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系统安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1.1公安网络系统中软件设计问题

由于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软件的开发周期与早期的系统分析不适合当前安全防护形势的原因。其公安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中存在很多的安全楼同,这些漏洞的存在将对网络的正常运行构成很大的隐患。

1.2病毒的防护漏洞

公安网络目前对网络病毒的防护手段十分有限,没有建立专用的计算及病毒防护中心、监控中心,这同样对公安网络的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尼姆达”与“2003蠕虫王”等网络病毒曾对公安网络造成想打的危害,造成网络拥堵、降低性能,严重扰乱了公安系统的正常工作秩序。

1.3信息安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公安网络系统是与公共网络物理隔离的系统,但是还未在整体上建立完善的安全结构体系,在管理上缺乏安全标准以及使用条例,甚至有些地方公安网络中的计算机出现公安网络与公共网络同时使用的现象,这都对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威胁,使非法入侵者有着可乘之机。

2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该体系对安全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本文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以保障整个系统的完备性以及安全性,为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安全服务保障。本文在借鉴了多种成熟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并且根据国家公安部提出的具体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设计了适应我国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该体系从安全服务、协议层次以及系统单元三个维度,综合立体的对公安信息网络的安全体系进行了设计。这个三个层次均包含了安全管理模块。

2.1协议层次维度

本文从网络的七层协议模型来设计公安网络的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协议层次。每一个协议层次都有专属的安全机制。对于某一项安全服务,安全实现机制随着协议层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审计跟踪的安全服务项目在网络层,主要对审计记录与登录主机之间的流量进行分析,对非法入侵进行实时监测。病毒防护层一般在应用层实现,一般用来对访问事件进行监控,监控内容为用户身份,访问IP,访问的应用等等进行日志统计。

2.2安全服务维度

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中包括的安全服务有,身份识别认证、访问控制权限、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以及抗抵赖组成了安全服务模型。在安全服务模型中,每一个安全服务对应着不同类别的应用。这几种安全服务模型不是独立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进入公安网络安全体系的主体登录系统时,要进行身份识别认证,并且查找授权数据库,以获得主体访问的权限,如果通过验证与授权,则对访问信息进行加密返回至主体,主体通过解析进行信息获取。并且,主体访问的过程被审计跟踪监测模块记录,生成访问日志,以便日后进行查验。

2.3系统单元维度

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的实施阶段,上述安全服务与协议等要集成在物理单元上,从系统单元的维度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物理环境安全,该层次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设施安全,能够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物理误操作对安全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干扰以及破坏。其次,网络平台的安全,主要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保障通过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信息的安全。最后是应用系统的安全,该层次提供了访问用户的身份认证、数据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权限访问等。

3总结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各行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全国范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犯罪活动的案件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在校园系统中也不断出现。防微杜渐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学校内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针对网络安全威胁隐患主要有四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

在危及信息系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计算机病毒一直排在首要的防范对象之列,日益增加的无孔不入的计算机网络病毒,就对网络计算机安全运行构成了最为常见、最为广泛的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头号威胁。计算机病毒发作轻则在硬盘删除文件、破坏盘上数据、造成系统瘫痪、造成无法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学管理,校内信息等难以弥补的延续后果。

2.人为的无意失误。

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随意将自己的帐号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信息系统安全带来威胁。

3.人为的恶意攻击。

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攻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重要数据信息的完整;另一种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情况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露。

4.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然而这些漏洞的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己方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措施

针对学校里使用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要构建完善的校园系统安全体系,网络安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应用防病毒技术,建立全面的网络防病毒体系;应用防火墙技术,控制访问权限、实现网络安全集中管理,必要时采用内网与外部网络的物理隔离,根本上杜绝来自internet的黑客入侵;应用入侵检测技术保护主机资源,防止内部输入端口入侵;应用安全漏洞扫描技术主动探测网络安全漏洞,进行定期网络安全评估与安全加固;应用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做好日常数据备份、防范紧急突发事件。

1.建立网络防病毒体系。

在校园网络中要做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首先要在校园系统内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网络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的防范意识,使用正版的计算机防毒软件,并经常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2.建立防火墙体系。

防火墙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入,使内部网络的安全有了很大的提高。

3.建立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对付来自内外网络的攻击。其次是因为它能够缩短黑客入侵的时间。在需要保护的主机网段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视各种对主机的访问请求,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台,这样全网任何一台主机受到攻击时系统都可以及时发现。网络系统安装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后,可以有效的解决来自网络安全多个层面上的非法攻击问题。它的使用既可以避免来自外部网络的恶意攻击,同时也可以加强内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主机资源不受来自内部网络的安全威胁,防范住了防火墙后面的安全漏洞。

4.建立安全扫描系统。

安全扫描技术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扫描的结果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在黑客攻击前进行防范。如果说防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黑客攻击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

