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子政务现状与问题;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长春市电子政务技术架构
一、国内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国的电子政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网络建设现状
网络建设是中国各级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关注点。经过几年的投资建设,国内大多数市县级政府都建成了较先进的网络环境。2003年,电子政务建设形成外网、内部网两个物理或逻辑隔离的信息网络为主要模式,其中内部网为网,外网与互联网相连。绝大部分政府管理部门开始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完善内部的政务办公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电子政务法规建设
在电子政务法规建设方面,政府作了许多工作。先后出台了信息公开条例、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与法规。与此同时,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电子网络状态的行政程序、流程的调整,也被提到重要议程。
2、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有关机构的分析研究,中国电子政务存在下列典型问题:
沙丘型 — 根基弱、质量低的大批政务网站
克隆型 — 简单地把政府事务搬到网上
冒进型 — 不平衡的发展,纵强横弱
孤岛型 — 信息孤岛,缺少信息的整合与共享
进展慢 — 建设与推进缓慢
存在这些问题与下列方面原因有密切关系:
(1)理念、定位和推进力度不够
许多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没有明确合理的定位,缺少合理可行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许多政府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电子政务的规划和建设。
(2)缺少统一规划
电子政务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建设,而是一个复杂、长期、与多方面相关联的系统工程。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常常出现没有统一规划,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弱、小、散、差”的局面。
(3)投资不平衡
我国IT投资包括电子政务建设中,硬件投资高达80%,在软件、开发服务方面的投资远远落后,显示出国内信息化仍处在初期阶段。
(4)缺乏整体性观念
国内的电子政务建设大都是从单个应用系统开发建设的,由此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
(5)内部信息门户相对落后
内部信息门户正在成为先进电子政务体系协同工作环境的统一入口。除了使用Office之类的通用客户端软件处理文档信息,政府员工几乎全部在内部信息门户上开展日常工作。
(6)外部信息门户缺乏服务和互动的能力
出于形象宣传的需要,目前国内政务外部网站普遍存在重信息、轻服务的问题,多数网站处于政务信息上网阶段,是政府的宣传窗口和信息平台。
(7)内部应用系统亟需发展
先进的电子政务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已经有了丰富的、能供满足政府信息化办公的所有需求的众多应用系统。当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缺少高质量的应用系统。
3、未来发展趋势
面向公众的基于网络的服务型政府
(1)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是使政府更好地履行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能。为此,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为民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2)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
(3)建设电子政务体系的互联互通能力
随着网络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各种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电子政务体系的互联互通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
(4)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传统的政务办公和服务中,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政府机构的重组、整合,再造。
二、长春市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基础实施建设
信息是当前主要业务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分散建设”阶段;
门户相对成熟,电子政务应用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基本”阶段;
IT运维能力建设正在起步;
1、长春市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面向公众的基于网络的服务型政府;
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主导思想是建设一个具有国内领先的、先进的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一个先进的电子政务体系需要与四个用户群体进行信息交互、提供各种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图1描述了这种关系。(见图1)
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政府(这里泛指市政府、党委、人大、政协、和司法监察等各级政务部门)、企业、社会公众和公务员。电子政务的运作也主要围绕这四个行为主体展开,包括政府与政府(G to G)、政府与企业(G to B)、政府与社会公众(G to C)的互动,以及政府与内部公务员(G to E)的互动。
(1)政府与政府(G2G)互动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包括:城市政府机关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的部门之间、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
1、国家和地方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如人口信息、地理信息等;
2、政府之间各种业务流所需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如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公安等;
3、政府之间的通信系统,包括各种紧急情况的通报、处理和通信系统;
4、政府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文管理等;
5、政府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等。
图表 1 电子政务体系与用户群体的关系
(2)政府与企业(C2B)互动
政府与企(事)业的互动主要包括:政府向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政府向企事业单位颁发的各种证照等,实质上都是政府向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企业面向政府的活动包括:企业纳税、填报各种统计信息和报表、参加政府采购、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反馈等。
(3)政府与公众(G2C)互动
政府与公众的活动,实际上是政府面向公众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各种证件的管理和防伪、医疗保险等。
公众对政府的活动,除了包括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利费用,按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表格,以及缴纳各种罚款等。
(4)政府与公务员(G2E)互动
政府通过Intranet、E—mail和能够在线管理工资、福利、预算、会计和其他功能的信息应用系统来增加与内部员工间的电子交互。
2、总体技术架构
参考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经验,为了全方位支撑电子政务建设,保障电子政务建设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框架和整体架构。
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合理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可以用下图描述:
3、建设原则
