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帮扶总结

大学生帮扶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帮扶总结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现状;对策研究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否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所以,本文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精准扶贫发展的现状及其今后的改进策略,对于指导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现状

当前,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帮助大学生迅速实现从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换,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精准帮扶工作,但是,从目前来看,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精准帮扶难度大。根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人数达到900万,在这庞大的就业基数面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效果有待提升。精准帮扶主要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家庭情况、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来实施量身定做的帮扶计划,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在人员配置、岗位设置方面还无法做到满足更多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效果。最后,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队伍有待完善。做好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不仅需要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精准帮扶指导经验,还要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就业信息搜索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理论合格,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所以,综上可知,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对策分析

上述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中存在的不足,例如,精准帮扶难度大,精准帮扶效果有待提升,精准帮扶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有待强化。本文从这些不足出发,总结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对策。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目标。无论是精准帮扶还是专业指导,其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就好业,为了进一步提高今后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效果,高校可以采取目标责任制管理,将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就业帮扶老师身上,责任到人。对于完成就业精准帮扶目标的老师,予以积极的肯定与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督促与改进。通过这种目标责任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由于某些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不积极而对大学生精准帮扶效果的影响。其次,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工作。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就业精准帮扶的过程当中,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咨询建议。

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一些大学生所存在的“等、靠、要”的消极的就业思想,相应的就业精准扶贫工作才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另外,当前,我国正在流行“慢就业”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提倡大学生不要盲目地急于求职,应该给自己一段时间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作出职业规划。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也可以结合慢就业思想,根据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来实施必要的引导和培训,为大学生今后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综合素养。指导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它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不断在素养层面进行综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开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岗位培训的方式,来强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尤其是就业指导专家以经验交流的方式来拓宽就业指导人员精准帮扶的视野和思路。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精准帮扶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根据精准帮扶的效果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在工作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所获得的有利经验。通过这种外在的强化与内在的提升,今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才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实施现状,指出其在就业帮扶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其今后的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的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承业.为“90后”大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学力;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大学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①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新学力”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教育界,“其内涵经历了由‘知识掌握’‘素质培养’向‘思维拓展’的不断演变”,②现在已经发展为“学会创造性学习”,即创造性学力,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学习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学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大学生学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新学力培养视域下通过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来提高学习质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方向、目标和运行管理模式

当前大学生学力培养的重点已经从“习得内容”转向了“习得能力”,即“学会学习”。在当前这个提倡创新创造的时代,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③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中坚力量,是最应该培养和塑造的群体,因而当前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应该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来实施构建。同时,目前国外高校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体系成熟、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虽然自2009年以后越来越多的‘985工程’院校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习指导制度建设,但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④因而,我们必须以培养大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为方向,在借鉴国外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高校实际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系统引导、咨询指导、监控督导、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校、院、班三级综合分工式运行管理模式能实现学习创新与教学创新相互促进、学生工作与教务工作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学力的显著提升。“四位一体功能”:“系统引导”功能,专家学者根据创造性学力培养的要求,系统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制定学业规划;“咨询指导”功能,教育主体根据学生在学习适应、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针对性咨询或指导;“监控督导”功能,教育主体为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自学情况等进行监督、预警和指导;“心理疏导”功能,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心理辅导。“三级综合分工式”:即“学校”一级设立学习指导中心,由学工部主管、教务处协管,从全校学生的思想引导、行为管理、学业指导、学习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院系”一级设立学习促进工作室,由院系学团办主管、教务办协管,就院系学生的学习适应、学业帮扶、学习预警、学习实践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工作;“班级”一级设立学习互助小组,由班级班长主管、学习委员协管,就同学间学业帮扶、学习监督、班风学风营造等方面开展工作。

