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编制项目工作
(一)向上编报了7个卫生项目列入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二)向上编报了9条旅游公路项目列入省旅游公路建设规划。
(三)向上编报了8个民政项目列入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四)向上编报了县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建设项目列入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续建项目,项目总投资134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138万元。
二、争资争项工作
向上成功争取了9大各类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补助资金总计5916万元。
1.争取了2013年廉租房建设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补助资金700万元;
2.争取了洞头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列入2013年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10万元;
3.争取了文武坝镇湘青社区服务站建设项目列入2013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55万元;
4.争取了2013年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351万元;
5.争取了周田等13个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列入2013年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3010万元;
6.争取了2012、2013年廉租住房直接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660万元;
7.争取了筠门岭、中村、庄口等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项目列入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430万元;
8.争取了县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列入2013年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500万元。
9.争取了2013年县级安全监管部门监管执法专业装备建设项目,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30万元;
三、日常管理工作
截止目前,共审批、核准或备案项目24项,总投资363382万元,有效地促进争资争项工作和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健康、持续增长。
四、其他工作
1.上报了拟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30个,总投资129.9亿元,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领域8个,投资23.1亿元;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项目6个,投资77.98亿元;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项目16个,投资28.85亿元。
2.梳理了近五年来(2008-2013年)共列入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185个,总投资135.2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6.5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96.6亿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1.9亿元。
五、存在的困难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困难
1.争资争项难度越来越大,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
2.专项投资补助越来越少。
(二)改进措施
1.下一阶段,教育方面将重点投向教师周转房、学前教育和初中校舍改造,城市建设将倾向城镇保障性住房力度,民生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老年公寓住宅楼、乡镇中心敬老院等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投资方向。接下来要进一步摸清县情,多储备并且加快前期工作,使项目随时能拿得出、报得上;
2.继续按上级发改委要求及时编制好项目规划和2014年争资争项年度投资计划;
截至2017年底,我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28.6万人,占人口总数27.1%,其中65周岁以上19.5万人,占人口总数18.6%。,已大踏步跨入老龄社会。近年来我区虽建有一些养老设施,但大多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全区养老机构总床位381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730张,千名老人养老床位40.04张,床位不足带来城区养老“一床难求”现象频频发生。与前期区政协组织我们参观学习的南通、上海、苏州等市建设的养老机构相比,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存在的差距较大,困难较多,难以满足养老市场需求,也远远解决不了老有所养、所学、所乐、所为的问题。现就养老规划谈点个人想法。
一、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规划编制工作。
针对我区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和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建议,抢抓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之机,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龙头作用。
1、规划要全方位。因我区现有养老规划仅仅局限于江都城区,未覆盖各个乡镇。建议政府牵头、部门负责,在原有《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尽快编制覆盖城乡的《区社会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做到城乡统筹,区域均衡。
2、规划要高起点。根据2017年《市中心城区养老
设施布局规划》,未来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即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公寓等共规划1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2所,街道级日间照料中心4所。建议对此规划的供需匹配度再作调研,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三方面做到预留预控,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3、规划要有兼容性。国土、民政、规划、卫生等部门要主动加强衔接和统筹,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并将有关内容反映到新一轮总规中,在控规中予以定点,增强规划的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同时做到(选址新建和设施改造等)建设模式的兼容,(公建民营、服务外包等)合作模式的兼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援助、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等)需求模式的兼容,最大程度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二、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规划方案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地块规划设计条件
中的要求,核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模。
1、 在新建居住小区中落实养老设施配建要求。新建居
住小区应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配建养老用房,并从三个环节予以把关。首先在土地出让前,要求地块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行动特点,打造“适老型住宅”。社区服务用房按照建筑面积每百户不小于20平米的要求统筹设置。为方便老人,还要单独设置交通出入口,对周边居住区开放。其次在小区规划方案审查时,认真审核,在施工图中予以落实;最后在小区竣工规划核实时严格核查,确保社区服务用房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对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可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共建共享。
3、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的同时,跟踪监督建设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定的用途,不得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不走样。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社区建设与服务越来越受国家和政府关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社区 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可见,国家的长远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可以减轻国家和病人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的同时势必暴露出重重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为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帮助。
一、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2009新医改的提出,我国逐渐将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医改实施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13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
第一,法律的不完善。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缺乏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的约束有利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无向健康完备的方向发展;政府对其监管有利于缓解医疗腐败,有利于政策制定与制度建设。第二,政策的不完善。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虽不断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对地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财政投入不够,社区卫生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培训不够;此外,地方政府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不详,没有严格落实中央政策。政策的缺失是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三,制度的不完善。社区还没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协作机制。医疗救助机制能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在短时间内做到及时受理、即时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按规定标准及时给予救助,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团队的缺乏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社区医疗团队的服务水平及发展。因此,促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发展,需要在医疗制度、政策、法律完善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对医疗团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及监督,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
三、提升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路径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1)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直接阻碍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对此,中央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通过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促进其发展。各地方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卫生设备,并对社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各社区人口比例、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服务数量和项目等给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2)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通过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发展计划等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各社区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制订社区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护理院、医务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对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机构,应加以完善和补充。要按照平等、择优、竞争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友好关系。调整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与承担。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实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区各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的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一方面,推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将公立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移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实现内部管理一体化;将检查设备共享,实现设备与技术一体化;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实现健康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卫生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公立医院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诊疗能力,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格局,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首诊,将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送往医院,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模式。