参考国内外先进、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并结合长春市的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长春市基础应用平台是一个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平台,必须具备先进电子政务的全方位支撑能力,包括下列主要部分:
1、 建设和完善信息处理的基础软件设施,为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奠定基础;
2、 建设和完善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安全体系;
3、 建设新的信息处理应用系统,能提供各种办公业务支持,包括面向政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等;
4、 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交换的能力和政务网关。
4、建设目标
基于微软技术平台,建立一套适应长春市政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技术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架构和应用系统技术架构,并实现知识转移,形成:长春信息港政务信息化支撑平台=产品技术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专家队伍
5、实施的范围
长春市电子政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程度高、规模大的信息体系。建设这种大规模的信息体系。
主要建设的内容包括:
部署实施基础架构
1)统一目录服务体系;
2)统一服务器监控管理;
3)统一补丁分发体系;
4)统一桌面管理体系;
5)统一软硬件资产管理;
6)统一的数据交换体系;
考点一、符号的应用是否恰当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硫化钠的水解S2-+H2O=H2S+2OH-
(B)Al2S3投入水中2Al3++3S2-+6H2O 2Al(OH)3+3H2S
(C)加热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Fe3++3H2OFe(OH)3 +3H+
(D)明矾溶液加热水解生成沉淀 Al3++3H2OAl(OH)3+3H+
解析:(A)项中S2-的水解是微弱的可逆反应,且以第一步为主,正确的产物是HS-+OH-。(B)项Al2S3投入水中发生强烈的双水解反应,反应较彻底,正确的应为:2Al3++3S2-+6H2O=2Al(OH)3+3H2S。(C)项在加热条件下,能促进Fe3+的水解,不能用“”,且制得的Fe(OH)3胶体不能标“”符号。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对策: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时要注意看等号()、可逆号()、箭号(、)是否应用恰当。一般离子方程式和制胶体用“”,另外要特别注意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常温下发生单水解的盐,由于反应较微弱且可逆,离子方程式中不写“”,用“”,不标“”或“”箭号。
(2)加热条件下发生单水解的盐,由于加热能促进水解,一般不写“”,应写“”,要标“”或“”箭号。
(3)多元弱酸(或中强酸)跟强碱组成的正盐如Na2S、Na2CO3、Na3PO4等水解时,其离子方程式可分步写,也可只写第一步,但不可多步合为一步写。
(4)能发生强烈双水解反应的盐,如Al3+与HCO-3、CO2-3、S2-、HS-、AlO-2,Fe2+与HCO-3、CO2-3组成的盐,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应写“”,要标“”或“”箭号。
(5)能发生较微弱的双水解的盐,如CH3COONH4,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应写“”,不标“”或“”箭号。
考点二、几个守恒有没有遵守
例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金属钠与水反应Na+H2ONa++OH-+H2
(B)Fe2(SO4)3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H2S 2Fe3++H2S2Fe2++S+2H+
(C)H2O2溶液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2MnO-4 +7H2O2+6H+=2Mn2++6O2+10H2O
(D)铜片与稀硝酸反应Cu+NO-3 +4H+Cu2++NO+2H2O
解析:(A)项错在H原子不守恒。(C)项错在电子得失不守恒。(D)项错在电荷不守恒。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对策: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原则加以配平,因此,在分析判断时还要注意所给离子方程式是否遵循“三守恒”。
考点三、化学式拆与不拆原则
例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钙溶于醋酸中CaCO3+2H+Ca2++H2O+CO2
(B)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2-3+2H+H2O+CO2
(C)Cl2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Cl2+2OH-Cl-+ClO-+H2O
(D)Ca(HCO3)2溶液与盐酸反应HCO-3+H+H2O+CO2
解析:(A)项错在将弱电解质CH3COOH写成离子形式。(B)项错在将微溶物碳酸镁写成离子形式。对于(C)项,石灰乳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也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该反应只存在化学方程式,不存在离子方程式。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对策: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首先要解决的是反应物、生成物的“拆”与“不拆”的问题。因此,应注意:
(1)离子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Cu与浓H2SO4的反应、NaCl固体与浓H2SO4制取HCl的反应、Ca(OH)2与NH4Cl取NH3的反应等均不存在离子方程式。
(2)单质、气体、氧化物、固体、难溶于水的物质以及弱酸(CH3COOH、H2S、HClO、HF等)、中强酸(H3PO4)、浓硫酸等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
(3)对于弱碱氨水,作为反应物写成: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较大时,写气体分子式NH3并标“”符号,否则一律写NH3·H2O。
(4)弱酸、中强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2PO-4、HPO2-4等一般不能拆开书写,只有强酸的酸式根离子才可写成电离形式,如HSO-4可写成H+和SO2-4。
(5)对于微溶物如Ca(OH)2、Ag2SO4、CaSO4、MgCO3等,作为反应物时,若处于稀溶液则写成离子形式,若是浊液或固体则写成化学式;作为生成物时,一般用化学式表示,并标出“”符号。
考点四、反应物与生成物要对应的几条规律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过量Cl2通入FeBr2溶液中Cl2+2Fe2+2Fe3++2Cl-
(B)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C6H5O-+CO2+H2O2C5H5OH+CO2-3
(C)Mg(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澄清石灰水
Mg2++2HCO-3 +Ca2++2OH- =CaCO3+2H2O+MgCO3
(D)在Ca(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Ca2++2HCO-3 +2OH-CaCO-3 +2H2O+CO2-3
解析:(A)项由于还原性Fe2+>Br-,又Cl2过量,Fe2+、Br-全被氧化。 (B)项由于酸性H2CO3>C6H5OH>HCO ,HCO 比C6H5OH更难电离出H+,反之可知C2-3O 结合H+的能力比C6H5O-强,因而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只能生成NaHCO3,与通入的CO2的量无关。(C)项由于Mg(OH)2的溶解度比MgCO3小,故生成物是Mg(OH)2而不是MgCO3。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对策:
(1)考虑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以及溶解度等的强弱大小,要符合“强者先行”原则。
(2)注意反应物互相滴加的顺序,如Al3+与OH-反应、AlO-2 与H+反应、CO 与H+反应、NH3·H2O与Ag+反应等,均为滴加顺序不同,离子方程式也不同。
一、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意义
