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噪声监测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振动污染等负面因素严重影响着轨道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测试可以为科学
制定噪声治理方案提供高价值的参考数据。在本文中,笔者以某城市的地铁运行线为例,就城市轨道交
通噪声测试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噪声噪声测试环境检测
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现代化的城市而言,智能化、立体化的交通系统是不可
或缺的,并且该交通系统还要与城市的发展布局保持一定的协调性。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行时间相
对准确、乘客运输规模相对较大等优点,因而在不少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当中获得了应用,缓解了城市
交通拥堵和土地紧张的矛盾局面,目前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发展城市交通体系的重点关注环节。城市轨道
交通带来的噪声、振动等环境污染同样不可忽视,不少国家为了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的负面影响,如果城
市轨道交通运行单位不采取降噪措施,则会强制要求其降低其运行速度甚至限制运行。
在现代城市当中,交通噪声是干扰周围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重要噪声来源之一,在现场监测城市轨道交
通噪声能够为科学制定噪声治理方案提供高价值的参考数据。
1.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产生原理
一般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主要分为机械噪声和气动噪声,其中,机械噪声又包括滚动噪声、冲击噪
声以及啸叫噪声。不同噪声有着不同的产生原理,具体而言:
1.1 机械噪声
第一,滚动噪声。滚动噪声主要是指轮轨处于运动状态时,不均匀的轮轨表面会导致轮轨出现垂直方向
上的振动,从而辐射噪声。轮轨表面的粗糙程度是造成轮轨表面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的物理过程
是:"轮轨表面不均匀引起波动轮轨发生振动响应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辐射声音传播到接受点"
第二,冲击噪声。冲击噪声是滚动噪声的一种极端表现,即,在轨道的焊点、接缝、邻近车站处或者是
轮表面的不连续处便会产生冲击噪声,其主要的振动方向依然是垂直方向的,但是非线性表现得十分明
显。
第三,啸叫噪声。啸叫噪声出现在小半径曲线位置上,发生侧向的水平向的振动。由于啸叫噪声的发生
机理非常具体,关于啸叫噪声的处理无法获得很好地广泛适用性,这一点是与滚动噪声不同的。但是,
在处理滚动噪声时,对啸叫噪声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
1.2 气动噪声
气动噪声的产生以及噪声的分贝大小与机车的运行时速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如果机车的时速越大
,则气动噪声的分量便会越大。根据相关试验[1],如果机车运行时速等于低于100 km/h时,那么气动
噪声对于总体噪声的贡献则要明显小于机械噪声对于总体噪声的贡献;但是,如果当机车运行时速高于
300 km/h时,则气动噪声和机械噪声的贡献比例便会发生反转。然而由于噪声源位于传播媒介当中,因
此想要有效地处理气动噪声则显得异常困难,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处理,规定的机车的最佳运行时速
则是比较有效且容易执行的方法。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知道轮轨的表面波动是机械噪声产生的非常重要的激励源,这并不是表示其它因素对
于机械噪声的产生不重要。例如,机车通过枕木时的低频振动同样是机械噪声的主要激励源。
2.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测试方案的确定
第一,监测点位布设。
噪声测试点位的布设必须要依照相关原则,能够保证测试点位布设达到以下目标:首先,能够充分地掌
握地铁轨道沿线属性敏感点不同、结构不同以及距离不同时噪声增量的差异情况;其次,能够充分掌握
建筑物对噪声的声屏降噪效果和阻挡情况、24h分布规律、垂直方向衰减规律、水平方向衰减规律。
噪声测试点位的布设必须要依照的原则主要是:首先,敏感点位原则。(1)调查并对比环境影响报告书
当中敏感点位的实际受影响情况,核实相关解决方案的落实情况。(2)监测环境影响报告书当中遗漏的
距离轨道、车辆段、车站等较近的敏感点情况,了解并掌握此类敏感点影响程度,据此提出合理化的解
决对策。(3)监测环境影响报告书当中新增的距离轨道、车辆段、车站等较近的敏感点情况,了解并掌
握此类敏感点影响程度,据此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4)监测后排受到阻挡的建筑物与前排建筑物在
同一层级的噪声情况,了解建筑物对于交通噪声的阻挡效果。其次,传播规律原则。(1)高架线路段选
择距轨道最近和较近的2个点位。为本次未测的敏感点提供类比分析依据。(2)对场、段厂界选取监测
。了解车辆段、停车场厂界噪声影响程度。(3)高架线路段,沿不同楼层高度设噪声竖直衰减断面;高
架线路段,垂直轨道方向近轨中心线20m、40m、60 m、80 m处,高度1. 2 m设立噪声水平衰减断面。分
析环境噪声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
第二,监测要求。
严格依照《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
测量方法》当中的相关规定。
第三,数据分析。
分析与地铁并行道路的车流量,道路交通噪声、列车噪声、混合噪声的取值时间及对应的噪声值,列车
