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生产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一重要方针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是未来十几年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从*年到*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亿元、*亿元、*亿元增加到*亿元、*亿元、*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虽然发展都是很快的,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应当看到,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有的特别是自然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这不仅是应该做到的,而且从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是可以做到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还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在认真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也应当是人口相应集中的地方,最终形成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我国情况却与之相反,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比重的人口,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经济所占的比重。例如,2005年,东部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36%,而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5%;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17.1%,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28%,这就导致区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对资金、资源、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相反,人均收入低的地区,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处于不利位置,影响了经济增长,结果人均收入的改善也不快。区域间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拉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主要是中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其赡养的人口依然留在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税收留在东部,成为东部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财源,而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地区却不为这些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流动人口及其赡养人口应享有的公共服务仍然由其户籍所在地提供,而这些地区由于能创造税收的人口已大量流出,财政状况改善慢,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有限。以上分析表明,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经济布局的区域上的均衡,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区域民众的人均收入水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从国家现有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具备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和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为此,要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区域民众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国际经验证明,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培育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通过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平抑不同地区的工资差异。因此,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关键词:钻石模型;产业集群;能源化工
一、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陕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蕴藏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矿和油页岩多种能源资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布局以三大产业链为核心:一是煤向电转化,发展载能工业,形成了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二是煤、煤电、煤制油、煤化工产品的一体化开发,形成了煤电油化产业链;三是以煤油气盐化工产品综合开发,形成了煤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目前陕北初步形成了四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一是石油天然气及化工产业集群;二是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三是电力产业集群;四是盐化工产业集群。
二、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本文运用钻石模型分析工具,对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从能源化工产品和能源化工设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产业切入点和进入方式提出相应观点。
(一)波特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质和量(需求结构、消费者行为特点等);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二)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1、钻石模型分析
生产要素。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初期,基本要素,如资源储存量、地理位置、廉价劳动力供给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很大。从基本要素角度看,陕北资源储量大、质量好,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低,在能源重化工的发展初期具有先天优势;从高级要素看,陕北由于地处西部,而且环境艰苦,附近只有两所高等院校(榆林学院和延安大学),因此高教要素的初期供给上略显不足。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联合省内外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加大高科技投入的比例、通过联合培养或引进高科技人才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需求要素。化工产品的消费需求状况,影响着该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目前,世界有机化工原料几乎依赖于石油的炼制。但从长远来看,石油价格提高不可避免,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会逐步显示竞争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煤化工产业前景广阔。
相关产业。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还会受到于能源化工产业相关的产业影响。如汽车工业、建筑业、石油等。由于汽车需求越来越大,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未来化工产业对煤为原料的化工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医药、塑料、橡胶、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随之发展。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产业的竞争力还来源于现有体制下,集群中的企业能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由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属于市场行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挑选最具实力的企业,进入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并且随产业和区域差异而不同,在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中,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可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吸引的企业成为推动陕北当地产业发展的有机动力。
对陕北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以此作为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进入方式。
2、能源化工产品产业进入点与进入方式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中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盐化工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新的化工产品和替代产品,延长产品链条。深入开发煤油盐气综合化工,首先打造以甲醇为起点的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根据陕北能源的性质,建设完善的生态产业链,循环利用,物尽其用。立足于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支撑,陕北煤化工应将重点放在发展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三大产品链:一是甲醇-烯烃产业链。以煤制甲醇为原料,重点发展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醋等下游加工产品,形成甲醇-烯烃煤化工产品链;二是甲醇-碳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醋酸、二甲醚、甲醛及下游深加工产品;三是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煤焦油、烯烃深加工产品。
