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 举措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各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同学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高校特困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环境科学系在系党政领导下,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对特困毕业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本着“解决好一个特困毕业生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的宗旨,下大力抓好环境科学系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系认真做好特困毕业生统计工作,毕业班按照现行特困生评定标准确定特困生人数,上报特困生名单,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就业。

举措一:建立平台,全天候就业信息

我系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信息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手段,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最新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到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举措二:对口帮扶,广开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系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全系教师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按照“系适用、就近推荐”的原则,向就业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推荐、重点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举措三:提供咨询,深入挖掘贫困毕业生潜力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系对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关心,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环境法学系各位老师、辅导员提供个案咨询和专项服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只需提前进行预约,就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职业咨询,通过咨询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自我分析与自我规划,从而挖掘个人职业潜能,走向求职成功。

举措四:适时引导,调整贫困毕业生就业观念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服务基层的教育,借助国家出台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引导同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举措五:心理干预,强化贫困毕业生挫折教育

相对而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就业阶段,在多重的压力下,心理问题难以排遣。我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采用双向沟通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贫困生敢于讲出真实的感受,将隐藏在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说出来,使辅导工作能真正做到贫困生的心坎上 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碰到的挫折和失败,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使辅导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举措六:对贫困毕业生提供技巧支持

我系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举措七: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

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与1到2名贫困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在学习、生活、专接本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针对帮扶对象的就业期望、求职目标、能力结构、家庭状况等,师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结对帮扶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2篇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按照师市教委、总场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财务处、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两家,温暖 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马晓宇10名学生扶贫帮困教育金发放对象,在为贫困学生送校服,为贫困学生送学习用具,为民族学生送学习用具,看望贫困教师,为总场季节工送衣物等亲自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在班级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切实斑竹贫困学生。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是是郊区大队交警帮助贫困学生,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班级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

   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 。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以来,省监狱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与新郑市镇村结成对子,双方在上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与支持下,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礼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组织形式。监狱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陈峰亮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行政后勤工作的监狱领导主抓此项工作,监狱办公室为具体联系单位,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有序进行

   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驻村后,为吃透状况,理清工作思路,我们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一是坚持不吃请、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二是透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状况,与农民应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将结对帮扶活动与监狱开展的“讲、树、促”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透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监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计划,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展为帮扶村“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活动。用心为20户特困户送去米面油及救济金等2万余元,为贫困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二是用心扶持村图书室建设。为村里捐赠图书100多册,包含农业科技、儿童读物、百科知识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精心组织,坚持做好精神礼貌帮扶

   在工作中,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忙,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忙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1、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农村个别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学习教育作为村级班子建设要害环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确领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二是坚持各种会议、座谈会形式学习教育。每逢村委、支部重大事宜,以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等,我们集中党员进行各项有关文件资料的学习。三是利用各种培训形式。如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政策法规培训和法规法纪、科技文化培训以及精神礼貌培训。

   2、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健全民主治理制度。一是健全民主理财小组。由各生产组推选代表,支部主要成员参加,主要职责是核查村组帐务收支状况,并定期张榜公布,加强村组财务治理。二是健全村民议事代表小组。代表由各村民组推举产生,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决定村重大活动和投资建设事宜,用心协助做好村务工作。三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系列工作、宅基地审批修建、财务收支“三公开”,每半年张榜公布一次,理解全村干部群众监督。

   3、突出抓好礼貌建设工作。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我们用心配合村支部,全面加强了农村礼貌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相、标语、专栏、会议、座谈等方式方法,宣传礼貌建设的重大好处,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教育,努力克服消除礼貌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和不良现象,取得较好效果。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打算

   虽然我们在三里岗村结对帮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着不少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有时工作方法简单;二是基层村组群众力量和经济薄弱,资金困难,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但无经济实力。

   今后,我们将以巩固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动力,以改善结对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改善工作方法,努力为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使“社会主义礼貌建设”在农村开花结果。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承担了××区××乡××村的帮扶工作任务,一年来,我们市妇联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帮扶工作纳入工作日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倾心倾力为帮扶村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多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帮扶村实际困难和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协调,促进了当地建设,推动帮扶村经济发展。

   一、以强化领导为手段,抓好帮扶措施的落实

   接到帮扶工作任务后,市妇联党组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立即召开会议商量工作对策,成立了领导小组,责成一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副处级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且尽快地做到了和帮扶村进行工作对接,详细的了解帮扶村的自然状况,根据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共同商讨拿出了帮扶工作方案。市妇联主席办公会议还多次专题研究这项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的工作目标之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结合帮扶村实际和经济发展目标,与帮扶村领导面对面的共商帮扶措施,为帮扶村解决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市妇联主席××先后3次亲自到帮扶村实地了解情况,访贫问苦。副主席××5次深入帮扶村抓帮扶措施的落实。