4.建立专业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
构建高效能专业化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将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对社区医疗全科医生的培养,实现与世界先进医疗水平的对接,完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选拔、晋升、考核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和年终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每一位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社区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
总之,社区医疗服务是全国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这对建立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对优化城市以及全国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人护理现状;社区服务;长期护理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性难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而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越发显现,而健康保险中,更为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也成为关注焦点。为研究养老与护理保险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对北京市老年人护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选择回龙观社区、西王庄社区、清华大学老年社区等作为试点以及由中年人的视角侧面反映,聚焦护理问题,将如今老龄化问题剖分更加细化、具体。
一、现状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患有心脑血管、“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行动不便以及病情严重需卧床陪护的老人比例占到45%;再者,60岁以上老年人,具有以上所述情况的比例占到55%,7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60%以上。这说明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日常家政服务、病情照顾、全天候陪护等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且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需求增加、种类增多。此外,在调查老年人的过程中,需全天陪护的人群是接触不到的,故这部分数据低估了实际情况,实际比例定会上浮;从对中年人人群的调查中可看出,其家中老人需陪护的比例占到4%,也就是说对高级、全天护理的需求亦不容小觑。
(二)抵抗老年风险方式单一
由于老年风险使得老龄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目前人们抵抗老年风险单一的方式根本难以使得老龄化状况好转。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人群选择家人照顾的比例达到45%,自身照顾9%。此外,选择护理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近一半,且老年人选择的护理通常是家政服务,较少涉及全天候护理、病情照顾等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且,多数老人对养老公寓、敬老院的高昂费用、床位紧张、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存在担忧。另一方面,对目前或者未来养老意向也从年龄层段上呈现出很大不同。50-60岁的老年人38%选择了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但70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少选择养老机构,偏好护理服务,说明50-60岁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西化的方式进行养老。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愿意搬往老年公寓、敬老院居住的程度加深。与此相似的是30-50岁的中年人人群选择老年公寓方式照顾老人的比例只占7%,而31%选择了护理。由此可见,我国未来护理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但是,当前有52%的意向倾向于家人照顾,这就反映出中国目前护理市场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只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服务水平才能开辟出一片天地。
(三)护理费用支出少影响小
我们所调查人群75%左右家庭收入中等,生活状况较为舒适,24%生活状况较为富足,并且82%的人群认为请护工的支出对于家庭正常生活没有较大影响。这说明,正常护理费用包括家政服务、护理等是足以承担的。另一方面,18%认为对于家庭支出影响较大的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或者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由4%的老人需卧床陪护的数据可以看到)导致护理费用高昂无法承担。那么,如果这部分费用能够由余下82%的人共同分担,就可达到分摊风险的效果。
(四)社区医疗服务不尽人意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去过社区医疗站,并不了解卫生服务站的情况,而服务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方便居民,但其普遍程度并不高。在接受过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服务的老年人群体中,对于其服务评价亦不高,超过一半都认为服务水平一般。这有违社区服务站建立的为大家服务的初衷,这是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是一个辅助养老便利的平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利用起来,这是很大的缺陷。
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开发与满足,针对老年人护理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养老机构方面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未来十年左右,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但与此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止2013年第2季度,城乡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总计384.8万张,平均每千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除数量严重不足以外,我国养老机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以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即养老床位总数约663万张。除了政府建设以外,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民间组织创办养老机构,解决现在民办养老机构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地方局限、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要解决养老机构现在的难题,仅仅靠新建是不够的,在新建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的管理,提高其床铺利用率及服务质量。
其次,据调查,27.7%的被调查者选择“护理人员素质令人堪忧”为养老状况不让人满意的最大原因,仅次于“儿女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因此,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目前,专业化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却是困扰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普遍问题。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系统而细致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在的专业服务人员却极其匮乏。现在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半是下岗职工经过简单的再培训之后便就职,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扩大专业护理学校的招生人数,养老机构与护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养老机构作为护校学生的实习以及未来工作的去处之一,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培训时,应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能上岗就职。并在培训课程中加入老年人心理学有关内容,防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社区服务方面
据以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被大家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是目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需要。
首先,笔者建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第一,为社区所有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样不仅方便管理,并且会记录老年人个人的病史,便于社区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病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应增加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数,由于现阶段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手紧缺,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上门看病更是不现实。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来说,由社区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再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与家政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家庭都选择家庭养老,即由子女照顾老人的养老模式。并且因为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很多中年子女都渴望一种请护工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而社区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社区即可以与家政公司合作,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家政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日常护理服务,这样,既能保证子女白天工作繁忙时老人得到周照顾,又满足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式养老的需求。
此外,社区还应做好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或者和体检机构合作,定期为自愿参加体检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三)保险公司方面
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面临的空账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的商业保险应当把握机遇,着重开发新型的养老护理产品。传统的养老保险仅仅提供金钱给付,在护理人员紧缺、养老院费用昂贵的现在,单纯的金钱给付已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护理保险并不能切实的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传统养老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或社区中的家政公司相结合,开发一种以护理服务为给付的护理型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政服务公司形成合作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公司提供日常护理服务,即这些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金给付的一种方式,最终的医疗、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付。此外,保险公司可抓住明年试点“以房养老”这一时机,加快研发与“以房养老”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如此一来,即解决了护理型养老保险不可避免的保费较高的问题,老年人在老有所居的条件下又能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11年12月16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1〕60号.
