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1篇

金秋的河南驻马店,到处洋溢着收获的气息。9月6日至8日,由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河南省农业厅和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天中广场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1998年以来,驻马店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全国“农洽会”。从初期的“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到“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从“东西合作会”到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会议名称在变,形式在变,而强农富民、加快发展的主题未变,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主线未变。

14年来,“农洽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快了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展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

“农洽会”激活一池春水

“我们每年都来驻马店参加‘农洽会’,收获颇丰。今年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本来想着能签下五六千万元的销售合同,现在突破了1个亿。”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谷乐观地说。

本届“农洽会”重点签约项目共有163个,投资总额368.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4个。签约项目涉及粮油、果蔬、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等。

“农洽会”就像一枚石子,激活了农产品加工业一池春水。

据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传捷介绍,前13届“农洽会”,河南省共签约各类项目10766个,合同资金12581.1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近800个,合同资金1568.1亿元,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工农业生产项目,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吸纳了大批富余劳动力就业,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86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长10.8%,其中,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农洽会”新闻会上表示,10多年来,全国乡镇企业系统突出市场导向,搭建合作平台,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围绕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建设、举办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打造了一批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使乡镇企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通过实施东西合作示范工程,中西部地区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服务手段完善、投资环境良好的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东西合作示范区,带动了当地小城镇发展。与此同时,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500万人,其中吸纳农村的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农民直接从农产品加工中增收达到2800元,已经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来源。

科技驱动加工业发展提速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卢永军介绍说,今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安排了“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与合作洽谈”活动。会前,通过征集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组织科企对接、洽谈,已促成109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43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协议项目100个,其中签约项目76个。此次“农洽会”还征集到20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2项。

同时,这些科研单位还在大会主会场设置了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示区,展示、推介各自的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现场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难题,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记者注意到,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展台前,前来咨询的企业家络绎不绝。

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国英已不是第一次到驻马店,然而参加此次“农洽会”却让他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在9月6日下午举行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与签约仪式上,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省公安县四通米业责任有限公司成功联姻,双方就大米深加工科技合作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华中农业大学将为四通米业在大米废料的深加工上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大米生产废料变废为宝。

“我们在大米深加工上具有全国领先的技术,这项技术将使以往大米生产中的谷皮等废弃物通过技术转化变废为宝,此次‘农洽会’加快了华中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步伐。”李国英表示。

“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内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一些技术,如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一些新型的材料研究,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坦言,这些新技术为提升农产品加工装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

张天佐告诉记者,通过校企合作,可加快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

“农字头”企业面临国际竞争

泰国CT果子丁集团、韩国乐天华邦食品有限公司、匈牙利潘诺托卡伊酒业有限公司……今年的“农洽会”上,首次设立了境外展区,来自韩国、法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了展会。

在会展中心一楼境外展区泰国CT果子丁集团展台前,泰国的山竹、榴莲等水果受到客商青睐。“我们这次带过来的主要是泰国的各种食品和水果。”泰国CT果子丁集团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想借助这次盛会,找到合作伙伴,在中国推广泰国食品。

在德国柯璐奇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美味的德国黑啤酒格外诱人,吸引了很多客商前去品尝……

“通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农洽会’已成为驻马店的‘金字招牌’和名片,吸引着国内外客商的眼球。”驻马店市委书记马正跃表示,此次展会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国外客商前来参会。

在9月6日上午举行的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的客商,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等18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代表之外,更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瑞士等国家的客商。据统计,本次签约共引进境外、省外项目112个,投资总额222亿元。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集团纷纷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抢滩中国市场。在粮食、棉花、饲料等农产品加工行业,全球性大集团进入迹象非常明显。”张天佐分析表示,国外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挤压了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

张天佐总结说,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国内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面临很多国家的技术壁垒。他坦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加工业崛起任重道远

连续成功举办14届“农洽会”极大地促进了驻马店市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为地缘关系,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更是获益匪浅。

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外部资本,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24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到500多家,正在实现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的跨越。

但王传捷同时表示,河南农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受资源因素制约突出,农业外向度低等问题。

张天佐则从全国视野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他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很好,需求很旺盛,预计“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至少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速,5年可实现加工业产值和销售的翻番,加工业和农业产值之比将超过2∶1。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农产品;深加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99 ― 02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的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针对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既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掌握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依靠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也有助于把握需要克服的内部劣势和应当化解的外部威胁。