实施内容

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包含十个维度的实施内容,具体如下:“以导促学”,为学生班级配备学业导师,由学业导师负责组织开展专业导读、指导学生专业选课、组织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职业规划等;“以考促学”,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考证考研;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考试教育并加大考试作弊的治理力度;“以赛促学”,设立校级学科赛事、院级专业竞赛、班级竞赛兴趣小组的三级学科专业竞赛平台,并加大竞赛奖励额度;“以用促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如组织专业调查调研实践、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等;“以评促学”,指导学生从教师关爱学生、教学方法、教师品行、学生学习收获等方面科学“评教”,组织任课老师、教学督导、管理人员认真“评学”,并及时总结、反馈、改进;“以督促学”,成立班级学风动态反馈小组和学习预警教育小组,就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情况进行统计、督促和提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监督、预警;“以帮促学”,开展各种学业帮扶活动,如举办优秀毕业生宣讲会、提供免费学业培训等;“以奖促学”,校、院、班分别建立比较完善的“奖学”体系;“以研促学”,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对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造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学生科研成果予以奖励,支持开展各级各类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以情促学”: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加强师生对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优化学业指导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教育主体队伍的培训培养。操作平台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将依托“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学习预警平台、学习扶助平台、网络指导平台”来开展学习指导工作。“课程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为目标,开设学习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学习讲座、开办各类资格培训班等。“实践活动平台”:利用学校、优秀校友、企业、社会等各种实践实训培养资源,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学习预警平台”:开展评教、评学,发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介入预警。“学习扶助平台”:设立由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等组建的学业扶助团队,从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技巧、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设立由学院领导、专业导师、辅导员等组建的学院学业帮扶队伍,对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设立由班委、学生党员等组建的班级朋辈帮扶小组,建立和完善考察、跟踪、激励机制。“网络指导平台”:打造集学习资源共享、学业导航辅导、学习心得分享、学业指导微博、名师在线答疑为一体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络平台。

效果评价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压力较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等的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不断地细化完善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目前,各高校对就业工作都非常重视,根据本校情况,结合专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不断细化,形成了很多与本校实际情况相恰适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很多学校也形成了一对一或全程式就业指导的系统化模式。但就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而言,传统的“一对一”就业指导、基础的全程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拓展和完善,充实指导力量,强化指导工作的实践性意义和社会化程度,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指导和帮助。

一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是着眼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需要而提出的应用型指导模式。该模式整合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优秀专业教师、朋辈教育导师、校友导师及社会导师等多种力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具时效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全程式社会化指导,帮助同学们更清晰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及相关职业的生涯发展要求,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积极完善自我。

这一模式在以往应用较多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残疾大学生四类特殊毕业生群体进行重点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扩充内涵,将一对一帮扶理念扩展延伸,构建社会化、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新模式,主要实现以下转变:第一,将指导工作时限从单纯的毕业阶段扩展为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就业岗位落实以后;第二,将指导工作面向的群体从就业困难群体扩展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第三,将指导工作项目从单纯的就业指导扩展为升学、就业、创业等学涯及生涯规划多领域、全方位指导;第四,将指导工作者从班主任、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扩展为涵盖专业课教师、优秀校友和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不同群体;第五,将指导工作从单纯的就业推荐指导扩展为指导、咨询、推荐、跟踪为一体的新模式。

二基于社会化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施要点

为了真正达到指导效果与目的,该模式倡导以专业或学科为基础构建以班主任为主体,充分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优秀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相关力量,形成专项指导导师及“一对一”指导导师两支队伍,实施具体帮扶工作,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第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领导负责制与班主任联系制、专项导师制与“一对一”导师制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并分专业制定所有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第二,各专业要制定专人负责“一对一”指导方案的制定、实施、协调及完善工作,如提交队伍建设建议、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帮扶人员的聘请、选拔及使用等具体问题,接受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咨询指导,为学生配备“一对一”指导导师,安排相应的活动、约谈等,并建立、配发、回收帮扶台账,整理留存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为对其进一步的咨询指导提供依据。

第三,为各专业配备专业素质强及工作热情高的优秀专业导师、校友导师各一名,负责通过邮件、讲座、座谈、约谈等方式解答学生相关困惑。在每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就业、升学或创业毕业生作为朋辈教育导师,向低年级学生提供成功求职、升学或创业经验,分享最新的成功资讯。同时,联系在该专业就业过程中发展方向对口且广受学生欢迎的用人单位招聘代表作为社会导师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要求、发展需要、入职条件、职业适应及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讲座及指导。综合构建专业导师、优秀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的专项、多维指导模式,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帮扶教育工作,综合使用讲座、咨询及一对一指导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第四,构建阶段化、个性化、渐进式的帮扶模式,结合专业及不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等成长需要,分阶段设立有针对性的、渐进式的帮扶目标并完善实施。

三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

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以综合性的师资、全程化的系统指导见长,充分整合多方力量,以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具体指导方式以“一对一”约谈为主线,辅以专项讲座、座谈、分享等形式,通过“了解、引导、解答、帮助、跟踪”,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同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发展与循环。该模式具体指导工作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如下:

