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第1篇

2012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构建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社会、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市《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目标,确保区级财政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8%的既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有关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建设、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等有关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其相关的各项管理使用制度,确保各项经费的有效利用。

2.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协调开发建设部门及时交付大山宝城小区和湖岛海信小区两处配套幼儿园。交付后,将根据市有关规定新开办为公办幼儿园;完成机关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并进行园舍装修,更新办园设备,改善办园条件,扩大招生名额。

3.落实好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按照市有关要求,从区级财政安排的预算内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为我区公办幼儿园足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公办幼儿园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建立公办幼儿园奖补资金。对新晋升为省、市十佳园、示范园的单位进行资金奖励;对园所建设投入较大的公办幼儿园,根据实际投入按比例给予奖补,提高其办园积极性。

5.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根据市有关要求和《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扶持民办园发展的具体要求,建立普惠性民办园奖补资金。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对收费低,园所类别达到相应级别标准的园所,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补。为部分发展良好、规模相对小一点的民办幼儿班配备部分教学设备、玩具、图书等,鼓励其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务。

6.进一步完善特困家庭子女资助制度。依据省、市有关资助政策,除继续对我区常驻人口特困家庭子女和孤残儿童入园按每生每月300元标准进行资助或减免托幼费外,还将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儿童进行一定数额的资助,确保家庭困难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二、注重内涵发展,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建“示范园创特色,民办园上规范”的办园格局

1.实施精细化管理工程,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制定下发《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特色幼儿园指导意见》,实行“渐进式开展,阶段化落实,跟进式督查”的管理办法,利用2-3年的时间,通过研讨交流,理清思路;分步实施,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交流推广等系列活动,加强指导和培育,创建一批管理有亮点、课程有特色、教学有创新、社会评价认可度高的品牌幼儿园。各园所通过精细化管理研究,树立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的理念。日常管理中注重细节、注重过程、注重基础、注重质量、注重实效,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年内举行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研讨会。

2.实施创建服务品牌工程,积极培育服务名牌。本着“幼儿受益、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服务原则,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争一流”的办园理念。公办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形式办园的新模式,通过举办半日班、托管班、延伸入托年龄等扩大招生范围,增加招生名额。可以通过输出管理服务,采取承办制、联办制、股份制等形式扩大办园规模,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提供优质学前教育服务。六一前夕,将在全区举行“区学前教育第一届教育成果展示周”活动,通过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开放观摩、“我是小能手”、“健康宝贝”展示活动等,引领各园所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和家长展示教育成果,宣传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年内进行幼儿园优质服务品牌评选活动。

3.巩固示范园带动工程,加快幼儿园均衡发展步伐。按照“资源共享、教科研同步、管理共进”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园所发展共同体,通过输出理念、输出管理、输出人才等方式,促进园际间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使示范园的管理经验、教学研究成果、优秀教育人才等资源向相对薄弱园辐射,促进各类幼儿园办园水平的均衡发展。

4.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提升整体办园水平。新学期开始,各园要对照《省学前教育机构基本办园标准》,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自身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高标准解决。对自身解决不了,需要主办单位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向主办单位领导汇报,争取主办单位的全力支持。对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逐一梳理上报,争取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4月份,托幼办、督导室、安全办将联手对各园所的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验收,以迎接省督导室对学前教育的专项督导。

5.加强收费监管,积极倡导普惠。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下发实施细则,细化落实各项措施,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二是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督检查,将幼儿园收费作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和每年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6.加强招生工作监管。对现有各类幼儿园招生政策进行调研并适时做出调整,下发规范的招生指导意见。各幼儿园要严格按照《区幼儿园招生工作指导意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招生工作平稳、有序、公平、公正。

7.加强民办园科学管理,实施民办园星级达标活动。结合我区民办园发展现状,适时出台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指导意见,从园所管理、办园行为、办园条件、师资配备、收费标准等几方面制定评估标准及细则,实施民办园星级达标活动,充分调动民办园的办园积极性,克服固有的不求发展只求生存的经营理念,确保民办园健康持续发展。

三、注重能力建设,实施分层培训,进一步构建开放多样的梯度人才发展平台

1.科学规划。制定《区幼儿园干部教师三年培训规划》,将全员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12年计划培训干部、教师200人以上,确保到2013年完成全员培训任务。

2.分层培训。举行新教师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园长(业务园长)培训班、炊事人员培训班、安全管理与保健人员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又将细分为公办园骨干教师培训和民办园骨干教师培训,并建立双向交流制度。即每一所公办园选择1-2名骨干教师与民办园的骨干教师结为合作伙伴,公办园的骨干教师要每2周到民办园送课或活动一次,民办园的骨干教师每周至少一个半天到公办园跟踪半日活动取经。为保证此项活动的有效开展,教体局将把此项活动纳入全区幼儿园的年终量化考核范围之内。