一、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内部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公路、铁路、民航运输发达,200多公里半径辐射区域人口达1000万。以齐大、齐甘、齐嫩、齐泰高速公路为大动脉的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平齐、滨洲、齐北等重要铁路线在此交汇,是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齐齐哈尔――哈尔滨――大连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已经运行,齐齐哈尔与哈尔滨、大庆将实现同城化。航线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及韩国首尔等国内外重要城市。

齐齐哈尔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土壤好,寒地黑土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居首位,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土地肥沃,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粮食种植。空气好,背靠大小兴安岭,有天然的森林屏障,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平均达到340天,最高达到358天。水质好,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上游没有大城市,没有大的工厂,是全国两个基本没有污染的河流之一。植被好,有草原850万亩、林地820万亩;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以上种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二)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西、北和东北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包围,海拔高度在 200 米至 500 米之间,土地面积为 42289 平方公里,地形主要为平原,占比 83.7%,高平原的占比为 7.6%,山地占比 4.2%,总体地势平坦。截至2012年底,齐齐哈尔市拥有耕地面积 3630.6 万亩,草原面积826.1万亩,林地面积638.07万亩,水域、苇塘面积 544.26 万亩,荒地 195 万亩。土壤多为黑土、暗棕壤、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草甸碱土、砂土,大部分土壤具有热量高、质地轻、透性好、地势平的优点。境内有包括嫩江在内的一江九河,河流交错纵横,还有 800 多个湖泊,地下水埋藏较浅,便于开采利用,总体水量丰沛,补给量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作业条件。

齐齐哈尔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雨热同期,日光充足。北部属于温凉半湿润农业气候区,中部属于温和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南部属于温暖干旱农业气候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合的气候条件。

(三)产业优势

齐齐哈尔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有效打造了“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大品牌。全市绿色食品国家级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已达 1200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34.3%,新增 200 万亩,占全省新增面积的 25%。全市“三品”认证数量已经达到 11 个系列,包含 1490 个产品其中,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 220 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 1270 个,11 个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齐齐哈尔市“三田”面积已达 211.42 万亩,“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园区 404 个、总面积为 379.86 万亩,已建成农作物高产攻关带 215 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带 123 条,总面积达 682.5 万亩,不仅为新技术贮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载体,而且还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二、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内部劣势分析

(一)产业衔接性差

为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抢占市场,省内外许多企业、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深加工项目。而我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粮食深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粮食资源和粮食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粮食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以粮食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转化增值程度偏低,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

一是产业配套不紧密。目前,齐齐哈尔市现有的粮食深加工企业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统筹谋划、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能力不强,资源配置能力弱,导致产业前沿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二是产品结构欠合理。大部分企业只能加工初级产品,大路货产品多,高端深加工产品少。产品以初级加工的米、面、油等为主体,科技含量低。

三是加工能力较弱。齐齐哈尔市粮食加工企业加工转化能力有限,比如,玉米加工发达国家玉米加工转化率达85%,国内转化率为42%,但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仅为20%;大豆加工方发达国家加工转化率为85%,国内转化率为60%,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为40%;水稻加工发达国家水稻加工转化率为80%,国内转化率为70%,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为48%;杂粮加工方面,国内转化率为50%,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为35%,各品种均低于国际国内水平。

(二)政策针对性不强

粮食加工行业是进入市场经济较晚的一个行业,在资金、技术、品牌、规模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特别是粮食加工行业规模加工资金需求量大,利润微薄,稍不谨慎,或遇市场风险,便会亏本,如果得不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全靠企业自身力量打拼市场,难免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目前,各级政府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对粮食深加工的扶持政策较少,特别是在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研究还不足,从事粮食深加工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相比没有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粮食深加工业的发展,粮食深加工引导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调节供求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且,据有些企业反映,上级部门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往往受部门、行业相关政策限制,有些还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受管理理念、制定权限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市扶持粮食深加工企业的重点往往放在项目引进和建设初期,对如何把企业做大扶强关注不够,支持企业后期发展的各项政策还不够完善,存在“短板”;有些政策的制定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之处,有些政策与企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三、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宏观发展机遇

国家粮食局专门编制印发了《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善现代粮油加工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加强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提升精深加工转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将大米、面粉加工和主食产业化相结合,提升粮食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国家对粮油加工项目建设出台了政策和资金支持,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粮食清深加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齐齐哈尔市粮食深加工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提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龙江丝路带”。齐齐哈尔市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齐齐哈尔市目前已与80多个国家开展了贸易往来,是我国东北地区距离欧洲最近的较大城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四、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面临的威胁分析