随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及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甲醇消费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同时,国内对甲醇燃料汽油的提倡以及甲醇燃料电池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甲醇产品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为我国甲醇产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看,甲醇化工产品的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以甲醇作为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培育的切入点,围绕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制新的,清洁能源化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以甲醇为龙头,发展甲醛、醋酸、甲胺、磷酸甲酷、碳酸二甲酷、二甲醚、甲醇蛋白等产品,采用新技术发展以甲醇制乙烯、丙烯及合成燃料等。
硝基苯主要用于合成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胺,随着下游产品的开发,近年来硝基苯的非苯胺用量不断在扩大,如硝基苯替代硝基氯苯与苯胺缩合生产重要橡胶防老剂中间体对氨基二苯胺;开发先进的硝基苯催化加氢制备对氨基酚等,这两大工艺均是绿色清洁技术,值得开发与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硝基苯也可以作为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链延伸的产品对象之一。
(三)能源化工设备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1、钻石模型分析
化工生产是以流程性物料为原料,以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为手段,以获得设计规定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业生产。化工机械是化工生产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如介质的化学反应,由反应器提供符合反应条件要求的空间;质量传递通常在塔设备中完成;热量传递一般在换热器中进行;能量转换由泵、压缩机等装置承担。同时化工机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能促进新工艺的诞生和实施,如大型压缩机和超高压容器的研制成功,使高压聚合反应得以实现。
生产要素。在能源化工设备方面,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了重大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盐化工项目,发展加氢反应器、精馏塔、闪馏罐、反应系统装置、结晶系统装置等大型化工设备。在高压厚壁设备、特种材料设备制造等方面,承担大型成套加工装置生产和改造修理任务。从原始生产设备还是相关附属材料,基本上具备了发展能源化工设备的生产要素条件。
需求要素。最近2年化工机械出现产销两旺的爆发行情,国内外市场对石油及化工设备需求旺盛。因原油紧缺价格上涨,为在炼油过程中获得更多轻质油(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油等),炼油企业掀起建设或改造石油加氢装置的。市场对化工设备的需求量放大,为石化设备行业带来转机,化工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售额大幅上升,利润也开始大幅增长。
相关产业。陕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和盐化工的产业集群雏形,而且与之配套、相关和辅助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大量能源化工设备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研发了许多核心技术,为陕北能源化工设备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陕北地区能源化工设备相关产业大量涌现,油、烟、气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除尘设备、光固机辅助设备等设备产品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中小型企业增多。其他产业,如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进驻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各种能源化工设备生产企业,科研实力雄厚,技术创新领先,在全国能源化工设备供应市场占有很大比例。神华、华电、大唐、华能、国电、长庆油田、延长石油、陕西煤化、陕西有色、兖矿、鲁能、榆天化、兴茂等14家大型企业集团都纷纷进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化工机械的需求不断扩大,一个乃至数个能源化工设备产业集群有望形成。由此可见,能源化工设备产业同样可以作为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探寻发展能源化工设备产业集群的路径。
2、能源化工设备产业进入点与进入方式
化工机械设备是陕北能源化工制造业的重心,可分三个阶段梯度发展。能源化工机械设备具体分类: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化工设备产业进入的起点:泵、阀、仪器仪表、塔器等常用的、更换频率比较高的零部件;环保设备如通风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油、烟、气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除尘设备、光固机;辅助设备如管材管件、密封件、密封填料、滤布、滤网管道;储存(运)设备如储运容器、储罐(贮罐)等。
产业发展中期:逐步引入传热、分离、制冷、干燥、混合、反应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制造设备。可进入包装设备、橡胶专用设备、塑料专用设备、成型设备等的制造领域。
产业发展成熟期:结合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在建工程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煤炭综合利用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煤炭气化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煤炭液化技术及装备以及大型炼油厂成套装备(包括催化裂化、再生器、循环氢压缩机、原油储罐等)、大型乙烯成套装备(包括大型裂解炉、冷箱、裂解气压缩机、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大型球罐、急冷锅炉、反应釜、新型高效换热器、挤压造粒机等)和合成原料加工成套装置(包括立式螺旋卸料离心机,脂化、缩聚、终缩聚反应器、氧化反应器、流程泵、挤压造粒机、挤压脱水膨胀干燥机、蒸发器以及化工单元设备等)。
三、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一,进驻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企业应分析其产品化学和物理构成元素,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新的能源化工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的原始矿产资源:石油、煤炭、盐、电力等,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
第二,深入研究能源化工产品的产业链,从能源化工产品的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包装、销售等所有产业链出发,寻求新的产业发展项目,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形成能源化工产品的全方位生产和销售模式。
第三,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结合石油开采和炼化、煤矿开采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煤炭采掘机械和设备、化工设备等,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等业务,为陕北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
第四,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依托,联合最具实力的能源化工教学基地,针对能源化工专家或具有扎实的化工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博士、硕士,采取灵活的学制,系统培养和建立陕北能源化工专家学者队伍。设立陕北能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走能源工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
四、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工具,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形成,在原有的产业规模和软环境制度下,应该以能源化工产品和能源化工设备为产业切入点和进入方式,促使企业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延长能源化工产品生产链条,研发能源化工设备生产技术,快速形成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抓住机遇,制定大量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形成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陕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2、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张连业.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
4、于立,姜春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J].改革,2008(6).