3.多形式培训。通过委托专业院校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集中进行专业培训、到优秀园所交流挂职、与全国知名园所缔结友好合作园所、专业技能比武、外出考察学习、园本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4.学用结合,以评促训。开展丰富多彩的观摩和评选活动,推动各项培训落到实处。拟计划进行的观摩和评选活动有: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研讨会、业务园长指导教研活动观摩、区首批学前教育名师、名园长评选、新教师的幼教新秀评选、骨干教师的优秀教育案例评选、全体教师的优质课评选、炊事人员的专业技能比武等。

5.用阅读提升教育智慧。启动“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活动,为全区幼儿园干部教师从“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的入选书目中选配推荐部分书籍,广泛开展“好书诵读”、“读书沙龙”“园长、教师书友会”等活动,让读书成为干部教师的生活习惯,让学习成为干部教师的工作方式,通过读书提升干部教师的精神世界、师德水准、人生品味和教育智慧。

四、注重幼儿发展,关注教育细节和薄弱环节,实现教育质量再提升

1.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意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地教学管理机制,学期末将开展“科学管理,绽放精彩”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活动;二是发挥区片联动作用,全面提升各类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水平。

2.进一步加强幼儿一日活动质量研究。一是依据《市幼儿园班级幼儿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指导意见》,注重幼儿学习品质、健康情绪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挖掘总结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二是突出我区研究特色,深入挖掘游戏材料的多重价值,优化活动区活动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幼儿户外阳光体育活动研究。幼儿园户外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园要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有效开发与利用小型、简便、易行、有趣、安全的各种户外活动器械,广泛开展幼儿阳光体育活动。努力做到活动内容科学、形式多样、密度合理,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质。五月份将进行幼儿户外阳光体育活动展示评选。

3.进一步加强新教材的使用研究。以《纲要》为指导,强化对市新教材的使用研究。示范园要进一步完善、丰富课程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民办园要通过对新教材的培训,准确把握新教材。今年将通过开展“区幼儿园优质课评选”、“研读幼儿、研习教材、有效教学”研讨、优秀教育活动案例征集等活动,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4.进一步加强家园合作研究。各园要创新幼儿园家长工作机制,建立日常性家园合作、指导性家园合作和参与性家园合作制度,促使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加大幼儿园开放力度,通过组织“开放日”、“开放周”、“教育成果展示”、“亲子运动会”、“节日庆祝活动”、“家长导师”、“家长志愿者”等活动,实行园所全面开放,邀请家长、社会各界代表走进幼儿园,了解、关注、支持学前教育。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园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促使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5.进一步加强科研引领工作研究。今年我区有十三处幼儿园承担了全国、省、市、区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工作,托幼办将联手教科室加大对相关园所的指导力度,指导做好课题的开题、研究和总结工作,实现科研与重点难点工作同步,成果与改革实践经验同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推进的有效性。承担研究任务的幼儿园要整合各方研究力量,协同攻关、协作研究,加强过程管理。学期末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不断扩大研究成果。

五、注重幼儿身心健康,强化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构建安全、卫生、健康的幼儿发展保障体系

1.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安全有序的幼儿成长环境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各园要高度重视,认真对照有关要求,完善安全管理十项制度,严格责任,强化措施,建立适宜本园的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人防到位、物防坚固、技防可靠,筑牢安全屏障。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幼应对能力。有校车的单位,要严格遵守有关要求,保证车辆和司乘人员有合法的营运资质,并定期检测,自觉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交警部门的检查监督。要建立健全严格、周密的管理和交接班制度,确保万无一失。

2.强化幼儿膳食管理。各园要认真对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岗位责任明确、常规制度科学、考核机制严格的卫生保健管理模式。特别要认真做好幼儿的膳食管理,从幼儿膳食的行政管理、账务管理、营养管理、卫生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食品索证制度,严格控制进货渠道,建立规范食品台帐,并主动接受管理部门的指导,确保幼儿饮食安全。区教体局将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不定期检查指导,并适时对安全和保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安全卫生保健意识。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第2篇

一、目标任务

根据《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优质、高效地完成市教育局和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一)学前教育。全区幼儿三年入园率达到93.5%以上;新建、改扩建4所镇乡中心幼儿园。

(二)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5%以上;毕业率达到10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5%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巩固率达到98%以上;毕业率达到9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达到86%以上。

(三)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招生4000人;普高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各科合格率达9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普惠化。

推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加快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按照幼儿园建设目标及任务,如期推进建设进度。继续抓好公办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软件资料管理,加大对新建中心幼儿园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体系,逐步开展学前教育质量检测督导评估。结合城乡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学前教育教学研究。规划我区2所较大规模、规范性幼儿园积极争创2015年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2、义务教育均衡化。

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规范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好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严格异动手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的巩固率。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将条件具备的小学和初中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做好2017年迎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验收准备工作。

3、高中教育优质化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将高中招生任务分解到各学校,制定好学校招生计划,落实定向计划,加强招生过程管理。抓好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高中教育教学视导,认真组织高中毕业班诊断性考试,对诊断性考试的问题及时总结,研究策略,加强高考考点的分析研究,全力做好高三备考工作。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发展。