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政务平台,缩短村民到政府之间的距离,这对于农村居民和当地政府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的政治、经济方面。第一,发展农村电子政务有利于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电子政务在农村的应用和普及有利于实现村务管理、土地管理和收费管理等一系列与农村公民利益息息相关的行为公开透明,从而确保“村务在阳光下运行”,所以说农村电子政务有利于保障农村居民的知情权。而且,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拓宽了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不需要实地去相关部门,只需在家动手操作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就能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向上级部门反映,这样既增加了农村居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又能促进农村的基层民主自治管理。借助网络和政务平台就能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腐败,推进廉政建设。第二,发展农村电子政务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农村地区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在信息网络还不够发达,进而就会出现许多农产品滞销和劳动力输出困难等实际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出现“奶农将滞销的牛奶导入河里”“果农任由香蕉在地里腐烂”等负能量的新闻事件。在农村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农业部门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并提供可靠的经济服务,使农民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和服务,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现在的农业生产不断的机械化,农村劳动力相对于有限的农业劳动就表现得十分充裕,政府部门通过政府网站门户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城市务工信息,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而且,农业部门通过网站向农民介绍一些科技务农的知识,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产量和经济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第三、发展农村电子政务有利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能有效地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增加政府信息和公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树立公正公开的良好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时,农村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能够免去农村居民“跑部门”的麻烦,只需要利用电脑和网络,在家就能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促使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
二、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就是通过农村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将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服务通过电子技术及时有效地到政务平台上,农村居民通过电脑以及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能够获取到信息和服务。农村电子政务是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基层反腐的新思路新手段。农村的实际情况,比如经济水平、人口状况、技术设施等造成了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千差万别,有些因素也是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网络设施落后。
电子政务是以信息网络的完善为发展基础的,网络设施的完善是一个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硬性条件。信息网络设施是建设农村电子政务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前提。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等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信息化设备。相比于城市的网络设施的完善程度,农村地区要低得多,这不但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农村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也使得单位面积的网络设施成本比城市高许多。例如,1平方公里的城市社区居住有100户居民,在农村居住分散的地方或许只居住了10户居民,这样算下来,网络设施的投入/产出比就不高,地方电信部门往往也失去利益的驱动力,从而造成农村地区网络施舍不完善的局面。电子政务的完善发展还取决于用户是否使用设备去获取它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这就需要终端设备。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居民还是显得较低,他们愿意在花在电脑、手机这样的非生活必需品上的钱也比较少,这样就造成农村计算机设施匮乏,电子政务的使用效率低。这种由经济水平产生的农村硬件设备落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制约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
2.建设农村电子政务的资源匮乏。
完善的网络设置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面,一个良好的电子政务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撑。这里的“资源”主要是信息资源和资金。信息资源是构建电子政务的主体,信息资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但是目前来看,县级及以下的乡镇、村委的电子政务官方网站都初步构建,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方面还存在弊端,通过浏览崇明、江浙等地区的村务网站,发现信息更新速度很慢,很多“最新信息”都是数月以前的,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因为农村电子政务的主要受众是农村居民,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对他们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村务网站向他们传达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也是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通过浏览一些农村电子政务网站发现这方面的知识介绍是十分少的,农村电子政务也没能发挥它的一些重要功能。资金是限制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中国农村经济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整体而言东部的农村地区比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经济要发达。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也不高,因而用于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也十分匮乏。资金的限制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3.农村电子政务配套的信息化素养和使用技能不高。
农村电子政务主要是面向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农村电子政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和使用电子政务的能力关系到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的比重很大,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来看,中国农村居民当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居民仍旧是少数的。这样相对低水平的教育现状制约了农村居民去认知和使用电子政务。不能正确地认知到电子政务的便利和重要作用,他们就很难去接受这样的政府服务方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认识到了电子政务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使用方面还存在障碍,这样也限制了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相对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很难留住电子政务方面的技术人员来指导农村居民使用电子政务。这样的双重制约作用使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去“瓶颈时期”。