(一)问题农产品带来的威胁

三聚氰胺问题、农药残留、注水肉……近年频频出现的问题农产品,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品牌农产品的声誉,也搅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了食品行业的信誉危机。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对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隐藏在消费者心中的感知风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为农产品营销的障碍。

(二)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威胁

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粮食深加工产品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增加了国内粮食深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决策管理层还存在种种经营顾虑,不敢扩大投资规模。作为欠发达地区,齐齐哈尔市财力弱、积累不足,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有限。受退出计划经济较晚的影响,齐齐哈尔市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生态型矛盾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靠改革建机制、优环境,以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让企业和群众感到满意。

五、对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建议

综合前面对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SWOT分析以及齐齐哈尔市情,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一)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园区建设

立足齐齐哈尔市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粮食深加工企业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做大做强,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推动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向高端发展。

(二)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加快现代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型粮食流通方式,推行总经销、总、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粮食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努力提高营销水平,提高粮食深加工产品市场份额。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及农机合作社、水利设施、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优先向粮食加工企业倾斜,同步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在项目审批、生产经营、融资渠道、税费减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创造宽松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扶持粮食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参 考 文 献〕

〔1〕.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中新网,http:///gn/2013/09-07/5257748.shtml.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3篇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出台政策,营造发展环境。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白城畜牧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白城市农产品加工业“三年攻坚计划”行动方案》、《白城市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项目带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一批经营管理好、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编制实施技改扩能项目,全市筛选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57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15个。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下发文件,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项目倾斜,依靠项目拉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挖掘现有企业的生产潜能,安大牧业、金塔集团、敖东药业等一批特色企业,相继迁入工业园区内实现发展壮大。

(三)扩大招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寻求与国内、国际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机会,引凤入巢,坚持“高起点、大集团、全链条”的产品开发战略,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合力构建符合白城市龙头企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需求的产业化体系,引进咱家集团2亿只肉鸡、雏鹰集团400万头生猪、麒鸣集团300万只肉羊、首农集团5000头奶牛和白城工业园区中绿粗杂粮等一批大型龙头加工企业,提升白城市农产品加工能力。

二、取得成效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2015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0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5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4户(含国家级4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1户,从业人员39881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加15.2%,实现利税3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5%。

(二)产销合作方式趋向紧密。越来越多企业纷纷采取保底价收购、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础设施等措施,大力发展比较规范的订单生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水稻、辣椒、葵花、粘玉米、奶牛、肉禽等产业,基本确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销合作模式。吉林金塔、裕丰米业、安大牧业等100余户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380万亩,养殖合同2000万头(只),订单兑现率提高到90%以上。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我国 农产品加工业 成就 展望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绩斐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攻关突飞猛进,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科技攻关突飞猛进。我国成功构建并完善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究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攻克了膜分离技术、物性修饰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冷榨技术、浓缩技术、冷链技术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等一批名牌产品:一系列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玉米燃料酒精半絮凝酵母酒精发酵技术、高品质注射葡萄糖生产技术、乳制品专用大豆分离蛋白、注射型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异黄酮等研究方面、米糠稳定化技术和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研究方面、浓缩苹果生产技术及加工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方面、特色果品的贮藏技术方面、冷却肉和发酵肉研究方面、乳制品在转基因工程人乳铁蛋白、ESL奶(长货架期消毒奶)生产加工技术、益生菌分离鉴定及筛选、免疫乳产品开发和初乳活性因子分离技术研究等方面、五倍子在没食子酸高级酯类化合物新型脱水技术、没食子酸醛类衍生物新型催化剂和沉淀剂、没食子酸酮类衍生物还原保护技术,高纯没食子酸膜分离技术方面、松香松节油在五色松香及其酯类产品异构化技术、氢化技术,催化剂过滤器的加工技术方面均获得了技术突破。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了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成长快速化,加工企业规模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烟草、纺织业、服装、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印刷材料、橡胶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其中,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近期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开始的前几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仍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另外,产业成长快速化。到2007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4万多家,比上年增加9000多家;从业人数达2225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占全部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21.84%;全年实现增加值2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75%。加工企业规模化。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中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领军企业。全国共有龙头企业42000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00多家,国家级的龙头企业582家。如双汇、得利斯、韩伟、金锣、皓月、雨润、德大、龙大、蒙牛、三元、伊利、三鹿、汇源、大成、华龙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目前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并有效带动了同类或相关企业的发展。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三)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专业化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加工程度精深化、加工原料专用化、加工产品方便化和功能化、质量控制标准化日益明显。由于推广了一批成熟的高新科技成果,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灭菌、冷冻保鲜、分子蒸馏等,在提取和利用农产品中的蛋白质资源、植物纤维资源、新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精细加工等技术上有突破,使得加工精深程度大大提高,产品结构出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约为1.1:1。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养,出现了大量的专用加工品种。农业正从单纯食用农业向食用、饲用、工业用的“多元农业”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根据食品消费层次、消费时段和消费空间等方面的区分,有针对性的开发生产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引领市场消费需求。质量标准体系正在得到完善,农产品及加工业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采用GMP、HACCP和IS09000族系的企业越来越多。

