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的认识

工学结合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学结合的认识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of high technologies are gott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 Enterprises need more practical talents in the production line who are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ology-based, and skills-based. Thi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learn foreign advanced concep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us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hange our country from the power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power of talents, culturing more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for enterprises.

关键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企业主导

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talents training;enterprise-lead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80-01

0引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重点培养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的现代企业急需人才,分别在学校与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实践环节,让工作与学习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更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所以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讲话充分指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其重要意义。

1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由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外职教强国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就显得更有生命力。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为了更好的占有市场,不得不加大新产品的研制力度,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这就要生产与教育紧密联系,由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是适应当今的产品经济发展的。该模式将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所进行:一个在学校中完成,另一个在企业中完成。在学校中,老师们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告诉学生们“为什么这样做”;在企业中,学生们学习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明白“如何去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懂理论,又懂实践,可以很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真实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设备也更贴近实际,使得学生也更深刻体会到学生的企业的要求,改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不结合。由企业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实践实训基地短缺与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改变以往的由高职院校自主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改为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根据市场经济变化,调整相关专业的新增与开设。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在企业实践、实训的比例环节,并作为最终学生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往单纯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企业在位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实训岗位时,不再由学校单独决定,由企业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能力提供实训的岗位数,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培养目标确定上,以市场发展、企业需要为主要目标,课程体系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企业的真实生产车间为主。

2在我国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许多校企合作中,都是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相联系,企业对于学校的合作并不热情,而且合作也多为一些低水平的合作,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观点明显滞后,缺乏前瞻意识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任务就是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培养人才,则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与企业毫无关系,企业只需要根据自身的用工要求,到学校招聘足够的人才,企业往往忽略了与学校联合培养自己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企业则是职业教育最终而又最大的受益者,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其实是自身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对员工培训的一项内容。

现行的一些政策与措施,也阻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于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而在现行的政策与措施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资金必须由企业自主承担,并且没有什么时效性的回报。所以,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再培训,很少会拿出相当的资金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中培训,没有意识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会对企业带来更多更高的价值。

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因素。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培养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方法。课程设置首先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也要满足学科设置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为企业培养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技术型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懂理论,更要有实践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专家能手,而且要有企业一线的生产加工经历,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的经济走向,还应了解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而这样的先进人才在高职院校中还有很大的缺口,“双师型”教师的大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由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们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在企业的实际加工生产中。

由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一个正确、有效的评价评估体系,对所培养的人才有一定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在我国,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一些技能鉴定部门,为了追求相应的效益和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对学生考证降低要求,甚至交钱即给发证。最终,表现为学生毕业时,证书一大本一大本,可是一旦动手,就暴露无遗,根本无法达到企业生产加工的最基本要求。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改变以往传统的考核模式,应由学校、企业、第三方共同组成一个考核小组,商定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改变以往,由学校自己讲授,自己出题的模式这样可以宏观而又公正的反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特质,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在中职教育发展现阶段的紧迫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来实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2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如何加快对旅游酒店业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岗位工作能力,成为中职旅游专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两年来,我校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大胆探索,尝试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校增强了办学活力,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看,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认真研究,加以反思,建立起更科学可行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1.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即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全国三次职业教育产学研究会议之后,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定格、定向、定位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

我校实践的工学结合就是改革中职旅游专业传统的“2+1”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分阶段分模块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工作”是为了学得更好,“学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通过学校教学――到酒店进行教学实习――再回校学习――再到酒店进行毕业实习,学生的教学实习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接受酒店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考核。我校采用这样一个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螺旋上升,培养适用于酒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于2009年9月与天恒国际大酒店、世贸君亭华丰大酒店达成协议,让学校首届旅游专业两个班学生送到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习,由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服务,并从中总结探究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此来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更符合行业的规范。因此在2050年的上学期学校就与义乌的一些星级酒店进行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分析,最终确定于9月再次与锦都酒店、天恒国际大酒店、和大酒店签订协议,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教学实习。通过这种教学实习安排,①让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后有了用武之地,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来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②学校的专业教学也能紧跟时代步伐,能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体现了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③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见习、进修,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了专业教师的快速专长。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所涉及的政策性较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这项工作能得以正常开展,我们必须注意处理解决好有关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4.1 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目前,有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企业是生产经营性的,很多企业看重的是眼前的直接利益,只感兴趣于选择优秀学生,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的负担。这些问题仍将限制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正常开展,也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中职教育资源势能转化为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需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持续努力。