4.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还不成熟。
通过翻阅文献,一般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总结起来就是信息阶段、网上办事阶段、网上互动阶段。信息阶段,电子政务平台主要将一些实时信息整合,服务对象通过浏览网站来获取信息服务。网上办事阶段,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增加了一些表格下载、表格填写、事务办理等功能,用户可以不去实地部门就能通过电脑下载、填写和办理相关事务。网上互动阶段是电子政务发展比较高级的阶段,这一阶段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功能以外还增加了意见反馈、留言信箱等社情民意表达的渠道。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还主要停留在第一二阶段,其中最多地还是第一阶段的功能,电子政务平台更多地充当信息的角色,电子政务平台的界面大多是信息浏览和表格下载按钮,而电子政务平台反映意见建议的功能还是欠缺的。论坛和留言板建设还不完善,有的电子政务平台即使有留言功能,这些用户留言也大多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出现“有问无答”的局面。
三、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路径探索
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技术成熟了就能把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好了。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素质和网站自身的服务质量。在分析它们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探索性的建议,这样才可能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
1.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网络设施。
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目前,农村不健全的基础网络建设已经成为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完善农村基础网络设施是发展农村电子政务的首要任务。我国一直就有城乡差异的存在,农村收入来源少,政府投入也少。因而,要向完善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宽裕了,他们愿意花费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钱也就多了。同时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对于购买信息化设备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更有助于增加他们使用农村电子政务的可能性。农村地区由于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导致网络基础设施投入的产出效益少,因而电信部门就失去在农村地区建设基础网络的积极性,加上农村政府的资金来源少,大多是依靠上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因而网络基础设施投入也就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社会共建”模式来推动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所谓“社会共建”模式就是在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比如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力量,通过企业支持和非营利组织个人的募捐赞助,弥补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投入和设施的不足,共同推进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目前,用于完善农村基础网络建设的工程主要有“村村通”工程,这是政府改善农村基础网络设施不健全的重要举措,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得到一定的改观,但是要想完全改变农村基础网络设施不健全的局面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电子政务意识和使用能力。
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应该要转变农村居民落后的意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他们使用电子政务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使用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农村电子政务的宣传推广,并为农村居民开设电子政务专题讲座,提高他们认识到农村电子政务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重要意义。针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偏低、使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基层政府可以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帮助指导农村居民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帮助他们获取农产品的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城市劳动力需求情况,积极引导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能帮助农村居民重新认识到互联网以及电子政务的重大作用。但是仅有使用意愿还不足以保证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否有能力去使用电子政务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居民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限制,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不足,因此,基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使用培训班,通过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尝试,学会使用计算机。只有意识和能力的双重提高,才能真正增加农村居民使用电子政务的热情和可能性。
3.优化电子政务网站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电子政务 实验室 建设 方案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观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是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山西省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实验室建设原则
搭建现代化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不仅是提高管理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能力,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而且是推进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探索电子政务服务模式,推广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1 准确定位
准确的电子政务实验室功能定位,既是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实验室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对政府的职能、组织结构、决策方式、管理行为、运行模式、工作流程等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主要在政务内外网络平台的搭建、协同办公、流程设计、模型构造、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安全保障、技术实现及异构系统的解决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着重解决电子政务中“技术”为“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1.2 科学规划