(四)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出现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围绕本地优势和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内蒙

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中原地区牛羊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奶业加工产业带,环渤海湾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加工工业带,中南、西南地区柑橘加工产业带,沿海及重点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加工产业带,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叶加工产业带。很多地方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产业集群,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架构之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力量。农业部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展望

不可否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前景依然看好。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5月11日下发《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意见提出要从金融支持和财税扶持等方面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进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等。此前中央也曾多次提出要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财政与政策扶持,但均没有明确提出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因此可以预计此次政策扶持将包括优惠贷款、贴息等。鼓励农业深加工企业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的关键,只有下游的生产顺畅,才能够保证农产品的收购力度。这方面的上市公司较多,如双汇发展、恒顺醋业等。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5篇

企业简介: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业集团旗下产业。成立于1998年,公司总部位于长春合隆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67万平方米,现有总资产10.2亿元,员工总数14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91人。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冷链配送、连锁专卖以及带户经营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省级猪肉产品出口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机械化屠宰加工优势企业、中央和省储备肉生猪活体(冻肉)储备企业、中国畜牧行业百强优秀企业、中国肉类行业强势企业。

公司现有年产3万吨饲料的加工厂一座、现代集约式养殖场八座、年屠宰加工300万头、生产加工2万吨熟肉制品的生产线及存储能力8000吨的冷库。设备、工艺先进,公司已通过ISO22000体系和HACCP体系认证。其产品有“华正”牌饲料、种猪、仔猪、冷却保鲜肉、冷冻分割肉、高、低温熟肉制品。“华正”肉销往上海、北京等21个省(市),省内市场占有率30%,并出口香港、蒙古、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华正HUAZHENG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东北地区在我国农业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这里是我国重要农业政策的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在人均耕地面积、产业基础、农业机械化程度、粮食产量、商品粮输出等指标上均领先全国。东北三省以占中国近1/6的耕地,提供了占全国1/3以上的商品粮。东北熟、天下足,东北粮仓发挥着巨大的“稳压器”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讲的是工业,但必须从振兴农业做起。东北发展现代农业,仍面临许多迫切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现代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以现代农业的视野来衡量,东北地区的农牧业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其瓶颈性制约在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小”“低”“少”“乏”等问题。一是总量依然偏小,规模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国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规模偏小,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很少。有的县大米加工企业有30~40家,最大的规模年加工能力就2万吨,多数是几千吨。二是精深加工度低,加工链条较短。这是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普遍现象。分品种来看,稻米加工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一般是粗加工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品较少。玉米加工业也处于初级阶段,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不够高,精深加工的产品少,附加值低。东北大豆的粗加工生产能力较强,粗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市场需求和当地大豆原料供给明显过剩。畜禽加工目前仍以屠宰和分割为主。由于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品牌价值含量低,东北地区在国内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品贸易中处于低端。三省中,辽宁省加工程度最高,但其综合加工率也只在50%左右,精深加工的比重就更低了。三是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少。受加工技术不足的影响,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知名品牌少,更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导致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扩大销路,缺乏品牌支撑效应。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肉食品市场熟食产品一半以上来自关内,且还有30万吨以上的市场空间需要填补,很少有全国知名的品牌。四是外向度低。东北农产品包括畜禽产品的质量很好,但是,由于加工跟不上,所以很难出口。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一直很低,这与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五是扶持政策缺乏,自我发展乏力。多年来,国家从粮食安全考虑,只关注于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而对农产品加工没有足够的扶持,导致一些产粮大县一直是财政穷县。

为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现代农业建设放在振兴东北的战略性位置上。对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作为东北地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以得力措施使东北地区尽快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区和先导区。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我国东北地区,一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在建设现代农业和振兴东北的先导地位。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与东北三省共同确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加工率应当达到70%以上,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 : 1. 5以上。其中精深加工率应当达到40%以上,在东北地区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要把在东北地区尽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专项资金支持和其他扶持措施的重点,集中一切扶持手段,着力在东北地区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特别要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进行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