(二)强化精细管理,增强区域教育综合能力。

1、树立法治观念,形成依法治教新格局。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提高教育系统法律素养,进一步规范教育执法行为。突出校长带头,破解学校内部管理陈旧的“人治观”、“德治观”,树立依法治教新意识,抓住教育综合改革与法治工作的契合点,处理好教育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新模式,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坚持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实施依法办学。

2、打造生态教育,强化教育管理效能。按照区域内生态教育建设目标,指导各校树立“三全”、“三特”的办学思想(“三全”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三特”,即“学校要有特色,教师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四条禁令”、“三个一制度”、“三条底线”、“三项治理”、“两个计划”等制度相关要求(“四条禁令”即:禁止乱收费、禁止赌博、禁止酗酒、禁止走读;“三个一制度”即:坚持每周召开一次行政办公会,每周召开一次教职工大会,每周召开一次学生会;三条底线即:安全底线、稳定底线、质量底线;三项治理即:开展干部作风专项治理,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解决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开展学校管理专项治理,解决办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两个计划即:干部队伍建设计划,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加强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校长提高管理工作效能,促进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深入推进校长“高峰论坛”、骨干“名师论道”、教师“大练兵”等活动。继续实施校级干部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3、落实常规督查,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各直属学校、镇乡教育管理组要严格执行教育局制定的常规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到细化管理措施,强化管理细节,加强检查评比,提升管理效果。督促各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班及非毕业班教学工作质量的全程监控与指导。进一步完善并执行《区2015年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加强常规管理,落实教学质量评估、年终绩效考评制度,采取有效的竞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进一步强化质量立校意识,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大提升。

4、打造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2015年为全区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品质提升年”。各校要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文化设计、内涵发展上狠下工夫,进一步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马鞍九义校、一小、二小、七小要充分发挥省、市、区级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特色学校的示范作用,继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并带动区域内各级学校共同建设发展。各镇乡教育管理组要在普遍抓好所属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至二所重点学校,为其他学校提供学习的榜样。

5、创建示范学校,树立办学优质品牌。规划指导镇中心小学、保和镇中心小学、四小等学校创建“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规划指导镇初级中学创建“市校风示范学校”,七小创建“市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指导已经创建达标的市、区级校风示范学校,市、区级示范性小学、示范性初中、示范性普通高中、示范性九义校继续巩固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三)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健康均衡发展。

1、加强招生管理,严格教育三乱治理。全力保证义务教育入学率目标任务完成,制发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新生入学工作文件通知,按照新生入学原则,严格招生纪律,严禁违规招生,严禁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严禁分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成立2015年招生工作宣传小组,积极化解城区中小学入学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加大违规办学行为查处。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资雁教发〔2013〕22号),按照行风建设“五条禁令”要求,规范师德师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结合依法执教,严格教育三乱治理,继续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维护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迎接督导评估,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结合2017年迎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契机,进一步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稳妥推进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有效整合为九义校。指导各校对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细则》要求,统筹安排,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完善相关材料,加强自查整改,进一步加强经费、人员、设施的投入,减小区域内薄弱学校发展差异系数,开展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互相结对帮扶。指导各校尽力进行班级均衡化资源配置,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3、巩固“两基”成果,加强学籍统一管理。组织开展2015年“两基”成果巩固提高自查工作。坚持控辍保学工作“五落实”。进一步加强对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籍管理规定的学习,提高师生、家长对学籍管理的知晓率,切实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的巩固率。

(四)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教育内涵品质。

1、加强课改宣传,转变教师观念。2015年为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年,各校要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大力宣传课改意义,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和畏难思想,提高课改意识,大刀阔斧开展活动实践,做到“学校要校校参与,教师要人人行动”。继续推进各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使用,深入开展各种课改活动,加强学科组研究,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有效使用导学案,促进教师进行多层次的研讨、交流、碰撞,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高效、快乐的学习乐园。

2、深化课改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本学年将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学校各科教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的培训指导。将邀请知名专家、课改基地一线教师到讲学;3月将邀请知名专家李镇西到开展《课改-班主任的角色》专题讲座;同时继续选派校长、教师到山西太谷、广州深圳、广西、宜宾、广元等课改优秀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观摩课改现场。2015年,将在老君镇、东峰镇、迎接镇等3个乡镇学校开展片区课改研讨会,促进农村区域课改经验交流。指导各校强化参培教师回校后组织有效二级培训,把学到的课改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开展课改实践。

3、落实课改措施,构建管理体系。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增添课改具体措施,落实课改专项经费,强化教师课改培训,切实开展课程改革主题活动,教研工作要服务课改,课改工作促进教研,进一步完善课改管理制度,加大对教师课改工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区域生态教育建设课堂研究,要大胆探索研究切合本校实际的课改新模式,强力打造生本课堂,构建课改管理体系。要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至少构建三层管理网络: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导处(教科室)为重点的管理层,以课改教研组长,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执行层。实行层层负责纵向管理,使课改各环节得以真正落实。