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政府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施的第一步。电子政务实验室规划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与保障、实验环境、人才队伍、工作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等。实验室将结合山西省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情况,参考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解决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山西省的电子政务发展做好储备。
2、实验室建设目标
实验室分别以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社会之间不同层次的建设内容为模拟对象,分阶段分步骤地展开实验研究。内容涵盖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内部网系统设计、数据分析系统、政务内网系统、政务外网系统等政府的主要电子政务业务,构建模拟政府门户网站、模拟政府内部办公实验系统、模拟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实验系统以及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办公等解决方案和模拟演示系统。
3、实验室建设内容
3.1 电子政务实验环境建设
3.1.1 网络基础设施实验环境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系统的底层结构,主要涉及通讯线路的管网建设、通信光缆的铺设、基础传输设备的安装调试、与Internet的互联互通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来保障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升级换代。通过该部分可以试验宽带、无线、拨号等联网方式。熟悉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配置设备的运用。
3.1.2 政府内部网络实验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日渐成熟,对OA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政府办公事务需要更多的合作、协调,这就要求办公自动化更多要实现“团体工作”的任务,它不再局限于某个部门和工作组,而是大范围的组织系统。从底层的科室,然后汇总到区、县级机构,逐步向市、省各级汇总,直至中央总局等,形成庞大的层次结构。需要系统的研究各级机关的网络物理层、网络基础应用层和网络信息应用层的异同,对各个业务层的不同需求以及相互协同工作的情况。
3.2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模型建设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应用,涵盖的范围很广,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应用解决方案。而电子政务的建设又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技术包含了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搜索引擎、网站互动“新媒体”技术、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电子政务集成技术,工作流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技术、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技术、中间件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等技术。实验室将综合研究运用新技术建立各业务系统模型,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应用向纵深推进。
3.3 政府信息网络安全试验系统
中国电子政务的构建,应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才能使得政府正常的运转并高效的工作。要充分利用与电子政务相适应的电子安全技术,对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安全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一般包括:用户身份的验证、网络的安全、网关的安全、主机的安全、内容的安全、系统的安全、通讯线路的安全等等。要利用试验系统进行攻防演习,最大限度的避免黑客的入侵、计算机病毒的蔓延和破坏,提高网络自身的安全性。
3.4 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建设
要想深入推广电子政务,就要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在全面提高电子政务运用整体水平上下功夫。电子政务系统能否很好的运用,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操作和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模拟系统和专业知识,对本系统、本部门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采用专题学习、集中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轮训,加快电子政务普及速度,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干部职工可以通过积极上机实践,互帮互教,互学互惠,互动交流,努力领会消化所学的内容,切实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验室建成后的效益
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填补了山西省在电子政务实验上的空白,通过对电子政务涉及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内部网系统设计、数据分析系统、电子政务内网系统、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等政府主要电子政务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模拟实验,必将大幅度提高山西省在电子政务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水平,降低政府办公的成本,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实验室研究人员将通过直接深入电子政务实践寻求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和建立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整合现有网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率,避免“信息孤岛”问题; 实验室的系列研究成果,可以向全省进行推广,实验室还可以为山西省各级机关培训电子政务系统管理人员和开发维护人员,进而推动全省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政务 基础性技术标准 特性
所谓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是指对电子政务领域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具有广泛适用范围或包含通用条款的标准。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能够规范并指导电子政务基础性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保障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及信息安全等。此类标准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其他标准的基础,失去它的支持,其他标准的建设如同空中阁楼,电子政务亦将无法正常推行。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总则)在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中明确提出:要“突出重点”,“重点研究解决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共性、基础性标准化问题,集中力量抓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安全方面的关键性标准项目”[1]。基础性技术标准作为现阶段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重点,对其进行特性研究是标准化研究的题中之义。明确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特性对于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维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