5.建立计算机灾难恢复系统。

灾难恢复系统是为了保障计算机系统和业务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得以恢复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备份中心、计算机备份运行系统、可根据需要重置路由的数据通讯线路、电源以及数据备份等。此外灾难恢复系统还应当包括对该系统的测试和对人员的培训,这将有助于参与灾难恢复系统的系统管理员能够更好地对灾难的发生做出合理的响应。

三、结语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1.1个人和集体的信息得不到保密。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存在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都应用了计算机联网技术,这样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由于联网工作的原因,公司的一些内部文件和机密信息就得不到保护。入侵者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窃取一切他所想要得到的内容,使得个人和集体的信息得不到保密。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国家的军事部门要有自己独立的网络以及防护措施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和集体的信息的保密工作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首要解决的问题。

1.2计算机安全系统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然而,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却不是很完善,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例如其防火墙做的不够坚实,很容易就被入侵者攻破,没能达到防护的作用。还有就是密码方面容易让人破解。目前很多的密码设置都是过于简单,而且对其保护的方法过于普遍,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被黑客识破,进而被其攻击。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系统将是未来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

1.3个别网站对用户个人信息不保密。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网络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在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浏览网页时,个人信息已经被一些网站给透漏出去,从而使得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例如,当我们用手机上网浏览了一些有关于房子的问题时,我们并没有留任何有关个人的信息。但是过几天就会有相关行业的人员给你发短信或者打电话,对你进行推销。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是你浏览网页的时候,该网页将你的个人信息透漏给了相关行业,以至于他们能很准确的知道你现在的需求并且对你进行针对性的推销。个别网站对用户个人信息不保密的这种行为也是当今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中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2、对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

2.1加强对个人和集体的信息的保密重视程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和集体信息被窃取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要保护好个人和集体的信息就必须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很多时候,个人和集体的信息泄露不是由于外来入侵导致的,而是由于内部人员对信息的保密程度的重视不够,无意中就将信息透漏出去,从而导致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得到损失。因此,加强对个人和集体的信息的保密重视程度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系统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2.2不断对计算机安全系统进行研发。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且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不断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才能使得计算机网络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在当今社会中,只有新型的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才能阻碍外来入侵者的入侵。还有要加强防火墙的防护和建立工作,从而使得防护工作更加牢靠稳固。在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密码的保护。目前很多的密码设置过于简单,而且只有一个,这样对于用户来说很不安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多设计几道保护措施和密码,并且几道密码在设置时应注意,最好设置为不同的密码。从而使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大力保护;其次,加强团队人才的建设,并且积极研发新型系统,使系统的防护性能达到最好,从而有力的阻碍外来者的入侵;最后,要让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不断更新,以至于使得其更有利的阻挡新型病毒的入侵。

2.3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力度。

目前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网站的管理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了一些网站将其用户的信息透漏给商人,从而导致了用户的个人利益受到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就必须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力度,当然这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设置相关的监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用户信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的最后环节得到保护。

3、结语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1.1使用达标的设备安全指标

针对于机房电源的使用,双机冗余在服务器领域使用,双通道或者是比双通道更高的一个标准作为数据信息搜集的安全指标,UNIX服务器在大型集控站和地调上使用,机柜使用的标准达到机柜的参数标准,所以机房电源需要的是大功率延时电源,方可确保电力使用的安全性。而定期检测UPS电源的使用情况,以免使用时间较久出现漏液的问题。

1.2确保传输介质安全所要达到的指标

由于受到电力企业和集控站的电磁干扰的原因,网线需要屏蔽电磁干扰,尽量选择RJ45头和双绞线来解决。制作RJ45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按照顺序排列整齐,插入RJ45插头,使用压线钳弄紧。第二双绞线不能够露在外面,如果露出的部分已经超过了12MM的话,就会降低网线通讯质量标准,导致近端串扰和回拨损耗的问题。

1.3视频监视设备

在没有人看守的情况下,处于110kv或者是110kv以下的变电站运行如何才能够保证其安全?时刻监控环境和操作环境,该设备是安全稳定的,目前绝大多是使用视频监视设备。

2网络安全实现与防范的标准

确保网络结构的安全是通过关键网络结构、网络系统和路由的优化组成的,它也是确保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结构通过体系结构分层来运行,达到安全管理实效的目的,便于业务的拓展以及进行有效的控制。

2.1网络拓朴的标准配置

地级以上调度网、冗余链路大规模的集控站通常使用的都是双网结构模式,在数据采集通道上则是需要达到标准,采用的备用链路要达到2到3条,这个就是网络拓扑所需要达标的一个标准配置。

