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1篇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一)突出反映民间性和非营利性的财务活动特征首先,民间非营利组织本身突出民间性和非赢利性。民间非营利组织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企业,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益特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尽管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与国有非营利事业单位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作为民间非利利组织,它更突出民间性或非政府性的特点、其次,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突出民间性。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机构,是独立运营管理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依靠政府拨款创办和开展运营活动,主要依靠社会捐赠、会员缴纳会费和提供服务收取的收入来维持运营活动的支出。

(二)突出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的基本要求《制度》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点和财务会计规范的需要,从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基本原则到会计要素设置、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鞋、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和应提供信息的内容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规律、特点及会计与财务报告的规范要求,有利于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资源提供者及利益相关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评价和决策。

(三)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惯例,反映了《制度》与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趋同之势,有利于国际间交流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基本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制度》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提供组织层面的整体财务报表,并通过区分非限定性净资产和限定性净资产反映资源提供者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资源的限定情况,同时通过业务活动表反映不同用途的财务资源的收支情况,而没有对组织内部的基金会计核算提出具体要求。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

其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区别

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区别如表2所示。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法人治理 政策 监督机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单位监督机制缺陷

(一)上位政府对下位组织监督的制度缺陷

在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理论中,政府将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治理的派出机构,和其他行政机构一样,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管理职能,公共事业单位的法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指派和任命,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他们充其量只是庞大而又复杂的官僚体制下的政策执行者。他们开展活动和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既得到政府的种种特殊照顾,又得到来自政府的支配和控制,换言之,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我们的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组织。

在缺乏相互独立性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来的监督机制会趋于疲软,因为中央或地方政府会利用自己在财富、信息、权威等方面的优势,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行为形成支配,使对方做出符合自己而不一定就完全符合公众利益的举动,最终会导致“双重俘获”的现象的发生。而“双重俘获”的必然结果是,在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的“博弈”过程中,占有更多行政资源的政府机构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公共事业组织部分地偏离其服务公众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和生产私人产品的企业一样,都是生产公众所需物品的社会组织,所不同的是前者生产的是公共产品而已。其实,无论是生产私人产品的企业还是生产公共产品的公共事业组织,其经营管理都有共同的规律,如果说,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将公共事业组织纳入行政管理的范畴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静态的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的形式下,将公共事业组织从行政体制中“剥离”出来是必然的选择。

(二)下位民众对上位组织监督手段的缺失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下位监督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缺乏有力的机制。现行的各级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一律都由上级单位任命,他们主要是对上级主管单位负责,普通民众对他们根本没有很强的约束力。虽然各级事业单位都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但在现行缺乏高透明监督机制的条件下,他们也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投机取巧,一旦出现明显的违规操作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现象时,由于更换领导的权力不掌握在普通的民众的手中,他们会转而向上“寻求支撑”,这种的现象的发生也极其容易导致权力的腐败,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法人治理下公共事业监督机制的目标体系

(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监督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统一决定了国家利益的一元化,而国家利益的一元化决定了监督主体的一元化。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的正式确立之后,多种利益主体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开始出现。所以利益的多元化决定了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二)权力如何平衡的问题

坦率地讲,西方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容易做到权力相互制约,我们在目前的体制下,要在上层构建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似乎有相当的难度。汉弥尔顿认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防止把某些权利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的法定手段和个人主动。这种手段在我们国家唯一的实施办法就是让人民来监督和制约相关的权力机构或官员。

(三)用制度来阻止公共事业组织法人谋求私利

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一元化社会所奉行的是“道德假设”,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社会的多元化,传统道德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却未能形成。改革开放之后公共事业组织内部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与公共事业组织法人的自利性密不可分,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只盘算自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所以,阻止他们谋求私利的有效手段是在体制内外都建立完备的行政问责、依法上岗、信息披露、媒体公开等制度。 转贴于

三、法人治理下公共事业监督机制的框架构建

(一)民主选举公共事业组织领导

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法人主要是由上级单位委任,这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产生制度,它的产生与达到控制事业组织的目的有关,也是满足国家在特殊时期统合国民的政治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入人心,这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理论上说,如果建立了民众选举公共事业组织法人机制的话,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可能长久地在相应的位置上呆下去,从而得到更好的升迁的机会,他们就不会也不可能做出只有利于上级官员而损害普通民众的事情来。

(二)建立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知情权是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与监督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情权,民主管理就只是留于形式和空谈,也无法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制约,因此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建设“透明政府”让公众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拥有公共信息的知情权。