对不同距离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噪声分布规律,噪声的24 h分布规律,列车噪声、混合噪声对
背景噪声的贡献量,声屏障的降噪效果等。
3. 结束语
交通噪声监测布点均要充分体现主体不同噪声源、不同降噪措施,与受体敏感点距噪声源的不同距离、
不同楼层、不同结构、不同属性的组合,同时根据噪声距离传播规律和时间规律断面布点。监测频次应
遵循峰平兼顾、昼夜不误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蒋伟康,闫肖杰.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声源特性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2)
:125-126.
[2] 周灿平,何翀,姜在秀.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评价方法及其限值的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2009
,(04):123-124.
[3] 王铮. 西安市南二环交通噪声污染分布规律[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7,(03):156-157.
[4] 朱怀亮,袁二娜,,王梦觉. 城市立体轨道交通的环境噪声测试与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06):155-157.
1 现场勘察和调研
现场勘察和调研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及生产线、环保设施及措施的踏勘,对周边敏感点分布等情况的调研。针对水泥粉磨站,生产设施及生产线的踏勘对象包括水泥粉磨制造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布局、主要工艺设备基本参数、主要原辅材料使用情况等,环保设施及措施的踏勘对象包括粉尘产出环节、治理设施及其主要环保设备基本参数、生态保护措施等。周边敏感点调查不应仅参照环评报告中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和图件,还应查看其它相关地理图件,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核实受纳水体、大气敏感点、噪声敏感点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其特征、方位、距离、影响因素等,作为敏感点达标分析、防护距离落实情况和监测点位布设的依据。对于环评报告中未提到的新增敏感点,还要查清何时新增,属于环评报告遗漏,还是环评后新建。
2 工况监控
水泥制造工业要求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的80%以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开展验收监测工作[1]。验收监测前,验收监测负责人应与建设项目业主商讨确定工况保证方案,同时指派专职人员在验收监测时对建设项目生产负荷、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专职人员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承担,掌握水泥粉磨站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布置、工艺和环保设备设计和运行指标等基本情况,在验收监测过程中重点关注中控室设备运行记录和各车间生产报表,确认水泥磨单位时间产量是否达到设计的80%以上、环保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否则应通知监测人员停止监测。在验收监测报告中,将收集的主要原辅材料用量、产品产量等工况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文字配合表格形式叙述监测期间实际生产负荷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3 监测时段选择
验收监测应选择在不利时段开展。大气监测应考虑风向对敏感点影响最大、气象因子适宜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时段。除有组织排放外,无组织排放和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当敏感点位于污染源下风向时,受污染影响最大。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由气象因子(风向变化大小、风速和大气稳定度)决定,分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类四类,一般在适宜或较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开展监测工作[2]。厂界噪声在昼间和夜间分别执行不同的排放限值,其中夜间更加严格,因此应重点考核建设项目夜间噪声排放情况。在试生产期间,水泥粉磨站虽然仅在昼间进行生产,验收监测期间也应安排企业在夜间进行正常生产,以便对其夜间噪声排放情况进行考核。
4 监测点位布设和数据处理
4.1 有组织排放监测
为减少物料损耗和治理污染,水泥粉磨站在物料传送、熟料和成品库、包装车间等环节设有多个型号、功能相同的小型除尘装置。如果对每一个除尘装置进行监测,工作量将非常巨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0]38号),可按照不小于同样设施总数量50%的随机抽测方法选择部分小型除尘装置进行监测。
