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指的是在根据当地城镇化过程中新产生的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条件下,结合社区治理的特殊性,通过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的创新变革,从而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一、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站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高度,有序变革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但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并不是城乡发展一样化,而是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和农村治理变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造新型城乡关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水、电、燃气等基本生活设施公路、绿化、社区卫生、安全保卫等公共实施建设方面,要按照不低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的要求为农村社区配置资源,以保障其生活的基本运转;结合新型农村社区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考虑农村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商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健身、娱乐等服务,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特殊性要求,逐步健全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新型农村社区特征活设施以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各自本身的特点,重置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资源配置、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关系调适等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运作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三个主体:村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乡政府。
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探索构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等组织框架,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主导社区民主协商和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参与自治和社会协管为内涵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
三、理顺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好而有效的衔接。
乡村关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要坚持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原则,首先要调节好好村民自制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依法完善关系定位,理清乡村关系。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是介于农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特殊形态,其自治到底是依据哪项法律尚未明确。但在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问题上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对社区负有指导和服务的义务,社区则代表居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予以协助并进行监督。据此,实践中要对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所有相关工作进行明确的清理,划清在这些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乡镇政府及其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分清政府与社区的各自
职责。
在理清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基础上,要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为纽带,建立起政府社会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制。这就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公共管理社区化步伐。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农村社会管理,而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的社区治理。乡镇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在这里有农村社区治了交集,为理顺乡村关系,构建政府与社区的衔接和互动提供了可能。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培育,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善于引进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极其主要的一个环节。社会组织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居民参与联结,实现利益表达有序化,能够在反映民众诉求、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要努力培育并发展公益类、慈善类和服务类为重点的社会组织,使其与政府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农村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但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也不应该忽视,在发达地区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不仅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而且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力量隐藏在广大群众之中,积极依托和运用社会的力量包括市场力量进行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动员社区居民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民众表达和联结的载体,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程乙悦(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基本原理专业。
[关键词] 智慧社区;评价体系;模糊多属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1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07- 04
0 引 言
智慧社区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2012年,提出了集约,绿色,智能和低碳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兼顾城乡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认真贯彻创新、绿色等五大发展理念,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针对智慧社区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013年10月,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同年,《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智慧青岛建设到2016年要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全面建设智慧社区,使其覆盖率达到200万户以上。智慧社区是检验智慧青岛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针对青岛市智慧社区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如王京春分析智慧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张彭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智慧社区的搭建;郑从卓等分析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国外学者如Hall Margert认为可以把居民的幸福预测作为管理智慧社区的一种方法。但是,缺少系统的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朱梅芸构建了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杨昌辉设定四个维度采用平衡记分卡法对智慧社区进行绩效评价。
4 结 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6.1%。2016年9月,青岛市共有157万老年人,其中“空巢”老人占七成以上。人口老龄化使养老成为重大民生问题。2016年青岛市的《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2016年10月11日,强调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养老在指标体系中占有最大比重。考虑到老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次准则层增加了精神慰藉。
有些地区只简单的以实现预期的数量来评价智慧社区建设情况的好坏。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忽忽略了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居民满意度。并且,在结论中我们分析出某地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而得不到更确切的信息。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智慧社区内涵丰富,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模式。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京春,高斌,类延旭,等.浅析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实践――以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为例[J].理论导刊,2012(11):13-15.
[2]张彭,王轶斌.基于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社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83-84.
[3]郑从卓.我国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9):53-56.
[4]Beer M, Anderson I. Using Agents to Build 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VCN(Intelligent Community Alarm)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2001:106-107.
[5]朱芸.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慧社区评价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5):138.
[6]杨昌辉,张可莉.基于BSC 方法的智慧社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C]//第十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
[7]Park J H, Park Y, Kwun Y C, Tan X G. Extension of the TOPSIS Method for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under Interval-valued Intuitionistic Fuzzy Environment[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1,35(5):2544-2556.