(五)狠抓课堂效率,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

1、层层督查到位,狠抓高中教学常规。认真做好高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局机关包联人员坚持督查到位,区教研室坚持专项视导到位,各校负责人坚持目标管理到位,各学校领导蹲班联系指导到位,各科任教师包联督促关爱学生到位。落实“高一抓起、一抓三年”的管理措施。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认真组织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成效。指导各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一方面研究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以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课堂导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训练的综合培养,全力打造快乐高效生态课堂。另一方面要坚持抓好高三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指导,进一步强化集体备课,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与复习课效率。同时组织好各年级学科教学研讨会,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管理能力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3、加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管理督查。根据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区3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认真做好复核确认验收工作。2015年3月,市教育局将对我区三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复核确认,学校要再次整理相关资料,及时梳理整改初验反馈的问题,确保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复核验收。

(六)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队伍建设。各校干部、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中国梦”系列重要文件精神,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抓好德育骨干及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加强未成年人“心海护航”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2、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保证德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加强德育阵地建设,配置基本设备设施,提供物质保障。各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广播、网站、校报、橱窗、板报等阵地的育人作用,打造班级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强力打造校园文化,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3、开展主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校要做到有标语、有专栏、有活动、有记录。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教育;组织“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加强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举办法制警示教育巡回讲座,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学雷锋“五个一”活动,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继续开展“日行一善”志愿服务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爱心小天使”、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

4、加强德育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上好《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中小学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有课程、有教师、有教材、有教学、有效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5、抓好社会实践及校外教育工作。各校要继续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园地;落实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环节管理;大力推进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师资配备和培训,确保5月份投入运行。已建成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要加强日常使用管理,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定期定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保证学生人人参与、周周参与,注重少年宫软件资料建设,认真筹备2015年5月召开的全区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现场会。

6、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及特殊群体学生关怀。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要做到有牌子、有阵地、有队伍、有措施、有记载。全区拟于3月下旬召开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推进会。继续组织指导多所学校进行“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创建工作,指导二中作好“全国优秀家长学校”迎检准备。各校要与社区、家庭配合,特别关注留守学生、残疾学生、失依儿童、单亲学生、贫困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及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抓好“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管理和使用。

7、加强德育教科研工作,规范德育目标管理。加强德育科研立项课题研究,德育教研活动的评比、竞赛,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究。继续推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对德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进行表彰或奖励,对德育工作薄弱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督促各校严格执行学生期末德育成绩考核评价。

(七)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学校体育工作。

一是继续规范体育常规管理工作。今年将继续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率达100%,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成绩逐年上升;抓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推进工作,抓好全区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长跑活动;督查指导各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好相关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各校要认真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确保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和课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二是认真组织好运动会、艺体节、体实考项目和各项比赛。指导各校做好迎战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和比赛期间的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新华文轩杯”第六届中小学生艺体节;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市教育局2015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纪律。认真开展好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和新增项目的训练,积极参加省、市、区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等比赛。

三是认真实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五年行动计划。认真贯彻〔2012〕53号、川办发〔2013〕6号、川教〔2014〕71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的通知》(资府办发〔2014〕50号)等文件精神,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问责机制。各学校要尽力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落实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逐步实施本校体育艺术五年行动计划。

四是积极开展体育工作评估、阳光体育学校创建工作。开展对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常规检查、指导。督促各校10月底前完成国家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等工作。继续开展市级和省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并逐步把“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列为评估各类示范性学校的必备条件。2015年指导二小和马鞍九义校创建省级“阳光体育学校”,指导三贤九义校、绵阳中学育才学校和老君镇初级中学创建市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力争年内圆满通过评估验收。

五是开展足球教学,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指导有条件的学校积极组织中小学足球教学辅导,规划指导中学、七小等6所学校积极争创“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学校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抓好学校健康教育,落实健康教育每学期不少于6-7课时,达到有课时、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考核、有评价的“六有”要求。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落实岗位职责,加强保护学生视力工作。狠抓学校爱国卫生工作,继续开展校园内公共场所禁烟活动,创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展预防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及禁毒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学校重点疾病防控工作。

3、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规划指导七小创建省级艺术特色学校。开展全区中小学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专项督查。组织中小学参加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优秀艺术人才大赛和区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班级合唱和校园集体舞,使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使用一至二种乐器、培养一至二项艺术爱好。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戏剧进校园活动。指导各校搞好“五四”、“六一”、“元旦”的庆祝活动;继续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硬、软笔书法比赛。组织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及全区中小学生诵读比赛和合唱比赛,“牵手国寿,梦想家园”少年儿童绘画评选和“美丽中国梦”第三届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

4、科技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活动为载体,督促指导各学校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活动,活动要有方案、有总结、有简报、有过程记录。与区科协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开展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区中小学中认真开展好“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征文与制作评选活动。做好科普调查统计工作。

5、学校国防教育。

认真落实学校《国防教育法》规定,提高国防教育在地方课程中的开课率和军事训练的开课率。进一步贯彻《高级中学学生军训教学大纲》,确保高中阶段新生参加军训面达100%,有条件的初一新生也要组织军训,同时要提高军事理论的开课率,增强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认真开展国防教育日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关心国防、支持国防、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开展双拥工作,落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配合区人武部做好征兵宣传、文凭审核等工作。