一、工作目标
2016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东汽、东投)总产值实现526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润23亿元,利税45亿元,工业投资75亿元,技改投资6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培育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2个,新三板签约企业8~10个,全国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5个。
2016年,全市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个,达到12个;新增科技创新型企业13个,达到35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个,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达到20家,产业联盟达到2个;全市专利年申请量增长15﹪,达到4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申请量30﹪。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1.抓好良好开局。研究制定促进工业经济良好开局的政策措施。各镇乡(经开区)、相关职能部门、各要素保障单位要围绕实现良好开局工作目标,组织企业合理安排节假日生产经营,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及生产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督办室、市金融办、经开区管委会、各镇乡、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
2.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促进工业经济和科技工作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六条措施》等;完善出台《2016年市工业经济发展奖励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相关政策。(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相关职能部门)
3.抓好生产要素保障。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生产要素指标,切实保障我市企业电、油、气、运(输)等生产要素供给。重点抓好和两级应急转贷资金、市政府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的银政通业务以及新绵担保公司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帮助中小微企业协调解决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难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相关金融机构)
4.抓好投融资对接和企业挂牌上市服务工作。以玫瑰温泉金融小镇建设为契机,促进我市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好投融资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行债券、商业保理、引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成立市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帮助解决企业上市、挂牌、发债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各镇乡、市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5.做好积极向上争取工作。各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积极主动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级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把握好支持重点,找准向上争取切入点,提高扶持资金申报成功率,为我市工业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牵头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发改局、经科局、环保局)
6.切实为工业企业排忧解难。结合企业困难情况,进一步优化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形成各职能部门、生产要素单位共同帮助企业合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
7.加强工业经济考核力度。深入开展各镇乡、经开区、各工业企业的调研,做好全年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分解相关工作,制定完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工业经济督办考核力度,严格执行月通报、季分析、年考核制度,形成发展合力,确保良好开局、双过半、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牵头单位:市委目督办,责任单位:市政府督办室、市发改局、经科局、统计局)
8.抓好工业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局面。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为抓手,指导、督促企业扎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杜绝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安全生产活动,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形成工业系统全体职工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推进企业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经常性查找本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牵头单位:市安监局,责任单位: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镇乡、德阿园区管委会)
(三)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
9.编制好工业规划。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我市三大传统行业(白酒、装备制造、化工)转型升级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三大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制订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重点。(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规划局、环保局)
10.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全省项目年,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全力配合,解决好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重点抓好剑南春酒类RFID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项目、鑫坤机械AP1000/CAP1400核电汽轮机72英寸大叶片精加工生产线项目等16个竣工项目按期竣工投产;抓好昊华磷矿延伸接替工程、三佳饲料20万吨石膏粉及石膏砌块生产项目等12个在建项目按计划实施,促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抓好龙蟒硫-磷-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及产品结构调整工程项目、光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等30个开工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金融办、政务服务中心、住建局、环保局、消防大队)
11.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组织实施化工、装备制造、白酒、医药等行业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开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较高附加值、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点建设以龙蟒、剑南春、鑫坤机械等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平台、检测服务平台、中试生产平台和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创新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共赢平台。(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各重点企业)
12.探索组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积极探索由政府引导,引入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组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上市培育力度。(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经科局、金融办)
13.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契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实施强制性淘汰,完成汉旺无机盐、鑫花磷肥厂、顶天化工等5个企业的淘汰落后项目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汉旺镇、金花镇、新市镇)
(四)抓好创新驱动发展。
1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积极组织企业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鼓励和支持大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或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入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水平。鼓励和支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企业在产品、技术、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各工业企业)
15.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抓住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对接和交流,特别是依托绵阳国家科技城的独特优势,积极引进军民融合产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我市重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推进食品饮料、磷钛化工、装备制造、电气设备、现代农业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信息服务、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牵头单位:市经科局、教育局、科协,责任单位:各工业企业)
