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教育管理;美丽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35 — 02
随着高等学校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高校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各项思想教育和服务工作也成为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为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精神、建设和谐美丽校园,构建完善的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有助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工作,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困难学生的主要类型
(一)学习困难型学生:学习困难型大学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无法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大学生。〔1〕这种学习困难是局部性的、短期的;只要采取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可以加以克服的。
学习困难型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学习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学生经历高考的艰辛后,进入高校放松懈怠造成学业直线下滑;2.无法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一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还不能适应大学独立自主的自学方法,会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3.自身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由于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所以每个人的长处和弱势也不尽相同。自身的弱势导致学生在经受连续性的失败和挫折之后产生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态。
(二)经济困难型学生:贫困生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个院校的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就浙江某高校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2012年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4675人;贫困生总人数为2135人,贫困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4.5%。
这部分经济困难的同学需要学校予以特别关注。由于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困难大学生需要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自卑、敏感、封闭、偏激等都是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就业困难型学生: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部分同学学习中等、表现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特长和优势,在应聘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进一步来说,这些学生即使找到工作,就业的质量也不高。
应聘工作时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艰辛,正式工作时对现状的不如意和对未来的茫然无措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就业困难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社会。
(四)心理困难型学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很多种因素。除了上述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个人认知偏差、感情挫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引发的内心情感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象有所增多,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采取的极端偏激行为也屡见报端,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心理健康与否从本质上来说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也是人们成长的基本保证。〔2〕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心理困难大学生任务的艰巨性,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我们应根据心理困难学生的不同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以上几种不同的困难学生类型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帮扶服务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目前而言,各个高校针对学生的各种困难已经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予以帮扶解决;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校经济帮扶工作、心理帮扶工作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学习帮扶工作和就业帮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经济资助,要从受助学生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经济帮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他们思想素质、理想信念、竞争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援助。〔3〕由于心理问题的内容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对心理帮扶人员的专业性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要求,帮扶工作在展开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学习帮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就业帮扶工作也不仅仅限于简历的制作、就业信息的筛选等基本技巧的传授。总之,这几项工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需要学校全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任务。
二、创建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自身实际困难,而是由困难引起的思想困境。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面对困难、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采取实际行动解决困难。
(二)坚持全体参与与单独帮扶相结合。学生的困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需要积极鼓励全校的师生共同参与,一起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每个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单独解决。
(三)坚持严格管理与服务帮扶相结合。制定明确、规范的帮扶管理制度,让每一次的帮扶计划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摸索出一整套行而有效的帮扶体系。面对困难学生,高校更多的是做好帮扶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将高校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关怀落到实处。
三、困难大学生帮扶体系的主要内容
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需要整个学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总揽大局、统筹规划。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具体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则充分利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日常管理等途径帮扶困难学生。学生可以采取实际行动帮助身边的同学,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寝室氛围,引导同学走出困境。从总体上来说,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是以困难学生为核心,学生、教师、学院、学校共同参与、层层递进的帮扶体制。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图:
(一)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帮扶制度,构建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1.学校教育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完善的以“奖、助、贷、减、免”以及“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将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规的教学进程中。同时,协调组织学校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助学帮困、就业指导、心理教育等服务工作。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风能促使大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让困难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健康成长。
(二)学院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特点,形成行而有效的帮扶体系。
1.开展深入细致的帮扶困难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本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形式各样的、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2.在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坚实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3.建立院级“学生困难帮扶中心”,帮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用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行动帮助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的 “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地帮扶各种困难学生。
1.专任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给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困难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坚持辅导员“进课堂、进班级、进公寓”,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予以解决。〔5〕辅导员要时刻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困难学生档案,具体分析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教师、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的结对政策,对困难学生进行专人教育;做好纽带桥梁作用,及时与结对的教师和同学沟通。
(四)学生团结互助,采用专人结对政策和整体氛围影响策略帮助困难学生。
1.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选取品学兼优的党员和学生干部一对一地帮扶困难学生。根据困难学生的不同类型与特点进行选配,学习成绩优异的帮扶学习困难的同学加强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较强的帮助就业困难的同学加强就业时所需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心态健康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帮助心理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家境一般但品学兼优的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日常所面临的的日常生活问题,调整心态、奋发努力。
2.发动困难学生周围的所有同学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给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团结、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广大学生要树立大家庭观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温暖他们,让困难学生真正融入到班集体当中,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做好高校“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多种思想观念混杂的情况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困难学生的实际帮扶工作、创建和谐美丽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冼季夏,唐兴.浅析学习困难大学生的教育转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79-181.
〔2〕黄吉.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与对策〔J〕.新世纪论丛,2006(03),83-84.
〔3〕龚晓林,丁恒康.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3).