作者简介:耿 榕(1993-),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保险专业,从事养老保险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老年公寓;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政府投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进城,他们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他们留守的父母一天天的老去,面临着养老问题,政府为他们建起了老年公寓,让他们集中养老。同样,在城市里,由于子女忙于工作,也会将父母留在家里或是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分居,这样一来他们的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照顾,他们也需要集中养老,所以政府也给这部分人修建了老年公寓,让他们安享晚年。此外有一部分是五保户老人、革命伤残、孤寡老人,他们也需要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
1 我国老年公寓建设的起步及现状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早在1986年,安庆就率先建立起了老年公寓,而且还开了社会集资办养老的先河;到了1991年,清华园兰照院被北京改造成首都的首个老年公寓;再到1996年的时候,盖州建起老年公寓,并取名为”华夏桃源村”。
我国老年人口达到跨亿规模,占总人口比例已超10%。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烟台等地开始兴建老年公寓。此后,由国家、社会或企业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老年公寓在各地相继出现。
虽说有些地方以老年公寓为主导的社会养老机制起步较早,但就全国而言,社会养老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老年公寓建设。老年公寓的建设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而且公寓服务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怎么高,服务项目也比较单一,老年公寓的入住率也不高。老年公寓在选址、户型、配套设施上与其它房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老年公寓大多处在比较偏的城郊结合部,给子女的探望或是老年人的入住带来了一定困难。还有一些老年公寓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缺乏考虑,不仅居住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全,还多为将原有开发住房直接冠以“老年公寓”的名字,就算是给老年人住的了,等老年人住进去才觉得非常的不方便,电梯坏了没有人修,路灯坏了没有人换,有腿不便的老人或是生病的老人也没有相应的关爱机制。
2006年福州市社会福利院兴建老年公寓,8层,总高25.10米,基底尺寸55.6米*20.3米,基底建筑面积974.3平米;一层为老人活动中心,消控室,二~四层为颐养区,五层为护理区,六~七层为照料区,八层设老人专业活动室及颐养区;设电梯二部,中廊宽2.4米;双人房轴线尺寸3.6米*7.7米(内设卫生间),外挑阳台;各层设洗衣房,垃圾间,中心护理站(活动室),每层护理床位数为38床;总建筑面积8345平方米,一层层高3.7米,二~七层层高3.0米,八层层高3.3米,。起伏的女儿墙造型意喻着藏龙卧虎。建成后便预定一空,不得不再进行第二栋的开工建设。
2010年10月21日“第六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上传来消息称我国老龄产业的总量偏小、结构单一、功能泛化、效益低下,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当前的养老产业局限在以养老院式的生活照料为主,缺乏社会服务为重心的老年服务业,特别是与老年服务业密切关联的上游产业,老年居住建筑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适合老年人的住宅如老年公寓的开建率并不高,而且多为在比较偏且交通不便的地方建设,老年人进出一趟公寓要费不少时间。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西方国家的老年公寓多建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地方或是城市、郊区里闹中取静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是古朴典雅,室内设备齐全,取用方便,布置和陈设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同,公寓有生活服务、呼救报警、医疗保健、休息娱乐、文化学习、自助劳动等设施与场所。老年人入住后可以很快适应,专业化人员的悉心照料能让他们打消孤独感,以至于让其子女可以安心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多作贡献。有了这些硬件、软件方面的便利条件,西方国家的老年人大多自愿到老年公寓来安享晚年。
我国老年人口对老年公寓的需求量有多大呢?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曾对北京的1600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了一番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就达1000余人。
2009年后,老年公寓成了老年人的需求,它不再是独立的慈善机构,很多人在退休之前就开始预订老年公寓了。
2 我国老年公寓建设的发展及遇到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规划指出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已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