(八)以教科研促发展,彰显学前教育特色。

1、以科研为契合,促进城乡幼儿园双向互动发展。

在省级课题《区域推进镇乡中心幼儿园建设实践研究》中期成果的基础上,调整思路,有针对性地继续深入开展城乡六片区结对帮扶活动,实现六片区城区示范园与镇乡中心幼儿园双向互动发展。一是强化城区示范性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突出游戏化、特色化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引领全区幼儿园健康、优质发展;二是规范镇乡中心幼儿园园务管理工作。新建幼儿园在初始阶段管理工作必须套模发展,常规管理基本制度要求基本一致,达到规范化的基础后再进行变通发展;三是加大中心园教学教研工作专项辅导。建立完善园本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技能比赛等。

2、加强内涵提升,努力追求优质化发展之路。

以“片区推进,个体培育,特色发展”为原则,在统一要求镇乡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搭台子、引路子,促进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幼儿园的内涵。指导一些教学条件成熟的中心幼儿园,开设本园特色教育活动,挖掘乡土资源,大胆构建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3、狠抓幼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继续抓好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培养,组织公办幼儿园教师专题全员培训,举办第四届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会。进一步加强镇乡中心幼儿园转岗教师的专业技能学习。邀请省级知名专家赴讲学,专题辅导幼儿园教材教法,定期组织全区公、民办教师开展幼儿教学研讨课、片区交流观摩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学 教学

由美国货代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的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

目前,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但现阶段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还不多。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受到科技、政治、经济的制约,经济的制约极为关键。

一、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经费的影响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不断扩大,教育行业难以独善其身,负面影响逐渐浮出水面。近期,美国大学学费上涨速度是生活费上涨速度的3倍,公立学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大幅削减教育预算,学校基础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被搁置,部分教师工资暂被冻结。而金融危机引起的心理恐慌也同样投射到教育领域,多数家庭担心无法偿还教育贷款或担负不起大学学费。对500名美国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担心金融危机会对其家庭造成直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海外留学市场展开争夺、 公立大学和社区学院备受青睐、 政府调整学生贷款计划、 学校偿贷、融资能力下降、 税收减少导致教育预算瘦身、 投资股票使教育经费缩水。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而中国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对策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刚刚公布的2009年政府预算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为1580亿,比去年增长23、9%、但是这些经费与高等教育基本无缘。主要用于积极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继续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并为新建农村幼儿教育机构配备图书和玩具。实施中小学健康饮水工程,并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电子档案。坚持不懈抓好学生餐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满意。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和高中现代化学校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在全面落实从小学到大学各项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制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动职业学校集团化、集约式发展,加大对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农村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实施农村免费职业教育,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涉农县市区职业学校本市农村户籍学生学费。

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影响不大。在相当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投入不会减小。但也不会增加太多。

2、对出国留学的影响

中国实际上已形成自费为主的出国留学格局。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达16.16万人,占当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90%。

张秀琴认为,出国留学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学费、个人支付能力、国外大学奖学金机会”,以及留学期间的“实习、勤工俭学、就业前景”等。

据世界经理人学堂报道,中国前驻美国纽约领事馆教育领事刘在祥认为,由于金融危机,可以预见美方提供奖学金的机会将会减少,拿资助的机会将会减少,因此会影响一部分需要依靠经济资助才能赴美留学的学生, 就实习、勤工俭学、就业前景等各方面得来看目前金融危机未必利于出国留学。

3、对毕业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西方和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大。中国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

3月18日,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令人心惊:截至3月10日为止,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不过对高等教育学校来说,也不必过分担忧。中国政府和社团会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焦点来看待。正在大力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即使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至少可以得到缓解。而金融危机造成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受到冲击。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这种就业困难也可能存在某些积极作用。如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点,以往大学生就业往往期望过高。希望到大城市就业,大学生毕业就希望能升官发财,做人上人。目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思想可能会逐步发生转变,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

4、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为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交大将开设全英语授课专业,并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流动机遇,实行师资队伍全球公开招聘。未来5年,交大将实施人才强校、文理跨越发展、交叉集成、国际化、服务社会、文化提升六大战略。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引人注目,上海交大将坚持“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的办学宗旨,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将跟上国际化的节拍。记者今天从会上获悉,交大将坚持师资队伍全球公开招聘,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国际人才流动的机遇,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和外籍教师来沪执教。

5、对专业结构的影响

当前,600多万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重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是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契机。高校专业分为基础型和应用型,一方面基础型专业不能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减掉,而对于应用型专业,是否真正适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则要通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加以调整和补充。优化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6、对招生的影响

在西方由于金融危机,失业人员增加,高校招生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有的造成经济困难放弃入学机会。另一方面因就业压力造成招生困难,受金融危机影响,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严重缩水,为降低学校各项开支,美国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加利弗尼亚州立大学宣布,所有23个下属院校2009到2010学年度减少招生一万人,相比2007年招生5.4万人的总数,减招幅度达到20%左右。对台湾地区的高校也存在生源问题。而在中国大陆不存在生源的问题,目前的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只有23%。

