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卫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西藏、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一、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概况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 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3、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
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善于创造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任课老师通过图片和自己的介绍,把学生带到那个让人伤痛的时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课本,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 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 而不只是可怜的“
一桶水”了。
一、 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是我培训工作的原动力。
随着国家对“普九”的纵深实行,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达标了,但是,作为年轻的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保持与时俱进的觉悟,争取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奉献一生。
二、专家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态度,辅导老师不迟辛劳的工作,令我钦佩不已 在这次培训中,专家们他们身上散发出治学严谨的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是我今后工作学习的不竭源泉。他们对工作的极大热情,将永远激励着我。
三、培训对我观念上的冲击和冲击后的反思
通过观看专家制作的音视频资料、撰写的电子讲稿,各位同仁们在教学中的心得,使我思想又一次经过洗礼、心灵产生震撼、观念的革新。
如今,培训即将结束,在感叹时间过的太快,想学的东西太多的同时,所幸的是每一次活动都过的充实,聆听智者的教诲,参加伙伴们的探究„„收获颇丰!也让我反思到了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四、培训内容丰富,紧扣学科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培训,学习平台为我们展示了集体备课、培训感言、简报等,这些知识窗口,内容丰富、紧扣学科、见解精辟,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两点不成熟的希望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要有一桶水,而我们此行,正如一快干燥的海绵扑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一样,准备把自己吸的宝宝的,然后如春雨润物般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因此,我希望师资培训中心能给我们长年提供含有丰富营养元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当我们觉得知识匮乏之时,我们还会如饥似渴的踏进这里,继续充实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进而达到燃烧自己的境界。
关键词 学科馆员 高校图书馆 学习路径图 培训体系
分类号 G251.6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4.012
学科馆员是指在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中既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又受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与某一学院或学科专业建立对口的业务联系,并向特定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学科服务的关键所在,其综合素质是决定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成效的最核心因素,体现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
而学习路径图是近年来企业员工培训中应用的一种新颖的理论和方法,是快速提高企业员工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培训体系规划工具,将学习路径图理论和方法引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训中,通过将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评估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可量化、综合性的培训体系,对于科学规范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成长轨迹,缩短学科馆员成长周期,有效提高学科馆员培训成才率,以及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业务能力和学科服务工作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高的实用价值。
1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和培训现状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国内对学科馆员的引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学科馆员,开创了先河。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国内已有200余所高校图书馆先后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其中开展较好的包括40余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和30余所“985工程”院校图书馆。
然而在学科服务实践中,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差距明显,学科专业背景单一、人员队伍结构复杂、整体业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仍较普遍,即使是实力最强的“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也同样大多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学科馆员普遍缺乏较为系统、完整、规范、先进的业务素质培训,加之国内权威部门缺乏对图书馆员从业资格的资质认证,致使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整体水平普遍不高,这种状况已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近年来,各级有针对性的学科馆员业务培训正逐渐增多,具有代表性的如CALIS三期启动了“馆员素养培训与资质认证”建设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负责牵头,各馆轮流承办,截止到2012年3月,已在全国举办了5期学科馆员业务培训班,成效显著,颇受馆员好评。然而,在对学科馆员业务素质培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研究上,学界讨论尚有不足。本文试图将企业管理中针对员工培训的“学习路径图理论”引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业务素质培训,力争探索出一条理念新颖、方法先进、科学有效的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学科馆员培训道路。
