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社区治理;主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20-02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过渡型社区”是根据政府的需求、自上而下地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建立起来的,其成立基础、运行资源和日常运作均受到政府的全面制约,加上政府职能部门对基层的管控意识强于服务意识,社区自治的理念和制度还远未形成,对这类新型社区治理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过渡型社区的形成

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和工业化出现了不同步现象。一方面在大城市农民工现象大量存在,他们在产业方式上脱离农业实现了非农化,而身份仍旧是农民。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追求高速的城市化,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将城市近郊的农民变为市民,形成了大量的“过渡型社区”。

本文的“过渡型社区”是指农村拆迁集中安置社区,在空间形态和文化特质上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形态的社区。为了城市空间发展和扩张的需要,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土地,地方政府在城乡接合部通过征地开发的方式,形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为节约失地农民的安置成本,政府一般采取统一规划修建安置点的办法,用较少的土地和空间集聚大量的失地农民。过渡型社区在空间形态上具有了城市社区特征,但其居民在生活状态、文化认同方面仍保留了农村社区的特征,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对立和冲突的现象,无疑给这类社区的治理带来了挑战,资金和资源的缺乏使治理问题更趋严峻。

二、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困境

过渡型社区脱胎于传统农村村落,基于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关系已经打破,无法回去。基于契约、信任基础上的关系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居民在被动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过渡型社区,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社区治理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一)资源依赖性

地方政府在作为过渡型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搭建、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工作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得以完善充实,为过渡型社区向成熟的城市社区演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过渡型社区建立后的管理问题仍然值得关注,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是被动进入城市社区的,他们习惯于生活的低成本化,对于公共设施维护和管理,搭便车现象比较普遍,居民不愿对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进行投入。同时,在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背景下,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保障主要来源。失去土地对于那些缺乏非农技能的居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出租房屋维持。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居民收入可能仅仅能够维持生活,有的甚至可能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对于提升社区服务方面的投入他们根本无力承担。如果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长期投入不足,必然导致社区治安状况恶化、卫生环境差的现象出现,过渡型社区很可能沦为贫民区。

(二)自治组织不健全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承载着,在社区治理中被赋予了多重角色:国家人、社区庇护者和服务提供者。在原来村委会转变而来的过渡型社区居委会在组织功能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社区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对象上,村委会是按照户籍管理原则形成的,仅对集体经济组织内居民负责,为其提供服务。过渡性社区是在集中进行回迁安置基础上形成的,原来的村民可能被安置到了本社区以外的其他社区,有的社区则是安置了多个其他不同社区的居民,出现了大量“人户分离”社区。笔者在调查中就发现,一个住宅小区里有两个社区居委会相邻办公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很难给辖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另外,过渡型社区中大量的流动人口长期被排斥在服务对象之外,必然给社区治理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服务内容方面,村委会同时是集体经济组织,其服务内容主要是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其工作重心是沟渠疏通、塘坝维护,村民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过渡性社区形成后,农业集体经济已经解体,居民的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服务上,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社区治安等。过渡型社区居委会的组织结构重建、功能转型已成为社区实现良好治理的迫切需要。

(三)社区认同度不高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凝聚力对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至关重要,是衡量社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过渡型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度不高,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过渡性社区居民并不把自己当成是城市居民。过渡性社区典型地生活着两类居民:一类是失地农民。他们是由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转变而来,由于过渡性社区是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并非居民自愿选择的结果,存在着居民自我认知失调现象,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被征收,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仍然是农民。对所居住生活的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缺乏认同感,这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发展。另一类是流动人口。过渡型社区位置离工业区相对较近,公共设施相对完善,房租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此租住,这里已成为“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在大多数过渡型社区,其居住的外来人口数量已远超过本地人,有的甚至数倍于原住居民。但是,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流动人口往往被排斥在社区服务之外,他们和原住居民之间的联系仅限于“房东-租客”关系,难以融入本地的生活文化圈。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如何凝聚社区居民,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文明共创的区域共同体成为过渡性社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过渡型社区治理的主体分析

利益相关者一词源自企业管理中形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以表示与一个组织的决策有利害或者利益关系的人。组织不仅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诉求,还需要给其他参与者相应的利益维护和行为暗示。这样才能在不断沟通互动中形成组织行动的基本契约,进而在治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维护组织的秩序,推动组织的发展。过渡型社区是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与社区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居委会、个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冲突,正确认识和对待各自的利益和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是摆脱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的前提。

(一)地方政府――资源注入的责任主体

地方政府是过渡型社区建设发起者、推动者和建设者,是人口、治安、组织、党建、文教、环境等各方面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面对过渡型社区治理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政府应当担负更多责任,保证过渡型社区治理资源的投入。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对过渡型社区资源投入是按照户籍人口数量比例进行资源配置,这显然已不能适应过渡型社区治理的需要。由于治理资源严重不足,大量过渡型社区社会治安差、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等问题十分突出。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要主体,政府应该将大量的外来人口纳入管理范围,逐步形成按照居住人口数量比例进行公共产品配置的新方式。在当前过渡型社区治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社区资源投入主体仍然主要是政府。