   二、注重实效,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走访慰问帮扶村,年初,我们对口的乡镇是××县××镇××村××副主席带队一行5人,走访慰问帮扶村××县××镇××村,将20xx0元扶贫款送到村书记的手中,为20名贫困儿童送去了羽绒服和书包,为20户贫困户送去了豆油和面粉,同时带去机关干部为这20户贫困户捐献的衣物,并为30余名贫困妇女进行了免费体检,受到了农村妇女的欢迎。这次走访慰问活动共为××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万余元。

   3月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我们的结对单位调整到××市××乡××村,我们及时进行了对接。为了全面推进帮扶工作,市妇联结合工作职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作为帮扶的重点任务之一,努力为贫困孩子办实事。在××年5月27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市妇联××主席亲自带队,由市妇联机关干部、市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爱心企业家组成爱心帮扶队伍,开展爱心帮扶农村贫困学生活动。

   田主席带队,由市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爱心企业家组成爱心帮扶队伍,到帮扶村小学,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为10名特困女学生,提供了每年240元生活补助。协调××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村的孩子们爱心捐赠了90个崭新的大号书包,全新的运动服套装和篮球、羽毛球拍、彩笔和跳绳学习体育用品。7月初,到帮扶村开展帮扶活动。为10名贫困学生,提供了每年240元生活补助。送去学习用品、图书近千册,衣物500余件。

   同时,市妇联发动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献爱心,成立的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爱心超市”,也在××市××乡××村小学“开业”,30多名贫困学生成为超市的首批顾客,他们都领到了急需的学习生活用品。

   三、协助引进项目,发展劳务输出,帮助帮扶村调整产业结构

   依据帮扶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目标,我们着重协助帮扶村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市妇联还把“引项目,办实事”做为帮扶村重要内容。我们帮助指导连丰村建立了妇女养牛扶贫联合体,并纳入了××年的市妇联扶贫联合体的帮扶计划。针对帮扶的××市××乡××村缺乏抗旱机井的实际困难,我们协调相关部门为连丰村解决了5万元的打井资金。我们还协调××市政府,为村里争取了2万元的资金,将村小学前100米的土路全部硬化。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开展了“巾帼文明岗”和企业家的入村对接活动,××村和××建材制品结成了对子,通过人才、项目、文化对接,通过岗村联动、企村联动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利用“岗”、“企”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把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村企合作共建工业项目和生产资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双方发展的融合与共赢。组织“岗”、“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家庭文化交流,促进农村文化迈上新台阶,为创建和谐家园搭建平台。向企业家介绍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帮扶村经济的发展。

   四、推动帮扶工作常年化

   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将帮扶工作融入日常开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开展的农业专家顾问团订单培训,在双城的培训,协助村里组织20多人参加,和省扶贫办省妇联举办的带头人免费,都为村里预留名额。培训在开展的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急于外出打工的迫切需求,就立即协调市妇女培训中心和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为妇女提供了免费介绍工作和提供酒店服务员上岗前培训后包找工作等服务,为她们外出打工,提供工作岗位需求信息,帮助多名农民和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市妇联的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在连丰村创建巾帼示范村,按照市级巾帼示范村的创建要求,组织妇女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五、谋划好下一步的帮扶工作规划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3篇

 

1.前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上升,2006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05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据了11%,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急需健全。该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与经济层面,从物质上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凭空的,而是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其次要从帮扶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2.构建物质生活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专业一般均为老牌专业,收取的学费较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多,这也促成了很多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类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就要首先从物质生活入手,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勤工俭学,并且要做到有目的倾斜。

 

2.1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而获得资金奖励。目前的高校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四个方面。国家奖学金是针对在学习、体育、集体活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学校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与国家奖学金相比。学校奖学金的范围较大,且共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个级别。社会奖学金来自外界人员,包括企业、个人、校友等,由学校负责评选发放。

 

2.2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财政补贴,以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的方式进行发放。申请国家助学金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关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经过学校审核以后才能领取。在部分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样要经过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及各方面表现是否合格来决定

 

2.3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务院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的一项优惠贷款政策,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审核认定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计利息,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是需要大学生承诺还款日期,并且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4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工作岗位,由大学生来上岗完成工作,并获取一定报酬来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校外部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大学生通过中介或者自己去面试等方式,在校外获得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补充生活费用的基础上,也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很好的适应社会。

 

3.构建心理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及性别的影响,容易受到歧视,造成自己对自身专业的否定看法。同时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承担着来自家庭的期盼,但是由于专业性质受限,造成就业面窄,且就业压力大。另外由于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的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整,使得他们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产生隔阂。这些都造成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沉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心理帮扶体系,解决心理问题。