而要建立完善的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新闻媒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媒体是行政监督的有力的工具,也是监督公共事业组织运行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在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建立了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就能够在制度的源头上杜绝公共事业组织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三)加大对公共事业组织法人的责任追究

我国目前的行政法规虽然也有相关的条款,但条款过于抽象,特别是对违反纪律的相关事业组织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的规定,因此急需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明确的分工是事业组织问责机制的关键。我国事业组织要同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双重的管理,最高管理机构的设置受行政和业务两级部门双重控制,而且分工并不明确。这种体制就为事业组织法人推卸责任提供了便利,因为决策往往是领导集团做出的,很难追究个别领导的相关责任。

(四)建立民众和学者能够参与的上的公共事业组织评估制度

在公共事业的监督机制中,普通民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性组织中建立了这种监督和评估机制,从广义上讲,我们的公共事业单位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公共事业单位是为普通民众提供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而非私人产品而已。

民间组织监督就是让民间的学术团体参与公共事业组织的评估,可以考虑实行会员制或委员制等方式,主要由该行业内的知名学者组成一个专门性的评估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信息,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建立的评估体系对本系统内的公共职业组织的运作绩效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公共事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66.

[2]刘继同.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J].管理参考,2002,(10).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改革 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当今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依据,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管理模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强化会计职能、提高会计监督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使得当今会计制度和工作准则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不足之处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标进行工作,会计改革既包含了事业会计部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包括了会计制度、会计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给予了重大支持,也对会计管理和职能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使得会计改革工作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给会计制度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核算基础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核算要求

在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以收支来实现会计核算控制,这种方法是目前会计管理的核心,是对单位经营性财务收支核算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很难达到完全反应资产、负债的要求,这对于一般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失真。在这种核算制度下,事业单位极容易出现会计年度收支项目不匹配的现象,致使项目中虚账、假账问题严重,给单位的工作和发展造成许多的弊端。

2、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在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收支问题虽然看似记录的十分详细,但是经常会因为折旧、破损等问题造成账面记录不符的现象,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同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在购置的时候成本和价值损耗因素严重,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值远远大于实际价值,而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应出的财务价值远远无法达到预计标准,没有真实的反映出资产的状况和实际资产额,这不仅不利于成本强化和控制,而且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在会计工作中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曾按照成本性质进行归类,对于各种材料、人员支出方面大多都是以列报表的方式来进行归纳,这严重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大多数单位财务工作无法真实、具体的反应实际发生数和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详细数据表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在目前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财务报表中的,虽然做了附注表且对辅助表上预算执行能力和自身产生的差异原因进行了总结,但这些工作并非强制性的,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分析方面的差异大,对信息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使得整个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误差,甚至在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从而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重点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入手,我国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对社会经济体制做了深入的改革,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会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相关会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改革工作重点如下:

1、改革原则

首先,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收支分类工作改革,要以适应时展潮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对收支科目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反映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能力。

其次,在工作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所披露出来的范围、分类、途径问题加以总结和归纳,要善于利用政府采购货币流转问题,做好预算和控制工作,实现收支脱钩、收支分离的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再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广大会计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充分调动会计工作者的改革激情,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制度,将经济业务和管理工作相结合,从会计人员工作素质和水平出发,做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预计要求。

2、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

参考文献:

[1] 郭圆圆.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 商业会计. 2005(24)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单位财务;基建财务;结合方法;探究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建设也经历了新的发展改革,伴随改革而出现的还有大规模形式的资产置换。这类新的建设形势出现也为基建财务的管理工作与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为当前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经济核算会计主体,例如事业单位在日常的业务收支及资产变动所遵循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而基建工作的资金投入与完成使用方面的核算工作,所遵循的是国有建设的会计制度。这便出现了一个经济主体,两类会计制度及财务核算体制与会计报表的现状,这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明显是不利的,会自根本造成财务发展的阻滞。因而在当前做好企事业单位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合并工作,成为当前社会经济促使下的必然所趋。

一、当前事业单位与基建会计分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会计工作及基建会计工作分离的影响

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工作分离会致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的主体性削弱,一者事业财务无法良性做出对基建方面的财政投入支出情况反映。二者基建的财务管理核算,是依照与事业财务完全不同的独立的会计体系处理方法,完成资金调度过程的核算,这会造成基建项目的建设中,事业财务的账面上无法做出明确的核算,使账面资产低于实际的资产,致使账目实际不符的情况发生。另外两个会计主体在同一经济主体内的存在,可能会出现彼此独立、各司其职的情况,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反馈缺乏机制保护,同时也违背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点的规定,在该条款内明确指出:“会计核算工作,要以事业单位自身所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作为服务对象,进行反映记录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工作分离不仅造成了经济主体活动方面的切合度不足问题,还会自根本影响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流畅度和管理度不足。