2 学习路径图理论概述
学习路径图(Learning Paths),也称学习地图(Learning Maps),是指参与培训的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根据学习的目标、内容、外在环境和基础条件,对所需完成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及活动的各项环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排序,最终形成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和序列图,即学习路径图。学习路径图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学习者从低发展阶段指引到高发展阶段,即把“从完成简单的辅助型任务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发展过程显性化、图式化,使学习者明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对自我学习的管理,从而强化自身成长的信念和学习动机,同时也使企业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发展、实施和评价工作更加有序,因此学习路径图就是人才发展过程的看板管理。
3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学科馆员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3.1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图书馆内部往往分工明确,不同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不同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和路径,而学习路径图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和方法优势,学习路径图能够契合不同岗位的要求,绘制出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的学习路径。通过应用学习路径图的方法,图书馆可以科学规划馆员培训的方式、内容和优先次序,有效缩短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在基于学习路径图的学科馆员业务素养培训中,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有效分析,可以快速找出岗位要求与馆员当前能力之间的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快速提高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
3.2 培训方法具有多样性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学科馆员业务素质培训体系是由课堂培训、岗位实践和持续总结等多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课堂培训约占10%,例如进行课堂学习、在岗练习、自学阅读、在线学习及参加专业会议和论坛等;岗位实践约占70%,例如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辅导,熟悉学科服务工作环境,模拟接受学科服务工作任务并全程参与服务工作各个环节,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跟岗实践等;持续总结约占20%,例如担任讲师教授他人,做好辅导记录和个人总结,以及在会议、论坛进行总结分享等。
3.3 符合职业发展的培训体系
学习路径图培训体系各模块之间关联性强,各环节紧密相扣,容易形成合力,促使培训馆员最快达到胜任标准。学习路径图摒弃了传统学习培训中学习形式单一、缺乏培训效果评估等弊端,在培训方式上,既有传统讲师的课堂面授,又有在岗练习、导师辅导、网络学习、案例实践、会议分享、指导性自学等多种培训方式;在效果评估上,培训馆员从入门到达到胜任标准的时间可以被严格地测算并缩短,基于学习路径图的培训效果可以被直观量化。此外,学习路径图中里程碑的设定,可以作为学科馆员培养、任用、评职、晋升和奖励的标杆。可见,学习路径图不仅提高了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能力,也为每一位学科馆员提供了一条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
3.4 具有充分挖掘学习潜能、促进能力全面提升的效果优势
学习路径图理念新颖、方法先进、内容丰富,具有效果明显的培训优势,例如在学科馆员培训中,学习路径图注重秉承“用以致学”的原则,可以激发受训馆员的学习动力,设置里程碑等方式可以增强受训馆员的学习自信,注重通过加强受训者自学等方式可以提高馆员的自学效率,注重利用三大学习定律的结合可以加强受训馆员能力培养的稳定性,注重强调对工作任务模型的拟定可以较快速地提升受训馆员的实战能力。可以说学习路径图是促进人的工作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催化剂。
3.5 具有简单易行、快速高效、节约经费的优势
学习路径图主要是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而推进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并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图书馆无需聘请外部专家,专家组由馆内领导和资深专家组成即可。运用学习路径图开展培训工作,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方法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讲求快速和高效,能够有效缩短学科馆员的岗位胜任时间,一般认为缩短胜任时间可达30%,此外,应用学习路径图进行学科馆员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培训费用,这对于经费紧张的诸多高校图书馆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4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构建
一般认为,学习路径图的构建具体包括工作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方案设计、学习路径图绘制等步骤,学习路径图在绘制完成后,仍应讲求持续精进,仍需不断按照培训效果评估进行动态更新,持续地进行循环改进。
4.1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学习路径图构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针对学科馆员工作的任务分析中,应首先成立由业务馆长和资深专家组成的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组,专家组成员数量一般为3至6名,专家组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甄选的三原则,即工作任务的难度、重要性和执行频率,对学科馆员的所有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经过对工作任务的穷尽和合并,从众多工作任务中甄选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属于知识服务提供岗位,因此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知识产品等方面与生产企业中的相关模式差距较大,直接套用企业员工培训中按照简单工作流程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梳理的模式显然不合适,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科馆员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应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开展宣传推广、与院系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持续不断地为院系的教学、科研提供知识服务这个服务过程为主线,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分析情况见表1。