(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的组织者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过渡型社区居委会都是从原来村委会转变而来,行政色彩浓厚。这种以管理为取向的社区居委会,需要向以服务为取向转变。按照一定地域进行重新划定,对社区居委会进行重新组建。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治理需要,将社区居民重新组织起来,把管理权细化到小区、单元、楼栋,还权给小区业委会、单元管理委员会、楼栋自管小组等,使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也经历了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核心主体

社区发展本质上是对人的发展,面对人的发展在社区层面上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激发居民的参与社区管理积极性来实现。利益是促使人们走向一致的驱动机制,在共同利益面前,人们更容易团结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在过渡型社区中的公共利益包括在改善居住环境、服务设施等硬件上的功能,也包括在维护治安、秩序和化解矛盾等服务上的作用,它们影响居民的社区成就感和责任感。在调动过渡型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上,成都市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政府通过“惠民工程”,使公共财政为社区“民生项目”买单。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钱,作为社区公共事务和管理专项资金,解决了社区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专项资金的使用采取“问之于民”方式,开展什么项目由社区居民说了算。通过实施这些直接关系居民切身利益“民生项目”,直接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通过政府给过渡型社区治理“输血”的方式,可以增进社区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影响和促进社区意识的形成,推动社区的良好治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村落的终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郑杭生.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设和谐社区的难题[J].学习与实践,2008(7).

[3]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童芳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分析[J].学术探讨,2011(9).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范文第2篇

建立健全我国卫生评价制度

社会团体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加强智库研究建设新型智库

做好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的对接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改进我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的思路

徐州市街居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与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制度中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基于近年来几起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分析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

英国开放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设计

运用协商民主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县域社会协同治理的“田东经验”分析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城乡社区服务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文化群体参与社会建设

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脱钩改革方略及挑战

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展望

从台湾社区发展看社区网络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独特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开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黄金时代”

中国合和式风险治理的概念框架与主要设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思考

清前期山东“义集”的兴起与地方市场治理策略

人口老龄化再认识及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推进以社区治理为基础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实践

《国家安全法》颁行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公共应急管理法治化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

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客家家训——客家人修身处世创业持家的座右铭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范文第3篇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加强我局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组、宣传报道组、督查指导组分工合作,各项工作由专人落实,责任细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了我局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为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利用星期五职工会组织学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文件,强化干部职工参与意识;制作、长期悬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横幅1条,在办公楼、住宿楼过道以及花园内醒目位置设置美好环境宣传标语、告示牌等20余处;制作了涉及城乡环境治理“进机关”活动简报1期,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最新进展;发放环境卫生的宣传资料,进一步提高了周围居民的爱卫生、讲清洁的文明意识,激发了广大干群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一)开展机关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结合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的工作任务,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规定每天上班前10分钟为各股室、中心清扫保洁时间,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维持日常清洁卫生;每周五作为全局定期清洁大打扫除时间,彻底清扫卫生死角,并要求各股室、中心每周对本股室、中心清洁卫生状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评打分,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通报,机关环境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现美化、亮化、净化工作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开展机关绿化和门面环境整治。为美化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我局对机关小区的花草树木、绿化设施等进行了治理;同时,向机关住户印发了《居民卫生标准》并组织集中学习,向门面租户印制了“门前双五包、门内达标”通知书,对外墙面张贴的部分广告、乱写乱画等情况进行了清理,打造了“内外环境皆优美”的机关环境。

(三)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借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的契机,我局积极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系列活动,开展优化美化、文明劝导、文明新风知识宣传活动,同时大力开展股室(中心)卫生评比、评选、清扫、保洁示范活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走基层”活动,组织单位内的青年团员到田坝子社区管辖范围内的菜市场、朝阳广场、交通下街等地组织清扫活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文明劝导和监督,正面引导宣传文明新风,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区共建、促进社区发展。

四、加大投入,支持发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局切实履行资金保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费的落实。今年以来,我局通过多方面融资渠道积极筹集建设资金,保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事业的持续建设发展。一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为改造城市风貌、打造美丽提供强大的财力保证;二是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支持示范创建;三是截止目前,共落实70万元经费用于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事业发展,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五、制度先行,考核保证

我局将环境治理统筹安排,扎实推进,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机关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起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将对局机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量化打分,逗硬奖惩,并将各股室、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六、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县财政部门2014年上半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实效,参照2014年度的工作考核细则已完成过半,但也要看到,全局在宣传工作上还存在信息上报少、内容更新慢,一些典型经验和亮点没有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工作的深度和积极性还不高等问题。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全局要牢固树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的工作思路,树立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工作理念,从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氛围。