(二)会计报表分离导致的反映度不强问题

会计报表作为反映企事业单位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具体书面文件,主要包含了资产的负债表与基建的投资表和收入的支出表与附表和会计的报表附注等书面说明文件。因此可以看出,基建的投资表也是企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整体构成部分。但是因为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在执行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必然会导致两套不同会计报表的出现,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整体人为的分割成为两各部分,无论哪一份报表都未能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整体全貌,信息使用者若想在工作中完整系统地的把握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状况,就必须将两份会计报表整合于一起分析,否则将会对管理阶层的会计信息掌握情况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增加管理人员的决策风险。

二、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做合并核算的必要可行性分析

(一)合并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1.合并核算有利于规范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幅度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另外基建财务和事业财务的合并核算,就是明确表示企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即只需拟定一份账目、一份报表。这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分离核算的方式下,所出现的会计账务核算不便情况,且能够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效地凸显出会计信息的清晰明了性。

2.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真实完整的编制财务报告,满足于多元化地投资主体需求。其次合并核算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完善,更加完整真实的编制好财务报告及其附注,就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做到准确的反映。以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债权捐款人等方面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做到财务分析及投资决策方面的可靠依据提供。

3.利于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依照国家的财政体制方向发展。近年财政部陆续于中央及地方作出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收支分类等系列改革,事业单位通过对二者合并建账核算,可以良性的就基础建设拨贷款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科学综合的完成综合财务的预算。

(二)合并核算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上的可行性分析。

依照会计政策来讲,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在会计的科目设置方面及核算方法方面和账务的处理程序诸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相同类似之处,这对于二者合并核算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2.技术支持上的可行性。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蔓延,在我国目前的企事业单位中已普及了会计工作电算化,不少企业也就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了定期的培训,促使会计人员的素质技能经历了不断的提升。

三、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合并预算的方法策略构想

在目前事业单位的事业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分作了项目支出核算与基本支出核算两类。而基建投资又是项目投资的体现,因此在对两类会计集体做出合并的过程中,必须就基建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做好统筹考虑,或对基建项目单独配置科目来做好核算工作,确保二者合并后的工作有效开展。

(一)增设会计科目

1.在银行存款工作中,增加设置“基建存款专用账户”,以此来正确的就基础建设资金的收支情况与结余情况进行反应。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规范化 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簪,企事业的市场竞争面临着越演越烈的趋势。然而,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形势下,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化直接影响了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财务会计作为企事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事业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新会计标准全面落实,迫切希望企事业单位认识到自身财务会计的不足,全面推进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一、企事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问题

(一)企事业财务会计模式方面

第一,企事业财务会计在进行管理时,忽略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将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环境分离开来,只关注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经济业务成绩,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事业单位扎起社会中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有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模式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的业务成绩,过分强调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全面反映企事业在社会中的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公民、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等职能。

第二,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只关注企事业存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核算,对于知识资本,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往往不够重视。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事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事业的发展潜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占据市场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和公布,可以丰富企事业的财会信息,为企事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企事业的无形资产核算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信息质量。

第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片面性,且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在企事业的财会模式下,核算的内容仅仅是有形资产和与企事业经营状况相关的信息,对于非财务信息披露不足,缺乏全面性。非财务信息是企业领导者和政府部门了解企事业的依据,也是企事业投资人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的依据,是客观揭示企业经营活动和市场竞争力的全面信息,因而是不可以缺少的。此外,现在财务会计信息针对的是企业已经发生的历史性经济行为和活动,对于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披露有限。

第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中对于新衍生的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缺乏列报,仅仅是在批注中进行简单的说明。各种衍生的金融工具的产生使得与之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成为财务会计的重点对象,简单地在批注中的说明或备注使得企事业管理人员对于金融工具的控制和管理存在困难,最终使企事业单位的经营陷入困境。

(二)企事业财务会计操作方面

第一,企事业的财务会计缺乏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和管理层面缺乏沟通和交流,财务会计工作很难得到落实和开展。有些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层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财务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财务会计和财政、审计和税务等部门缺乏联系,在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容易使得财务会计工作难以规范化。

第二,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团队建设比较落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内容理解不到位,使得财务会计的整体质量得不到保障。企事业的财务会计的团队建设水平决定了企事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成效。但是,现在的有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对于新会计标准的内容了解和利用不够,不会根据新会计标准的规范和要求进行财务会计处理工作,使得财务会计的整体质量受到损害。

