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婴护理培训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助产士;人才队伍建设;医学
1 助产士专业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1.1专业规制体系不完善 放眼国际,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助产士已经实行了注册准入制度,注册后享有独立的检查和处方权,有成立专门的国家机构和组织对其执业行为和资质认定进行管理,但在我国助产士是归入护士系统的,完全按照护士执业标准进行监督管理,所以说助产士体系还是不完善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专业定位不明确 助产士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是以促进正常孕产为核心的,而不像护士是以疾病医疗和照护为核心,而且护士的技能、知识没法实现有效迁移,在实践中无法代替助产士的岗位。但在实践中,助产士已归入护士系统,不是以独立的专业存在,在平时执业中还是置于产科医生的组织管理中,所以就会导致他们在平时的母婴保健工作中会倾向于用医疗模式思维来评估和管理"正常孕产",使其本来在分娩中应该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而且由于助产士定位不明确,在临床分工合作中常与产科医生和产科护士发生角色冲突,成为助产士人才流失的原因。
1.1.12缺乏完善的资质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尚未有统一的助产士资格认证体系。现在助产士执业资格是在护士执业证获得的基础上,通过母婴保健技术考试获得的,但是母婴保健技术考试并非是独立针对助产士的,它同时也适用于产科医生和产科护士。此外,由于助产专业生源不足,有不少助产士是从护士转行来的,而只是经过短时间的学徒制在职培训,缺乏统一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助产的服务质量。
1.1.3执业范围受限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针对助产执业的立法和规范,主要还是医疗模式为准,在产科医生的主导下仅限于在医院产房执业,专业技能和只是侧重于分娩期的片段管理。大多三甲医院的做法是产前教育有产科医生负责、产后由护士负责,只有正常分娩产程管理和接生才由助产士负责。
1.2缺乏独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1.2.1职前教育层次低 在发达国家,助产士都必须接受过本科及以上的教育才能从业,但在我国到了20世纪末期,才有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而且还只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没有形成独立、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高等教育层次的欠缺,使得助产专业缺乏学术带头人和专业研究人员,缺少专业理论支撑,也缺乏临床实践实证引导。
1.2.2在职教育不规范 大多数医院的助产士在正式上岗前缺少正规培训,新人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来自高资质助产士的师徒式带教,在职教育的这种不规范性难免会影响到助产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更新,专业能力发展难免会受限。
1.2.3教育培训医疗化 在我国,助产教育由在职培训和学校教育两部分组成。学校教育课程缺乏助产专业的特色,理论基础是以疾病治疗为核心的产科医学为主,而缺乏助产学特有的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理论支持。而在职培训多为医疗化的分娩管理培训模式。
2 助产士专业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
2.1完善助产专业的规制体系 由上文我们知道助产士不同于一般的护士,虽然医学知识和护理知识有着一些共同基础,但是助产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是更偏重于身心健康的促进而非疾病医疗护理。所以,首先要参照国际ICM所提出的助产规章制度全球标准,确立其作为独立的专业地位,要改变对孕产进行医疗干预的思维模式,确保其独立的发挥在围产期的主导性作用;其次,制定有效、可靠的资质认证体系。这个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助产士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注册后可以拥有基本的检查和处方权。最后,组建国家管理机构和组织对助产士进行资质认证,对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护理知识以及助产技能进行考核。
2.2构建助产教育体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助产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助产专业的特色和竞争力核心,针对我国助产专业教育教育层次低、欠规范、欠特色的现状,重新构建助产教育体系。①可以将课堂搬到医院临床工作中,让助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在学校成立临床专业实践室,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实训课程;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对助产这个专业执业资格标准和护理职业标准进行透彻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实践中的知识点和技能渗透到教学中来;③对在职助产士进行再教育。我国现在在职的助产士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助产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大多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该群体在未来数十年还将会继续改行业的主体,因此需要医院方面对该群体进行组织培训,严格按照现代化的医学知识不断更新的他们的理论基础,运用现代化的技能手段来提高助产服务质量。
2.3成立助产士行业管理组织机构 由于目前我国是将助产纳入护士管理程序和职称系列的,相关法律条例只对护士的执业范围、从业标准、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但没有具体针对助产的法律条文规定。助产士是具有一般护士所不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如果仅用护士管理法律法规来规定其执业范围,显然束缚了其技能的发挥;如果不适用护士管理法律条规来约束其从业和执业范围,而助产又是一个同时关乎两条生命的特殊行业,所以,有必要成立权威性、专业性强的助产行业管理机构,来制定专门针对助产士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道德、注册制定等的规定,以让这些法规更利于发挥助产士潜能和开展执业。
3 结语
助产士在正常孕产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她们在产妇的自然分娩过程扮演者"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在生育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以产科医生为主导的生育模式的依赖,过分强调了产科医生在围产期的主导性作用,使得对生育过度医疗化干预。因此,我们要基于全球化标准来建设和完善助产专业规制体系,确立助产士的独立地位,提高专业助产士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促进孕妇正向生育体验的提高,降低对生育的过度医疗干预。
参考文献:
[1]顾春怡.助产服务模式的实践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杂志,2014(04):15.