1大一年级(了解及信任建立期)

建立“一对一”指导档案,为每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以班主任为主,其他领域导师力量为辅,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接受并解答学生以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为主的各种咨询,整理专项导师情况简表及学生“一对一”指导扶导师情况表,制作指导台账。

2大二年级(引导及方向明确期)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专业及个性发展需要,引导其明确方向,积极完善自身素质,充分认识专业特征及社会发展需要,从而科学规划人生,更好地利用时间、分配精力,努力成长。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分阶段进行专业认识问题、学业规划问题及素质养成问题的专项约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专业、进行学业规划、完善自身素质。同时组织专业导师进行专业介绍讲座、校友导师进行素质养成讲座、朋辈教育导师进行专业学习讲座、社会导师进行专业前沿发展讲座等活动。

3 大三年级(解答及整合准备期)

既要整合学生的共性特征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积极解答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社会,明确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锤炼情商、逆商,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指导其积极进行准备。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就实习实践、毕业准备等问题进行约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帮助引导其制定自主实习实践方案,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并进行准备。组织专业导师讲解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校友导师讲解社会相关要求及情商逆商锤炼、朋辈教育导师结合自身及相关同学的经历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及准备条件、社会导师活动讲解相关专业招聘要求及就业准备要求。

4大四年级(帮助、解决就业期)

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关注毕业生的各 种发展需要,对毕业去向受阻毕业生予以重点帮助,为实现其 梦想助航。一方面积极促进毕业生高质量、高满意度地落实毕 业去向,一方面积极联系就业、升学及创业领域的优秀毕业 生,发展朋辈导师,积极贮备力量。同时对毕业期间没有就业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为离校后继续帮扶做好准备。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毕业选择进行简历设计、升学准备或创业准备的专项约谈,及时针对准备就业的同学进行心理调适、毕业准备及离校入职问题的约谈,帮助同学们设计简历基础模板、确定升学方向并进行准备、评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及风险,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明确毕业准备及相关政策和流程、帮助学生做好离校准备。同时,组织优秀校友导师及社会导师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就业准备及职业发展准备相关问题的讲解,并进行职业角色转换等相关问题的咨询答疑。

5毕业离校后(跟踪及校友关系储备期)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职业适应等相关问题的约谈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维护重点校友关系,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储备资源、积蓄力量。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4篇

这一模式在以往应用较多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残疾大学生四类特殊毕业生群体进行重点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扩充内涵,将一对一帮扶理念扩展延伸,构建社会化、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新模式,主要实现以下转变:第一,将指导工作时限从单纯的毕业阶段扩展为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就业岗位落实以后;第二,将指导工作面向的群体从就业困难群体扩展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第三,将指导工作项目从单纯的就业指导扩展为升学、就业、创业等学涯及生涯规划多领域、全方位指导;第四,将指导工作者从班主任、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扩展为涵盖专业课教师、优秀校友和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不同群体;第五,将指导工作从单纯的就业推荐指导扩展为指导、咨询、推荐、跟踪为一体的新模式。

二基于社会化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施要点

为了真正达到指导效果与目的,该模式倡导以专业或学科为基础构建以班主任为主体,充分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优秀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相关力量,形成专项指导导师及“一对一”指导导师两支队伍,实施具体帮扶工作,具体实施要点如下:第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领导负责制与班主任联系制、专项导师制与“一对一”导师制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并分专业制定所有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第二,各专业要制定专人负责“一对一”指导方案的制定、实施、协调及完善工作,如提交队伍建设建议、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帮扶人员的聘请、选拔及使用等具体问题,接受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咨询指导,为学生配备“一对一”指导导师,安排相应的活动、约谈等,并建立、配发、回收帮扶台账,整理留存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为对其进一步的咨询指导提供依据。第三,为各专业配备专业素质强及工作热情高的优秀专业导师、校友导师各一名,负责通过邮件、讲座、座谈、约谈等方式解答学生相关困惑。在每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就业、升学或创业毕业生作为朋辈教育导师,向低年级学生提供成功求职、升学或创业经验,分享最新的成功资讯。同时,联系在该专业就业过程中发展方向对口且广受学生欢迎的用人单位招聘代表作为社会导师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要求、发展需要、入职条件、职业适应及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讲座及指导。综合构建专业导师、优秀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的专项、多维指导模式,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帮扶教育工作,综合使用讲座、咨询及一对一指导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第四,构建阶段化、个性化、渐进式的帮扶模式,结合专业及不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等成长需要,分阶段设立有针对性的、渐进式的帮扶目标并完善实施。

