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流治理规划

河流治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流治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流治理规划

河流治理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区 中小河流 河道规划治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河道两侧的城镇、村庄、良田及工矿企业免受洪灾的侵害,其建设重点为河道两侧的堤防建设,河道清淤,生态恢复等,面对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河道洪水位枯洪变幅大,坡降陡,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治理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治理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镇乡村建设的目的。

山区河道由于集雨面积裸岩多,坡降陡,入渗量小,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强等原因 ,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地面径流相对较多,冲刷能力强,危害性特别大。轻则河岸坍塌、河床淤塞,重则损毁耕地、冲毁道路、城镇和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践证明,要治理好山区河道,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必须根据山区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如历史洪水、成灾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地形地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统筹兼顾,制定出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达到河道治理事半功倍的目的。在规划治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一、掌握河流特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山区中小河流,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般情况下,流域面积都比较小,但裸岩多,入渗少,汇流时间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位暴涨暴落。河岸和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的时间短,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泥沙多,冲刷力强,对河道和岸坡的稳定破坏较大,轻则冲淤河槽,影响河势稳定,重则冲毁农田和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规划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首先,在河道上游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和泥沙进入河道。

其次,在上游河道纵坡比较大、冲刷严重的农村河道,由于污染少,主要采取防冲效果较好、造价比较便宜的工程措施修建堤防和护岸,一般采用浆砌石、干砌石、铅丝石笼结构,这样既可就地取材,节约造价,还可节约坝址占地,少占耕地。而在河道比较平缓的村庄与城镇河道,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工矿企业较多,污染对河道影响较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生态河道,因此,在进行中小河流建设时,应结合市政园林工程,使河道整治工程不仅满足防汛、排洪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生态修复,城市景观,绿化、亮化等其他功能,一般河道规划面积要大,采用复式断面,不仅要有行洪的河道,还应有供游人游玩的滩地,河边带状公园等,这种河道的堤防一般应采用生态型堤防,既采用河道清淤过程中挖取的泥沙筑堤,然后将堤防削成1:3或1:5的缓坡,在上采用反滤结合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及植物护坡,使其既美观又具有一定抗冲刷功能。

另外在进行河道综合规划中,还应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易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尤其是对天然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改变河道行洪断面时,往往会有利有弊,要特别慎重。因为河道截弯取直后,会增大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水流对河岸及河槽的冲刷,改变河道行洪断面时,根据洪水流量规划河道的宽窄,在河槽澭水的河段,采取清淤和拓宽等工程措施,虽然可以增大洪峰下泄流量,但同时也会失去天然河道对洪峰的调节作用,增大下游的洪水灾害,往往顾此失彼,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达到最佳治理的效果。

二、平面布置问题

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必须做到点、线、面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如城镇、村庄等,采取超出其它河段的防洪标准设计河坝,一般为十到二十年一遇。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使河岸线平缓、自然,富于变化。面就是本着正确处理兴利与除害、上下游左右岸、整体与局部等方面关系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护岸工程作为节点,从控制主流摆动,稳定中小河床出发,确定制导线,作为控制河道平面位置的长期目标。

三、确定堤防的高度和堤身的结构形式

山区河道堤防的高度和堤身的结构形式,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的性质、河道水流特征、洪峰流量及该河段在整条河流中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确定。要确定堤防的高度,首先应根据堤防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设计洪水标准(根据经验,在山区一般保护对象为5到10年,城镇、村庄、重要工矿企业为10到20年。),然后根据原河道的实际断面,水力要素等,按照设计标准,确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时,其计算成果精度一般较差。实践中常加上历史调查洪水,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

山区河道堤身的结构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大部分河道内都有泥砂和卵砾石材料,河道两岸岩石分布较多,因此可以就地取材。在结构上首先应选用砂质土堤结构做主体,然后采用植草砖、土工格室结合根系发达的植物护坡,这种结构形式简便,经济、环保,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占地多,水流条件差,抗冲刷弱。因此在迎流顶冲,冲刷严重的河段,也可采用重力式浆砌石墙结构,但这种结构不环保,造价也较高,一旦破坏,对环境影响较大。

四、基础处理问题

山区河流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 多数冲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超过河道冲刷深度50公分以上,对冲击层较深的河段,基础应深入冲刷层1.5米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采用铅丝石笼堤脚防护措施,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结束语: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水的输送体,河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发展状况,客观上将直接影响水环境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充分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避免天然河道人工渠化,或者采用单一的断面形式,套用设计,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避免以后的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2《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

河流治理规划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__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__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

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河流治理规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为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在规划修订过程中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总结 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 发展 “十一五”规划,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并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

1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l12。~120。和北纬35。43。之间,西倚太行,北接蒙古高原,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总面积31.78万km:,占全国总面积的3.3%。是我国的 政治 、文化中心和 经济 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新

(7)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在规划中正确处理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大型与小型、整体与局部、开发与保护及综合利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8)坚持规划整体性原则。规划中把与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关项目联系起来,作整体性考虑.很好地协调综合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关系。