1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摘要:介绍我院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综合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两大阶段,临床医学是以实践性和经验性为突出特征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学实验室是高等医学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高校合并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学层次的提高,我院原有的实验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实验室,尤其是临床医学实验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施综合管理,获得良好效果。
1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关键词:高职 护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成今天的全面综合型。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课程体系中为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的主干课程。因此如何在教学上激感、诱导思考、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谈谈体会。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绪论课起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护基课的愿望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以详实的资料图片讲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国内外护理专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护理人才需求预测,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好,且世界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学生毕业后出国就业机会较多。让学生充满希望与信心。
1.2多渠道开阔视野
为了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通过见习课或集中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医院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工作氛围;不定期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所有新生均需进行护士仪表、行为规范的训练与考核;观看卫生部录制的有关护理专业的教育宣传片。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1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和学习,讨论护理理论及操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改进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要变“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教师应轮流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提高实践技能;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跟上时代步伐,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2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教学应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中的各种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这种教学观就是针对不同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承认学生掌握领会知识是艰苦的脑力活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护基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焕发生命力的神圣殿堂。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多媒体教学组合,丰富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3.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对有些内容设置情景,角色扮演。如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病人的搬运、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患者常用的更换和沟通技巧等。首先布置预习内容,设置模拟情景。分组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分别扮演病人、家属、护士、医生等。在扮演过程中,扮演病人或家属角色的学生会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或事先由老师拟定病情,然后让扮演医护人员的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会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最后教师总结评价以达成师生间的共识。“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也使学生体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角色,感受并锻炼学生胆量,培养了学生应变等职业能力。
3.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广西区卫生厅印发的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及健康教育。另外还在每年“12国际护士节”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这既规范了技能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心理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由于课时、实训场地不足,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另外,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会存在技能操作上习惯性手法不同,给学生适应当地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需要学校和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习工作交流。
4、加强实训和实习
4.1加快完善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护理实训室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训练场所,在实训室建设方面,重点要抓好两方面,一是模拟病区的建设,对提高护理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护理实训室应有一定的规模,布局合理,力求接近临床,有传呼系统和中心供氧吸痰系统、护士站、治疗室、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母婴病房、普通病房等基本的功能间,且各功能间的配置也应规范、到位。使学生走进实训室就有一种愉悦感和走进规范病区的真实感。
毕业生良好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必须经过严格的现场训练才能形成。我们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充分的现场教学的学时,而完成现场教学任务必须依靠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完善并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优化实习、实训的教学功能。
4.2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
利用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模拟病区的新仪器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电动洗胃机、人工呼吸机等,对学生进行训练;另外通过多途径搜集临床上常用的新型一次性器械用品,让学生认识并教会使用,增强学生对新仪器的熟悉程度,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或落后于临床的状况,以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生产实习。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1营造人文关怀氛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护理实践中,崇尚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使学生学会爱、尊重、理解、宽容、关心,就必须让她们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强化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突出人文精神,要让学生懂得护理操作技能只是护理患者的方法、帮助患者的手段,要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不仅需要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把对患者的尊重、关心患者的安全舒适放在第一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做到操作前对患者环境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细致解释;操作中注重患者的反应;操作后评价患者的感受和操作效果,在技能的训练中灌输强化整体护理观念。
在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中,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指标达成,而且重视学生态度和情感目标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到,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身心备受困扰的患者,首先强调的应是人性的关怀,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也要有仁爱之心、事业心、责任心、同情心,成为患者可以相托信赖的人。
5.2规范护士专业礼仪,塑造职业形象
现代护理教育注重人文学科理论与护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护士专业礼仪,属于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被大家公认的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既是护理人员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护基课程学习当中,应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始终贯穿护士礼仪规范化要求,这其中包括:容貌服饰美、语言交流美、行为举止美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纠正了自身的不良行为,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要从事的护理事业,经过护士礼仪的培训,还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目前正在参加临床实习的学生的整体形象也受到了各实习医院和带教教师的广泛好评。
5.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5.3.1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将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章节作为自学内容。在理论及操作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然后提问,最后由教师对教学重点作精炼总结。在病例分析中,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这种讨论能开拓思路,提高思维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
5.3.2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很好地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较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需要。
在护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发现问题。如在技术操作中,将护理程序贯穿其中,要求学生能与患者交流、沟通、自己设计适合每例患者的解释用语,在不违反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如无菌操作原则、查对原则等),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从患者实际需要出发实施操作,并能举一反三(如急救氧气吸入时,既要动作迅速,又要顾及患者的感受)。当学生基本掌握操作原则后,提出问题:如何保持无菌;昏迷病人与清醒病人做口腔护理应注意什么;为男、女病人导尿的异同;如何判断及处理输液反应等。
5.4增强职业意识,锻炼学习意志
5.4.1在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整个理论与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职业行为和姿态。尽可能让学生产生“临床感”。首先,教师的行为和姿态应符合职业的要求,起垂范作用;其次,通过教育和示范,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行为、良好的姿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的站姿、走姿、坐姿 姿势进行强化训练;三是培养学生注重仪表、温和的举止给病人带来的积极作用,懂得如何给予病人安全、放心、亲切直至信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