一、2011年新型城镇化建立获得了阶段性效果
2011年,在市委、市当局的准确指导下,我市以新型城镇化建立为引领,加速“一中间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建立措施,城市根底设备不时完美,城乡治理和公共效劳程度不时进步,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城建系总共取得省部级以上表扬13项,圆满完成了市委、市当局下达的各项目的义务。
(一)中间城区辐射带动才能分明提拔。2011年全市共施行市政路途、桥梁、园林、水利等建立项目164项,完成投资98.3亿元,新建改扩建路途通车里程到达80.6公里。对中州中路、凯旋路等39条市管路途进行了大修正造,对开元大路等86条市管路途进行了精密化养护提拔,对270条区管路途、130条背街冷巷进行了达标养护,对278个无主管旧房屋小区情况进行了集中整治;洛河器械段等水系提拔工程顺畅施行;新区龙门大路革新和福民安顿小区、中心商务区、行政副中间等项目加速推进。建立各类保证性住房35917套,超额完成省定目的义务。廉租住房累计发放补助8486万元,保证坚苦家庭2.9万户。市民生涯前提分明改善,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进步。
(二)中小城镇承载承接效果明显加强。县城的旧城区、新区和财产集聚区建立齐头并进。2011年县城旧城革新项目开工149个,完成投资84.1亿元,完成征迁297.8万平方米,完成各类市政管网187公里;县城新区完成投资97.9亿元,新开工面积266万平方米,新建路途228公里,情况分明改善,功用进一步提拔。
(三)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稳步推进。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70多亿元,开工建立新型乡村社区156个,建立四层以上住房1291栋,4.8万余套。可整合村庄301个,集聚生齿52.6万多人,腾出地盘4.8万多亩,带动23.3万人就业。
(四)城中村旧城棚户区征迁义务圆满完成。遵循搬家群众好处最大化的指点思维,对峙“零违规、零强拆、零变乱”和“依法、阳光、调和、平安”的准则,对全市36个城中村和79个旧城棚户区进行了革新,共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征迁面积2000万平方米。洛北城区共完成征迁面积1217万平方米,是前十年征迁面积总量的两倍多。
(五)城市治理程度具体提拔。以创立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理顺城市治理体系体例,展开市容专项放哨30多项,累计发现问题20余万件,问题处理率到达99%;抓好市政设备养护治理,加速环卫根底设备建立,荣获“河南省精密化治理进步前辈城市”称号。
二、当时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凸起问题
依照“对准国际、国内一流”的规范来看,当前我市城镇化建立的规范不高、速度不快,能拿得出手、在全国可当典型的亮点不多。首要显示在:一是城乡规划的引领效果不到位;二是作为新型城镇化主要环节的征迁任务在前期入户测量、安顿测算、公开公示等方面不到位,还存在操作不标准、补偿规范不一致、赔偿安顿方案不通明、安顿房建立滞后等问题,激发了单个不不变事情;三是因布置工程较多,加上旱季较长,使施工现场治理不敷标准,粉尘扰民、噪声扰民、沿路抛洒、带泥上路等景象仍时有发作;四是资金缺少问题仍困扰着城建提拔的速度和质量,城市运营的理念、思绪、胆略、效能需进一步增强;五是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城市精密化治理程度需进一步提拔,等等。
三、2012年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机和责任
2012年是华夏经济区建立具体推进之年,是我们朝着“福民强市”总体目的迈进的要害之年,也是“城建提拔攻坚战”的要害之年。依照省、市党代会要求,要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开展示范市,要在华夏经济区建立中有更大担任,必需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责任严重。然则,我们也面对着良多时机。起首,市委、市当局高度注重城镇化建立,市委经济任务会议明白把“继续提拔城市形象、加速新型城镇化历程”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经过城市建立的大跨越、大提拔,完成保增进、促民生、保不变的目的。其次,面临严肃的全球经济情势,国度将持续施行积极的财务政策和稳健的钱币政策,出力添加投资、扩展内需,加大对根底设备建立和保证性住房等范畴的投入。第三,华夏经济区上升为国度计谋,作为副中间城市,省委、省当局必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赐与支撑。我们要掌握时机,坚决决心,起劲破解城镇化开展中的难题,继续提拔城市形象和档次,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四、2012年新型城镇化建立的重点任务
(一)完美中间城区功用,加速施行一批根底设备建立项目。依照城市第四期总体规划要求,环绕洛北城区加速提拔、大新区加速建立、洛偃板块加速联接推进,2012年共施行根底设备建立项目178项,概算投资271.7亿元;个中洛北城区施行城市根底设备建立项目106项、完成投资54亿元。东环城路、南环城路要力争在本年岁尾前局部路段通车;西环城路高新区段力争完成路基总工程量的35%,涧西区段建成通车;310国道改扩建工程(北环城路)7月底全线通车;九都路疾速路力争早日开工;滨河路岁尾前根本完成通车;新区龙门大路、瀛洲东路、陈谭路中段等工程牡丹文明节前通车;唐宫路、丽春路等断头路打通工程岁尾前建成通车;对100个无主管破旧小区进行绿、亮、净、畅综合整治。抓好洛偃疾速通道等32条路途绿化工程和洛浦公园革新提拔工程,持续施行“满城皆牡丹”工程,打造名副其实的牡丹花城。
(二)统筹城乡开展,加速县城和小城镇建立。依照县城老城区、新区、财产集聚区的规划结构,连系村庄结构规划,2012年县城城中村和小城镇建立完成革新项目120个,完成投资66亿元,征迁面积260平方米;县城新区建立开工面积165万平方米,新修路途220公里,完成投资77亿元,实在加强县城内在式开展的综合承载才能和吸纳才能。
(三)明白建立规范,加速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落实市委、市当局关于加速全市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的指点定见,依照“三个集中”、“六个一体”要求,连系构造调整、地盘流转、生态旅行“三篇文章一同做”,依照分类推进的准则,科学编制新型乡村试点规划,在中间城区、新区的“九加一”地域和“五组团四支撑”的县城、财产集聚区、旅行景区、移民新村等区域开工建立大型社区100个。
(四)加大征迁力度,加速旧城革新建立措施。承接2011年征迁任务优越残局和强力推进的好态势、好气焰,一是要以安顿房建立为重点,确保2011年已开工的26个和2012年拟开工的25个城中村革新项目安顿房按工夫节点建立,使返迁群众按征迁合同商定按时入住,起劲把安顿房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二是2012年施行革新项目72个(旧城革新26个,城中村革新25个,棚户区革新21个),个中洛北城区要完成投资300亿元,确保完成征迁面积1080万平方米,争夺完成征迁面积130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1000万平方米,完工面积400万平方米。