除计算排气筒污染物排放浓度、设施处理效率外,同时还应计算单位产品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才能进行全面的达标考核评价。有组织排放以任何连续1 小时的采样获得平均值,或在任何1 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 个以上样品计算平均值,与排放浓度限值进行比较。对于达不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表4高度要求的排气筒,其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按外推法计算后严格执行。单位产品排放量按监测时段污染物排放量除以设备产品产量计算,主要用于评估企业环境效益。排放总量按监测时段污染物排放平均浓度与废气年排放量的乘积进行计算,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给出的总量控制指标进行比较。
4.2 无组织排放监测
水泥制造工业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设置较特殊,参照点和监控点分别布设在厂界外20m的上、下风向处。参照点一般设1处,监控点最多可设4处。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避开近处的其他排放源的影响。监控点也应避开其他排放源的影响,与排放源形成的夹角不超过风向变化的范围,同时兼顾下风向敏感点。当风速小于1m/s时,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弱,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监控点布设要全面考虑无组织排放可能影响的范围。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值是指监控点中浓度最高点测值扣除参照点测值所得之差值,以此判断无组织排放是否超标。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4.3 厂界噪声监测
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原则:(1)根据厂内主要噪声源距厂界位置布点;(2)根据厂界周围敏感点布点;(3)厂中厂不考核;(4)当面对海洋、大江、大河、大山(无居民、学校等敏感点时)原则上不布点;(5)厂界紧邻交通干线不布点[1]。水泥粉磨站西侧紧邻水面宽度约200m的大河,东侧为交通干线,因此在东、西厂界外未设监测点位,仅在有敏感点的北厂界外和靠近主要噪声源的南厂界外设置监测点位。厂界噪声测量结果在进行背景值修正后按昼间、夜间分别评价。对于企业有夜间频发和偶发噪声,还需监测其最大A声级进行评价。
4.4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
为了对比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验收监测中的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一般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致,同时根据环评批复要求、试运行阶段发现的问题和公众关心点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噪声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一般在厂界周边200m范围内布设敏感点噪声监测点位。水泥粉磨站北厂界外250m处有一所学校是公众关心点,即使超过200m范围,也可考虑设置噪声监测点位。敏感点和厂界噪声监测点位尽量布设在同一声传播路线上,便于分析噪声衰减规律和评价噪声 治理措施有效性。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相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规定的环境质量目标。敏感点常受包括建设项目在内的多种声源的影响,这就不仅要评价敏感点的现状值,还要评价建设项目对敏感点的贡献值,以便说清建设项目对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对于敏感点噪声监测中出现现状值超标、贡献值达标的情况,可在建议中提出更严厉的噪声治理整改措施。
4 公众意见调查
公众意见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填写、访谈或座谈的方式,针对施工和试运行期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与效果、污染扰民情况征询当地居民意见和建议,环评期间参与调查人员比例应尽可能达到50% 以上[1]。调查对象包括个人和团体,个人指受影响的居民,团体指项目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宜采用访谈的方式,向其负责人详细了解项目对其影响程度以及相关建议。针对水泥粉磨站周边居民分布分散且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宜采用上门发放和填写问卷的方式。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访问人员还要将问卷调查内容转述成居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居民完成问卷填写。验收问卷调查内容应与环评公众意见调查内容有所区别,除记录调查对象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住址、联系电话等内容外,应将调查问题集中在项目施工期和试运行期产生的环境问题、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以及建议等,不应还询问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等一般居民无法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
除对调查对象结构和调查内容分类统计外,最重要的是对每一条公众意见调查内容的分析。由于居民关心问题角度不同,可能导致调查结果不利于建设项目,因此应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原因分析,以保证结论的客观公正。水泥粉磨站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居民对其噪声治理效果持不满意态度,则应详细分析是对其哪个阶段不满意,如果是在验收监测期间,结合验收监测结果阐述现有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更加严格的噪声治理措施;如果是在试运行期间,则说明在试运行期噪声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以及最终是否实现达标排放。