(二)强化综合治理,积极创建文明单位

进一步查缺补漏,认真排查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结合财政部门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创建文明单位下狠功夫。

(三)强化档案管理,注重痕迹资料的收集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定位分析,机制保障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健康成熟的社区教育,将全面促进教育社会化、社区学习化、学习终身化的实现,更好地保障个人终身学习权利,提升公民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增强社会凝聚,推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区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重要,我国正由实验区向全国稳步推进。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又强调提出:“推动城乡普遍开展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在此发展期间,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的困境,同时也要正视城乡二元化积年存在的现实,那么,将社区教育纳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行合理的政策架构与理论、实践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定位分析

(一)服务性与受偿性。社区教育是受众最广泛、最能体现民生的教育类型,其主要性质是公共服务性。社区教育的普及,将促使教育价值发生极大的转变,使城乡社区各类群体获得更多的平等的学习机会,并在服务社区民众、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大有作用。社区教育学院等新型教育机构,将作为主力承担起城乡社区教育本土化、大众化、普及化、终身化的任务。社区教育应以服务社区为最高宗旨。

社区教育在国外发达国家已趋成熟,在美国被称为“社区教育”,北欧称之为“民众教育”,日本称作“社会教育”,但其性质都以公共服务性为主,其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大体一致,即为地区内民众提供教育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以教养教育为目的,展开各类学习活动。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也应秉承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理念,制定政策体系,加强社区教育设施建设,坚持为社区民众教育服务的方向,并设定相应教育内容。社区教育机构一定要在自身生存发展空间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联动格局内谋求发展,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服务性,强调公民平等权利,不能误入教育产业化格局中去。要在每个社区建立起社区民众学习参与体验中心,示范、学习、研讨、交流,提供学习者认可的全面基础、优质多样的教育服务。在公共服务性前提下,为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一些专业提高类培训可以有一定受偿性。

(二)基础性与提高性。我国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社会大变革时代,多数民众都面临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其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法律意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适应与提高。因此,广大民众对终身教育特别是身边社区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以及大量流动人口等,都渴求能在身边生活地接受到便捷有效的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必然要承担起道德教化、生活指导、职业实训、文化提升等基础性教育,需要实施面向城乡社区生活的教育,变革与生活脱节的教育。在动态的、面向城乡民众的社区教育中,提供入脑、入心、实用的生活教育。

同时,社区教育应能兼顾提高性原则,利用强大的系统及网络平台,进行一定比例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使其成为传统学校的有益补充。

(三)传统性与现代性。一个民族的根在传统文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只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不会丧失掉民族和个体的身份认定。社区民众相较学校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接受更易。同时,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而成熟的社区教育经典内容与内涵,挖掘、整理、传播传统文化,是社区教育的重要构成。现代性是不可阻止的潮流。社区教育概念源自国外,已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理念与成熟做法,结合自身国情、社情,打造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社区教育,促进和谐社区、文明社区的建立。

(四)多元性与本土性。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人员更快捷、顺畅地相向流动。人员的多元与文化的多元,使社区教育具有为社区多元服务的功能,社区教育内容必然要有综合化和适时、适地原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如何保留区域特点,营造区域个性风貌,是一个大课题。社区教育有必要引导本土文化的建立,并谋求城乡社区教育差异化发展,以更好地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二、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完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经过近几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中实验,显现出其成长的旺盛性、可贵性,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作为以公共服务性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多数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制度设计欠缺、政策欠缺、经费欠缺、基本场地设施欠缺、教育机构欠缺等问题。因此,要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将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进行全面合理规划。

在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领域相关需求调查中,社区民众对社区文体活动包括社区教育的需求相对较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社区教育既是公共服务产品,能够满足民众直接的公共需求,特别是大变革时代的精神需求和成长需求;同时,社区教育又能够再生公共产品,起到化解需求与供应矛盾的作用。

1、纳入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和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促使全国城乡高楼群落一个个拔地而起。尤其在城镇化大力发展之际,乡村百姓从自然村落移居进高楼,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骤然狭小,心灵空间必然受到挤压。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场地,同时也将成为社区民众活动及交往场地。各个社区的教育场地规划和建设,有必要纳入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尤其在新建小区,可以采取政府划拨一部分、开发商让利一部分等形式,为城乡社区教育预留足够的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建设能同时容纳小区人口30%左右、功能分区合理的室内公共学习及活动空间。

2.纳入城乡社区发展经费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内一项重要公共服务的社区教育,其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各地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投入预算。国外及我国先行试验区多采用无特定用途的人均拨款形式即按人头拨款方式,发挥了公共财政导向作用,也保证了社区教育的基本运行。此外,社区学院还可采取自筹、接受赞助及收取少量学员学费的经费筹集方式,在完善政策体系支撑下获取良性发展。