(五)理顺治理体系体例,进步城市精密化治理程度。依照上一年12月12日毛书记对城市治理任务的要求,继续提拔精密化治理程度,稳固全国文明城市创立效果。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治理体系体例。依照“重心下移、属地治理”的准则,构成市为中心、区为重点、街道为根底、社区共同的城市治理形式,凸起街道、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效果。二是加速数字化城市治理系统建立,岁尾前建成投用。三是对峙展开市容次序、情况卫生、文明工地创立等专项整治运动,使城乡相貌真正获得提拔。四是持续抓好环卫设备的建立和晋级革新,展开生涯渣滓分类搜集试点任务,确保市容情况更洁净、更有序。
(六)环绕民生改善,强力推进保证性住房建立。在确保全市61个征迁安顿房加速建立的还,开工建立各类保证性住房24801套。住房公积金掩盖面到达86%,资金运用率到达72%。仔细落实国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好房地产开拓建立环节的全进程监管,全年完成商品房投资105亿元。
五、确保新型城镇化顺畅推进的保证办法
(一)增强规划治理,凸起规划引领效果。力争上半年第四期总体规划获批。高程度编制中间城区、县城、财产集聚区、中间镇等各类规划,树立全掩盖的规划系统。组织好《中间城区与周边五条疾速通道沿线绿地景象规划》、《市10个收支口节制性具体规划和景象设计》、《城市亮化专项规划》、《牡丹元素雕塑设计》等50余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制订好全市新型乡村社区布点规划和具体规划,引领城镇化安康、有序开展。
(二)抓住政策时机,确保建立用地需求。地盘瓶颈制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面对的最浩劫题。要用好保证性住房和严重项目建立用地独自组卷上报的政策,争夺相关用地方案由国度和省装备。应用好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人地挂钩政策,争夺获批建立用地增减挂钩目标1万亩,全年力争新增建立用地2.5万亩。岁尾前完成全市乡村集体地盘一切权确权注销发证任务,为运用权流转打下坚实根底。以乡村地盘综合整治为载体,将乡村村庄、根底设备建立和公同事业、乡村财产开展等用地,归入地盘整治规划和整治项目规整齐并施行;探究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用地目标先运用后核销的治理方法,确保“村民”改“居民”后的正当权益。多策并举,确保城镇化建立的合理用地需求。
(三)强化运营城市,破解建立资金难题。新型城镇化可否加速推进的要害,是要处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要充沛发扬财务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要实在做到以运营城市为投资主渠道,仔细落实洛政办〔2009〕76号、洛政〔2011〕110号和洛政办〔2011〕166号等文件要求,做强做实城投、文投、交投、园发等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加新型城镇化建立,构成多元化的投入建立格式。
(四)加速高速和疾速通道建立,完成城乡交通一体化。加速中间城区与“五组团”之间的疾速通道建立,构成半小时经济圈。个中洛偃疾速通道顾县至巩义段上半年建成通车,洛伊疾速通道岁尾前全线通车,洛吉疾速通道二期黄河大桥下半年开工建立,完成投资3亿元,洛新疾速通道上半年完成前期手续报批,洛宜疾速通道市区段牡丹文明节前建成通车,新310国道完成投资5亿元。中间城区与“四支撑”县城之间的4条6段高速公路方案完成投资81.6亿元,使中间城区与周边的联络愈加严密。完成乡村公路建立120公里,桥梁1000延米。彻底改善城乡居民出行前提。
(五)科学布置,加速项目推进。对2012年新型城镇化中中间城区、县城、新型乡村社区三大建立义务中的每项任务,树立台账,明白工夫节点,倒排工期,展开专项举动,经过一个又一个集中举动,完成一个又一个既定目的,推进各项任务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造
保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造、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造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治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构造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治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造工作。
(三)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造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就业网和*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充分利用*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家网络会员单位,2009年以来,共通过*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造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造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天王机械加工、*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造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二、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基本情况
2009年,我局严格按照《*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造。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造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构造调解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治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造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201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造,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0年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造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造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增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造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造。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造。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增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治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指南》得来不易”