二、高职教育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1、开辟新农村,基层的就业渠道。政府和学校一直提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虽然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这次借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所改观。关键是解决大学生的待遇问题。重要措施就是提高工资,而现在除了地区的工资较高。其他西部地区的工资并不高,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国家应抓住这次机会提供一系列措施。例如,泰国的政策是毕业生去农村工作工资增加20%。2、促进高校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的专业,就可以促使高校从社会的人才出发,对这些专业进行调整。

3、政府加大对企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各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比例。

4、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此次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进而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便造成信贷损失。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致使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或者倒闭,或者被接管。

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一些错误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一连串不道德的行为所造成的,从而暴露了高等教育存在某些错误和缺失。因为这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因而,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具有一定的人文

素质、做到即懂科学、又懂人文。

参考文献:

[1]马德秀.上海交通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2008,(09)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第4篇

Abstract:At this stage,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sports products aims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social justice.It is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secured by system arrangement.It has the difficulties of backward,inefficient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The reas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upply subject are the main reason of the supply difficulty.The value selection of the demand level of the majority farmers for public goods is the internal reason of the backward development.The game of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under th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leads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total supply.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marke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s not clear.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legal bond leads to the game of the authorities and low inefficiency.The value game of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eads to the lack of supply of intangible goods and recessive goods.Conflict between the top??down system and the reflecting system of the interests of farmer sports leads to the short supply of ethnic and public goods.The market dominated by sports tourism oriented to commercial value leads to the blind profit maximization of the supply subject,which then lead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e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industry excessive supply of goods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rural public sports products; supply; difficulties; causes

如果说我国一度在公共体育产品的投入上侧重于竞技体育是基于有效增强民族内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因素的考量而使其带有泛政治化和工具理性的特点。那么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出台以来带有普遍性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行为则表明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考量已侧重于追求社会公正、提供社会服务、谋求城乡协调发展和培育新型农民。并且现阶段加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是适应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稳步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建立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各异,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及农村体育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还处于整体滞后、低效和结构失衡的状态,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是实现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价值的前提,也是制定相应发展对策的依据。

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1.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应,其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萨缪尔森认为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1],如国防。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外部性三个特征[2]。布坎南认为在以上两者之间还存在着“非纯公共产品”,也叫“准公共产品”[3]。其后又有学者指出“准公共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只具备一定程度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或者受益的非排他性[4]。

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提供的、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5]。它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福利的方方面面。关于公共体育产品的概念问题有研究指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主要包括各类用于开展农民全民健身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等实物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等非实物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等[6]。通过上述概念的分析表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应当具备如下基本要素:农村地域内;涵盖物质产品、服务及制度;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表明农村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需求,旨在彰显社会福利与平等,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和非竟争性性,在所追求的效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与制度。

1.2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特征 依据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认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及外部性特征。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非竞争性特征,是指其以不存在拥挤成本为前提。如果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则就存在着拥挤成本,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竞争性,因此其只具备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不能够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但是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来说,因村级管理组织的责任规避行为,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了排他性。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选址,将其建在农村学校内,这一做法虽具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体现了村级管理组织对体育场地、器材维护责任的规避行为,使其至少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了排他性。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特征,表现在其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体质,还有助于促进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从长远来看,对塑造新型农民亦具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除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具有需求的高层次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和文化传承性特征。需求的高层次性特征是指,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来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并非是急需的公共产品,还处于相对的高层次需求阶段。地域性特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该地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形态的差异以及体育习惯、行为的偏好。文化传承性特征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弱流动性和“熟人社会”使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并对农民的体育习惯和行为的偏好产生持久的影响。

1.3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分类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外延,闵健的研究按照产品的物理属性,将其分为“物质型产品”和“非物质型产品”,根据受益范围和相应的提供主体,又将其分为全国性或是地方性的公共体育产品[7]。还有研究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分为物质型与服务型产品;法律与法规型产品和责任与义务型产品[8]。可见研究目的、任务及分类标准决定了具体的分类形式。因此根据本研究目的的需要,本研究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分为如下几类:第一,根据存在形态,分为实物与非实物公共体育产品两类。第二,根据供给主体在实践中出现的“责任规避”现象,将其分为显性与隐性公共体育产品两类。因显性公共体育产品容易被监管部门感知,通常是政绩评估的载体,隐性公共体育产品因难以为监管者所感觉,成为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薄弱环节。第三,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公池体育产品与俱乐部体育产品,这一分类有助于明晰不同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的实现机制。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的特点

2.1 以彰显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价值目标是其供给实践的基本前提。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9]。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以培育新型农民,以彰显社会公正为目标。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发展满足型公共产品,中央政府的积极作为其目的在于凸显公共体育文化产品的社会性价值,培育新型农民,彰显社会公正。而这一价值目标的深刻社会背景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巨大的经济成就,以及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素质的瓶颈问题。