4.2 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重视与支持,在实践的基础上,要为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办法,以吸引更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因此校企合作必须健全有关的政策法规,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使用政府的行政力量促成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

总之,职业学校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加强与企业的结合与生产的结合是职业学校本身固有特性的体现,更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职业学校的规律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人才 工学结合 培养程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WANG Jie

(Ji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n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goal of a comprehensive set through edu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goal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proposed the concrete implementing procudure, has provided the precious suggestion for the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talents;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training procedure

1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概述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在工学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全面的转变,能够脱离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将技术培养向市场人才需求方向转化,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市场人才实践训练结合起来,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结合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通过工作和学习的结合进行双向的知识应用训练,使得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将这种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操作之中。当前,为了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研究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途径,并从课程改革出发进行实践教育的模式化转变,在工学结合教育的视域下进行新时期的高职人才培养改革。①

2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2.1 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的职业素质欠缺问题,已影响到学生就业、学校声誉和企业人才选拔。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包括个体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的高职毕业生,高职的工学结合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职院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应该与社会、企业进行精诚合作,聘请相应的职业道德讲师进行专业的感性认识与敬业能力的相关训练。

2.2 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任何技术都不是终身受益的,完备的学习能力才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也是参与人才竞争的优势体系。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能够形成完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坚持培养复合型人才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细分到各领域和各专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就业兴趣有选择的学习。为了发挥高职院校推动职业培训与就业结合的优势,满足企业对于岗位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2.3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首先要提供给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穿插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项目开发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再进行团队合作课程的教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进行不断强化,最终达到提高学员自己职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3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程序

3.1 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育基地

校企联合的教育基地建设就是从培训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除了满足干部教育的需要外,还可以开辟高职院校师生的理论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这种教育基地其本质是进行了开门办学的实践化实施,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社会功能,以校企共建的模式联手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教育基地的建设能够更为全面地利用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转变工学结合的“半工半读”的传统模式,深化培训改革,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基地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教研优势、资源优势,使高职院校基地培训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发展“有效对接”。

3.2 建立优势化的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优势化的育人模式包括很多,其中目前与工学结合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模式包括订单式教学模式和课堂车间化教学模式。订单式教学模式指的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指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课堂车间化就是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二为一,利用每学期的1个月左右的时间,将理论课程的内容融入到企业车间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的转换。在全真的企业职业氛围中,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发现自身所学的不足之处,更为有效地进行查漏补缺,对技能训练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建立全面化的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教育改革下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考虑到专业的全面性发展,要建立全面的课程体系,优化的学科结构应该围绕“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实践学科”进行重新配比,实现这三方面“3:3:1”的结构分配。可以考虑在专业课教学阶段选择具有典型职业特点的课程或几门课程的整合进行实施,也可以考虑通过加强课程的实习与实验环节来解决。同时,要进行适当地通过科学训练、实践教学、大学生科技竞赛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沙龙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必须要重视工学结合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形成全面化的目标设置,通过教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职人才的全面化培养。

注释

① 叶忠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9):79-81.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人

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19-02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达到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呢?笔者认为,可通过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工学交替进行,需要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实训指导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现在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依托企业资源,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一)与合作企业进行人才共建,培养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实习是培养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要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和长效的合作机制。学校可积极选送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进行短、中期锻炼,特别是要把刚毕业的、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使他们熟悉企业生产实践中知识、技能、工艺流程,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以积累实践经验。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助于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发现科研课题,为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以上模式的合作,可以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培养其实践技能。

(二)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能娴熟并具备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协助学校开展实训工作。也可让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兼职教师带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可提升教学水平,使专业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使他们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此外,还应注重专业教师执业素质、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培训,从而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纪律严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在深层次上开展紧密合作,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职业院校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具体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胜任未来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可组织教师定期下企业参加专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从而掌握某一职业(专业)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可考虑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与企业人员一起以任务为载体对专业课、实习实训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革,形成工学结合课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开发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课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将学生未来面临工作系统的内容和要求切实体现到课程中,变原来的“理论+实践”课程模式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课业文本、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指导;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把工作过程作为学习过程的参照系,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

三、建设“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构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