3.规划建立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的区校合作模式。我国多地进行的社区教育实验中,大量是以社会活动为主,也有后来居上的系统化办学机构。社区教育今后应将社区教育与社会活动两者有机结合,构建由社区教育机构为龙头核心、与社区组织机构合力进行的开放性大教育,广泛建立社区教育基地,进行社区教育服务活动,举行如上课、自习、讲座、演出、展览、交流等学习教育活动。

4.进行补偿性、实践性学历教育政策规划。如义务教育中的最后一年即初三年级,大量不想升入高中学习的,可适当分化,进入远程开放性的社区教育学院,进行一年直接对接就业的义务教育,为走向社会做知识和实践方面的充分准备。社区学院开设大专学历教育,在减少一定基础专业课之外,增加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用选修课程。

(二)建立完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1.分解、健全社区教育层次目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方向,区分教育对象目标,分解、健全社区教育层次,预测并规划本社区的资源、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文化技术构成以及人才流向趋势等,注重体现区域文化教育特色,研究开发本土化特色教育课程,研究、制作全面的基础性教育产品和提高性教育产品。孔子提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区教育就要构建城乡社区民众需要的从出生到终老、从职场到家庭的人生教育和培训。

2.加快社区教育三大基本建设。网络开放平台建设、网络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网络基础与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社区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利用已有的成熟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开发、建设、整合、推广优质社区教育资源,还必须激活其它显性、隐性教育资源,整合纵向与横向各种资源,使数字化远程开放教育资源通过核心网络教育平台为城乡社区充分共享。要多建设适合网络学习的微课程,及时推广社区教育成果,让社区民众走进社区学习参与体验中心,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式快乐学习。远程教育网络系统是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但深入系统、多层面的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更为重要,稳定而高素养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十分紧迫。

3.建立联动支撑体系。社区教育的广泛性,注定不是一、两个机构所能承担的。这就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相关部门,诸如宣传、教育、财政、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通力协作,建立协调机制,携手扶助,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同时,社区教育要加强社区内人力资源的挖掘、调配,加强志愿者的征集、培训与鼓励,建立长效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4.建立对应城乡不同对象的学习成果的有效认可和奖励。要制定、完善有关法规,研究认可城乡不同对象学习成果的相关程序和办法,授权或委托客观、公正、超脱的组织机构(如考试院)办理认可工作;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估考量制度,凡学校以外学习成果的认可,属于知识方面的可采取学分、学历的方式认可;属于技能方面的,可采取鉴定方式给予相应等级的证明,一旦认可应等同于学校内的学习成果。社会各阶层、各单位均应同等看待,不得歧视。根据国际经验,一些先进国家通过立法由财政部门拨款返还教育培训机构,用以支付社区教育培训经费的80%(20%个人支付),成绩优异者全额支付,以资奖励。对优秀社区教育单位和个人也应予以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季明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EB/OL].人民网,2013―01―11.

[2]杨进.社区教育本质探讨. 2012社区教育国际论坛[EB/OL].2012―11―29 .

[3]任晓明,朱春晓.城乡一体化治理的国际经验[J]. 苏州党校,2012,(2).

[4]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J].教育研究,2012,(8).

[5]杨卫安.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制度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周雄英.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D] .长沙:湖南大学,2010.

[8]葛海燕.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和参与效果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蒋逸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J].开放教育研究,2010,(1).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范文第5篇

一、度重视,有序推进依法治村工作

根据法组办〔2014〕12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村(社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镇单位政府度重视,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依法治村领导小组。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及时传达上级文件要求,推动依法治村工作全面扎实开展。

二、认真创建,扎实开展依法治村工作

我镇位于市南部,与县接壤。距市区35公里,县巡场镇13公里。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捷,是旅游环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重镇。辖24个村,2个社区,共5.2万人。经镇党委研究,确定天府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与村村民委员会为依法治村示范创建村。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围绕组织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村规民约、和谐发展五个方面开展宣传,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依法治村创建领导小组。

天府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辖9个村民小组,2552人,紧扣镇党委政府“乡村秀美、人文善美、物产丰美、民生康美、社会和美”五美的发展战略,按照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五大要素”“五大功能”和“七大特性”的要求,按照“一产带三产,城乡促互动”的思路,以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建设亿元村,打造综合体的目标。以小湾子香猪养殖场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以陈永祥水产养殖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以板鸭、豆腐、咸菜加工为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观光农业和餐饮休闲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天府农村社区发展鸭鱼养殖1000亩,香猪养殖场1人,板鸭深加工作坊2人,红豆腐深加工厂1个,年产值达100万元的企业两个,2013年实现总产值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