女友们”爱情等等,然后通过微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可以允许回答的学生就爱情话题再提出问题,交给大家讨论,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开动脑筋,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形式将这些问题演绎出来,通过各个场景的演示,向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短视频,制作成“问题集锦”,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恋爱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恋爱常见问题分为暗恋、单恋、失恋,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以注重将这几个方面穿插编辑,避免集中播放,在讲课时教师先进行微课视频的播放,然后给学生留出总结和发言的时间,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他们对恋爱问题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把知识点讲透。
(一)从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角度分析学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隐性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生观念的影响更大,一般来说,隐性课程会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是物质空间方面,校园的建筑、活动场地、绿化、设施设置等物质条件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第二是组织制度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在无形中与学生的发展紧紧相连;第三是文化心理方面,包括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及其行为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教师行为态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大大超过学校、教师向学生开设的正规课程。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方少萌认为,准教师在实习与求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职前学习期间显性课程的学习上,而在于隐性课程的学习,即学生忽视了对非预期性知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
(二)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分析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张建波副教授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中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等技能。基本教育技能是指教育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渡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总结评价技能、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技能等。综合教育技能是协调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教育分析与评价技能、利用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技能等。
(三)从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需求角度分析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黄烈与刘永萍、徐晓进两位讲师开展了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分析后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单纯偏重幼儿园教师技能的倾向有所弱化,人们开始重视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从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弊端分析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庆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韩妍容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改革专业教育课程、重视技能教育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充实公共基础课程、增加自主选修课程几方面入手。首先,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其次,重视技能教育类课程,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再次,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最后,充实公共基础课程,增加自主选修课程。
(五)从增设0-3岁早期教育课程入手分析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学前教育延伸到零岁。婴儿教育机构及婴儿教育的发展既向我们提出新型的人才需求,也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改革提供了市场信息。婴儿教育以它的灵活性、社会性、指导性形成了不同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早期教育机构的发展为人们提出又一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为培养学前教师的教育机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提供了市场信息。
(六)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副教授庞云凤提出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分为技能课程教学、模拟训练、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等几个模块。
二、目前专科层次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艺术类课程的定位不准艺术教育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对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已经被经验和科学实验所证实。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肯定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研究者对于艺术教学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问题提出了观点,一是与艺术专业的区别,二是与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一平衡度的把握,应该考虑以“为学前教学服务最优化”为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过度与欠缺之间找到平衡,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二)专业基础课程欠缺实践巩固笔者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在大三毕业时,80%的学生将三年中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遗忘了近50%,大部分学生对先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只留下了朦胧的印象,例如,学生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不能准确把握;对幼儿卫生保健常识的掌握也含含糊糊等等,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学生从教后就很难设计出教学活动方案,因为这些都与161第10期张锋利: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现状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笔者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座谈中,她们大都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应该采用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三)实践课程浮于表面很多专科及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这一模块上的问题最大,实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实习,总共16周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表现有两个:第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课程学习中欠缺的内容,但这样的实践程序没有给毕业生留下“带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机会,学生也只能在毕业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这将会浪费很多时间,减缓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第二,即便有很多学校已经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教学始终,即“全程实践”教学,但学校大都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见习,有个别分散见习者也是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实践教学的作用。
另外,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笔者在与很多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她们在见习结束后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太累,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当问及从业理想时也一脸茫然,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入学教育没有做好,才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
社会在变,尤其是当幼教师资的学历层次提高成为大趋势后,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前教师教育培养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课程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研究者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有突破性的设想和改革措施,但是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针对当前幼儿园所需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即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面,现有的课程设置上还有明显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