关键词:学业困难;学业辅导;帮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案例分析
小李,是一名2015年入学的学生,身高将近1.8米的他阳光帅气,喜欢运动。但是,入学后,他同许多学业困难的学生一样,因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目标不明确,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如旷早读、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班主任和我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每次谈话的结果都是在谈话后一周内上课出勤、听讲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一周过后他又我行我素。大一的第一学期,他的主干课程挂了三科。第二学期,他的学习状态依旧没有改变。枯燥的谈话方式不能有效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果换个思路呢?
我又重新对小李的情况进行整理,并对他的平时表现进行全面了解。他阳光开朗,入学成绩排名靠前,群众基础好,是校、院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能够积极参加篮球队的所有活动,并且对篮球队的组织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想法。通过谈话不难发现,对于喜欢和感兴趣的项目,他会自己花时间去完成,而且做得很好。通过谈话发现,小李对大学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定位从而失去学习动力。但是,他的入学成绩好,还是有很好的学习基础的。如果从他的兴趣点出发来尝试激发他的动力呢?我决定试一试。在新的谈话中,我对他在篮球队的表现表示充分的肯定,并推荐他担任学院篮球队的组长,表达出希望他成为下一届篮球队队长的想法。当然,要成为社团负责人,首先要保证学习成绩达标。他听完我的表述后若有所思。这一次长的谈话后,他变了,是一次彻底的改变,早读、上课缺勤名单里慢慢地不再有他。我也没有忘记后续工作,联系了一名学生党员开展帮扶工作,帮他把前面空缺的基础知识补回来。终于,在学习上,他又重新“充满阳光”。
2.学业困难学生形成原因探讨
学业困难学生由于环境或者自身的学习方法、个人心态以及意志等原因造成其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逐渐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不能完成学校规定的培B计划内容。学困生的存在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究其存在的原因,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更多元化和多样化,影响的因素趋于复杂化。如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影响,导致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能力减弱;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大学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纯粹、单一;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而影响到学业。学困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会影响周围同学,尤其是同宿舍同学。同时,学困生的隐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帮扶和实践行动,重新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3.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
学业辅导是以学生个体或团体为单位,对学生开展的以完成学业、提升能力为导向的辅导咨询工作。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是学业辅导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解决学困生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学业问题学生。根据挂科严重程度,分别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副院长与学生谈话,必要时请家长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以期尽早地发现学业困难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②与学困生建立信任关系。③学会肯定学困生的优点。学困生在学业方面有着自卑、逃避心理。教师在学业辅导过程中要善于找到学困生的特长,并予以积极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④多方联系沟通。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要长期与家长、任课教师、班干部等保持联系,随时掌握情况。⑤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业辅导方式。针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可以联系任课教师进行学困生小群体补课,也可以采取引导学困生学习优秀学生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在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的学困生群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最终能够使学生学有所成,实现全面发展,早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74-02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是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校稳定乃至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这一群体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的思想问题,同时,高校开展帮扶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乏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帮扶工作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构建就业帮扶工作的新框架,充分发挥帮扶工作在引导和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高校贫困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大学生。有一些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形成了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经济窘迫和就业弱势的双重困难,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群体就业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看,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人格方面,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情绪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 家庭贫困既使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要求迫切,背负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又使他们很多人心存自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信,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同时,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观念束缚,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高校贫困生期望的发展地区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超过90%,而“农村”的比例只占5.45%。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校贫困生易产生不稳定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茫然失措、焦虑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几乎是非贫困生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综合素质欠缺,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 高校贫困生多是在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很多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如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要么没有开设,要么学习条件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为了获取奖学金和生活费以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只得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学习和兼职上,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导致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而在选择兼职的时候,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质、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由于个性缺乏全面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就业资源相对较少 高校贫困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宽裕的资金支持,甚至在简历制作、交通、形象包装、门票等求职成本面前望而却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在1000元以上的已达到受调查人数的57.7%,不断增加的求职成本使高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境。同时,他们个人拥有或者家庭可以提供的用于就业的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使成功就业的几率低于其他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学生。
就业预期非理性化 由于对经济窘迫境况的刻骨铭心,高校贫困生中许多人补偿心理倾向严重,希望找一份好工作尽快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总倾向于比较稳定、福利待遇高的工作,不愿意到风险大、变化快的行业,害怕就业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高校贫困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中,“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占将近60%。然而,高校贫困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且用人单位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较少。就业预期“高不成、低不就”的非理性表现必然导致求职过程的难度加大,寻找与磨合过程加长。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高校对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也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看,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就业观念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由于师资不足和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我国高校的就业观教育运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和讲座灌输的形式,大都是泛泛而谈共性问题,缺乏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研究、了解及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的满意程度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占79.66%,充分表明,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就业观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
政策上偏重经济资助,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少 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的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上,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很多实际困难,但是,对高校贫困生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潜力的开发、就业劣势的转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很少,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重新调整帮扶目标,把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就业帮扶工作的着眼点,是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
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脱节,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缺乏 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一方面,高校虽然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大都缺少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职业咨询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协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就业指导机构人手紧张,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科学把握,以致在实践中往往以单一的思想教育替代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侧重就业安置,缺乏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对一些片面看重就业率的高校而言就是“烫手的山芋”。这种急于“抛售”的思想导致职业指导的急功近利,追求速效性的“就业安置”,当然也只能取得短期效益。由于缺乏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贫困生群体不能根据社会需要系统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弥补弱点与劣势,靠毕业时的突击教育,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已非常有限。