 

3.1改变对贫困的看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而言,看待贫困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能一贯的消极。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终会改变生活。要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它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而是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绝不能让贫困禁锢住自己,更不能因为贫困而心理产生阴影。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贫困大学生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强者,在大学生活中克服困难,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3.2保护贫困大学生自尊心

 

对于国家学校而言,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国家与学校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帮扶体系,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对待贫困大学生隐私问题上还亟待提高。社会应当对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是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至,捐助贫困大学生要把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对大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学校方面,不管是否贫困生都应当平等对待,包括平等收费、平等划分宿舍、平等分配任务等。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贫困大学生隐私,减少来自同学间鄙视的心理。

 

3.3对贫困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对大学生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要建立相应档案。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提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老师的辅导,把传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个案教育等深入到贫困大学生心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提高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解心理状态。

 

4.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柱,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塑造人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环节,而师范类大学是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只有培育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祖国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问题。在建立物质生活保障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要教会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耻辱,要学会自立与自强,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贫困生群体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所谓贫困生一般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高校学生群体。近年来,贫困生呈现出人数比例逐年增大,地区分布差异明显等特点。因此,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并为社会所关注。研究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育人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育人体系现状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录取分数线相对本科院校要低,学生素质相对来说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山区,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较多。据统计,本人所在学校2016年贫困生人数已经达到30.44%。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一群体主要采取的政策是经济资助为主,思想帮扶为辅,效果甚微。

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自尊心强但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相对较大,思想负担重,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加大对其投入力度。这种投入既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精神投入。特别是在育人方面,要做到全方位。所谓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而对贫困生做到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求对贫困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要注重其思想、心理等因素,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等,充分发挥合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不断成长,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育人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贫困生认定不够准确、教育缺乏连续性,资助形式单一等。

1、重特困证明材料,轻实地调查

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助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贫困生基本情况的把握与了解,同时也是制定奖助学金计划、评审与发放奖助学金的依据,更为开展帮扶与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在大学生录取通知书中,各高校都会附一张家庭困难登记表和助学贷款的相关说明,国家和学校的本意是想做好经济有困难学生的调查工作,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能有机会上学。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伪经济困难学生混入到贫困生的队伍当中,使本来就很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占用,导致高校很难判断学生所提供证明的真实性。就成本考虑,高校很难到每个提供特困证明的学生所在地进行调查,这又给认定工作带来了难度。

2、培养与教育出现断层,缺乏连续性

对贫困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贫困生自身的特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他们身上。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即便是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进行深化,只是浮于表面形式,这容易给贫困生带来很多困惑与误解。对贫困生的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如思想认识方面、心理方面、能力方面等,而这些教育也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跟踪教育,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3、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育人

当前,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常规事务上,比如贫困生的认定与信息整理、助学贷款的申请与管理、奖助学金的发放、勤工助学岗位的安排与管理等,而对贫困生缺乏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等方面。换言之,即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育人。这样便不能有效地帮助地贫困生成长,反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心理、诚信、不知感恩等问题,造成精神上的贫困。这样,物质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容易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更加自卑,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资助育人”的理念是相背离的。

三、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现阶段,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数的不断上升,贫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因此,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

1、加大投入,完善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生活、服务等高技能综合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贫困生群体的教育问题也突显出来。贫困生的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并进行扶持,社会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就业岗位,高职院校要做到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相结合。所谓物质扶持体现在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把资金真正辐射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身上,并结合本学校自身情况,为贫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要加大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设立专门的心理机构进行辅导与帮助,并进行跟踪处理。

2、健全机制,开展多方面教育

全方位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健全机制,开展多方面教育,帮助贫困生解决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信念。

(1)人格教育。健全的人格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贫困生群体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自卑,缺乏安全感。我们应有针对性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疑惑。一方面,老师要多关注,经常性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其他同学的力量,多与贫困生接触,而不是排斥与他们交往,通过同学之间的关怀,来让贫困生感受到温暖。

(2)感恩教育。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贫困生得到社会的恩情要多一些,更应该懂得感恩。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强化感恩意识,如主题班会、相关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生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与成才,树立回报家人,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意识,并化为自觉行动。

(3)诚信教育。一个人的诚信是这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体现,贫困生更应诚信地面对各种资助措施,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依法还贷,诚信还贷,形成人人讲诚信的校园氛围。

3、积聚力量,以校园活动推动贫困生的能力提升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贫困生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比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有利于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贫困生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校园活动成为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

4、资助育人,做好树立励志典型工作

对贫因生进行励志教育,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自尊性、自信心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励志成才”的相关活动,从贫困生的身边挖掘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受到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用身边的例子来感染和激励自己,并化为自觉行动,在行动中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们要强化对贫困生的育人工作,以解决其经济困难为基础,结合其成长成才规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物质育人与精神育人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碧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筑[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 莫欣妍.关于高职院校构建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思考[J].湘潮,2015(8).