5 环境管理检查
环境管理检查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非测试性依据,和监测数据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3]。除关注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保设施建成和措施落实情况等外,水泥粉磨站应重点检查排污口规范化和防护距离落实情况。
排气筒规范化主要是排放高度及其采样口位置的要求。排气筒排放高度按照《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表4规定执行。采样口按照相关监测规范进行设置,避开对监测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必要时设置采样平台,确保监测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对于需要计算处理效率的环保设施,如不能在进口处开孔,应在报告中说明原因。对于未达排放高度、采样口位置不规范的排气筒,要求企业尽快整改。
结合敏感点调查的结果,核实防护距离内原有居民、学校等敏感点是否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要求进行拆迁或搬迁, 是否有新增敏感点。若出现原有敏感点没有拆迁或搬迁、新增敏感点的情况,应及时向环保主管部门汇报。
6 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因此在验收监测报告中应给出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竣工环保验收条件的明确结论,提出加强环保设施运行和管理、环境风险防范等建议,确保建设项目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验收监测单位应加强与建设项目业主、环保主管部门沟通,确保问题发现后能够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256-200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水泥制造[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3] 何妤,严佳. 编制验收监测方案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6):52-54.
关键词:噪音监测系统;机场;降噪管理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6603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纷纷开始新建或改扩建机场,而由此带来的航空噪声对机场周围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1],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以投诉、或诉讼甚至干扰机场运营等途径要求解决机场噪声问题。机场噪声所带来的副作用已经成为制约航空业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2]。同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机场噪音问题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3]。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相关部门及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其中基于噪音监测系统的方法使得机场能够快速、高效、系统的进行降噪,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口[4]。
目前,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机场应用较为普遍[5],尤其是在处于城市敏感区的机场。澳大利亚政府在主要机场建立了噪声及航迹监控系统(NFPMS),该系统通过一个单一的控制中心实现了对整个澳洲大陆机场的飞机飞行及其环境效应的监控;美国芝加哥机场噪声管理系统是由一个噪声监测网络和一个直接连接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组成,主要用于收集飞机飞行路线并提供噪声监控数据。但我国在机场噪声监测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安装噪音监测与管理类系统的只有首都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采用的噪声检测管理系统集成了航空噪声监测、预测、分析以及航空噪声治理、管理相关的实践技术,很好的做到了噪声检测和管理。不过国内许多机场也开始了噪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应用,例如,虹桥机场正在进行噪声监测系统安装论证。综上可知,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噪声监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可以了解机场起降的民用航空器产生噪声是否满足相关航空规定,了解机场减噪飞行程序执行情况,掌握重点敏感目标、特征点的影响声级及其变化趋势,并长期、稳定测量,生成季度报告、年度报告。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了航空噪声的收集、分析和监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评估噪声的危害和提出噪声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对噪声的监测和管理。