2.2 以政府供给为主导 发达国家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以制度化、法制化来保障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了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农民组织化建设程度高[10]。从这一特点中可以看出,制度化、法制化与组织化是多元供给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保证。我国自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主体供给向政府、私人、社区及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转变,至目前的确也基本建立了多元供给主体的框架体系[11]。然而,由于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供给主体之间边界模糊、供给主体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以上现象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农村社区(村委会)、市场、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农民自身。但事实上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

2.3 以制度安排为保障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以政府为主导,在供给实践中政府既是供给政策的制定者,是体育行政的绝对权利机构,也是高度集中的资金安排的主体,加之政府对彰显社会公正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来落实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就成为政府决策的最优选择。 从2002年颁布实施《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2003年颁布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5年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证明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的制度保障性特征。应该认识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切实有效的保障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得工作落到了实处。同时也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种类统一规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困境

3.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滞后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虽有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为支撑,但是面对我国数亿人口的农民来说难免力不从心。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其中乡(镇)村的体育场地仅有66 446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18%。这一数据显然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相适应[12],表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供给。此外,具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统计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社会服务的基本状态如下: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13]。由此可见在我国农村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上,仅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处于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最后。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总体上滞后于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产品。

3.2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低效 ?┆?据“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表现出效率低水平趋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各地基本公共产品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没有明显差异,政府基本公共产品整体属于“投入型”而非“效率型”,地区公共产品差距主要表现为投入差距,而非效率差距。《报告》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财政资金优先向公共产品领域倾斜,推进我国公共产品由“投入型”逐步向“效益型”转变[14]。

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整体低效的大环境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低效的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政策导向层面来看,政府与市场、非赢利性组织等供给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不明确,导致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责任过重,而市场、非赢利性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灵活性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体育需求的变化,最终导致效率降低。其次,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由政府统一供给的体育场地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是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主要形式,甚至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此类体育场地设施供给过剩的局面,而农民身边的民族、民间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的产出效益不明显;第三,部分基层政府组织为规避场地器材的维护责任和展示政绩将国家供给的体育场地建在村委会大院内、学校内或旅游景点附近,从而导致实际使用效率降低。

3.3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 从宏观上看其表现为区域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和城乡间的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也就是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平衡和乡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远远落后与城市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失衡主要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物产品供给与非实物产品供给失衡。也就是政府多热衷于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体育产品,如体育场地设施等,尽管部分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但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依然对此有高度的热情。第二,显性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和隐性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失衡。突出的表现为制度供给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制度的执行不利。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是显性公共体育产品,对于此政府表现出积极作为的态度,而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保障条件,执行能力等却往往被忽视。第三,人工体育产品供给与自然体育产品供给失衡。主要体现在依托农村自然环境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规制,导致其开发无序。

4 利益博弈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4.1 供给主体的利益取向差异是供给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 依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任何行为主体在其行动过程中都是追求自身效用、利益最大化[15],这是导致不同供给主体利益冲突的深层根源,是造成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滞后、低效和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是高社会价值低商业价值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彰显社会公正,培育新型农民为基本价值目标。但是还必须深刻认识不同供给主体利益取向的差异及其冲突。不同主体间利益取向的差异是其在具体供给行为中选择不同供给策略、产品类型的内因,为保障其价值目标的实现,不同的供给主体可能会在局部形成利益冲突。

总的来看,从国家政府的立场和宏观社会发展视角出发必然要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为根本目标;基于县、乡(镇)、村等地方政府主体利益的立场出发必须实现政府责任、义务、投入和政绩效益的最优化,因此会导致与上级政府在权利、责任、义务等方面的博弈;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要实现农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16];从体育主管部门的立场出发则要以建立农村体育自主发展的良性机制为目标,避免重复、多次供给;从市场供给主体的利益出发则要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利益诉求。由此可见,在农村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市场主体策略性的选择与旅游相结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是一种理性的策略选择。这一策略选择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类型同时也对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起到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防止“权利寻租”现象的发生。

要避免供给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则需政府转变行政理念,行政重心要向引导、保障、监管社会资本提供公共体育产品方面转变,切实服务于农民全方位、多层次体育产品的供给。

4.2 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的价值选择,是导致供给滞后的内在原因 ?┆?据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9.5%,小学文化占41.1%,初中文化占45.1%,高中文化占4.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2%[17]。这一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构成使其表现出如下特征[18]:勤劳但科学素养与劳动技能层次低;诚实本分但民主政治的意识薄弱;尊重传统乡村文明与文化习俗但封建迷信等“陋俗”尚有较大生存土壤。以上的数据与特征必然决定我国当前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的意识淡薄。这一点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中得到了印证。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相当大比例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会影响生产劳动。并且城镇人群体质优秀率高于乡村人群,城镇人群体质不合格率低于乡村人群[19]。此外关于我国西部农村体育的调研显示80.0%的村没有专门的体育经费投入,农村体育在镇(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偏低[20]。