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工作必须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以职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能够满足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才能不断增强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以就业观念教育为切入点,开展预防性职业指导 就业观折射了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要实现充分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以就业观念转变为先导,体现了预防性职业指导和教育强调提前解决、唤起自助的理念。因此,应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其他形式,指导高校贫困生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要有效促成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开展分层、分类、细化的预防性帮扶工作。比如,针对“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只希望在大城市比较安稳的单位就业”的思想,要引导他们拓展就业思路,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社会背景才可能为个人提供很多机会,其发展的道路才可能一帆风顺;针对急于改变家庭经济困境而一味盯着更高待遇择业的思想,要引导他们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针对被动等、靠的依赖观念,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互动,唤起他们自助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树立责任分担的自助观念,理性、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就业。
重点推荐与技能训练并举,实施两个“联结”的职业指导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既要联结就业推荐,又要联结教育培训,方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一方面,要做好就业的重点推荐。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向高校贫困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使用人单位能够通过学校的推荐,发现他们的内秀,提高其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搭建校内教育培训平台,强化技能训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学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举办素质拓展训练营等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激发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开展就业技巧指导,通过提供个人形象设计、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免遭不必要的挫折,建立自信,提高求职能力。
经济援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提供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经济因素在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贯穿在这类群体的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和过程中,也是这类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必须把经济上助困与心理上解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经济援助方面,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拓展资助渠道,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除了通过正常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方式外,高校还应设立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专项资金,从学生奖助专项经费中列支,主要用于补助这类群体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简历制作费、招聘会门票费、通讯费、培训费、体检费等。这些做法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求职方面的经济压力,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应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虚荣型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二是培养他们心理自助的能力。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全程化指导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不是一项等到毕业前才做的工作,从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做。要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帮助高校贫困生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指导他们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将其分解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按步实施,适时修正。积跬步以致千里。随着经济窘迫、观念落后、资源匮乏、技能不足等就业劣势的改善,职业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到毕业时,这一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必然会大大提升。当然,在全程化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唤起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寻求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对他们的真正意义。
总之,关注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这一群体就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有效的职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培养积极主动的自助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现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39-45.
[2]彭时敏.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
[3]卢玲.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1.
[4]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1.
[5]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115.
[6]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9-136.
[7]孙昊.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2):101.
[8]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1-176.
不断充实细化政策项目,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落实各项补贴1492.2万元。
二是扶持自主创业。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免费进行创业培训,量身定制创业援助计划,开展“一对一”创业指导和分类创业服务,并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帮助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帮扶66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三是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启动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设计大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和动力,吸引及培育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四是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建设大学生产业创业孵化园,孵化18个创业项目,带动近60名大学生创业。
五是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等“五类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并在全区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认定就业困难对象1461人次。
六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实施岗位援助。
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公共交通协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协管等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低收入群体。鼓励企业、社区兴办就业实体,开发社会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就业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合计151个。
七是多渠道拓展职业技能培训。
采取“定向式”和“订单式”培训方法,以市场和单位用工需求为基准,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挂钩,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帮扶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700人,创业培训400人,品牌培训150人。
八是开展千人就业援助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援助,真正达到“帮扶到人、岗位到手、政策到位、服务到家、真情相助”的活动目的,援助对象54人。
九是大力开展“春潮行动”。
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求,深入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收入,农民工在岗培训1200人。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村两委等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三个月的走访串户,我对本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问题留守儿童”、“困难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构建关爱网络。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村两委、党员、以村民组为单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初步形成以乡党委政府为带头,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村干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
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村级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视频交流,接受亲情关爱;二是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观看励志教育专题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以留守儿童活动室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步、开展关爱活动。通过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资助,积极开展“家长”、“爱心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活动,由妇联、共青团牵头,为留守儿童购买书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学习生活用品,尽力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在帮扶和关爱下快乐健康成长。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成立村级领导组、对全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
2、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
3、开展“爱心妈妈”等结对活动。
九月份:
1、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2、与学校配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领导专班。
十月份:
1、开展留守儿童庆国庆活动
2、完善结对活动、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有条件开展亲情视频。
十一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结对活动。
十二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总结