作为电子政务发展助推器的基础性技术标准,其特性是在网络信息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日臻完善以及现代政府行政管理手段日益信息化、规范化所共同营造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对其特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信息技术、行业竞争、知识产权和现代政府管理等因素的考量;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公共物品特性、基础性、通用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性表现较为突出。
一、公共物品特性――纯公共物品特性和准公共物品特性[2]
标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无论是秦始皇时代统一度量衡,还是18世纪末英国纺织工业革命中首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标准,甚或信息时代的IT标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标准一旦公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对标准的使用均不会影响其他个人或组织对该标准的使用――借用微观经济学论述纯公共物品本质特征的一个术语,即“非竞争性”。上述标准之间的不同之处则在于:由此前两者具有纯公共物品特性,统一的度量衡及工业社会的技术标准还具有纯公共物品的另一个本质特征――“非排他性”,即不可能阻止不付费者对标准的使用[3],而信息技术标准并不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有些技术标准通过和专利相结合获得了知识产权属性。虽然这些信息技术标准仍然是非竞争性的,但它们借助知识产权具有了明显的排他性――如果达不到标准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只有向标准体系寻求技术许可并支付高额的费用才能获得相应的生产技术,否则便被排除在市场门槛之外,其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符合经济学对“准公共物品”的界定[3],因此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信息技术标准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各种各样的标准战应运而生,远至VCD行业的SVCD与VCD之争,近至微软力挺其OOXML(Microsoft Office Open XML)文档格式技术规范成为国际标准掀起的滚滚硝烟,信息产业的标准战愈演愈烈――而这些,都是标准的准公共物品特性惹的“祸”。
具体到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它涵盖的范围很广,不同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各不相同,对其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就术语标准和信息表示与处理标准而言,它们在对象、制定机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以下分别对术语标准中的“电子政务术语”和信息表示与处理标准中的OOXML与UOF进行具体的分析。
“电子政务术语”是由电子政务总体组提出,由中国标准化研究所、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中国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共同制定。其规范的对象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专业术语及其释义。该标准不设立任何技术门槛,不阻止任何组织对其的使用,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可知该标准具有典型的纯公共物品特性。
而诸如OOXML、UOF(Unified Office document Format)等业务文档格式标准则有不同的表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子公文、设计图纸、地理信息等为代表的电子文档信息日益普及。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文档格式标准,大量的电子文档信息被禁锢在一万多种格式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文档标准格式标准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标准之一,它不但能从技术层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为电子文档信息价值的发挥起到重大作用,而且还能促进相关软件产业的发展。OOXML是由微软公司为Office 2007产品开发的技术规范,于2008年4月2日被ISO正式宣布成为国际标准[4]。微软宣称OOXML绝对是一个能让用户自由读写的文档格式,但是很多人认为OOXML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微软开放的只是技术规格并非源代码,企业仍可能面临侵权威胁。而且微软可能挟原有文档格式DOC作为事实标准的优势,以OOXML一统XML文档格式的天下从而获得更大的垄断力量。这些将给国产办公软件的发展带来长期压力。UOF是由国家电子政务总体组所属的中文办公软件基础标准工作组组织制定的《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国家标准。作为国产文档标准,中国拥有UOF的自主知识产权,它成为摆脱技术标准受制于国外的关键因素,关系到中国电子产业的未来。作为文档格式标准,无论是OOXML还是UOF都和知识产权相结合,具有排他性,因此信息表示与处理标准具有典型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基础性技术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要保持与国际、国外技术标准的兼容性,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源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保障能够和国际信息互联互通,避免中国成为“信息孤岛”;但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合理的兼容度,避免在外来标准的圈子里“带着镣铐跳舞”,避免受控于外来标准,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民族工业、维持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其特性的分析不能“一刀切”,要分析该标准是否和知识产权相结合,如果没有,则具有纯公共物品特性,反之,则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两种特性标准的制定机制不同,前者由技术驱动,国家是制定标准的主体;而后者与企业利益、产业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等相关,由市场驱动,企业是制定标准的主体,国家起到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标准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的技术水平,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强、易于被采用,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有助于保护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也与我国“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电子政务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明确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纯公共物品特性与准公共物品特性,有利于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二、基础性
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石,为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安全提供了前提和支撑,是其他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具有基础性。
以接口标准为例,由于电子政务业务的特殊性,特别需要考虑到纵向的业务交换关联和横向的业务管理关联,而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则必须通过数据接口来完成。数据接口是机构内部各系统以及机构之间不同系统衔接、交互的关键和基础。然而,各个系统往往是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下自行开发的,数据格式、结构、类型千差万别,编程风格各异,各软件公司技术保密。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实现数据交流和共享,从而导致系统之间衔接性比较差,进而影响关联业务的处理。接口的要求对于数据元标准、文档格式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对接口的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复杂、异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并能通过通用产品的大量应用,有效缩短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进程,同时也能在接口标准化的前提下积极促进相关标准的建设。