[3] 陆亚玲,唐开鹏. 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4] 朱荣,郑雪,庄雪云. 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产业c科教论坛,2015(14).

[5] 屈炳昱.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探讨[J].新西部,2014(11).

[6] 符立志,王英霞.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5(11).

贫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现状,积极创新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中家庭贫困,没有能力缴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类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

(一)贫困原因

高校贫困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贫困生人数和比重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产生贫困生的主要原因有: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家庭基本靠农田维持生活,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收入来源少,很难支付孩子的学杂费,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就更是雪上加霜;多子女或家庭变故,很多落后地区不能很好地实行计划生育,多子女现象比较普遍,本来经济不富裕,要维持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就更加困难,加上有些家庭产生变故,缺少主要劳动力,更加无依无靠。

(二)思想问题

应该说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党、热爱祖国;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勤奋刻苦、坚忍不拔;他们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健康向上,以比较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现状。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心理问题

面对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加上特殊的生活经历,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评价和解释,逐渐导致有些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个别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的自卑、孤僻,平时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起来。这样的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知心朋友,甚至遇事都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对象,对集体活动更是避而远之,把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面对社会上的有些不公平现象,常有仇视的看法;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与推荐自我,不能主动积极地面对就业的竞争。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贫困生从小就明白,家里供自己上学很不容易。上大学后,这些贫困生想尽办法,通过好好学习取得奖学金,或者通过其他的兼职渠道等,尽量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对于这些贫困生而言,他们深深明白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今后走出贫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上进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非常刻苦,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表现出“人穷志坚”的韧性,通常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事实表明,有些贫困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学习不刻苦,成绩较差,怨天尤人,最后出现成绩挂科的现象,有的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

(五)生活问题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奖、助、贷等补助政策,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顺利通过申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曾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一些贫困生每年开学的时候只带来一部分的学杂费,或者几百元的生活费,而且这些钱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绝大部分贫困生都生活俭朴,计算好如何花每一分钱,当然也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经不住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有很强的攀比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大家对贫困生落实经济帮扶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也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为贫困生争取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相比较而言,为贫困生提供的经济支持显现出一定的问题,比如资助渠道不宽,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的渠道比较少;资助力度不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资助,只能把有限的资助金额拆分给许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资助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第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显示不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目前学校工作者仍没有对贫困生形成足够的关注,工作往往浮在表面,疲于应付,缺少有意识的引导,缺乏个性化指导。第三,政府和高校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经济帮扶,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而往往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缺少人文关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类活动,不断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积极落实经济帮扶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仅仅做好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辅导员要全面掌握这些政策动向,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把每项政策都宣传到位,让所带的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清晰了解每项资助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办理的手续。根据不同的贫困个体以及不同的贫困程度,帮助其找到最合适的路径来解决问题,避免有些贫困生因为不能很好理解国家政策而错失一些机会。

(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应该说“80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物质欲望不断增强的同时,有些贫困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自身贫困的原因,产生了对党和社会的怨恨情绪,产生了“仇富”心态;有的贫困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不幸,看不到光明的未来,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有的甚至埋怨命运的不公,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抵触或敌对情绪。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面对面地谈心,宣传身边优秀的典型,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健康成长。 转贴于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较为艰难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了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因此,辅导员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在平时的接触过程中积极关注其心理状况,通过单独面谈或者侧面了解情况,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后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坦然面对现实。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辅导员都经过了专业心理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更加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团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氛围,缩短贫困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距离。对存在个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及时转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有的思想观念和途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创造条件,与校内外相关部门联系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兼职团委工作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平台,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让贫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贫困生对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引导参加勤工助学

为了扶持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高校相应设立了许多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辅导员一般比较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了解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和政策。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联系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一定的报酬来解决自身困难,同时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针对很多贫困生在学校没有广泛人脉的情况,辅导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寻求岗位,不但关注校内的岗位,有机会还要积极开辟校外的岗位,给他们提供较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以暂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六)积极体现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高校中一般都带有学生干部,有的还带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合力,可以促进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平时在学习、生活上接触这些贫困生的机会较多,对贫困生也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朋友,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也能在第一时间把贫困生的状况反馈给教师。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不但在生活、学习、经济上得到了帮助,内心更是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七)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8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曾一度成为媒体评论的对象,也曾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拷问。这一现象反映出我们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要认识到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建设活动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和意识。要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培育大学精神中突出诚信的地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以及观看主题教育片、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使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养成坚定的诚信品格。

(八)加强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