三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

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以综合性的师资、全程化的系统指导见长,充分整合多方力量,以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具体指导方式以“一对一”约谈为主线,辅以专项讲座、座谈、分享等形式,通过“了解、引导、解答、帮助、跟踪”,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同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发展与循环。该模式具体指导工作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如下:

1大一年级(了解及信任建立期)

建立“一对一”指导档案,为每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以班主任为主,其他领域导师力量为辅,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接受并解答学生以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为主的各种咨询,整理专项导师情况简表及学生“一对一”指导扶导师情况表,制作指导台账。2大二年级(引导及方向明确期)在此阶段,结合学生专业及个性发展需要,引导其明确方向,积极完善自身素质,充分认识专业特征及社会发展需要,从而科学规划人生,更好地利用时间、分配精力,努力成长。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分阶段进行专业认识问题、学业规划问题及素质养成问题的专项约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专业、进行学业规划、完善自身素质。同时组织专业导师进行专业介绍讲座、校友导师进行素质养成讲座、朋辈教育导师进行专业学习讲座、社会导师进行专业前沿发展讲座等活动。

3大三年级(解答及整合准备期)

既要整合学生的共性特征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积极解答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社会,明确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锤炼情商、逆商,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指导其积极进行准备。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就实习实践、毕业准备等问题进行约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帮助引导其制定自主实习实践方案,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并进行准备。组织专业导师讲解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校友导师讲解社会相关要求及情商逆商锤炼、朋辈教育导师结合自身及相关同学的经历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及准备条件、社会导师活动讲解相关专业招聘要求及就业准备要求。

4大四年级(帮助、解决就业期)

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关注毕业生的各种发展需要,对毕业去向受阻毕业生予以重点帮助,为实现其梦想助航。一方面积极促进毕业生高质量、高满意度地落实毕业去向,一方面积极联系就业、升学及创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发展朋辈导师,积极贮备力量。同时对毕业期间没有就业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为离校后继续帮扶做好准备。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毕业选择进行简历设计、升学准备或创业准备的专项约谈,及时针对准备就业的同学进行心理调适、毕业准备及离校入职问题的约谈,帮助同学们设计简历基础模板、确定升学方向并进行准备、评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及风险,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明确毕业准备及相关政策和流程、帮助学生做好离校准备。同时,组织优秀校友导师及社会导师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就业准备及职业发展准备相关问题的讲解,并进行职业角色转换等相关问题的咨询答疑。

5毕业离校后(跟踪及校友关系储备期)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5篇

为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推动工会帮扶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区总工会决定在全区工会系统中继续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对象

参加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本科二批以上(含二本)建档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不含艺体类学生);往年受到区总工会资助、家庭仍然十分困难、品学兼优的在读大学生。

(二)资助原则

1.受资助学生家庭已被工会组织纳入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或者因大病、意外灾害等情况致使生活困难的家庭;

2.军校生、国防生、免费教育师范生不在资助范围内;

3.已经受到社会其他机构资助的学生,不再进行重复帮扶;

4.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按照工会组织关系分别由镇(街道)总工会、区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会负责申报。自行资助的,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资助方案。

(一)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由家长所在单位工会组织审核后向所属上级工会推荐。

(二)各级工会在报送《2015度“金秋助学”资助学生推荐表》(附件1略)时,同时报送以下资料:

1.准考证、大学录取通知书原件与复印件1份;

2.家长身份证、学生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l份;

3.低保证、失业证等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l份;

4.父母双方收入证明1份;

5.单位公示证明1份。

(三)由区总工会负责资助单位的《推荐表》等相关材料于8月15日前报区总工会办公室,过期不再受理。

(一)各级工会要按照活动要求安排布置好助学工作,要深入基层,认真做好宣传和调查摸底,掌握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情况,家庭生活困难情况,切实让专项帮扶资金用到实处,真正让符合助学条件的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上大学得到帮助。要对已获得工会资助的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上大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通过电话联系、信件反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跟踪回访,继续给予关心和资助,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