三、通用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共享和政务一体化。信息共享的难点在于消除由“千家万户搞出来的‘自己的标准’”[5]所造成的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而政务一体化的难点在于消除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的“政出多门”,实现业务关联性较强的政府信息系统之间(如税务、财政系统等)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要解决这些问题,电子政务标准化必须坚持“统一标准”的方针,制定能够普遍适用于不同机构、不同系统的标准。作为信息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前提的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必须具有通用性,在电子政务领域是普遍适用的,是跨业务系统、跨机构、跨地区的。
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为例,它是描述各类信息资源内容的标准,是进行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管理和整合从而实现共享的关键。政务信息资源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具有门类广、类型复杂、结构多样化等特点。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只有具备通用性,充分体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典型特征,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要求,才能被普遍接受、共同遵循,才能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
四、系统性
电子政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基础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相互支撑,信息安全和管理贯穿其中。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全局,通盘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协调一致,还要考虑到软硬件的兼容、信息交流与共享等。因此,诸多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可以用来规范电子政务基础性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并保障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及信息安全。它们绝不能彼此孤立或发生脱节,更不能互设障碍甚或相互对立,必须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要保证标准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相互约束、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有机体,从而给与电子政务建设全方位的支持。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标准总体组编写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总则)可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由两个层面六个部分组成,包括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除管理标准之外其他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例如总体标准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标准等,应用标准中的数据元标准、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等,应用支撑标准中的信息表示与处理标准、资源定位标准等,网络基础设施中的寻址与域名解析标准、组网标准等。这些标准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的。这些标准的制定必须遵循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系统性,明确系统性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到该标准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
五、动态性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同时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这使得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也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作为其他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虽然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更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动态维护。否则,它不但不会对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可能会保护落后、阻碍创新。因此,动态性成为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一个重要特性。
动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修改、修订、废止等;二是对标准实施动态维护与管理,使其具备受需求驱动和对需求快速应答的特征,能够不断地根据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进行实时增补、完善和公布。其中,第二点对标准的维护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实现信息共享所需的数据类标准中的数据项标准――行政区划代码标准为例,只有依据既定的技术评审指南和维护程序,对代码实施连续不断的注册、维护和管理,才能在行政区划结构调整时快速、有效地支撑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确保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
六、结语
本文论述了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公共物品特性、基础性、通用性、系统性、动态性等特性。这几种特性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主体和制定机制;而基础性、通用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作用机理和维护要求。明确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特性是践行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的保障,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第一部分:总则[Z].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5:3-4
2 魏曼.地方公共物品及其理论演变[EB/OL].(2005-04-04)[2008-04-05].bjpopss.省略/bjpssweb/n19569c58.aspx
3 李保红,吕廷杰.技术标准的经济学属性及有效形成模式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28
4 Roger Frost,Jonathan Buck. ISO/IEC DIS 29500 receives necessary votes for approval as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EB/OL].(2008-4-2)[2008-4-5].省略/iso/pressrelease.htm?refid=Ref1123
5 赵国俊.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级别与形式[J].情报资料工作,2005(6):27-29
作者简介:
钱毅,男,1973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档案信息化、标准化、电子文件管理,著有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