2基于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机场降噪管理
2.1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
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由数据输入层、数据处理层和成果输出层组成,其组成如图1所示。
2.1.1数据输入层
数据输入层主要是各种初始数据的输入,包括机场的基础数据、雷达数据、噪声数据、气象数据、地理信息和居民投诉信息等。其中机场基础数据、雷达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的初始数据构成管理系统的操作交互界面,不仅直观、实时的反应机场相关动态,也可根据需要提取既定日期的相关数据及信息。
机场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机场与跑道位置、跑道的长宽、经纬度及XY坐标、跑道标高、航班计划等;雷达数据为既往航迹信息及雷达实时动态数据,主要包括既往航班的航迹信息,当前航班的实时定位信息、飞行速度及飞行高度等,可直观了解航班的起飞机场、降落机场和飞行路径等;噪声数据包括监测终端的数量及位置,以及噪声监测终端所检测的实时噪声数据[6];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风向、大气压等;居民投诉信息主要包括投诉内容、投诉时间和诉求等。
数据输入层为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是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核心。
2.1.2数据处理层
数据处理层是对输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主要包括噪声监测数据分析、航空器噪声事件提取、噪声事件与航迹关联性分析、跑道利用及其他相关分析等。通过噪声敏感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统计噪声规律,提取噪声事件并关联航班信息、航迹及机型等,迅速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法,通过主动管理进行降噪,从而减少噪音事件的发生。
数据处理层为各种成果数据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计算方法和解决途径,实现了原始数据到目标数据的转换,是整个系统的重点。图2为噪声事件显示。
2.1.3成果输出层
成果输出层是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表现层,提供了不同类型结果的数据与展示,主要形式为报表、图像和报告等。机场基础数据输出包括气象报表、噪声等值线图和航班统计报告等;噪声数据输出包括噪声检测数据统计报表和噪声趋势图等;噪声事件输出包括航空器噪声事件统计报表和单架次高噪声航班统计报表等;飞机噪声投诉报告包括投诉月报告和投诉年报告等。成果输出层为用户直观的提供了多种成果数据,为用户的决策提供参考。图3为噪声等值线图,图4为噪音数据分布直方图。
2.2机场降噪管理
当得到居民的噪声投诉以后,噪音管理部门根据噪音事件与航迹关联分析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查询、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利用系统对降噪措施进行评价,采取可行降噪措施后的效果可以及时从系统中得到反馈,便于向上级反馈。
从由特定航班引起的单个噪音事件角度,基于该监测系统的机场可行降噪管理措施如下: 若事件由违规飞行引起,则采用经济及行政手段促使各航空公司主动规避; 航班方面:合理安排飞机起降时间,减少噪音较大飞机的架次,更改机型;飞行程序方面:变更跑道、变更起降方向,进离场采用降噪飞行程序。
从整个机场宏观的角度,基于该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机场可行降噪措施如下:更改机型组合;调整跑道端使用比例;跑道使用轮换;采用降噪离场及进近程序;施行宵禁;机场施行噪音收费。
基于噪音监测系统降噪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的处理噪音事件并采取可行措施,并且能够很好的评价降噪措施的效果。
3结语
基于噪音监测系统有针对性的管理噪音并进行降噪,效果比较明显,措施宜行。变更跑道、变更起降方向、调整跑道端使用等,是机场可直接施行的降噪手段,但改变飞行程序,调整机型组合、起降时刻,机场噪音收费等需要机场、航空公司、政府、空管等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如何恰当调节机场噪声污染所涉及的地方政府、公众、民航管理部门、运营部门等不同的责任M利益主体,系统地进行噪音监测与管理,自上而下的、快速高效的不断降低机场噪音,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负起责任,进一步研究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
余成轩. 机场航空噪声监测系统及其作用[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30(6):71~74.
[2]龚辉,王巧燕. 机场航空噪声监测终端选址方法和实践[J]. 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1):140~142.
[3]郝秀辉. 论机场噪音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15~122.
[4]郑毅,郑汝海,邵斌,等. 机场噪声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 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2):12~15.