16.深入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大专院校和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孵化器;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咖啡屋、沙龙、俱乐部等各类众创空间,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企业融资路演活动。设立市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风险投资。(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财政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团市委、妇联、互联网+办公室)
17.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继续做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工作。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知识的宣传力度,举办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知识培训,创造优秀专利,实现技术革新,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民银行)
18.实施创新人才工程,拓宽引才渠道。依托实施双百工程,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逐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在创新创业,创办科技型企业,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动力。(牵头单位:市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经科局、人社局、教育局)
(五)做好经济增长点培育。
19.抓好企业的升规培育工作。对列入今年培育升规的企业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办法,主动做好升规培育、入规指导及帮扶工作,做到成熟一家,入规一家。同时做好中小企业的摸底调查,及早筛选成长型小企业建好培育库,为回乡妹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升规培育做好准备工作。(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相关镇乡)
20.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天仟重工、鑫坤机械、华康药业、绵晟药业、鸿基药业、安费尔、光芒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提高现有新兴产业产品比重,鼓励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占国内竞争的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推动全市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牵头单位:市经科局)
21.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经开区升级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工作。抓住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纳入川浙合作园区契机,加快推进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建设,建立、阿坝跨区域产业合作联动发展机构。积极承接千亿医药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医药产业集聚区。抓紧推进光大国际、凤凰酒业、西部国际线缆城、光机电城等已签约招商项目的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德阿园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责任部门:市发改局、规划局、住建局、国土局、环保局、消防大队)
节约资源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生产节约资源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消费节约资源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生产不是消费,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设备技术落后和企业规模过小,致使我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国家对贷款贴息和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并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增量节约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循环经济”。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看,未来10年,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上,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10吨。对比我国,人均钢产量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1.5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仍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占粗钢产量85%,15%用废钢炼钢,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在我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占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未来10年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
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汽车刚开始进入家庭,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很远,如果我国在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未来20年,我国钢铁业,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换代,使我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转到节约资源技术进行生产。
三、资源节约的重点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加之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平原面积少,人均平原面积1000平方米。日本人均平原面积700平方米,比中国少,但日本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可以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农产品,把农业问题放到国际市场去解决,从而把农业用地大量转到工业和城市化。而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矛盾。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汽车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一个经济体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一个社会无法将新创造的价值有效的保存,或保存率很低,社会发展不是停滞就是缓慢。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物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0.5,最高的上海0.8,而东京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极大,就会进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造成投资浪费。所以,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我国建成世界上对土地和水资源最节约使用的国家,就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任务。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而不在消费
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对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
我认为是生产而不应是消费,因为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则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财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即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使中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三、最大的节约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
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这是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会比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而且平原面积狭窄,目前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面临的土地矛盾要尖锐得多。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经济增长表现为当年新创造的GDP总值,发展则是财富的累积,这是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区别。一个经济体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无法将新创造的价值有效保存下来,或是保存率很低,社会发展不是停滞就是缓慢。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物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京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是随处可见。东部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得不从土地的存量空间寻找,这就得提高现有用地的土地容积率,具体做法就是得“拆旧盖新”。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平均计算,拆迁面积大约相当与当年竣工面积的20%。我做了一个粗略估算,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都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还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就太大了,就会进入到“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水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省或本市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还是会造成投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