4.2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学习难度、执行频率、执行不当后果、欠缺可能性以及准入水平等,找出应学、应会、应熟练的学习内容,以形成对学科馆员应具备素质能力的剖析,并依据不同的岗位最终总结出对应的能力要求。我们将学科馆员的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引领推动能力,基础能力是一般普适性能力,专业能力是针对岗位要求的特殊技能,引领推动能力是作为学术和业务带头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学科馆员的能力层次见表2。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采访业内资深学科馆员获知,学科馆员的成长环境是决定其成长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根据各馆学科服务的发展情况的不同而会有区别,学科服务开展成熟、传帮带工作到位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成长周期较短,反之则较长,因此,学科馆员的成长周期不可一概而论,高校图书馆界也未形成统一共识。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假定学科馆员从基础入门到成为业界资深专家的时间为10年左右。依据学习路径图理论,应由图书馆专家组集体研讨后,实现对学科馆员岗位级别的划分,学科馆员岗位级别划分情况见表3。
针对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经过图书馆专家组讨论确认,学科馆员多级别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见表4。
4.3 学习方案设计
学习方案设计是学习路径图构建中的最重要一环,设计培训方案包括确定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教材、授课师资以及考核内容等。基于对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分析,由图书馆专家组对学科馆员所需培训的知识、能力及态度等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不同级别学科馆员的不同工作任务,应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多种方式并用。对不同级别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可以用1、2、3来区分,即1――合格;2――良好;3――优秀。一般认为应用学习路径图的岗位培训方式可以缩短30%的胜任时间。
4.3.1 助理学科馆员岗位培训方案
助理学科馆员一般指刚入门的新员工,其主要职责是参与服务宣传推广及对口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放在提高专业服务技能上。培训方式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辅之以在岗培训、老师辅导以及自学等形式,以促进其快速成长。这里假定助理学科馆员晋升到学科馆员的成长期为2年,按照学习路径图缩短30%的胜任时间进行估算,需要大约1.5年的培训时间即可完成。助理学科馆员岗位培训方案见表5。
4.3.2 学科馆员的岗位培训方案
助理学科馆员经过培训和岗位实践可以晋升为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服务宣传推广及对口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参与学科服务团队建设。与助理学科馆员岗位相比,学科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已发生变化,已开始独立开展工作,因此对其岗位要求也应随之变化,除专业技能外,对其基础能力和引领推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里假定学科馆员晋升高级学科馆员的成长期为3年,按照学习路径图缩短30%的胜任时间进行估算,需要大约2年左右的培训时间可以完成。学科馆员岗位的培训方案见表6。
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全面实施课堂观察这一新的听评课模式,努力探索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山门中学教研特色。
2、强化教学教研工作负责制,强化教研组长学科教学、教研与质量报告工作制度,实施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负责制工作,形成质量监控,努力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
3、以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职能。
各教研组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实施高考学科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把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充分发挥教研骨干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培优扶中补差为主线,以教学过程监控为动力,深入班级、教师、学生,探索提高升学成绩的科学方法,努力提升单科优良率和及格率,力争各门学科各项比率指标有新突破,特别是会考的通过率和高考的上线率。
4、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强化组内培训制度,组内抓好外出学习后回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水平。
5、各教研组要有计划举办学科传统竞赛项目,为培养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条件。
6、做好校级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做好已立项课题的过程性工作,开好课题主持人会议,抓好课题成果提炼与总结工作。
7、落实教研组工作评价制度,教师教研工作量化考评制度,及时总结各教研组工作特色与成效。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师德培训: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围绕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专题讲座
2.案例研究
3.听课评课
4.实践反思
5.课题研究
6. 师徒结对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山门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于在教育科研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以一定的表彰,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推动教育科研科学规范、高效运转。
2.建立健全教研组长负责制,充分教研组长在本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配合教务处,扎实推进“每人一课活动”,引领教师在汲取集体智慧的过程中,生成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的组织协调能力,催生一支优秀教师团队。
4.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讨教育难题,提升科研水平。
5.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郑乃跑 副组长:林乃阐
组员:曾善横、潘盛端、池文贤、易永煌、各教研组长。
6.成立各学科备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