2.2网络分段的有效方法

确保网络安全的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网络分段,同时也是对网络广播风暴的一种控制的有效措施。网络分段的通常表现手法是进行逻辑分段和物理分段两种。为了达到隔离敏感网络资源和非法用户的目的,有效控制可能遇到的非常监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交换机为中心、路由器为边界所形成的网络环境格局是电力调度自动化局域网的主要运行手段,为了能够突出三层交换功能和中心交换机的访问功能两个作用,同时为了能够达到对局域网有效控制的方法,可以采用综合应用物流分段和逻辑分段的方法来实现。

2.3交换机、路由器的网络设备安全的安全防护方法

不法分子对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攻击,则会导致网络的严重瘫痪,因为路由器和交交换机有效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加强IOS漏洞的安全性,对管理终端口命令进行严密的保密措施是解决黑客攻击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有效方法。

2.4运行网络主机安全和物理安全所需要达标的标准

单靠防火墙来确保整个网络安全的话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才能够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加强对物理安全措施和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是提高网络系统安全的方法。对于电脑防护安全的重要程度来看的话,文件系统安排在第一位,接下来是应用服务安全、系统服务安全、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以及主机系统的物理安全。从安全防范措施来看,针对于主机的安全检查和漏洞的修补,加上系统进行安全备份则是作为辅助检查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控制突破防火墙和发起的内部攻击是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的第二个措施。最后的防护网络系统的方法是进行系统备份,这个也是在黑客攻击网络系统之后进行的系统修复。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入侵查看和应急处理所采用的一整套的安全检查和各项应对措施,则是在防火墙和主机安全措施使用之后所采取的方法。黑客攻击的方法是这样展开的,突破防火墙和网络主机的限制,从网络链路层识别网络状态信息,然后进行输入,然后进行入侵检测子系统。判定是否有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看是否有相关入侵事件的发生,一旦有这样的情况,采取应急措施,警示对方。系统安全审计还可以对信息来源加以修正,能够有效预防攻击者所发出的攻击行为,妥善处理其后果,有效提高系统安全性。2.5网络防火技术的安全蔽智能网关是目前安全指数最高的防火墙技术,它的隐秘性则是体现在公共系统之后,能够避免入侵者的直接攻击。隐蔽智能网关有连个作用,第一禁止不法分子对专用网络在没有授权访问的基础下进行访问,也能够对访问互联网的人进行有效的日志备忘。它的安全级别之高,也是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能够阻止不法分子的破坏和入侵。

3结语

网络系统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业;网络系统技术;安全体系;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03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愈演愈烈。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营的命脉,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各家银行,在国家的金融业发展起到至关的作用。而针对金融业网络系统安全这一板块,目前我国的网络系统安全有着诸多的限制,除了几个商业银行外近些年渐渐地开始完善这块,其余一些银行都以采取夸大储蓄业务为重点,导致银行网络系统安全存在部分不安全因素。

一、银行网络系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的网络系统缺少知识自问题

现今,中国各大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一直致力于对于银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收益。而近年,由于银行系统的联网需求和网络业务发展迅猛,就使得一些根源性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例如在我国,银行一直沿用的多元化业务软件,往往来源于国外厂商或者银行平台商开发的,整个系统软件,银行业仅仅只有其使用权,没有自,银行本身也不得开发或者升级软件。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整个银行系统从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控制在银行手里,出现问题时也不能第一时间去自主解决,而需要联络厂商。除此之外,假如这些软件一旦出现问题或者遭受“黑客”攻击,造成一些金融损失,绝大部分都是由我国银行业自主承担。

(二)网络安全运行与维护能力水平不高问题

人们对于所谓“安全保护”的事物都是具备一定的依赖性。一方面银行业在利用网络系统进行一些人为不能进行的操作;而另一方面更加容易被如今各式各样的“非法入侵”。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核心文件。由于现时国内银行系统软件的安全运行能力相对不高,而相关的维护能力也未能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因而在这方面出现对于一旦遭受这些“病毒”入侵,文件互相感染后,如果银行相关部门的维护能力水平不高,或者处理速度出现滞后,就非常容易导致信息的泄露,部分网络业务系统处于“中毒”状态,而由于维护水平的不高,系统的核心技术并不在银行手里,且本身我国大部分的银行网络安全人员对于这些无自的安全软件或者业务软件,亦无法得知其核心原理,因此会造成安全维护人员无法在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容易造成信息的一些丢失,通过ATM机、网上电子邮件等等。

(三)银行计算机网点的设备简陋问题

如今,更多的银行业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的业务量,获取更多的储蓄,往往把中心放在网络业务上,而对于网点设备却有着极大的忽视。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不仅仅在于安全系统本身,探究本身,我们应当对于银行计算机系统本身给予更多的维护与引进、甚至自主开发。银行计算机系统本身,储存了本地以及网络上面所有的信息,一旦这些系统本身出现故障、遭受攻击或者设备损坏,那么所损失的银行金融信息将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往往在一些中型的商业银行屡见不鲜,由于机房网点设备简陋,疏于管理与维护,如此情况,逐渐地人为地制造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上的问题。