5规划修订的思路

根据海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规划修订的总体思路为: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建立海河流域水利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结构下,充分发挥水利对国民 经济 发展 的保障作用和支撑功能,全面提高水利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流域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1)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理清综合规划修编的思路.应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①进行必要的现场查勘。对近年来工程情况有变化的工程点、生态情况变化较大的地区以及原规划中安排实施而现在仍未实施的工程点,都应进行现场查勘,深入了解情况。②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了解各地对流域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特别是结合各地“十一五”规划.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产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③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开展综合规划修编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历次规划的成果、最近一个时期水利部领导关于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讲话、体现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专题研究和学术 论文 、海河流域近年来专项规划的成果等。

(2) 总结 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海河流域在以往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63年大水后,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都开辟或扩大了单独人海河道,形成了流域分治的格局.改善了各河均汇集于天津人海的不利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讲是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当时对人海河道泥沙运动 规律 研究不够深入.采取措施不力,致使各人海河道均形成了较严重的泥沙淤积.对河道正常功能的发挥极为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失败的教训。只有全面总结海河流域在治理与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对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对失败的教训尽量予以避免。

(3)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订过程中,除了要总结本流域的治理开发经验以外.还应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如,长江流域在防洪、供水、水能开发方面和黄河流域在上游水土保持、维持河道河势稳定方面及淮河流域在治淮上的成功经验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扬长避短,编制出一份更加 科学 和完善的综合规划。

(4)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在广泛征求流域内各省市意见和深入分析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实现人与 自然 和谐为核心理念.科学确定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布局,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措施.凸显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流域“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方案。同时,它也是即将开展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的重要依据。

(5)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水利部矫勇副部长最近指出,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部党组系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后得出的科学论断。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新时期治水思路,应深入贯彻到综合规划的修订工作中。

(6)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流域综合规划是指导流域治理和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最基础的工作。海河流域内有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有渤海经济开发带,对防洪保安要求越来越高:海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海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更是海河流域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过程中,应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流域内最为迫切的防洪保安、供水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7)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近年来,海河流域各级水利规划部门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规划成果:①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②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生态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③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④《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⑤《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已通过水利部审查,⑥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近期建设实施意见(2004-2006年)》,⑦全面启动了《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此外,gef(全球环境基金)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战略研究及战略行动计划等流域重大专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已有的规划成果,充分体现了海河流域最近几年流域开发和治理的方向,是流域综合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消化和吸收这些规划成果,妥善协调综合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关系,对于综合规划的修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河流治理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河 河道治理 生物防护

一、河道化分

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

1、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

2、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

3、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二、河道基本特性和整治规划

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三、中小河河道治理模式研究

辽宁省中小河流上修建堤防要求很多,需要治理的河流更多,因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人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留有5-10米,高0.5米的绿化台,人工栽柳或移栽枫柳杨,堤后栽植杨柳树的一种治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中小河流治理是以枫杨柳为树种的生物防护技术,城市防洪是以修建宽体岸堤技术新建河堤,在堤坡中修建生物防护的戗台,达到河流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模式。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柳树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普兰店、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十六大”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河流治理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河 规划 治理开发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黄河治理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批复实施标志着人民治黄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黄河频繁的水旱灾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人民治黄5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仍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黄河存在的三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威胁着沿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制约着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新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的要求,国务院正式批复的《规划》,明确提出了2001~2010年10年的治理开发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各项措施,并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规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快黄河近期治理开发步伐,为实现黄河“四个不”(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加快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要的地位,显著的成就

黄河治理,历来是治国兴邦的大事。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问题高度重视,领导人民群众和黄河建设者对黄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治理与开发。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措施和人防体系得到了大大加强,取得了连续5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保障了黄淮海平原12万km2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土高原45.4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初步治理18万多km2,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各种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约3亿t。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万hm2,发展到733万hm2。黄河还为两岸重点工业基地、大中城市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在黄河干流已建在建15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总库容566亿m3,发电装机容量1113万kW,年平均发电量401亿kW·h。

黄河治理开发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广大治黄工作者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黄河这条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促进了治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步伐。

人民治黄50多年来,黄河治理开发的规模和巨大成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

1998年底,遵照副总理有关指示精神,黄委开始开展了《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分析及调查研究,为其后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6月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发表了《加强治理开发,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的重要讲话,指出:“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必须抓紧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把黄河水害治理好。”为《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明确了指导思想。2000年8月《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及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等10个专题报告上报国务院。2001年11月15日,副总理主持会议,专门听取黄河问题的汇报。2001年12月5日,朱?基总理主持国务院第116次总理办公会,审议并原则同意水利部《关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若干重点问题的意见》。这次会议要求编制《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报国务院审批。2002年1月,《规划》在北京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其后,水利部广泛征求了中央、国务院18个有关部门及流域8省(自治区)的意见,完成并正式上报《规划》,最终于2002年7月14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规划》是继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之后,又一部重要黄河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把防洪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摆到突出位置,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从战略高度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分步推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目标直指黄河洪水、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三大问题,并突出体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的目标为:通过10年的努力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重点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控制洪水泥沙和游荡性河道河势;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节水初见成效,基本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基本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干流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支流水质明显改善;水土保持得到加强,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以黄河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解决三大问题,造福中华民族