教学条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为适应工学结合课程“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应建设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标准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工学交替、学生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基地,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基地,更是改革创新“产学结合”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地,还是产、学、研结合进行科技开发,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效益性实训的基地。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可从两方面来构建:

第一,建设具有职场氛围的理实一体专业教室。按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部进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场的思路,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根据课程实施需要,新建、改建理论实践一体专业教室,重点加强教学功能设计和职场氛围营造。

第二,引企入校共同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企业投入先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人员等,在校内合作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教学车间兼顾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双重功能。一方面,可充分保障企业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学校可对实训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与企业沟通较为便利,从而使学生实训质量得到保证,职业技能得以强化。

(二)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平台,也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外实训基地应具备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功能,还应在教学改革、应用技术研究、就业指导、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多的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选择企业管理水平高、设施先进、理念先进、具有一定规模、企业文化氛围好,并对职业教育比较热心的企事业单位,经过校企双方充分沟通与协商,签订长期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以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功能与标准是建成生产实习一体化基地,确保学生名副其实地顶替企业相应技术岗位的工作。基地既是企业生产车间,又是全面培训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场所;既是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企业生产基地,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最后一学年学生可根据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使学校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为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后顾之忧,可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互利。

【参考文献】

[1]于俊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2]庄小将.“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3]孙国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

0 引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性、实践性与技术性特点的重要举措。实施校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针对个别班级进行改革试点可以,但要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校内“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是有难度的,“‘工’做什么”和“‘学’怎么结合”是国内高职院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过程,结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进行阐述。

1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研究

实施中要“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创造一个真正的职业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要“以模拟模具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氛围与情境,以冲压、注塑、压铸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以项目案例手段,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三维造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修模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以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10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学生自学项目的基础上,在第一实训楼每个小组完成2个工学结合项目,全面推行“工学交替”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 实施过程研究

2.1 学习研讨,解决观念和认识阶段

观念问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开展“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的完善阶段,要经过三个文件的认真学习,解决好教师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考核评价新方案,探索课堂与实践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成立研究小组,将善教学、懂理论、会操作、勇于创新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研究小组中。同时,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加大投入,营造科研氛围。②针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新教学模式开展情况的认识。③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使教师们由原来的“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2.2 深入探究,多层次专题研讨实践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冲压、注塑模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完成模具专业班级的“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正常教学任务,及时地总结成功经验,减少疏漏失误,发挥课堂教学与工厂操作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1 实施方案的落实

经过几十次的骨干教师和技师们的讨论,并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认证,达成了模具专业的校内“工学交替”项目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①基本学时:442学时。

②课程目标:通过冲压、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典型模具零件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调整试模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能力;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快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③课程主要内容: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总指导,通过对专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针对毕业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与其他任务的关系)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达到的目标及应有的素质,构建了新的教学内容,内容涵盖模具钳工、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数控和电加工、典型模具的装配、试模、修模等,以项目案例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2.2 教学设计(项目案例)

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思路:

将企业现实典型的项目案例转换为认知性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再由认知性项目案例来完成现实的项目,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通过实际冲压件的模具设计、制造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完成课程主要认知性工作过程的讲授,与学院第一实训楼合作以实践教学与动手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达到会应的综合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课程分工:

综合技能的安排,结合本院第一实训楼的设备现状,要求分工明确,两名老师担任三个班的指导任务,每个班分成8个小组,半天讲解教学型实际案例,半天指导学生加工生产型案例,围绕着模具加工的合格产品或出现的次品、废品及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故障问题,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和纠正工艺方案。

④课程总体设计(192学时)

项目载体名称以及时间分配:冲压模模具设计,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加工,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装配,24学时(约2周);冲压模模具安装、调试及修模,12学时(约1周)。

2.2.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现场讲解演示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2.4 考核评价

模具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采用了“驾证式”的考核方案,即知识和能力同时进行考核,知识的考核采用试卷形式闭卷考核(教室);能力的考核以完成一套冲压模具的设计、制作为主(第一实训楼);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成绩单上要体现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知识和技能同时及格时该门课程才能及格。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两门课程在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模具工(高级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升华方案,实现“课证融合”:即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使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模具工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相融合;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3 结语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学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学院办学水平提高的良好策略。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了一批适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顶岗就业能力培养做好了铺垫。通过此类“工学交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