《决策》:作为长期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业内人士,您如何看待《指南》的出台?
刘波:海绵城市的技术理念和产业体系在欧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环境,并且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海绵城市技术在我国还处于理念推广阶段,设计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还没有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市场需求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南》的是中国城乡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展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光明的前景。相关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也会逐步建立起来,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促进作用,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决策》: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
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
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指南》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决策》:海绵城市适用于哪些领域?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就是这种关切的表达。
社会应该如何利用雨水资源?如何看待洪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如何处理水、土壤、空气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都能在海绵城市技术中找到答案。
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如果每一个城乡社区都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么美丽中国的梦想就实现了。
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我估计5-10年初见成效,10-15年大见成效,但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有所作为。
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建设生态社区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看到社区(汇水区)与湿地、河湖的关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这样我们在社区生态建设时才不至于迷茫,避免投资浪费,达到投资效益。
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破除体制与
部门利益牵绊”
《决策》: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体制上看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刘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包括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海绵城市技术才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如果受到体制与部门利益牵绊,任何好的发展路径都会夭折。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住建部一家来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海绵城市技术是城乡生态建设的基础技术和方法,也是实现城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宏观层面解决流域性法律缺位的问题、行政管理分散的“九龙治水”的体制问题、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支持空乏的问题,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解决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流域性的水生态建设规划问题、市场和企业培育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等等,最后实现我国生态工业腾飞的战略目标。
《决策》:从试点城市来看,应该怎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为解决我国城市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地表无限制硬化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各流域城市政府应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国家应将这一指标纳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三是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五是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催生万亿产业机遇”
《决策》: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这对产业发展来说将带来哪些机遇?
刘波: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
《决策》:现在,中央和一些地方也开始行动起来了,如何看待各地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刘波:2015年1月27日,中国海绵城市技术创新联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正式成立,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专家顾问团队和大型海绵城市实验区。今后,类似的技术团队和探索实验将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城市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