(四)交易信息在商家与银行之间传递的安全性问题

网络化,印证了快捷与科技的成果。但计算机网络化并不能取代原始的营业厅或双方当面交易,一是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在没有认证或者担保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无法确认彼此的真实身份,如此情况下,更多地发生双方信用以及交流问题。一方的资金通过网上交易给另一方,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大力发展网上业务以及相关商品业务,大量资金与金融信息在网络中传递,而我国现有的网上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银行,缺少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如此才能更好地提供网上交易支付的法律保障。

综上所诉,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银行,对于网络系统安全化的管理与应用参差不齐,往往追求银行网络的业务快捷,创造更多的储存量的同时,忽略了银行安全网络系统的管理、开发、升级与维护,为此,银行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策略是下一步银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个人认为,目前世界金融业相互交易的形式渐渐地被互联网所取代,金融业内的互联网应用势必在将来会有更深入和更多元化的应用。以此考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的优先级是大于相对于银行业务储蓄量的正比增长,而其本身的整个工程也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更应当对于如今的网络系统安全进行更多的开发、升级、管理与维护。

二、银行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策略

(一)加强与完善安全体系的应用是基础管理

安全体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更多应结合本银行的现有发展状况所制定出来的,同时又对照了银行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借鉴,从而制定出一套趋于全面的安全系统,并不断地进行加强与完善这套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的存在并不是制约目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是为了保障更好地能够保全现有的网络系统中的交易安全。不仅仅针对于安全体系的本身,重点在于其应用落实与管理监督,着重把握其细枝末节,整个过程做到节节监督,环环相扣,使网络系统的安全人员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处理方式。岗位工作人员本身也需对于这套安全体系有着明确的想法,在本行发展的不同时期,提出更好地修改建议,逐步地完善此安全体系,保证整个银行网络安全系统的基础管理。

(二)着重应用与开发网络系统的技术

我国的银行业近些年,不仅局限于本国的业务发展,更发展到世界各地,且取得了巨大的利润,然而我国大部分银行却更多的采用了国外的网络系统技术,而本国的网络系统技术只有少数几大商业银行在进行自主研发,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由于几大商业银行在此网络系统技术上都花费了巨资,而且我国的银行业相互之间竞争惨烈,造成了本国银行有逐渐完善的网络系统,而大部分的银行却依旧使用国外系统。

正因如此,目前大部分的银行应当计划一部分的资金研发自主的网络系统技术,比如强化访问控制机制,实施网络分段和完全通道控制,应用防火墙技术,实施信息加密等技术层面上的开发与研究,从而保证了网络系统安全。

(1)保证网络系统遭受非法入侵时,直接拒绝其访问,同时记录其访问过程和报警。

(2)运用物理和逻辑分段,银行内部网络系统采用VPN安全通道和专用安全通道,保证银行内部运用网络连接时,强制运行自我的安全网络通道,保证了内部网络系统的控制安全。

(3)一个稳定而安全的防火墙,能够保证银行网络数据包过滤时的正确与否,更加安全而快捷地保证了交易数据的直接处理,同时又能够防御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

(4)采用DES、RSA等加密技术,在进行客户需输入PIN代码时,能够进行多层的加密与解密,通过DES和RSA技术的交错使用,既能保证系统的加密与解密运算效率,又确保了系统安全性上得到显著提升。

三、病毒库、业务系统同步更新以及引进人才

无论是银行网络,或者又是整个互联网,对于病毒库的更新得有所保障。银行网络,作为存在大量的交易信息和资金转移,所以预防病毒入侵银行网络系统十分重要。银行业内部,经常会发生一些非法公司利用一种新型设计复杂的电脑病毒,监视银行交易,并窃取社交网站、电子邮件以及即时通信等注册信息,可能还具备类似“震网”的袭击关键基础设施的能力。只有完善病毒预警和更新病毒库,才能做出做好的应急处理,导致不发生金钱与信息的流失。

此外,到目前为止,国内银行业务操作系统主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UNIX和Linux系统,这主要是由银行业务和UNIX和Linux系统的特点所致,再加上国内银行主要发展方向,是网络业务交易,更多地追求业务量与储蓄量,忽略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所以为了能够保证银行网络系统的安全,更应当对于银行业务系统进行更新、银行之间合作开发新系统等,通过完善业务系统,从而更好地发展业务。

综上所述,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前提下,大力引进与对外培训人才上面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证人才的充沛,才能去革新银行网络系统,保证其安全与正常运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菊明.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2]孟晓刚.基于智能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