应当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滞后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的意识不高、需求不强的集体价值选择结果。有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排序为:医疗保障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田、山林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饮用水的改善;生产技术指导与培训;义务教育;养老、社会救济;生活垃圾;大规模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农用电的改造;计划生育;文化设施及服务[21]。而决定这一集体价值选择的因素包括:我国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广大农民现有受教育水平,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征以及乡村文化习俗与行为习惯等。因此广大农民体育文化需求不强是基于其现实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做出的理性价值选择结果。而这一广大农民的集体意志必然使其表达有限体育需求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因而也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政府及其他供给主体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针对性供给,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滞后。

4.3 社会性价值取向下各级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导致了总体性的供给效率降低 前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价值属性,指出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目前主要体现社会性价值。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基层乡镇政府其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应当认识到在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行为中,各级政府都是“理性经济人”,都具有权衡利弊和行政行为的选择能力。中央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政策的制订者、组织者和资金提供者,其特点是追求供给效用与效率的最大化;地方政府通常以上级对其政绩评估最优化和最大限度的获得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基本施政方针[22];基层乡镇政府由于层级低,制度约束弱,监督成本高,表现出明显的自利性[23]。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对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的价值取舍和出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基层政府依据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则所做出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就形成了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行为。在这一信息不对等的动态博弈中,下级政府出于本地区自身利益的理性需要,往往夸大需求,强调财政缺口,以便获得上级政府更多的人、财、物支持。因信息不对称,面对下级政府夸大需求的行为和受财政能力的约束,上级政府会采取统一决策,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的策略,导致下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失衡。这一博弈行为最终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灵活定和适应性不足,使其总体供给效率降低。

4.4 政府与市场、非赢利性组织等主体责任不明,并缺乏制度保证和法规约束,导致强权博弈,使得供给效率不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多中心理论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普遍认同。市场与非赢利性组织开始参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社会制度、举国体制、政府责任角色的“缺位”等使得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和失衡[24]加之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市场与非赢利性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法规和制度,因而也就导致了政府、市场、非赢利性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行为中责权利不明。

多中心理论认为,政府、私人机构、社会组织在供给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利益的博弈行为,这将影响到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25]。市场主体可能处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其行为导致整体上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降低。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法规约束,加之政府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因此当其认为市场组织及非赢利组织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可能会削弱自己对国家社会的实际控制能力时,就有可能采取强硬的博弈策略,使得处于相对弱势博弈地位的私人及非赢利组织明智的选择“合作”[26]。强硬的政府策略则必然导致市场与非赢利性组织的供给效率不高。

4.5 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博弈,导致非实物产品和隐性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府的绩效评估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增强政府形象;提高改善对公众的服务水平;监督控制工作开展;激励改进工作进程;沟通反馈加强交流。但是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不同价值观的博弈将深刻影响政府执政行为。如政府为避免公众的行政监督,不将“政务公开”和“群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此外,政府绩效管理是行政改革的目的取向,不管政府是选择服务取向、市场取向或社会取向,都需要区里以“公众利益”为先导的原则。要使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引发的政府行政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27]。因此,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中,要关注“效率”与“民主”的和谐,规避因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而引发供给的失衡。

目前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中,基层政府往往受“颜面”和“政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实物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作为主要工作,如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等。非实物公共体育产品和隐性公共体育产品因其往往不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其供给严重不足。这在农村体育实践中表现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的不均衡发展。事实上显性公共体育产品和隐性公共体育产品是能够相互转化,当政府把非实物的服务性产品,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的次数,参与率等作为考核基层村官政绩的量化依据,可使隐性产品转化为显性产品。

4.6 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与农民体育偏好表达机制间的矛盾,导致民族民间产品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来保障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使得我国当前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表现出显著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决定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实物形态,更决定了制度保障的内容与形式。其次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使得市场、第三部门等主体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机制受制于政府的政策[28]。也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不能反映农民对公共体育产品的需求状况,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和结构不合理[29]。

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内容形式单一,加之农民体育需求表达欲望不强和表达机制不健全更加剧了民族民间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不足。前文坛谈到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地域性与文化传承性特征,此种特征是特定地域内农民体育生活方式、体育习惯、意识和体育偏好的体现。因此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要通过保护民族民间体育传承人,要挖掘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来满足农民的体育文化偏好。这样既符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习俗和农民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摆脱农村体育制度性安排的过度依赖。

4.7 商业性价值取向下以“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市场供给主体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农村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区域内产品供给过剩 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旅游产品主要是依托广大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而开发供给的。事实上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是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重要类型之一,这也是目前市场主体介入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主要渠道,他对丰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类型,培育农村体育文化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如目前陕西已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金丝峡漂流、岚河漂流、太白山升山、关山牧场滑草、陕南国际狩猎场狩猎等。均是利用了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八白里秦川”、陕南秦巴山地等农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资源。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在依托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开发活动违反环境管理法规;景区生态遭受破坏;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从业人员环境素质不高;环保部门执法工作不力;人工建筑与景区整体不协调等问题[30]。在我国农村体育旅游产品上,除了存在上述环境问题外,还存在总体产品开发不够和区域性小规模重复建设,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农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强化法制意识,做好科学有序开发的规划,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此外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要注意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的小规模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