关键词:工程项目建设环境关系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城市发展的速度在加快,大量的工业、民用、商业建筑及基础设施都在高速的施工建设。项目建设的相关单位为了追求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只顾及项目的建造速度,而采取粗犷式的施工管理方式,忽视了工程项目建设与周边环境关系管理(以下简称环境关系管理)。因此,工程施工扰民、影响周边交通的事件不断增加,周边房屋受施工影响,沉降、开裂情况时有发生,甚至造成死亡事故,项目周边矛盾日益突出。现在市民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迅速且负面影响大,政府行政处理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建设相关单位在环境关系管理的风险正在变大。为减少工程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不少有责任心的企业正重视和加强环境关系管理,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2、工程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施工中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2)桩基施工、深基坑施工、顶管施工、隧道及盾构施工、地下建筑物和施工降水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的影响;
(3)施工现场脚手架、高支模、塔吊、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有害气体等重大危险源对周边建(构)筑物、电缆、通讯、居民、行人、道路、车辆、集贸市场、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影响;
(4)工程施工对周边交通影响;
3、防治及管理措施
3.1设计阶段预防措施:
3.1.1设计单位在工程方案设计时,通过对工程周边建筑结构状况、建造时间、使用状况等作全面仔细的调查,优化工程方案设计,将工程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在源头减少到最低程度。
3.1.2设计单位在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工艺选型可能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对施工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并提出技术性保护设计方案和措施,如桩基设计选取的成桩工艺、基坑支护的方式等。
3.2施工阶段预防措施:
3.2.1工程开工前,委托有安全评估资质的机构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并根据安全评估报告书制定安全监测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周边环境的安全监测。安全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涉及周边环境的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是否影响周边环境安全;
(2)毗临高压线、高架桥、高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状况;
(3)施工方法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市政道路等公用设施的影响;
(4)靠近水体、油库、地下管线、人防坑道、堤坝、危险品库、军事设施、测量标志的状况;
(5)桩基施工、深基坑施工、顶管施工、隧道及盾构施工、地下建筑物和施工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选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城市环境要求;
(7)施工现场脚手架、高支模、塔吊、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有害气体等重大危险源对周边建(构)筑物、电缆、通讯、居民、行人、道路、车辆、集贸市场、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影响;
(8)施工中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程度;
3.2.2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公示工程的名称、性质、范围和夜间施工的时间周期,及时向工程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街道通报项目工况、工期及可能对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由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及时召集居委会、居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或通气会,通报工程施工的各类状况,就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相关措施和方案征询周边居民和单位意见,争取周边单位、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现场设立投诉接待点,落实专人接待来访居民,并公示接待人员的姓名、24小时热线电话及现场接待时间。
3.2.3工程施工前,委托有资质的房屋质量检测单位对工程周边可能受影响的房屋进行房屋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现场检测和记录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在施工前的完损状况。以文字、图示、照片等方式详细记录完损状况,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后房屋完损状况的对比依据。
(2)测量房屋的棱线倾斜和水平高差等初始变形状况,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后房屋变形状况的对比依据。
(3)调查拟建工程与被检测房屋的相对位置关系、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对周边房屋的保护措施等,调查并分析被检测房屋结构的薄弱环节,提出施工中的注意事项,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参考。
(4)布置房屋沉降监测点,在房屋关键部位布置裂缝监测点,测量沉降与裂缝监测点的初始值,并确定监测频率以及沉降、裂缝报警值等。
(5)施工前把检测单位提交的检测报告告知被检测房屋的业主,并由被检测房屋的业主确认。
(6)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优化施工方案,减少施工影响,并做好与房屋检测单位的工作衔接。对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对于深基坑施工等对周边建筑影响较大的施工方案,应经专家评审通过。
3.2.4工程施工前,根据工地周边的路网交通流量等情况调查的数据,科学分析评估,本着尽量不占路、少占路、最大限度减少交通影响的原则进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当现场客观条件限制,必须对市政道路实施全部和部分封闭,或减少道路车道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性道路改道分流方案并报交通管理部门审核实施。
3.2.5施工建设期间管理办法:
(1)在合同中明确工程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各参建方责任,订立相应奖励与处罚条款。
(2)施工单位可从技术上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选择低噪音、低粉尘、少振动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机械进行施工;设立第二道保护防线,合理调整施工时间,将施工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定期组织检查,监理企业、施工企业每季度组织一次,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工作班组每天组织一次,并形成相关记录;非定期组织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检查、专业性检查、专职安全文明管理人员检查等;
(4)组织检查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查思想,是否存在麻痹大意,是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养员工文明环保的意识;二是查制度,是否有安全文明施工的方针和目标,是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安全文明施工保障计划和施工方案;三是查管理,管理体系是否完整,各个管理环节是否脱节,是否落实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各个管理人员是否尽职尽责;四是查隐患,工地是否有存在影响周边环境的隐患;五是查投诉处理,是否发生投诉,投诉是否妥善处理。