《规划》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下一步贯彻实施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抓住时机,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为实现《规划》中提出的治理开发目标,谋求黄河长治久安而努力。

1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防洪减淤体系

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思路,针对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近期建设的重点是全面推行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快游荡性河道整治步伐、搞好东平湖滞洪区和滩区安全建设、加强河口综合治理、完善水文测报、洪水和枯水调度等非工程措施。

第一,全面加固堤防,推行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做好淤背固堤、加高帮宽、堤顶防汛道路建设、防浪林工作。目前,黄委已启动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首期工程,规划并开始实施了河南段郑州—兰考159km的堤段,山东分两段,61km长的东明段和51km长的济南段,力争5年内将南岸建成标准化堤防。

第二,加快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和险工加固的步伐。在黄河下游高村以上的游荡性河段,主流游荡不定,易造成堤防“冲决”。目前,黄委已经成立了河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并在抓紧有关工作。加强控导工程建设、险工改建加固。

第三,尽快做好分滞洪工程建设。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东平湖滞洪区仍然是保证山东窄河段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是今后滞洪区建设的重点。抓好除险加固工程、安全建设。

第四,干流河防工程。重点是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渭河下游、河口段。

第五,滩区安全建设。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956km2,现有耕地25万hm2,村庄2071个,人口178.3万。规划对距堤1km以内和落河的村庄群众共46.7万人实施外迁;对封丘倒灌区22.8万人采取临时撤退措施;修筑村台就地避洪,就地避洪人口127.4万。

第六,修建古贤和河口村水库。根据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布局,为完善“上拦”工程体系,将在2010年前建成支流河口村水库;要加快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步伐,争取2010年前后开工建设。

第七,完善非工程措施。重点建设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河口镇至三门峡气象雷达探测预报系统。建立15支“全天候、快速、灵活”的机动抢险队伍,并加强现有20支机动抢险队。

通过上述措施的不断实施,可望基本控制洪水泥沙。确保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m3/s堤防不决口,基本控制游荡性河道河势。相对稳定入海流路。上中游干流重点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

2?把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按照开源节流保护并举,节流为主,保护为本,强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全力做好水资源管理、利用与调度工作。

第一,进行黄河灌区节水改造。近期规划黄河灌区新增节水改造工程面积323万hm2,2010年节水面积达到483万hm2,占黄河灌区面积的64.3%。

第二,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主要是将水资源费纳入供水水价,适时调整水价,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严格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实行超额累进计价。

第三,建设水量调度系统。建设全河水量总调度中心,负责全河水量统一调度;按照断面流量和用水总量双控制的原则,监控运行,监督各地和骨干水库执行水量调度方案的情况;建设水质实时监控系统,监督干流省(自治区)界水质状况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执行情况;完善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调度纪律。

第四,加强水污染防治、排污总量控制和断面水质监测。以水资源保护为基础,加强黄河干流及重点支流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保护、中游水土流失区的面污染源控制、流域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完成上述主要措施后,可望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节水初见成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左右提高到0.5以上,大中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40%~60%提高到7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初步缓解,一般年份基本解决断流问题;进入黄河干流的污染物符合总量控制要求,黄河干流水质满足水功能区要求。

3?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力争10年内水土保持见成效

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基本思路,重点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因地制宜,分区治理。近期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三川河、昕水河、红河等32条支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总面积12.1万km2,其中多沙粗沙区规划治理面积5.5万km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把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要内容的沟道坝系建设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体工程,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注重坡面治理,强化预防监督。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近期可望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km2,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t,水土保持初见成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加快“三条黄河”工程建设,加强有关前期工作,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全面推向现代化

大力开展黄河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水土保持和水沙变化、中游水库运用、下游河道演变及河道整治、河口演变及治理、模拟技术等。目前,黄委已经确定今后5年内每年投入研究经费500万元进行黄河基础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来提高黄委整体基础研究水平。要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适时开展龙羊峡以上干流梯级工程开发规划。抓紧开展河口村水库、古贤水利枢纽、大柳树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展碛口、甘泽坡等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

总结“原型黄河”的调水调沙试验经验,为今后利用黄河自然规律减少水库与下游河道淤积积累经验。启动建设并完善“原型黄河”的测验体系。

积极推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步伐,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工作:利用遥测、遥感、卫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科技手段进行降雨预报、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洪水演进模拟分析,提高防汛减灾能力和科技含量;建立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河口地区生态模拟系统、现代化水资源实时调配系统、引水口门的自动监控系统、地下水观测系统等,确保水量调度高效、实时和易操作;在关键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建立实时监测预测系统,提高水质监控准确性和时效性;运用3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治理和评价,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的自动化与科技化;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建立水库、堤防等工程运行和管理系统,强化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的自动化与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