第三,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诚信问题缺失,财务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进而造成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无法规范化。有些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公然存在造假舞弊现象,严重损坏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质量。随着会计舞弊案的频频曝光,企事业单位加强了对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行为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但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诚信问题缺失依然是财务会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第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财务会计的开展应该以制度为基准,全面保证企业财务会计的质量。如果忽略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很多企事业会计工作对于制度规范化的执行力度依然不够。如果企事业单位没有实行绩效考评和奖励惩罚制度,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随意性不断加大,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的工作质量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

(一)建立健全引导机制,加强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

首先,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引导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根据新会计标准,结合企事业单位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企事业单位的实施办法,并明确实施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和进度安排,是企事业单位工会应该推进的工作。工会在做好自身规范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指导工作、推广办法、示范带头和引导实施等方法,促进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工作。

其次,企事业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推广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舆论引导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意义,让职工认识到加强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对于保证资金安全,财务信息质量,精化企事业单位管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投身到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中来。

再次,企事业单位要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以活动引导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企事业单位可以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为推进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企事业单位可以开展参观活动,让职工参观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代表性单位,让职工亲身感受到实施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的益处。企事业单位可以定期开展和参加评估活动,正确自身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增强单位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最后,企事业单位要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集体主义感和责任意识,以责任引导他们明确到财务会计管理对于企业和职工和自己的重要意义。将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相关工作落实到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中来,包括工会中的主要负责人岗位中去,使他们意识到推进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切实实施将是一种失职行为,会受到责任追究和承担责任的风险。强化责任意识,增加他们的压力,进而形成动力和活力是推进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加大集中管理力度,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首先,企事业单位要加大集中、统一财务会计管理,保证单位的货币资金可操控和可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财务会计工作就是合理记录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利用情况,通过合理调配资金使得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利用率高。加强财务会计集中管理力度,一方面可以实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集中管理和资金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制度资金中心管理办法。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分散,账户多且乱,使得一方面需要向银行贷款才科实现资金周转,而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的大量闲置资金无法得到利用。通过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了资金的“散、乱、差”问题的出现,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财务管理问题中的资金问题。

其次,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并推动制度得以实行。按照新会计标准要求,对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财务制度进行整理,对有缺陷和漏洞的地方及时补充,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形成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会计管理有制度可循,有依据可依,有力推进了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进程。

最后,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固定资产过程控制和无形资产的核算控制,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清晰,管理牵制性不强,导致部门之间户型推脱责任和资产运用效率低下。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企事业单位应该针对固定资产的运用和管理建立权限清晰的管理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构建、动态管理、处置程序和审批权限等,落实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此外,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于知识资本、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的核算,发挥无形资产对于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检查指导,强化审计监督

首先,企事业单位确定好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后,要严格细化检查和加强指导,切实落实整改,确保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企事业单位建立分级负责,分级检查的制度,促进各单位逐一进行会计行为的检查和指导,以便及时纠正会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程序过于简单,账务处理不符合规范,签章不齐,表述有歧义的会计行为要着实整改;对于不工整的记账凭证,要监督其拆开重新装订;对于档案记录不完整,档案管理不完备的要督促其及时整理清楚,补记齐全,完善相关程序;对于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软件,使用会计电算化娴熟的,要当面指导,促进其合理使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和登记等需要其他部门或人员协同解决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整改限期。在检查和指导的过程中,企事业单位发现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要及时记录和总结,分析出现的原因和条件,以便作为依据改进相关不合理的制度,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其次,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审计的监督和管理,并落实考核制度,促进各部门规范行使会计职权。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工会的作用外,还要发挥经审会的作用,通过经审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监督,促使企事业单位中的会计行为的规范化。通过监督和管理,工会的经费实现了核算的独立性,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了资金支持,提高了财务会计管理的质量。

最后,总的工会应该制定严格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考核办法,落实考核制度,保证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监督、核算、电算化等工作的质量。通过建立考核领导小组,按照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对会计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电算化等多方面的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得出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部门给予奖励和支持。例如,财务打分制的考核制度,对每一个单位或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分数高低评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优秀单位、先进单位、达标单位等,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获得达标单位的单位取消本年度的评优评先资格,及时促进各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各地区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成效情况,展开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思考,提出有利于企事业单位自身内部管理的措施。但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会计核算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激励制度等是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应该做到的举措。

参考文献:

[1]范治俊. 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 积极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J]. 中国工会财会, 2011,(01)

[2]施健伟. 浅析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与财务会计的比较[J]. 现代会计, 2011,(02)

[3]杨梅芳. 试论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J]. 中国外资, 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