(5)在施工期间,由第三方监测单位按照房屋监测方案的要求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房屋进行专门跟踪监测,并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进行监测频率调整,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交监测数据。对施工点叠加影响造成房屋受损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
3.2.6建设工程施工对周边房屋等影响的处理方式
建设工程施工对周边房屋的影响,可根据施工前后房屋使用性和安全性变化状况、施工引起的损坏分布和程度等综合评定。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街道、居委会等单位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处理周边环境出现的问题。主要流程为:
施工影响结束后,因施工引起房屋受损的,由房屋检测单位进行变形与完损状况复测,综合评定影响类别,提出房屋修缮或加固措施建议,出具房屋检测报告。
因施工引起房屋、周边居民小区或单位内部道路、场地、绿化、地下管线及其他配套设损坏情况时,由建设工程所在区、街道牵头,会同建设、施工单位召开有居民代表参加的协商会议,协商确定修缮方案和计划或者受损房屋补偿的方式,参照受损房屋原设计标准和房屋检测报告的建议,制定具体的修缮加固方案和计划。房屋修缮加固过程中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的,酌情给予适当补偿。
房屋修缮及补偿等相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但因施工不当造成房屋受损的,相关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可采取诉讼的法律途径解决。
4、小结
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应通过前期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从源头规避,施工过程严格管控,选用合适的施工机械与施工工艺,减小施工对影响程度及范围。当工程施工对周边房屋等环境产生影响时,应积极协调、适时的沟通,采取合理的对策,应该可以妥善解决由此带来的矛盾与纠纷,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
参考资料: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键词】 环境监测体系 应急检测 措施
1、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检测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完善,技术设备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环境保护现实要求的问题。
1.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质量体系是否完善。县级环境监测站均通过了计量认证和资质认证的“双认证”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了质控室,专门负责全站的质量控制工作,从布点、采样、运输、交接、分析样品的全过程,基本都按照QA/Qc规定操作,所有数据均通过三级审核,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存在的问题是标准物质和基准物质较少;仪器设备老化,灵敏度不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实验室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系统误差较大;质控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都承担有分析项目,造成内部控制的覆盖面不全面,效果相对较差。
1.2 环境要素监测难度大
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已初步建立了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要素监测体系,按监测对象又可划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方面能够开展SO2、NO2、PMIO、TSP等基本的空气质量指标、大部分地表水质量指标和声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污染源监测方面,废气能够开展烟尘和粉尘监测,废水能够开展常规无机指标的监测,噪声能够开展厂界、场界、边界噪声监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表水监测中因无相关仪器而无法监测相应项目,如必测的汞、硒因无原子荧光分析仪而未监测,没有无菌室而不能开展细菌学指标的监测;
(2)废气监测中基本没有开展流动污染源(汽车)监测,部分监测站因仪器条件限制没有开展SO2、NOx、NH3、CO等指标的监测;
(3)废水监测有局限性,大部分监测站基本不能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4)仅能监测土壤中的极少指标,无法开展固废、恶臭、室内空气、放射线及电磁辐射监测,监测范围具有局限性。
1.3 环境监测信息与统计体系尚需完善
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并与上级监测机构实现了数据传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工作中企业上报数据的逻辑陛较差,其数据真性难以核实;监测信息统计软件存在一些小问题尚需完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不健全,传输手段相对落后,尚未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此外,监测信息统计中缺乏一些技术规范作为技术支撑。
2 建立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应将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利用社会各类检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检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2.2 完善应急监测配套设备设施
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合理地选择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完善日常监测工作。
2.3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应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
2.4 编制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确立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提前贮备资源。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以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2.5 加强应急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查阅并选择正确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应收集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以此作为应急资源,完善应急策略。
3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环境监测在为环境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连系,应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的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监测站的作用,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使环境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孙健.县级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06,(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